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运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5-02
民间工艺美术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华夏文化闪光的瑰宝。然而,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当今,小农经济基础的解体,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必然影响着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民俗文化嬗变,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变异的必然性和消失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一些关心和热爱民间工艺美术的有识之士,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组建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这个由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组成的学术组织,成立以来就积极从事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艺术活动,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为繁荣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会慨况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8届年会于2013年10月9日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 “回顾与展望,传承与发展”,顾名思义,是对该组织乃至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倡议,在学术交流中,代表们畅所欲言,充满热情,各抒己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深刻地感受到,本届年会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成果实属不易。这是一个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国家二级学会,缺乏经费,条件简陋,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在你这样的环境下,却将这样一个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盛会坚持办了下来,这一办就是28年。这当然与各级政府的支持,院校专家的指导,以及各地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但不容忽略的是,扎根于民间的工艺美术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之一,群众基础广泛,因而才会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在会议过程中,各位负有高度危机感与使命感的代表,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聆听了他们的发言之后,总结出以下要点。
第一,民间工艺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丹纳曾说,“艺术与环境从始至终相互契合。环境会接受同它一致的艺术品种,而阻止和淘汰同他不一致的艺术品种。”①由此观点看来,民间工艺美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最终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但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疑惑和担忧。首先,民间工艺美术在进行大胆创新改革之后,还能保持性质不变吗?例如,蜡染是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但近些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采用了现代的染织技术,解决了水洗掉色等问题,但这还能称其是传统蜡染工艺吗?一项民间工艺美术如果在材料、理念、技艺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如此与现代艺术还有何异?
其次,不少民间工艺美术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遵循 “本真性”②的保护原则,即保持工艺的原汁原味,那么,改革与创新是否会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本真性”原则?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料库、保护好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人,或通过民俗博物馆,将传统的民间工艺原汁原味地保存、记录和传承下去,这方面可以由政府作为主导。“至于开发、创新则完全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进行”,③即民间工艺美术的商业开发,这方面由环境和市场主导。
但此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走市场路线的民间工艺类型,艺人既是技艺的传承者,同时又是商业的开发者,如果强行一分为二,必然导致其中一个“平台”受到影响。如何处理好两个“平台”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如何处理好,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这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此问题的探讨,必然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第二、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困境。
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工业化生产的严重冲击,导致传统工艺美术人才难留,一些民间工艺门类濒临失传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人观念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只有高等院校开设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才是社会的主流,有较高的认可度,也便于就业,而民间工艺则是乡村艺人从事的工作,虽然生动有趣、富有乡土气息,但相比学院艺术,它是显得粗糙和低级,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行业。此外,一些类别的民间工艺复杂,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这也是造成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在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些类型的民间工艺美术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然而,现有的教学方式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以文化宣传为主,缺少实践,尤其如缂丝、玉雕等工艺类别实践教学,由于学习时间长,教学难度大,不易展开。而一些以工艺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校,多为高职高专,层次较低,师资设备条件有限,培养对象也存在着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这制约了以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选择此专业是觉得新奇,只为了取得学位证书,毕业后也不会从事该行业,所以在此条件下培养出的工艺美术人才,还不符合传承的要求。
第三、政策支持乏力的问题。
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离不开政府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从2006年开始,国家确定并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民间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但还有一些保护政策,却没有落实到位。政策性乏力,是行业内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这是事实。目前我们还缺乏完整的保护、扶持和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于规范市场,对于体制改革,对于价值保证,对于收藏和保护制度等等,缺乏许多有力的限制、调节、引导、激励的制度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损伤着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势头和力量,客观上形成了发展乏力的后果。例如,某地政府在规划中声称,为了保护和弘扬民间工艺美术,决定在某处建设大型工艺品产销中心。但事实上,项目完成后,因租金上涨等管理问题,导致游客稀少,经营惨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地区,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过于功利,对能“赚钱”、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却轻视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功能这一重要因素。
三、结语
历史的进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今,我们生活在科技化、信息化的高度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审美观念都有着巨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只能顺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的变异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必然趋势,我们大不可“杞人忧天”地哀叹它的今不如昔,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相反,我们要把传统民间美术放到现代社会的环境中,让它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把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内容、题材、样式随着创造者的观念变化和民俗的更新而发生改变,使之既保留原始的特征又富有时代的气息。
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这里需要呼吁的是,只有坚持和实施正确的方法,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项宏大工程。
