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修复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逆行指动脉桥式皮瓣;修复;手指创面
[中图分类号]R62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57-01
指端创面的修复方法很多,笔者于1997年起设计使用改良逆行指动脉桥式皮瓣修复手指端较大创面。获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为指端修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选择方法。根据i临床解剖知识,自2004年起使用带指背神经分支的逆行指动脉桥式皮瓣修复指腹创面3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3例为双指损伤。其中食指损伤15例,中指损伤10例,环指损伤2例,食、中指同时损伤2例,中、环指同时损伤1例。均为远节指间关节以远的指腹侧缺损,没有合并患侧手部其他损伤,所有患者均为急诊手术修复,创面范围1.5cmx1.0cm-2.0cmx2.5cm。
1.2 手术方法
皮瓣的设计,于损伤手指的相邻指的掌邻面、掌侧横纹以远0.3cm处作横行切口,找到指固有动脉,以及指固有神经的指背分支,然后根据创面的大小设计皮瓣,使其远端和蒂部包含指动脉,近端向背侧倾斜,使指端神经分支走行于皮瓣之中,皮瓣的近端可以不带有指动脉,指固有神经留于原位,解剖形成皮瓣的蒂部只带有指固有动脉。皮瓣部带有指背神经分支。解剖出受区指端对侧指固有神经,与皮瓣的指背神经分支的近端进行显微缝合,其余步骤同以往的操作。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动静脉危象,术后16~21d断蒂,皮瓣全部存活。经6~12个月随访,皮瓣不肿,色泽好,指端感觉有所恢复,静态两点鉴别觉(S2PD)6~10mm,供侧指端没有麻痛等感觉障碍,手指活动度正常。
3 讨论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足踝部软组织较少, 外伤或感染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易导致骨和肌腱外露。2011年8月~2013年11月, 本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46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46例, 其中男29例, 女17例;年龄18~49岁, 平均33.5岁;左侧28例, 右侧18例;车轮碾压伤22例, 烧伤或烫伤感染13例, 挫伤9例, 砸伤2例;患者均骨质或肌腱外露, 其中内外踝皮肤缺损20例, 足跟部皮肤缺损跟骨外露例13, 跟腱外露长期不愈9例, 踝前区皮肤缺损4例。
1. 2手术方法均给予清创、抗炎治疗, 去除炎性肉芽组织, 反复冲洗创面, 修整创缘, 稀释碘伏液湿敷。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取仰卧位。术中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皮瓣的设计沿腓肠神经走行方向进行, 外踝与跟腱水平线连线的中点为A点, 窝水平线的中点为B点, AB两点间连线为皮瓣轴线, 轴线上外踝上方5 cm处为旋转点, 皮瓣蒂长度和宽度均较实际缺损点外延约1 cm。根据皮瓣设计, 在近窝侧切达深筋膜下, 寻及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后, 纳入皮瓣, 结扎小隐静脉, 切断腓肠神经, 近端止血。在深筋膜下向轴线方向锐性分离皮瓣, 缝合皮肤及深筋膜, 并保留神经筋膜蒂宽至少3 cm以上。确定皮瓣血液循环正常后, 缝合皮瓣于受区创面。如果供区创面较小者可以直接缝合, 创面较大者可取对侧大腿或骼腹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2结果
本组46例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外形、弹性良好, 皮肤颜色相符, 患肢功能恢复良好。4例发生了皮瓣部分坏死, 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6例局部出现水泡, 给予适当剂量脱水剂, 并抬高患肢, 逐渐消退。术后短期内46例均出现足踝部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 随后不同时间内部分恢复。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受压后无破溃。
3讨论
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关节骨折、合并肌腱、神经外露或者合并骨缺损、骨不连都是临床上足踝部创伤较棘手的常见类型。这些类型的损伤, 通常都具有感染性炎症存在, 创伤引发病理改变, 局部血运较差, 血管内膜增厚, 破损组织不易愈合。同时关节、肌腱和骨外露, 覆盖皮片不易成活。如果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 则传统皮瓣转位难以修复。如果多种组织出现缺损, 则需要复合组织瓣修复。临床比较常见足踝部及下肢下1/3皮肤软组织缺损, 缺损修复要求覆盖组织血运好, 并且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 这样才有利于组织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原则是:能用简单的非吻合血管或神经的(肌)皮瓣, 就不用吻合血管或神经的皮瓣修复;能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就不用游离皮瓣修复;能用非主要血管皮瓣修复, 就不用主要血管皮瓣修复。
腓肠神经是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组合而成, 腓肠内侧皮神经自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下降, 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腓肠肌浅面, 腓肠神经在小腿中1/3处穿出深筋膜, 支配足外侧皮肤感觉。其伴行的营养动脉与窝中间皮动脉汇合在一起, 形成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腓浅动脉在小腿下部发出细小分支营养皮肤。腓动脉和窝中间皮动脉穿入神经外膜内, 并与其中有关升降支相吻合, 构成血管丛, 与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血管网吻合, 营养小腿后部皮肤。这些解剖学基础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时, 要注意皮瓣的轴线必须与皮神经走向一致, 蒂部周围不能出现撕脱伤或者挫伤, 皮瓣符合设计要求即可, 不宜切取过大。本组4例发生了皮瓣部分坏死, 经清创后创面愈合, 但发现坏死皮肤深面静脉明显增粗, 分析原因可能是小隐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逆行移位后, 不能正常分流皮瓣静脉血, 却透过皮瓣蒂部的交通支进入深静脉, 进一步加重了皮瓣静脉回流负担。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 解剖位置固定, 能为创面提供良好覆盖, 在足底厚度及耐磨耐压等方面基本符合足跟要求及负重行走及吸收震荡的需要[1]。修复术操作简单, 又不牺牲肢体主干动脉, 适合修复足踝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2]。临床主要缺点是足踝外侧缘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卢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56例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2):102-103.
