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

第1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现今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在变化中发展,而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部分,也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进化。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会计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与企业发展、与时代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推进力量,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认清企业先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状况,随时从实践中总结电算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审计对策,以保证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平稳的发展壮大。

1、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现状

1.1会计电算化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会计电算化系统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的监管控制方式进行科技化转变,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会计的传统的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会计核算等其他相关操作,将人从繁琐的会计信息计算中解脱出来,优化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提升了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带来了诸多弊端。因此论文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进行以下研究。

1.2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认识浅显

部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转换会计信息的存储利益管理方式的层面,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方面也仅仅停留在,电算化系统对会计人员工作量的简化方面。而对于建立系统化的、安全的会计信息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上认识相对不足,部分企业没能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为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危险。尤其是企业审计人员忽略了对自身的系统安全相关技能的培养,认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只要依赖相关的专业人士就可以,使得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1.3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会计实务脱节

我国企业现在应用比较普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普遍存在系统初始化步骤过多、系统功能模块固定、系统更新困难等问题,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会计实务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一些会计电算化系统将企业的生产成本计算、企业利润计算以及利润分配进行分别处理,使得会计信息缺乏连贯性,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效率,最终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体系混乱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国外引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我国的会计实务存在较大差异,系统与我国的应用环境兼容性较差,严重影响企业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1.4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企业电算化的审计内容在不断变化,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内部会计信息控制系统审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以及审计应用程序的审计等工作。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属性为系统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其内部控制规则在不断变化,先行的会计控制制度已经难以应对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需要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控制程序。尤其是应对会计信息的录入、核对以及维护等工作,需要有效的审计程序防止会计信息舞弊以及会计信息泄露等严重影响企业商业活动的问题。

1.5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差、技术能力落后

部分企业技术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经常出现会计信息操作系统与财务管理应用系统兼容性能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交互、信息的管理控制等方面,难以实现信息的无缝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经常需要人力进行信息转换,严重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进程。

2、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对策

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难以预计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加快审计对策的建设工作,以弥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缺陷,维护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2.1深入学习会计电算化系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部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企业能够人如学习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整体构架以及该系统在企业的会计信息里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而灵活的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各部分功能应用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实务中。会计电算化是顺应时展以及可以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的会计信息处理将会是“网络财务”时代,因此企业应学会顺应时展,学会灵活运用新技术,构建企业的运营流程一体化系统,实现企业中生产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厂、营销系统以及客户等企业常见问题的协调处理,实现企业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方便企业信息的审计处理工作。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2.2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结构

现在企业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与财务系统等企业管理系统,大多是分包给不同的软件开发公司进行系统开发,这就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不能兼容、系统功能模块存在重复或者缺失等问题。因此,为了构建企业信息一体化系统,企业不应该盲目追求系统投入使用的速度,而应该兼顾系统的功能以及系统的兼容性,统一设计符合企业管理实务的会计电算化等信息系统,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更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与企业系统互补。实现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方便审计工作的进行,进而更好的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等经营信息的安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驾护航。

2.3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灵活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并利用电算化系统程序进行审计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1)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优点,针对企业内部信息交互、项目管理等固定风险建立固定控制制度,例如: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信息安全控制制度以及三级审核控制制度等,保证企业基本活动的安全。(2)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程序性测试,即进行审计工作时,注意审查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是否实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岗位分工合作与监督。(3)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实现个人责任制,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降低企业运营风险。(4)构建安全的信息交互系统,严格设置信息的访问权限,并对方信息访问工作进行记录,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5)制定全面严格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准则,将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标准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先进经验,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制度。

2.4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与企业技术能力

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的技术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因此,企业需要完善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与企业技术能力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入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强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引入高素质人才,需要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正确认识企业需要,端正态度挑选最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加强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将定期的人才计算机基本素质培训与不定期的会计以及审计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实现企业工作人员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步提升。综上所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计信息处理工作占据了十分重要位置,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对企业资本的调控作用、企业生产资本的筹集作用以及企业利润的分配作用等不可替代。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与审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企业信息带来风险。因此,论文提出了深入学习会计电算化系统、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与企业技术能力等审计策略,提升审计能力、降低审计工作风险、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企业资本良性循环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3)

[2]武海景.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2)

第2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

1.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会计电算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从总的情况看,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基本完成手工会计记账向电脑会计记账的转变。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2.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于1983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计的重点仍侧重于财务会计、审计手段落后和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全面等。致使我国其他诸如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开展较少;很多审计人员面对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比较缺乏。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及影响。

1.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审计线索十分明了,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汇总表直至会计报表,每一步都会有文字记录和验收人的签名,审计人员可以从最初的会计凭证开始,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逐一审核,直到形成最终审计结果;也可以采用逆查法,从会计科目的余额开始,逆向核查,直至原始凭证,从而形成顺查法和逆查法等审计方法。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和账簿,取而代之的是存储磁盘,使得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和财务报表的输出都只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消失了,审计人员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了更有效地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将审计需求纳入到财务软件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储存和备份,例如应保留应收、应付款等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余额。

