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9年1-6月以来,XX镇文化站紧紧围绕《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文旅公【2018】2号)等文件要求和精神,通过不断细化完善镇综合文化站职能属性、功能室场设置、设备设施配备、服务项目、人才队伍等方面内容,全面提升文化站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现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聚焦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备设施。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站建设完善,多次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站治理行动方案和措施,并逐步提高本级财政经费投入,不断改造完善镇级文化站综合大楼。在2018年投入15万对文化大楼全面装修改造整体框架的基础上,2019年,XX镇党委政府继续完善站内服务和办公设备,配置打印设备、资料柜等办公用品,为专职文化人员提供基本办公条件。配备饮水机、书架,升级公共阅览室电脑系统,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室场。同时,健全镇级文化站管理服务制度,设立进馆签到表和群众意见反馈记录本,对进馆群众数量、意见反馈进行日统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站治理建设。
二、聚焦队伍建设,配强文化专兼职人员。为做好文化站运营和开放使用,镇党委政府进一步配强文化专兼职人员队伍。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分专门指导文化站开展日常各项工作,安排镇年轻干部兼任文化站长,与文化专员负责文化站开放使用和具体工作落实。镇党委政府还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再增一名文化专员,形成镇委书记、镇长牵头抓总、分管班子领导指导协调,文化站长和文化专员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架构,协力推进镇级文化站专项治理。
同时,建立村级文体协管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文体协管员作用,指导组织村级规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我镇各村(居)委均已设置至少1名文体协管员,通过文体协管员组织开展村级文化服务近50场(含乡村春晚、春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举办业务培训班2期,参训人次达40人。
此外,镇党委政府还借助县团委“展翅计划”充实镇级文化服务队伍,在文化站划出2个实习岗位,为新兴籍在校大学生暑期实习提供平台,有效缓解暑假期间文化站人手不足的问题,保证文化服务时长和质量。
三、聚焦功能服务,文化服务全覆盖。我镇文化站对标对表上级文化服务项目要求和标准,创新文化服务活动载体,丰富其内涵,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一是强化前期宣传推广。经2018年重新装修后,XX镇文化站于今年3月底重新开放使用。为提升文化站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众前来参观使用,XX镇文化站借助镇微信公众号、县电视台、云浮日报等各方媒体资源力量,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同时,XX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深入各村(居)委、XX镇中小学,以派发宣传单张、现场活动推介等形式,详细介绍文化站功能室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健康的文娱活动。二是开放使用定人定岗定时。按照《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表》的要求,XX镇党委政府安排2名文化专员,负责文化站日常开放使用,统计文化站使用人流量、借阅册数、接待来访群众和及时向上反馈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常态化开展文化服务。我站立足文化站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节日节点,联合县图书馆、镇妇联、镇中心校等单位,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如在镇级乡村振兴PK赛备赛期间,联合镇振兴办,邀请县职教中心、实验小学等师生,为乡村描绘墙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化村庄环境;在世界读书日当天,组织学生开展“共读半小时”活动,提醒学生要勤阅读多阅读;母亲节前夕,在文化站开展亲子朗诵活动,让孩子学会感恩亲恩……截止2019年3月开馆使用以来,XX镇文化站组织开展文化活动5场,服务群众累计达2000人次。四是做好基层指导服务。镇级文化站定期下乡开展工作指导,围绕《广东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16-2020年)》相关文件要求,指导跟进各村(居)委对照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同时,协助完成村级文化活动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五是积极送文化下乡。XX镇文化站在巩固现有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同时,组建我镇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将镇中小学师生、广场舞队成员、曲艺社成员等,纳入镇级文化志愿服务队。同时充分利用各村(居)委健身广场,迎合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不定期指导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019年以来,由XX镇文化站指导组织开展的村级文化活动累计达14余场,包括高村春晚、各村(居)春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迎金花回娘家及各类民俗节庆(坝村北帝诞、云礼观音诞)等,文化服务覆盖全镇16个村(社区)。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uobie100”为你整理了这篇自然资源局“六稳”“六保”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然资源局“六稳”“六保”工作总结
一、助力脱贫攻坚
(一)坚持脱贫工作重心下移
坚持工作重心前移,服务重心下移。局领导、帮扶责任人和有关股室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脱贫工作联系点,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具体措施,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在村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民意,写好脱贫工作日志,及时向局报告脱贫工作进度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建立督查机制
建立脱贫工作督查和定期总结制度,局办公室、人教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帮扶联系村检查工作人员任务完成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工作情况、局各项脱贫措施的落实和完成情况等,检查结果列入局相关股室和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进一步增强脱贫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形成“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克难攻坚”的良好风气,全面推进脱贫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争取项目扶持
在加大对脱贫联系村的脱贫项目建设的同时,利用部门优势,积极向上级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衔接,为帮扶联系村争取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脱贫工作做实功、用实劲、求实效,抓紧研究和对接政策脱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发挥基层国土所和驻村干部作用带头作用,盯住目标、狠抓实干,确保我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四)优化项目用地保障
坚持靠前谋划,精准服务,抓好脱贫项目用地选址和审批服务,为帮扶联系村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点、乡村舞台文化场所等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完成帮扶联系村农村土地及房屋的确权、登记、颁证,明晰农村土地权属,支持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五)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举办一些重点突出、影响力较 大的主题宣传活动。帮助贫困村做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帮扶村送栽景观树苗,清理道路杂物,美化村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户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户)等进行户容户貌提升。推动扶贫办公场所、人员和经费有效落实。继续强化扶贫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扶贫工作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与执行力。
(五)积极做好疫情防控
驻村工作队全力主动配合所驻村做好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到村到户、到家到人,不留死角。局班子成员深入到帮扶村,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值守人员,送去了方便面、火腿肠、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优先保障畜禽养殖等设施农用地需求,确保疫情期间市场供应。
2020年,我局扎实做好大东乡大东村委会以及金安镇光乐村委会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共有建档立卡户21户78人,已脱贫21户78人。
二、保障被征地合法权益
(一)征地拆迁开展情况
完成征收土地1086.72亩,一是完成金安加油站项目5.17亩、文化变电站项目61.63亩、文化工业园区4号路49.7亩、中节能文化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17.19亩、良华屠宰场86.85亩、文化金马建材搅拌站34.79亩、七河搅拌站项目115.13亩,漾弓江流域生态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项目(护城河)116.26亩,新团片区600亩的征地工作。二是积极配合涉及征地拆迁的束河、金山、祥和、开南等街道开展了西山片区、尚义片区,八河片区、祥和片区,金山工业园区、新团片区、文化片区等地上附着物的赔偿工作。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根据区政府的安排和具体建设项目实施的需要,为进一步及时保障古城区重点项目用地,2020年以来己审批了两个批次共6.1507公顷,组织了上报三个批次用地件共计10.7916公顷(161.874亩),下一步根据项目需要还须及时组织相关用地报件,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三)土地供应情况
通过网上拍卖供应四宗11.5494公顷(173.241亩),成交总价26362.44万元。目前组织的两宗77.33亩土地的供地方案,经区政府同意方案已经上报市局进行审批。同时组织了网上公开拍卖出让四宗0.6737公顷(10.11亩)国有建设用地。
(四)认真开展好征地过程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严格执行征地法定程序、征地补偿安置区和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等相关政策,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0年3月,我局委托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结合汛前排查对我区范围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并于2020年4月、5月及时向各责任单位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相关通知,协同古城区应急管理局编制了古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通过汛前排查,我区确定在2019年的基础上核销8个隐患点,同时新增5个隐患点,故我区2020年隐患点有98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江一线,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在汛中,我局在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排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监测的隐患点,重大建设项目,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域进行了专门排查,新增了1个隐患点。在排查明确了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及隐患点、危险点后。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了区、乡、村、村小组四级监测网,积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监测信息网络,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传真等方式,确保每一位监测员能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保证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各个乡镇村都设有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员,古城区2020年设置监测人员102名。同时加强应急值守,保证24小时通讯、信息畅通,保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发送给到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以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今年我区未发生大中地质灾害等严重事故。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我局采取挂图督战、局领导亲自抓、亲自管的工作模式。按照目标上图、任务上图、进度上图、责任上图的督战方式,严格落实工作阶段任务,做到各项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督查。
一是加紧实施金沙江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国家下发古城区符合条件纳入生态修复任务的是53个矿山97个图斑,治理总面积186.57公顷。范围为古城区文化街道、大东乡、金安镇、开南街道、七河镇。本次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2019年底开始,至2020年9月底结束,分为摸底排查、综合治理和检查验收三个阶段。古城区生态修复工程分为六个施工标段,目前已全面进场施工,已完成28个矿山近120公顷的修复任务。
