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入母亲的生命之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我与地坛》 生命主题 表达
一、前言
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
(一)他者生命形态
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面对矛盾,母亲选择了牺牲自我,不去询问儿子生活中的困境,也不敢阻止儿子对生命的探索,只能望着儿子默默离去,最终“母亲”生命因儿子生命的“苦”而连带附上“苦”,同时,母亲原有生命中“苦”的分量也没有减少,因而,母亲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从母亲去世后“我”才有所察觉。例如,在傍晚鸟儿归巢时,“我”察觉到一个事实,即“母亲已经不在了”,同时,“我”与母亲之间注定阴阳两世,继而增加了“我”悲痛的情绪,促使“我”观照母亲的生命形态,孤独的生命下去。
(二)四季生命形态
《我与地坛》在生命主题表达过程中也对四季生命形态进行了描写,而四季所对应的喻体包含了乐器、自然声响、景物、心绪、梦等等,同时,喻体丰富的形态,有时如“坚强不死的决心”,有时如“冗长的蝉歌”,有时又为“树尖的呼喊”,充满了生命动感。而春天,时常是残忍与美好同在,其中,残忍包括了卧病与呼喊,美好涵w了杨花等。夏天,多数是轻蔑的嘲笑、失恋的打击、撕裂的刺痛等复杂的生命。到了秋天,开始整理记忆。冬天,则听着啄木鸟声音孤独但不悲伤。即四季容纳了生生不息的生命[2]。例如,《我与地坛》中“我”的小园子,即承载着四季中循环变化的生命,而由于“我”在狂妄的年纪忽然失去了双腿,因而,“我”的生命是不幸的,但在“我”与四季生命形态相遇时,“我”开始感受四季中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最终通过四季生命形态的深切感受,开始感恩于自己的生命,且笑对人生。
(三)地坛人群生命姿态
在《我与地坛》生命价值探索过程中也描绘了地坛人群生命姿态,即在“我”观察地坛这院子人的时候,开始了“我”与“心魂”的对话,并从小伙子对唱歌的热情、夫妇坚贞的情感、老头对下棋的痴迷、中年女工程师的朴素、汉子对鸟的等待等情景中,体会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生命的追寻,同时,感悟到了这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形态。例如,在地坛散步时,“我”看到了一对小情侣,他们身着米色和白色的服饰,在傍晚时分,围绕着园子逆时针散步,从他们这种古朴的行为中,没有看到他们海誓山盟的言语,但看到了他们行为中对古朴的一种坚持,且在古朴的坚持行为中安放着一份爱,那是他们生命形态的表现。史铁生曾说过:“爱,作为理想,本来就不至于现实,甚至具有反抗现实的可能”。即虽然现实是残酷的,生命是不幸的,但这对情侣愿意容纳彼此的生命,共同守护彼此的“爱”,抵抗时间对“爱”的侵蚀[3]。而那位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虽然“我”没有看到他练歌的目的,但从他对唱歌的热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认真的态度,即在练歌时谨慎的清理嗓子。因而,这位小伙子的人生,因为他的热情,增强了一份色彩。
三、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一)苦难生命中深切体会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历经磨难之后创作的,即由于史铁生生活在“”年代,因而,他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苦难。如,在“”政策指导下,史铁生成为了偏僻西部地区的“知青”,然后,厄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在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而后,他的生命被束缚到了轮椅上。但在面对生活所带来的磨难与困境时,史铁生开始进入到了“找不到工作”的残酷世界,开始想到了死,同时,想要把叛逆的肉体遗弃到深渊里,且当他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时,母亲的离去,又一次加重了他的悲伤情绪,体会到了母亲生命形态中的苦痛和悲伤,即母亲的苦痛甚至比儿子多几倍。“她有一个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宁愿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可这就是事实[4]。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的痛苦的母亲”。母亲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那么其他人呢?即当史铁生在地坛看到认真练歌的小伙子、恩爱的小情侣的时候,开始感悟生命的无奈,即生命注定是自己的,必须承受孤独与痛苦,同时,每一种痛苦都是生命的残缺,而人生又注定是不圆满的,因此,不可以逃避苦难,应勇敢地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人为设计一个完美的生命。
(二)生存到生活的内省
从《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中也可看出,史铁生在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开始了生存到生活的内省。即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进入地坛,苍凉的地坛、陌生的游人、陌生的朋友给了他启示。如,那对老年的夫妇、那个认真扑鸟的汉子、那个朴素的中年女工程师,都让他开始从“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想死的事情”心态,逐渐感受到陌生的人们给他传递的爱情温馨、追求的执着、生活的乐趣、亲情的珍贵,让他开始成为生命的思想者,彻底悔悟,并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把悲伤压在心底,笑对人生[5]。此外,在地坛的四季轮回人生中,史铁生逐渐理解了生与死,即死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但人生却很漫长。于是,他开始寻找人生意义:“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也许只是不甘心,腿反正完了,试一试说不定会有好处呢?”然后,在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后,史铁生开始带着笔和本,创作文学作品,最终获奖了,而他的生命也开始从生存向生活转变,同时,生命中因此增加了一丝希望、激情、趣味、快乐。
(三)生命永恒的探寻
在《我与地坛》写作过程中史铁生理解了“为什么活着”,但他没有停止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续观察陌生的人们,同时,探寻日出日落、东升西降等自然现象,继而在生命永恒的探寻中,平静的感悟生命,即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夏尔・杜波斯说过:“人的确是一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那么史铁生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即是将自己的生命放在宇宙之间的一种表现。如,《我与地坛》的最后描绘了刚来到人间、见到情人不想离开世界、走向安息地三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而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就是这样稍纵即逝的,就如同朝阳夕阳[6]。因而,史铁生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逐渐开始由个人的生命形态探寻转为生命永恒价值的寻找,但永恒的不是身体,而是展现美丽与永恒的精神,因此,个人不仅仅是个人,其所有苦难将由全体存在的永恒包容,因此,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应将永恒价值作为探寻目标。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我与地坛》创作过程中表达了他者生命形态、四季生命形态、地坛人群生命形态等不同的人生姿态,同时,从不同的人生形态描绘中传递了各种各样生命形态的乐趣、价值与动力,且只有通过对永恒生命的探索,才能更好的体现有限生命的价值与美丽。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若遇到困境,应选择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继而在生活困境中,体会生命所带来的动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 陈璇.《我与地坛》:寻觅心灵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5,11(9):132-135.
[2] 乔心.叩问心灵之门――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7):91,89.
[3] 谢燕红,李刚.重铸尊严――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兼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一类角色与责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0(11):136-141.
[4] 王赫.在消逝中走向永恒――从《我与地坛》看自我超越与生命突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5(5):76-77.
每天清晨,她在公园里散步,告诉尚未出生的宝贝,小鸟的歌声清脆悦耳,树影的身姿翠绿摇曳,淡蓝的湖水像一面银色的镜子充满梦幻......
