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保护;绿色设计;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90-01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元素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植物景观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重视滨水植物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城市的识别性。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城市滨水资源已非常稀缺,要让稀缺资源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不能光从观赏的角度出发,而应更多地着眼于滨水景观的使用功能。
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内外高低河滩,其中生长的植物类别和生态也不同。
在进行河道的规划与设计时,首先要求对河流的上下游情况做到充分了解。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洼,要在尽可能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塑造生动的景观,并与河流连通起来。其次,设计水体的岸线要以平滑流畅的曲线来体现流水的柔美。驳岸和池底要尽可能保持天然状况,并要与地下水连通,这样能使清洁和更新水体的费用大大减少。最后,可以用卵石和水生植物来稳固河流冲刷较强的区域。此外,在现代城市中,防洪结构大多是使用构筑护墙等混凝土结构或砌石结构,是河流中能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大量减少,所以,要尽量使用传统土木材料和施工方法。
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通护岸时,要使其外表朴实自然,这样能很好的和周围环境相融合。在现代治水事业中,防洪结束已很成熟,利用水库进行流量调节和河流人工改造,而水体原有的护岸林、缓冲河滩以逐渐消失,护岸林和干砌石构筑的各种设施多半为古迹或文物,所以尽可能的保护自然状态。河流的自然景色在四季中呈现不同的风貌,当然是因为有植物的存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使生活在河畔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四季的风情,必须在精神上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感受。
驳岸是设置应该根据水体流量大小进行设计,比如在上游河流较快,应多用台地驳岸,对陆地不造成影响,在下游水流缓慢的地区应该多用湿地或草地驳岸,使人通过驳岸使水体有更多的交流,同时使上下游的驳岸形式丰富有趣。
驳岸景观并不只局限于驳岸这一个区域内,植被茂盛的区域内,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隐私的景观节点,如长廊,亭等结构使空间分隔开,成为亲水驳岸之外的另一个节点。驳岸边除了水生生物是主要观水景点外,驳岸接壤的陆地上的临水广场也是可以做景观的部分,比如硬质广场、花丛、大的孤赏树形成的树池等等。
驳岸景点可以由陆地,湿地,水体三者做出不同效果的景观,是驳岸景点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水体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多种水生植物。城市河道一般都没有深潭和缓冲带,水生植物不仅为鱼类提供着食物,还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地。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态循环起到净化水质、降低水体营养化的作用。植物的种植可以使水体和陆地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从景观的方面来看,在水中种植各种形态特征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也符合了人文化水体景观的要求,从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通过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希望使人与人、人与自然有更多的互动,唤醒人们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满足功能需求后,对精神要求,也要进行同步,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精神需要,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对文化的传承亦是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的方面,重要的方面。这对我们的生活和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Victor Papanek.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中信出版社,2013.
[2]日本土木学会.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景观规划;人性化;生态化;城市所谓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当中构建一个具有形态的、独立的,同时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景观。其必须要兼具两个属性:其一是自然属性,景观必须要作为一个具有体、色、形、光的因素,具备一定的空间形态,比较独立,同时容易从区域形态背景当中分离出客体;其二是社会属性,景观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能够通过自身的内涵,引导人们发生怡情、联想、趣味以及情感等众多心理变化[1]。景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广大居民创造宜居、舒适的环境,打造活动、休闲的场所。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宗旨就在于帮助人类,使得人类、城市、社区、建筑的共同生活环境更为和谐、融洽。
1城市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
1.1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属于人类在进行景观规划中不断追寻的目标,其属于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属于人们对景观规划师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将人作为设计的重点,注重提高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结合的规划哲学。在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中,人性化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所谓的以人为本并不是片面的考虑到个体的人,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到社会与群体,将社会的整体与群体的局部进行有机整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更为统一、和谐[2]。所以,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必须要站在人性的层面上来掌控规划方向,才能够综合协调景观规划当中存在的不足。
1.2人性化设计理念体系
1.2.1 物理层次的关怀。物理层面的需求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景观规划遵循人性化设计不但要为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所处的关系更为和谐。其能够最大程度的去迁就人的一切行为模式,使人能够感觉到舒适,而并不是让使用者去理解、适应景观。景观规划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段与不同文化层次人群所对应的特点,应当具有显著的功能区分,应当构建封闭与开敞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更多的都是展现在细节方面,比如景观的各类型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成,尺度是否合适,以及材质的选择是否合理等。最近几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城市当中能够看到许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上下行走,特意在花园与广场当中添加了无障碍的设计。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国内许多景观规划在人性化方面仍然欠缺成熟。
1.2.2 心理层面的关怀。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感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满足感那样直观,其通常都是难以察觉与表达的,甚至连多数使用者也难以用语言说明为什么对于某个景观情有独钟。