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从国家的层面来看需要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条例,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稳步推进这项宏大工程。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例如聘请具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民间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开展普查,收集整理民间工艺资料,建立完整的民间工艺资料数据库;继续做好民间工艺的评估鉴定工作,加强对于杰出民间工艺大师技艺的系统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民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要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由于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广大青少年加强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保护和弘扬民间工艺成功的政策、措施和经验,为我国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
近些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界的老前辈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走了的这些前辈们,它们曾是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也有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我们深感遗憾,然而,真正关心和热爱民间美术的有识之士不会忘记使命,我们会沿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卯足精神,继续启程,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使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丹纳,彭笑远.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第15页.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起源,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现代主义运动是贯穿并主导整个20世纪设计界的一场运动形式,几乎涉及到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用性、功能性、形式服从功能、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和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现代主义设计体系和设计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工业革命的完成,是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各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成果膨胀,彻底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农耕经济基础,农业时代的手工业设计形式随之失去了存在和生长的土壤,而当时盛行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欧洲维多利亚装饰风格,与社会发展很不相符。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女王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产品国际博览会。博览会的展览大厅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派克斯顿设计,采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完成,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被戏称水晶宫。它的创新之举在于两种新材料的应用和采用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被称为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博览会上的众多展览品中,工业产品外形丑陋,而传统手工艺品精雕细刻,两者之间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思索,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结出了当时设计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机械产品质量低下、外型丑陋,二是大批工业产品的生产缺乏既定的美学标准,折衷主义盛行,缺乏统一风格。另一方面,他们排斥工业化,都是机械否定者,认为是机械带走了曾经的美丽,一时间言论纷飞。其中,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提出,艺术家都应该参与工业品的设计,赋予产品更美的形式;艺术和技术应该互相结合;设计应该从自然界汲取营养;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他的理论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之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指导思想,也为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萌芽创造了条件,至此,众多设计家的思索拉开了设计界改革的序幕。
兴起于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威廉·莫里斯的出现,使得拉斯金的思想从理论付诸到实践中。工艺美术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生产,具有忠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讲究简单朴实的特点。莫里斯设计的红屋,设计风格清新自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同时,莫里斯还提出了民主思想,反复强调设计中应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主张设计风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他依旧主张手工艺生产,恐惧机械生产,对大工业持反对态度,使之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潮流。
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在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掀起了新艺术运动。它是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涉及领域广泛,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完全放弃了对任何一种形式的追求和参照,主张曲线,造型自由流畅,反对直线和几何造型,主张自然主义,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生产,带有更多的幻想和唯美色彩。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便是新艺术运动的精彩代表作。许多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预示着新设计运动的到来。
20世纪初,设计的发展由量变飞跃为质变,很多国家早期的设计探索成果,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雏形,尤其以德国、荷兰、俄国最为显著。德国彼得·贝伦斯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功能化工业产品设计的设计家,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他于1909年为德国电器工业公司设计的厂房,完全摈弃了以往旧的建筑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和幕墙结构,使厂房极具实用性,是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雏形,为以后功能主义原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于1900年出版的《庆祝艺术与生活—作为文化最高象征的演艺事业的审视》一书中,全部采用无装饰线字体,版面简单,设计风格朴素,为以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圈定了大的方向。他的很多设计思想在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中逐步得到充实,是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定人。
美国设计家伊兰克·赖特、苏格兰的察尔斯·马金托什以及其参与的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维也纳的分离派运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成果为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赖特的设计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倾向,主张有机设计,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格拉斯哥四人在平面设计中的象征主义、采用几何造型、采用黑白为基本色彩和马金托什著名高背椅的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简单、高度装饰的平面特征,也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时期的一个鲜明组成部分。
众多设计家的设计风格逐渐成熟,与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工业同盟之后的包豪斯,共同掀起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他们的设计思想则构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体系。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进而影响了全世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世博会;景观思潮;比较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王 睿(1987―),女,安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滨谊(1957―),男,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65-04
1 引言
世界博览会是经国际展览局注册或认可、由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活动。世界博览会发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之间的定期集市。18世纪末,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类似,但是只展不卖,以宣传、展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首次“只展不卖”的展览会;1798年9月17日~2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共和国工业产品展”是第1个国家展览会;1851年的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是第1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1900年法国巴黎“第5届世界博览会”第1次正式使用“世博会”一词。
