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世界经济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冲突;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国际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各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国际上的经济资源,国际经济冲突也自然无法避免。但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国际经济冲突规避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冲突损失,促使国际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带动本国经济的进步。
一、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国际冲突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理念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相关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借助于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相互联系和资本流动等方式而形成的全球性有机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包含着经济领域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全球化,即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促使生产要素和生活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佳的配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为了获得相应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经济冲突产生。
2、制约国际经济的因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对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的经济加以干涉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的必要因素。在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下,对相关经济施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来实现的,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在保护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双赢产生特定的干扰效果,从一定意义上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国内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国外经济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干扰,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国外经济的冲击。其次,政府管辖和非管辖冲突主要是一种对国外经济加以控制的法律模式,在政府和法律的双重限制下,对国内经济的自由化发展倾向加以扼杀。最后,经济领域的自由和限制一直存在于国际经济冲突中,对冲突的顺利解决造成一定障碍。因此,基于“国际间经济放宽和国家上加以控制”的原则,必须进行适当的经济改革,推进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3、国际经济冲突
(1)管辖冲突。管辖冲突主要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相同的国际经济交往主体进行同时掌握和控制所导致的经济冲突,这一经济冲突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享有对这一经济交往主体的主要控制权力,因此这种冲突在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权力行使方面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间存在着频繁的经济交往,管辖冲突也较为常见,是国际经济法所研究的范畴,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2)非管辖冲突。非管辖冲突与管辖冲突相对,具体指一个国家对国际上相关经济交往主体以及主体的各项经济行为行使独占性的管辖权力,并且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产生利益层面的冲突。非管辖冲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个国家对相关经济主体的管辖行为是否与国际经济法或者国际经济义务相冲突是非管辖冲突的重点研究内容,非管辖冲突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相互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政府控制引发国际经济冲突的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经济控制所导致的管辖和非管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国际间正常发展的经济、法律秩序造成了相应的冲击。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层面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国际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能够维护本国的经济,但是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所制定的经济法律一般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相违背。此外,随着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管理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货币主义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主张政府部门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在自由市场中稳步成长。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由政府控制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主要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权益的驱动,并且相关研究案例表明,在行使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经济原则实质上是各个国家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借口。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经济市场、经营模式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不能促使国际社会出现相应的非国家化发展倾向。为了稳定国际经济而设立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条款并不会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丧失一定的合法权力,反而能够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规避由政府控制引发的国际经济冲突,就应该尊重国际社会相关经济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条款,为维护国际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当前全球通胀的新特点
与20世纪70~90年代出现的三次大规模通胀相比,本次通胀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本轮通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通胀。目前,伴随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也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通货膨胀的难题。甚至有经济学家用“蝴蝶效应”来形容当前全球通货膨胀的联动性。
发达国家中,美国6月通胀率为5.0%,远远高出美联储1.5%~2%的预期目标,6月的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6%,创近4年半以来最高;欧元区6月通胀率为4.0%,连续10个月突破欧洲央行设定的2%警戒线,同期欧盟通胀率达4.3%;日本6月剔除新鲜食品之外核心通胀率为1.9%,澳大利亚通胀率也创下十年来新高。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也面临不同程度的通胀压力,南非5月通胀率为11.7%,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和巴西6月份的通胀率分别高达7.5%、11.03%、8.9%、26.8%和5.58%,印度截至6月21日当周通胀率即达到11.63%,委内瑞拉上半年通胀率15.1%,预计委内瑞拉今年通胀率可能突破30%,我国1~6月CPI指数达7.9%。转型国家中,俄罗斯上半年通胀率为8.7%,独联体各国一季度通胀率普遍走高,最高的乌克兰达到9.2%。高盛数据显示,5月份全球总体通胀率为6%,核心通胀率达到3.5%,创2001年来最高;摩根斯坦利预计,2008年全球通胀率将达到5.4%,IMF预计今年全球通胀率将为5.5%。
(二)全球通胀成因趋于多元化。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致使需求扩大。自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连续5年保持较高增速,拉动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二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尤其是“9・11”事件后,美、日等国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货币供给量过度增长;三是美元贬值推动石油等以美元标价和交易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四是国际投机资金炒作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仅在纽约和伦敦两地石油期货市场活动的对冲基金就有近2万亿美元;五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