这种喜悦让劳拉忘掉了痛苦.她买了一个“婴儿知心仪”。通过这个带录音的小装置,劳拉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宝贝的心跳,以及他蹬脚的奇妙声音。
终于,在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早晨,宝贝降临了,劳拉给他取名为蒂姆。不幸的是,蒂姆出生不久医生诊断出他患有睡眠障碍症,这有可能是因为劳拉怀孕时过度悲伤造成的。
医生用了很多种药物都不奏效。劳拉只得整夜搂着蒂姆,不停地用手抚摸孩子柔弱的背脊才能让他安睡。
一天,医生无可奈何地对劳拉说:"看来您只能采取一些传统的方法试试了,比如使用舒缓的音乐,但我估计效果不大。"尽管如此,劳拉找了些帮助婴儿安睡的曲子,可蒂姆对这些音乐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哭得通红的小脸上挂满泪痕。夜深了,焦急的劳拉陷入了沉思,她感到市场上出售的婴儿音乐不一定适合每个宝宝。于是劳拉颇费心思地在电台制成了一张音乐CD。
神奇的是,当如星星般闪烁,时隐时显的音乐在空气中弥漫开时,蒂姆逐渐停止了哭声。那优美的音乐里融合着一种独特的鼓音,纯厚的鼓点子一声又一声像大海潮汐一样充满了韵律,蒂姆在这宁静的节拍中睡着了。
从此,这盘CD就一直陪伴着蒂姆成长。让人欣慰的是,蒂姆颇有音乐天赋,也许是受了那独特鼓音的影响,蒂姆9岁就成了小小鼓手。
他的架子鼓绝活让伙伴们对他崇拜不已,他常常上电视节目,参加各种表演,蒂姆被各种荣誉和赞美包围着。中学毕业时,他被英国皇家少年乐队选中,成为一名鼓手预备队员。
本来,蒂姆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不幸的是,劳拉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放弃了工作,因此蒂姆希望自己能顺利被乐团录取,这样他就能接替母亲工作挣钱了,可要成为正式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一向自信的蒂姆却遭受到了挫折,他的训导老师毫无情面地说:"你的架子鼓敲得没差错,但缺乏气质,也不能让人感动。"
蒂姆从来没有想过,轰隆作响的架子鼓也能让人感动。他开始勤奋练习,可依然故我。训导老师点拨他说:"你还记得你开始对架子鼓感兴趣的是什么吗?"蒂姆立刻想到了什么。
他回到家里取出收藏的那张CD。顿时,那温厚像海一样震动的鼓音从播放器里传来!正是这奇特的的鼓音让他的人生拥有了第一个安稳的睡眠,也正是它让蒂姆对音乐产生兴趣。
蒂姆试图敲出那种节奏,可他发现根本无法模仿。蒂姆禁不住问劳拉:"妈妈,这鼓点子是怎么敲打出来的?"劳拉只是微笑说:"大概是用爱吧。"蒂姆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爱。他不断倾听,反复练习,希望能掌握那奇特的演奏技巧。
一晃半年,蒂姆即将参加进入皇家音乐学院的最后选拔。此时母亲劳拉却住进了医院,开支成了问题,蒂姆的演奏技巧并不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
最终,蒂姆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可就在他即将登台的前半个小时,蒂姆在比赛中心接到了医生约翰先生的电话:"孩子,你母亲劳拉让我转告你她永远爱你。"随后,他有点哽咽地告诉蒂姆那盘CD的秘密。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击打着蒂姆的心......
轮到蒂姆演奏了,他站在舞台上含泪说:"对不起,我打算放弃原定的参赛曲目。我想用下面这支曲子纪念我的母亲,因为她在半个小时前刚刚去世了......"评委对蒂姆放弃原定曲目及原因感到十分震惊,音乐厅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
静默中,一声由远而至的鼓音响起来了。那含带悲伤的气质携着一组别致的韵律逐渐向人们开启了一扇爱之门,那顿挫的鼓音让人感到---那就是蒂姆的心跳,他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惊涛骇浪。鼓音越来越密集,就像和蒂姆的心跳一起合二为一。
大道若简,大圣若凡。短短八分钟,重重三个字:人性化。君不见,肤色各异的候车一族,折射的是一座国际城市的包容;飘旋的雨伞,凸显的是雾都的气候;随意的街舞,跃动的是草根的浪漫;澎湃的摇滚,释放的是城市的激情;当红的小贝,代表的是鲜活的体育元素……
繁华落尽见真纯。真纯撼人的一幕莫过于争相上车的乘客,以现代的舞美造型,纷纷跪于地,一个个弯背化作一格格盲道,玉成一个失明的小女孩,手捧着足球,在警察的搀扶下,稳稳地走上了巴士……
那一刻,令人动容。有了群体的眼睛向下,尊重少数。便有了盲童平等参与的良机。
由是。我想到了今年9月1日的一则电视报道:广东河源三岁“毛孩”赵文才,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周身长满了绵密的黑毛。类似这种多毛症患者,资料记载从中世纪以来全球仅有50例,目前全世界只能找到19名还健在的患者。于是,赵文才成了少数,在寻求人幼儿园的时候。总被拒之门外。屡屡碰壁的母亲抱着赵文才对着镜头哽咽:“我……我的孩子……只……只是多了点毛……”赵文才用毛茸茸的小手轻轻地擦去母亲伤心的泪水……
那一刻,让人心酸。由于尊重少数的意识缺席,赵文才难以公平地享受学前教育。设若赵文才一直被“少数”下去,与上学绝缘,终有一天,他脱心里的“毛”会比脱身体的毛更加困难。
其实,尊重少数的意识,我们已经开蒙。大熊猫、藏羚羊、华南虎有了自然保护区,故宫、长城、苏州古典园林成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也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尊重“少数”,而且立法保护少数。但是,尊重少数仅仅局限在异类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人类自身践行。报载,新西兰某市长同中国教师考察团合影留念时。为了能使一位一米四几的女教师能协调地进入镜头,主动跪下了自己一米九几的个子。市长那自然的一跪,身体高度降低了,人格形象却伟岸了。尊重少数不仅能再现个人风范,而且能反映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
尊重少数,当从教育的点滴渗透。尊重少数,意味着要自觉认同少数的合理存在并善意接纳他们;尊重少数,意味着哪怕是在公开课上,也要勇敢地把“第一杯羹”分给学习最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先“吃”,而不是把表演的“优质乳”率先提供给个中翘楚;尊重少数,意味着广播操比赛时,那个影响动作整齐化一、慢半拍的学生不在校园“蒸发”,而是身心在场;尊重少数,意味着教育者能够真正洞悉教育质量的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并不断地补短而不护短;尊重少数。意味着学生赤脚粘油彩率性印在纸上的那幅画,被视为“创新”,宝贝似的被张贴在走廊显眼的位置;尊重少数,意味着“雪化了,变成春天”的答案得到满分;尊重少数,意味着“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的真话作文能刊发在校报上;尊重少数。意味着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重要,而不是一味儿地投应试所好,挖空心思、机关算尽剔除“差生”,淘汰“另类”,消弭“个性”……
伦敦八分钟因尊重少数,彰显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具人性化;北京奥运闭幕式因尊重伦敦八分钟,凭添了中西合璧、人文和谐的色彩,显得更加气势恢弘、丰赡完美。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前半期在西方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自诞生以来,这种批评方法就一直是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新批评所提出的一些诗学范式,都与诗歌文本的审美构造极为契合。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文学内在的意义结构具有“张力”“悖谬”“反讽”以及“戏剧化”等特性,而诗歌文本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拥有着新批评所指出的这些结构图式,所以才呈现出驳杂和繁复的审美意蕴,有着难以穷尽的阐释潜能。新批评所指出的上述美学结构形态,在我看来是强调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某种“审美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着的事物与关系进行艺术的组合和编织,从而创生出具有极大弹性的诗意空间。当我阅读马知遥的一些诗歌时,也惊奇地发现了他的作品中对于矛盾着的诸多事物的巧妙处理所凸显出的“审美辩证法”,我认为对这种审美辩证法的解析,是能估衡出知遥诗歌的艺术成色和美学质地来的。
知遥的诗歌首先艺术地处理好了“小”与“大”的关系。在四种文学体式中,相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可以说是最小的文体,用语最少,篇幅最短,这是诗歌最明显的“身体”特征。然而,诗歌并没因其个小,就注定比小说、散文和戏剧承担的文学使命少,就应该比这几种文体的艺术含量少。“小”诗歌同样可以折射大内涵,反映大主题,深深震撼读者的心灵。当我们读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春》、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曾卓的《我遥望》等名篇时,我们收获的心智启迪和审美愉悦丝毫不比其他文体的少,这就是说,“小”诗歌同样可以构建出“大”的审美世界来。马知遥的诗歌自然是一种小文体,有趣的是,知遥所创作的这些诗篇,又多为短诗,极少长诗,真可谓小之又小了。不过,知遥的诗歌篇幅虽小,但视野并不狭窄,用语不多然而境界仍然开阔,短短的几句诗行,有如集束手榴弹,蕴满了感人的情绪和力量。如这首《人群》:“人是群居的是热闹的/因而是孤独的/你看着满世界热闹的人群/就看到了满世界的孤独/那还盛开的重阳菊/因为过于孤独已经死了/尽管主人还在”,七行之间,就将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生命主题彰显出来,生动地敞现了这个人潮汹涌的地球上,每个个体藏掩不住的心灵孤独。世界在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在内里却是紧张而孤寂的,现代人之间难以察明的心理黑洞,只能一再地将个体锁闭在自我的禁地里,人与人之间很难达成一种自由往来的交往与沟通之桥。诗歌是小文体,抒情诗一般篇幅很短,但诗歌的容量又不能因此而狭小,诗歌的情感也不能因此而局促,而必须小中见大,四两拨动千斤,这自然就出现了小与大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从而在短的诗章中传达不短的韵味,在小的篇幅中描画大的世界,也就成了当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知遥在不少诗作中都轻巧地化解了小与大的矛盾,如《白云》《叶子》等,篇幅虽小,余味无穷。自然,以书写“小”事物来折射“大”主题,也可划归小与大的关系之中,知遥的《灰烬》一诗只两行:“他只是用很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失望”,写的很显然是一个小事物——“灰烬”,但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里弱势群体的生存窘境以及对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总而言之,小与大的矛盾冲突,是诗歌创作中恒久存在的一种诗学关系,诗人要想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在社会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和哲学的深度上做文章,下工夫。