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博会有一句为世界广泛认同的口号:一切源于世博会。这代表着世博会用它的理念和展示的科技成果,提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刺激了新设计思想的产生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比较目标
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在早期受到来自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运动的推动,与传统的理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新的理论思潮相互融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元并举的新局面;现代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关注可持续设计。
世博会作为会展行业中的巨型航母,与众多行业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世博会主题及活动曾对设计思潮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催化作用,并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自1851年至今的世博会发展进行整体性、跨越式的研究,尝试将近现代设计思潮发展过程与世博会主题演绎历程充分结合,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世博会作为研究景观设计思潮发展的新载体。
2.2 比较依据
(1)直观性。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是了解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最全面,最直观的窗口。
(2)认可性。世博会展示的是各个国家最认可的东西,因而相对来说是全面的,客观的,是获得大多数人都认可的。
(3)文化性。世博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世博会的历史同时也构成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剪影。大型展览会的效应始终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
(4)前瞻性。世博会所展示的作品、场馆、园区设计,既是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批评的重要平台,为设计师、设计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敏感的设计师可以从公众对他们的反应看出大众对设计的看法,从而判断出设计走向。
3 世博会与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嬗变
在世博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综合考虑社会历史背景、世博会主题和活动特点以及设计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4个阶段。
3.1 萌芽期
3.1.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851年伦敦世博会――1873年奥利地维也纳世博会,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从1851年第1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到19世纪后期(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一段时期,是世博会发展的雏形期,其发展特征主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借世博会展示工业革命成就。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伦敦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其主题为“万国工业”,这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对19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之后又举办的五届世博会初步奠定了世博会的地位。
3.1.2 世博会与设计思潮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的主体建筑水晶宫作为第一个运用预制件以及钢结构的大型建筑物,预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会展的物品大多为新的工业产品,由于当时艺术家对这种工业化的恐慌,产生了倡导回到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运动。1855年巴黎世博会继续着第1届的思路,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工业化产品,激发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继续扩大化。1876年费城世博会让人们意识到美国的工业以及科技发展,正是由于这次博览会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工业化生产趋势以及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美国设计的简洁实用让公众和设计师恍然大悟,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工艺美术运动起因于对于第一届世博会所展示的无节制的过度装饰和工业化设计的反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世博会都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3.2 发展期
3.2.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世纪后期(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前期(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可以看作是世博会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由最初的展示产品,开始走向展示概念;在原有无所不包的展示计划基础上,走向专题表达,把世博会从工业的范畴转向文化的范畴,1939年纽约世博会展示的“民主之城”就是这一转向的突出表现。科技繁荣与呼吁和平是这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世博会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3.2.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1)新艺术运动(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新艺术”(Art Nouveau)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运动试图从艺术与手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吸收了东方的艺术语言,更多地将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理念加以贯彻和执行。新艺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启承工艺美术运动的余绪,使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运动,标志着西方艺术从古典传统迈入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过渡。如苏格兰艺术家、建筑师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他曾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但后期时以他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四人”的设计小组却处处体现了新艺术的特点,甚至有着现代主义的萌芽。麦金托什等人承认机械,在形式上一改莫里斯以来的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约,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美学的萌芽。
新艺术运动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新艺术运动中对于自然式与规则式园林的争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均展示了大量体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展品,同时这些国家的文化及设计也无不体现着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家具、珠宝、器皿、海报、玻璃制品、服装等,正式宣告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发展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风格,并确立了新艺术运动在当时艺术形态中的领导地位。这届世博会标志了新艺术运动的同时也是尾声的开始。
(2)现代主义(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标志着现代建筑的诞生,同时也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了突出科学性和现代性,在当时现代主义影响下,大范围的使用现代主义设计,包括钢筋、墙板、吊塔结构和流线型的外观,为现代主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3)装饰运动(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装饰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主张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结合的双重手法,把艺术家单纯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法国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也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艺博览会”开创了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派建筑,把艺术装饰风格推上国际潮流舞台,由此点燃了现代主义信号。之后的几届世博会(1937年巴黎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将装饰运动推向顶峰,美国和法国也成为装饰运动发展的主要国家。
3.2.3 发展总结
在世博会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大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少,只有在设计师以及社会精英间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人们很少能够接触到设计前沿方面的知识,而且设计思潮往往是小部分人之间的共识,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甚至在设计界之间都没有达成很广泛的共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博会提供了设计界交流的平台,同时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对于世博展品的反应及评价得到更确切更广泛的参考。这些因为世博会所得到的启发以及参考,使得设计界能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新的设计思潮。因为前期世博会具有广泛的接受度,这个思潮大多是能够得到共识的,
