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理财投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投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投资政策

第1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 煤矿;专业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财税政策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发展教育和培训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然而,目前煤矿人才缺乏,人力资本不足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颁布的《煤炭产业政策》中提出了“实施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国家煤矿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政策。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财税政策,一方面为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对企业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行调控和激励,积极引导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因此研究促进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专业人力资本现状

(一)人才存量不足、质量不高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7.3% , 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2.7%的平均水平。地矿类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严重短缺, 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近30万人。

煤矿从业人员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健康水平与其它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人才质量不高。在学历结构上, 高层次人才缺乏, 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6.4%。在职称结构上, 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低。在操作技术人员中, 高级工比例占5% , 初级工及以下达62%。煤矿采掘工人则以农民工为主,整体文化素质低。在年龄结构上, 由于缺乏年轻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接替, 职工队伍年龄老化, 35岁以下的职工不足15% , 且多集中在非生产岗位。

由于煤矿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年龄较大的职工中,心血管病、糖尿病、风湿关节炎、尘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慢性疾病多而集中。我国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还有未经确诊的可疑患者60多万人,总计约100多万人,其中煤炭行业从业者占46%以上。

(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低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对煤炭院校投入相对不足。煤炭院校在建设资金和办学经费上同其它类型的学校一样对待, 而煤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实践教学比重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大、人才培养成本高等特点,造成煤炭院校普遍面临建设和运行费用不足的困难。原煤炭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结构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地矿类专业招生逐年减少, 招生录取人数不足, 专业开办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高校开办地矿类专业的积极性。原煤炭院校的地矿类专业由前几年的54个减少到29个, 招生比例由原来的15.6%下降到2.5% ,几年下来为煤矿少培养1万多名专门人才。

(三)人才流失严重

2000~2004年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流出人才占引进人才的54% ,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流失最为严重, 占流失人才总数的70% , 这种“入不敷出”的严重局面, 使企业专门人才出现“断层”和“断流”,加剧了人才队伍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一)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煤炭行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教育投资指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为获得专门的系统知识,用于正规学校教育方面的各种支出。从宏观来看,教育投资一般被认为是政府对于各级教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相关单位的支出,其中包括基础教育投资、中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教育投资、成人教育投资。

(二)健康投资

人的体力是其智力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必要的健康投资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本,因此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投资指一定时期内用于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与心理健康所花费的支出。健康投资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投资内容包括:饮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娱乐支出,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支出。健康投资也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投资。它可以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提高劳动者的健康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疾病,增强工作能力,并使其智力投资得以维持。国家用于这方面的投资主要有构建医疗卫生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医院、疗养院,购置各种医疗设备,培养各种层次的医务人员。而企业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则包括提供医疗费用、各种保健措施、工作安全、养老金等。

(三)迁移投资

迁移投资可称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投资。一般说来,人力资源流动可分为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就人力资源国内流动而言,投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个人负担的投资;二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的投资。个人投资包括流动的直接成本(如交通费、安置费及信息费用等) 和机会成本(如在寻找工作、变换工作时消耗的一定时间,以及掌握必要技能所付出的代价)。为了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政府和社会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首先,建立一个职业信息系统及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机构的设立及人员配置,需花费一定投资;其次,为了便利劳动力地区间流动,一些国家的政府在待开发地区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吸引劳动力前往,并协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再次,对远距离地区间劳动力流动,需花费更多的迁徙费用。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补贴或给予贷款。就人力资源国际流动而言,移民入境将使接受国的人力资本增加;如果入境者是经专业训练的人力,那就省去了培养这些人的投资。因此,用于移民入境的费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三、促进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支出

1. 加强教育、科研投资的财政支出,提高人才存量和文化素质

(1)加大高等教育中煤矿专业的财政支出

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在已经积累的人力资本基础上迅速提升高级人才的比例。同时,也唯有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力资源。

煤炭高校下放地方管理以后,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有逐渐枯竭的趋势。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恢复和保证煤矿主体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对报考煤炭地质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优惠或免学费;设立“煤炭艰苦专业定向助学基金”等,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2)增加科研经费的财政支出

科技兴煤,人才是关键。财政应增加煤炭相关科研经费的预算,增加供给青年研究人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科研、工作条件,为他们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

2.加强医疗投资的财政支出,提高人才健康水平

进一步增加对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财政支出,建立有效的煤矿职工疾病预防保障体系。增加政府在矿区卫生服务方面的财政开支,加强政府在保障矿区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干预力度。通过各种医疗补助方案,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煤炭工人进行一定规模的日常保健投资。

3.加大迁移投资的财政支出,吸引人才和促进人才良性流动

在目前煤炭专业人才整体匮乏和外流的情况下,应实施促进劳动力良性迁移的政策。即在留住用好现有人力的基础上,制定吸引人才的战略, 地方政府可以较高的待遇、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国内外煤矿专业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建立健全煤炭行业劳动力市场,进一步降低迁移的成本。

(二)创新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1. 创新企业所得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对煤矿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1)提高煤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和建立煤炭企业职业培训投入的加倍扣除制度

职工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可用于职工人力资本投入的资金来源;培训投入的加计扣除,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煤炭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投入,不仅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从而鼓励煤炭企业加大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2)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煤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捐赠投入的免税制度

首先,企业和个人对煤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捐赠,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的限制,可以全额扣除。其次,就取得捐赠收入的煤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言,这部分收入也不作为一般经营性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2.创新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励煤矿专业人员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

(1)建立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扣除制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收费不断增加,教育培训费用在生计费用中所占比重正日益提高。因此, 建立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制度,降低煤矿专业人员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对促进这种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可考虑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终身学习税收抵免,允许煤矿专业人员把所支付大学、研究生、职业进修等教育培训费用从税款中扣除或者将教育贷款利息用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2)增加对煤矿专业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直接影响投资决策。一般而言,投资收益越大,人们越愿意进行这种投资,而投资越多,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越高。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增加煤矿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可以刺激个人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弥补政府投资财力的不足,改善我国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建议对煤矿开采利用的知识产权转让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减免税优惠,鼓励知识创新,从而达到鼓励科技人员加大对自身教育投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 张丽娜. 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3] 梁利,徐瑛琦.煤矿人才冰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3):113~115.