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文化等两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为170.803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4.673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33.15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施工建设,正进行设计变更。七河前山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254.0373公顷,新增耕地12.417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69.48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建设,现正进行设计变更。古城区开南街道办事处良美等2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体质改造)项目,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94.7260公顷,计划新增耕地1.0360公顷(全部为水田)该项目预算投资为3000.00万元,工期六个月,现已完成监理招投标及施工招标。
五、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一)百村行动计划
丽江市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乡村振兴“百村行动计划”第一批示范点名录中古城区有4个示范点,分别为大东乡建新村委会江边村民小组、金江乡金江村第三村民小组(邑马珍村)、金安镇增明村、七河镇金龙村。再增加综合条件较好的七河镇北排村打造为古城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先行村。本批乡村振兴规划“百村行动计划”共5个村。我局全体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各职能股室的配合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升服务,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履行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和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工作。
(二)丽江市古城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先行”机制,被认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中央也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三)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保障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2个,一是文化街道鲁准罗集中安置点,安置48户179人(其中15户47人为建档立卡户,33户132人为随迁安置户),安置点总面积为89.29亩,拆旧区面积为37.72亩。二是金江乡普勤北山集中安置点,安置29户104人(其中6户23人为建档立卡户,12户38人为随迁安置户,11户43人为插花安置户),安置点的总面积为43.85亩,拆旧区面积为17.12亩。为全力支持古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用活城乡建设用地项目政策,我局前后组织编制并上报了两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及拆旧复垦方案,两批方案共涉及448.971亩的拆旧复垦工作,用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新区用地133.14亩。目前,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已完成外业复垦及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并已通过区级自查自验及市局初验,正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同时于2020年6月,实施了第二批增减挂钩项目的外业工作,现已完成70%,拟于年底申请市级验收。
(四)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分散安置户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其余分散建档立卡安置户为32户,涉及大东乡、七河镇、金江乡、金安镇、文化街道,拆旧面积为9.3189亩,目前已完成复垦复绿工作,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率达到100%
六、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我们坚持“严”字当头,严格审批程序,严把“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关。一如既往严格按照《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工作,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严格遵守规划法和行政许可法程序。累计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9282本,不动产登记证明3491份,出具首套房证明4039份,公租房证明2004份,核税单1059份,日常查询证明3008份,司法查封及解封360件,遗失公告54份。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顺利,通过云宅调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作业单位正在用航拍的方式进行外业测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53件。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限的要求,将一般登记、抵押登记时限分别压缩至5个、2个工作日,涉及企业的一般登记及抵押登记压缩至2个、1个工作日。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为照顾和方便老弱病残孕、军人等特殊群体办证,专门设置了办证绿色通道,针对符合登记条件的老弱病残群众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共提供上门服务15次,赢得了办事群众的好评。古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便民服务再升级,即开启不动产登记证书EMS快递寄送服务,除原有的自行领证方式外,外地群众还可以选择EMS寄递服务,即可省去第二次跑腿的麻烦,实现EMS上门送证服务,上半年共办理27本证书EMS快递寄送服务。加快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抵押登记受理窗口前置到银行,目前已经在古城区农信行、工商银行及玉龙农商行设立了3个便民服务窗口正式办理业务,并实现了1个工作日办结。实行回访制度,每个周随机抽取上个周任意一天当中的10个业务对办理人进行电话回访,另外对办理过登记业务的56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回访,进行满意度调查,征求对登记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截止目前回访满意度为100%。进一步优化“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与房管、税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已经实行房屋交易、缴税、登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目前设置两个综合受理窗口,专门受理存量房交易转移登记业务。
针对目前禹州市开展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规划局组织了对禹州辖区内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禹州市村庄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村庄现状
禹州市全市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辖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18个镇(神垕镇、方山镇、顺店镇、无梁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火龙镇、文殊镇、鸠山镇、褚河镇、郭连镇、范坡镇、朱阁镇、浅井镇、张得镇、花石镇、方岗镇),4个乡(苌庄乡、小吕乡、磨街乡、山货乡)。共657个行政村,2056个自然村,5100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1.4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130万,常住人口113万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城镇化率42.8%。
禹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00余处,**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67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52个:16个已完成评审,25个完成规划待评审,11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
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鸠山镇李村就包含14个自然村;②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张得镇、小吕乡、范坡镇,以及西部山区;③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建设的比较好的有磨街乡的大涧村、孙庄村、玉泉村,方山镇的庄沟村,鸿畅镇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张得镇、小吕乡、花石镇;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
近年来,禹州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禹州”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文殊镇陈南社区、神垕镇凤阳山社区、褚河镇小刘社区、磨街乡玉泉社区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290个,美丽乡村117个,美丽乡村群1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29个。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四)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
(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1、督促苌庄镇、鸿畅镇、方岗镇、朱阁镇、郭连镇、顺店镇等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 2、鸿畅镇、花石镇和浅井镇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3、对财政局审定的18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18个传统村落包括神垕镇东大村、鸿畅镇冀村、山底吴村、无梁镇王家村、龙门村、高垌村、张得镇张西村、方山镇方山村、鸠山镇天垌村、魏井村、朱阁镇大庙村、磨街乡黄沟村、关庙村、青山岭村、苌庄镇莱沟村、五坪村、古城镇狮子口村、浅井镇麻地川村)4、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5、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禹州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四)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一)特色亮点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力争实现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547万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全年能完成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49230万元。到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80350万元,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完成支出18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260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努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329万元,同比增加9522万元,增长108.1%。
二是优化结构,推动平稳运转。坚持“过紧日子、过好日子”,预计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的70%;我县“六保”“六稳”工作有序推进,财政运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确保扶贫成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和目标任务,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科学规划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6891万元,比2019年增加3884万元,增长130.9%,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181万元,比2019年增加1166万元,增长57.62%,形成财政扶贫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有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四是主动作为,抓好重点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资金3344.1万元;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资金3989.96万元;乡村振兴12532.44万元;脱贫攻坚县级配套资金3281万元;助力企业发展3463.17万元;入股四川银行5005万元;解决金糖司等企业安置资金1954.5万元;四好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资金4199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875万元;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活动经费和西瑶镇布衣三寨国家AAA级风景区建设资金487.1万元;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271.71万元;安排体育广场、法治广场、公租房一期历史遗留问题资金4764.43万元;机关幼儿园等三个幼儿园建设资金4415万元,卫计妇幼中心建设1102万元,扎实推进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优化程序,严格投资评审。坚决做到从政府项目预算资料的审查接收、评审人员的安排、评审过程、结论复核,全部通过评审管理程序规范运行,确保整个评审环节的合法合规。截至11月底,共评审项目200个,送审140121.4万元,审定133434.8万元,审减6686.6万元,审减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态化资金监管。对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掌握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使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11月底,我县财政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共分配资金26628.25万元,实际支付24049.5万元,支出进度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对全县139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闲置资产进行清查,共计清查出经营性及闲置资产203处,总价值1.49亿元。并将其中产权明晰、价值1414.58万元的22宗资产,移交农文旅司和国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补短补差工作。共规划实施脱贫攻坚补短补差项目137个,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项目12个,解决建卡户242户615人居住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安全饮水等项目55个,受益人口1374户6052人(其中贫困户636户2801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计划完成通组路、产业路、入户路164.9公里,解决3580户179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24户5704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行路难问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巾帼行动计划”、“扶贫保”、贫困户公益岗位等项目20个,受益贫困户3544户15748人,扶贫成效显著。