(三)本轮全球性通货膨胀与世界经济放缓并现,引发“滞胀”之忧。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规律看,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时往往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时,金属价格下跌25%,国际原油价格下跌10%;1990至1993年间,世界经济放缓增长,金属价格同期下跌35%,石油价格下跌48%;2000至200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金属价格下跌16%,国际石油价格下跌37%。但当前情况却正好相反:美日经济可能长期停滞,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国际原油和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却依然不减涨势,与世界经济走势逆向而动。2001年~2007年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达178%,今年原油价格更是一度接近148美元/桶;国际粮价去年上涨42%,农产品价格仅今年一季度就上涨14.6%,其中玉米涨价近3成,大豆涨价超过7成,小麦涨价1倍以上。经济放缓与全球通胀同在,也增加了各国对世界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
二、当前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
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放慢,但通胀并未随之缓解,能源、农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反映出本轮通胀并非全部来自经济周期性变化,而且也与世界经济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不断累积有关。
(一)国际商品供求失衡带动全球物价普遍上扬。国际油价过去五年间翻了两番。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3至2006年全球原油供求维持脆弱平衡,2007年出现供不应求,四季度每日供求缺口达80万桶。
随着全球制造业大规模转向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各类金属等矿产品的需求大增,而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此类产品存在供应瓶颈,致使过去6年国际金属价格指数增长了2到3倍。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及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使粮食消耗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不仅缩减了农业用地,也提高了农产品需求,能源价格上涨推动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扩大,而粮食供给难以大幅快速增长,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使得主要粮食出口国产量降低,导致全球粮价不断上涨,仅2007年就上涨超过4成。
(二)金融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推动商品价格非理性上涨。作为美国大量印发美元的后遗症,全球总体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商品期货市场越来越成为金融投机的对象,从而与汇市、股市、房市形成日益明显的互动。花旗银行报告显示,近年商品指数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从2002年不足10亿美元到2007年底增至1 500亿美元,今年1季度又有900亿美元新增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另据计算,截至2008年初,全球对冲基金资产规模高达2.65万亿美元。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原油价格的60%由纯粹的投机因素造成。
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美欧等国家多次下调利率,使其固定收入投资回报率明显降低,同时全球股市债市处于低潮,西方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房市持续低迷,大量美元资产为求保值、逐利而进入商品市场,成为商品牛市的“推手”。这是近期油价、金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相继创出历史新高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放缓增长,供求态势未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油价仍一度逼近148美元/桶,表明金融资本投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美元持续贬值加大全球通胀压力。随着美财政和贸易收支“双赤字”的累积以及债务经济情况的恶化,近年来美政府冀助弱美元减少“双赤字”乃至转嫁危机,因而在政策上放任美元贬值,致使美元疲弱长期化。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支付货币,其贬值势必推高商品价格,因此美实际在向全球输出通胀。若美国仍不采取措施改变“弱”美元现状,全球通胀形势将可能进一步恶化。
(四)西方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带来通胀副作用。本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同时造成资产价格膨胀。次贷危机爆发后,美政府和联储将抑制通货膨胀摆在次要位置,采取大规模注资、降息以及减税等货币财政政策以图挽救经济。迄今西方各国央行注资总额已超1万亿美元,有专家估计其乘数效应年内可能将开始释放,从而将会加重全球总体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通胀率。
(五)经济全球化使通胀加速向全球蔓延。全球化对过去几年全球经济较快增长而通胀维持低水平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中、印等新兴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生产提供了近30亿廉价劳动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给通胀带来的压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其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环境保护、劳工权益、节能降耗等考虑提上日程,以及货币升值使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全球化反而成为推高全球通胀的因素。
在高通胀环境下,货币资产例如储蓄、债券将逐渐失去吸引力,硬资产如房地产、商品,则可能成为人们投资保值的工具。国际市场有陷入资产价格高涨和通货膨胀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风险。
三、因应全球性通胀压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在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外部环境对国内影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主要通过成本推动表现出来的,是比较典型的输入性通胀。通过广泛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物价上涨基本上是与全球通胀同步的;与各国物价涨幅相比,我国基本上处于中等程度。但是要看到,全球通胀对我国影响可能长期存在并趋于增大。抑制通胀仍是国内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要求,千方百计防止物价全面上涨。考虑到输入型通胀的特点,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一)处理好治理通胀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面对较大的通胀压力,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同时,也要以正常心看待,要认识到当前的通胀是全球性问题,不是我国政策引起的,靠单个国家努力难以完全避免,因此一段时间内我们不得不承受高物价的压力。治理通胀压力要兼顾宏观经济其他目标,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行风险加大情况下,尤其要把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摆上议事日程,防范内外需回落双碰头的风险。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要通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和城乡居民较快增收来提高全社会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
(二)采取增加粮食供给等积极措施减缓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治理通胀不能单纯紧缩,要有保有压,当前要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力度。通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直补力度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打破长期形成的以低粮价保护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机制,以适当的粮食价格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城市低收入群体购粮补贴以减少粮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发挥粮食贸易的协调平衡作用,适当通过进出口调剂国内粮食品种余缺。积极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扶持和促进规模化健康养殖。
(三)渐进性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审慎运用人民币升值手段解决通胀问题。我国流动性过剩与外贸顺差没有必然联系,是内外部多重复杂原因引起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主要不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而是全球通胀、热钱流入和心理传导等多种因素促成。加息和升值都是双刃剑,短期内频繁操作对经济极为不利,我们要渐进性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在内外部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下,妥善选择利率政策,尽量多采取见效快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政策;同时要加强对热钱流入监管,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入。在出口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和外部需求减弱情况下,应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基本原则。