第2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困境;对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有效履行政府职能而设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配合当地政府融资,取得经济发展及相关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二是协助当地政府投资,进一步说投资方向主要是公益及民生类建设项目。一般来说,此类公司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高层多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兼任或任命,带有很强的政府控制力及非市场化色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不够规范、与政府关系不清晰、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等问题。因此,积极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方式,寻求系统化、组织化及高效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有效需求。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数量众多,没有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此类公司在创立之初,是为了有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解决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而产生的。截止到目前,全国已创立各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近9000家,其中多数属于中小型公司。从近两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呈快速上升态势,但目前缺乏健全、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 体量小,业务依赖性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地方性投融资平台公司,大多规模不大,业务链短,依赖性强,财务管理意识相对较弱,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基层,更多时候认为财务管理部门只是收付资金、记账报账的职能。基于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意识谈化,导致此类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

(三) 业务性质复杂,财务处理方法超越现行准则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很多经济业务行使的却是政府职能,这就给企业的财务处理方法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同为国有全资的2家企业,以资抵债的债权债务核销问题(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完全覆盖债务金额),通常情况下,按照企业财务准则规定,主体双方按照债权债务金额与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但此处,更可能将次事项拆分为两个独立事项来处理:一是,股东收回或追加投资,减少或增加资本公积;二是,股东调入或调出资产,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四)与政府关系纠缠不清,财务管理职能不能独立有效发挥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关系纠缠不清,导致公司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有效安排企业活动,也不能独立行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能。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首先,公司基本丧失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监督及罢免权力。由于此类公司基本由当地政府控制,尤其在高层管理者的任命方面,基本依赖于当地政府部门的指派或者安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缺乏独立运营中的人事管理权限,故不能在财务管理中做到独立自主。其次,公司的经济活动会受到政府的经常性干预,如投资项目的选择,因此财务管理很难做到独立自主。

(五)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发展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人员带有的政府及行政管理色彩。由于公司业务大部分是政府参与的投融资发展类型,因此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企业财务治理要求,并极易形成政府官本位下的财务管理优越感。一方面,就财务人员本身来说,由于公司自身带有的非市场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在实际的财务处理过程中会带有导向性,并且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极易逃避责任。另一方面,就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流程来看,由于其本身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决定了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性缺失,不能按照实际发展的需求,而是按照指令或者标准结构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

二、 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把控数量,实施市场化的财务管理方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进行融资、投资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在量与质上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就目前来说,此类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了能够有效满足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限度,因此有必要加强管理,把控数量,将公司的实际数量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对于在当地有过多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当地政府来说,可以选择缩减规模、减少此类公司数量或者进行相关公司的合并,并进一步增强现有公司的发展能力。

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风险,必须积极寻求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具体来说,转变公司原有的政府主导的会计制度,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机制。如公司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使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更符合市场化运营的标准。

(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公司制财务管理优势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带有政府性质、公司制形式运营的发展组织,具有复杂性的影响作用。为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公司制财务管理的优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给予公司独立任命及任免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力。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化环境中独立运营,并取得市场的认可,公司自身必须拥有基本的人事任免权。具体来说,财务管理层及业务人员的安排要适度脱离政府的相关管制,以公司选举制取代政府任命制,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灵活性。第二,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要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该平台公司投融资活动大部分依赖于政府信用,不可避免与政府管理之间发生一定的交叉,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与监管、企业市场化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运行,这样,公司可以逐步实现财务的独立性,然后以发展的方式取得市场地位,为公司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打下基础。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主体意识

为有效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必须致力于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主体意识。具体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技能,必须不断学习财务知识,完善自身的结构网络,尤其是学习关于该平台公司财务管理的经济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二是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财务管理者作为公司极其重要的人事组成,其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前市场化条件下,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必须有效把握业务处理独立性、制度化、流程化等原则,尽量减少财务处理中的人为操控风险。此外,公司财务人员还要增强主体意识,将财务部门员工个人的发展与整个公司的未来发展相连,成为公司的有效建设者。

三、结束语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有效融资,合理投资的载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改善公益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该平台公司财务管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提升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政府干预及有效提升财务人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这些改进将有效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多元化、市场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峰.政府投融资运作研究[J].建筑经济,2007(2):23-25.

第3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一、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内联网结构的财务管理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应用Inter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是基于Internet通信标准、Web技术和设备来构建可提供Web信息服务以及连接数据库等其他服务应用的自成独立体系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以连接到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采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与Internet隔离。Intranet也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外延伸,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使企业与关联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之间形成范围更广阔的信息系统,即Extranet(企业外联网)。外联网企业间的数据查询、数据交换、服务技术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也可通过虚拟专用(VPN)实现。可见,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系统,它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全球性等特点;它主要由Intranet和Internet财务管理两大分支体系构成,该两大分支体系在系统中行使着各自的职能。内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全过程的各项工作;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处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财务关系及其相关的业务。

    就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而言,规范的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应根据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来构建。新构建的内容体系必然有别于前者。其不应仅仅局限于目前网络财务所包括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结算、财务分析等方面,而应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全面管理。除此之外,还应体现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特点,把知识资本管理、国际化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其中,并予以特别地重视和加强。

    因为互联网财务管理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据西方学者测算,21世纪初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如今已达60%—80%.另据有关方面预测,未来农业增长的83%,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知识资本来实现。因此,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应由传统资本转向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筹集、投资、营运、分配管理、知识资本财务分析等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财务管理活动不断增加,国际财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到国际资本市场上以低成本、低风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合理安排、调度营运资金,以避免各种风险和损失;合理调控国际税收等等都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另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提高,产品寿命期的逐渐缩短,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等等,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理财的风险程度,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无疑也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应根据上面构建的内容体系来构建。该运作体系力求成为企业互联网财务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依据,成为软件开发商开发互联网财务管理应用软件的指导思想,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规范、系统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框架形成后、软件上市后,企业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这一部分的初步构想如下:

    (一)网络软、硬件配备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必须首先进行网络软、硬件配备。

    硬件方面需配置连网微机、网卡、集线器、传输介质、接头、调制解调器、打印机及其他网络硬件;软件方面需主要配备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网的个人微机需安装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并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服务器需安装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创建自己的网站

    网络软硬件配置好后,还必须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置企业主页,并在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或财务处(科)之类的链接点。然后,设置与此链接点相关的网页。这些网页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网页应实现不同的功能,并都应成为企业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一个链条。第一层次网页上应设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链接点。该层次网页反映财务管理的五大链接点设置好后,再设置与五大链接点相关的第二层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能反映财务管理五大链接点中每个链接点的主要财务关系。第三层次网页应能处理与每一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业务。其余层次的网页应有助于每一相关业务的实现。通过层层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中与各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各项业务可以无一例外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加之内联网的运行,就会使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一上网就不仅能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处理,而且能处理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被授权的供应商、客户、投资者、被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下属单位、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与企业进行实时交流,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或提供给企业所需的信息。

    筹资环节。首先在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然后再设置与该链接点相关的一系列网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第一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此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筹资政策”链接点等。第三层次网页应实现上述每一主要关系的相关业务。如筹资政策(包括发行股票政策、发行债券政策、吸引知识资本政策等)的内容。企业潜在的投资者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就会出现包含筹资环节主要财务关系的网页;点击该网页的“筹资政策”链接点,出现筹资政策内容网页。阅读该内容,决定是否对其投资。如果决定对该企业投资,则点击该网页上的“愿意洽谈投资”链接点。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筹资政策”网页,就可及时了解有意投资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数,并在企业需要这笔资金、资本的前提下,通过内联网利用一定筹资决策方法进行筹资决策。如果决定吸引这笔资金或这项资本,便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跟对方进行洽谈或面谈。

