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财务分析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分析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分析盈利模式

第1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腾讯公司通过免费的即时通讯平台迅速建立起一系列有粘性的用户群,在这个强大的优势下拓展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在这种盈利模式下,腾讯公司业务横跨互联网多个主流细分领域,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利润最大、市值最高、规模最大、用户最多、雄踞互联网企业首位的公司。

从腾讯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发现,自2004年上市至2011年,腾讯公司以其卓越的轻资产盈利模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为23%;总资产周转率每年呈增长趋势;销售净利率逐年增加,总体维持在42%;资产净利率最高达到38%;权益净利率逐年上升,最高达54%;总收入每年都以平均62.3%的增长率快速增长;毛利率也保持着平均65.75%的增长率。但是,自从2012年到2013年,腾讯公司便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业务,并且投资兼并具有技术优势或能够扩充开放平台的相关公司,使其盈利模式有所改变,进而影响了资产结构,导致腾讯公司整体财务指标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最高增加到了49%;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三年内逐年降低;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较之前也下降地较为明显。

二、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

1.轻资产盈利模式

轻资产盈利模式,是指企业投入资本较低,周转速度较快,资本收益较高的运营模式。轻资产作为一种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整合资源所获取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郑石明,2006)。轻资产运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强大的资源获取、配置、整合以及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体现(汤谷良、张茹,2012)。本文认为腾讯公司属于魏炜、朱武祥(2010)总结出的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较低,流动资产尤其是现金储备较多的轻资产企业。

2.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

结合腾讯公司2004年至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发现腾讯公司的资产结构,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表现出典型的变化,从2004年到2011年,此比率基本保持在70%上下浮动,但2012、2013年此比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均低于50%。

基于对腾讯公司资产结构的前后变化比较,可以看出其在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1.现金储备充裕,近十年来现金储备占总资产的比值在62%上下浮动,2013年现金储备有所下降,主要是腾讯公司以246.85亿元资本购买了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腾讯公司在2011年以前,主要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其存货为低价值的消费性礼品,始终控制在占总资产0.5%以下,自2011年以后,腾讯开始从事电子商务业务,存货构成主要为电子商务交易所需商品,其占总资产比较之前有所增加,2013年达到1.3%。3.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近三年的占比均控制在5%以下;4.固定资产比例较低,2004年至2013年平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控制在10%左右。

三、腾讯公司盈利模式调整

对腾讯公司近十年的资产结构分析发现,腾讯公司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着调整与变化,这与互联网行业激烈的竞争和腾讯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互联网企业巨头在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腾讯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但腾讯的主营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已经出现“天花板”效应,腾讯必须要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来增加利润。

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资产结构分布可以看出,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2011年到2013年进行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电子商务;第二是投资兼并。腾讯公司2012年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从公司的财务报告得知,其成本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41.93亿元和92.39亿元,但这两年毛利率仅为5.5%,这也是导致腾讯公司近两年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起腾讯公司加大了投资兼并的力度,先后收购部分与网络游戏、网上旅游、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影视传媒、搜索引擎等有关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股份发展多元化产业,以增强其竞争力。

第2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7

Abstract Based on our existing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is not perfect, the course group put forward "case analysis +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to achieve the goal, implementation point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r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and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bility strong composit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lents.

Keywords case analysis;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曾经是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必修课程。我校2000年取得会计学硕士授予权时,即设立了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培养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财务理论与实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2012年取得了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资格,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在课程建设的脉络发展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中较早开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等课程,其中涉及的财务管理专题等内容为本课程的形成提供了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财务管理专题”、“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本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199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直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几位教授讲授,2004年取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后,“高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基于上述良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氛,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自开设至建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认知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尚不能称之为完善,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开设,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的特征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难以理清。第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面对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针对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课程组提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1.1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前提。针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首先界定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边界和深浅程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主要强调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的特殊风险与特殊问题,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再将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分为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六个模块,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1.2 构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模式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具体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引出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拓展;进而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隐含在课后的任务布置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软件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再次回到课堂通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1.3 开拓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之路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式拟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有目的的训练方式,拟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即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数据分析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设计思路,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改进(图1):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组基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本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定位出发,通过借鉴内地知名财经院校的先进做法,对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管理篇、业绩评价篇,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基础理论”、“实务内容”、“案例分析”设为三个层次。以业绩评价篇为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业绩评价理论;通过课堂上对已有公司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掌握业绩评价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完成根据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

2.2 案例教学及讨论

本教学模式的要旨之一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运用相关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每个模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课程组在充分讨论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了相关案例。案例资料的来源一是课程组成员主持完成的2009年石河子大学立项教材“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案例资料的来源二是根据资本市场经典案例由课程组成员自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案例集”,并及时、经常性地更新案例集。同时,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

2.3 驱动任务的设置

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地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思路是,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若干项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当的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清楚学习结束自己能做什么,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目标。

任务形式一是要求完成实验任务。课程组根据模块内容编写了包括冲突下的收益分配、并购动机及并绩效分析等材料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以公司治理篇中某公司冲突下的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为例,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股利分配中的有关规定、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等问题及冲突下股利分配的变异。(2)实验基础。学生在实验前应掌握股利分配的种类、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股利分配程序等相关内容。(3)实验内容。通过案例资料,了解: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支付方式。第二,长期高额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示范意义。第三,股利政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与合理路径。

任务形式二是要求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各模块以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结课后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专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日后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另一方面,课程论文的设计、完成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引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仅介绍国外的经典理论,吸收财务管理前沿观点,更注重通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案例将这些知识放置于中国特有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同时,尽可能将新疆及兵团本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坚持理论导读、案例讨论与课程论文三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各教学模块涉及的诸如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等经典理论文献,通过引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典型案例剖析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独立或分组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训任务,完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务最后升华对理论的认知。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模式的完成过程涉及到案例讨论、实地调查、文献梳理等多种教学及实践方法,使得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对知识点的认知体系。

总之,从长远效果看,本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进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满足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最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从近期效果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及设定“任务”的完成,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方面、质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广.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6(9).