(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支持力度,注意引导社会通胀预期。要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针对外需减弱对相关行业和企业就业的影响,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适时推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组织货源,保证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掌握好宏观调控和物价干预的方式和节奏,正确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
(五)加强物价监测,做好大宗商品供求调节。加强对价格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涨价行为。密切跟踪猪肉等食品类产品的价格变化,根据情况及时增加猪肉等的供给。严格控制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原材料出口,加大对我国急需品进口。重点监测煤炭、石油、钢材、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化,加大大宗商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摘要]在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遇到的困难的性质与世界各国一样,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带来的不治之症。但中国之所以能在危机中表现不俗,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保持了国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经济危机 内需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不能仅仅从体制运作层面来寻找危机的原因,而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寻找它的深刻根源。这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这次生产过剩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发达国家自身一些产品如房屋、汽车等生产过剩,还包括流通领域各种金融产品的过剩,形成虚假的购买力,刺激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生产过剩。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受到为满足人民需要而生产的目的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规律的支配,本质上没有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矛盾,所以理论上不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是一个例子。那时候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往不少,主要是以资源换取装备和技术,以此来进行五年计划的建设,蓬蓬勃勃地发展经济,并没有受到当时世界经济危机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两种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所以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被卷入上次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不同在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被卷进去了,受到危机严重冲击。GDP的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一下子降到2008年的9%,第四季度降幅为同比6.8%,使我国的经济遭受到极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与前苏联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遇到的情况全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正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涨阶段的长周期相适应。此时中国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初段阶段的要求,实行了允许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使资本主义因素得以在社会主义条件和框架下,大量生产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中国加速对外开放,逐渐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轨道,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越来越大的影响。
多年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GDP70%以上,出口依存度接近GDP40%的空前高度,致使我国经济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发生了周期性危机,需求下降,中国经济就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损害。这不能不说是这次我国经济急剧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只是造成我国经济困难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才是根本原因。内部的因素,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投资消费比例的扭曲,房市股市的周期波动等影响外,在经济体制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比重的迅速上升和公有制的相对下降,市场化改革的突进和国家计划调控的相对削弱等等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中国经济中起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就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被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卷进去。
中国遇到困难 但表现不俗
中国这次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其性质其实是与世界各国基本一样的,就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中国因“内需”不足,多余的生产能力要靠外需出口;一旦外需出口遇阻下滑,就要回过头来找内需补上。但是“内需”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些年来,事实上投资一直上升得快,消费上升得慢,这种趋势是不能长久持续的。因为投资需求除了转化为工资的少量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这次扩大内需,仍主要是靠投资需求,但是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上不去,单靠投资需求,补不了外需出口的下降,内需不足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所谓“内需不足”,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以及人民大众有支持能力的需求不足带来的不治之症,被迫周期性地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我国这些年来过度追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和鼓励私人逐利,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0.28,近年上升到0.47,超过国际警戒线,这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贫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没有钱不能多消费,而低收入的贫者在居民中又占多数,就把总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拉下来,把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拉低。所以,中国的问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实质上是类似的,就是人民大众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不能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受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其实过去中国并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是“卖方市场”,科尔耐称之为“短缺经济”。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个缺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来校正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的现象,使我国经济逐渐转变为供给略大于需求(差额为储备和机动)的有限“买方市场”,这当然是在国家计划调控下,才有可能做到的。当初设定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有限买方市场目标,决不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
现在,中国虽然卷入了世界经济危机,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轻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欧、日本经济增长率变为负数,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比中国都大,只有中国还在2008年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可说是一枝独秀。外国有不少人也相信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甚至于期望“中国救世界”,“中国救资本主义”。那么为什么在危机中中国能有这样的业绩?