二是持续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积极配合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争取上级投入,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安排资金2569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缴1.6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04万元;代缴1.7326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额173.26万元;安排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696.06万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盘活力度。在存量资金季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量资金管理,实行动态清理和盘活机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资金11156.47万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万元,统筹使用8121.98万元。
五是扎实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价广度、深度和质量,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潜能。2020年选取支出绩效评价项目77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258亿元。
六是全力推动PPP项目。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一期)项目。同时,推动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规划,争取今年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全力争取明年动工实施。
七是及时兑付惠民惠农补贴。2020年1-11月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共41项,发放金额12915.9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92.45%。
八是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组织部、档案馆和城南城北社区等部门,于10月底圆满完成15户国有企业560名退休人员(其中:82名退休党员)的总体移交和接收任务。
九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织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我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提出理顺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专项发展具体方案;整合重组农文旅司、南丝路集团和银鸿丝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设立金沙建设投资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利润总额721万元;投资设立宁兴人力资源公司和众诚保安公司,深挖行业发展潜力。
十是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县公务卡刷卡消费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加526万元,增长36.81%。增长额及增长率均属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小,财政保障水平低。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2016-2018年均为15亿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亿元;但仍是全州倒数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个低于20亿元的县。由于支出规模小,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2020年预计全县可用财力11.94亿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据了10.51亿元,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
二是财政增收乏力。我县的蚕桑、烤烟发展等支柱产业已到达极限,新的稳定的财源未建立,亟需补充。
三是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资产分布零散,经营业务单一,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1-9月增亏企业6户,盈转亏企业2户;减少盈利企业6户;银鸿丝业全年累计借款35615万元,支付利息1544万元难度大。
四是国库对外借款20630万元,全部借给国资公司用于发展县域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400万以下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致使我县政府采购工作量剧增,同时采购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难度。
六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和下达资金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或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0年增长6%。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资金支出量;严格实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证财政支出稳步推进,确保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指导、督促各预算单位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对前期规划不实、资金对接不精准、实施有困难的扶贫项目,县财政将调剂闲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建设进度快、资金需求急的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抢抓贫困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契机,协助扶贫、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三是认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围绕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政府性资产清查评估力度,做大做强国资公司,力争新增资产20亿以上,增强国资担保能力,为社会发展奠定投融资基础。
五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促进中学分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实施,力争年内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2021年3月前挂网招标。
七是精研政策争取项目。重视政策分析研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加强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准新出台的政策对号入座,抓住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领域包装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的上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八是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三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九是积极支持烤烟、蚕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稳步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大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抓好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严格遵照“六保”“六稳”的保障序列安排预算支出,足额预算各项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增长。
(二)工作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
(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周庆华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丛书·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以陕北河谷地区的聚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重点提出了三个层面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适宜模式。李志刚教授的《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展开研究。翟辉教授的《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香格里拉地区”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建设“香格里拉的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设想。
(二)基于地域文化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同济大学常青教授的《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以上海市郊区的历史文化古镇为研究对象,认为城乡结合部的聚落文化等地域特征正在消失,并对怎样保护和再生这样的传统聚落,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模式。沈一凡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以传统村落交通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造,来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又保护地域特征的目的。陆琦的《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从化松柏堂古村落改造设想》,通过对村落内建筑的研究,使传统村落达到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许业和的《传统社区的更新——浙江南阁传统宗族村落研究》以南方比较典型的传统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域文化的梳理,提出若干改造模式。
(三)基于资源、产业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岳邦瑞教授的《绿洲建筑论——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以绿洲聚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优适建筑”理论。雷振东教授的《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以关中地区聚落为研究对象,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对策和途径,并实践性地探讨了灵泉村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适宜性模式。
三、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得知,国外关于村落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出发点主要从村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村落的发展问题。
国内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很丰富,研究涉及地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研究思路逐步拓宽,深刻且学术观点新颖。
然而,由于最早对村落更新问题的研究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一部分出现的,专项研究较晚,因此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1.以往研究针对的地区多集中在南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传统集镇和乡村,涉及到我国普遍存在且农村问题突出的内蒙古地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2.研究很少从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村落的更新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6~21.