[2] 袁玲,杨元贵,强锦.探析《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第3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轻资产;财务分析体系;商业模式

一、引言:

近日,知名学者刘姝威对乐视网的经营状况和生态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抨击。指出了乐视贾跃亭减持借款上市公司是因为乐视网经营状况不好,刘姝威还指出了乐视网的净利润过低。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中,净利润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但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净利润和其他传统财务指标对互联网企业并不适用,包括亚马逊在内等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均未实现盈利却市值过万亿。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给上市公司,如何对互联网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行反映?

二、互联网企业的定义

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运作和盈利的载体和平台,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向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互联网企业指的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取全部或者部分收入的企业。根据上诉定义,又可以将互联网企业分为四类:基础互联网设施制造业、软件设计和服务业、媒介与内容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业。其中,由于基础互联网设施制造业的盈利模式与传统制造业无太大差别,所以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一般指的后三种。后面三种企业主要是在互联网市场中,依托网络,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并通过互联网获取直接盈利。

根据主营业务的差异,又可以将互联网企业分为搜索网站、即时通讯、门户网站、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及运营商等类型的企业。

三、传统财务理论分析互联网企业的盲区

(一)难以全面客观的反映互联网企业的真实价值

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注重于企业的现金流与企业的价值,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股东的价值。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的财务分析更加关注于股票以及现金流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品牌、技术、人才、渠道以及用户规模等无形资产的影响力。而互联网企业因为其自身资产结构的特殊性,企业大部分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且无形资产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使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模式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无法完全反映互联网企业的本身真正价值,也就无法完成为所有者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的目的。

(二)难以准确预测互联网企业的未来价值

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快。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进行一个准确预估。互联网企业因为自身的无形资产成长的不确定性等特性,使用传统财务分析体系难以准确预估这些无形资产的未来价值。另外,一些新兴或具有公司特点的盈利模式、销售渠道、精英团队、客户群体等也无法从现有的财务分析方式中来进行估值。这对互联网企业的未来价值预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容易陷入到静态分析的误区

假定某零售企业的流动比率为0.5,速动比率为0.4,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比较合适。而且该公司的流动比率逐年下降,是否就能得出该公司现金周转不灵,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结论呢?

当下的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仅凭传统的财务数据只能提供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内容。传统的财务指标主要着眼于企业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不断成长的偿债能力。当前使用较多的为对比分析与趋势分析。虽然也有就3-5年的数据来进行核对以及以竞争对手和行业标杆作为指标。但是也仅仅局限在只对年度报表数据进行的静态测算,不能反映全过程。因此,对互联网企业尤其需要一套更加针对的动态反映其变化历程的财务理论来支持,才能更好达到财务分析和管理的目标。

(四)传统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经常性假设企业的应付账款偿债能力比存货偿债能力要强,但实际情况并非都是如此。有些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超过一年甚至达到几年,有些直接就计提坏账准备。所以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无法准确反映企业详细的财务状况。特别重要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的企业在财务分析上会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亚马逊公司的财务报表连续亏损多年,股价却只涨不跌。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亚马逊早就已经“不可能被挽救了”。而事实上亚马逊的未来期望一直处于高位。也就说明了股东们看重的是未来价值,而不是当前收益。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财务分析指标反映互联网企业的局限。

(五)忽视了表外因素的影响力

当前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注重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分析指标的局限在于无法分析到表外因素的影响力,也无法全面覆盖全部重要的因素和反应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很多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非报表因素无法体现出来。

存货周转率的下降可以反映出存货的挤压现象,却无法说明导致存货挤压的原因。而净利润也只是表现出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却无法反映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样的,针对互联网企业众多的表外因素,传统的财务分析也无法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对评价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轻资产视角下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指标改进

第4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贷审查财务分析

银行信贷决策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信贷决策是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多个围度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得出。虽然企业财务分析仅仅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但财务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财务报表仅仅是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解释数据,并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关键是要透过数据发现是否存在影响贷款安全的风险隐患,从而得出借款企业有无还款能力的结论。财务报表分析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并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当然,财务报表分析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银行在信贷审查中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针对借款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控险措施,若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则可予以贷款支持,否则不予支持。