其次,知遥的诗歌在素淡与深隽的诗学表里关系中找到了恰当的接洽点。知遥的诗歌主要属于口语化写作的一路,口语化写作可以给口语进入诗行大开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进入诗中就不需要照顾诗歌的深层内蕴,从诗学规则上说,口语尽管可以在诗歌中随意植入,但诗歌的审美韵味丝毫不能因此而受影响,而打折扣。口语一般使诗歌显露出素淡的风格,但诗歌又必须在素淡之中敞现深隽的意旨,传达高妙的风味。而口语因为来自人们的生活用语,往往又不会携带太多的美学能量,这就给口语化写作带来了无形的挑战与压力。如果处理不好素淡与深隽的关系,语言和内涵都很平素和浅淡,没有更多的生命启示,那样的口语化写作就将显得表达失效,并会被人赐予“口水”化写作的标签。如《叶子》一诗:“走在路上/尘土飞扬/我躲开迎面来的车/是为了躲开更大的尘土//我看见那些腾起的土开始弥漫/总得找个地方落脚//我屏住呼吸转过脸去/我要从尘土中过去//一片叶子砸下来/她刚刚离开高处/像一个离家背井的流浪汉/她砸了我一身的土”,在诗中,诗人以极其闲淡的方式来述写在公路上躲避“车”与“尘土”的日常经历,他写叶子掉落在头顶的情形也是司空见惯的,但诗歌的主题却是深刻的,是隽永的,它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诗造语平淡,但意义不凡,是很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的。我总认为,口语化写作易写难工,说它易写,就是只要有点小情绪小感受,就可以采撷一些平常的字句将其敷衍出来,这一点是稍有一些文字功力的人都能做到的;说它难工,就因为口语总是原生态的,相对诗歌写作来说是不纯粹的语言,有许多非审美的杂质,如果诗人没有一个蒸馏和提纯的阶段,没有将那些非诗的语言过滤调,而是随意为之,什么话语都纳入笔端,只要能将意思说清楚,不顾诗歌表达力主简洁凝练的审美特性,那么诗歌最后的成品必定是粗糙的,是达不到必要的美学高度的。在口语化写作中,素淡与深隽的表里要义,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关系,只有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的化解,口语化写作才能取得创作上的成功。知遥的许多诗歌是妥帖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的,自然也有少数诗作因为没有恰当处理,而流于平淡,缺乏韵味。
再次,知遥的诗歌也在平实与奇崛的审美表现中颇费心机,达到了一定的理想境地。口语化写作是伴随着后新诗潮而出现的一种表达策略,它是当代诗歌为了纠正从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到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惯于大词、格调奇高的政治化和书面化表达所具有的浮夸和伪饰的流俗而应运而生的。经过第三代诗人大面积的试验,口语化写作在当代诗歌的领地里结出了一定的硕果。这些成果凸显了口语化写作平实可信、和蔼亲切的诗学形象,一时间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更加不能容忍平素到底,一览无余的语言表达,它必须于平实中见奇崛,于静谧中孕波澜。知遥的《回到阿克苏》前面几节波澜不惊,平实写来,但最后三节却异峰突起,“我呆在阿克苏的宾馆里/很久以前我的家在这里//像一个被拒之门外的人/热情地呼唤她冷漠的名字//我只能住在宾馆里/住在阿克苏的中心/冰冷而孤寂”,在这里,“家”和“宾馆”的置换,城市“中心”与“冰冷而孤寂”的对举,使诗歌立时具有了千钧之势,令我们内心产生剧烈的摇颤。再如《病》:“母亲急病/高烧不退/我给她量体温/给她喂药//我一直不能忘记/当我走近她/她捂住嘴和鼻子/小声说快走开/别传染你//小时候/我们高烧时/就在母亲的怀里/听她小声说/孩子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个人觉得这是知遥诗歌中最感人的一首。整首诗语言平实,写的生活细节也很朴实平常,但通过母亲在两个生命阶段对孩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将人间真诚而伟大的母爱鲜明地揭示出来。表面上是平实的用语,但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深意却是奇崛而深峻的,这样的诗歌足称优秀之作。
知遥诗歌的审美辩证法远不止上述三种,还有诗形建构的整与散、意象的多与少、语言的庄与谐等等。因为诗人艺术地处理了诗歌表达中的诸多矛盾,他的作品才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而具有了不平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熏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26-03
【作者简介】顾永丰,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21)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情感熏陶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一种更注重人性化的人本教学方式,它以“知情并进”为教学目标。不管是“情境教学”还是“愉快教学”或是“成功教育”,都是情感教育的具体探索:“情境教学”是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体悟情感;“愉快教学”则是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成功教育”则强调以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造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潜心研磨、精心预设,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地去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环节,强化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熏陶的认识误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中,有的教学者受到可量化的教学评价指标的影响,不创设情感熏陶的教学环节和环境,淡化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有的教学者在追求高效教学的旗号下实施着功利性的教学安排,肆意地肢解文本,消解了情感教育的因子;有的教学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忽略了语文熏陶感染的慢作用;有的教学者从考试需要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更注重对文本词句的分析理解、对课文全篇的感知感悟,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目标的实施。在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这些现象,究其本质,是教学者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缺乏科学的整体认识,也是对语文学科属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语文”说到底是“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工具,“文学”本来就是“人学”,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离不开人的情感活动,作者的创作情感和读者的阅读情感必须在教与学的交流中达到交融。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的成长期,学生的情感日趋丰富、日渐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加关注情感,或渴望情感、或品味情感、或流露情感、或寄托情感。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资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其实从教材的选文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其选文十分关注情感因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联系学生和文本的情感纽带,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红线,架设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桥梁,在教学中实现教者、作者、读者三者的感情共鸣。
二、课堂教学情感熏陶的实施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顺性达情”。课堂教学中的“顺性达情”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要求下主动学习。歌德曾说过,情感是一个活动着和行动着的人的灵魂。确实的,情感是一个人生活的原动力。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而语言主体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潜伏于其中的,只有深入作品中的语言主体的生命、心灵之中,才能叩开作者的心灵之门,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学生学习语言文学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别人的生命活动,通向心灵活动中美的境界,从而学会用美的眼睛、耳朵去感知世界,用美的心灵、情感去体验生活。
一般来说,人的情感的产生是由内而外的,由人们的内心好恶而引发好恶的行为。然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则有所不同,从某个角度讲,这种感情是由外而内的。作为读者的学生,他们接受指令而阅读课文,对课文一开始是没有感情的,对课文中的感情也是毫无所知的。因此,教学者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对教学产生情感,对课堂产生情感。
1.以情感素材引入情感熏陶。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来挖掘与文本内容关联的情感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熏陶的氛围:或用人物杰出的事迹感染学生,或用教师的认知启发学生,或用特定的情境渲染氛围……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当笔者展示出史铁生残疾身躯的照片时,学生们一片唏嘘,但当笔者引导学生们欣赏史铁生充满自信的笑容,并展示出他的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奖项时,学生们露出了严肃的神情,继而又议论纷纷。学生们对史铁生产生了敬佩之情、赞叹之情,并进而产生疑惑:这样的一个残疾人是怎么战胜自我的呢?又是怎么取得如此成就的呢?此时外部的环境已引发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则容易走进文本和作者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优美的散文或经典的名著时,教师或采用情境描述,或采用朗诵,或歌,或咏,来打造情感熏陶的前奏,让学生带着浓浓的深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叩击作者的灵魂,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者的生命活动中的美好境界。笔者在教学《红楼梦》单元之前,先让学生闭眼静听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然后让学生分别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学生们完全沉入到了学习的境界之中,学生情感投入其中的情景令人难忘。卢梭曾说:“自由是人的天然本性,人天然具有自由活动的能力。人在遵循自然的自由活动中才能得到幸福。”教师此时只需做一个把学生引导到“自由境界”中的“向导”。