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理性思维的进程。经过这样一个进程才可以做出由视觉观察所得知的对于景观的评价,所以心理感知是属于人性化景观感知进程当中关键的部分。根据思维的模式可以将其分成联想与推理这两个方面:联想指的是由之前事物触发所想起的与其相关事物的心理思维进程;推理则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推断出未知的判断,人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从整体推理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推理大概的整体。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知进程正是实现景观与人统一的进程。无论是花香、竹林、蝉鸣、骤雨、清泉、日出、夕阳,都会引发人们的思绪发生变化。在进行景观规划的进程中,不仅要让人们能够触景生情,同时还应当让“情”升为“意”,此时的“景”升为“境”,变成感情方面的升华,从而有效满足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2 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化设计
2.1 地方性原则
其一,应当要尊重风俗知识与传统文化,充分吸取当地人的生活经验,综合考虑当地人及其传统文化给予的启发;其二,应当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于基址产生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其三,应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运用原有的景观,尽可能避免片面寻求宏大的景观气势。
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在进行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进程中,对于生态系统与特殊自然景观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城市内与城市外湿地的保护、天然林地的保护,尽量降低包含生物、水、土以及能源等资源的应用,有效提升使用效率。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进程中,倘若科学合理的应用自然资源。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将已经废弃或者关闭的工厂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的休闲地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潮流。
2.3 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在对应的经济条件下实现,其必须要满足社会的相关功能,同时也应当符合自然的规律,并且还应当属于艺术的范围内,少了当中任何一点,设计都会存在不足。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必须要针对生态系统实施全面、整体的设计,而并不是针对某一个独立的景观实施设计,其属于一种多目标的设计,为满足人类需求,也为满足高产值需求,为满足动植物的需求,也为满足审美的相关需求,设计的宗旨在于整体优化[3]。
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只是针对建筑群进行配景,应当与城市、环境以及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园、广场以及大街绿化,从城内到城郊都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断追求,重视人的感受与生活体验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城市当中美好的景观规划不仅是对将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同时也是对历史生活场景的良好记忆,更是现代化生活所追求的系统与空间,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过程与格局、人与人、功能与结构这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美满、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4]。
比如,浙江台州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六大景观战略,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这些战略包括:(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2)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3)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输出公园的服务功能。永宁公园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地段的设计,改善和促进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让城市居民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服务。
3 结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广大城市的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景观规划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当中的关键环节,其对于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性化与生态化设计则是直接涉及到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其更是建设安全、高品质景观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当前的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当中,人性化与生态化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措施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人的环境行为心理分析、环境生态效应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还较为薄弱,难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有机融合到景观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所以,国内的景观规划事业还需要不断努力,对于可操行方面的措施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凌利宏.人性化在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河畔雅居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2周旭.浅谈“生态设计”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之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关键词:景观营造;城市道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城市线性开放空间的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道路的设计可以给城市的居民带来好的视觉景观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视觉化品质,同时丰富了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城市提供了更具人性化的开放空间体系。
人们对于城市的感受从交通到绿化,都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一个门户,城市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生态的建设,这是道路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因此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也越来越因审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道路的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因此,如何将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设应用到城市规划当中,让市民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特色文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很多的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作为了本研究的也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对以前的研究的阅读和分析,本文将对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