二、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银行信贷审查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最关注的是借款人现在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借款人偿债能力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财务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及发展阶段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财务特征,有不同评价标准及审点。(二)研究规模、结构及质量:不同规模的评判标准不同。而“平衡、和谐”的结构是一个重要感觉。资产的规模、结构及质量反映企业经营和投资战略;负债和权益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融资战略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收入和利润的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盈利模式及持续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现金流量运转的顺畅程度、现金的赚取能力、筹资能力和投资战略。(三)详细分析三张表:三张表应互相印证、有机统一。运用一些分析方法(如指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异常变动找原因,并预测未来现金流情况,对整体财务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给予综合评价,为贷款决策提供参考。财务比率的比较是重要的分析手段。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分为: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银行审查中比较关注变现能力比率,即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如银行在与一担保公司合作前,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及资产都较大,但其资产多是固定资产,资产的价值和快速变现能力较差,其担保能力并非财务数据反映的那么强大,与其合作应审慎。

三、银行信贷审核中财务分析的关注点

除上述常规分析方法外,结合银行信贷审查的特点,实际操作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存货、应收帐款。存货有太多沉没成本还是固定资产增加闲置资产,还是技术落后或营销体系不完备导致滞销?分析存货结构、价值、期限以及变现性。应收帐款关注集中度、回收率、变化趋势,详细分析帐龄、结构及质量,确定坏帐风险及其坏帐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特别提示的是“其他应收款”不可忽视,往往隐藏很多问题,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占款,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对银行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带来难度。通过其他应收款大额往来明细及款项性质的注释,可了解企业大额资金是否被其他企业占用,有无往来单位名称异常(如投资公司、期货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往来性质异常的款项,对分析企业的资金流向及风险有很大作用。(二)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利润下降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动,是否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增长率?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情况(应收帐款增加)。财务分析关键是解释数据,如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市场原因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造成的,是整个行业的下滑还是个案,对企业影响有多大,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这些分析都很重要。(三)分析盈利能力应分析各层次利润,如毛利润、营业利润、税前/后利润及与销售净额的比率。以存货作为营运周期主要部分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毛利润,同时结合考察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对于以成本控制为成败关键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营业利润。(四)负债中的“应付款”同样分析账龄和集中程度,还涉及商业风险问题,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其他应付款”也是一个需花时间核实的科目。往往隐藏着向股东、关联企业或职工的大额借款,削弱了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资本的特征就是具有稳定性,而流动性负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其持续经营及偿债能力。银行审查中会详细了解该科目构成、还款期限等,通常的控制措施是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在结清我行贷款前不得归还股东借款/职工集资款”。

(五)核实资产的真实有效性和价值。

如资本公积中的资产评估增值,是否有虚增情况。若评估增值所占比重过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真实性,影响对其偿债能力的判断,只有还原为真实有效的资产所作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例:一户造纸企业,所有者权益1.8亿,实收资本2000万,资本公积逾1亿(大部分为评估增值),资产负债率69%,若剔除虚增资产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3%。(六)重点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不局限于现金流量表,还要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结合起来对照分析,相关数据是否一致统一,可互相解释,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业绩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现金流量分析应集中在:借款人的现金来源和用途有哪些,是否围绕其主营业务;是否存在现金流不足或为负情况,其主要原因何在;借款人未来的现金需求如何;借款人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否稳定等。而且还应注意现金的性质,如公积金、公益金有很多专业性质或专门用途,不能用来还款。只有“自由现金流”可直接用于还款。另外,货币资金中有多少已用于质押,用于承兑汇票保证金,对正确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重要。(七)在对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分析时同样需结合其财务状况分析:为什么需要贷款?是规模扩大产生的需求还是市场销售不畅造成资金回笼不及时产生的需求?究竟资金链中缺口产生在哪个环节?需特别说明的是,银行在衡量大额贷款客户风险度的五条标准中涉及财务指标的两条重要标准为:现金流量的脆弱性和财务杠杆比率的高低。可见银行在风险把握上对现金流量和负债率指标的重视。

由于银行非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不够专业,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不可否认,很多情况下是凭经验判断。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往往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其中的风险隐患,为信贷决策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我们将不断总结、探索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分析;供电公司;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61;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53-01

电力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还是民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行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电力行业长远发展的有效保障之一,因此对供电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是保证供电公司健康运转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财务管理分析是指用企业财务报表、会计基础作为依据,服务对象为企业投资人或者是债权人,主要方法为系统分析企业以往的投资、经营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我国供电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虽然我国电力行业在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在新时期下,国内仍有少部分供电公司的管理者仍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运行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公司领导不重视专业的财务管理,致使很多供电公司的财务工作都是采用的传统管理工作模式,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报表制度,管理部门严重阻碍公司的整体发展。

2、财务管理目标方向不对

知识、财务是企业资本主要的两种资本形式,加之我国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因此企业主要重视自身主体经济的发展,避免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因此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自然应以保持企业资本和价值为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都是实现公司的最大化利益,和保持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

3、财务控制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行业都存在垄断的情况,电力行业也同样如此,存在政企不分、垄断、效率低等问题,尤其是很多历史问题阻碍了健全和发展公司管理制度的步伐,其中就包括了财务控制不当等因素。科学的供电公司财务制度,对公司本身的自制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都由促进作用。

4、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不强

供电公司通常通过组建电力运营网来为经济建设提供电力能源,由于电力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发展,决定了电力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不高。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影响下,电力行业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财务管理方面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但是很多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创新