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作用巨大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竞争也在逐渐增强。将各国贸易纳入全球贸易这个大环境之中,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研究当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价值
(一)是当前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科技、政策等其他因素的综合推动。国家的竞争力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还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综合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将企业纳入世界版图之中,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曾经,我国是世界工厂,进行大量的代加工,是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剥削”的。但是,现如今,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切实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从而促进贸易产品的更新。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外部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撑,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间接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我国应该从当前新形势的特点出发,寻找自身发展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对其利弊有着清晰的认知,才能够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有利地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世界话语权。总之,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实现自身长足的发展,推动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其中又一影响因素。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过程中,需要的是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才能够迎接来自世界的竞争。因此,科技和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除了表面的经济贸易外,还会带来经济背后科技的交流,使得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推动科技产品的优化升级。对于各国经济贸易发展来说,需要不仅仅是加强经济贸易,还应该主动抓住贸易背后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陷阱技术,加强自身科技研发,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是迫于当前世界市场竞争压力,而另一方面是来自世界科技交流的产物。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需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和挑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把握好国际竞争与贸易这一机遇。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并不是简单某一个国家处于优势或劣势,提高了多少经济总量,而是推动了一个企业、整个行业以及国际分工格局。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下降,将各国企业纳入巨大的市场之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便从侧面推动了企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搭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不再是“闭门造车”,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地迎接“世界贸易的风雨”。因此,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够主动推动企业将自身的眼界放到世界之中,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使各企业处于良性的竞争之中,不断推动行业发展。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的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的经济带有鲜明的个性化标签。比如,中国互联网、通信领域的慢慢崛起,改变了当前世界互联网格局。毕竟,经济发展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永不止步的前进者。时代的快速发展,让贸易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当前国际贸易和信息技术的巧妙结合,打破了传统贸易限制,拓展新渠道的同时,拓展了各国贸易信息渠道,实现了教育、商业、农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趋势,不同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世界这一个大市场开始新的分工,让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下降,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多元化的趋势,带来的是全方位的交流和竞争,也是当前中国在新形势下所要采取积极主动地策略,夯实自身经济基础,搭建多样化发展格局,在国家经济与贸易中崭露头角,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科技含量逐渐增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科技占据着重要地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技化趋势已经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一大方面。首先,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实现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提升本国的科技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其次,便是科技竞争力影响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充分展现自身的科技优势,将服务行业外包,实现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绝对的话语权。但是,近些年,美国科技实力略有下降,虽然说仍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美国一些高新企业其竞争力却略有下降。因此,从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与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化竞争仍旧是国际竞争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各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科研实力,实现自身国际经济与贸易良性、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国际经济与贸易,不断提升竞争力。
(三)自由贸易趋势扩大在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贸易秩序。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对稳定贸易平衡会被逐步打破,实现在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前提下的自由贸易。自由贸易能够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各个贸易国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虽然自由贸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的局面,打破原本的贸易稳定的状态。但是,就长期而言,自由贸易能够实现各个贸易国的自身需求,实现“优胜劣汰”,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也需要看到自由贸易背后带来的挑战,每一个贸易国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伙伴,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对一些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增加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承受“自由贸易”下的压力。
(四)区域合作趋势加强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不少的贸易国都建立了区域性组织,实现合作下的竞争。在1991年,欧洲六国建立在“欧洲联盟”(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资源共享,在推动区域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意义,让欧盟成员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金砖五国”等等都是区域合作趋势加强重要标志。在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坚固、稳定的伙伴关系,团结起来面对国际竞争。区域合作,能够实现充分利用区域组织的优势,形成一定的保护罩,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未来,区域贸易与合作将会是一大趋势,也是各国开展积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体现。
一、世界经济在激烈动荡中继续寻求复苏之路
(一)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靠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动力,在各国经济刺激措施相继退出,以及就业、财赤、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地区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各种经济风险重新聚集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恐难于保持去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所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预计2011年的增长很可能会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其他的如世界银行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的增速稍微高一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4.4%。但就在前天(3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今年经济的发展。