2.以入情入境实现他我置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其实学生要真正弄懂作品中的事、情、理,达到“实现自我”,并有所创造,就必须自己走进作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感受,去体会,实现他我置换。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方法很多,比如朗读。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视朗读的作用,甚至认为这是小儿科。其实不然,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高中学生更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它甚至可以代替教师们不肯割舍的讲解和分析。
笔者在教《我与地坛》第二教时时曾做过一次尝试,整个第二部分,我没有做任何讲解,只是做了一次深情的范读。饱含感情的朗读营造出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学生们或低泣,或沉默。然后让学生朗读最令自己感动的语段,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体悟。当时没有一名学生不动情,没有一名学生不入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被文本的情感所感染,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此时任何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再如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也是入情入境的最简便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笔者在教学《登高》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坐片刻,然后笔者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孤独地登高悲叹的情景,从学生时而蹙额、时而扬眉的神态中,笔者分明看到了一个个“杜甫”正走进他们的心里,待学生觅得作者的精神立场达到了他我置换的时候,再朗诵《登高》,就很自然地融入到诗歌当中。入情方能入境,入境方能体情察理。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实现他我置换的方法有很多,如自演小品、自演课本剧、纵情歌唱、分角色朗诵、对联问答等。
3.在教学关键点促进情感升华。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入情入境的情感渲染只是教学的第一步,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地抓住教学契机,帮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道德是社会的意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可以说是理性的;而美更多地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非理性的。语文学习中,人们往往会陶醉于某一种意境,倾心于某一种情怀。“枯藤、老树、昏鸦”“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可以成为一种美的欣赏对象,但是,这些情怀连接着人生态度,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感悟。担负着立德树人使命的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去帮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体悟生命的价值。
譬如,当学生们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赞叹时,当学生们向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投去敬佩的目光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们想一想:作者在诗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当学生为史铁生的母亲叫好时,当学生为祖国母亲的沉重灾难叹息时,教师不妨问一问:母亲为儿女奉献一切,那么做儿女的又该如何去报答我们的母亲呢?当学生感慨于的伟大、马克思的贡献、巴尔扎克的深刻时,教师不妨让他们想一想:这些伟人的伟业来自于一朝一夕吗?他们的英名,是后人给予的吗?……在这些关键点抓住教学契机,以这样的方式启思,就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4.在创新思维中促使情感内化。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的权利。”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的权利”,这种“参与的权利”不仅引领阅读者(学生)借助作品进入作家的个人世界,并觅得其精神立场;而且还引领阅读者(学生)让作品进入自己的精神领地,并与作品发生互塑,发现自己。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小组讨论后,多数学生认为套中人别里科夫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但也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一个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连气都不敢吭的人,罪恶的沙皇专制制度会使“那些连气都不敢吭的人”迟早也成为“别里科夫”。学生的情感倾向一目了然。
教学《红楼梦》单元时,学生对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的分析评价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在新时代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重新审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倾向。课堂中的情感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生的情感在思维中得到积淀。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事,任何简单生硬的说教只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学生只有在课堂中真正自由感悟,才会真实地沐浴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之中。
“教育不是工艺,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高中语文教学绝不是机械的知识点的教学,更不能是应试的教学,它必须是牵动作者、教师、读者(学生)的心灵的教学,是一种感情的默契和交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情深意切的过程,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我们也许会自问:如果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与智慧的源泉,在生活的每一刻给予我们指引,那我们为何不去找寻这一源泉呢?这样的问题如同在问我们怎么忘了自己这一与生俱来的权利。即使与至高境界紧密相连,但是我们知道心灵的容器有多大,获得这一源泉的意愿就有多强烈,也决定了从这无限的源泉中获得的能量的大小;这个道理不言自明,因为神给予我们的,都是我们能够承受的。直言之,我们从这源泉中获得的力量足以让我们战胜艰难,排除最大障碍,完成梦想,获得成功。只要我们愿意给心灵源泉在心中留有空间,我们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让自己成为一个干净的巨大容器,让神圣之水在我们身上流淌,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埃米特・福克斯的作品《积极思考的力量》中,作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想像你来到海边,拿着一个小水罐,俯身将它盛满水。你所盛到的水是与所拿的容器成正比的。如果你拿的是一个只能装一品脱水的罐子,你就不会盛到一加仑的水。
福克斯想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手里拿着一个小罐来到取之不竭的大海,而我们若想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质,就需要知道如何进入整个水域,这是一个充满无限智慧和神圣力量的宝藏。我们神圣的源泉如深深的海洋广袤无边。当我们想从这无限的水源中取水,所执容器的容量也许是一品脱、一夸脱或者一加仑。如果我们愿意,也可以用大型的贮水器。但确定无疑的是,我们所盛回的水量只能和我们的容器相一致。净化心灵之旅将帮助你拓展自己的心灵容器。
然而,我们却一直在减少对神圣源泉的依靠。我们不能进入整个水域,是因为我们的心灵空间已经塞满,我们内心没有留出承载它的空间。我们灵性生命的容器中塞满了太多外在的牵扯,嘈杂不堪,使我们难以听到来自心灵的直觉感受。因此,我们忽视了那些意在指引我们、保护我们,确保我们幸福安康的信号和示意。我们之所以没有完完全全面对当下的生活,是因为还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过去。我们超负荷运转,疲于奔命,甚至不能清晰思考,遑论倾听心灵的声音。甚至当直觉警示我们应该另作选择,另择他径时,大多数人依然忽视来自更高智慧指引的声音,而作出当下看似轻松的选择。
如果不能呵护心灵的成长,追求至善的生命,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寻求外在之物填塞生命,以一些能快速满足的方式麻痹自己的痛苦,漠视自己的梦想,并且否认对它的追求。将心灵的“礼物”遮掩起来,过着看似舒适但又麻木的生活,似乎人人都可以这样。如果我们不愿倾听心灵的声音,不愿进行必要的排除往昔毒素的工作,不愿回应更高的理想,我们就会寻求短暂的满足感。很多人发现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地偏离路线,匆匆忙忙作出决定,与梦想渐行渐远,踏上了一条漫长而黑暗的路,最终一无所获。如果不愿花费时间看护心灵、滋养灵性,良善的愿望就会缩减,被外在世界自动格式化。这些都受过去生活阴影的影响,与追求美好生活背道而驰。
如果不选择“21天心灵之旅”清理心里的毒素,或许你希望通过整天阅读充满积极思想的励志书籍,达到同样的目的。但这些书中的思想实际上无法融入你的心灵世界,因为你的心已经填塞了过多的东西,空间所剩无几。你的内心将其他思想拒之门外,因为已有的观念与企图进入的思想相左。例如,想像一下,你对未来作好了规划,心中已描绘出图景,未来在向你呼喊“我成功了!”未来图景中,你家财万贯,工作令人艳羡,处处得到尊敬,你享受着劳动所得的果实。深夜在灯下遥想未来图景时,你为之祈祷,为之深思。但过不了多久,又开始感到挫败,而且烦躁不安:为什么成功不赶快到来?你需要明白的是,过去25年里,如果你对自己的看法是“我是个失败者”,那么“我是个成功者”的自我评价在你心中是无法生根的。你必须首先赶出“我是个失败者”的自我评价,才能给“我是个成功者”评价留出空间。这样,成功才能来到你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生机勃勃。
热爱工作的人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但工作成瘾的人却是病态的心里满足,
在疯狂工作的过程中寻找心理解脱。
你是热爱工作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工作瘾君子?