(一)城市道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有5大要素会影响公众对一个特定城市的印象。这5个要素分别是道路、节点、标志、区域和边沿。而在这5个因素当中对城市的印象影响最深的一个要素是道路,而其他的所有环节的因素都因道路而展开,在一个城市当中道路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他穿越于城市的各个街道当中,城市的建设围绕道路形成了周边的景观,而人们对于道路的感官也会对城市的感官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一个城市的道路所占面积大约是这是1/4,因此可见道路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在城市的道路上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视觉需要的景物,道路景观往往成为了城市城市的特色和门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建造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缩影,公众在城市中穿梭,是以道路为载体拓展开的,因此人们对道路的认识间接体现了对城市的整体意象,也是该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传递。
构成道路情况的因素有两种分别是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因素,而动态的因素是指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人们在道路上所看到的车、与车的活动等,动态的要属在城市的空间里形成了动态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三维景观,人在动态情况的感受当中,给人以韵律感和序列感。形成了人们对整个城市的三维认识,而静态景观是指道路两旁的景物包括人工构成的道路景观,同时还包括城市里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等要素。同时道路的设施和建筑等都是静态景观的一种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就必须将动态和静态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三、现代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城市为主体进行城市景观的建设,必须基于以人为本,因为居民是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创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者、创造者。人是城市的灵魂,因此看来所有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特色景观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整个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后的体验者,以人为本是所有特色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特色景观当中的聊语花香小桥流水等,自然设计的因素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些因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价值的体现和满足人们愉悦的心情。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具体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时候,为了展现每个城市不同的城市风貌,张扬城市个性,设计有特色的景观,最后发现,人才是宝贵的遗产,是整个城市风貌的体现。
(二)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的特色文化的营造和景^的营造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目前全球的气候正面临较大的灾难,先后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其实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权衡城市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这一个因素。只有在保护好了生态的基础上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因此,在特色景观的营造上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生态的发展,景观特色设计上也应该强太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三)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特定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文脉传承问题,将城市文化景观进行梳理、鉴往而至今,传承有序地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才能凸显其独特性,要在设计当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当地的整体环境。比如在重庆地区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营造时就应考虑到重庆山水文化的特点,结合重庆市是一座山城的特色,进行景观小品的设计,又比如在北京的前门大街进行景观特色设计时,应该以北京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为主,结合传统华夏文化元素,使整个城市道路景观饱含中华文化底蕴与特色。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土地的空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各种功能,而无论对城市的增量规划还是存量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要在现代化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开发建设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实现永续和谐发展。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方面,也要考虑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相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佳.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3.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景观 创新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厚;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城市景观特点。
(一)具有以下人类主导性。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者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二)生态脆弱性。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三)破碎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扳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及其策略
(一)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
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毁灭整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实际,同时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认真做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
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和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又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
我们要站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依托现有的特色景观资源,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创新性方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发展重心应从“问题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导向型”。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城市竞争,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明确从“整治现状的规划”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规划”的指导方针。从国家的主导政策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现代化的趋势将难以避免。