2.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手工核对账目、核对凭证、函证等操作,但是这些手工方式在电算化系统下会失去效果,因为通过电脑数据库输出的数据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计算机,而非审计人员本身。

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调查等方法,也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电算化下人工审查技术仍有必要,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效率更高。审计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的前提下,应先对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核查,必要时采用专业软件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并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企业应采用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如:ERP软件,因为其在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问改动的,由谁操作的,具体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一一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由此可见,新的内部审计已经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财务手段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所以,企业应根据财务制度和内部审计的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和手段。

3.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后,审计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线索、内容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很难实施跟踪审计,并且一些审计人员不熟悉电算化系统,无法识别、审查内部控制,也就无法参与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熟悉有关政策,法令法规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清楚的认识。

更重要的一点,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还应拓展知识面,参与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培训,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程序追踪法和程序编码控制法等,这样,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编写出自己的电算化审计系统,从长远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4.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审计人员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当参与系统的设计、调试、检验和验收,除了对系统的合法、合规、安全可靠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之外,特别要从审计角度审查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的设置等。

三、如何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1.变更审计准则。

会计电算化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审计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审计准则已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而需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审计准则来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圉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新的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2.采用适应电算化会计的方法和手段。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手工审计方法已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财政金融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应随之改变。当审计线索和审计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时,审计工作单靠原有的一套审计方法和手段就远远不够了。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所包括范围也扩大了,不仅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可靠性、真实性和安全保密程度检查。根据系统程序的设计流程图,重点检查程序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考核它的合法性、合规性;利用被审单位的实际数据。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检验,并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

3.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信息系统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手工会计具体接触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成方式、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可见性资料转入了计算机内部处理,并在磁性介质中存储,尤其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开发、远程通讯网络的增加,使审计工作在方法及实施步骤上都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也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

4.抓好事先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

第3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一)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而改变

会计工作中电算化的推行直接导致审计线索的改变,以往可从手工会计系统中探查收集的审计线索在纳入电算化系统后则会由此中断或者彻底消失。审计线索在手工系统中显得较为清晰,其每一步骤均由经手人签字并做好文字记录。而在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数据存储介质变成磁性化,同时数据处理也实现了自动化,审计目标中可见审计线索明显减少,审计证据处于电算化系统环境下往往凸显出易逝性,这导致经济犯罪更难以被察觉,所以传统查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个体。

(二)审计内容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发生改变

审计工作监督职能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并无改变,然而其内容却有所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后,会计事项通过计算机遵循既定程序加以处理,一旦有人非法篡改系统程序,或者程序本身出错,那么该系统则会按照错误方法处理相关事项,而无自行纠正的能力,后果极为严重。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处理以及控制功能将会对系统处理行为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运行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审计工作在电算化环境下还应注意审查计算机系统控制与处理功能。

(三)内部控制的改变

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审查并评价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并以此作为圈定抽查范围、制定具体审计方案的必要依据。内部控制在手工模式下以不同人员的彼此牵制为主要表现,审计人员参照纸质信息展开核对与检查,并根据笔迹辨认相应的登记人,由此对责任人应负职责予以明确。电算化方式下,所有信息均存储在计算机介质中,导致传统会计系统中一部分职责被人为分离,而丧失了彼此牵制的功能。内部控制中传统职权管理成为系统权限管理,如何应对程序化内部控制这一变革,成为当前审计工作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应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对电算化审计准则和标准加以完善

对于电算化审计而言,计算机审计准则是评估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更是强化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保障。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直接催生出计算机审计,此种模式下审计风险和难度更高,而且传统手工会计系统所遵循的部分审计准则以及标准已不再适用,而审计工作人员在新的审计准则与程序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往往缺乏可供遵循的操作规程,而不得不依赖于既往经验;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信息,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考虑审计工作的需求,要留下新的磁性介质的审计线索。所以应基于当前国内国情,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制定审计准则以及相关标准。主管财政部门对于某一种会计软件进行评审时应选择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审计软件,同时还应在制订相应准则时对内部控制评价、证据收集、电算化审计过程、审计人员资质以及相关审计技术有所侧重,使之更为规范化。

(二)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为电算化审计培养专业人才

对于国内电算化审计而言,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入计算机知识技能丰富、会计与审计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并组织其参与计算机后续教育,引导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条件下内控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进而熟悉使用和维护审计软件,最终利用计算机系统与技术高效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此外还应重视审计后备力量的发展,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后备人才培养,推动国内审计队伍发展,使之不断充实、扩大。

