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14-01
1. 引言
生物信息学是融合生命科学与数理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1]。1995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个五年总结报告中对生物信息学的定义是: “它是一门研究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并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它已广泛的渗透到生物、医药、农业、环境等各个相关研究领域中,成为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
数学建模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集应用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科[2]。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完基本的数理知识以及生物信息学专业基础课后,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理论的过程。本文对数学建模在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开展及具体的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中,我们旨在通过体现学科特点的模型的学习以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2.1 精选模型,体现学科特点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学习已有的数学模型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包括问题的分析、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与分析以及后续的模型检验与应用等。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成为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在选择数学模型时,除了注重模型需具有简洁性和趣味性[3]以外,我们特别选择了能够体现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的模型,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如DNA序列分类模型、人类癌症基因预测模型、人类疾病网络模型等。此外,在选择这些模型时注意建立的模型具有阶梯性,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给定的实际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最简单的模型,然后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策略改进模型,如此形成一种阶梯式的建模过程,最终使得建立的模型越来越接近实际问题,达到完善的地步。例如,对于DNA序列分类模型(200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我们可以先后构建特征密码子概率分布判别模型、图论最小生成树模型以及向量空间直观判别模型,这三个模型体现了模型逐步升级的过程。
2.2 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建模思维
数学建模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对于刚刚接触建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逐步引导他们,培养建模思维。我们主要借助于具有阶梯性的数学模型、多媒体教学,通过讲解和讨论穿插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
仍以DNA序列分类模型为例,对于给定的已知类别的序列和待分类的人工序列(序列较短)及自然序列(序列较长),首先想到的是从已知类别中提取特征,用特征对未知序列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选取序列中ATGC四个碱基的含量作为特征,但是这个特征很粗,结果发现很多序列用这个特征无法分类。接下来学生想到用密码子,对64个密码子进行分析提取特征,结果显示此种特征对人工序列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但不适用于自然序列。随后基于上面的结果,进一步应用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模型解决问题,发现分类效果较好。此外,在讨论中,有学生也提到了应用“与已知类别特征相近的物质归到一类”的思想,运用二维向量夹角余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分类效果优于前两种方法。在学习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边讲解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环环相扣,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思维。
2.3 教研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在学习完别人建立的模型之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正所谓的“依葫芦画瓢”。我们本着寓研于教,教研结合的思想,将科研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精选具有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体现学科前沿的两个实际问题作为建模试题,让学生三人一组以论文形式完成。如我们选取了给药方案(较简单)和人类癌症miRNA预测(较复杂)两个实际问题作为建模试题。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实验课的时间进行完成,较复杂的问题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将两次建模的成绩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之前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的意义所在。此外,学生们对科研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为我们生物信息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也为学生后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小结
笔者根据自己在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措施。本着寓研于教,教研结合的思想,通过精选体现学科特点的模型,采取讲解和讨论穿插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利用建模试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生物信息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生物信息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将更加富有挑战性,我们将根据科学发展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生物信息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霞,李亦学,廖飞.生物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海原县第三小学,宁夏 海原755200)
【摘 要】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而且数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使课堂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龙活虎。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影响日益加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而在新课改的教育模式下,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都是教育的范畴之内,数学“美”的教育也就必不可少的要溶于数学教学之中。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比如,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精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吸住了。赛跑比赛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等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圆的知识的学习中来。
2 主体探索,协作释疑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协作,最终解决疑问。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作为长期不懈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3 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各种具体问题情景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有时还可以课堂达标的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对从中暴露出的缺陷和错误及时矫正,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及其它学科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比如,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得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又有何应用价值等,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巩固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3.1 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辅助工具的整合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是多媒体教室环境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和讲解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或者借助简单的课件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教学《连加》这一课时,我把多媒体课件制作成“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又跑来1只小鸡”的动画。有了这个课件学生就能从实际情景中抽象理解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小学数学教学素材意义;学生对这喜闻乐见的动画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3.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和建构工具的整合模式
这种整合模式,主要是教师围绕学习中心内容提出问题,并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支架”为出发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能够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对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3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整合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先把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提供相应文件夹或者是一些网址、搜索引擎,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在学生理解“时间、速度、路程”这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要出游上海、北京或昆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三个城市的地图、景点等图片文字资料,制成网页,网页上提供其它相应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点击,理解这三个城市的概况。学生在上网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去上海、北京、昆明各有多远?”、“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或者是轮船?”、“车票是多少?”、“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等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的负责查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网站,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制定出游方案。在这个案例中,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又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充分表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此时学生已成了认知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建构者。
