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

第1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下行刚性;层次弹性;动态区域;分区规划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rigid urban planning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 urban planning of using the elastic planning methods of work.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should be using the elastic city planning methods of work, to adapt to the city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certainty and flexibility,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and local can accommodative. This paper urban planning flexibl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ethod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downside rigid; Level of flexibility; Dynamic area; Zoning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弹性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物体在保持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具有的可变性。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使用弹性的概念,有助于城市规划体系具有可变因素的包容性。在传统城市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完善的弹性规划工作方法,无法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弹性工作方法是城市规划发展必然方向

弹性工作方法指的是提高某些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环节的稳定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合理性变化,应该在保持规划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弹性。其中,刚性因素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保证城市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弹性的使城市规划灵活的编制和实施,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将刚性因素的要求灵活的、充分的发挥出来,便达到了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并且随着区域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规模效应的增加,区域生产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建设也应随之适应其变化。区域生产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和不可控性。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之中,往往通过采集已有信息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城市的未来进行预测,之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因此,已有信息的采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刚性,很多偶然的、变化的、科技的因素无法被规划预见和预测,无法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变化进行实时的反应。

在以往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和实际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意突破规划指标屡见不鲜等,这些问题大大减少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法定效力。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基本覆盖了城镇、乡村的范围,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无法解决城市规划过程中面临的动态性问题,更无法和现代市场高效、快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用弹性规划的工作方法是满足城市规划的动态性的必然需求,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方向。

2、城市规划弹性工作方法的思路

本次弹性城市规划工作方法针对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出“下行刚性,层次弹性”的编制思路。具体释义为: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详细规划,上位规划对下位规划提出必要的刚性要求,下位规划则在满足上位规划刚性要求的前提下,在该规划层面做出弹性要求,并对下位规划提出刚性要求。

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规模预测是制定方案的依据和前提。现代城市规划在传统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因政策推动、开发建设态势对城市活性区域城镇化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可在传统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规模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主动性城市化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仍然以刚性为主。

规划师应在充分调研当前我国城市化政策方向、市场开发潜力等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及动态发展的需求,结合现状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分析城市静态发展区域和动态发展区域,对不同区域发展态势提出针对产业发展、住房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发展要求。城市静态发展区域是指城市建设受到一定条件影响,在特定时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开发建设,以现状改造和基础条件改善为主的“微创式”城市建设区域。城市动态发展区域则是指现状发展条件较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地区,是城市建设最具活力的区域。该区域受政策推动、开发建设态势影响较大,是弹性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3、城市动态发展区域――分区规划在弹性工作方法中的作用

城市动态发展区域主要涉及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

分区规划层面:城市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延伸,城市动态发展区域则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最具活力的分区,是弹性城市规划实践的最佳区域。相对于城市静态发展区域来说,该分区的城市规划更具有弹性规划需求。

分区规划是本次弹性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区规划向上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要求,向下指导详细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在遵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骨架、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用地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完善和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并重点对用地功能进行弹性分析,确定弹性用地功能及其兼容性,弹性划分总体规划阶段地块用地边界。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在用地功能、地块划分上较多的体现为刚性要求,因为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相对较长,一般为20年,较多的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无法过于详细的研究各区域发展态势,无法适应不可预知因素对规划用地布局的影响。传统的城市分区规划则在规划期限上基本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分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深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内容。而分区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下层次规划,其研究区域和内容更加具体。该阶段有条件进一步缩短规划期限,确定区域开发活性,进一步研究城市近10年左右的城市发展态势等影响因素。