(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分化明显
发达国家仍将是今年继续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2%,欧洲经济预计增长1.5%,日本受地震影响,现在有预测,恐怕会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复苏力度会比发达经济体强劲一些,但由于面临高通胀收缩宏观政策和发达国家需求减退,增长也会有所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不一”,致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各自为战”,分歧和矛盾日益明显,“抱团取暖”的意愿大为减退,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围绕抢占经济新增长点和全球治理主导权的博弈日趋激烈。美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私人消费依然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短期内仍可能继续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风险依存,在欧洲央行难于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和英国、法国将继续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纷纷收紧货币政策。巴西、印度已进入了加息期。
(三)国际经济格局在经济复苏中加速演变
去年,新兴经济体快速复苏,整体增速超过7%,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整体2.5%的增幅,对全球经济增长和新增消费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和50%,今年这一格局如果受西亚北非动荡的进一步波及,可能会减弱,但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力量。新兴经济体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债务、低财政赤字”,与发达经济体的“低增长、高债务、高财政赤字”将形成鲜明对比。国际经济格局将朝着有利于增加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方向调整变化,南北经济失衡的状况会有所减轻。
二、世界经济激烈动荡的主要因素
(一)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家实行宽松政策,致使国际热钱泛滥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投入了6000亿美元,连同金融危机救市第一轮投入的1.75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3万亿美元。欧盟也在去年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一个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日本央行因最近地震一改过去的审慎态度,开始向市场大量注资。据统计,日本央行已累计注资51.8万亿日元(3月24日央视二套财经报道为106万亿日元),如果按照当前美元兑换日元1:81的(最高1:76)汇率计算,相当于6395亿美元,规模超过美国的QE2水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限,货币发行惊人,致使全球货币供应量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发达国家印制货币,新兴经济体生产商品,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度关注的事!热钱到处泛滥,不仅会造成资产泡沫,而且会造成恶性通胀,致使金融风险剧增,市场剧烈动荡。把握不好,将会使我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中蒙受巨额损失。
(二)国际性通货膨胀正在加速形成,大宗产品价格急剧上涨
近两年,随着这种救市货币的大量投入,国际性通胀也在加速形成。统计表明,全球扩张性注资已使生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4.5%。美国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拉动国际通胀0.5%。同时,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和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粮食等初级商品产品大幅上涨,国际市场某些粮食作物价格现已接近或超过2008年峰值水平。2010年粮食涨幅为30%。国际粮农组织认为,高企的粮价和市场的不稳定至少延续到2015年。除粮食之外,有色金属、石油、铁矿石也在上涨。去年中、巴、印、俄等新兴经济体通胀数据已经持续走高,超出了本国通胀控制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已高达6%以上。今年输入性通胀可能迫使这些国家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致使维持增长和控制通胀的两难更加突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面临国际性通胀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排除陷入“滞胀”的困境。
(三)国际市场环境趋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世界出口市场萎缩。同时,发达经济体竞相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美国等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扩大出口,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通过汇率浮动来管理和避免本币升值过多,各方在汇率问题上的争端加剧。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也主要表现在对能源资源上,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在出口而不是进口。各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频率强度都有上升的趋势,呈现出“领域广、手段多、隐蔽性强”的特点,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战和货币战爆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四)地区动荡波及范围扩散,自然灾害程度加深
近来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不仅导致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而且导致也门、巴林、叙利亚、沙特等主要中东产油国动乱蔓延或政局不稳,国际油价恐创历史新高。原油价格飙升将进一步加剧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西亚北非的动乱还将严重威胁能源资源、基建等领域的国际投资安全,极大地降低对其资本市场的信心,推动国际资本加速从新兴经济体抽逃,回流发达经济体避险,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威胁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恶性灾害不断,严重干扰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目前日本地震,重创了日本制造业和日本经济。此外,一些次生灾害也频频光顾我们的世界,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
三、我国外经贸应对当前新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保持出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当前,由于全球复苏放缓,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动力不足。有关国际组织下调了2011年贸易预期。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减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其中,发达国家的进口将从11.3%降至5.3%,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从12.3%降至8.9%。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分别是我第一、二、四、五大出口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的经济增速都将出现下降,同时,由于最终需求不旺,美欧企业进一步补库存动力不足,补库存周期拉动力将明显减弱。主要出口市场及贸易伙伴经济复苏放缓制约了我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出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再以追求数量、规模取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开发新产品为突破口维护和巩固市场,企业要实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防止出口商品趋同、市场趋同,不再以规模数量取胜;二是要以培育市场竞争力来维护和巩固市场,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加产品的款式、花样和多样性、适应性;三是要改变那种对政府鼓励政策的依赖,通过到市场去竞争交换来提高利润率,要学会随行就市,改变长期依靠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出口发展方式。
第二,如何应对当前针对我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日益增多的问题。在各国需求不振、更加重视扩大出口、保护国内市场的形势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很容易首当其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会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全面客观清醒地观察这种形势,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既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来保护我们的合法利益,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应诉。但是,也应看到,我们老被“反倾销、反补贴”,除了我们对严峻的外部形势认识不足以外,有没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工作是不是没有做到位?经营策略是不是对头?我们是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正在日益变化的国际市场和环境?我们有些产品为什么要卖那么低的价格呢?我们为什么不解行情、不问市场、不进行行业调研,而是采取能卖出去就是好事的做法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外对我们反倾销,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有外贸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原因。