[2] 窦洪磊, 于永杰, 王国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踝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 8(2):57-58.
【关键词】 岛状皮瓣;神经营养皮瓣;拇指修复;指腹缺损;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35-01
2008年8月――2013年2月,我院对58例单侧拇指指腹缺损患者进行了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修复术和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单侧拇指指腹缺损患者58例,缺损面积1.0cm×1.5cm-2.0cm×2.5cm。致伤原因:压砸伤26例,切割伤18例,碾压伤9例,其他伤5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龄20-50岁;B组25例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21-50岁。两组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清创后,设计皮瓣。旋转点为拇指指间关节的近1.0cm处,皮瓣轴线为拇指近节桡侧缘或尺侧缘,皮瓣设计为第一掌骨背侧切开皮瓣的近端,找出拇指的指背神经,并高危切断,在深筋膜层游离,皮瓣的蒂部带入背侧皮神经及其周围的1.0cm宽筋膜组织及三角形皮蒂呈“网球拍”状。将皮瓣经明道逆行,转移至拇指指腹,覆盖创面,受区皮肤及皮瓣边缘疏松缝合。指背神经和一侧的指神经吻合。27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6例行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1.2.2 B组 清创后,设计皮瓣。在示指侧以甲紫画出与拇指指腹受创区创面的形状及大小相同的岛状皮瓣,岛状皮瓣的大小比实际缺损大1.5-2mm。以第一及第二掌骨间隙处为轴,在岛状皮瓣和第一及第二掌间隙的近端间做S形的切口。从皮瓣的远端进行逆行剥离,保留示指的伸肌腱的表面腱周组织,剥离皮瓣的神经血管蒂,蒂部带较宽的筋膜蒂,皮瓣通过隧道转移至受区,供区行全厚片移植。
2 结 果
2.1 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皮瓣的情况、两点辨别觉、手指功能及外观等项目比较,见表1。
3 讨 论
拇指的作用十分重要,占全手功能的1/2以上,是最重要的手指。外伤后,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修复外观及恢复感觉及活动功能等。因此,拇指的软组织缺损,无论是深部组织是否外露,都应考虑皮瓣修复[1]。邻指皮瓣移植术、掌测皮肤推进皮瓣术、带神经邻指皮瓣修复拇指缺损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等传统的手术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2]。Bertelli等[3]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拇指背侧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在带神经的邻指皮瓣、邻指皮瓣等方面具有感觉较好且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但手术操作的操作要点较多,且缺点显而易见:①示指供皮区术中切取时,需保留伸肌腱周围的组织,否则植皮可能坏死。②切取的面积的远端不能超过近节指间的关节,两侧不能超过示指侧的中线。③示指桡侧动脉的起点深且细,解剖较为费时,操作中需格外仔细,其极易损伤。④示指的供皮区需全厚皮片的修复,从而影响示指的美观。⑤皮下隧道需较宽敞,如皮下隧道较窄,则会出现皮瓣动脉危险。本研究3例患者手术后,出现了动脉危险,其主要原因是皮下隧道不够宽敞,手术后不能有效地实行减张,从而导致1例患者的手术失败。⑥示指背侧植皮后,会影响示指的活动功能,并无法修复拇指的较大面积的缺损[5-6]。⑦手术后,随访的大部分患者具有异常感觉的现象。
桡神经浅支共发出五条指背分支,且每条分支的周围5cm左右的范围内均有较丰富的皮神经营养血管丛,且在不同的平面接受多个神经营养交通吻合血管的加入[6]。芮永军等[6]发现拇指指背神经与伴行血管紧密伴行,血管出现率100%。且拇指背尺、桡侧皮神经伴行的血管在甲根部相互吻合,血供较可靠。研究结果显示,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操作较简单。②供区在同一手指,患者较易接受。③供区切取皮瓣的面积较大。④不需植皮,供区多直接缝合。⑤手术以拇指尺侧为蒂时,应注意皮瓣尽量避开虎口区。⑥术后拇指远端感觉恢复满意。因此,在修复拇指远端缺损时,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吻合神经拇指背侧的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
参考文献
[1] 王澍寰.手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1-193.
[2] 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46.
[3] Bertelli J A,Khoury Z.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s in the hand:anatomical basi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Br J Plast Surg,1992,45(8):586-590.
[4] 吴克坚,陈家臻.拇指指腹指端缺损显微外科修复33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23(2):159.