弹性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应强化分区规划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作用,而且更应该强化其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以往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阶段。特别是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协调过程中往往出现时间、进度赶不上城市发展变化步伐的情况,致使城市总体规划难以及时指导城市建设,致使城市总体规划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本次弹性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分区规划在具体建设用地平衡、核算,以及弹性用地、弹性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此种方法,即可使城市总体规划在一定时间维度上保持整体稳定行,亦可使分区规划在适当缩短规划期限之后,能够充分灵活的协调区域发展态势等动态因素,使城市建设能够适应现代市场高效、快速的发展水平,使城市建设积极向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刚性要求前提下,则是指导具体建设开发的重要过程。应在该阶段加强规划师的主导地位,以便较好的落实上位规划弹性部分的刚性要求,具体指导城市建设。目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弹性方法已经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实践,特别是在城市用地指标体系,指导性规定等部分,本文不再赘述。

4、结语

总之,弹性工作方法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使用弹性城市规划方法将使城市规划更具有法定效力和指导意义,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18(2):97―102.

[2]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4―15.

[3]张友安,郑伟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24―27.

第2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Abstract:urban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will and developers of interests, urban construction show some unsoundness, blindness and arbitrary.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in Nanchang c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ggestions to mention.

关键词:新加坡经验 城市建设 南昌市

Key words:Singapore experience, urban construction, Nanchang

作者简介:许玮(1982-)男,江西临川人,助教,南昌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王义林(1963-)男,江西瑞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11-01

南昌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一直在进行着,但规划的理念和方法都比较滞后,大区域的视野和发展思路欠缺,无法灵活应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也无法指导和控制城市的建设,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存在政府决策者意志与开发商们利益驱使的因素,城市建设表现出些许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反思南昌市已走过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之路,整理思路,调整步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本文就目前南昌市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经验是笔者对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一个统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概念规划时,就充分吸取了当时刚刚萌芽的生态经济理论进行概念规划,确立了狭小国土的合理容量与终极布局模式,使新加坡生态建设超越了单纯美化的范畴而具有关注人本身的目的论价值。

2、科学而严格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加坡立国初期,就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新加坡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也贯穿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论是城市概念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都不得随意修改。在规划的调整上,新加坡采用稳定概念规划,适时调整总体规划的策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新加坡概念性规划期限为45年,每10年调整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每5年调整一次。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规划应鼓励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在制定“开发指导计划”时,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吸收。此外,政府对有关规划文本也是及时公开的。

3、优秀的建筑群体设计。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因对人的心理感知具有深度而给人以整体和谐美感。新加坡较为完美地演绎了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纵观整个城市,没有太多的宏大豪华建筑,但莱佛士大厦(贝聿明设计)、金融大厦(丹下健三设计)等少数标志性建筑起到重音和强烈符作用,仿佛独唱演员领衔合唱团,使整个城市建筑群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丰富的天际线和竖向轮廓线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

4、以人为本为理论的城市管理体系,新加坡市容整洁、交通畅通,整座城市日常运行十分规范有序。在新加坡的街道上看不到乱停放和摆摊设点的,几乎没有乱丢垃圾的现象,城市非常整洁。在大街上过马路,绿灯不亮,是没有人走的。开汽车即使是夜深人静,红灯亮了,也绝对没有闯红灯的现象。新加坡城市管理成效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科学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些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城市管理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倡导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主要用制度、法规管人。长期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新加坡人养成了很强的法治意识。在城市管理体制构建上,突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和考评监督机制的建设。

二、对南昌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1.做足具有个性化的“山水”文章。南昌水好,有内外八湖之多。我们应切实做好这些天然湖泊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把南昌“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特色风貌打造得更为精彩。昌北地区山体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块紧邻都市的生态宝地,是未来南昌最为珍贵、最富吸引力的后花园。昌北要发展、要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全面提升绿色山水的整体优势,以一流的自然风光、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旅游度假风景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2.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统一开发。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应该要制造一个比较浓厚的城市氛围。应该是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城市的发展倾向,要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和历史的潜在优势的同时,着力体现城市的地域性和个性特征。应聘请各国规划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南昌市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