(二)依托特色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通过建立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新的特色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景观资源,又有助于从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使城市的城市价值全面拓展和延伸,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培育创新型城市,制定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今天,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主动化“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1、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
城市景观的设计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设计当中物质方面的表面现象和形式,经过视觉上的审核而产生。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作为对城市的景观设计和建立,有着对城市的土地整体上的投资和改良有关土地相的功效,全是有利而无一害的。城市景观设计往往能反应出一个城市的质感和领域。城市建设的工作在判断城市的布局和性质之后,它的景观设计就可以反应出这个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应该反应出城市每个物体因素之间功能区域和布局,自然的景观要和人文的环境相融合。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每个地域都不停地现出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这样一来,那些城市里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这些建筑物与工业设施也变成了能显现一所城市的特点的景观了,也就成了新的城市景观。
2、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与生态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必须要把本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根基,在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就应该让景观当做一个整体来设计,努力实现景观上的整齐划一。与此同时城市景观的整体设计还应该追求自然与协调,着重提出必须能有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以及动态上的视觉享受,防止盲目的抄袭和克隆。
2.2 景观设计的内容
城镇的整体规划大部分是从地理和生态上的问题发出,一般规模的主题公园的设计还有街道的景观设计往往是在规划与生态的方面来考虑,那些占地面积不大的城市广场还有小区的绿化地,乃至于住宅和庭院则又是站在建设的角度上来考虑,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规划与设计都与景观有关。平常我们所看到的,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当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大都分为硬景观与软景观,硬景观指的是人工设施景观,一般都包含着铺的装饰,雕像雕塑,搭凉棚,公用果皮垃圾箱等等;软景观指的是人工的植被,河流,瀑布等那些仿造自然的景观设计,例如音乐喷泉,音乐水池,抵抗压力的草皮,修建过的树木花草等等。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 失衡
城市的景观设计都是人为打造的,里面的建筑物版块和廊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绿植版块就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这样就发生了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所以我们在城市景观的设计当中应该增多绿植廊道和绿植版块,依照城市现有的情况划分出绿地版块的最理想的地方、最好的面积范围,尽可能让这些能合理的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景观之中。然后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合理摒弃一些差的景观设计,因材施教,依照生态学的原理并且还要考虑到美学的特点,相互制约,最大可能的采用空间资源,提升绿植的自然程度,做出一个成熟而又和谐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来防止不好的因素的打扰,近一步的显现出城市景观当中人和动物还有植物的和平共存。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我们应该把城市内散布的园林当做是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来修理搭建一个绿色的廊道,从而成为一个城市中心的园林网络,让自然来到城市,不但让生物拥有了更多的立身之处,并且更有利于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迁徙。
3.2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异于两边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廊道是各式各样流的道路,又是给景观带来破裂的因素和前提,与此同时它还是确定城市景观外貌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这么说,整个城市的廊道的成长领导者所有城市景观格局的进展。城市的廊道可以划分三种:绿道和蓝道以及灰道。
绿道是把植物绿化当作最主要的线的形状的主要因素,例如街道上的绿化带,环绕城墙的防护林带还有滨水河岸两遍的植被带等等。绿色廊道的植物匹配主要是把乡下土壤的绿色植物当作最主要的植物,同时还要注意它的观赏能力以及城市的景观,把植被的类型作为设计的根据,最大程度保护自然的本真。绿色廊道还得具有相当的宽度,这样才会能够预防外面过来的物种的侵入。大多数的情况下河岸植被带的宽度能不低于三十米的话就可以稳定的降低温度,提升生物的多种性,操纵好水土的流失现象,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的道路绿化带的宽度如果能在六十米的宽度的时候,还能达到动植物的迁徙与散播还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蓝道则主要是讲城市当中所有的河流和海岸;灰道则指的是一些人工建设味道满满的街道和公路还有铁路。灰道能一目了然的反应一座城市的外貌特点,这也是形成城市风貌特点的基本。所以,不一样的道路就应该能展现出不一样的品味和寓意。
3.3城郊建设
因为现代的城市里,尤其是特别打的城市里还包含着它范围内的郊区,把市区和郊区做一个全局的规划是一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当中的最主要的问题。还得依照景观学的原理与方式方法,正当的针对城郊景观的空间构造做出景观规划,让廊道这些景观重要因素的数量和它的空间布局合情合理,让市区内和郊区内以及市郊内之间的信息流和物质流还有能量流相互流畅轮回,又可以让城郊的景观吻合生态学的原理,又可以具备相当的美学属性。
把自然部分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当中来,让这个城市的景观拥有多种多样的性质,是国内国外中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伟大目标。根据景观的差异性,建设一个很好的有秩序的能具备成长空间的城郊景观的格式,提升多种性来维系着异样性,督促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景观学的理论和城市规划建设之间有效的结合和实施。
4、在建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到一切以人为本执行为民,在设计的上面应该把和谐社会当做最大的话题,把这个原则和话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在植物的配置上面也应该遵守常青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快速生长与慢速生长有效结合的原则。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乔、灌、草、地被的三维的空间。
第三,因材施教,要选择适合的土地来种植树木,采用家乡土地的树种,增添一部分彩色叶子的树种。结合本地的地区特征,选取一部分已经在当地就已生长的非常好的树种来种植。
第四,树木要与楼房相互结合。做到把楼坐落到树林之间的感觉,让人们享受无限美妙的地理和绿化环境。
第五,增加更多的休闲娱乐设备。增加城市的休闲娱乐广场还有那些亭子和艺术类的座凳等等一些个林园,方便人们在晨练或者茶饭之后休闲与娱乐,给人们带来一个美好的休息和娱乐的地点。
5、结束语
我们只要能把景观学的基础原则和原理充分的运用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当中去,并且有效的让园林绿化和全局的城市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人和自然之间十分和谐和美妙的环境,达到美丽的自然环境和高上的生活品质,并且让环境能具有有效的保护,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生态环境,创建出更能确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赵鹏军.城市景观规划中若干尺度问题的生态学透视[J]. 城市规划汇刊,2001(5):61-64.
[2] 原涛,王智超.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J].中学生物学,2002(10):38-39.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城市精神