    投资环节。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第一层次网页上设置“投资管理”链接点。点击该链接点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置“投资回报”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企业可进行相应的管理。另外,企业应经常登陆一些国内和国际企业的网站,了解他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最高的投资回报项目。

    营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了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网页上的“营运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有“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知识资产管理”、“短期借款管理”、“商业信用管理”、“短期债券管理”等链接点。点击其中任一链接点,出现第三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的设置应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

    分配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分配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反映分配环节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分配政策”链接点等。各利益相关者点击“分配政策”网页上的相应链接点,就能查看他们最关心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

    财务分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财务分析”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链接点,如“物质资本所有者分析”、“知识资本所有者分析”、“债权人分析”、“税务部门分析”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就会出现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主要指标。

    上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环节的网页设计必须考虑国际理财的特点,要设置相应的多语言、多币种的网页。

第4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38-04

一、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股利政策相关理论

股利政策相关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喜欢将利润留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对投资者来讲,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该理论又叫“一鸟在手”理论。[1]

(二)股利政策无关理论

股利政策无关理论是由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是由公司所选择投资政策的好坏决定的。由于公司对股东的分红是盈利减去投资之后的差额部分,且分红只能采取派现或股票回购等方式,因此,一旦投资政策已定,那么,在完美且完全的资本市场上,股利政策的改变仅仅意味着收益在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分配上的变化。如果投资者按理性行事的话,这种改变不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及股东的财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股利政策无关理论”是建立在“完美且完全的资本市场”这一严格假设前提基础上的。

(三)差别税收理论

差别税收理论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情况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重要。但是,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的资本利得课以不同的税收,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收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纳税,因此,相对于现金股利而言,其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比较优势。对企业而言,一个好的股利政策除了应使融资成本和成本最小化之外,还应使税收成本最小化。

(四)追随者效应理论

追随者效应理论是对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从股东的边际所得税率出发,认为每个投资者的边际税率是不同的。边际税率高的投资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或不支付股利的股票,而边际税率低的投资者则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公司则会通过调整股利政策来吸引对其股利政策有偏好的投资者,从而形成“追随者效应”。当市场上偏好高股利支付的投资者的比例大于发放高股利公司的比例时,就会使市场上的高股利支付股票处于一种短缺状态,高股利支付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随着市场对股票价格的自动调整,偏好高股利的投资者的比例与发放高股利的公司的比例最终会相等,市场将处于一个均衡状态。此时,任何公司股利政策的改变都不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2]

(五)股利信号传递理论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是财务学家在放宽MM理论中投资者与管理当局拥有相同信息这一假设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管理当局往往占有更多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内部信息,而股利则是其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方式之一。当管理当局认为公司发展前景良好、盈利能力会持续增长时,通常会增加分配股利;相反,当管理当局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乐观,则会减少发配股利。因此,股利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并且据此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即当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随之上升;相反,当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下降时,公司的股价就会随之下降。

(六)成本理论

MM理论把公司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完全等同,经营者除致力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之外,无任何自利行为。成本理论则是在放宽这个假设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公司支付股利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其一,公司支付股利能减少管理当局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使其失去可用于自利性消费的资金来源,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二,公司发放大额股利,使其可用资金由内部留存提供的可能性降低,从而迫使管理当局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负债或股权融资。资本市场上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措施会约束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而新加盟的股东也会与老股东一样,对管理当局的行为进行监控,因此,股利支付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约束管理当局的监管机制。

(七)行为学派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该学派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理性预期理论、自我控制说和不确定性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无论何种决策,无论市场对管理层行为做出何种反应,都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更取决于投资者对管理层未来绩效的预期。当临近管理层宣布下期股利之时,投资者通常会根据对公司内部若干因素(如前期股利、目标利润和投资机会等)以及外界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景气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分析,对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方式做出种种预测。当股利政策真正宣布时,投资者会将它与预期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即使宣布的股利比前期有所增加,公司的股价也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宣布的股利高于或低于预期水平,投资者就会重新估计公司及其股票价值,了解其中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宣布的股利政策与投资者预期的股利政策存在差异,股票价格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自我控制说和不确定性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都不是以效应最大化为基础的经济模型为基石,而是以行为理论为前提,从行为学角度解释人们为什么偏好现金股利。自我控制说认为,人类的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些事情即使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还是不能自我控制。大多数个人一方面对未来有其长远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又有着实现当前需要的渴求。这种内在冲突要求他们能通过自我控制对当前的短期行为进行自我否定,以符合长期发展需要。根据这一推断,老年人需要定期现金收益以供晚年生活,而年轻投资者则由于很难自我控制消费,会选择股利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投资组合,以强迫自我储蓄。所以投资组合的股利收益率会与投资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工作所得呈负相关关系。

不确定性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是说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做出决策时要把现时情形和他们过去遇到过的做出不同选择的情形进行对比。如果个体认识到这样一种不同的选择会使他们处于更好的境地,他就会感到后悔;相反,如果从现时选择中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他就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后悔厌恶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核心理论构成:一是胁迫情形下采取行为所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要轻微;二是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引起的后悔要轻微;三是个体需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要强烈。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分析

(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呈多样化特点,主要有派现、送股、转增股本和混合股利等几种分配方式,同时,也存在不分配股利的现象。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呈现出行业特点,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直接影响其股利分配行为。所属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处于创建期和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公司筹资的渠道比较少,筹资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就会成为其筹资政策的代名词,上市公司大多采取不分配股利或少分股利的方法来获取高速发展所需的资金。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处于发展的成熟期,一般生产销售情况比较稳定,对资金的需求也呈稳定增长的态势。此时,公司会更注重对投资者的回报,加大派发现金股利的力度,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使其股票价格上升,实现公司的目标。

第二,上市公司的投资特点对其股利分配行为产生影响。综合类公司实行的是多元化投资策略,其所需资金数量较大,面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困境,公司即使实现盈利,也有可能采取不分股利或少分股利的股利分配政策,以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投资的需要。因此,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直接服务于其自身的投资政策。[3]

(二)净资产收益率与股利分配方式的关系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与股利分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小会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人为规定所造成的。中国证监会多次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修改,并把它作为上市公司能否配股、能否筹资的一个必要条件,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围绕着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从而造成在净资产收益率的各个区间,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在1999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条件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修改,在考察的100家上市公司中,56%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大于6%,且这部分上市公司大多倾向于进行派现,不分配的公司所占的比例较净资产收益率小于6%的公司所占的比例要低。同时,这部分公司采用除派现方式之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如送股、转增股本和混合股利分配)的比例有所上升。

(三)股权结构与股利分配方式的关系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其股利政策的制定具有深刻的影响,特殊的股权结构必然会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呈现出中国特色。

第一,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表现为二元结构,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非流通股中,又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这部分股票所占的比例相当高。流通股又称为公众股,是一种可以在市场中流通的股份,但所占的比例相当低。“一股独大”现象容易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成为某些控股股东的股利政策,中小投资者的回报很难得到保证。所考察的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基本上是从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考虑。从不分配股利到其后的热衷于分发现金股利,很多都是由大股东一手操纵。