第三,如何应对我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国际货币供应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美元继续涌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一些刚性需求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对抗通胀的贵金属,涨势将十分突出。通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国内通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对内走弱、对外走强”的两难问题。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将侵蚀我国企业出口积极性,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也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如果无法消化内部成本,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后劲。这对外贸企业是个严峻考验!化解这些矛盾,关键在于我们的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要争取卖个好价钱!我们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创造优势,在国际交换中创造利润。温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我们要改变那种“我国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不合理现状,争取那份合理、应该得到的利润,在国际经营中有一个大转变!从我们很多企业的经营看,竞争你说他会使用价格的武器,其实这只对一半,我们只会降价,不会提价,提价的底气历来不足!明明看着人家的需求在那里,就是挣不到钱,稀土是个例子,现在日本地震了,我们加班加点为他们生产供货,也是不敢也不会提价?这也是个例子。这些国家都发了那么多的货币了,再说,国际市场什么都涨价了,你提点价卖给他们又为何不可?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着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文化;关系;要求;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他的个人风格和独特性一样,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生产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有着不可复制的特点,并且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的竞争,因此,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只有企业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并吸收所在地区、国家以及竞争对手的先进理念,才能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新时期经济对企业文化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信息革命推动下,当前的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的竞争也从“以经济为基础”的竞争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高科技为基础”的竞争,这种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具体来说是指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的占有和配置,它是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构建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的经济。它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质量、规模和增量不同,它将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特点,因此,传统的以价值取向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不在将经济周期看的过重,因为新时期的经济更看重可持续发展,只要企业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就不会因为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市场寿命周期的更迭而影响自身发展。其次,企业不再是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主,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创造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第三,企业的管理理念不再以“速度、数量和产值”为中心,而是以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为中心。第四,企业对资源配置的价值,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各种稀缺的自然资源,而是企业的智力资源和其它无形资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经济时期的企业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企业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企业文化也要做出脱胎换骨的变革,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从而建立起以智力为支撑,以创新为灵魂,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标志,以持续发展为追求的新型企业文化。
二、构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文化要素
建设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文化,需要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任何事物都有传承性,任何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逐步突破和实现的。因此,构建新时期的企业文化,也要立足企业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并在广泛系统各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构建提升企业的文化底蕴。比如我国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观,以仁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以义为基准的价值准则,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吸收的。这些优秀的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构建当中,有利于企业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来把握全局,让企业持续发展。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应该包括企业的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之歌和企业员工誓词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企业愿景是成就伟大企业的基础。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那样:企业应该思考三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将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什么,只有这三个愿景都结合在一起才是企业的愿景;使命感是企业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标和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经营指导思想,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精神是一种凝聚和激励企业团队精神的一种力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责任、承诺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企业之歌是凝聚企业精神和体现企业价值观的歌曲;企业员工誓词是让企业员工凝结企业精神、坚定企业信念,打造个性企业品牌的一种方式,一般在一些集会和庄重的地方集体朗读。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带头作用,企业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自觉,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和成败。文化自觉是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思考,对企业全部经济工作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将各种文化规律用于企业管理的理性自觉。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与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先进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重视建设企业的先进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也必然是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所创造出来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洞悉市场运行发展规律,诚实诚信经营,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善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统一、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以坚定地信念和科学的管理来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三)实施人本管理、培养团队精神
在当前新时期,人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不再是单纯的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企业的主人,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人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以利于员工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尊重员工、善待顾客,分权经营方面的工作,从而在企业中充分实现人本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企业的利润和产值,更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意愿,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进而激发员工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协调能力,而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都需要经过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观念陶冶才行,然后企业员工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然后形成资源合力。