在新时期下,不仅需要完善当前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分析模式,还需要对财务管理分析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创新。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了亏损和盈利分析,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分析,公司经营是否协调。财务分析中的各项指标包括财务指标、财务报表以及综合分析三种,其中财务报表是公司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模式得到完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创新措施,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分析系统,真正体现出财务分析的重要价值。以下简要介绍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分析创新的方法。

1、研究和创建新的财务报表分析法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分析中主要任务是创建一个科学的,适合本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就是通过灵活运用定量和定性原则来建立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综合分析不可计量因素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修正误差,保证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最大限度向际情况靠拢。比如,综合使用趋势分析和比例分析,可以帮助有效改善财务控制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而提升供电公司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2、创新公司财务管理相关比例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能力的分析包括了财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发展能力三部分,详细内容如下:(1)创新财务偿债能力分析,首先在深入了解公司的速动、流动、非流动资产后,采取相关的核算指标,计算速冻资产实际金额和流动资金的比例,是得出相应的标准,由此计算出真实反映供电公司财务补偿能力的相关数据。(2)盈利能力,首先分析供电公司的投资活动和经营项目,计算核实其所用的经费和获得的利润,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反映出公司的投入和产出的真实情况,此外根据对公司的成本、销售、纯利润、总利润等进行仔细分析,根据相关公式和标准,计算出公司的总资产报酬和利润额。(3)公司发展能力,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本月和上月的销售量,根据各项指标,计算出相应的利润增长量和销售增长率。供电公司将以上数据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参数。

3、推进输配电价改革

进行输配电加改革的主要有五点重要意义:(1)转变供电公司的监管模式以及盈利模式,打破供电公司传统的盈利模式(购电、售电的价格差),实现电网的高速化,收入来源于“过网费”。输配电价在供电公司有效电资产的基础上,对输配电成本、收入和价格进行全面监管。(2)利于提高供电公司的投资效率,强化成本约束;(3)帮助形成集思广益的输配电价形成制度规则;(4)有效促进电力市场的建立,最终实现电力直接交易;(5)实现开放电网的公平介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能源支柱产业,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财务管理可以评估公司当前的综合运转情况,真实、直观地反应出公司当前的财务资金状况,最终反应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财务管理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供电公司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财务管理,并完善相关体系,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管理在公司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小力.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的完善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4,(28):174-175.

[2] 鄂家兴.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的完善与创新[J].时代金融(中旬),2015,(11):284,291.

[3] 张玮.浅谈县供电公司如何创新财务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4,(42):156-157.

第6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行业 盈利模式 信贷风险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4-040-04

自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共爆发了八次零售革命,分别是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上商店。在中国,自1900年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诞生之后,在长达90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没有任何革命性变化。在20世纪后期,外资连锁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当时中国并没有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外资连锁的进入带来了新的业态和经营机制。中国当时的零售业作为弱势群体,无论在资本、管理和经营模式上都远远无法和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在外资的猛烈进攻中,有很多本土企业倒闭,也有一些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中国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同时完成了西方世界150多年中发生的8次零售业革命,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特点。

零售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居民消费的增长。一般而言,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通胀、社会福利及保障五个方面。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者的信心大幅提升。再加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3G产业、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2010年,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1%,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强劲的居民需求预示着未来几年,零售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零售行业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内外资企业的较量, 3G、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等,零售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创新、演变,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个零售企业在分享行业盛宴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危机。

一、零售业态的细分及盈利模式

商店分类的专业名称是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其中每个业态都面对着不同的细分市场,即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譬如,超市以满足日常消费为主;大卖场以一站式购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对经济和快捷的追求;便利店是满足消费者紧急购买的需要;大型专业店集中经营同一品类商品,在同一品类商品范围内提供最深化的选择和最低价;而折扣店则向家庭主妇们提供最低价格的商品。

2004年,商务部出台《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一)百货店盈利模式

百货业的盈利模式“联营+自营+租赁”。“联营”是指以招商的方式,引知名品牌进店,由各品牌生产商或商分别负责具体品牌的日常经营,店方负责商店整体的全面营运管理,除收取与面积有关的场地使用费、物业管理费等固定费用外,同时推行保底抽成的结算办法。自营是百货店从生产商或批发商(简称供应商)手中购入商品,按一定比率加价卖给消费者的经营模式;“租赁”模式即以出租场地所取得的固定收入作为利润来源。

百货零售商联营方式中扣点率取决于商场谈判能力,一般在20%以上,扣除员工成本、销货成本和折旧摊销等,其百货经营毛利率可达20%左右,净利率一般在5%左右。

对比自营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对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可将大部分经营风险转移至上游供应商。其商品、促销员由供应商提供、柜台装修由供应商负责、销售完毕1个月-2 个月左右才正式结算,存货基本由供应商管理,零售商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库存,商品一般都有退换条款,零售商基本不承担存货风险。百货店商品通常采取的经营模式见下表:

(二)家乐福模式

一般来说,零售企业盈利有三个方面:一是进销差价;二是降低成本;三是向供货商收取各种费用,即“通道费”。家乐福即主要靠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来盈利。这种模式基本不靠商业毛利赚钱,主要是靠营业外费用即通道费用。据核算,家乐福向供应商收取的各项费用,占其营业额的36%左右。