3.注重城市的人性化设计和建筑群体设计。城市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应该把她塑造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生活区。同时,城市也是一个商品,要把这个商品做得好,就必须引进外来人口。因此,在南昌市建筑群体的设计中,应该是一种全盘的整体设计,在这个整体的背景下应当避免一些城市不注重建筑物背面效果的做法,高度重视行人与城市的紧凑感,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后向空间,统一协调建筑物前后的景观效果,并沿路、沿房规划设计休闲活动中心,让人在步行中所看到的城市景象更加丰富。

4.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和谐新南昌。城市规划做得好不好,主要靠政府和人民的默契配合。一座城市前期的规划,城市设计的工作应该以政府为主,后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的装饰,则应该以企业和人民为主。应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公众参与度、专家参与度借以缓解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市民暴力抗法,“钉子户”之类危害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ree Suitable"

Abstract――Nowadays, the study city location, the intensified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livable", " industrial ", " tourist " the " Three Suitable " new town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ame into being in such a background.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is mode, help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lighting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green " Three Suitable" ideal city goals.

Key words ――livable; industrial; touris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1.“三宜型”城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关于城市定位、城市发展动向的研究日趋深入,各高校、研究机构都对城市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城市发展有着更为迫切需求,“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型”新型城镇发展理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宜居”、“宜业”、“宜游”三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镇把建设“三宜型”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发展的首要发展目标。

2.“三宜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2.1“三宜型”城市内涵

从“宜居”城市研究来看,其中心思想是打造稳定经济发展与良好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市。 “宜居”作为一个传统城市规划概念,既包含舒适的人居自然环境,也包含特色的人文社会环境。如今,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我国新的城市理念。

从“宜业”城市研究来看,该城市具有适宜的岗位就业或者更好的机会去创业,也包括人们不会感受到沉重工作压力,体会工作的快乐。“宜游”城市一般与“城市”相辅相成的,因为二者在城市建设的一定程度上并驾齐驱。

从“宜游”城市研究来看,“宜游”城市的概念起源于旅游型城镇,字面意思是适宜旅游的城市,更深层次的是指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设施完备,道路交通便利,旅游产品丰富的城市。“宜游”城市的发展必定与“宜居”“宜业”一脉相承。

2.2“三宜型”城市特征

“宜业”、“宜居”、“宜游”本身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没有“宜业”就不会有“宜居”,“宜居”必然“宜游”,而“宜游”也是“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宜型”城市必须满足舒适的人居环境,特色的人文环境,充足的就业岗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备的旅游设施等,综合多方面发展的新型城市。

3. “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1“三宜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立足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三宜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此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2规划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景观生态建设括对景观“斑块”“基质”“廊道”的建设,规划时应给与优先考虑。

(2)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相关生态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规划中应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相结合原则,优化统筹,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3)时序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分期建设,系统管理,遵循时序性原则。依据时令变化,做到季季有景,完善绿地系统的季相性。

(4)合理布局原则。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景观复合系统,应布局均衡,比例得当。做到景观斑块(街间绿地、公园绿地等)、景观廊道(城市绿道、水道、道路沿线绿地等)合理布局,形成整体统一的城市绿地系统。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1绿地布局不均衡空间格局不合理

城市绿地在不断的发展中已初步形成绿色网络系统,但很不完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空间格局结合不紧密,绿地配置没有很好的从各类城市用地的特点出发,导致绿地系统功能和效益较低。

4.2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 “三宜型”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配合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目前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造成绿地景观资源的浪费。

4.3城市绿地景观缺少人文地方特色

城市绿地规划中,在充分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对人文资源挖掘不够,使城市特色不能充分表达,各个城市景观相似、风貌雷同 。

4.4 城市绿地功能不够完善

在现实的城市绿地建设中,为追求形象工程而大建草坪、广场,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等行为限制了空间生态、美化、防护等其他功能,不能很好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4.5 资金投入不足执行力度不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是一项面很广的工作,从最初方案形成到建设都需要资金投入和有力的监管执行,但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容易浪费规划成果和绿地资源。

5.对“三宜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5.1 确定良好的规划思路

将“三宜型”城市的指导理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运用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绿地利用率,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环境。