中国处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在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背景下,开始了城市景观建设的热潮。这股热潮持续的在各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城市景观从广义上讲是以物化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的理想和欲求。是由人类建造的栖居环境,它是城市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城市景观从狭义上讲是指城市的自然环境、道路系统、城市建筑布局、园林绿化等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对城市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1 城市基础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本
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对于城市文化、对于人类的重要。那么生态循环的链条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基本的条件。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就要根据城市的自然地质情况和历史文化的遗存来进行对于城市生态化的设计,通过加强对自然所赋予城市的地质条件及城市历史所以留下来的积淀来突出城市地域的文化特征。
作为自然及物质循环的载体城市景观如何来进行建构呢?
景观生态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1969 年,克罗(D.S. Crowe)率先提出应将“景观客体和‘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城市景观的扩展设计。首先,我们要使它成为一个生态循环的系统。生态是一个循环的系统,生态是一个自然循环的链条。目前有的城市里建设了很多的水面、河流、湖泊,而这些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与自然没有发生联系,没有形成“循环”。
因此,我们进行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在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对于自然真正的循环。对于城市里人为或自然遗留下来的河道、绿地、稻田、公园、林地、山地等所形成的“斑块”,应与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建立起相互连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道路、水体的设计,其中要强调是植物、动物与自然的循环设计,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以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进行原有或联系性“斑块”的建设。以涵养水源或植被覆盖较多的公园、绿地为基础,进行城市生态基础构架的建设,让它们构成系统中的“斑块”。
其次,人工、天然的沟渠及植被覆盖较好可供动物通行的林荫路可作为“斑块”之间联系的“廊道”进行设计。作为物质循环的沟渠及动物通道的绿地、林荫路在进行搭构时,“廊道”通过的安全性是设计的标准,这对保护动植物在城市“斑块”空间的发展、迁徙过程中保持其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景观中街道的绿化、开辟新绿地,也应纳入城市整体生态化基础建设中。在大型城市建设方面,俄罗斯莫斯科提供给我们一个较早的例子。莫斯科城市由多中心结构构成,把城市划分为 8 个片,城市干道由几十条放射状的道路和 6 条环路组成。每一个规划片都以一条或两条主要的放射路组成轴线,城市有两条绿化带和 6 条楔形绿地一头楔入城市的中心,另一头与城市郊区的森林相连,在城市中行走距离不远就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享受到自然乐趣。形成人与自然的交融,自然与人的共生。
再次,城市景观的建设以生态化的格局为基础把现有的城市环境、历史文化遗留融入生态化系统中。加强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才是保留住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因为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条河流都是属于城市自己的,这也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来源与基础。只有珍惜自然恩赐的城市才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尊重自己城市的历史才能延续城市所独有的文脉,树立起城市自身所独具蕴含的文化魅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基础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本。
2 城市景观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精神表征
城市景观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实体与虚体的结合,正是由于它的时间性特征,它像一个巨大的魔盘吸引着人们前来“积聚”前来“朝拜”。而文化正是通过城市这一空间积聚的复合体来吸引着人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而我们在谈到一个城市时,感悟它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是城市的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构成城市的连续空间集合所形成的感悟。它可以是建筑、园林、道路、水体、山体……而所有的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通过时间的联系所透露出来的正是意象。是人在时间维度中欲求的一种实现,人在体验文化价值感的一种归属性的表现。意象更应是一种主动地通过环境来表达诉求的价值归属感。
城市景观又是经人类智慧的加工而形成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反映,影响到人的精神文化层面。它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城市功能是城市景观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历史上,欧洲的中世纪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在城市或村镇这一时期的城市的核心是围绕教堂、广场展开的。当人们穿过城市在城市中蜿蜒、曲折、幽暗的街道通向豁然开朗的广场与教堂时,宗教的神圣也显露无遗,教义化的空间是这一社会时期在城市景观上的显现。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城市景观的功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层对于城市景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同时城市的景观又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行为。因此,功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前提。对于旅游型城市、轻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港口型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应该依据城市的功能从规划、建筑、场地、道路等诸多要素,依据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尺度及城市生态形象的建设。当一个中心满足不了城市功能的需要时,在城市设计中依据功能划分区域组团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可见,功能决定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形态。因此,现代的城市设计应依据城市的功能,以生态系统为城市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景观通过物化的形象提升出精神的内涵。它带给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象征、理想、未来或地域文化的指引,而其形式就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当你感受到美丽的城市景观设计时不只是在记忆中的那一片绿地,造型优美的滨水,而是以物质空间的形式体现城市精神主旨的设计,城市景观的外轮廓、建筑或者雕塑恰恰最能充分地体现城市地标性这一特点。例如,作为城市的外轮廓,上海外滩已经成为上海市形象的象征,它体现着一种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以及国家的富强。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不仅标识一个城市,更成为美国自我标榜的意识形态的象征。如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男孩雕塑,罗马的哺乳的狼雕像等,不同城市空间的地标以自己的方式阐述着各自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城市景观的地标是美、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城市的景观中,它不仅仅只有点缀作用,而是城市景观主题的体现,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地标性设计是一个地域具有反应地域文化、风俗、精神、意识形态的可视化形象。它融丰富的精神内涵、艺术灵感和人文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城市地标性质的作用。在整体城市景观设计中提纲挈领,成为其精神的核心和代表。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接踵而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引起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城市园林景观体现的是城市风貌,一个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水平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次,现代园林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形式及水平。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定位标准不断提高,由此也改变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发展。可见,城市园林景观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础需要。