(四)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采用大批量、流水线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所采用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灵活的非批量性柔性生产,因此,企业组织的小型化、虚拟化、灵活机动高效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而这样松散的企业组织中,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这样组织结构中没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连接的枢纽,那么这些小巧灵活的组织单位将会向空气分子一样做无规则运动,四处飞散。知识经济的横向网络结构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字塔等级结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组织成员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其次,各个部门之间日益融和,企业内部之间业务界限、科层界限越来越模糊;第三,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合作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相互补充和依赖来创造价值,使得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可以使自身利益有所增进,在此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应特别重视配合与协作、理解与信任。
三、总结
在新时期,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各种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文化的竞争,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特色、适应当前经济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新时期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关系分析[J].中国外资,2011(17).
[2]刘志强.企业文化: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山东枣庄恒泰农村合作银行的实践[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
[3]张勇.企业文化落地难的五个“缺乏”[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1.
[4]陈沛然,张升飞.浅谈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J].商业经济,2011(18).
[5] 李国彦,史悦,李艳志.共赢文化奠定中建七局和谐发展之基—访中建七局董事长、党委书记贺海飞[J].建筑,2011(14).
一、FTA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乃至阶段性的交替发展,凸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协调和规范了国际贸易发展的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双边和区域层次上的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仍然十分活跃,由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再次兴起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热潮,自由贸易协定(FTA)及优惠贸易安排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40个区域贸易协定,135个自由贸易区,涉及世贸组织97%的成员,其中双边的FTA约占90%左右。FTA的蓬勃兴起,表明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多边贸易体系自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无所作为,特别是WTO欲启动新一轮贸易谈判受挫后,期待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进一步获得经济及贸易利益的理想变得渺茫,WTO成员便纷纷转向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WTO成员急剧增加,受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不同利益要求的制约,多边贸易体制在进一步推进多边层次的合作上不断遇到障碍。如协调及谈判范围已从过去的关税措施、市场开放准入等,逐渐转向各种非关税措施如各种技术标准、环境要求等。由于多边贸易体系不易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因此WTO成员便希冀从区域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寻求获益的机会。加之,区域内若干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贸易自由化范围相对较小并易于推进,遂使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再次,在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的驱动,特别是受现有区域贸易集团内既得利益的局限性,一些集团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如吸收新成员,或与其他集团联合成更大规模的贸易集团,或是集团内成员再与集团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新的组合,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FTA的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已出现三大区域性集团。欧盟逐渐从西欧六国扩大到目前的十五国,拟于2010年以前与北非及中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组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显示了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国家由北向南形成的经济整合;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及地区所组建的亚太经合组织,推进了发达成员及发展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目前10+1已达成协议,拟在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东盟及中、日、韩)及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商及谈判的启动,无不显示亚洲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潜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FTA的建立和发展的确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1.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也使三国受益:墨西哥贸易出口最高年增长率达20%,加拿大为10%,美国是5%.
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及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更少了。近年来,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直接投资便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
3.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由于FTA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而区外的国家及地区享受不到此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竞争力下降,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使墨西哥产品对美国输出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遭受巨大冲击。现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国。
二、FDl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政府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幅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获得了有利的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数字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生产、销售越来越多地在内部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80-9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需要指出的是,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国际贸易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三、电子商务引发了交易手段的革命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九十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
众所周知,90年代以前的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2000年增至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10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在10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或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实践,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瞰而就,但人们努力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以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以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另外,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以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方式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到终结均在网络中运行,基本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以及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