[中图分类号] R658.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手指皮肤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修复。自2004年以来,我院采用五种不同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68例72指,术后皮瓣均成活,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72指,男40例,女28例;年龄17~50岁,伤指情况:食指27指,中指28指,环指12指,小指5指。损伤原因:碾压伤21例,压砸伤28例,绞伤19 例,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修复。其中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0指,指背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19指,第二掌背动脉皮瓣10指,游离足第二趾侧方皮瓣修复8指,游离拇趾腹皮瓣修复5指。
1.2手术方法
创面彻底清创后,分别结扎标记血管神经备用,按创同大小设计皮瓣。
1.2.1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按皮肤缺损面积于指体近节桡侧或尽侧设计皮瓣,自深筋膜层解剖皮瓣,保护好血管蒂,皮瓣供区取全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
1.2.2指背神经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术
按皮肤缺损面积于指体近节桡背侧或尺背侧(即指背神经的体表投影线)设计皮瓣,创面与皮瓣之间做齿状线切口,切取并保留0.5~1.0宽的筋膜蒂,于深筋膜层掀起皮瓣及蒂部,保护腱周组织,然后逆行转移至指腹创面,供区创面取全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
1.2.3第二掌背动脉皮瓣术:
根据受区面积设计皮瓣大小,皮瓣的轴心线为第二掌背动脉走向,在指蹼中央与各相邻掌骨基底间隙的连线上。皮瓣的远侧旋转点位于指蹼游离缘近侧1.5cm,切取皮瓣时,在掌骨间隙寻找第二掌背动脉,找到后即可保留旋转点一侧,结扎另一侧吻合支。在皮瓣内带1~2条浅静脉。将背侧骨间肌的肌膜一并切下,皮瓣由两侧经深筋膜与腱周组织之间分离。
1.2.4游离足第二趾侧方皮瓣修复术
按皮肤缺损面积于足第二趾中近节的胫侧设计皮瓣,先于皮瓣近侧缘切开皮肤,解剖分离出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神经及通过皮瓣的皮下浅静脉,并于深筋膜层掀起皮瓣,保护好腱周组织,最后切断血管神经蒂并将皮瓣移至指腹创面,皮瓣内的动脉神经与指固有动永神经吻合,供区创面取全厚皮覆盖,加压包扎。
1.2.5游离拇趾腹皮瓣修复术
按皮肤缺损面积于拇趾腓侧设计皮瓣,先于皮瓣近侧缘切开皮肤,解剖分离出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神经及通过皮瓣的皮下浅静脉,并于深筋膜层掀起皮瓣,注意不要损伤骨膜,最后切断血管神经蒂并半皮瓣移到指腹创面,皮瓣内的动脉神经与指固有动脉神经吻合,供区创面过大时取全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面积小时可直接缝合。
2结果
68例72指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修复的手指外形饱满,无臃肿,无明显色素沉着,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有一定的萎缩情况,手指指间并节功能恢复良好,
3讨论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由于皮瓣面积小,皮瓣内含有知名动脉,血运可靠,容易成活,且操作简单,但术中损伤手指的一条主要动脉影响手指血供。
指背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具有手术简单,皮瓣厚度适中,皮瓣旋转点不受限制,成活率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皮瓣内无知名动脉,血供较差,术后常起水疱,术后有一定的萎缩。
第二掌背动脉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外形好,稍有臃肿,游离足第二趾侧方皮瓣修复,具有血供可靠,外形好,但感觉恢复差,供区不隐蔽等
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候群[1]。病程超过二年以上的面瘫为晚期面瘫
[2],其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1~4]。
1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回顾
晚期面瘫的治疗可分为非动力性和动力性治疗二大类。
1.1非动力性治疗
是治疗晚期面瘫的传统方法,临床上较为常用,对患者静态畸形的改善效果肯
定,主要包括筋膜悬吊、真皮悬吊、组织代用品悬吊等方法[1,5]。其
中阔筋膜悬吊是非动力性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不适宜作动力性
治疗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晚期面瘫。
1.2动力性治疗
主要有肌瓣移转术、神经移转吻合术、跨面神经移植术、肌肉游离移植以及近
年开展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术,通过手术获得面部表情动态下的对称。
1.2.1肌瓣移转术:
1908年Lexer及Eden首先将咬肌和颞肌分出肌瓣,分别移转到上、下唇及上、
下眼睑来矫正面瘫畸形。Gillies则应用颞肌及其筋膜移转治疗面瘫,效果肯定,
60年代至70年代被广泛应用[5],目前仍有使用。Anonson等[6]
于1986年开展了舌下神经袢神经肌蒂移位至面肌的临床应用。曾祥宏等[7
]利用副神经斜方肌上支及其伴行血管为蒂的肌瓣转位来修复面瘫。肌瓣移转术
方法较简单,凡不适宜做复杂手术的病例可采用此术式[2]。
1.2.2神经移转吻合术:
适用于损伤面神经的近中枢端无法吻合,远心端神经具备吻合条件,而且面部
表情肌无明显萎缩者[1]。Drobnik1896年最早应用副面神经吻合治疗
面瘫[1,2,5],舌下面神经吻合是由Korte1903年首先报道的
[1,5]。其它尚有采用膈神经、舌咽神经、下颌神经运动支的神经移转术
[8]。神经移转术后,面部肌肉运动是与移转神经原支配肌肉的运动相伴随
的,而且只能是一种粗大的、混合的、大块性质的运动[8],所以现在已
较少应用。
1.2.3跨面神经移植术:
由Scaramella1970年首先报道,适用于面部表情肌无明显萎缩或表情肌严重
萎缩选择Ⅱ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术的Ⅰ期手术[1]。Alain等
[9]主张该术式分二期进行,以此来防止疤痕阻碍神经的再生。该术式的优点
在于患侧表情肌接受来自健侧面神经的再生纤维,与健侧表情肌连动,面部表情比
较自然,有整体性。
1.2.4肌肉游离移植:
Thompson[10]1971年首先应用趾短伸肌游离移植来治疗面瘫,手