第二,股权分置改革前由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特别是国家股)所占的比例很高,政府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就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维护政府的利益。同时,政府又是市场的监管者(由中国证监会行使监管权力),为了使资本市场规范运行,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在政府既充当市场管理者又充当市场参与者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干预的痕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一直存在一种异象,即不分配或少分配与巨额分配甚至超额分配共存。一方面,非流通股东(尤其控股股东)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回报的途径,倾向于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等非正常渠道,而不愿通过与流通股东分享股利分配的正常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拟再融资的公司或实施完管理层收购的公司却愿意大比例分红派现,将现金收入囊中。无论少分配还是多分配现金股利,都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方式,因而称之为“现金股利悖论”。

第三,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有所变化,原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与股价获得关联,大股东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为受到流通股市场的约束,为公司股利决策正常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同时,随着公司治理环境的改善,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将促使公司股利政策走出“现金股利悖论”,而提升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4]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外因,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1.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在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实现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借款、债券筹资等债务融资成本,使得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地提高留存盈余,少分股利甚至不分股利。因此,完善资本市场结构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平衡各种融资手段的筹资成本,以减少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2.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因所有者缺位或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减持国有股份,加快非流通股份的流通步伐,实现股权的全流通,从制度上解决股票市场违规行为产生的可能性。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当初设置非流通股的目的在于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持国有股权的控制权,这样的制度设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股份在资本市场上不能流通是资本市场上种种投机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大股东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分股利或少分股利,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实现股份全流通,杜绝“一股独大”现象,有利于增加股市容量,重建投资者的股东理念,抑制过度投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3.转变市场监管者的监管理念。市场监管是政府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实施,而对市场进行的必要干预,它是实现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存在政府所进行的市场监管行为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水平低下的现象。监管部门应该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建时间不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或高速发展期,资金需求极大。即使是处于成熟期的公司,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改造以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保留较高比例留存盈余或不进行股利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的资金需要。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情况,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引导公司从其本身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制订适合自身情况的股利分配政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从上市公司提供的真实信息中来评价公司的投资价值,使其能捕捉到有益的投资机会,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投资者、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多赢局面,使投资者的股东意识得以增强,上市公司的社会美誉度得以提高,从而抑制市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跟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产生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

1.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左右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公司盈利能力最为重要,大部分公司是遵循“有利则分、无利不分、多利多分、少利少分”的原则。我国上市公司一般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享受到较多的优惠政策,加之其能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因而竞争力一般都较强。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应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此,大力挖掘上市公司的盈利潜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切实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才能真正为投资者的回报提供保障。这也是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基础。

2.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规范上市公司理财活动。总的说来,公司的理财活动主要集中于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三个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公司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是公司财务活动亦即资金运作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公司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一直以来,对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容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最大化等目标都曾被认为是财务管理的目标。

正是由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混乱,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理财活动的不规范现象,使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强人意,难以真正做到资本保值增值,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主要表现在:一是上市公司盲目扩张,乱筹资、乱投资现象严重,公司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二是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短期行为严重,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缺乏长远规划,出现“有钱不知如何用”的情况,近年来公司委托理财热的出现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5]因此,唯有明确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让公司真正明白为何筹资、为何投资及为何分配股利,上市公司才不会出现利用股利政策套取资金行为,而从其本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制订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魏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

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2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市场经济主题的公司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市场经济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她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即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成上升趋势,投资政策选择上应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同时要在短期内筹集资金来满足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减少,可能给上市公司造成大量产品库存,企业现金流不畅,并且难以找到新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促使企业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

(2)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方针和策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上市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一些受政府保护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而依靠新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高新企业日益壮大,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转移,毫无疑问,不同的上市公司面对这些政策性导向,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一般来说,对于受政府保护的传统行业,它们积聚了大量国有资本,在政府逐步放开管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融资、投资、资金营运都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便成功适应转轨时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减少经营风险;而对于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应顺应国际形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寻找最佳突破点,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

(3)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府行为的减少,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方式呈现多样化,金融市场,金融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制约着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选择。如作为企业投融资场所的金融市场,其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为企业投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融资,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融资工具的日益丰富,既可以单独选择股权融资或负债融资,也可两种融资方式并用。相应的,这就加大了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选择资金成本较低的渠道来融资。当然。除了资金成本外,还应考虑融资渠道的资金潜力、约束条件、风险率的大小以及公司本身的资金结构、投资方向,不要从事高风险的投融资事宜,以免公司资不低债,甚至破产。

(4)财税政策的影响。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政策,对上市公司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以及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税赋增加,其利润必然减少,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家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公司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和规模,由于无论投资什么形式的公司或是何种项目及业务,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时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利息可以免税,在融资政策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因为负债融资的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应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既要满足再生产的需要,又能保障股东的基本利益;而当国家财政宽松时,税收的减少使公司财务政策选择更为灵活。此外,应根据国家财税作好纳税筹划,这有利于选择出最佳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营运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5)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理财的各种法律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逐步形成,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由原来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正不断增强。如今,我国已制定了很多经济法规,从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也为企业正常的理财活动提供保证。因此,在这样一个法制环境中生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政策的选择必然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充分认识法律环境,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理财活动,避免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才能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比如税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公司地处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行业,其承担税赋各不相同,如何通过各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组合以达到企业税赋最轻,是进行财务政策选择时需要研究的。此外,还应不断增强财务政策选择过程中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其利益。

(6)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

①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公共规划、提供优化信息指导、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公共设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这就要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不可否认,政府是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②债权人。债权人向企业投入了债权性资本,也要从企业剩余中获得利息。但与股东相比,债权人对企业剩余的要求权是固定的,具有定期、定额和定率的特点。尽管如此,由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偏好不平等性以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会使债权人也存在着收不到本息的风险,因此,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采取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以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③竞争者。竞争者是指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根据市场占有率为标志可分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拾遗补缺者。企业从事的经营或是财务活动,一旦其行为影响到了竞争者的利益,竞争者就会做出相应的决策来应付,这些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常常会间接的影响和作用于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要先分析竞争者的政策取向、经营策略,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6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 100010)

摘 要:企业财务政策最根本的目的是对企业自身的财务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不同企业的财务政策,体现出不同的管理视角和特性。企业凭借不同的财务政策,促进预期收益的顺利实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企业财务政策从制定、传导、实施、修正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体现出企业集团的缜密规划和战略意图。

关键词 :企业集团;财务政策;制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60-0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周瑞华(1977-),女,汉族,安徽安庆人,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企业集团预算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大量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企业在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必须保障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让自身处在竞争领域的上游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财务政策是影响集团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现代企业集团来说,通过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现有的财务制度进行规划与完善,积极平衡集团企业财务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财务杠杆的效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企业集团着手解决各类财务问题。目前,企业的财务政策制定模式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统一制定转变为企业经营者自主选择了。一项有价值的财务政策将成为企业集团规范经营、优化业务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广大企业集团来说,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阶段、行业环境的财务政策,将极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企业集团制定财务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财务状态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过渡期,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财务领域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状态的大幅度波动。财务状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财务环境状态和财务运行状态,其中财务环境状态能够综合反映财务系统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而财务运行状态主要反应的是财务系统的内部不确定因素。由此可见,财务状态是对企业集团财务系统的详细刻画,是对企业集团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客观评价和合理预测,更是企业集团完成财务政策制定的必要前提。经过多年的实践,企业集团要想高效率地发挥出财务政策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就必须实现财务政策与财务状态二者之间的高度协调,唯有二者相互匹配,步调一致,才有可能共同促进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政策选择与制定之前,必须深入、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系统所涉及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客观认识企业集团所处的财务状态。