[2] 周静敏,惠丝思,薛思雯,丁凡,刘璟.文化风景的活力蔓延——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振兴潮流[J].建筑学报,2011(4):46~51.
[3] 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1.
[4] 李志刚.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
[5] 翟辉.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
[6] 常青.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02.
[7] 沈一凡,柳晓杰,洪艳.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C].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07.
[8] 许业和.传统社区的更新——浙江南阁传统宗族村落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02.
[9] 陆琦.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从化松柏堂古村落改造设想[C].华南地区古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文集.200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都市丽人”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三道坑镇位于芷江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区域面积189.29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1个居委会、113个村民小组、4429户、12472人。“十三五”期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一个中心、四个芷江”的发展目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旺镇,打造民俗特色旅游名镇”战略定位,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坚定不移抓发展,众志成城防疫情,全心全意保民生,全镇面貌更加美丽,经济更加发展,队伍更加有力,作风更加务实,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坚持凝聚最强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镇有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25户2309人,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脱贫695户2258人,剩余未脱贫30户51人预计在2020年已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我镇一是全面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及相关问题整改。对2019年来27项各类问题清零销号。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脱贫动力。新完成4条组级公路硬化,实现全镇组级公路通畅率94.6%;自筹资金3万元奖补维修集中饮水点10个组,维修水井17口,对于6个季节性缺水村民小组制定应急预案,解决木叶溪社区7个组安全饮水问题。全镇电力改造、网络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三是进一步打牢“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基础。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100%覆盖,重点“五类”人群100%缴纳;完成危房改造3户,厨房厕所改造8户;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无辍学问题。
2.坚持常态化防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三防三查三清”,组建了共计109人的8支干部进村队伍进行全面排查,共发放宣传资料4500份,张贴宣传横幅20条,宣传到位率100%。全镇共组建普通专班69户122人,重点专班3户10人,实行24小时体温、去向等监测,在时限结束后均按规定解除了专班管理并做好后续帮扶工作。我镇结合实际加强芷铜高速项目部、西晃山风电厂、五郎溪扶贫车间等重点区域流动人口排查管控。各村防疫联络员与各重点区域管控人员全覆盖建立微信好友,实时掌握动向。
3.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监管。将安全发展摆在社会管理首要突出位置,每周一次工作例会,每月一次专题调度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一是开展马路市场整治,完成木叶溪集镇秩序改造;二是与391台机动车全部签订安全责任书,摩托车1734台进行宣传登记;三是日常监管运渡船3只、民用渔船137只、工矿企业1家、山泉饮用水厂2家、烟花爆竹专卖店3家;四是以网格为单位由网格干部、村干部、组长党员组成摸排小组开展汛期安全防患地毯式复查登记,排查防汛隐患点75处,影响人口92户230人,全部责任到人,实行常态监测,并密切关注山体滑坡风险区域19户50人,古树大树边19户50人,涉溪孤寡老人、重病人员等重点监测对象15户28人;五是注重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部署,加强水库巡逻预警、加大宣传力度,除中小学常规安全宣传外,设置防溺水警示牌16个,悬挂标语横幅18幅,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
4.坚持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救灾、救济、救助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社会保障资金按标准落实到位。全镇有低保户261户、483人,其中扶贫户178户368人,非扶贫户83户115人;有特困供养97人,其中集中供养27人、分散供养70人;重新摸底未颁发残疾证残疾人,核定残疾人数425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在积极落实民政优抚、低保、五保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基础上,对困难对象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并完善临时救助评定方案、规范申报救助程序、统一帮扶救助标准、健全监督监察机制。截至2020年七月,我镇实施临时困难救助218户,发放救灾资金19.31万元,发放棉被43床、棉大衣43件、床单200床、夏凉被100件、枕头100件、枕套200件、夏装100件。
5.坚持推动政务改革,惠民服务到村到户。根据乡镇权责清及县直各单位下放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出31项群众常办事宜,明确村级直接代办办理23项和镇级办理8项,实现74%的业务在村直接受理办理,变群众跑路为干部上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我镇明确政务中心两名同志专人负责便民服务数据后台登记汇总、交办分发、督查跟踪,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以确保群众申请信息和村级受理信息无遗漏,提升服务质量。为更好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我镇做到100%入户走访宣传,对78个大院落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单2400余份。截至目前,承办事项共计721项,办结率100%。全面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做到“群众少走路、干部多跑腿”。
6.线上线下平台落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我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产品品牌。按照“一个产品、一个合作社、一支队伍、一个标准、一个包装、一个品牌”“六个一”的工作模式,在原有的葡萄、柚子等大众产品的基础上新发展了优质大米、乌鸡绿壳蛋、蜂蜜、羊肚菌等特色生态产品。为了舞活产业龙头,三道坑镇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成立了位于镇域内的芷江沅丰特色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充分聚合本地能人队伍抱团发展,统一组织生产、统一销售平台、统一品牌商标对外销售。5月初,三道坑镇“沅丰商场”上线试运行,开启了该镇电商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力推广绿壳鸡蛋、羊肚菌、蜂蜜、大米、蓝莓5个主打、12个系列生态产品,实现合作社与公司的利益联接协议、完成产品宣传与质量溯源视频录制,完成蜂蜜加工车间和电商中心布置。
7.坚守底线,稳固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于“绿盾”专项行动交办问题及其他环保关于网箱拆除问题,后续工作已完善,已整改处置到位,下一步将做好稳控和稳固方面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人员编制存在空缺现象。虽然上级针对乡镇开展了多次人员招聘,但因基层人员流动大等原因,人员数量一直未完全满足工作需求。
2.人员工作能力待加强。很多基层工作者由于年龄偏大等原因,对电脑等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一些工作效率受影响。
3.基层财力不足。很多基层工作需要投入资金,而乡镇财力有限,因此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工作推进受影响。
三、2021年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及拟采取主要措施