家乐福在对供应商的管理上坚持强势风格。比如采用承兑汇票结算,占用供应商的流动资金,收取高额的通道费等。但因家乐福在压下供应价格的同时提高一次性采购量,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生存,并进而通过家乐福的全球采购系统进入国际市场,供应商也只好接受。目前家乐福模式已经成为了国内连锁超市的行规。

(三)沃尔玛模式

沃尔玛的盈利来源与家乐福不同,它主要来源于前两个方面即进销差价和降低成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零售商按照较大的毛利率来与供应商签定合同,商家一般可获取20%-25%的商业毛利,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费用,比较规范、透明。

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商用卫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4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内外部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使沃尔玛能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实现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保持同步。在美国,沃尔玛高效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有效地压缩了营运成本。而现阶段中国的商业环境束缚了沃尔玛高效信息系统优势的发挥。国内的网络环境目前远不及美国,大多数供应商也没有完全实现业务活动的数据化。另外,由于受政策上的限制,在中国沃尔玛的卫星通讯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使中国沃尔玛不能有效共享全球采购系统、物流系统,也使得后台物流系统各环节不能做到像在国外那样严密配合,因此沃尔玛当前在中国开店的盈利模式还不能做到仅靠差价盈利。

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多采用联营或引厂进店经营方式,由于失去了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降低了对经营商品的话语权。一方面造成供零关系紧张,大品牌商制约小牌零售企业,而大牌零售企业又制约小品牌商;另一方面弱化了零售企业传统功能,影响了零售企业自主扩张、创新的能力,削弱了对消费者的服务。这种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使零售企业经营的风险逐步增大。一些零售业已开始加大自营商品的比重,走上向自营化回归,向赚取进销差价回归之路。而目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市场更加细分化的环境,将加快零售企业从联营方式向自营方式回归的步伐。

不过当前我国流通业瓶颈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上游制造业的繁荣和自由竞争,商品供过于求,制造商严重依赖于零售商的渠道价值,零售业的强势地位没有改变,零售商无成本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因此在我国无论何种盈利模式的零售企业普遍采取占用供应商短期资金支撑规模扩张,或投资于非主业领域谋取更高利润水平的发展模式。

二、零售行业特征及其信贷风险

通常零售商业企业资金流量数额巨大,包括供货商货款、门店间资金往来、银行贷款等,反映在银行账面上,某一时期的存款规模增加迅速,业绩斐然。加之不断开店,容易给基层银行造成财务实力雄厚,流动性好的假象。出于对存款需求和网银交易量、发卡量等中间业务的考虑,基层行对零售企业授信的积极性较高。但对于银行而言,零售行业贷款的风险却是较大的,因为一旦零售企业出现资金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使企业瞬间垮塌,银行损失惨重。历史数据也显示银行零售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低于平均水平。

零售行业对于银行而言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这主要是源于该行业自身的三个特征:

(一)规模经济特点及连锁经营方式

商业零售是一种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谈不上市场优势、渠道优势、货源优势,规模是零售商核心竞争力中的要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规模很难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连锁经营是零售企业实现规模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对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连锁经营可以促使零售企业在品牌、商品、服务等方面标准化,最终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识别、统一的商品服务、统一的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因此,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连锁经营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快速扩张,以实现大规模化零售;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形成规模后,连锁经营模式可以帮助其实现规范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进而形成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攫取更多的规模效益。

零售连锁成功的关键在于连锁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管理模式的可输出性,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控制成本。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都是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术,每个企业都要不断的实践开拓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连锁零售业,有一个规模临界点,规模到了这个临界点,整个销售网络才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让整个网络盈利,让1+1大于2。例如,配送中心的货必须在72小时内分配到所有的店中,否则就被视为积压和库存。这种物流管理体系和供应链是连锁零售业的精髓。如沃尔玛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8年,开店速度是每年2家-3家,目的是磨合出一个成功的零售业态模式;在70年代初期通过上市积累了扩张的资金,沃尔玛每年平均开店26家;80年代实行购并和自建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每年平均开店100余家;90年代完善了仓储店、购物广场业态、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每年平均开店200余家。

(二)类金融的财务特点

零售企业对上游供应商采用压期支付货款,对下游消费者采用直接现金交易,商品的快速周转使得零售商账面存在大量现金。虽然其在资金来源、用途和信用基础等方面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存在不同地方,但这种财务杠杆高、进出资金量大、浮存现金多、存在较大财务风险等特点使得零售商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称为“类金融”模式。

零售企业的这种圈钱能力是与其规模成正比的,规模越大,能够占用的资金就越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来开店,开出新店后可以占用供应商更多的资金,零售企业在扩张中获得一种循环“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规模扩张的加速造成国内零售商资金需求日趋强烈。由于自身盈利水平相对较低,依托自身利润增长无法支持其快速规模扩张需要,而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且成本较高,又成为我国零售商占用供应商资金维持其规模扩张的内在根源之一。

调查显示,零售商目前开店资金的80%―90%,都来自于占用供应商的货款。零售企业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进行规模扩张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零售商占用供应商资金扩张的模式是以新开门店能够实现预期销售为前提,若新开出的门店销售下降,则无法支撑采购量扩大和返利的实现,也就无法占用供应商新的资金来偿还旧资金。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或供应商追讨资金,停止供货,整个企业将无法运营。