(二)财务目标

所谓财务目标,是指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充分评估自身风险偏好、预期收益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财务状态而逐步形成的。财务政策既能够反映财务目标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能够对相关财务行为进行指导。鉴于此,财务目标是影响财务政策选择的关键性因素。通常来说,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股票、债券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股票、债券的市场价格也能客观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价值最大化是这些企业的财务目标。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资本市场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市场容量有限,金融产品也不够丰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可能会受到外部市场的严重影响,因此将财务目标设定为一定风险水平下的利润最大化往往比较切合实际。企业财务目标的设定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财务目标的定位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财务政策的选择也自然有着不同的倾向。例如,在创业阶段,销售收入和筹资最大化往往作为企业集团的目标,而一旦进入成长阶段,利润最大化又成为企业集团的财务目标,当企业迈入成熟阶段的时候,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成为企业集团的财务目标,当企业处于衰退阶段的时候,追求现金流量的平衡成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由此可见,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集团,其财务目标的设定是完全不同的。

(三)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

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来看,风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政策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冒险型的利益相关者会倾向于选择积极的财务政策,保险型的利益相关者倾向选择较为保守的财务政策,中庸型的利益相关者倾向于选择稳健的财务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利益相关者风险偏好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资本、信息、能力等因素对其影响最为明显。从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收益来看,不同诉求的利益相关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预期收益,即便诉求相同的利益相关者,处在不同的财务状态中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的变化将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政策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预期物价上涨,那么利益相关者会倾向选择较为积极的财务政策,紧锣密鼓扩大生产,促进盈利水平的提升;如果预期利率上涨,那么企业经营者则会倾向选择资本结构更加积极的财务政策,为取得更多的资本利得而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

三、提升企业集团财务政策制定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政策体系

建立可供持续发展的企业集团财务政策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财务政策为杠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将企业集团推行的财务政策和财务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首先,企业集团需要高度重视筹资政策、股利政策、投资政策等具体财务政策的制定,并且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财务政策框架体系,切实指导财务政策能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为企业集团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做好铺垫。以筹资政策为例,筹资政策市企业集团财务政策体系当中的重要分支,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能够选择恰当的渠道、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筹集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可以说筹资政策市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道环节,筹资政策顺利实施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集团资金需求能够按时足量到位,相关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通常来说,筹资政策主要体现为保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稳健型筹资政策三大类型,企业集团管理层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充分保障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筹资政策,科学设计资本结构。在保守型筹资政策中,如果企业判断自身并没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还未形成明晰的未来发展方向,负责比例又远低于同行业一般水平,这样的资本结构便可以倾向于选择低风险、高成本的保守型筹资政策,即通过权益资金来支持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其中,低风险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能量,然而高成本却也可能给企业集团带来盈利不足等问题,因此只适合在某一特定阶段使用。除此之外,企业的投资管理是公司理财的核心内容,不仅关系着企业集团的各类资源能否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用,同时也对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企业集团财务政策中的核心环节,投资政策的选择也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通过对外延型、内涵型、混合型三类投资政策的合理搭配,综合考虑企业集团生命周期、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等主客观因素,切实做到稳健选择。

(二)科学选择财务战略

企业集团财务活动的基本方向和特征需要依靠既定的财务战略进行规划,因此,财务活动不仅是企业集团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努力方向和行动指南,更是与财务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集团应该首先选择能够促进财务指标稳步提高的财务战略。财务战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长远的规划,是一项动态的调控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企业集团在充分接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等因素,设计最为合理的财务战略,切记在财务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好高骛远,应积极按照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分别选择财务战略,并且在企业集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此外,在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企业集团一定要重点关注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一定要避免不科学的野蛮增长、盲目扩张,一旦企业集团的风险观念出现偏差,那么将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具体来说,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置风险监控站等方式来动态监控风险,从而更加安全平稳地发挥财务政策的相关作用。

(三)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养,为财务政策的实施打下人才基础

现代企业集团在推行财务政策的过程中,需要高水平的财务行为给予支持,再加之财务工作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一批业务素质过硬、思想品质优秀的财务人才队伍。从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来看,财务部门作为其中重要的职能部门,需要为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落实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财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精进业务,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切实做到强化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掌握更多先进的财务知识,能够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对财务政策的顺利实施产生积极影响。其次,企业集团要充分重视对财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财务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新鲜的血液,而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会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集团应该为财务人员创造条件,组织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财务人员学习业务、积累先进经验、充分交流工作心得。最后,财务工作目前已经能够与多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企业集团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技术硬件设施的配套,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的财务政策是实现其财务目标、经营政策、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优化企业集团各项经营行为的重要基础。强化企业集团对财务政策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企业集团更深层析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对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提供一定的制度框架,对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企业集团需要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重视建立企业集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政策体系,凭借对财务杠杆的充分利用,增强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海、王峰娟经济下行周期时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基于宝钢与武钢的比较[J].会计之友2014(8).

[2] 欧阳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财务政策[J].中国外资.2013(03).

第7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税收差异 现金流量分析 外资超国民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创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效,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成功地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政府为外资企业单独制定了一整套政策体系和法律安排,各级地方政府也各自开出了众多的优惠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罔顾外资使用效果,仅以引进外资的多寡作为政绩重要指标,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事实上,长期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尤其是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的实质是人为地增强了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内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这不仅是对市场的一种扭曲,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展现了差异征税下的公司经营策略,进而结合目前我国给予外资种种税收超国民待遇的现状,分析其对我国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说明盲目大范围地实施差异征税的危害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差异征税下的公司理财

任何一家企业其所创造的价值往往由三个主体(即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来分享,债权人因其对企业的债务性投入而按照预先的约定获取自己的收益,政府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征收税赋,企业所有者的所得则是企业清偿其负债义务及缴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赋后的剩余所得。现代企业理财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最大化企业所有者经营企业所能获得的财富价值,即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选择项目就是要保证项目的税后收益达到其应有的收益水平。

考虑一项期初投入、期末收获的一期投资项目,设其初始投入为I,期末的市场销售量为Q,销售价格为P,销售成本为C,固定经营成本为F,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则此项目的期末现金流量为:

X= (Q(P-C)-F-I)(1-T) + I

这里X的取值往往是不确定的,一般用随机变量来刻划,因为Q、P、C及F均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均为随机变量。

根据财务理论的观点,项目的应有收益完全由其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时间性及风险性来决定,设此项目的合理(期望)收益率为r,则其现值为