术分二期进行,效果较满意。Thompson认为第Ⅰ期的供肌去神经支配是手术成功的
先决条件。此方法不用行血管吻合,手术简单,适用于晚期面瘫面肌已萎缩者。其
不足之处是必须依靠受区肌肉才能使供肌获得神经再支配,故应用受到了限制。
2显微外科技术在晚期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2.1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
第Ⅰ期手术为跨面神经移植,第Ⅱ期为吻合神经血管的游离肌肉移植。该方法
于1976年由Harii等[11]首先报告,其后逐步得到推广,近十余年得到
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Terzis等[12]利用胸小肌修复面瘫。他认为胸小
肌有理想的形态,足够的体积和双重的神经支配(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可允
许面上、下部独立运动,是最为理想的供肌,最适用于小儿面瘫。曹谊林等[
13]采用相似的方法对10位晚期面瘫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后测得肌电活动,
6个月肉眼可见肌肉运动,达最好效果需一年。O’Brien等[14]与Hari
i同样也利用带血管神经的股薄肌游离移植行面瘫治疗。他认为股薄肌容易切取,
后遗症少,可以分成几个节段发挥不同功能,是较好的供肌,但术后较臃肿。Ued
a等[15]采用带神经血管的股薄肌或背阔肌游离移植治疗4~15岁的儿童
面瘫,结果移植肌肉的初次收缩时间较成人早,功能恢复也较成人好。而且患儿生
长过程中,未发现受区面部任何变形和供区的任何功能障碍,所以推荐使用肌肉游
离移植治疗儿童和年轻病人。
2.2带血管神经肌肉一期游离移植
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效果满意,但需分期手术,增加病人痛
苦。王炜等[16,17]1989年首次提出了超长血管神经蒂肌瓣移植一
期治疗面神经瘫痪的概念,使一期手术成为可能。手术以背阔肌作为供肌,选择其
远侧薄的节段,这样可保证有14~17cm长的神经血管蒂,称为超长蒂背阔肌节段肌
瓣移植。为使肌瓣变薄,可切除节段肌瓣部分脏层,称为节段断层肌瓣[1,
2]。该术式的解剖学依据是[18]:背阔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背动
脉,该动脉约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方分为内、外侧支,入肌后
再分出节段动脉,胸背神经的段神经与段动脉伴行。由于移植时蒂长要14~17cm,
因此血管蒂要从肩胛下动脉起始处切取,同时常常需将段动脉向远端肌肉内进行解
剖分离。该术式的特点[1]:(1)把二期手术改为一期完成,缩短了治疗
周期。(2)变整块肌肉移植为节段肌瓣移植,可根据需要灵活切取。(3)把不带血管
的跨面神经移植改为带血管的移植,有利于移植神经的生长和修复。(4)变全层肌
肉移植为断层肌瓣移植,使肌瓣变得更薄。该方式以后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并有所
改进[3,19,20]。江华[21]、孙百强等[22]
利用拇展肌作一期游离移植修复面瘫,也取得了成功。
2.3多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
带血管神经游离肌肉移植的肌瓣多为单神经蒂,只局限于面下2/3的表情修复
,远不能恢复表情肌的多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多根神经及肌肉的移
植开展了全面修复术式的研究[4,23~27]。运用的肌肉有腹直肌、
腹内斜肌以及背阔肌和前锯肌的联合移植。这些术式是利用同一肌肉的不同神经支
配,将肌肉分成二个肌瓣或二块邻近肌肉共血管蒂而神经支配不同,以此来恢复面
部不同部位的表情。其优点是多血管神经蒂,可行全面修复,但手术较复杂,创伤
较大。
应用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治疗晚期面瘫,术后可出现自主的,较为对称、
自然的表情运动,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晚期面瘫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具有其它术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晚期面瘫治疗的发展方向。但该方法手术范围及
难度较大,必须具有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在基层医院较难推广。对
年老体弱不能承受该手术者不适宜。
3问题与展望
3.1表情恢复不全:因为表情肌的神经支配远较骨骼肌丰富,各部位表情肌纤
维方向都不同,其表情运动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单靠一、二块供肌是无法代替所有
的表情肌的[25]。而且神经再生时有可能发生迷路和错位,使面部协调
对称的动作受到影响。这将是今后面瘫研究的一个方向[19]。
3.2尚无理想的供肌:尽管目前使用的供肌有多种[1,16],但都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欠缺,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供肌的要求[1,22],这也是
许多学者专家仍在努力的方向。
3.3移植肌肉的萎缩:主要原因是手术时缺血、创伤及吻合的神经血管不足以
支配和供养移植的肌肉等,所以有人主张采用较大的供肌[11],但又易
造成术后臃肿。相信经过不断地积累和研究,一定能找到合适比例的移植量。
3.4术式的选择:一期或二期带血管神经的肌肉游离移植,这二种术式究竟哪
种更为合理,效果更好,临床应如何选择,尚有争议。Terzis[12]认为
一期手术血管神经蒂长,神经生长速度慢于肌瓣终板的萎缩,等神经长到终板,肌
瓣已萎缩。但临床的结果并非如此,一期治疗的效果也较为满意[3,16~
19,22,25,26,28]。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由于超长
的神经蒂伴有血管供养,使移植易于成活,加速了神经愈合过程[16,28
]。(2)一期法再生神经轴突只需通过一个神经缝合处,减少了瘢痕效应对动力
源神经的量和质的不利影响[28]。(3)节段性断层肌瓣的移植是一种带
有靶器官的神经移植,此类移植能产生一类诱导神经定向生长,并营养和促进神经
生长的活性物质[2]。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这二种术式对比的基础研
究的报道。今后可以动物为模型进行全面的、基础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术式提
供理论依据。
除了以上提到之外,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相信神经和肌肉亦可
在体外获得培养,到时即可免除供区的手术。基因技术是目前发展得最快的技术之
一,如果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来治疗面瘫,无疑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HT10.]