这一阶段的思潮是统一的,或者说在众多思潮中有主导思想。从设计史来看,新艺术派和工艺美术运动只能算是一种风格或样式运动,它们的局限性在于尚未与机器完全结合,多追求形式,华丽的表面装饰。但这仍不能否认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设计思潮的发展则是阶段式递进的,世博会对与设计思潮来说是启发式的,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3.3 成熟期
3.3.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太子港世博会――1975日本冲绳世博会为成熟期,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西欧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飞跃,新的展览格局逐渐完善,世博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世博会的主题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3.3.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在这一时期,社会以及经济科学都取得了大幅度发展,人们的交流渠道开始变得畅通,很多在两次世界战争中没有机会实现的想法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在此阶段得到大程度的碰撞。这一时期很少有能取得主导思想的设计思潮。很多设计思潮得以在这段时间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探讨了很多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关注点。这段时期是设计思潮的多样化时期,产生了包括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的展示设计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对于技术美学的关注,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潮流,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塔曾被称为“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这种世博会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思潮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式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
3.4 更新期
3.4.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82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更新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世博会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多面临的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解决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和运作。
3.4.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同时,保证对象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可持续景观是一种在其生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具有审美价值的地表生态系统。可持续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实施景观可持续设计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回应“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一批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成果脱颖而出。
3.4.3 发展总结
在这一阶段,在经历前期的激烈碰撞后,人们达到了共识,设计思潮在经历了大程度的发展之后慢慢进入了螺旋式的小幅度的发展。在经济科学高度发达后,设计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趋向于也成熟和稳定。
世博会从先期的启发式的作用,慢慢发展成为向人们展示最新的设计思潮和发展趋势,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较为密切。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设计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设计师之间、设计师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世博会由此更多地成为一个展示的舞台。当然,世博会在当代也承担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明确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等(表1)。
表1 世博会与近现代设计思潮嬗变的关系
4 结语
纵观150多年间举办的世博会,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对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共谋出路。
每一次成功的世博会都会引起新的设计思潮,而新的设计思潮必定会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不那么进步的,都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选择世博会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反映社会环境和设计思潮的最佳窗口,探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符合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童 欣.景观设计发展浅析及世博会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崔 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当今社会的物化与现代化,艺术设计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效应以及高考门槛等因素下,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逐年攀升,学校的扩招也跟随其后。设计史论作为一个纯理论学科,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各大艺术院校作为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近几年来有多个艺术院校相继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开设了设计史论专业。不过设计史论这一名词在艺考生面前仍然显得十分陌生,甚至设计相关专业的同学和教师也未必十分了解。虽然设计史的历史与人类造物史同样悠久,设计史论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它的产生却只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故而设计史论专业的成立与开办出于起步阶段亦可以理解。而今设计史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得经验提炼成为一种刻意而为之的学术。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通过方向性的确定,以及对相关学科的认识,便能理解研究设计史必然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追溯设计史研究的最初,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爵士(1902—1983),通过《现代运动的先锋》(ThePioneersofModernMoverment,London:Faber,1936)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的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其他的设计史研究的开创者有吉迪恩(SingfriedCiedion,1888—1968),19世纪的森珀(Gottfriedsemper)和里格尔(AloisRiegl)等人,均是从美术史和建筑史领域出发,许多美术家同时又是建筑师又是设计家。在中国,“设计”作为一个外来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时候,中国的社会形态仍然以农业社会为主,通过积累起来的民族工业,还不足以成为“设计”这个名词的坚实平台,因此,营造、图案、美术工艺、工艺美术、工艺、装饰、装饰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等词混合使用,由于历史原因互相交叉,其外延和内涵的边界含糊不清。
为对此系列名词与相互关系的解答,是将中国设计史纳入世界设计史描述的必要。在中国学术界最早以庞薰、王家树、陈之佛、田自秉等前辈为领导,现今的张道一、李砚祖、张夫也、孙建军、杭间、潘鲁生、王受之等学者,他们竭其心智地在诠释、梳理着艺术设计的哲学、艺术设计的语言、设计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囊括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现代世界设计史、中国近代设计史论、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等有关于设计的理论研究。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必然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设计史论作为针对人类造物运动和设计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也需要拓展多学科的学科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同的设计思想不断提出和革新,这也势必造就了设计史论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外延模糊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也为本科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和难度。设计史论不仅仅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史论学习研究,并不是简单的时代加故事的历史性叙述。由于学科建设和院校师资方面的各项因素,在课程的合理性和学科的科学性上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的,而最为严重的还是系统的学习方法的缺失。
二、教学上研究方法的缺失
一、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与传统设计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是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密切联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传统设计所不具有的。而20世纪现代设计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是所谓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一)服务于大众的民主思想