5.2 协调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其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加以落实。我们要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要具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眼光,重视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性,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5.3加强规划的地方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满足外,要融合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利用景观来传达每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但要做到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不冗杂,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特色和竞争力。

5.4延伸城市绿地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注重绿地功能与形态、格局的有机融合,使有限的绿地面积满足更多功能的需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5.5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力度

城市绿地系统的运行庞大复杂,包含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需要社会公众多方面的参与,共同参与建设。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等增加社会共识,全民参与创建“三宜型”城市。

6.小结

“三宜型”城市理念的提出需要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应完善,将城市的各项资源高效分配利用,在各类绿地之间进行优化,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任重道远,仍有待于探索研究,相信我国“三宜型”城市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张国忠. 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

[2] 裴莹.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3] 卢艳.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4] 李崇富,张文.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第4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停车场;停车场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规划设计流程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people's living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on the road, parking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common pressing problem faced by big cities. Based on parking lot basic concep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arking planning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content and principle in detail, put forward the parking planning and design of key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car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Key words: parking lot; Car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机动车持有量的迅速增加,然而有限的停车空间资源使得城市的停车供给能力相对道路交通需求严重不足,随意停车问题日趋严重,对正常交通流造成极大的干扰。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长30%,未来城市交通只能会越来越拥挤,停车问题也将会日趋严峻。停车场规划设计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城市交通有序运转的作用不容忽视。车辆有行即有停,合理安排停车场, 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减少交通事故, 提高运输效率, 从而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然而我国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行有路, 停无场”的交通困境。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城市停车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1停车场的分类

现行停车分类颇为混乱,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将停车场分为三类得到了广泛认同:公路边停车点、配建停车场和共停车场。路边停车点,是指由交通管理部门为方便短时间停车在部分路段划定的停车区域;配建停车场,是指按国家和各城市的配建指标确定其定额,与主体建筑物同时建设,并附属于主体建筑的停车场所;公共停车场,顾名思义是指为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所。

2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2.1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内容

按城市规划步骤,停车场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停车的行为特征及其基本概念、停车需求及其预测分析、停车供给分布理论、停车场及停车设备分类、停车场规划及换乘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建筑物停车配建系统规划设计、停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2.2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停车场应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客运交通方式、机动车拥有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相匹配。停车场规划设计应便于实施建设和管理:1)停车问题现状和远期需求量同时考虑, 考虑白天和夜间的不同需求;2)综合考虑其周围停车设施供需关系和道路交通状况;3)以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城市中闲置的边角地带;4)停车场的形式应因地制宜,尽可能的节约用地;5)停车场的设置需配合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

2.3 停车场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

2.3.1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目标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不可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分区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中,都必然包括停车场规划设计。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目标分两个层次:一是近期目标,改善停车问题现状,二是远期目标,满足城市未来的停车需求。规划设计目标涉及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必须综合考虑近、远期目标。

2.3.2 总体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通常将“公共停车场”以详细规模落实到位,画到规划设计图中,然而,这是毫无依据和意义可言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用地布局相当概括,且无法确定某一地区的配建指标是否足够修建“公共停车场”。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停车场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全市停车总需求和停车发展政策、确定各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停车场的健康发展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否定非法停车,传统的“公共停车场”只能是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停车设施不足部分的补充,合法的路边停车设施以及配建停车设施理应满足城市的停车总需求。

2.3.3 停车发展政策与配建停车指标

停车发展政策和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最应有所作为的方面,也是对停车进行总体控制与把握的两个主要方面。停车发展政策是停车场发展的总体策略,应从出行方式、机动车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等方面综合论证停车场的发展策略,并从政策上调控机动车的快速增长。配建停车指标是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加深对配建停车指标的研究,制定切合实际需要的标准。