参考文献
1.王炜,主编.整形外科学(上册).第一版.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
6-825
2.王炜,祁佐良,陈守正,等.面神经瘫痪外科治疗301例回顾.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7,13(6):439-442
3.郝立君,夏双印,王洁,等.选择性超长神经血管蒂背阔肌跨面游离移植Ⅰ期治
疗晚期面瘫.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4):191-192
4.邬江,徐达传,钟世镇.多神经蒂的腹直肌瓣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
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4):252-254
5.黄渭清,李森恺,凌诒淳.晚期面瘫整形外科治疗的历史问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8,14(1):59-61
6.AnonsonCK,etal.Preliminaryobservationsafterfacialrehabilitati
onwiththeansahypoglossipedicletransfer.OtolaryngolHeadNeckSur
g,1986,94:302
7.曾祥宏,徐达传.以副神经斜方肌上支为蒂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
床解剖学杂志,1992,10(4):272-273
8.周琪.神经替换术治疗面神经瘫痪.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21(3):
141-143
9.Alain,GangBoBo,JeanMarcFuentes.Crossfacialnerveanastomosis
in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Apreliminaryreporton10cases
.BriJPlastSurg,1980,23:195-201
10.ThompsonN.Autogeneousfreegraftsandskeletalmuscle.Apreliminar
y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PlastReconstrSurg,1971,48(1):11-2
3
11.HariiK,OhmoriK,ToriiS.Freegracilismuscletransplantationwit
hmicroneurovascularanastomoses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
Aprelimineryreport.PlastReconstrSurg,1976,57(2):133
12.TerzisJK.Pectoralisminor:auniquemuscleforcorrectionoffacia
lpalsy.PlastReconstrSurg,1989,83(5):767-776
13.曹谊林,张涤生,王德昭,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胸小肌移植治疗晚期面瘫.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0,6(3):182-184
14.O`BrienBM,PedersonWC,KhazanchiRK,etal.Resultsofmanagement
offacialpalsywithmic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PlastReconst
rSurg,1990,86(1):12-22
15.UedaK,HariiK,AsatoH,etal.Neu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
combinedwithcrossfacenervegrafting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
ralysisinchildren.PlastReconstrSurg,1998,101(7):1765-1773
16.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跨面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移植一期治疗面神经瘫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9,12(3):155-157
17.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超长蒂节段肌瓣移植Ⅰ期治疗晚期面神经瘫痪.中华
医学杂志,1992,72(11):680-682
18.赵莉,苗华,王炜,等.背阔肌节段肌瓣移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
剖学杂志,1992,10(2):83-86
19.杨川,蔡佩佩,董佳生.带神经血管肌束移植术在晚期面瘫修复中的应用.中国
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9(2):84-87
20.UedaK,HariiK,YamadaA.Freeneurovascularmuscletransplantation
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usingthehypoglossalnerveasa
recipientmotorsource.PlastReconstrSurg,1994,94(6):808-817
21.江华,郭恩覃,季正伦,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拇展肌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7):420-422
22.孙百强,金理正.带蒂拇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研究.中国临床解剖
学杂志,1999,17(2):138-139
23.UedaK,HariiK,YamadaA.Freevascularizeddoublemuscletransplan
tation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PlastReconstrSurg,1995
,95(7):1288-1995
24.邬江,钟世镇,徐达传,等.前锯肌和背阔肌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3):173-175
25.祁佐良,王炜,徐达传,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15(4):254-256
26.王庭家,徐达传,钟世镇,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中国临床解剖学学志,1999,17(1):22-24
27.HataY,YanoK,MatsukaK,etal.Treatmentofchronicfacialpalsy
bytransplantationoftheneurovascularizedfreerectusabdominismuscl
e.PlastReconstrSurg,1990,86(6):1178
【关键词】手指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68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59-02