从工艺美术运动起,就提出了服务于大众的理想,但是在工艺美术运动中未能实现这一理想,它为后来的现代设计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发展到20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这种思想已经成熟,成为现代设计的标志和理论之一。
(二)功能为第一要素的设计思想
在明确了现代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后不久,功能主义就应运而生了。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设计运动把现代设计推向功能主义的方向上,强调设计应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思想。
(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设计内涵
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思想,其中威廉.莫里斯提出的“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影响到了包豪斯。后来包豪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这一设计理论。
(四)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
包豪斯在进行教育时就意识到一切违背自然与客观法则的设计都是行不通的,因此提出了“设计应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二、现代园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园林在现代艺术、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下,在艺术运动思潮的推动下,开始逐步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方向过渡。由于世界二战的影响,许多欧洲著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来到了美国,他们带来了前卫的思想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对现代景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设计的形态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一)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造型艺术中,任何形式的形成都是由点、线、面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的。因此,园林艺术中的树石、亭塔、台凳、汀步,石矶等有一定位置的均可以视为点;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园路、长廊、围墙、栏杆,溪流、驳岸、曲桥等均为线;那么湖面、广场、草坪、树林,建筑群等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就为之面了。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对形的认识产生了大量的比拟联想,总结出了形的象征、气质、性格等形态美的特性及规律,也就是常说的美学法则诸如对比平衡、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法则,对提高园林设计的艺术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而“美”的体现,却依赖于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形式。因此,能否设计出具有现代美感的园林,关键在于如何经营这些点、线、面的体量和位置。
(二)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色彩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在园林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和园林的外观,使得现代园林有着鲜明的特色,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时代气息。
1.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的是人们的体验,因此就从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入手研究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人类虽然种族不同、肤色有别,但是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共同的生理人类在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心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根据实验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色彩心理方面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感应。这就是色彩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冷暖感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暖色光使人兴奋,但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和烦躁不安;冷色光使人镇静,但灰暗的冷色容易使人感到沉重、阴森、忧郁;只有清淡明快的色调才能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2)色彩的轻重感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白色的物体轻飘,黑色的物体沉重,这种感觉也来自于生活中的体验,如白色的棉花是轻的,而黑色的金属是重的。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决定于明度,高明度色具有轻感,低明度色具有重感,白色为最轻,黑色为最重。凡是加白提高明度的色彩变轻,加黑降低明度的色彩变重。
(3)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在园林中的应用。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以色相关系为最大,其次是纯度与明度。红、黄等暖色和鲜艳而明亮的色彩具有华丽感;青、蓝等冷色和浑浊而灰暗的色彩具有朴素感。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无彩色系具有朴素感。
(4)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
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实际上是色彩刺激视觉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红色刺激性最大,容易使人产生兴奋、也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凡是视觉刺激强烈的成色组都容易使人疲劳,反之则容易使人舒适。绿色的光波长度恰好处在可见光波的中段,视觉感受舒适,使人心态恬静。
(5)色彩的积极与消极感。
色彩的积极和消极感与色彩的兴奋和沉静感相似。歌德把黄、橙、红色划为积极主动的色彩。把青、蓝、蓝紫色划为消极被动的色彩,绿与紫色划为中性色彩。积极主动的色彩具有生命力和进取性,消极被动的色彩是表现平安、温柔的色彩。体育教练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潜能,曾尝试将运动员的休息室、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一种放松的气氛;当运动员进入比赛场机制和生存环境使地时,要求先进入红色的房间,以便创造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鼓动士气,使运动员提前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2.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色彩构成,狭义就是色彩的布局。色彩艺术设计要求各种色彩在空间位置上必须是有机的组合,它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有秩序、有节奏地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呼应,从而构成和谐的色彩整体。
(1)色彩的均衡。
在色彩构图中,色彩的物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的原理是建立在视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深暗、鲜艳、对比强烈和偏暖的色调感觉较重,浅淡、模糊、对比微弱和偏冷的色调感觉较轻。
(2)色彩的呼应。
任何色块在布局时都不应孤立出现,它需要同种或同类色块在上下、前后、左右诸方面彼此互相呼应。色彩呼应的方法有局部呼应和色彩的全面呼应两种。
(3)色彩的主从。主色和宾色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各色配合应根据画面内容分出宾主,主色的面积不一定最大(主色并不等于主色调),可是它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主色一般使用在重要的主体部分,从而形成因面的,吸引观者。
(4)点缀色。
点缀是面积对比的一种形式。点缀色在色彩构成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片沉闷的或平淡的色调中如果点缀少量鲜艳的对比色,那么色彩感觉就好似以石击水,一潭死水竟然变得有生气了。“点睛”还表明点缀色在血积上也要恰到好处,面积太大则被统一的色调遭到破坏,面积太小则容易被周围的色彩所同化而不能起到作用。点缀之色都具有醒目、活跃的特点。
关键字:美术电影《夜宴》电影美术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美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虽然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形态很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说,同样是人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它是艺术家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生活所表达的理想和意志的形象反映。一部电影没有美术效果是枯燥的,真是因为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使得电影更具色彩,更具吸引力。
一、美术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1、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
2、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
3、美术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刻镂的手段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
4、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