(三)类商业地产的特点

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零售企业开设的店面往往需要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地段,物业稀缺,因此零售企业网点购置时自然具有地产和投资的特性。近年随着商业地产增值空间加大,零售与商业地产投资商开发商业地产的积极性继续增加,购置物业已经成为零售企业扩张发展的新趋势。在零售同质化竞争太过激烈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倾向于购买物业,利用地产增值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目前有些外资零售企业正在实践以商业地产运作结合零售经营的盈利模式,即依靠品牌优势,从地产商取得廉价的租金,承租一到两倍的卖场面积,通过低毛利率经营商品,高价转租卖场以外的经营面积,实现卖场内高销售、低毛利,卖场高租金。

零售行业对规模经济的需要以及类金融的特点和类商业地产的特征使得它在财务上自然呈现出“短贷长用”或是长期资产占压短期负债的特征,当规模扩张后,后续的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跟不上,加上无法及时获得其他长期融资资金,必然很容易引发财务上的流动性风险。其二,零售业是一个高市场风险的行业,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业态发展,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此外市场完全开放,同业竞争激烈,行业盈利水平较低;其三,该行业是高经营风险行业,连锁经营的管理难度很高,必需达到物流、信息流的协调高效运作,才能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三、零售行业信贷风险的防控要点分析

一家开业正常运营的零售企业如果不扩张门店,本身的经营应无资金缺口。因此商业零售企业银行融资的真正需求必定是由规模扩张引起。规模扩张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规模的零售企业就没有竞争力,而过度扩张的风险又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银行信贷部门应如何选择客户把控信贷风险,笔者认为主要考虑以下六方面:

(一)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区域环境和地区内同业竞争格局。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消费习惯,认可的主要业态,行业的集中度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零售行业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淘汰率很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前途,如果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过于强大,胜算的可能性就很小。新的有实力的加入者对现有竞争格局的冲击也会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企业所在区域和业态的竞争格局对研判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极为重要。

(二)关注经济外部环境的转变。人们消费对经济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今后一段时期, 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可能会对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行为和信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果行业景气度下降, 家电类公司的内生增长将放缓,且新开门店的培育期会加长。因此要关注经济环境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趋势,进而预判对零售企业所在业态的影响。

(三)分析零售企业细分业态,盈利模式,规模状况,了解它的网点布局,市场份额,战略定位,经营管理模式,营运能力,比较竞争优势。零售商业绩增长的驱动要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延门店扩张和内生持续增长。外延门店的扩张取决于市场容量的大小和公司的开店能力,同时需要辅以领先的供应链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内生增长方面,主要是单店收入的增长和规模经济效应,即在规模基础上由供应链优化带来的管理集约和盈利能力上升的态势。

分业态来看, 百货业特征是:异地扩张较难,资本开支大,新店培育期长,规模效应不明显,内生增长较强,盈利增长稳定。一但开店成功,防守性也强,短期内,竞争对手较难夺取成功门店的客流量。家电连锁业特征:拥有较强门店复制能力,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同店增长不是主要驱动力。随着行业的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升级演进以及市场饱和度的提高,零售商业绩驱动要素可能会有所转换(比如10年以后家电连锁可能会更依赖门店的内生增长和供应链领先)。

(四)财务分析重点关注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应付账款总量和周转率,毛利率,净利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其中分析零售企业主业创造现金能力是重点,零售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规模与其收入规模要匹配和稳定。每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一定为正数,如果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过大或为负数,说明企业主业经营必定出现问题,易引发资金危机。零售企业财务分析还需结合它所经营的业态,不同业态的企业盈利模式不同,资金营运方式不同,自营比例不同,财务指标差异较大,行业内横向比较时要注意区分。

(五)关注企业负债规模和结构。自发性融资和银行融资是零售企业负债的两大基本来源。自发性融资的成本低,但是稳定性不足,很多零售企业最终都因过度拖欠供货商的资金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需特别关注企业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变化趋势,如果该周转天数持续延长将是一个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危险信号。

(六)深入掌握企业自有商业地产的情况,分析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详细了解他行的授信总量、期限、担保条件、企业现有的资产质量、可变现能力(包括抵押融资、变卖、被并购等),评估对负债的保障程度。零售企业一般拥有较多的商业地产,变现能力较好,摸清企业自有物业的资产规模和抵质押情况,对比企业真实的可变现的资产状况和负债规模,或争取优质商业物业的抵押能有效地控制授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飞 零售业混乱中的玄机《新青年・权衡》2007年第1期

2.2010年零售业发展关注的新趋势 中华商业信息网

3.中国国内零售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信息网

4.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商业零售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诺安基金 中财网

5.张琦《从业态的盈利模式看零售行业》 光大证券 行业分析 2005-8-22

6.李骏阳:《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论中国零售业发展观》市场营销导刊 2006年5期

第7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沿用着在它早期就已形成的一套框架结构,很少从总体上审视这个学科的框架是否能适应现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因此也很少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有所突破。被大家习以为常的那个财务分析框架真的就不能再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吗?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两条主线”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忽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实际影响,而这种实际影响已经是有关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了的;二是尚不能清晰地描述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也就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因此对公司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募集和配置资源,该模型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很难判断一家公司现在处在何种状态,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因此对扩展财务分析框架的意义还有限。这个问题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问题。在所接触到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那些重要的使用者在信息需求结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二是从公司实体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是借助报表来识别公司现在乃至将来所处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实情,以帮助公司的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两种表述中,我们持第二种。面对着大量的风险和失败,任何一个与公司有着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掌握识别公司所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的技巧,而提供这种技巧的学科当属财务分析学科。