1.全力以赴冲刺脱贫攻坚。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严格对标脱贫标准及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到问题清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统筹做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跟踪和帮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进一步提升贫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打好基础。
2.示范带动抓好环境整治。强化8个示范院落建设、摸索环境整治经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厕所革命”进程;结合精品旅游环线建设,在适当区域合理规划观赏树木及花卉种植,美化亮化沿线风光。
3.抓好便民服务改革试点。按照全县政务改革试点要求,进一步对照乡镇权责清单及县直单位下放便民服务事项,为全县便民服务摸索经验。
4.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全力以赴抓好三道坑景区游服中心、田园综合体、垅口至三道坑旅游公路、旅游环线四好公路建设、舞水库区公路提质改造、三道坑集镇客运车站、三道坑镇木叶溪集镇改造、怀铜高速建设等建设项目的保障协调,实现全镇硬件条件升级完善。还要重点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创建,推动品牌建立。
5.启动民俗旅游文化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将三道坑镇建设成龙头旅游景区的部署安排,经过与县旅游局全面对接协调,下半年将通过深挖掘我镇民俗文化内涵,恢复相关建筑习俗文化,学习借鉴侗族地区保留精品文化,组建民俗文化队伍,组织推广培训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打牢文化旅游基础。
6.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不放松,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对重点地区人员的动态动向及时掌握,向群众宣传好勤通风、勤洗手、公众场合戴口罩等注意事项,坚决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四、对政府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 %,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2013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10年,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大彝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几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电、通水、通路率都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等都有了村小,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这次调研,2013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在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阜新经济总量不高,但阜新人从来不因为“穷”而自卑,相反倒很自信。阜新人常说,我们虽然经济落后,但文化不落后,我们是“文化大市”。阜新人的这种文化自信,与阜新日报的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阜新的文化土壤给了阜新日报生命的源泉。作为一家地市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阜新日报将自己定位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认清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做好阜新的文化宣传报道。
一直以来,阜新因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其实,阜新的玛瑙历史更加悠久,坐落在阜新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玛瑙刮削器,证明在7600年前的古人类就已经会使用玛瑙了。辽代和清代的阜新,玛瑙加工业极度繁荣,那时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佩戴玛瑙。在上世纪70年代,阜新玛瑙产业也很红火。市场经济时代来临后,阜新玛瑙开始陷入低谷,玛瑙大师们纷纷南下淘金。2000年左右,阜新煤炭资源已经枯竭,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振兴玛瑙产业成为阜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并抛出了优惠政策,吸引玛瑙创业者。2002年前后,南下的大师们纷纷回到阜新创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艰难起步。2004年,阜新一个名叫宝珠营子的小山村里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玛瑙原石,阜新日报记者抓住机会,以《国内最大的玛瑙料石惊现阜新》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不仅引起了阜新市委市政府的注意,也吸引来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消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为此,阜新日报派记者专程对此事时时关注,在半年时间内,几乎每天都有新闻见报,《玛瑙王露真容了》《玛瑙王重66吨》《玛瑙王出宫》《国内知名宝玉石专家来阜为玛瑙王把脉》等数千篇稿件见诸报端。
阜新日报对于“玛瑙王”事件的报道非常成功,阜新玛瑙“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名远扬。从那时开始,经常有全国的爱玉者慕名来阜新淘宝。但是,就在爱玉者慕名前来淘宝的时候,经常走玛瑙市场的记者也发现了问题。阜新的玛瑙作品,工艺粗糙,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而且,因为产品的同质化,商户之间就大打价格穑其结果就是整个市场利润极低,大家都很难赚到钱。阜新日报记者对玛瑙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写报道《玛瑙市场调查走笔》,指出玛瑙市场存在的问题,建议玛瑙从业者应从长远出发,改变经营方向,应该实现由玛瑙工艺品向玛瑙艺术品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本报记者还经常挖掘散在民间的关于玛瑙的传说和故事,为玛瑙赋予灵性,更有文化的味道,《阜新玛瑙――五彩缤纷的故事》在报纸上连载。在《探秘阜新》栏目中,《玛瑙刮削器之谜》《一块玛瑙“废料”变身传世珍宝》《阜新玛瑙雕技艺溯源》《阜新玛瑙的美丽传说》等关于阜新玛瑙的文章就有数十篇。经过媒体的长期引导,玛瑙从业者也由原来的单纯卖产品而转为卖文化。面对购买者的询问,经营者都会对玛瑙说出一二来:玛瑙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作辟邪物、护身符使用;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有助于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负性能量;维持身心和谐;增强忠诚勇气,促进幸福长寿。而购买者也会在愉悦中完成交易。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新闻宣传,阜新玛瑙产业实现了由量到质的改变。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会举办玛瑙博览会,行业协会也开始发挥作用。关于玛瑙的歌曲、戏剧、画册陆续问世。2013年,阜新经过多年的努力,迎来了“中国玛瑙之都”考评组,为了配合阜新申报“中国玛瑙之都”成功,阜新日报推出了深度述评《8000年传承叫响“中国玛瑙之都”》。从那时起,阜新玛瑙又有了更高的目标,向“世界玛瑙之都”的目标奋进。今年,这一目标也如愿达成。
阜新玛瑙从业者都说,阜新玛瑙能走到今天,与阜新日报的宣传报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推进阜新玛瑙文化建设过程中,阜新日报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以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路为依据,大力推进玛瑙产业文化的建设。阜新日报对玛瑙文化的宣传报道,既有“满汉全席”式的深度报道,也有“快餐”式的即时报道,正是这样密集的报道,才帮助阜新玛瑙斩获了“世界玛瑙之都”的荣誉称号。
紧跟时展,巧做文章,将静态文化做出时代感
虽然阜新煤炭资源枯竭,却留给阜新很多宝贵的工业遗产,矿山文化又成为阜新日报的重要宣传视角,关于矿山精神、工业遗产等的报道经常以各种形式见报。历经百余年开采的海州大露天,在闭坑之后,留下的工业遗产之一就有蒸汽机车。今年9月份,阜新日报以图片的形式刊发了名为《渐行渐远的蒸汽机车》的整版报道,图文并茂,讲述了阜新蒸汽机车的前世与今生。此报道,得到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的批示:阜矿关停矿井闲置很多老设备,这些都是宝贵的工业遗产历史符号。反映了中国现代工业百年的发展历程。请相关部门协调成立一个专门工作小组,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筛选甄别,集中起来妥善加以保护,并研究以适当的主题和方式陈列、展示,彰显城市精神。
除了市委市政府对矿山遗产的重视之外,阜新更有一群有识之士看到了矿山工业遗产为阜新留下的财富,机车、机床、机械等废弃设备也并不是垃圾,在艺术家的眼中,他们都能变废为宝。阜新几位有情怀的画家,将那些来自机车、机床、机械等废弃设备的齿轮、轴承、管道等金属部件集中在一起,无论是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毫无粉饰,共同拼接、组合而成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集中在废弃了30年的老厂区里,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用阜新的工业遗产,利用废弃的老厂区,打造成“阜新798”。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阜新798”自建设之初就备受关注,如今已经建成雏形,将来会成为阜新又一文化地标。阜新更有一批摄影爱好者,以矿山为题材,拍摄出许多有冲击力有震撼力的摄影作品,发表于阜新日报的副刊版面上,既展现了家乡的矿山文化,又为报纸的版面增色。