城市园林景观除了主观上的重要外,还具有客观重要性,首先,城市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园林规划有效调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并为人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来源,提高了城市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提高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1、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2、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2、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4、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5、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整体优化城市景观,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造景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
对于现代园林的生态设计而言,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密切联系,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充分表达出了人类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在公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园林生态设计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在生态设计手法中,抛却过程、结果或者表象等,它们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能源工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者极少产生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对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源消耗,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有效性。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园林景观构成中,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元素,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必然需求,一定面积的水体更可以起到丰富景观、调节局部气候、隔离噪音等作用。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时,需要设计人员的充分考虑。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在园林生态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雨水、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尽可能节约景观和建筑用水,减少对于水体的污染,对园林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3、本土主义的应用
本土主义主要是针对生态设计中的本土性而言,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尊重和适应,是各地域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的被群体共同认知的一种历史积淀,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1)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运用本土的建造材料自然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材料运输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材料运输途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当地的材料,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充分体现地方色彩,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在园林造景中,要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从气候、环境等条件出发,尽量选择地方树种。
(2)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英系那个,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重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湿地的建设以及溪流的恢复,都是园林造景中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常见措施。
4、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建筑异常拥挤,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6、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规划原则,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园林属于城市中的绿洲,是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切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注重节约和环保,以实现资源应用的最优化,最终实现为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3.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园林设计艺术
引言
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增高,这些都要求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提上日程,因此,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同于农村,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要求具备更高的人文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这要求在景观建设的规划中要融入园林设计的艺术,提升园林景观的价值和质量。1园林设计艺术的概念园林设计艺术就是指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要充分结合城市的地形地势特点,并充分考虑城市的建筑聚集情况和居民的居住情况、社会活动特点,对园林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同时,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要注重在花草植物的培植时融入设计艺术理论,增强景观的艺术性、设计感,通过对花草树木的组合创造出具备美感与艺术气息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悠闲惬意的环境。
2园林设计艺术的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功能,保证能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帮助。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美化时,首先要保证其设计贴近现实生活,体现生活中的美感。在园林建筑的设计方面,要保证建筑的风格、色彩、结构等体现自然美的需要,而不能破坏自然景观的美感,通过两者相辅相成来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园林景观的建设要强调空间的开阔性,比如公园、广场和道路两旁等,通过园林艺术设计来提升其景观质量,为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把握空间的尺度,通过对景观空间的合理把握来增强其实用性。