2.3.4 公共停车场与非配建停车场

由于配建停车场与公共停车场二者的概念不严密,导致许多规划设计发生混淆,因此,应以非配建停车场代替公共停车场。每一次停车即对应一次交通出行以及一个出行目的地建筑,理论上应由此建筑物提供停车设施,即该建筑的配建停车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此产生非配建停车场,其实质是对配建停车场不足的补充。

3城市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相关建议

停车场总体规划布局系统与城市形态、路网形态布局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 它们均是开放性的复杂动态系统。因此,必须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步骤,以问题为向导,以方案的生成为过程,以方案的寻优和决策为目的。采用上述方法构思停车场的总体规划设计布局: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得到城市停车特性实际情况,掌握停车场规划布局的基本参数,深人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其次,在宏观上应根据城市机动车出行的分布规律来探讨城市停车需求量的预测工作,定性的把握停车场布局的整体形态图式, 然后逐层的将城市形态单元进行分解,并把停车的需求量分配到各个形态单元上。进而在微观上以区位分析理论为基础, 综合考虑停车场的可达性、功能属性、投资可能性、区位生态特性等, 应用动态协调技术对不同形态单元中的单体停车场的优化选址与合理规模进行研究,然后再从总体布局的层次进行整体集成和协调平衡。通过以上的逐层解析并整体集成,使停车场的总体规划设计布局与单体停车场区位的优化选址以及规模的确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取得协调。第三,探讨规划的实施措施。依次在下一规划阶段中重新辨识规划的环境、目标与布局参数,在前一轮布局的基础之上,对新一轮的布局形态进行宏观把握,依次逐层分解形态单元,并重复上一轮的相应步骤,据此不断滚动下去,从而得出停车场总体规划设计布局在空间形态上有机生长, 在等级规模上依序更新,在时间向度上持续发展的动态轨迹。

此外,在用地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应给停车场预留用地;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将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城市公益事业体系,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投资。将城市停车场的开发和建设按照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来对待,在相关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比如享受在市政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适当减免优惠;同时,适当放宽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引导出行。

4结束语

总之,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逐步提高,停车难的问题将会变得日益严重,由此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道路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解决停车场的规划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更要充分考虑各城市道路交通的现实情况,针对各地不同路段、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

城市停车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为适应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发展趋势,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解决未来城市停车存在的各种问题,应积极鼓励停车场的建设和发展,尽早地对城市停车现状进行全面且综合地研究,从而不断的完善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包丹文,邓卫. 城市静态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6( 2) : 101—104.

[2]关宏志,刘小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仝保军. 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问题初探[J]. 山西建筑, 2008,34(4): 51 —52.

第5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设计策略, 公共利益

Abstract: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lso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whose concern is the public value field of urban form and landscap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urban design control has a long history. The most famous modern successful examples are the city designs in th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city in the 1960s and in San Francisco in 1970s. The city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s the strategy fields of urban form pattern, natural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ere should separately formulate urban design goal and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necessary implementation. Later, these urban design results according to law, and translating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became the rules of zo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ols of urban design.

Key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trategy, public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 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 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变化, 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 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规划师不能用传统的手法对待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 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 两者关联较高, 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 “城市”或是 “城市” 的一部分。通常情形, 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 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 (商业区、 住宅区、 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 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 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 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 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 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 郊区或乡村, 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 城市设计需要考虑: 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 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另外,两者的差异在于: 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 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 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 镇、 乡村的关联。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 “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 、 省, 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 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 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凡从事规划工作的都很清楚, 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大原则和目标,城市性质、 规模、 发展方向、 总体布局等;分区规划主要编制分区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建筑开发强度等级控制, 目前嘉兴市在制定分区规划时按照六级控制

开发强度,并建立强度开发控制预测模型,综合各地块的开发条件,对全市可开发土地进行强度控制;而到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一层面,只是进一步细化各地块的控制强度,将强度等级分配到各个地块,并结合各种专业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最后一个规划控制层面为各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这个层面着重制定控制每个开发地块的使用性质、 建筑容量、 建筑密度、 高度、 退界等一系列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即通常我们所说的 “项” 硬指标。按照嘉兴市目前的规划审批程序要求,到这一层面就直接指导项目审批和管理了,控制