(三)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制度审计。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内控制度依然是审计工作基础所在,制度审计则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控制度展开整体审查时对其进行评估,确认其是否建立并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控制度的意义与重要性不会受到数据处理系统影响。相反,应用计算机系统后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显得更为重要,其应用与实施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空间;技术审计。对于在制度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认为有必要通过实际测试来评估系统设计程序,则应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开展技术审计。此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可在专业计算机人员的协同下开展此项审计工作。

三、结束语

第4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改革;电算化;制度要求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已成为现实,为实现会计数据信息的高速传递及上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一、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这是规范会计工作及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会计改革贯彻新《会计法》,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另外,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人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出于使用习惯的制约,人们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也存在着阻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非常必要。

3社会上大部分的会计基础工作也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4从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结构层次来看,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新事物、创新观念的意识较低,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只能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虽然商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是,部分会计人员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在上机时经常出现错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者导致系统崩溃。

5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方面做的也远远不够。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的厂家屈指可数。所谓加密,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上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嚣等限制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不尽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6当前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离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7在会计电算化审计发展上还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手工审计方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尽管有这种规定,但是,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虽然手工操作取得的审计资料更直观、更具体,但是,影响审计结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容易疏漏,因而审计风险比较大。导致电算化审计陷入疲软状态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仍旧沉湎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由于受利益驱使,许多软件开发商并不看好审计软件的开发,而更热衷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三是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途径

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害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治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治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会计电算化怎样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过程的监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账务处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基层单位要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政府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

2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要害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秩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力争使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把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术。

3加强会计核算软件治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我们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治理,推动会计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动会计软件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治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治理的法制化。

5改革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把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治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6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薄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还有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第5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会计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并不断地完善起来的,也就是常说的经济发展决定了会计的进步。现代会计中电算化也成为每一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它是处理现代高级、复杂和多变的商业数据关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今经济全球化,商业往来密切,资金进出频繁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会计电算化有别于传统的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对审计工作有了新的改进和完善,但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我们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电算化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职能及所面对的风险

会计是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岗位,它的主要职能是货币资金的收支与记录、办理销售结算往来和工资核算。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新型值得推广的会计工作的技术,它的定义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是一个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革命性的转变,它的优点在于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等。

会计电算化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技术应用和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已经改变了财务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它也是一面双刃剑,也给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程序比较简洁,一般人容易学,它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内容包括:一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二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这种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正确的控制,并保证它的运行可靠性,同时它还有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三是审计会计数据,会计数据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运行状况,会计审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来降低审计风险,这些措施可采用按时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

会计电算化面对审计的风险,就必须了解审计风险的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认真审核有重大错报和遗忘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违反原则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告诉我们审计风险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常用财务报表本身有着非常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审计人员违反必要原则,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没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系统环境风险、系统控制风险、财务数据风险、审计软件风险、人员操作风险。具体概括如下:系统环境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分为软件环境风险和硬件环境风险。系统控制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它属于审计的控制风险。财务数据风险,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它属于审计的控制风险。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属于审计的检查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加强审计风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在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优点和审计方面的操作程序,并深知自身的缺陷,我们再结合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市场运行体制后,提出以下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式

不同审计方式有着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招数,运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从各方面围堵审计的风险。我们常用的审计方式有,制度审计、技术审计、数据审计。制度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一种,它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技术审计制度是审计中发现问题时或者认为有必要对系统设计程序进行实际测试时,需用一系列计算机技术进行技术审计,它注重技术程序的操作。数据审计即审核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及经济流动业务处理真实性、合法性,并运用数据来分析经济业务。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严重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预期目标难以达成,内部执行不畅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环节薄弱,缺乏诚信和财务人员监督不力、缺乏有效制约体制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现在我国会计人员在电算化基础上解决了一些内部控制的技术性问题,例如审计人员在调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时,需要详细调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务的流向、电子数据处理中的会计处理范围它的基本机构经行检查,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借助电算化技术详细地处理好会计过程中的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并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预期的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逐渐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会计电算化技术逐渐成熟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会计事业改革已经迈出了有效、稳健步伐,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21世纪信息时代,想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探讨。总而言之,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抓住时代的机会,促进我国传统会计的革新,进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治理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杨仕平,吴荣宝.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01(01).

[2] 何顺文,李雪.入世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影响[J].财会通讯,2001(02).