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
基本不会有上下班的界限,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室,
而办公室则是随时可以成为加班时躺倒睡觉的“家”;
偶尔陪家人朋友散心逛街也多半人在心不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
一旦离开工作,就会精神不振、焦虑、抑郁、毫无生气:并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快乐,除了像一架机器一样马不停蹄日夜不休;
尽管因为长期疲劳而使身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仍然不愿休息或看医生……
案例:瘾症背后的痛苦
而立的M先生是某跨国集团中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他看起来面容憔悴,焦虑不安。声音有点神经质的颤抖,眼神灰暗没有光泽,但是讲话仍然很有条理,大概是一直从事管理工作的原因。
M说他怀疑自己可能心理有问题,“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与工作同伴相处,我都已经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了。别人总是说我太严肃,无论工作、用餐,还是K歌,永远都是一副紧紧张张、面无表情的样子。更让我郁闷的是,客户居然也说我冷血,脾气暴躁,缺乏诚意。我觉得冤透了。他们不知道我有多努力地工作。记忆中这些年来我几乎就没怎么休息过,每到节假日,别人度假的度假,探亲的探亲,我总是没有心思放松自己,想方设法让自己工作。我还在胳膊上刻了两个字:勤奋。当我稍有松懈,就会看看这两个字,以激励自己再度奋发向上。我承认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可是只有看到持续不断的出色的业绩,我才会觉得安心,我就像个追太阳的人,看见的永远都是高高挂在天上的太阳,不停地奔跑追逐,无法停歇。”
但是,M先生却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很少有时间和太太儿子相处,也根本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太太则连抱怨的话也没了,虽然他们的次数少得可怜。终于有一天,M先生发现,一旦不工作,他就会焦虑到几近发疯,而他能从工作找到的乐趣却越来越少。
个案分析
为M先生做放松练习的时候,他哭了。很多平日看来很坚强的人,往往会在这时候崩溃。因为心理医生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为他们制造完全放松没有压力和顾虑的环境,并引导他们发泄出心中积郁。这一点是其他人很难做到的。
M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从来都没爱过自己。在进一步的交谈中,M吐露出隐藏在心底的痛苦。M的童年很不快乐。父母一直处在战争中,打架分居是常常发生的事情。父亲是狂躁暴怒的,母亲却是挑衅和歇斯底里的。每次母亲在父亲那儿受了气之后,就会把愤怒撒在M身上。在M的记忆中每次被母亲撕来扯去的时候,自己从来都不流泪,实在不能忍受时就会大喊道:你把我打死算了!因而在心底里,对于母亲,M有很深的恨意。
家庭的不幸使M的内心极度自卑,因而在另一方面亦极度要强。他刻苦学习,努力向上,从求学时期直至工作,时刻都想向别人展示他独一无二的优秀以掩盖内心的恐惧。恨一个人的痛苦,长期积聚在心中,也需要一种精神和欲望来弥补――那就是工作。自卑使M非常害怕别人看到他的弱点,因此又对自己十分苛刻,处处要求尽善尽美;憎恨产生的痛苦则需要用更多的工作来麻醉。这就是造成M工作上瘾的罪魁。
在我看来,瘾症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痛苦。M对于母亲的怨恨就是其最深层的痛苦。但是,不是任何一种痛苦都是直接由某件事、某段经历或者某个人引起的,它会伴随着性格、生活和工作环境,或者某种生理缺陷等综合因素而形成。正像M先生一样,作为一间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追求卓越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也是造成他工作成瘾的重要原因。不过对于心理医生来说,首要的是找到痛苦的根源,并据此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心理辅导计划。
心理辅导
消除怨恨
为了逃避痛苦,人往往会本能地用其他工作来努力填充自己的时间。工作便是其中之一。M最根本的问题来自母亲,如果对母亲的怨,限能够释怀,就是解决了头号问题。
把怨恨彻底地做个宣泄。M在我这里做了3次宣泄,效果是再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打骂时,不那么紧张了。
使之理解母亲的痛苦。我告诉M,一个动不动就打人的人自己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痛苦,否则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在我的劝说下,M主动去了解了母亲的经历,他发现其实母亲的一生原来也很痛苦。他意识到自己承受母亲的痛苦是母亲能活到今天的一个原因,并且感觉到自己挨打是有意义的。
在我的建议下,M每周都与母亲进行至少半小时谈话,虽然谈话不容易。每次谈话后,我都会为他做分析和劝说。
3个月后,这种沟通让M对母亲的态度渐渐好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工作,开始感受到要学习享受生活。
时间管理
找到最基本的诱因不是治疗的全部,心理状态的调整同样需要对生活和工作有一个恰当的认识。所以主观的强迫性的改变通常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时间管理就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M通过思考为自己找到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三件东西,第一是健康,第二是事业,第三是家庭。
把每天和每周用于以上三方面的时间大致做一个比例分配。如果这个星期工作实在很忙的话,那么在下周就要安排更多的健康计划和家庭活动来补偿。
每周至少每3天做一次自我检查,并以日记形式记录。
如此持续3个月,M先生的工作时间大大减少了,同时也感觉身心舒畅了很多。
什么才是真正的工作成瘾?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工作瘾症?
以下症状中如果有7项以上回答“是”,那么就要引起警惕了。
1.对工作的狂热和兴奋程度超过家庭和其他事情。
2.加班是家常便饭,即使没有任何补贴。
3.将工作带回家。
4.最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是工作。
5.家人和友人已不再期望你准时出现。
6.额外工作的理由是担心无人能够替你完成。
7.不能容忍别人将工作以外的事情排在第一位。
8.害怕如不努力工作就会失业或成为失败者。
9.别人要求你放下手头工作,先做其他事,你会被激怒。
10.因工作而损害与家人的关系。
工作瘾症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往往并不真正热爱工作,并且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求得某种“心理解脱”,而一旦工作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然而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后者则可以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出现
问题时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与同事、上司有融洽的关系。
什么样的人容易工作上瘾?