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这几大类可以归并为纯艺术(或称观赏性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绘画和雕塑一般属于纯艺术范围,因为它们主要是满足人类观赏或者说是审美的需要。工艺美术、建筑属于实用艺术的范围,因为它们首先是满足人类某些方面实用的需要。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二、电影美术
1.电影美术的作用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所以,电影美术师应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设计和制作出有时代、地方特色,有生活气息、有性格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和要求
电影美术师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最先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美术师对影片的整体造型意图包括景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个主要方面。电影美术师简称“美工”,他们要负责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的设计以及外景选择等。
首先谈布景。布景是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它提供剧中人物的活动环境。电影布景制作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造型质量。外景是电影内景的外延和补充。也是电影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影已愈来愈多地利用外景拍摄,以追求较强的纪实性和表现力。外景地应相对集中,缩短摄制周期。
再谈化装和服装。这是电影美术中又一重要任务。从艺术角度来说,化妆师会十分注意对色彩的运用。色彩在化妆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人物的化妆要与服装保持和谐统一,和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相吻合,太大的反差和不和谐的调子马上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不舒服。电影中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人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并显示时代、民族、地域等特点。它往往和影片的题材有很大关系。
三、电影美术指导的分析
1.工作性质
(1)理论上,美术指导应负责制作中任何与电影美感及美学有关的范畴;但实际上,美术指导的职务范围会因应决策单位包抬投资者,监制或导演不同的要求及外在的市场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场面调度:mise-en-scene)
A.道具:因应不同电影剧本的要求,设计相关的道具,亲自或联络有关方面人员进行制作及选购。
B.布景:因应不同故事背景以及个别特殊场景,设计室内或室外的布景,以配合美学上的要求。
C.灯光:设计色调和灯光的协调,以增强个别场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D.摄影:摄影机角度的调校以及摄影机的运动,以配合不同场景的视觉效果,及计算不同场境镜头的接连及流畅度的美感。
E.角色及服装设计:包括服制,发型及化妆.因应不同的故事背景设计人物故事角色造型。
F.电脑特技:设计超现实的场景及实际技术所达不到的效果.。
G.资料搜集:搜集一切和该电影有关的美术素材及参考其他相关的创作。
2.工作流程
(1)接获工作后,先审阅读有关剧本,了解故事的大纲及制作上相关的要求,作粗略的构思及预备。
(2)与监制,导演及相关的制作单位(包括演员)开会,主要听取决策单位。如导演和监制的要求,了解制作的性质,预算和限制及本身的职责范围(因不同的制作对美术指导会有不同的要求),并与其他单位作初步意见上的交流,取得初步的共识。
(3)了解制作条件及决策单位的要求后,开始进行实质的构思,并为相关构思进行资料搜集.过程中,当然要与相关单位进行紧密联系,以免与其他单位的工作重叠或与他们的构思或要求有所出入,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4)将构思及相关的资料结集成草稿,作出预算案。
(5)经详细审核后,落实草稿,成正稿(然日后仍有改动的可能)。
(6)正稿落实后,与相关的单位如美术助理,场景,发型,化妆和导具等有关方面开会.因应落实的构思向他们提出要求并通知其为相关的项同作准备,亦可向他们徵询意见。
(7)在拍摄前(以个别拍摄场次和日期作计算单位,而非指整个制作),相关单位就美术指导落实的构思进行制作,美术指导则主要作监督之职,并跟进相关制作的进度。
(8)拍摄期间,美术指导往往须要在现场监督及跟进;并为制作单位临时的要求或现场即时的变故作出相关的应变。
(9)拍摄完成后,美术指导或须参与电影的后期制作,特别是动画及特别效果的加工。
四、电影《夜宴》的美术效果分析
《夜宴》这部电影以“黑暗”的色彩基调,对比度强烈的色彩为影片中的主色彩,黑衣黑夹的武士,赭色袍子的将军和酱色裙呗的宫女成为影片中最主题的色彩。用叶锦添的话说就是“色彩是性感的”。正是这种黑暗的色调,《夜宴》中贯穿始终的是抑郁色调,《夜宴》以冷色映射人物的抑郁,给影片造成了一种压抑的视觉,目的是强调影片的悲剧性与历史化、悲剧化的大氛围,以此表现宫廷争斗的黑暗。
《夜宴》彩绘的特点
1.这一次做的是全身的彩绘,一般人体彩绘都是以模特身上的某些部位作为绘制范围,其他部分会配合一些基本的化妆或是适当的衣物,而这次是要把模特的全身都变成我的画布,甚至会细致到模特的每根手指和脚趾(微笑),这样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的让人体的美和彩妆产品完美的结合起来,而且用整个人体作载体,你的作品会随着模特的一举一动变成“活的”——有灵性的,让人看上去整体是一件艺术品;
2.这跟以前的一些作品,比如今年刚刚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文化月做的装置艺术是不同的——那是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
3.就是男性人体“性感”的美。根据模特身上不同部位的肌肉的特点特别设计它们的颜色和图案。把传统京剧很严肃的地方变得有点“性感”,男性同样可以用健壮的肌肉和健美的体态,来表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感”。
《夜宴》中人物角色的美术特色
在《夜宴》章子怡扮演婉后,既是太子的继母也是太子的情人。章子怡在片中的服饰色彩单纯,要么全红要么全黑,最多也不超过两种颜色。即便是展现婉后沐浴的剧照也由红色花瓣布满画面,色调很纯粹。
黄晓明饰演太尉之子,为了从视觉上表现其从年少气盛到深怀城府的变化,造型师特别为黄晓明的后期造型增加了浓密的胡子设计,使他显得更成熟稳重,有谋略。而说到片中这个武夫的形象,黄晓明所穿着的服装也是设计最精致的,其中一件盔甲肩胛两侧都绣有国画,刺有书法,盔甲的背部可以插刀,整套装备由十余个部分组成。
葛优扮演的这个角色——老谋深算的厉帝,在剧中引发了所有事件。虽然服装上并不如前几人的华丽,但是从几张提前公布的剧照中,葛优奸笑的表情及充满阴谋与仇恨的眼神中。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竹林中的伎人馆和黑竹桥,他们确实没有任何浓烈色彩,而只是呈现出有冯小刚说的那种黑白色调。冯小刚以黑竹桥为例讲述《夜宴》的美术风格:“这个桥只是这么一道弧,连栏杆都没有。
吴彦祖向我们提起影片的色彩时,曾经说竹林伎人馆的开场戏是全片最为明亮的一场戏,之后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夜宴”那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油画一样的浓重了。《夜宴》最重要的一场戏发生在长生殿,整个宫殿都在塑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就像一个鬼魂。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的身上,角色永远是镜头的核心。
影片的结局选择了炮制一场奢靡的晚宴,在悲剧以死亡作为终结之后,了让戏剧影像消逝融会到古典式的壁画图案里,以冷冷的青龙石刻与暖暖的福寿禄图终结。石刻青冷的色调为《夜宴》的冷悲剧色彩做了注写,有着相得益彰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美术效果的传奇作用。
总结
电影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不仅仅在于导演在电影中发挥的指导作用,美术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好的导演导出来的电影没有一个好的美术效果来衬托,那么电影只有灵魂而没有表现灵魂的肉体。这就是说一个好的美术效果能让电影充满活力,也能让导演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中国的现实中,电影美术往往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很多导演仅仅重视所谓的故事,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而对影片的美术元素缺乏必要的关心。就服装设计举例说明,国内某著名导演在执导一场戏时,因主演说了一句“这衣服有点短”,就命令同组的一个人把衣服脱下来给主演换上,丝毫没有考虑美工在设计这件衣服时付出的心血,没有考虑换上的衣服是否和角色当时的境遇相符、是否和场景以及其他人物服装的色彩和谐,能否突出他作为主要人物的地位。按照周主任的说法,这说明导演“只重视电影美术的表面,而忽视了它的内涵。”
现在中国电影界对电影美术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因此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要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使自己的影片更具有色彩。
参考文献
1.《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材---电影画面透视学(精装16开)》中国电影出版社李居山
2.《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周登富
3.《影视美术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吕志昌
关键词:漆艺;产品设计;磨损
一、漆材料的用途分析
漆有“涂料之王”的美称,天然的大漆涂料形成的漆膜光洁,具有耐磨、耐水、耐热、耐腐蚀的特性。生漆能够抵御浓度较高的硫酸和盐酸,对强氧化剂也有一定的抵抗性。漆液是作为髹涂器具和家具的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漆液一般称之为生漆,是一种漆树上分泌出来的灰乳色汁液,经过空气氧化变成褐色,干后成黑褐色。从漆树上直接割下的漆液,经过去除水分和杂质为生漆。把生漆进行搅拌、加温等精细加工后遍成为熟漆,熟漆可以经过调色成一种天然的色漆。漆树一般分布在亚洲的东部,我国的产量比较丰富,可说我国是使用漆液最早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漆的特性来保护器具。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红漆木碗是最早的漆制品,碗呈瓜棱状,周身髹饰红漆,略显光泽。到了商周时期,漆器的种类不仅仅是碗、盘、豆、罐等日常用品,也出现了乐器木鼓和丧用的棺木等。在装饰上从简单的几何纹逐渐出现了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代表当时阶级等级的纹饰。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就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漆器在工艺和纹饰上都有所发展,器型也更加精美。其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其表面光洁、容易清洗、提醒轻便、耐腐蚀性、装饰美观等因素,收到统治阶级的喜爱,代替了大量的青铜制品,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器。战国时期的漆制品从碗、盘、豆、杯等用品延展到大型的家具、艺术品、礼器、乐器和兵器,艺术形态的制品有漆鹿、漆簋等。隋唐时期的漆器是即汉代以后的又一,这一时期最为盛行的就是金银平脱,即有汉代的贴金银箔花的影子,又对其进行发展。唐代的漆器开始在多层髹漆之后,雕刻出花纹,与之前的在胎上雕刻有所不同,然后再镶嵌金银。宋代的瓷器的出现,使得漆器开始败落,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花纹不明显,大多是以造型取胜的,但仍旧给人一种高贵的质感。清代的漆器加工无论是工艺制作还是装饰造型都是无可比拟的,并且囊括各种用具,小到文房用具、日常用品,大到祭奠器物、陈设品、家具等,装饰都十分华丽。漆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大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都归功于它无毒、耐用、装饰精美的特性上,所以对漆材料的设计应用与现代所倡导的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人性化设计所追求的是相一致的。