性详细规划一经市规划局批准生效后就作为项目审批的法定依据。很显然, “项”指标仅仅是在符合法定规划管理条例下开展城市建设项目最基本的要求,除去这些硬性指标,还有很多包括建筑风格、色彩、 体量、 公共开放空间等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指导性的依据,仅

仅根据这些强制性控制指标来管理城市建设,明显是有缺陷的,因为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优美的城市景观,舒适的公共空间,优秀的建筑品味,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活力的社区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按照嘉兴目前的规划管理控制层面来看,缺少了这一环节的控制和引导, 没有指导具体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景观等领域的并具有法定效力的有力依据。从文章一开始谈到的国外的城市设计经验告诉我们, 城市设计可以弥补目前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这一不足,城市设计也就在指导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设计的内容非常广阔,涵盖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态、空间、景观、环境、人文、社会活动、经济活力策划等等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具体如形象品位的打造,区域名片的塑造;建筑形态、风格、色彩、天际轮廓线;街道空间、家具小品;绿化景观;夜景、灯光照明;文化氛围塑

造、 场景活动营造、活力策划等等。一个好的城市设计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个性鲜明,有着明确的主体和自身的特色,这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控制性规划层面的另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自身有别于其它城市的鲜明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而对于一个城市中不同的特定的区域和地段也是有自身的特色和发展轨迹的, 因此“因地制宜”, “量体裁衣”的开发建设和控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城市设计也正是由于自身这方面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设计要求和控制引导方向,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也就在指导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综合目前所作的城市设计成果来看, 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城市在城市设计导则总体的指导原则上基本都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活力。一个好的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所能提供的保持群体、 个体以及其他物体具有非凡活力的存在的能力,包括三个特性: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谐性。

2、可识别性。感知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要通过人与场所的相互活动获得, 是人的主动行为。对于空间形态中构成元素组合方式即“空间结构” 的认知是把握环境的基础;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感受与对物质形态的感知是交融在一起的。“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是良好城市空间形态被感知后所留下的独特印象,是 “独此一家,别无它有” 的可识别特性。

3、适宜性。 指空间形态与人的活动相符,它不仅包括物质功能,还更多地涉及文化习惯。由于城市人群背景、 习惯的复杂性,单一功能的城市空间或者设施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的活动要求。因此,为各种潜在的城市行为提供弹性的甚至偶然的使用功能是设计者的应有的策略。

4、可达性。 一个城市居民接触他人、 各种活动以及资源、 信息、 服务和到达其他地方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活动发生的前提。

5、控制管理。城市环境的空间和其中人的行为是要进行规范和引导控制的,对空间的占有和使用必须经过有效管理才能达到高效。

6、 社会公平。 应尽可能地依据需求、 平等、 权利和能力等原则和实际情况将环境益处和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到每个可能使用的群体或个人。

7、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还包括城市的文化、 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进步。

第6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饱和负荷;预测方法;电网规模

Abstract: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urban saturated load,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city of saturated load forecast method and macro micro forecast method, and through the different way to predict the results of mutual calibration form the city saturated load forecasting closed-loop work proces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rationality and reliability.

Keywords: saturated load; Forecasting method; Scale of power grid

中图分类号: U66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饱和负荷是近年来城市电网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与传统的针对具体年限的负荷预测方法不同,城市饱和负荷预测的时间跨度往往较大,且涉及面较为广泛,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能源资源条件等多个方面。从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负荷增长一般都很快。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城市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城市负荷的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停止增长。此时,习惯上称负荷达到了饱和状态。