新闻报道还必须紧跟时展。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新馆维修保护项目经过8个月紧张施工已经竣工,于8月15日重新对外开放,并于当天举行公祭。
“阜新万人坑”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煤炭资源,残酷奴役中国劳工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东北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死难矿工遗址。2014年10月,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进行全面的抢救性维修保护,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阜新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万人坑纪念馆维修保护项目的实施。阜新日报派出记者时时关注,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型报道,发表的稿件字数高达数十万字之多。2015年8月18日,阜新日报推出大型纪念特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镜头下的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旧貌、新馆》,效果极为震撼。此版面还参加了由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协会主办的大型全国新闻摄影图片展,阜新日报社因此获得突出贡献奖。
阜新地处辽宁西部,是座缺水的城市。而细河则是流经阜新地区的主要河流,横穿阜新市中心。细河全长113公里,河宽160至300米不等,为季节性河流,主流长94.3公里。曾经,在雨水丰沛的年景,细河白浪涛涛,顺流而下,鱼虾肥美,人们可以划一叶扁舟,捕鱼捞虾摸螃蟹,为老辈人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人们在细河两岸繁衍生息,细河也成为阜新的母亲河。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煤矿洗煤水和阜新发电厂的粉煤灰及部分工厂的污水和两岸生活污水如条条乌龙排入细河,致使河水逐年变黑发臭,淤积污染严重,河床抬高,汛期内曾给阜新市区造成灾害。细河受到污染,不仅失去原有秀美景色,而且还成了排污纳垢的臭水沟。2000年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细河治理工程,守护母亲河成为阜新日报的又一重点宣传。多年来,《昨日的细河曾风景如画――追忆母亲河》《加强细河治理,恢复母亲河生态》《细河将现十里碧波》等数百篇稿件频繁见诸报端。
新闻报道,不仅有力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细河治理工作,也加强了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渴望与爱护,《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这是阜新日报的一个长期新闻策划主题,对细河的保护发挥了作用,阜新市政府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细河守护日”。现如今,细河碧波荡漾,细河两岸弱柳垂丝,花香四季,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市民也渐渐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发地保护母亲河。
版面创新,恢复副刊,开书画版面,为城市文化创造活力
作为一张地市报,阜新日报力争为阜新市民提供一个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V阔舞台。阜新日报的副刊版面《红玛瑙》,从创刊到现在,有着30年的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曾一度停刊。阜新日报社党委认识到,副刊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副刊以其时效快、影响大等特点,在引领文化导向、提升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与副刊珠联璧合,各展所长,相得益彰,报纸才能越来越有读者。
2015年,阜新日报《红玛瑙》复刊,以弘扬地域文化为己任,引来阜新众多读者的称赞,《红玛瑙》再次成为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一个联系桥梁和纽带,无形中增添了报纸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红玛瑙》复刊不仅仅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更是阜新文学界的一件喜事。 《红玛瑙》复刊以来,一直倾向于本土核心文化,深度挖掘阜新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成果,就像一块红玛瑙一样,用地域文化去挖掘,去开拓,把这块《红玛瑙》打磨得更加圆润饱满。现如今,《红玛瑙》副刊已经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忠实读者群。为了突出副刊为本市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的职能,副刊编辑经常利用此版面开设专栏,选一个主题进行有奖征文活动,《守护细河,爱我家园》的征文收到阜新众多文学爱好者歌颂家乡、歌颂转型振兴的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好作品。
在阜新这座小城,除了有一批文学爱好者之外,书画爱好者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为了给阜新的书画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读者的高品位、高审美,阜新日报通过与读者调研,在阜新日报开设《艺术天地》版面,并在阜新日报的子报阜新晚报开设《书画情缘》版面。这两个版面一经刊出,书画作品如雪片一样涌来。一年来,《艺术天地》和《书画情缘》版面在社会上引来无数好评。在今年的辽宁省好新闻评选中,《艺术天地》版面还获得了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
一张报纸,版面设计是否新颖独特,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情感,为了更吸引眼球,阜新日报的编辑们每天都尽心尽力。在去年的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地市报分会的作品评选中,《阜新万人坑》版面获得国家突出贡献奖。今年,摄影两块版面获奖,其中新闻摄影作品版面《大漠深入有人家》获得地市报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渐行渐远的蒸汽机车》摄影作品版面获得二等奖。
开专版,办专栏,坚持原创,全面挖掘地方文化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600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国内外考古学界誉为“玉龙故乡”,这个遗址就在阜新的查海村;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典型代表,全国仅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地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这个辽墓群就在阜新的大巴镇关山。《明史》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太极始祖、道教宗师张三丰的出生地就是懿州,而懿州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境内懿州古城……
正是有这样深厚的历史,让阜新众多小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查干哈达村的睦邻节,已经自觉传承了200多年,阜新日报对这个小山村的节日采写了《幸福山村200年》等多篇长篇通讯,引来央视记者的目光,《记住乡愁》栏目组曾专程来阜新拍摄第206届睦邻节,并制作了专题《远亲不如近邻》。从2014年开始,阜新日报经过策划,推出《乡愁阜新》系列,将历史有故事的乡村推出来,时至今日,已经刊发了40多个乡村,关于《乡愁阜新》的采写工作还一直持续着。《乡愁阜新》获得了2015年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
立足区域,面向地方读者,是地市报文化报道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阜新日报要求记者了解本地情,当好本地人,要脑子里想的、心里装的、本子上记的,都是阜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必须充分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人人成为“本地通”。阜新日报的主要做法是:开设常规版面和栏目对本土文化进行持续关注和报道。从去年开始,阜新日报除了《乡愁阜新》,还陆续推出了《渐行渐远的记忆》《阜新非遗》《阜新故事》《阜新民俗》等文化栏目,有文化探源、独家专访、民族风情等,潜心研究,挖掘积累,助力阜新文化建设。
构建文化核心竞争力,是阜新日报赢得受众的关键。一直以来,阜新日报社深入挖掘和打造独具特色的阜新文化,进一步推介阜新文化,做好玛瑙文化、矿山文化、查海文化、蒙古贞文化、温泉文化、篮球文化和三丰太极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深入宣传,擦亮阜新地域文化名片,坚定阜新文化自信。阜新日报还与有关部门开展城市文化符号、文化名人的评选活动,讲好阜新故事、阜新民俗、阜新非遗和新乡贤典型。
媒体融合步伐加快,让阜新故事更精彩