二、设计需求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白领阶层几乎可以成为时尚物品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追求高质量并且多变化的生活,通常表现在他们穿着的服装、饰品、住房等方面。90%白领人士的在消费时对价格都不太留意,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工资也都相对稳定,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任何因素而影响消费,喜g高档商品和名牌时装。所以白领阶层是设计需求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了更好的找到设计切入点在除了研究白领的消费习惯外,还对其生活习惯进行分析,通过跟踪采访的方法来对一些白领的日常生活进行分析。研究采访后的结论是大多数的白领人群,穿着得体注意形象,喜欢最求潮流产品,但又不过分新奇;生活虽然比较规律,但由于日常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环境的限制,很少有时间去运动休闲,一般是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喜欢和家人朋友聚会。他们日常出门都会带宝,来放一些手机、记事本、药盒、钱包钥匙等物品,这些物品也是他们日常的一些消耗品。因为在采访中的饰品中发现当用户每次在背包里找东西时,手机和钥匙不经意放在同一个口袋等情况时,这些常用的物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大漆材料的深入认识,和利用历史和现代的材料的比较结果,来作为后期产品设计的参照,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漆材料产品设计
传统的漆器用途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漆作为装饰的产品使用时间长,耐磨、抗腐蚀性好。虽然我们的日常用品一般不需要长时间的存放,但对于一些电子产品的保护漆材料要优于其他材料。现代的耐磨材料大多是化学性的合成材料,对于现代城市中的白领来说,他们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塑料制品尽管加工便利,但作为盛放食物药品的容器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问题。综上所述,在产品设计中主要从用户常用的物品入手,抓住这些物品经常会磨损的区域范围,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的方法,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从抗冲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得出通过强烈的冲击而产生裂痕的位置是大面积的平面上或是边缘的转角处,通过夹A(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的方法制成想要达到的产品造型,再在漆膜的表面上,涂加入瓦灰的漆,增强了其的抗冲击强度,同时也坚强了产品的质量。
把手表的表带变成链式的结构可以更好地贴合手腕,减少接触硬物的面积增强了表的抗冲撞的强度。Ipad壳的设计制作,增强器物的机械强度并从视觉上也增添了美感,表布的漆壳减轻了木胎漆壳的重量同时增强了其的抗冲撞能力。药盒的设计主要是从其便携性和小巧型的角度入手,漆板作为装饰同时也增强了药盒的使用寿命。电子产品手机、药盒、手表、记事本都是人手经常接触的物品,从手感的角度出发,把手表的表链用作为生漆的材料,不仅耐磨而且长时间佩戴会更加光亮,还使其手表的佩戴者有一种专属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互动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人类通过一定构思设计出美丽的景色,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互动性和地域性,希望各位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考虑到这两点,设计出更具审美意义的景观。
一、景观互动性设计
(一)、什么是互动性设计
互动,指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景观设计中,互动性设计就是充分调动设计者与景物之间的情感共鸣,根据景物的实际特点,设计出符合现代人情感的景观。
(二)、互动式景观的作用
互动式景观可以更好地使人融于环境中,使用者可以通过互动式景观了解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入声音元素,声音元素的应用,可以使景观的使用者更好地通过声音了解设计者的情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互动式景观设计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对环境、声音和意境的设计外,只要是可以通过景观来引起使用者共鸣的,都属于互动式景观设计。
(三)、互动性设计的手法
1、景观设计创新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上进行创新。比如,设计师在小区景观设计时,可以将景观设计成一个农田,让城市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种植水果和蔬菜,让城市小朋友也可以感悟到劳作的辛苦,更加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亲手种植农田也可以丰富城市小朋友的业余生活,体会劳作所带来的快乐,增长一些对植物的认识。
2、游戏性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设计出带有游戏功能的景观。带有游戏功能的景观在给我们提供欣赏价值的同时,还以缓解我们的压力,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可谓一举两得。
3、教育性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还应该赋予景观教育意义。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对联,假山、松竹泉石等景观也无处不在,文化氛围浓厚。置身于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接受了古代的传统文化。
4、运动景观的设计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根本没有时间锻炼,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即使人们有心锻炼,小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运动区域,小区里的运动器材也只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并且寥寥无几。出于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时,应该加入运动景观的设计。例如,设计者这可以在小区的适当部位设计一个可供攀岩的景观,年轻人在闲暇之余,就可以步行到小区内进行攀岩,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二、景观地域性设计
(一)、什么是地域性设计
地域,指一个空间范围。受到气候、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借鉴各个地域的景观特点,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景观。
(二)、当前景观在地域性上设计的欠缺
我国是一个地域跨度很大的国家,因此,我国东西南北的环境、地理等因素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居住习惯,以及园林设计上的差异,所以在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在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后进行设计。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剧,我国各城市的景观设计大体相同,景观设计基本都是同一个模式,换汤不换药,设计者完全忽略了地域性因素。我认为设计师忽略地域性因素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景观设计中存在抄袭国外设计的情况,设计者盲目套用国外景观设计模式,抄袭国外设计方案,完全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
(2)、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过多引用中国文化元素,掩盖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3)、在决定景观最终设计方案时,常常不是由专业人士来确定,决策者根本就不知道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地域性,最终导致景观设计时,地域性常常被忽略。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实现
想要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者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将地理环境的考虑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例如,我们将苏州园林建造在大西北,常年受风沙侵袭,苏州园林还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答案显而易见,不是。由此可见,地理因素的考虑对景观设计而言十分重要。
2、气候植被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秉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尽可能地对原有植物进行设计,不仅可以保护生态平衡,还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3、用户需求
在我国不同区域,由于气温、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就人物不同的审美观,设计者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审美需求。除此之外,设计师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当地居民的外在特征,比如身高,北方人往往比南方人在身高上更占优势,在设计时,设计师就需要根据当地人身高,设计建筑物的尺寸。