手指软组织缺损是手外科的常见疾患。对其的修复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不一。恰当的方法应该包括保持手指的正常长度,保留指甲,不影响指间关节的功能,使美学上的瑕疵最小,最为重要的是提供有感觉的无痛的软组织覆盖。自2006年至今,我们应用手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局部转移修复手部中小范围皮肤缺损30例36个皮瓣,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18例,22指,女12例,14指,年龄13~43岁,平均22.6岁。右手22例26指:拇指4例,食指14例,中指6例,环指2例。左手8例10指:拇指4例,食指4例。组织缺损;掌侧16例(20指):背侧10例(12指),手指桡、尺侧4例(4指)。手指创面组织缺损面积2.4~3.5 cm2,平均2.7 cm2。伤指节段:中节6例6指,远指间关节8例12指,末节16例18指。急症18例22指,陈旧损伤12例14指。指骨骨折22例26指,指骨部分缺损6例8指,肌腱损伤16例,伸指肌腱缺损4例。均为直接暴力所致,4指合并烫伤。创面均有骨、关节和肌腱缺损及外露,全部创面均无法通过植皮来直接消除创面[1]。
1.2 手术方法
1.2.1 一般中、环指尺桡侧均可作为皮瓣供区,选择中指或环指可根据临近方便原则设计,皮瓣切取范围远端背侧在甲根近侧,近端依需要而定,但不能超过指蹼,两侧在手指掌背侧中线,皮瓣的旋转轴在指总动脉分叉处,指蹼近侧1.5cm,皮瓣轴线位于手指屈指肌腱的侧方,皮瓣深及皮下组织深层[2]。沿皮瓣纵轴方向做直线或锯齿状切口,结扎切断远端指固有动脉、神经,岛状皮瓣游离完毕,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供区创面用全厚或中厚皮片打包加压覆盖。
1.2.2 对于指端皮肤缺损可采用包含或不包含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手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手术方法同前。皮瓣从手指近节侧方切取,根据需要可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以指血管远端为纵轴,逆行旋转覆盖指端、指侧及指腹创面。
2 结果
除3例皮瓣部分坏死外,余皮瓣全部存活,经3个月~3年随访,平均6个月,功能及外观良好。皮瓣部分坏死病例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存活皮瓣颜色红润,弹性良好,皮瓣质地与受区相似,无臃肿或轻度臃肿,皮瓣无色素沉着,外形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mm,平均8.5mm。
3 讨论
保留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皮瓣是以指固有动脉为蒂的微型皮瓣,主要用于手指中、末节皮肤组织缺损的修复。指动脉逆行皮瓣解剖恒定,可一次性修复皮肤组织缺损,创伤小,便于早期练功。保留指神经虽使手术难度增加,但较切断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皮瓣[4],术后能很好地保留供区指侧端皮肤感觉,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伤指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其优点为:(1)因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中无须再吻合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和危险性明显降低,因保留指神经使供区损伤降至最低。(2)手术后可即刻恢复受区血运并消除创面[5,6]。(3)供区多为较隐蔽及非重要部位,经植皮修复后外观和功能影响小。(4)皮瓣因有直接而充足的血供,有良好的抗感染及组织愈合能力。其缺点为:(1)对供区造成新的损伤,植皮后皮肤外观和颜色改变,影响供区美观。(2)移植皮瓣感觉功能无法完全达到原手指功能。(3)因需要游离保护指神经手术难度增加。(4)因解剖原因皮瓣面积不应超过2 cm×3 cm,且不能用于手指套状皮肤缺损的修复。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皮瓣成功与否与手术操作密切相关。皮瓣设计要比创面稍大,切口应较创面宽1-2mm,避免张力缝合。剥离指神经血管束时,在血管周围应多带些疏松组织,以免损伤伴行静脉血管,造成皮瓣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神经蒂要有足够长度,在转移时不能有蒂的扭转或折叠,防止牵拉、卷曲或受压。一定要使皮下隧道宽松,以免造成对血管蒂的压迫,如皮瓣通过困难时亦可将隧道切开,皮瓣转移后再行缝合。在指根暴露血管神经束时要确认背侧支进入皮瓣后再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进入皮瓣的神经分支。手术应行无创操作,锐性分离血管神经束,并防止血管神经束与皮瓣分离。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要靠伴行静脉或动脉周围的动、静脉之间的小交通支,在剥离时应加以保护,不能把动脉周围剥得太干净,如皮瓣上有浅静脉存在,在转移后要注意血液回流方向,不能盲目吻合[3]。切取皮瓣时伸肌腱上注意保留一层疏松的腱周组织,避免关节和肌腱外露,造成植皮坏死。
参考文献
[1] Smith DO.The digital venous drainage of the finger[J].J Hand Surg,1997,16A:303
[2] 顾玉东,王澍寰.手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4-306
[3] 范启中,王成琪.现代骨科显微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33-235
[4] 龚志新,王巧君,王玉素,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指端皮肤缺损27例[J].河北医药,2003,25(3):189
【关键词】足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98-02
足部皮肤组织缺损多继发于下肢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创面类。目前处理该创面的主要方式是皮瓣移植修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近年来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皮瓣类型,能够保留相关的血管和神经。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皮肤缺损的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明确的下肢外伤史;(2)足部皮肤组织缺损,供区部位皮肤完整;(3)符合皮瓣移植治疗的指征,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共纳入30例患者,研究期间无失访、脱落、死亡病例。回顾性分纳入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修复皮瓣类型的不同分为给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治疗的观察组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3-48岁、平均34.2±7.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5-45岁、评价35.1±7.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
观察组患者给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治疗: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取平卧位,首先冲洗伤处、暴露创面,并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在小腿前外侧设计皮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分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分支保留约0.6 cm,妥善结扎后切断。将带有血管、神经的皮瓣覆盖与足部创面,妥善缝合。