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打赢媒体深度融合攻坚战,扩大主流阵地,这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政治要求。加快新媒体发展,我们不仅旗下有网站,还有“两微一端”,努力做到“人在哪里,新闻宣传阵地就应该在哪里”。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4月中旬,阜新日报社完善APP客户端,健全多个新型媒体新闻平台,构建“中央厨房”采编模式,对内打通体系,对外无缝对接各类平台资源,从而实现新闻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实现内容生产效率和媒体影响力的双重提升。我们又建立新媒体中心录播室,播发自采新闻。“阜新微报”筹划实施系列主题活动,微信读者已达10万人。有了新媒体的加入,阜新的文化宣传就多了新的方式。航拍工作室首次推出以航拍为主要特点的半月期《瞰阜新》,这是全媒体新闻互动栏目,在报纸上刊发航拍图片,读者可通过扫描报纸版面二维码直拉进入阜新微报,观看制作精美的相关视频,善用“十八般武器”。
一、工业旅游概述
根据已有的研究[1],学者普遍的共识是工业旅游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最早策划让消费者和游客免费参观他们的汽车装配现场,很快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逐渐被世界其他各地的企业所效仿。到8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旅游景点迅速增多,工业旅游产品开发从能源产业到传统手工业无所不包。成功的典型如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美国的造币、日本的东芝、韩国的浦项,每天都吸引着成天上万的游客。据统计,英、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企业都在发展工业旅游。而且很多工业企业旅游景点已将成熟的工业旅游产品与“食、住、行、游、购、娱”紧密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工业旅游接待体系。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工业旅游表现出浓厚兴趣,竞相发展,主要原因是工业旅游不仅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开展企业营销推广,树立企业形象,培养忠诚客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业旅游的概念
关于工业旅游的概念,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第一是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待工业旅游,如段学成(2007)等提出工业旅游是指以生产场景、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的旅游项目,具有独特的魅力[2];第二是从工业和旅游两者结合的角度来讲,如仝红星(2007)认为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是将工业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管理经营经验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2004年2005年2007年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绵阳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乐山龚嘴水力发电总厂攀枝花钢铁公司攀枝花二滩水电站宜宾五粮液工业园区成都高新区金威啤酒厂工业旅游区遂宁美宁生态食品科技园四川省参观、访问、考察、学习和购买的一种特殊的综合型旅游产品[3];第三是从旅游本身的角度来看,如王芳(2007)认为工业旅游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是以工业企业的工厂风貌、建筑环境、设备设施、工作场景、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及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满足人们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一种专项的旅游活动[4]。吕华鲜(2009)等认为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设施、动态的生产流程、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工业建筑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扩大阅历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5]。笔者在吸收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后认为:工业旅游的载体是工厂、企业或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工业旅游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开发模式、客源市场、收益取得等方面;工业旅游和包含地域文化在内的城市文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工业旅游具有依托性、知识性、效益性、动态性、易达性、重游率低等特征[6]。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受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的影响,我国工业旅游也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兴盛。1998年四川长虹集团对游客开放,同年山东青岛啤酒厂向游客推出“玉液琼浆:青岛啤酒欢迎您”的工业旅游项目。随后青岛海尔集团也推出了“海尔工业游”项目,上海宝钢、北京首钢等也逐渐加大了工业旅游的开发力度。国家旅游局在宏观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引导,于2004年7月正式命名103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志着工业旅游在中国已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到2007年底,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45家。除旅游局公布的示范点外,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开始重视工业旅游的开发,并把其纳入到企业文化的构建中来,同时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与工业旅游的实践同步提高的还有工业旅游的研究。张洁(2007)等认为国外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工业遗产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的起因、产品类型、开发模式、对区域振兴的影响、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工业遗产公园游客受益和经历分析,同时还有少量对工厂观光旅游的开发原因和对环境贡献方面的研究。我国具有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工业旅游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工厂旅游的定义、类型、意义、开发条件、开展思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7]。近年来,以省际和省内重要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大量涌现,如王芳等对东北地区发展工业旅游的探讨[4],王文杰(2007)对山东省发展工业旅游
的研究[8];严莉(2007)等对重庆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9],仝红星(2007)对河南洛阳市工业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3]。段学成(2007)等对山西临汾开展工业旅游的研究[2]。都对政府宏观层面发展工业旅游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我国工业旅游的研究注入了活力。
二、四川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一)四川省工业发展简介
四川工业基础的形成得益于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期间,四川省初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工业基地。建设和建成的国有企业中,包括了军工、冶金、机械、电力、原煤、电子、建材、天然气、化工、医药、核工业、航空、航天、发射基地、铁路等行业和产业。到1978年,四川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31%,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自身发展条件不足及国家东部优先发展政策的影响,四川工业现代化的步伐逐渐落后于广大中东部省份。上世纪末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四川工业又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积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省内各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并明确提出了“7+3”产业发展重点,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产业。涌现出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为四川省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四川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省工业旅游起步较早,在1998年四川长虹集团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工业旅游项目,时至今日,成为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企业已有8家。相比全国,总数不占优势,而且其后来的发展也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