1 城市饱和负荷预测的原则和方法

1.1 城市饱和负荷预测的基本原则

一个城市的饱和负荷水平需要在对饱和负荷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其中关键性的主导因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为依托,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相关资料,研究揭示城市负荷的增长规律和趋势,通过多方案、多方法的比较论证后得到。由于城市规划是城市饱和负荷预测的重要依据,饱和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与此密切相关,因此城市规划内容的调整也必将会引起对城市饱和负荷预测结果的不断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讲,饱和负荷预测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

1.2 饱和负荷预测方法

1.2.1 饱和负荷预测方法的分类

根据预测分析对象的不同,饱和负荷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宏观预测方法和微观预测方法两大类。宏观预测方法侧重于对负荷总量的预测,根据饱和负荷的特点和负荷预测的基本方法,结合预测资料收集的难易程度,对城市饱和负荷总量的预测一般可采用基于人均用电量和基于城市负荷密度的预测方法。微观预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负荷空间分布的预测,也称为空间饱和负荷分布预测方法。

1.2.2 饱和负荷宏观预测方法

(1) 基于人均用电量的预测方法

该方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首先研究与环境、资源相适应的最大人口规模,并参考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情况,确定城市的人均饱和用电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饱和负荷规模,推测城市饱和负荷大致到达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1)

式中:为城市饱和负荷的大小;为城市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容量,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规律分析确定其值;为人均用电量,可参考国内外经济发达城市情况确定;T为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可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来确定。

(2) 基于城市负荷密度的预测方法

该方法根据对城市发展定位的分析,通过参考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的负荷密度情况,推导出本地区负荷增长表现饱和态势时的负荷密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用地面积,计算得到城市饱和负荷的规模。计算公式为:

(2)

式中:D为城市饱和负荷密度,可通过参考国内外同类型城市情况结合城市自身功能定位、资源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S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ΔP为预测修正量,是指由城市范围内除建设用地以外的其他用地 (例如水域) 所产生的用电负荷,该参数的引入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饱和负荷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上述 2 种饱和负荷预测方法各有特点。基于人均用电量的预测方法是通过对城市饱和用电量的预测间接得到城市饱和负荷的规模,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人均饱和用电量、城市最大人口规模以及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等参数,参数的目标数值相对容易确定;基于城市负荷密度的预测方法是通过对城市饱和负荷密度的分析直接得到城市饱和负荷的总量,参数相对较少,但预测过程中对城市饱和负荷密度和城市用地面积等参数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在城市饱和负荷预测过程中,这 2 种方法可根据预测条件和预测对象的不同加以选择或同时使用。

1.2.3 饱和负荷微观预测方法

饱和负荷微观预测主要是针对饱和负荷空间分布情况而言的,预测的关键是根据规划区内各块用地性质确定单位用地面积的饱和负荷密度指标。在二者已知的条件下,由公式 (3) 计算得到相应用地饱和负荷的数值:

(3)

式中:和分别为第i块规划用地的饱和负荷预测值、规划用地面积和饱和负荷密度。于是,根据公式 (4) 可得到同一性质用地或者同一地区饱和负荷规模。

(4)

式中:R表示不同用地负荷的同时率。目前,饱和负荷空间分布预测方法主要有用地仿真法和趋势法两大类。国外尤其是美国应用的较为成熟的是用地仿真法,该方法通过预测规划年城市土地利用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空间负荷预测,特点是负荷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土地的使用情况。对于市场发展比较成熟、规律性比较强的发达国家,基于用地仿真的预测方法能较好地考虑负荷转移特性,对空地的负荷预测相关性较好,对短、中和长期预测都较适合。但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十分困难的,就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体制而言,用地仿真法很难直接在空间负荷预测中发挥作用。同时,空间负荷历史数据缺乏也是预测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针对当前空间负荷预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在尽可能加强数据收集整理的条件下,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饱和负荷分布的预测方法。

结语

城市饱和负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城市饱和负荷对于确定电网的最终建设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预测分析对象的不同,文章提出了饱和负荷预测的宏观预测方法和微观预测方法,考虑到饱和负荷预测过程中时间跨度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通过上述 2 类方法对饱和负荷预测结果进行相互校核可以进一步确保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陈彦光, 罗 静.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 地理研究, 2006, 25(6):1063-10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 50293-1999,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S].