1.2.2股前外侧皮瓣移植
对照组患者给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取平卧位,创面处理方式与观察组相同,皮瓣供区部位选在股前外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尽量保留血管蒂和皮神经,将带有血管、神经的皮瓣覆盖与足部创面,妥善缝合。
1.3 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损伤部位的创面愈合时间、供区部位的皮肤结痂时间。
1.3.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步行能力
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1级2例、2级4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步行能力好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损伤类型,由于存在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因此常规的清创缝合方式并不适用于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皮肤组织缺损的主要方式是皮瓣移植修复,通过将自身有充足血液供应的皮肤组织覆盖和缝合与创面来达到治疗的效果[1]。临床上在下肢皮肤缺损的修复中使用最广泛的皮瓣类型为股前外侧皮瓣,在切去皮瓣的过程中需要分离一条主干血管和一条皮神经并予以切断,以保证皮瓣移植后能够存活。但是这一操作过程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进而影响供区创面的恢复和损伤部位创面的愈合,因此整体疗效并不理想。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在对皮瓣解剖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皮瓣类型,近年来被逐步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研究已经发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供血血管是由轴心动脉发出的分支,其在走行过程中会沿血管主干长轴的方向形成支链血管丛[2]。该皮瓣在切取用于移植修复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供区组织的血供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移植后皮瓣的血液供应[3]。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皮肤缺损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观察了两组患者供区部位创面及受伤部位创面的愈合情况,并以此来比较两种移植皮瓣的临床疗效。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受伤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另外,足部具有负重功能和行走功能,对于各项机体活动的完成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皮瓣移植后对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了评估。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足部行走能力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能够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基础上改善行走功能。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研究的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行走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韦仁杰,黄明棣,卢长巍. 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7):889-890.
关键词:桡神经损伤 探查 神经吻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098-02
桡神经损伤是上肢常见的神经损伤,损伤后对手的功能影响严重,我院自2000年以来收治桡神经损伤44例,采用手术探查松解、修复、自体神经移植等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18例;左侧15例,右侧29例。年龄20~55岁,平均40岁。闭合性损伤18例(其中陈旧性损伤8例),开放性损伤26例。交通事故损伤 28例,挤压伤10例,刀割伤6例。合并肱骨干骨折24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病程6h~6个月。
1.2 治疗方法。全部行显微松解或修复,闭合损伤者均采用传统的上臂桡神经探查切口,显露桡神经干,6例刀割伤术中见桡神经断离伤口整齐,经彻底清创后行桡神经外膜缝合。16例肱骨开放性骨折,其中9例桡神经断离,距离为3~4cm,均将骨端清创后行髓内固定,桡神经行断端外膜缝合。4例挤压伤患者桡神经损伤严重,修整后断端缺损较多,行神经移植治疗。术后均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所有病例术后1月起指导按摩前臂及肘部相关肌肉有规则地行肘、腕关节及诸掌指、指间关节被动伸屈活动,以防肌组织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硬,功能练习2~12个月。
1.3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按照Lovett的标准,检查伸腕、伸拇、伸指的功能,优M4以上,良M3,可M2,差M0-1。本组随访6个月~8年,优26例,良16例,差2例,优良率达9545 %。
2 讨论
相应神经损伤平面的高低、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时机、患者年龄、术者的手术操作技能、手术方法和设备条件是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时机的选择尤其重要,神经损伤较严重时会产生严重的退行性变、疤痕组织增生和神经束受压变细,甚至部分神经束连续性中断,术后直接影响神经轴突再生。桡神经主要为运动纤维,早期处理可获得良好效果。目前治疗方法有神经直接缝合法、松解减压法、神经转位缝合法、神经移植、神经带蒂移植、神经植入和非神经组织的桥接等。
2.1 对闭合性损伤合并桡神经损伤,有学者认为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早期探查利多于弊,主张早期探查[1]。本组18例闭合性损伤中,8例神经挫伤均在探查后1个半月至3个月开始恢复功能。1例先行非手术疗法15d后,桡神经瘫症状加重而行手术探查。有部分学者主张观察3~4个月再决定是否作桡神经探查,其认为即使是桡神经完全瘫,二期修复神经较一期好[2]。我们认为,对闭合性桡神经损伤,可先保守治疗3个月,无神经恢复征象再行手术探查较为合适。
2.2 上臂锐器伤、肱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在彻底清创后,应力争Ⅰ期修复。如有骨折应复位固定,行神经外膜直接缝合。