第6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

(二)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才。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新晨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第7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基于手工会计的基础上,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同时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我们也将电算化会计审计分为这四个阶段,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而且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在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后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风险

(一) 纸质凭证消失,导致审计风险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线索是纸质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然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纸质信息变成了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磁质代码,这样对审计人员而言,传统的审计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导致检查风险增大。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明确,结果也比较直观。可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计算机控制为主。若内控制度不健全,计算机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完全可以不留痕迹地进行,更说明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难度,这对审计工作而言,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环境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

会计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审计环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被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功能、结构,以证实该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电算化软件本身的完善性、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电算化软件内控制度的严密性等均可造成的系统风险;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等,都会大大增加审计的难度,产生审计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防范策略

(一) 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素质

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电算化应用水平的培训,同时加快和财经类高校联合办班,专门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使他们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应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并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三)开发高效的审计软件

由于审计软件可直接访问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故有助于审计人员对整个数据文件或经选定的数据项目进行复核。在数据采集方面,特别需要专门从事数据采集的软件。在数据分析方面,面向特定的领域,开发新的分析工具。如针对企业审计领域的固定资产折旧审计工具和产品利润情况分析工具,针对金融审计领域的利率检查工具等。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基于特定方法的分析工具,如账户分析、比较分析等。

(四)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计

第8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审计 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 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 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 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 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 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 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 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 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 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 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 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 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 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运作。

第9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审计工作。

1989年12月9号,财政部印发《关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软件规范化工作正式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已得到各行业全面推广应用。2009年12月9日,中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展望。会计电算化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笔者试从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三个方面,总结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审计工作的影响,促进财务审计人员提高对电算化工作的认识,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适应财务审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

一、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改变核算流程重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录入会计凭证后,系统即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重复的会计业务,还可直接通过复制凭证或复制凭证模板生成记账凭证。对计算产品成本、结转销售成本、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在手工操作时比较复杂的工作,系统均可根据用户要求及时提取数据,反复计算,随时输出会计报表。这样,会计核算工作的重点就转变为审核和录入会计凭证,只要会计处理正确,记账、报表等工作都非常简单了。

(二)促进遵守会计准则。会计电算化软件是根据《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设计的操作软件,如果会计人员未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一是系统不能进行正常处理,二是在系统中留下痕迹供审核人员查证,这样从处理方法上限制了会计处理的随意性,促使会计人员全面、规范贯彻《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另外,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资产减值准备、加速折旧方法等复杂工作,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贯性。

(三)促进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对数据提出了很多规范性要求,解决了手工操作不规范、处理方法不统一、容易出现机械性错误的问题,杜绝了记账不及时、错行、串户和账簿涂改不美观、资料数据不准确的现象,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降低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相关,才能满足决策者需要。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要求及时提取会计数据和其他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给领导和有关部门。而在传统会计方式下,会计信息主要从会计报表获取,一般需在第二个月的月初或年初才能取得数据,取得其他会计信息则更难,数据时效性差,难以实现会计信息共享。所以,在电算化环境下,随着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五)增加会计报表内容。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报表数据格式的相对固定性,除首次取得需编制报表格式和取数公式外,取得相同报表不同期间的数据就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要求和数据使用经常性要求等,设计适合本企业的各种内部管理报表,以满足企业管理层一定阶段的管理需求。

(六)促进会计信息分析。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分析对促进加强企业管理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工作重点的转移,会计人员可以及时、全面、准确获取大量会计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会计人员专业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全面加强管理。

(七)促进会计档案管理。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格式等进行统一,促进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修订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完整;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硬盘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定期清理磁盘备份,保证了会计数据安全。

二、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一)促进提高业务素质。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和适时更新会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同时,会计电算化引起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分工的改变,促使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二)改变会计岗位设置。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而电算化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管理员;软件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会计主管在电算化条件下应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确定会计人员岗位和权限,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运行工作。系统管理员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工作。软件操作员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担任。数据审核员由会计主管和稽核会计担任。数据分析一般由主管会计兼任。

(三)改变会计工作地位。在会计发展历史上,人们基于对会计职能和本质的肤浅认识,始终将会计定位于服务的工具,将会计工作定位于纯粹的服务性工作,是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的行为,这在信息处理技术落后即会计手工操作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和应用,会计作为企业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出来, 会计信息不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指导和控制企业管理行为,企业会计工作及其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从幕后走到前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真正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三、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改变内部控制的形式、内容和重点。手工模式下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是算盘或计算器,大部分会计工作通过手工来完成,其内部控制重点主要是对人的控制,如通过会计检查和会计审核等加强内部控制。但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记帐、算帐、报帐是通过微机来完成的,内部控制除了对人员的控制外,还要对计算机进行内部控制。比如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 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则改变为对会计人员授予凭证修改、反审核、反结账等权限的控制,即转化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包括:一是改变内部控制的形式。电算化环境下,制造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账簿余额核对、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核算系统间数据核对、报表数据勾稽关系检查等原手工模式下内部控制措施不再存在。二是改变内部控制的内容。会计电算化在给会计工作增加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会计人员软件操作权限控制,会计信息的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等人员的岗位责任等。三是改变内部控制的重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重点是:人工处理数据的控制、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联接的控制方面。

(二)改变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式。审计的内容增加了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的。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不知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会计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