内心敏感自卑,需要通过外在成就证明自己的人。
单身或夫妻两地分居的人,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的人。
喜欢攀比的人。
有强迫性人格的人。
童年生活中受过某种挫折或打击,或者受到严苛的成才教育的人。
导致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
未能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缺乏爱、没有寄托,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
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比如失恋,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投入工作。
高压下的商务精英如何预防工作上瘾?
精英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当健康、快乐在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时,人的时间管理意识就会自然倾斜,不会只把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他们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并强迫自己减少工作量,具体做法是: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将自己现时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工作时间一一写明,然后考虑哪些是可以完全放弃的,或至少暂时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订出新的工作日程表,并请家人予以监督。
此外,不妨培养一些与工作不搭界的业余爱好,丰富业余生活。
什么时候你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治疗?
1.当你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而不能自控的时候。
2.不管多么疯狂地工作,也不能感到快乐的时候。
3.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你不正常的时候。
心理医生们通常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工作瘾症?
1.寻找其成瘾背后的“隐藏着的动力”。
2.疏导并松动其“动力”的凝固程度。一般用情绪宣泄疗法。
3.引导其建立和谐的需要:帮助其实施为期三个月的新的时间管理计划。并以日记的形式做自我检查。三个月是可以建立一个新习惯的最少时间。
你不知道的健康资讯
安全套套走女性健康
研究表明,安全套虽然能有效避孕、防止性疾病传播,但它在阻止男性进入女性生殖道的同时,也可能“套”走女性的健康。目前尽管对可促进女性健康的观点还未得到全面权威的肯定,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后指出,的保健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能抗菌消炎。德国医学家在一次生物试验中意外发现,男性的里含有一种重要的抗菌质――胞浆素。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能阻止细菌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细菌无法存活。
二是可抗击癌肿。韩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可抗击女性卵巢癌。他们将除去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分别注入到含有上皮卵巢癌细胞以及普通卵巢上皮细胞的培养液中。48小时以后,他们发现,卵巢癌细胞死亡率达到81%,而正常细胞仅有37%死亡。
此外,还可促进女性激素分泌,使丰满,臀部丰腴,皮肤细嫩。
正常男性的次数和量
正常男性每次量为2~6毫升,量的多少与频率有一定的关系。次数多,每次射出的量就少;禁欲时间长,射出的量就偏多。每次量少于1毫升称为量过少,每次大于6毫升为量过多。
量过少或过多均为异常。量中占5%,精浆占95%,精浆主要是附属性腺(前列腺、尿道旁腺、精囊腺等)分泌的液体。当附属性腺发炎、功能亢进或禁欲时间长,射出的量会过多,密度降低,时可使随大量流出阴道而导致不育。量过少同时伴有和精浆中果糖缺乏,由于管道阻塞或者先天性精囊腺缺乏所致。如果有存在,可能是激素水平偏低或者是附属性炎症、功能受损害的缘故。当然,随着男性年龄的增大,全身各个系统逐渐衰退,每次射出的量也会逐渐减少。
阿司匹林和红酒抗听力老化
阿斯匹林、红酒和蔬菜对心脏有益的说法早已非常有名,然而根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上述食品还可以防止听力老化,并降低因抗生素和巨响所造成的听力丧失情况。
美国密歇根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阿斯匹林中的主要抗氧化剂水杨酸盐,对于服用庆大霉素和一剂量阿斯匹林的患者来说,只有3%的几率会造成失聪。但对服用庆大霉素和一种索然无害的安慰剂者而言,却有13%的几率会丧失听力。
阿斯匹林中的主要抗氧化剂水杨酸盐是一种抗氧化物,可以保护对DNA有害的分子自由基。它存在于红酒、绿色蔬菜、苹果、绿茶、和其他特定的食物及饮料中。
一、 颠覆:“另类”中国化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动画有一个共同痼疾――对人的漠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国人对动画电影的认识相关:青年人看日本动漫或美国动画,而中国传统的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黑猫警长》等,形象固定、情节简单、画风粗糙的低幼化倾向是其主要特征。正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童年的印记一般是人格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动漫文化具有超越年龄层次的社会影响力”。[1]即着眼人类的宏大主题及耐人寻味的现实指向是国产动漫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去年暑期档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开始关注自身并讲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故事的话,《大鱼海棠》则讲述了一个执着真我的故事。
(一)解构乡土中国
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尽管有很多观众不这么认为。
首先,动画场景是动画叙事的基本载体和角色表演的特定空间,也是最能体现动画风格的重要元素。《大鱼海棠》的故事场所是一栋中国风的建筑物――神之围楼,其原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福建客家土楼,“它具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一是大,单体式建筑体积之大,堪称居民之最;其二是坚,土楼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大门一关,土楼便如铜墙铁壁;其三是奇,土楼楼体形态各异,呈圆形、半圆形、方形、交椅形、畚箕形等”。[2]脱胎于客家土楼的神之围楼同样具有“大”“坚”“奇”的特点,此外,“其他人”世界的天空与人间的海底相连,只有当海天之门打开的时候才有机会外出,其稳固、封闭可见一斑。即“其他人”居住的神之围楼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中国的集中体现。正如所言,中国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扔在水面上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关系的中心。[3]所以在脱胎于乡土社会的“其他人”社会中,个人、家庭、民族和天下其实是数位一体、彼此勾连着的。他们在这里聚族而居,同呼吸共命运。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有遵守秩序的义务。
其次,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其说它受年事较长者的统治,不如说它受不成文的法律――礼――统治,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则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4]于是,习俗和惯例成为社会中每个人必须遵守的不二律例。故事便始于此,少女椿在成人礼当天遵循“其他人”社会的古老传统幻化为海豚去人间游历,由于轻信母亲的话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为了赎罪,她用半条命从灵婆那里换来了少年的灵魂――鲲。谁知她的举动竟触怒天神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甚至牵连全族。首先需明确一点,影片中鲲并不是引发灾难的直接原因,相反,打开海天之门引发海水倒灌的人是湫。那么,为什么全族都矛头直指鲲呢?归根结底,还要诉诸乡土中国的“惰性”:
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5]
这个社会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害怕被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孔氏五伦”唯独没有谈及如何对待异域人。一个家族及朋友、族人,构成一座铜墙铁壁的堡垒,在它的内部彼此互助,但对于外界则取消极抵抗态度,一切外来者都是入侵者,都被视为灾难产生的源泉。即鲲最大的错误不是引发海水倒灌,而是他破坏了“其他人”社会长久以来的稳固与和谐。
(二)彰显个人自由
影片开头,年迈的椿如是道:“每个人都一样,吃饭、睡觉、喝水,在集体中,我们都是一样的面目,一样的动作,一样溶解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泯然众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十分个人化的故事。虽然主创团队多次声明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守护的故事,笔者更坚信该片的主题是自由与责任。影片以更加普世、更加现代的思考方式讲述了椿个体意识的成长历程,其中既融入了对“个人―家庭―民族”关系的思考,又凸显了儒家宗法文化与道家自由哲学的尖锐对立。很明显,《大鱼海棠》借鉴了道家哲学典籍《逍遥游》,该书提倡不累于外物的绝对自由,这种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因为“孔子以礼义为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6]