总结: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景观互动性设计是一种以人文本,使人充分融于环境,了解设计者情感的设计方法,符合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景观地域性设计,是根据当地区域特征,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是一种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希望各位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考虑到这两点,设计出更具审美意义的景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作为社会文化的工艺美术[J].工艺美术概论,2002(09).
19世纪中叶的英国,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也随着这种思潮的产生而变得逐渐混乱。这时英国的学院派艺术虽然呈现出表面的繁荣,但是因为这时的学院派艺术受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混乱的思想状况的影响,所以在表面的繁荣之后却隐藏着深层的浅薄空洞。
当时英国的许多学院派画家沉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遗风中,作品显得僵硬媚俗而缺乏生气。因此,为了追求英国艺术的新发展,1848年,以亨特、罗塞蒂、密莱斯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艺术家,不满足画坛的保守、平庸,反对官方学院派倡导的艺术要继承拉斐尔的传统,认为这是绘画的不幸。他们认为尽管拉斐尔技艺高超,但那不过是表面的精美,而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虽然技巧不太成熟,但却由于其不受传统法则的约束而形象质朴,更加真实。因此他们积极提倡艺术要发展就必须回到拉斐尔之前的时代去,并以其为楷模创造一种风格清新、感情真挚的艺术。在这样的思想共识前替之下,他们秘密地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并得到了当时的一些文学家和雕刻家的积极响应。1849年他们展出了第一批作品。
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商人家庭,1844年进入皇家美院学习,结识了密莱斯和罗塞蒂,对学院派保守的训练方法表示不满,于是,与米拉斯和罗塞蒂共同创建了拉斐尔前派。亨特的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故事、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注重写生,画风细致真实,如作品《受雇的牧羊人》,取材于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一段台词,借牧羊人与村姑谈情说爱,不顾羊群而导致羊因中毒死去的故事,批评、传教精神不纯的“牧师”。画面抒情味较浓,以丰富的细节和明亮的色彩展现了19世纪英国农村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作品《世界之光》则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描绘耶稣提灯在夜里来到人间进行宗教伦理教育。总之亨特的作品可以说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中,最具有社会伦理道德说教意义的。1950年,亨特还写下自传体著作《拉斐尔前派主义和拉斐尔前派协会》,对该拉斐尔前派的活动和艺术创作做出了理论性的总结。
拉斐尔前派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艺术家是米莱斯。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11岁人皇家美术学院,19岁获得学院金质奖章而留学意大利,有较强的写实技巧,绘画题材广泛,色彩具有装饰性。《盲女》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奥菲莉亚》是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题材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奥菲莉亚是王子哈姆雷特的情人,她的父亲被哈姆雷特错杀,在爱恨交加中,最后精神失常,淹死在池塘里。密莱斯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1896年,密莱斯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但不幸的是几个后便离开了人间。
拉斐尔前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罗塞蒂。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于1828年5月12日出生在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意大利革命时期的流亡学者,是皇家学院的教授,母亲是一位英国传统型的女性。罗塞蒂还有三个兄弟姐妹,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威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家或是文艺批评者。
罗塞蒂尤其喜欢创作两种类型的作品:其一是以但丁和阿贝希苔斯爱情纠葛为纲的作品,另一类就是以他心目中的妻子和情人的形象绘制的画作。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罗塞蒂的绘画多取材宗教故事或文学作品,尤其是但丁的诗,色彩明亮、构思朴素、细节精致、富有幻想。与追求基督精神以及米莱斯的关注现实生活、倾向人道主义创作不同,罗塞蒂更关注内心世界的反省描绘,诗意表现、象征手段的运用。在遭遇了一系列社会与个人的经历后,罗塞蒂最终走上了一条象征、感伤的神秘主义创作道路。西方艺术评论界将其誉为“象征派的先驱”。
通过以上两位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可以约略概括出拉斐尔前派运动的特点:他们主张绘画应该起到宗教道德教育作用,题材应以圣经故事及富于基督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为主,忠实地反映主题,描绘对象。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对象的描绘逼真,重视写生,把写实性和象征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反对学院派的陈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忧郁的情调。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切充满了本能的厌恶和恐惧。因此他们接受了华兹华斯的“亲近自然”观念,认为“对于造物的卑微渺小的形式,艺术家也应当怀着崇敬之情去研究,无一例外”,“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赞美”,艺术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它赞美了造物(自然),而画家无论在色彩、画面关系的处理上都应该“忠实于自然”。
事实上,拉斐尔前派的所谓“回到拉斐尔之前的艺术”的标榜是另有其原因的。18世纪把中世纪看做愚昧落后、已经被抛弃的时代,而拉斐尔前派和浪漫主义一样,出于“逃避到以往”的内在需求,他们把中世纪诗化了,于是,中世纪就成了他们作品的最主要的背景,那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社会。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拉斐尔前派的出现反映了英国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精神危机,体现带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思想上,他们厌恶工业文明,逃避现实,却又试图从宗教中寻找失落的灵魂。文艺复兴前期的作品中那种神秘感和象征性,体现了他们的艺术理想,与19世纪的时代潮流合拍。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实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在忠实反映宗教主题并在形象描绘中已经自觉地渗入了现代元素。“拉斐尔前派”画风细致优美,用色鲜艳明丽,与中世纪古拙色调和朴素画风大相径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强调客观表现客体对象的同时明确主张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不仅人物造型、在色调以及构图布局上都遵循画家内心主体。这无疑是在返古烟幕中悄悄伸出的一个现代信号。
拉斐尔前派解散以后不久,一批更年轻的画家追寻其足迹,特别是受罗塞蒂画风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英国画坛掀起了第二次拉斐尔前派的思潮,我们称之为“新拉斐尔派”或“后拉斐尔派”,代表人物有琼斯、莫里斯等,倾向于理想主义的装饰风,使拉斐尔前派的作用超出纯绘画范畴与实用美术相结合,促进了英国工艺美术的发展。19世纪末,形成了欧洲美术史上的“新艺术运动”潮流。
“拉斐尔前派”的“美丽形式与表现内容合而为一”的理念被莫里斯吸收。尽管以今天眼光来看,“拉斐尔前派”艺术是建立在古代艺术基础上的一次华美亮相,是古典艺术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和落日前的绚丽晚霞。但在莫里斯的设计领域内,这一理念却意味着一种创新。他反对维多利亚陈腐风尚和工业技术带来的粗制滥造与成批复制,提倡精致的手工艺术;尤其是在室内装潢上一扫当时盛行的在幽暗空间内烛光摇曳的布置,代之以明亮宽敞的格局。他在设计领域开创了一种时代新风。莫里斯以自己的实践,极富说服力地在设计领域开拓出新境界,证明了无与伦比的独创能力和新颖的审美眼光。当然,不可否认,罗塞蒂等拉斐尔前派艺术运动对他的影响给他的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拉菲尔前派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影响
借由画家莫里斯的关系,拉斐尔前派的概念影响了许多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利用中世纪的风格做建筑设计,以及其他装饰品的设计。这也直接引导了莫里斯所发动的工艺美术运动,霍尔曼・亨特也参与了这项运动。
在1850年后,由于现实主义和科学观点上的着重,亨特和米莱都已经不再直接模仿中世纪艺术。但亨特继续强调心灵在艺术上的重要性,试图利用准确的观察和研究来调和信仰与科学两者,而前往以色列和埃及以圣经故事作为绘画的题材。前拉斐尔派持续影响许多英国画家直至20世纪。罗塞蒂后来成为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先驱。
在英国伯明翰市的伯明翰博物馆和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Art Galleny)收藏着许多世界知名的拉斐尔前派画作,这些画作也对在当地长大的作家J.R.R.托尔金产生极大的影响。
20世纪时画家的观点大量改变,由于摄影技术的发达,艺术的目的逐渐远离了重现实际的状态。因为拉斐尔前派主要专注于将事物描绘的如同摄影般逼真,尽管他们也特殊的专注于详细描绘表面图案上,他们的作品仍被许多批评家所贬低。不过自从1960年代以来,前拉斐尔派的作品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比如198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确立前拉斐尔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在2012年9月泰特美术馆又再次的对前拉斐尔派的画作进行展览。
19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绘画艺术几乎还在受苏联式的美术教育的影响。那时的画家(从绘画技术到绘画意识)都没有脱离苏联老大哥的影响。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学习苏联的痕迹。直到1984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一切从此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