1.政府、企业层面的重视不够四川省2007年便颁布了《四川省工业科技旅游(含工业旅游示范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当时在全国属于前列,随后却杳无音讯。相比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的发展不足,所受重视的程度较低,如自《四川省乡村旅游(含农业旅游示范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颁布之后,又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评定标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评定标准》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2010年1月,四川省首批的17家“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出炉。全省乡村旅游收入2010年达到489.60亿元,约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7.2%,工业旅游则由于创益不好,政府部门都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企业层面也不重视工业旅游的开发。无论是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是非工业旅游示范点,认为工业旅游是副业,创造的价值与企业核心产品创造的价值相比是微乎其微。其开展工业主要着眼点在于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故而少了给游客以体验玩乐的内容,不重视产品直销,门票、纪念品销售及旅游配套服务等环节的直接旅游收入,也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发展战略。如表1中四川省八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只有攀钢和二滩水电站在收门票,其余全免费对游客开放。
2.发展理念陈旧,缺乏创新四川省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中,很少有像呼和浩特的伊利集团、烟台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一样,深入探索工业旅游的发展道路,把发展工业旅游和企业品牌塑造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企业。以伊利集团为例,其在2008年来积极挖掘工业旅游的新亮点,花费巨资兴建乳都博物馆、科技示范园区,产品品尝区、购买区等场馆,并添置旅游观光车等工具,安装电子显示屏,设计制作旅游宣传画册、纪念品,招聘专职导游,以此来提升工业旅游的产品结构、服务档次和营销手段。并把草原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有机地与乳业工业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超乎预期的口碑效应、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工业旅游发展缺乏这样的创新意识,其滞后是必然的。
3.优势工业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导致工业旅游结构单一,产品单调四川省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完善的工业门类和高位的品牌企业,但四川省对自己优势的工业旅游资源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如四川省的水电工程、饮料食品、现代中药材加工及制药在全国范围来说优势明显,但其工业旅游的发展却没有很好地推进。从地域范围来说,成都的电子及软件制造、德阳的重大技术装备、川南的白酒业都又较大的影响范围,一旦很好地开发,对游客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都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意识不够,导致景点分散,给游客实现旅游活动带来了不便。工业旅游结构单一、产品单调还表现在不能很好地与传统风景旅游、度假旅游结合发展。四川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独特。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享誉中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然而其工业旅游的发展却并不能与其共享客源市场,其原因就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大手笔,不能把工业旅游真正与风景旅游、度假旅游相结合。
三、四川省工业旅游发展重点及思路分析
(一)发展重点
四川省工业旅游资源本身及发展的环境同中东部发达省份来说有一定的差距。要正视这种差距,在现有发展条件有限的背景下,从政策倾斜和策略引导上重点发展一些全国范围来说具有特色优势的工业旅游项目(表2),以树立四川工业旅游的品牌,带动其他工业旅游的全面发展。
(二)纵深化发展思路
1.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
四川工业旅游的真正兴起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均衡。全国发展水平较好的几个省市,均成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工业旅游促进中心,如上海市、常州市、天津市、广东省。这说明政府在积极重视和引导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其促进中心的运作有利于整合本地优质的工业旅游资源、做好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专题化、主题化、多样化工业旅游线路等。四川省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政府层面的工业旅游发展平台,也没有给力的支持政策或调控政策。因此,四川省应尽快开展工业旅游专项研究,摸清工业旅游的资源概况、发展现状,成立政府层面的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结合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为本省工业旅游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环境。
2.企业层面树立创新意识,探索工业旅游的新模式
毋庸置疑,工业旅游能带给企业有形的经济收益、无形的广告宣传效益及生态环境倡导效益[1]。四川省具备工业旅游条件的企业一定要在重视工业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旅游的新模式。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借鉴同行经验,对厂区现有的工业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面向游客的深度工业旅游产品,如探求游客的游览动机和过程期望,设置新的工业旅游项目,人性化旅游接待和服务实现等;第二、依据旅游经济的市场规律,采取措施促进旅游消费,提高工业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第三,积极融入政府关于区域旅游、都市旅游、单一景点旅游及行业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使得工业旅游项目不再是一个“孤点”,而是有机地串联在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之上;第四,针对四川大多数工业企业在全国同行业来说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的特点,特别要倡导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工业旅游的联合开发。
3.重视工业旅游资源和区域其他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通过前面四川省工业旅游的发展重点分析,笔者认为四川省要做好工业旅游,还须考虑如何把工业旅游与省内优势风景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课题:(1)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旅游相互促进研究,如四川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和产量全国第一,中药材饮片产值全国第一,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加工基地的旅游开发就体现了观光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相结合共创旅游效益的新模式。(2)生态旅游和白酒工业旅游融合研究。受传统酿造技术的影响,许多著名白酒厂家本身坐落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3)川南的煤炭资源开发参观与喀斯特地貌旅游结合研究。川南区煤炭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全省大半,又是喀斯特地貌良好发育区,二者旅游的结合发展对采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4)探讨如何把都市休闲旅游和现代高科技工业旅游相结合。四川休闲文化历史久远,如何在发展工业旅游的同时,让游客同时领略富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文化,对成都这样的城市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