在一次采访中,该片编剧兼导演梁旋透露了他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原因:“梦是退学后做的,我退学是因为向往自由而已。”[7]和梁旋一样,椿也是一位向往自由的怀疑论者。首先,当湫问她“你相信有天神吗”时,椿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信,没人见过。”其次,她并不信任她的父母,危难关头她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的爷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爷爷是懂她并支持她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人”世界中有三个离群索居之人――椿的爷爷、灵婆和鼠婆。爷爷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选择居于围楼之外。灵婆是人类灵魂的守护者,也是一个隐形的改革者,整个故事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当洪水袭来之时,她却说“底下的脏东西是该洗洗了”,不言而喻,“脏东西”指的是“其他人”社会的压迫与迂腐。而鼠婆则是一个行动派,凭借着细腻的心思与果敢的精神成功逃出“其他人”世界。此外,成人礼之上,椿的母亲之所以对椿恋恋不舍,是因为有人去了人间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说明,“其他人”社会中还有其他的逃离者存在。
当然,选择自由的同时就必须承担自由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便涉及到影片的另一个主题――责任。一开始,椿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选择饲养鲲:“我欠鲲一条命,我必须还给他。他的妹妹还在那个世界等他。”在洪水肆虐泛滥之初,年幼的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你知不知道廷牧被大水冲走了,而他的妹妹也在等他”,祝融和赤松子的诘问使椿瞬间呆住并明白是自己的选择给族人带来了灾难。于是她主动承担责任并全力补救――献上生命,化作海棠树,堵住了天上的漏洞以拯救全族。影片《大鱼海棠》的主题体现了全球化步伐中国产动画的自觉与责任――关注个人的命运与自由。不得不承认,以救世主形象出现的椿打破了孔氏学说竭力提倡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定位,更是一次现代女性对儒家文化执掌的男权社会的有力还击。
二、 创新:“非常”全球化
不似100%中国制造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是全球化语境下跨国合作的产物:音效由香港公司承包,音乐在日本吉田洁老师的领导下完成,3D效果由台湾制作,甚至还有一部分画面由韩国公司完成。众所周知,全球化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但全球性与民族性不是简单的前者吞噬后者的关系,“而是‘普遍化’视野的对比和挤压下激发起回瞥区域或本土的强烈冲动”。[8]《大鱼海棠》的主创们亦深刻认识到了民族性才是将国产动漫推向世界的重要元素,因此“借鉴―创新”成为该片的典型制作手法。
首先,作为一部架空世界动画,世界观是故事的核心。虽然明显参考了《千与千寻》中神秘小镇及《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中第三新东京市的设置,但《大鱼海棠》却呈现了一个完全中国式的古风世界观。“所有人类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从海的此岸出发,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去到海的彼岸,之后变成一条沉睡的小鱼,等待多年后的再次出发,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影片开头便通过老年椿的画外音点明了故事的世界观设置――世界分为两层,上层是人间,下层是“其他人”世界,“其他人”世界的天即是人间的海,两个世界通过海天之门相连接。“其他人”掌管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及春夏交替,他们有300年的寿命,死后灵魂便会去到如升楼;而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条大鱼,人的一生就是此岸到彼岸。平行世界及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设定来源于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
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大鱼海棠》与《EVA》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上表所示,虽然《大鱼海棠》的人物设置几乎完全脱胎于《EVA》,但影片中的人物内核却是十分中国化的,如椿质问母亲凤:“你进我房间了?”凤答道:“我进你房间怎么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再如椿的爷爷死后变成了一棵海棠树,树在中国文化中是坚实稳固的象征,而爷爷不仅是整个家庭的守护者,更是椿的坚定支持者。此外,影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里找到人物小传。如椿和湫的灵感来源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鲲的名字取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两句皆出自《庄子・逍遥游》。赤松子、鼠婆出自《搜神记》,祝融、句芒、蓐收、后土均出自《山海经》,而前四者加上玄冥正好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五行神: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阴阳五行说”产生于殷周时期,既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即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不止如此,片中出现的小动物如帝江、白泽、雎鸠、凤凰和貔貅等均出自上古神话或古书典籍,就连成人礼仪式上的面具舞都有着楚地傩戏的影子等等。
最后,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表情达意的核心载体是一帧帧连续的动态画面。[9]梁旋没有否认,《大鱼海棠》的画面多多少少受到日本动漫的影响,“因为宫崎骏很多片子的灵感也来自于西方童话,而我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西方童话,所以我们创作的源头有相似的地方,都被西方童话影响,同时又受本民族的东西影响。”[10]但他表示:“在美术风格上,我们是完全区别于那些日本动画的。我们的美术色彩更浓重,更注重光影,会让你感觉是进入到一个真实的情境里面,而不是在欣赏一幅画。”[11]正像宫崎骏善于从日本社会及鬼神文化中汲取经验,《大鱼海棠》则受到了《山海经》《搜神记》等上古神话的影响。影片中海棠纷飞、青龙盘旋、凤凰飞天的场面,红色的海豚、诡异的双头蛇、四只翅膀的猪、双尾飞鸟、单眼摆渡人等奇特生物及福建客家围楼、宁波天一阁、西南梯田、乌篷船、红灯笼等建筑都彰显了浓浓的中国风,呈现出和日系乡村风完全不同的景象。虽然“抄袭”“外包”等批评质疑不绝于耳,《大鱼海棠》的出现仍激发了中国影迷对真正原创国产动画的信心。
结语
作为一部未上映之前便斩获第十四届韩国首尔国际动漫节最佳技术奖、第六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受观众欢迎奖等众多大奖并被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收录的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不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深度反思。它的出现不仅使中国动漫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产动画创作理念落后、市场意识缺乏的缺陷,又使国产动漫重回商业电影叙事法则的同时着眼民族情怀、人性本真。与此同时,《大鱼海棠》还为全球化语境中国产动漫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向――在大胆使用中国元素的同时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的动画电影。当然,吸收且创新是关键。正如迪士尼动漫大师唐・哈恩说的那样:“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所有中国人不缺人才和丰富的故事题材,关键是如何创新,并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12]
可以说,《大鱼海棠》有着中国式的故事内核,日本动漫的人设结构并杂糅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呈现模式。它是一部具有民族情怀、人性光环的影片,从精神道义上而言,符合道教、佛教中对人生的解读。虽然存在着情节不合理、节奏把握不到位等硬伤,但《大鱼海棠》不仅成功呈现了一个现代性的“人”的故事,更为民族动漫的崛起带来了一丝希望。毕竟,花儿需要宽容和鼓励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殷俊.动漫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2]郭潇,李建涛.福建客家土楼的“神幻化”表现――《大鱼海棠》“神之围楼”动画场景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4].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26,50.
[5][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J].黄嘉裕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5,98.
[7][11]澎湃新闻.专访|对于《大鱼海棠》的非议,导演们服气吗?[EB/OL].(2016-07-09)[2016-08-08]http:///baidu.jsp?contid=1496058.
[8]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3.
[9]许爱珠,秦明超.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徐克电影――以《智取威虎山》为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3).