2.2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放松休闲的特点,并将这些因素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和管理中予以充分落实。首先是在园林建设的选址方面,要因地制宜,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为前提,进行科学选址;其次是在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上,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点,在此基础上增加园林景观的风格和特色,使得园林景观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引起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景观观赏的兴趣,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户外娱乐活动,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和要求。
2.3人文性原则
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还是城市形象和城市风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园林的设计艺术中,要注重体现人文性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在对园林进行设计和规划时,要注重体现设计的主题,这个主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与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符合。同时,要保证园林的主题具有重点和中心,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
2.4生态型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生态性,即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体现艺术性,还要兼具生态性,后者具备更加重要的实际意义。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特色,根据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栽培,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起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自然风光,比如可以建立生态长廊等,既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更突出了生态价值。
3园林艺术设计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3.1增强园林设计内涵,提升其设计理念
若想提升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态性、人文性和观赏性,就必须在园林景观的设计阶段增强设计理念建设,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和规划工作,为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在设计时,要从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出发,在保证植物得到保护和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对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修整,以增强植被的层次性和美观性。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城市的风格和建筑特色,尤其是园林景观周边的建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花草植被进行栽培,使得园林景观的风格与城市建筑相匹配,提升城市景观的多元性,使得园林设计的理念和艺术性得以充分体现。
3.2加大城市园林的建设力度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各种“城市病”,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迅速增长给城市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要注重融入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加大园林的建设力度,培育健全的园林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园林绿化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净化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逐步改善城市环境恶化的情形。并且可以借助绿地面积的增加来促进城市的水循环,发挥园林植被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保证生态平衡。通过加大城市园林的建设力度,来达到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多样性、景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在实际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就表现为要进一步丰富园林中的植被种类,促进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分析自然环境在植物的培育和生长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出科学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的植物种类,保证这些种质资源的生产习性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相符合,能够得到优质的培育和生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已有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繁育,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园林景观,提升园林的植被容量和绿化面积,实现植被品种的多样化,不断提升园林景观的质量和其实际价值。
3.4明确园林景观建设的标准
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离不开一定标准的规范和指导。在进行景观设计和规划时,要充分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升园林景观的质量,严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工作。①功能标准,即园林景观的建设必须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前提,引导人们进行户外娱乐休闲活动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②经济性与高效标准,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要注重经济性原则,实现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目的,提升园林景观建设的有效性。③循环与可再生标准,即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注重保持各种植物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保证植物资源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④系统性标准,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落实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个时期,并保证园林景观与城市和居民生活的融合,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的存在。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强园林设计艺术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是提升园林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标准和要求下,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理念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其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对于改善城市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萌.生态学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