PV = E[X]/(1+r),这里E[X]为X的期望。

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完全取决于其净现值,即NPV = -I + PV的水平,只有获得正净现值的项目才能为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富的增值,才是值得投资的项目。否则,净现值为0的项目是不盈不亏的正常项目,也是市场最后的竞争均衡;而负净现值的项目就只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就不值得投资,因为此时原始出资人完全可以将资金另投他处,获得更高的收益。

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项目现金流的风险对任何投资者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同样的项目对任何投资者都必须保证满足相同的最低收益率要求,或者说利用同样的收益率r 来进行贴现。如果另有一家企业同样可以经营这一项目,但其所缴税赋的税率较低,取值为T′(设T′ < T),则这家企业可以采取一些经营措施,产生与税率较高的企业稍有不同的现金流量(由此建立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X′= (Q′(P′- C′) - F′- I)(1 - T′) + I。

对后一企业来说,其经营策略只须保证

E[X′] = I (1+r)。

于是,我们有

E[(Q ′(P′- C′) - F′ - I)(1 - T′) + I] = I (1+r) = E[(Q(P-C) -F -I)(1-T ) + I]

E[(Q′(P′ -C′)-F′-I )(1-T′)] = E[(Q(P -C) -F -I )(1-T )] (*)

由于T′< T,所以税率较低的企业为了建立该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可以让

E[(Q′(P ′-C′)-F′] < E[(Q(P-C)-F]

但却仍然获得与税率较高的企业同样满意的投资收益。下面就依据不同税赋的企业所需项目收益的平衡方程(*)来考察差异征税下的企业经营策略。为简化问题并突出税收的影响,假设

E[(Q (P-C )-F ] = E[Q](E[P ]-E[C ])- E[F ],

并对随机变量的期望仍用变量符号本身来表示其期望,如用C来表记E[C]。

差异征税下的企业理财策略

前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不同税赋的企业所需项目收益的平衡方程(*),一般来说,企业的销售量由其设计规模限定,在销售数量上企业总希望做到满负荷生产,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优势,因此,我们不妨假设企业均已达到了最大生产能力,即Q = Q′。依据记号约定,可以将平衡方程改写为

(Q (P′-C′)-F′) (1-T′) = (Q(P-C)- F) (1-T )+ I (T-T′) (#)

下面我们就对除销售量之外的其他变量逐个分析企业在其余变量取值相同的情况下可能的经营处理。

销售价格

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产品的性价比无疑是重要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较另一企业的同样产品价格较低,消费者当然会选择这家企业的产品。由平衡方程(#)以及竞争均衡时的收益方程,我们得到①

销售成本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对外丰富促销手段,大展广告攻势,对内强化销售激励,这些都会加大销售成本。如果一家企业的应税税率较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这家企业就可以较同类企业加大其销售成本,其成本上升额度可以达到

固定成本

企业经营离不开人才,而吸引人才,让企业员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除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气氛外,企业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和薪酬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条件,而这些都将加大企业的固定成本。为了占领市场,吸引消费者,产品的性价比无疑是重要的。如果一家企业的应税税率较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这家企业就可以较同类企业加大其销售成本,其成本上升额度可以达到

税收劣势企业的折价出售

前面的分析表明,当企业之间存在税收差异时,拥有税收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性价比,增加营销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薪酬激励等手段来挤压竞争对手。这些财务手段的强度将与项目的投入I、项目的要求收益r以及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T-T′)成正比,这就意味着项目的投入越大,风险越大(如高科技领域),税收优惠越多,处于税收优势的企业就越有能力打击同类但却居于税收劣势的企业,甚至将之挤出市场。

对税收劣势企业,面对恶劣的竞争环境,其相应的经营策略只能是退出市场或者与占有税收优势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当前价值为I的税收劣势企业,与税收优势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假设合资公司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则在企业经营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税收劣势企业持有的新公司份额α只须满足

(Q(P-C)-F-I)(1-T) + I = a [(Q(P- C)-F-I)(1-T′) + I]

也就是说,为了换取税收优惠地位,税收劣势的企业完全可以折价出售其资产与税收优势的企业合资但却丝毫无损于自身的利益。

外资征税的超国民待遇及其政策建议

外资征税的超国民待遇现状与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为了吸引外资的需要,我国对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赋予了一系列的超国民待遇,诸如出资费用和时间限制上的企业设立程序方面的优惠、外汇与信贷优惠等等,但外资超国民待遇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其所获得的税收优惠。仔细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后不难发现,我国给予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在所得税方面,首先有所谓的“免二减三”的规定,其次有特定区域和特定产业的税收优惠,此外还有对特定产业的优惠规定,如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外商投资企业等;二是在再投资退税优惠;三是对延期纳税的优惠;四是外企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费,可自定其支付标准(只要付上其所依据的文件及有关资料,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即可),而内资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只能按计税工资扣除,计税工资标准则是在财政部规定的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此外,这种“内外有别”还体现在关税、工商统一税的减免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投资方向调节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上。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也竞相给予外资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由于存在分别针对内外资的两套税制,虽然名义税率相差不大,但由于大量优惠政策的存在,使两者在实际税率上差异很大。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实际负担率为22%左右,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实际负担率仅为10%左右,较前者竟然低出一半多。

首先,外商利用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进行避税,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巨大损失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赋予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而减少的财税收入,实质上正是将这一部分收益拱手让给了外商投资企业甚至是外商的母国政府;与此同时,这笔税收负担又最终转嫁到内资企业头上,造成了内外资不平等的竞争格局。

其次,超国民待遇形成对内资企业的“挤压效应”,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构成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的挤压和对我国市场的挤压,形成一种“成长压制效应”。正如我们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指出的那样,拥有税收优势的外资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处于税收劣势的中资企业挤出市场。跨国公司是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载体,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内资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此时再给予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就给原本就不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又设置了两条不同的起跑线,其结果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对外资政策调整的建议

从超国民待遇所引发的巨大负面效应看,取消给予外资的种种优惠极具紧迫性。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歧视性的不公平待遇,即“低国民待遇”;另一层是则逐步减少给予外资的优惠待遇,即“超国民待遇”。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外资政策进行调整:

首先,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统一国内立法,遵守WTO规则的统一性、透明度和国民待遇原则,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充分开放的市场竞争规则和秩序,向一切外国投资者提供普遍的、非歧视性差别“国民待遇”,减少政府干预、推动公平竞争;投资优惠政策的调整应逐步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相互协调和合作,使我国外资政策能更好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世界多边投资规则进行调整。

其次,在税收方面应取消以往广泛存在的对外资实行全面优惠原则的内外两套税法,代之以特定优惠原则下的统一税法,以此给予内外资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营销观念、疏通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入手,利用本土优势,提高国产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努力营造与外国品牌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R. A. Brealey and S. C.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7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3(中译本)公司财务原理(M).方曙红,范龙振,陆宝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何永江.试论我国外资优惠政策及其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10期