第7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Some areas blindly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gn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asonable use of land i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matter.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a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Key words: land;use;pla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316-0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对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受到破坏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1 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另外,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主要有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控制性和权威性五个特点。

2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治理措施薄弱

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我国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理,导致耕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耕种能力。一些河流因为水土流失导致水质污染,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另外,由于水土流失也导致一些河道,湖泊淤积。以浙江省为例,虽然相对别的省市浙江水土流失现象不太严重,但是省内仍有八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1至0.2米,内河的航行里程相对60年代也减少了1000公里。虽然,近些年,在水土流失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盲目重视工程质量而忽略了生物的维护措施,对过去已经成熟的林地和人工草地,乱垦乱伐的现象没有得到遏制,从而致使水土流失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冲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在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及当地的整体状况,为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在一定期限内作出的具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是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的一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他们都使为了能够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两者的规划思路不同,土地规划属于有控制规划,城市规划则属于无控制规划,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都热衷于城市总体规划,希望把自己的城市规模做的越来越大,规划部门为了迎合上级政府的旨意,和自己的私利,也总是把城市做成大规划,大规模,从而导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困难。另外,两种规划参数的统计口径、土地分类体系,法律地位以及政府的行政态度均不一样。

2.3 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我国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土地预审制度不完善,批后建设监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另外验收监管欠缺,执行不严,验收制度存在漏洞,对建设用地有些地方没有进行竣工验收,并且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为了扩大征地范围,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现如今强拆事件不断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征收农民的土地价格过低,造成农民财产的流失,圈地,卖地现象严重,现在各地城市边界都在不断扩张,大造新城现象屡屡不断,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有钱了,开发商富了,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了。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给,导致很多违法用地的事情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政府大楼壮观豪华,禁而不绝,因为一些建设用地是无偿划拨的,所以导致用地的粗放利用,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制度不健全

土地规划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虽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清晰的明确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如何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尚不明确,土地利用活动中的违反规划的现象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3 对策分析

3.1 做好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其次要进行强化造林治理,针对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做好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 提高规划质量,注重规划间的协调与衔接 依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将各种规划整合为一个整体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这两者之间协调的基础是图件的比例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可以使用较大的比例尺进行实测,以便保持现状图的真实性,这样地界线和用地范围才能有一个较好的协调。另外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不同点进行修正,同时,还要注重总归内部的自我协调,做好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当前重点是做好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则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协调。

3.3 深化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明晰土地产权,加强对土地产权的管理,在法律上对土地所有权进行明确界定,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权利中的地位,使土地配置能够真正反映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协调;细化土地权能,建立如空间使用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等权能,有效的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建立土地价格机制,规范土地市场行为,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乱用权利,对土地价格进行操纵;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政府授权委托下的土地储备市场运营机制,理顺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角色和定位;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打断政府垄断征地特权的局面;对原划拨用地采取灵活的政策,将其纳入合法的运营轨道,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市场有序发展的需要。

3.4 加快规划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土地管理法》进行修编,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落实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才能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才能对违反规划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从而维护法规的权威性,也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另外,要对公民进行对规划法规的教育学习,提高依法用地的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推动依法行政。完善规划管理领导责任制、规划公示制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农用地专用和土地征用审批会审制度、规划审查制度、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制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各项实施细则,提高各项制度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4 小结

土地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关系着人类基本需求的供给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从长远利益及全局出发,对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做出的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意义重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韩荡.适应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2,26(11):46-48.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1.

[4]安萍莉,张凤荣.土地和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0(3).

第8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摘要: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探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经常成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摘要:(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探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熟悉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美丽、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和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摘要:

(1)可持续发展观念摘要:“绿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摘要: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探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摘要: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探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探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探究和猜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向猜测摘要: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9篇: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