新年刚过,一位朋友打来电话。本来说是“拜个晚年”,却突然谈起了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他说过年期间他专门去请教了一位医生,他问医生等他老了以后如果不想活了,怎么了断才是最迅速最没有痛苦的?那位医生也就很平静地告诉了他一种方式,大概是吃什么安眠药。
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阵阵发毛。如果不是隔着千里电话线,他一定会看到我的脸色发白。因为我们差不多是同龄人,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老。具体地说,我从没想到过自己会老,更没想过老了怎么办。冷不丁地听他这么一说,我顿觉老突然降临了,猛地凑到了我的鼻子尖上。
我不可能将它挥走。就像二十岁时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四十岁一样,现在四十岁的我,怎么也想不出自己七老八十的样子。尽管我知道,无论我想与不想,我终究会七老八十的。除非遭遇不幸。我肯定不愿遭遇不幸,那我就不能不老。
但在此之前,我是说在我和朋友谈到这个话题之前,我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总以为老是老人的事,最多是我父母亲的事,与我无关。我虽然不是青年了但我至少还是中年,甚至我在父母的眼里还是孩子。老实说,到现在我连中年的感觉都没找到,更不要说老年了。或者说我连父母亲的年迈都还没适应,更不要说自己的年迈了。很多时候当我对父母说你们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时,都觉得别扭,总觉得我的父母亲不是老人,成年人而已。
以这样一种心情,自然不会想到老。就是老找来了,也会拒之门外。有一次一个年轻记者来采访,大概为了让我高兴,就说,我小时候就读过你的作品,我差点儿跳起来说,我有那么老吗?因为不认为自己老,所以消受不了对老的敬重。
但是听朋友谈了这个问题后,我开始想这个问题了。一但想这个问题,我就频频地遭遇这个问题。
前两天在电视上,我看见一个老太太竟然有个很老很老的儿子,我忽然明白,即使是做一辈子儿子也会老;昨天我又遇见一个很早以前就认识的弱智女子,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了,我又忽然明白,即使是一辈子无忧无虑也会老。一个屡屡受挫失意的人会老,一个总是春风得意的人也会老。
今年春节,我在父亲干休所的布告栏里,一下看见两张讣告,两位与我父母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在大年初二那天相约去世,这让我突然惊恐地意识到,死神时时都在光临人间,不分时间地点,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幸福与否。
我们从婴儿那个房间里出来,奔向四面八方,最终又全回到老人那个房间里去了。
我们在两个房间之间踏出千万条路,却只有一个终点。这个简单的问题不是弄不明白,是不愿意去明白。
一想到自己也会老得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老得吃什么都没胃口,老得穿什么都没有样子,老得不敢过马路,老得大把大把吃药,我就觉得我比怕死还要怕老,我就能够理解朋友所说的要“自行了断”的心情。
朋友说,他认为人老了都应该像他那样明白,自行了断拉倒,免得再拖累他人,也免得消耗更多的社会财富。他认为花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去维持一个明知已很难维持的生命是一种浪费。只要本人愿意,就应当允许他结束生命。他还说人应当坦然地正视死,死就是回去,不是什么坏事。老到生活质量很低、浑身病痛的时候,活着才是受罪,才是坏事。
所以他打算一旦老到没什么意思的时候,就果断地结束生命,回去。
我觉得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但不知怎么,却很难接受。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明知这个人的生命已无法挽回,还是不愿放弃努力,人们明知病人本人也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想活了,还是想让他活着。人们不放弃并不是指望奇迹发生一一也许会有奇迹,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尽最大努力来表达自己的爱,安抚自己的心。我想,让人的良心安宁,让人表达出自己的爱,比什么都重要。
是的,如果所有的人老了以后都能像我朋友说的那样去做,及时地自行了断,的确可以节省许多社会财富。可是反过来想,人们创造社会财富又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尤其是衰弱年迈的人,不惧怕贫穷和衰老吗?其实我知道,我的这位朋友正是那些不愿放弃努力的人中的一个,我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照顾老人,并且非常地仔细周到,我还知道他会一直这么做下去。他所说的老年之后的种种想法,仅仅是一种思考。尽管我觉得他的想法过于悲观,也不能不承认他的思考是超前的理性的。
并且我还觉得,提前想到老有许多好处,除了你会更理解老人关心老人之外,你还会更善待今天的生活,会变得更通达、更宽容。一想到那些所谓的名利,那些让你夜不能眠的恩怨,都会因为老的到来而失去意义或者自行消散,你肯定会在一瞬间减少许多烦恼――当然,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怎样,我还是不会因为老的必然到来而沮丧。在把朋友的话想了又想之后,我仍想对他说,我会愉快地等老。
我不会为此悲观。我不悲观是因为我不给自己悲观的时间。我打算把老了以后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无闲生愁。
从雅的说,我要把现在无法静下心来细听的古典音乐一一地仔细地欣赏,我会坐在舒服的沙发上,泡一杯茶,闭上眼睛,反复聆听那些大师们创作的美妙旋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先进入到另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里去;从俗的说,我想学学打麻将,把许多人津津乐道而我一直觉得莫名其妙的那堆东西搞明白,我估计那时我的许多朋友都会围坐在桌前,我就为了和他们说话也得坐上去;从文的说,我准备练练书法,去参加各种书法比赛或者书法大展,也免得有年轻人要我题字时,我的臭字损坏我德高望重的形象。我母亲的书法很好,并且我母亲说书法和天分有很大关系,我因此对练好书法满怀希望;从武的说,我准备去大街上扭秧歌――如果警察允许的话,我绝不让自己每天陷在沙发里发呆。我要时常让自己跳得心发慌腿发软,时常让自己闻到身上的汗臭。
如此这般,我估计我的老年会比现在还要忙。只要我自己不冷落自己,别人就冷落不了我。我会忙得没有时间悲观,也没时间生病。其实我不悲观,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有一回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著名主持人写的文章,他说人们总觉得他作为一个重要栏目的主持人,显得过于年轻了。因此他希望自己快些变得老成稳重起来。我当时想,竟然还有希望自己尽快老的人。在那以后,我每每在电视上见到他就会打量一番,然后对他说,你还没老。后来我发现,我竟在等他老。这种等待就像是在等一个熟悉的朋友归来。
当然,我知道,我不等,他也会老,我等,他也不会老得更快。
这让我忽然意识到,在你无可挽回地衰老时,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和你一起老。这些人中有你的至爱亲朋,有你的儿时伙伴。你不是孤单的,不是清冷的。有好些人陪伴着你说说笑笑地一起往前走,走进老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老太太就是和你一起逛商店的女友,老头就是时常开玩笑让你脸红的小伙子。你的灰白的头发和眼角的鱼尾纹里,全是他们的目光,甚至连你的病痛也是他们的熟人。
同样,你也亲眼目睹着他们的变化,看着他们一天天地老,本来高大挺拔的身材渐渐弯曲,本来一头浓密的黑发渐渐花白,本来响亮的嗓音渐渐喑哑,你目睹着这个生命的变化过程,并且体验着这个过程。这是多么奇妙的事。一想到这一点,我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情。我觉得人活到老,就是为了体味这样的温情。
所以我想对我的朋友说,等你到老,我也会老。我们一起老。那时我会到你的城市来看你,或者邀请你到我的城市来看我。我们选一个安静的有阳光的地方坐下来,慢慢地品茶。那时我会亳不在乎地选择最昂贵的好茶,比如刚刚上市的明前龙井。用洁白的瓷杯和滚烫的开水冲泡。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叶片上的脉络清晰无比,就像我们的心情。
我想我老了以后,会是个矮小整洁的老太太。据说人老了都会缩小,我年轻时个子就不高,老了会更矮。那时候你即使依然很高,却不会再挺拔了。我们坐在一起,随意地闲聊。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我们,那是一对极平常的老头儿和老太太。
你尽管告诉我你的烦恼,尽管对我说你的病痛,比如颈椎上的老毛病又犯了,头昏。我会把听来的一个偏方告诉你,让你试试。我还会对你说我也时常头昏,因为高血压。我们说完病痛,就感觉轻松了许多。于是我们聊起往事,几十年前的往事。我们会有许多共同的记忆。那时,所有的谜底都已揭晓,所有的恩怨都已消散,即使是一个曾深深伤害过你的人,你也会关切地问起他的近况,祝愿他一切都好。
当我们抬起头时,会忽然发现,几十年过去了,天没有老,云没有老,树没有老,一掠而过的飞鸟也没有老。当然;我们的微笑也没有老。一种比阳光更明朗的心境,让我们的皱纹和白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