3.朱延福.外资国民待遇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S).文号:国务院令第137号.颁布日期:1993-12-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文号:财法字[1994]第003号 颁布日期1994-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颁布日期:1991-7-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文号:国务院令第85号.颁布日期:1991-6-30

8.陈业宏.利用外资中国有资产流失及法律防范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张永憬.浅析外商直接投资的“成长压制效应”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9期

10.方曙红,杨坤.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与国有资产流失(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第8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如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等。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价值是企业债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等缺点。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

由于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等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面都有自身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这方面讲,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更优越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笔者认为,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

经济附加值的内涵

经济附加值(ecomonicvaylueadded,简称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营利低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用公式表示就是:

(1)经济附加值=税后营业利润-资本成本总额=营业利润(即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如果用EBIT表示营业利润,T表示所得税率,C表示投资成本Kw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则公式可表示为:

EVA=EBIT.(1-T)-Kw.C

注:(1)式中投资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占用的资本额,包括营运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等。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加权机会成本,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风险的判断而对公司业绩的最小期望值,可以说是投资者所期望达到的必要报酬率。因此,Kw.C是一项机会成本,所以EVA是一项经济利润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

EVA最大化目标的优点

EVA最大化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它保留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并且比利润这一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子出企业的经营业绩。体现了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这一目标因而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接受和理解。

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可运用EVA最大化目标进行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道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我们已经说过Kw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的风险而作出的判断,因此Kw大小是由风险大小决定的,理论上说当风险大时,Kw就大;当风险小时,Kw就小。从财务管理假设又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同向的,报酬的增加是以企业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从EVA的公式中可以看出,Kw与EVA成反比,而作为企业经营报酬的EBIT与EVA成正比,因此,只有在风险与报酬达到某种均衡时,EVA才能达到最大。

真实全面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资本成本。传统理论认为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无需任何成本,其结果往往是企业人最喜欢的筹资方式,而较少的考虑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而以EVA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考虑的是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拥有的每一项资产都存在机会成本,从而使人在保留利润时要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果,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EVA与C的比例反映出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附加值率=EVA/C,这一指标是以EVA为基础的相对指标,它反映投入每一单位资本带来的经济附加值,是一个效率性指标。在C一定的情况下,EVA越大,说明资本运作效率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以EVA现值与C的现值进行比较,可评价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EVA最大化目标保证了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正常利益。由于EVA是扣除了资本成本后的收益,在公式中Kw采用的是投资者的最低期望报酬率,是一项机会成本,因此,追求EVA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利益,以及债权人的正常利息收益的过程。版权所有

EVA最大化目标把投资者与经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其工资的增加与EVA的增加紧密联系,迫使经营者尽力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同时使经营者在筹资时有效地选择筹资方式,因为EVA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时,每一项资源都是有代价的。

EVA最大化目标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是企业理财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还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适的基本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注重目标的实用性。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用来评价理财活动的基本标准,有其广泛的实用性。

应用之一:企业业绩评价。由于EVA考虑的是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EVA能够作为唯一的绝对指标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公司在某一时期的业绩优劣可以通过EVA的三种情况来评价:当EVA大于0时,肯定说明企业创造了超额财富,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回报,企业业绩比较好。当EVA小于0时,要区别情况分析。例如,当企业初创或扩张阶段在短期内往往投放大量资金,由于“期化”的影响,EVA可能是负值,不一定表明其业绩不佳;而稳定发展的企业如果EVA小于0,说明公司理财活动可能存在缺陷。当EVA等于0时,说明恰当维持投资者原有财富,应该引起企业领导层的注意,有可能公司经营将变糟。企业利害关系人都可采用这种指标评价公司业绩,并作为行动依据。

应用之二:企业投资项目评价。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呈多元化经营趋势。EVA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以及已经投入运行项目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EVA指标是通过分别核算分析各项目的资本成本及各项目的创利能力而计算出来的,选择和评价投资项目时可按EVA大小排序,淘汰EVA小于0的项目,并从EVA较低的项目中抽调资金于EVA较高的项目,减少EVA较低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应用之三:企业融资政策评价。融资政策的优劣直接影响资本结构的优劣,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报酬率与风险。EVA评估标准可以全面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机会成本,通过EVA值的大小比较来评价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从而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提高报酬。

应用之四:企业价值评价。据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EVA与股票市价具有高度相关性。EVA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升和股东利益的增加,股价上升又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加。因此,EVA越大,企业价值越高。从这方面讲,EVA最大化目标包括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9篇:理财投资政策范文

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会使投资人做出选择,潜在的风险和矛盾将显性化,投资人也会面临估值风险和违约风险之间的权衡。

把握政策方向和主要矛盾,是理解城投债投资风险和机遇的关键。

2016年城投债市场回顾

(一)城投债一级市场:发行显著放量,信用资质下沉

按照Wind资讯分类,2016年我国城投债发行总量达2.43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6531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城投私募债发行4959亿元,公募债发行1.93万亿元。在经历2014―2015年城投融资政策由紧到松的转变后,2016年地方政府债发行量高达6万亿元,城投债的发行也显著放量,创历史新高。

从信用资质看,发行主体的行政级别和信用资质明显下沉。2016年AA及以下主体评级的发行规模占比48.2%,较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其发行量增长4414亿元至1.18万亿元;从发行主体的行政级别分布看,省及省会级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至50.1%,而县及县级市城投债发行量则从1674亿元翻倍至3307亿元,占比扩大4个百分点至13.7%(见图1、图2)。

2016年各省私募城投债发行也显著扩张,尽管地方债和公募城投债发行放量增长,但受地方和城投平台融资政策限制,仍有大量信用资质和评级低、负债率高、融资渠道不畅的主体,只能发行利率较高的私募城投债融资。从各省私募城投债发行分布看,江苏省城投私募债发行量最大,达1371亿元,湖南省、浙江省的发行量分别达到536亿元和404亿元,发行主体的信用资质不断下移。

笔者以各省债务余额与财政收入的比值作为指标,分析各省的债务负担率。其中,贵州省、青海省等在250%以上,这些地区财政收入偏弱、债务负担率较重,自身造血能力差,无论其地方债还是城投债的偿债来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持续再融资和财政补贴支持,经济和财政实力的弱化将导致未来偿债风险上升。

(二)城投债二级市场:从“国开化”转向“产业化”

作为信用债里中长久期、信用风险偏低的品种,城投债在2016年的走势跌宕起伏。

1.资产荒和配置需求推动城投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不断走低。

2016年初,随着股市熔断大跌、汇率快速贬值、海外市场动荡,债市成为避风港,叠加机构在年初配置需求如火如荼,城投债收益率整体一路下行20~50bp,不同评级与期限信用利差压缩10~20bp,低评级、长久期压缩幅度更大,与同类产业债利差倒挂30~50bp。

2.提前置换风波出现,引发市场担忧

在一季度经济和信贷增长超出预期,MPA考核下资金面紧张,以及大宗商品与房价大涨的冲击下,二季度债市经历了一轮调整下跌。4月份“14宣化北山债”、“14海南交投债”宣布提前置换引发了信用无序违约的担忧,城投债收益率大幅上行,整体反弹20~50bp,中低评级城投债上行幅度更大,信用利差走扩。