第8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盈利水平;生存和发展;财务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全球贸易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风险的机会大大增多,经济活动的高风险迫使企业必须识别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了解风险的性质以及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对自己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减少可能的损失,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盈利水平。

一、财务战略概述

(一)财务战略的含义。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财务战略的内容。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时为了使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策略。

1、筹资战略。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通常,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方式来进行筹集资金。又因为在初始创立阶段,企业集团的财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脆弱,为了更好地集中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采取规范的一体化的财务战略。筹资既是一个公司成立的前提,又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其内容极为复杂,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整体发展规划进行资金安排,解决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同时要兼顾利润分配时保留盈余的多少,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投资战略。企业投资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经营战略要求,为了维持和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对有关投资活动进行的全局性谋划。通过该策略,将企业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战略互相配合,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经营活动在如此稳定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更加说明它在企业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其他职能战略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证了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并实现了公司的内部价值。但是,由于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实施投资战略充满风险,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来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

3、收益分配战略。收益分配战略是指以战略眼光确定企业净利润留存与分配的比例,以保证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所以,企业的收益分配战略应该遵循既有利于股东又有利于企业的原则。同时,企业要满足营销及产品发展的需要,全力支持企业的扩张型发展战略,在内部来部分满足企业高速发展中对资金的饥渴问题;同时,企业还应e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制定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益分配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权益资本的需要,以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

二、财务战略的特征

(一)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战略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它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而且包括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而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绝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同时,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它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

(三)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财务战略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与成长性的矛盾、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

三、企业盈利模式――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什么是企业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在给定业务系统中各价值链所有权和价值链结构已确定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价值创造与实现。为什么为公司的所有者创造价值是管理的首要目标?想想如果一家公司无法为它的所有者创造价值,那它就无法吸引权益资本为公司的活动提供资金。将企业价值作为企业理财目标,这就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利用各种相关财务战略来实现价值创造。

1、运营层面。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升企业绩效。财务部门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在运营层面的预算制定、税收筹划、财务分析等环节,财务高管都可以通过这些财务管理手段使企业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管理状态,以便对企业经营的最终财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企业运营的成功则表现在财务战略上的成功。

2、资本层面。毋庸置疑,在企业运作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帮助企业上市或进行投融资管理是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所必需的途径。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日渐规范和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加剧,资本市场为财务高管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另一个舞台。

3、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使企业价值增值的内质性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极为相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核心能力越强,所拥有的潜在获利机会就越多,潜在获利机会价值就越大。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能获得稳定的净现金流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决定了由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衍出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具备用户所感知的价值,能为用户带来实惠,它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从而长期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财务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出效益。良好的管理制度,需要执行者不折不扣地去全面贯彻落实。否则,无论多么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无法实现企业预期的经营业绩。所以,要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制定奖罚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各成本责任中心降低成本费用的积极性。

(二)实施科学决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因而企业要树立投资风险意识,整合优化各项资源并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并运用自身经济、技术、资源、人才、区域、管理等各项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投资有发展前景、利润较高、风险较小的项目。

(三)完善盈利管理。企业扩大盈利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提高售价;二是降低成本费用。我国企业只有不断开发质优、价廉的新产品,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另外,成本费用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每个员工,因此在营销部门确定产品价格和收入之后,财务成本费用管理部门应从各个环节对成本进行把关,以使企业获得较低采购价格和定的供应渠道及货源。

五、结论

财务战略以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为导向,对经营战略具有支持和驱动作用。在企业进行投资、融资、营运、分配过程中,要利用自身特点实现经营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准确进行战略定位,建立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协同机制,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曹颖.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2]曹娜娜.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中的财务战略风险研究[D].五邑大学,2014.

[3]余洋.企业柔性财务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乔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

[5]郭海清.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第9篇:财务分析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企业运营指标的解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21;F406.7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数字部分)和文字报告(文字部分)两部分。新常态下的财务报告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使信息使用者了解过去,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从而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为外部需求提供信息、作出决策参考。

一、财务报告分析意义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要判断一家企业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企业的财务报告,同时关注其竞争对手的财务报告。在进行分析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准确定位报告分析的范围。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明确要收集的信息;其次就是对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分析;然后借助财务分析的指标来更深层次地挖掘会计信息的内涵,窥探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最后将财务报表中不同的指标数据与公司的动态综合起来看,用数据说话,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经营情况进行诊断,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评价。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切入点

(一)关注资产质量――资产负债表的解读与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底子”。资产负债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企业各种资源及分布结构、资金的构成来源,反映出企业的产能、流动性,是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财务状况快照。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的质量;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分别列示了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非流动负债等)和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结构。

1.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总体状况的初步分析

通过对企业连续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横向比较分析,可找出引起总资产、负债变动的主要项目,从而发现变化趋势;通过对金额比重大的、波动剧烈的项目进一步分项分析。

2.对具体项目的分析

如对货币资金及其质量、应收款项的质量分析、对存货质量及结构分析、对长期股权投资规模方向和效益分析,对固定资产的规模结构及利用状况、无形资产的种类及稳健性、对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环境的分析。通过将其与历史数据、同行业水平对比,可以发现其结构变动的程度,从而评价资产的结构是否合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规模是否相当,资产的质量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能力。