2.3 对陈旧性骨折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我们主张采取手术探查的方法进行。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常合并发生桡神经损伤,这应该与桡神经的解剖部位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 [3]。本组有5例桡神经损伤继发于手法整复后,经予探查证实3例断裂、2例损伤。因此,我们认为对肱骨髁上或肱骨下段骨折行手法整复后应十分慎重,操作要轻柔,外固定要确切、规范。
2.4 对于神经挫伤或卡压,显微神经束膜切开减压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局部血循环、调节神经内环境、恢复轴浆流的正常运行[4]。行神经束间分离时应小心操作,最终减少再度粘连卡压。所以笔者认为对神经损伤的探查修复松解应采用显微外科无创技术进行。根据断端神经束的粗细、形状,给于准确对接,且应避免缝扎神经束。
2.5 神经缝合关键之一是无张力缝合,张力缝合可导致神经断端裂开及供血障碍,诱发结缔组织增生,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如何克服在神经缝合时经常碰倒的缺损问题,我们认为只要用传统计的方法进行神经缝合,就应首选对端缝合,因为两端粗细相当,神经束对合较准确,只有一个缝合口,可是靠的方法,一般能解决4-6cm缺损[5]。缝合口要松紧适度,当神经缝合口张力过大时,还是作神经移植术好[6]。
参考文献
[1] 杨伟永 等 织机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治疗体会,现代康复杂志 1998;2(2):163-163
[2] Pollock FH.Treatment of radial hearopathy associated Widl fracture of the Humoerus.J bone Joint 8u (Am),1981,63:239
[3] 葛子钢 等 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移位时神经损伤的观察,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6;5(4):291
[4] 陆廷仁 等 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54例报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0;13 (1):17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损伤;组织移植
对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手指挛缩瘢痕的治疗要求较高,尤其是外形及皮肤感觉的恢复。2009年始,我们对1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以足趾背侧动脉为血供来源的游离岛状皮瓣进行移植修复,术后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7-43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机械压伤15例,外伤后手指瘢痕挛缩3例。损伤指别:示指6例,中指5例,环指5例,小指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mm×25mm~55mm×26mm。症状及体征:外伤所致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骼、肌腱外露15例;外伤后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手指呈屈曲位畸形,伸指受限3例。
二、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上臂及供区大腿上气压止血带。
1.受区处理:对急诊手术的处理,创面做彻底的清创。择期手术的处理,在屈肌腱鞘表面切除瘢痕组织,松解挛缩的关节囊,将指间关节伸直。如指神经有断伤,则显微镜下将神经断端解剖游离神经后备用。
2.皮瓣设计:于供足第一趾近节背-腓侧为皮瓣供区,以第一跖背动脉趾背支的走行轨迹为皮瓣纵轴,根据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及形状设计皮瓣。以腓神经第一趾背终末支为皮瓣感觉支配神经,以经皮瓣的皮下静脉为回流血管。
3.皮瓣切取:切开皮肤,在皮瓣近侧显露皮下静脉,将皮瓣属支分别游离出来;向下切开软组织分离出腓神经的终末支,足够长度后切断;游离显露出第一跖背动脉及其第一侧分支,将其向近端游离足够长度后将皮瓣的其它皮肤切开并在深筋膜表面把皮瓣游离下来。沿途分别结扎各血管断口。将止血带放松,见皮瓣血运恢复后将血管蒂切断并结扎。
4. 供区处理: 如皮瓣较小则供区可直接缝合,较大则用全厚皮植皮覆盖或足背筋膜皮瓣转移修复,足背创面直接缝合。余手指损伤处理方法相同。
结 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7-18个月,皮瓣外形逼真,两点分辨觉为4-7MM,有排汗功能。按手外科协会手功能评定⑴,18例手功能均达优。术后供区创面植皮或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18例全部1期成活,供足术后一个月随诊未见有跛行,趾蹼无打开障碍。
讨 论
对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手指挛缩瘢痕手术遗留创面的治疗,通常采用各种皮瓣或皮片进行修复。皮片移植存在坏死的可能或挛缩的可能。带蒂腹部皮瓣等需要行二期断蒂术,且皮瓣臃肿,外观及感觉都不理想;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存在静脉回流不足且损伤了手指的重要血管神经⑵,其它以手部为供区的各种带蒂岛状皮瓣则增加了手部的损伤,破坏手的外观及功能(3);游离趾底皮瓣对足部损伤较大(4),造成足趾部份功能缺失。
本院自2009年以来本,根据足部解剖结构:跖背动脉在趾蹼间隙附近发2条外径为0.6MM左右的趾背内侧,分别分布於相邻趾相对侧近节背侧皮肤且与趾底动脉有丰富的交通支;皮下静脉外径为1.3MM;腓深神经在跖骨头横韧带平面分为内外两支,分别分布於第一二趾近节的相对缘背侧,内侧支横径为0.8-2.0MM,平均1.1MM;外侧支横径为0.7-1.3MM,平均1.0MM等特点设计移植的游离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收到良好效果。皮瓣大小:趾侧面背面及跖骨间背侧远侧部分皮肤,也可以向近侧适当延伸,大小约为(5-6)CM×(2.5-3)CM(5),最好不要超出腓深神经支配区,以免皮瓣出现失神经支配区域。皮瓣的优点:①供区隐蔽,不影响整体外观。② 不伤及跖背动脉或趾底动脉,损伤较小。③ 供区位于趾背为非功能区,对足部功能无明显影响。④ 供区皮肤特点与手指皮肤相似,较耐磨。⑤ 有知名的神经支配,能较好的恢复手指的皮肤感觉。⑦ 皮下脂肪不多,对修复后的外形无影响。⑧ 皮瓣切取操作简单,时间短,可以在局部阻滞麻醉下完成,降低麻醉风险。皮瓣的缺点:①趾背动脉存在一定的变异率,增加手术风险。② 趾背动脉较小为0.6MM,对显微技术要求较高。③ 皮瓣较小,不适于修复较大创面。
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怎样根据伤情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手术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一个较大的难题,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原则,但应满足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手的外形、感觉并尽可能的减少供区的损伤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130-135。
2 李卫平 朱向辉 王其海等.吻合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会手外科杂志.1995,11:124.
3 徐跃根 卢厚微 吴可沁等。急诊应用五种带血管蒂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