3.牛市重现,利率再创新低

进入三季度,房地产开始降温,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海外黑天鹅事件频发,负利率形势突出。高收益资产稀缺加剧了机构“资产荒”,买盘扫平一切生息资产,城投债有刚性兑付信念的支撑,收益率更是大幅下行,高等级城投债收益率整体下行20~50bp,而中低评级大幅下行45~100bp左右,城投债绝对利率、信用利差、等级利差、期限利差均压缩至历史最低,5年期、AA级城投债更是比同类产业债利差低100bp。

4.提前置换风波再起,投资转向产业债

四季度,在币政策转向,资金利率中枢抬升,MPA考核升级,海外美联储加息和特朗普刺激政策共振,机构代持违约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债市出现急速下跌。11月又出现城投债提前置换风波,收益率大幅上行110~140bp,信用利差较三季度大幅走扩65~100bp。由于城投债置换风波未平,而周期性行业盈利加速复苏,市场投资者出现弃城投债转追产业债的趋势,5年期、AA城投债与同类产业债利差大幅走扩,最终倒挂并高出50bp。

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融资政策梳理

城投债的偿债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城投平台再融资政策、地方政府融资政策和外部支持政策。从2015年以来,城投平台融资经历了先松后紧的过程,2015年地方债置换额度大幅提升,城投平台发债限制小幅放松,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鼓励专项建设债、项目收益债等政策,为地方城投平台提供新的融资来源。但上述政策并没有突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和新《预算法》对于城投和地方债务边界划分的基本原则。2016年,在政策层面开始重申地方政府的债务边界范围,提出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规范地方和城投平台融资行为,撤销部分省市违规担保承诺函,厘清企业与政府的边界,以避免地方政府显性或隐性大量举债进而带来金融风险的上升。

2016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强化对地方债务的规范,并从原则性规定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主要文件及相关问题解答见表1),其中11月出台的文件(国办函〔2016〕88号)对城投债融资和市场风险估值具有深刻影响。该文件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给出了系统的应急处置方案。同期,财政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作为配套文件,对地方政府各类存量债务的偿还责任做出了更清晰的规定。文中还明确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范畴,设立了四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必要时进行地方政府财政重整。

在救助方面,从大的原则来看是中央不承担救助责任,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债务负总责,必要时通过财政重整、处置资产等偿还债务。作为补充,新的152号文件(财预〔2016〕152号)对于地方融资存量中举借的地方政府债、银行贷款、BT类债务、企业债券类债务(主要是城投)、信托类债务、个人借款类债务等的偿债范围、责任划分、担保和救助的责任界定进行了详细规定,地方政府在处理存量债务到期时将有规可循。

总体来看,2016年城投债融资政策的变化仍是向着加速市场化转型、厘清企业与政府债务边界、弱化外部支持的方向推进,政府刚兑和救助信仰被进一步打破,尤其上述88号文和152号文后,城投债在2017年可能会面临大量提前置换的考验,政策风险整体上行。

城投债提前置换风险预测

(一)城投债提前置换风险分析

2016年公募城投债发生了5例公告提前还债或提前置换事件,但最终都以持有人会议取消很快平息,未引发大规模抛售和城投估值的系统性抬升,对市场冲击有限。

2017年城投债集中提前置换的冲击很可能卷土重来,这是债市面临的最大黑天鹅风险。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2017年是地方债置换最后一年,地方政府需完成债务置换任务。对于城投债而言,仍有2.05万亿元公募债是2014年底之前发行,但在2018年以后才到期,尤其2018―2019年城投债到期量将达8521亿元。随着地方政府融资政策收紧,这些城投债面临的财政支持、补贴将大幅下降,再融资面临不确定风险,因此地方政府有较强意愿在2017年大规模置换额度内进行提前本息偿还。二是上述88号文和152号文划清了地方和企业的责任边界,如果债权人不同意置换,则由城投平台承担全部偿债责任,相应的地方债额度由中央收回。如果平台出现违约,则该破产就破产,政府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迫使投资人不得不在违约风险和估值风险之间做出选择,将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二)城投债提前置换个券筛选

要预测在2017年有可能发生提前置换的城投债比较困难,而且一旦提前置换发生,尤其是当置换对价的面值低于市场交易净价时,往往会遭遇系统性冲击,引发估值的大幅调整,但笔者仍尝试按照一定标准,对这类有潜在置换风险的城投债进行筛选,主要标准包括两个:一是城投债在2014年及之前发行,在2018―2019年到期,更晚到期的城投债(2020年以后)暂时还本压力较小,地方政府可能不急于提前置换;二是城投债发行人对于政府财政补贴、资产注入和营业收入来源的依赖度较高,具体财务衡量指标包括:(1)城投平台对地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平台企业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持续为负,且营业外收入/营业利润的绝对数很高。笔者筛选出的23家样本券这一比例平均达300%,最低值为90%。(2)城投平台对地方政府资产注入支持的依赖度。地方的土地储备注入一般反映在存货或无形资产科目下,以(存货+无形资产)/总资产衡量城投企业对于地方资产注入的依赖性。最终筛选的23家样本中这一比例平均为50%左右,最高达76%、最低为30%。(3)城投平台营业收入资金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依赖度。大多数城投企业收入来自地方基建、市政等项目,有大量垫款或财政欠款情况,因此笔者以(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总资产来衡量城投发行人对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依赖度。

按照以上标准筛选出的今年可能面临城投债提前置换风险的23只个券。其中,有7只城投债在2018年到期,有16只在2019年到期;从发行主体行政级别看,有10只为县及县级市、11只为地级市、2只为省会单列市(均在重庆);从主体评级看,AA-评级有9只、AA评级有13只、AA+评级仅有1只,整体信用资质较低。

对于城投债提前置换来说,风险背后也有机会,比如那些评级较低、当前市场净价低于面值的城投债,一旦公告提前按照面值置换,将有利于债权人的净价上涨。

城投债投资展望

从目前来看,地方财政现金流相对宽松,政策导向以稳为主,这是支撑城投债信用基本面和刚兑维稳信仰的核心逻辑。2017年地方债置换规模仍有6万亿~7万亿元,2015年以前发行的存量城投债不被纳入的风险并不大。地方政府在额度分配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优先周转到期债务,城投企业仍然可受益于地方政府现金流的改善和宽松。在政策层面上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债市大波动的决心很大,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政府仍将积极协调。

2017年是地方债置换的最后一年,根相关规定,对于2014年末之前发行并纳入政府债务范围的城投债,需召开持有人会议,向债权人发出在规定期限内将城投债置换为地方债券、且相关偿还义务转移的要约公告;如果债权人不同意置换,则由城投平台承担偿债责任,相应的地方债额度由中央收回。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会使投资人做出选择,潜在的风险和矛盾将显性化,投资人也会面临估值风险和违约风险之间的权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