资产的决定因素在于管理,通过对企业资产整体质量和资本结构的分析,可以不断优化资产的结构,减少不良资产占用,及时处理闲置资产,适量增加经营资产的规模,改善经营资产结构,合理利用经营资产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关注盈利质量――利润表的解读与分析

利润表是“面子”,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录像,是动态报表。利润表提供的是企业实现的收入多少,花费了多少,能赚多少钱,与同行企业比有没有地位?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主要尺度。

通过对企业的各期营业收入、费用和利润绝对指标,销售净利率、投资收益率等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比较出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趋势;通过同行业的横向对比,可以分析本企业在同行业的收入及利润排名情况,了解其规模大小,在同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及经营理念,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特征、行业定位、竞争优势和回报水平。

在利润表的结构分析中,首先看收入的结构,关注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匹配性。如果营业收入中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大,企业的营业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说明企业的主业盈利比较稳定;如果企业收入中投资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比重大,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的转型或者收入不稳定,带有偶然性,亦不利于企业利润的积累和长远发展。其次分析:各项收入、成本、费用的构成结构,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可以对比企业的预算,分析出公司的预算执行、收入成本费用控制及效用情况。因为营业费用与行业形态有关,管理费用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关,而财务费用则是与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故不能简单地控制绝对额。当然了解企业的效益,仅仅关注利润表是不够的,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来看。销售收入增长中有两种增长态势是应极力避免的,如:销售收入增长了,利润却是负增长,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缺乏对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有快速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萎缩,甚至出现负数,这说明企业出现了有利润没现金流量的情况,没有很好地管理控制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长,应收和存货与收入增长不协调。

(三)关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的解读与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日子”,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表示企业运营中可以直接用来支配的钱是否充足、合理?现金流是企业的生意模式和盈利质量的验证,是利润质量的“血常规”。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来看,将企业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企业的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和原因一目了然,也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预测分析判断财务前景。

现金流量表要关注三大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合理性。企业在不同的发展周期,其现金流量的分布与需求也是不同的。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期,其对筹资的需要大,而在企业的成熟和衰退期,其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净现金流相对较多。对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应关注: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分程度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则意味着企业的“造血功能”好,靠自身经营来赚钱,创造现金流。企业可通过如:降低应收账款率;加强存货的控制;利用无息负债,对供应商形成良好的偿债信誉,争取更优惠宽松的付款条件等管理手段,强化营运资金管理,从经营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现金净流入。一般来说,在存货周转次数超过2次的条件下,经营净流量应该是核心利润的1.2―1.5倍比较合适。如果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能够补偿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摊销;能够支付经营和投资用的融资利息;能够支付现金股利后还有剩余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否则只能通过融资来另行安排资本性支出,这是由长期发展计划和战略安排决定的。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吻合度

通过对投资流出结构分析,也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是对内扩大再生产还是对外扩张股权投资来发展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所揭示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盈利模式变化方面的信息。

3.关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可以观察到资金流入的结构、规模和支持方向。同时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也要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之和的相适应。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与分析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矩阵式结构看,从左到右列示了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项目;自上而下反映了各项目年初至年末的增减变动过程。其内容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所有者投入和减少的资本、利润分配及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等本期数和上年数。将所有者权益各项目本年数与上年数对比,可以从静态揭示其增减变动的原因,将各项目的发生数与期末余额垂直对比,从而揭示当年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情况。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解读,全面反映企业自有资本的质量和股利分配政策和经营业绩。

(五)财务报告表附注

附注信息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明细描述,以及对未能在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一般而言附注应当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的会计准则声明、核算基本假设、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的说明、重要项目等需要说明的事项,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使分析者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企业财务信息。通过附注的解读,可以知道公司所选用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如:坏账计提比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年限,收入确认的方法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报表的相关项目奠定基础。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

(一)财务指标分析的关注点

在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综合浏览后,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财务比例分析。需要重点关注以下5大方面:

1.分析盈利能力与收益质量时应考虑毛利率、核心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等指标;

2.衡量偿债能力与债务风险时应计算营运资本、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指标;

3.进行资产质量与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时可沿着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思路来考虑;

4.评价企业发展能力与经营增长状况时应计算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技术投入比率等各项指标。

5.现金流入流出的分析。

(二)财务综合分析―杜邦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将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企业要想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一是要从提高盈利的角度,提高毛利率,如:提高售价或者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内部控制,增加费用的有效性;二是从提高资产周转率来看,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资产占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序开展经营活动,进一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三是在保证财务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增加债务规模,提高权益乘数。

四、财务报告局限性

诚然,财务报表也有局限性,如:数据相对滞后,静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很多表外非财务信息,人力资源、行业的竞争程度、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等,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收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变化成果评价公司业绩,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查找问题关键点,才能合理地规划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五、结束语

财务数据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只有用财务数据说话,深刻剖析业务背景,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假设并小心求证,才能用数据打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标准,用标准做好事前控制。通过财务报告列示具体问题、深入分析数据、沟通重点问题、及时提供建议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使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是财务分析的目的,也是财务管理分析努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远慧,郝宇欣.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

[2]杨书怀.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