4 问题解决,拓展实践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成果汇报的基础上,经历了疑问、辨析、释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老师合理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师辅助教学工具出现的,作为老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学校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常用的一种模式,虽然它没有做到人机互动,但也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教师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课堂,具有直观明了,学生易懂的特点,同时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轻松,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秀琪,徐红彩.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2]姜圣华.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
[3]傅得荣,周丽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技术 网络教学模式 评价系统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笔者就从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出发,针对现有网络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结合现有的一些网络技术,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计算机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社会性、真实性。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
(三)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二、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建设。1.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2.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二)软件环境建设。1.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发挥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2.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3.教育技术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教育技术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
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一)课程导论。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课程主体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
四、合理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搜集学习者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对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则多用语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结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资料。
五、结束语
在当前以网络课程教育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正展现着诱人的前景。而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更是将网络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全体计算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共同协作、共同开发。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82-),男,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硕士。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建模有利于将数学理论付诸实践应用,在各行业中作用巨大。大学生数学建模教育的实施,也是素质教育创新的重要要求。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帮助。研究如何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高校组织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对创新型大学生的选拔机制进行完善,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实战平台。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竞赛的开展主要分为初期选拔、暑期选拔以及赛前选拔三个阶段。
1.初期选拔阶段。高校于每年的4月开始进行初期选拔的筹备工作,在5月初开始进行动员宣传,采用张贴海报及制作展板等形式进行文件的,全校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于6月份组织开展。随着近些年数学建模竞赛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高涨。数学指导组教师一同进行竞赛论文的评审,遵循一定的评审原则,保证评审的合理性、客观性。获奖人数根据参赛总人数进行合理设置,通常约占总人数的50%。经过校级竞赛选拔部分善于创新的学生进行暑期培训。整体而言,数学建模竞赛具有较大的影响,涉及较多的学校与学生,学生从中也可获得较大的好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
2.暑期选拔以及再次选拔阶段。高校通常在8月开始着手参赛学生的建模专题培训,合理制订数学建模专题的培训计划,对竞赛知识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保证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的均衡安排,使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得到发挥。课程组按照大纲的指示,进行年度教学计划的科学制订。教师也可一同进行备课,以全国竞赛出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竞赛能力的提高。
在短期集训课的学习完成后,对参训学生进行再次选拔。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十分强烈,选拔竞争也十分激烈。数模指导组教师需仔细考量选拔的结果,一同进行各小组学生论文的评审,善于发现创新型学生,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各个参赛学生,最终选出享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资格的学生,并且对这些学生的组合进行优化。
3.赛前再选拔以及模拟训练阶段。高校在8月下半月进行赛题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的要求遵循全国赛的标准,频率为5天一轮。指导教师此时需要在指导工作中投入大量心血与实践,做好学生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学生根据全国赛的标准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阅和点评。各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作点评,讨论汇报工作,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此时学生的讨论将十分激烈,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结果也将逐渐浮现,数学建模理论也逐渐实现提升。
二、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1.大学生参赛积极性高,参赛成绩较为理想。通过以上方法,大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参与十分积极,成绩越来越理想,创新能力也得到阶段性提高。近些年,大学生参赛人数持续上涨,上涨幅度甚至将近20%,学生的参赛成绩也达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挑战杯活动中的参与也同样热情高涨。这些学生凭借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数学建模训练的作用下,大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量观念,能够对事物数量及其变化进行敏锐观察。并且,数学的严谨推导可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思路更加清晰,可以轻松地应对各项事务,使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使数学理论能够付诸实践,从而使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十分有益,并且能使学生其他素质得到提高,如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等。高校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此途径中得到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发,郝继升,马燕.在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0-43.
[2]李宝萍.数学建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43-144.
关键词;学案 信息技术 学习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针对信息技术手段及生物教学的探索性教学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探索后,产生的是有关生物教学别具一格的学习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过程如下。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当学生运用电脑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向导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便可以针对个性、学习能力参差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手段。随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并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拓展。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为:信息技术所创造出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电子学习环境,将得天独厚的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条通向知识世界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呈现出的精彩绝伦的学习界面,给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面创造了优势。当前教育政策提倡素质教育,而践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以学案为基础进行教学。素质教育将教育重点落实在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方面。真正实施以学案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时,要将每一个具体细节进行落实。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多动手、勤动脑,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殷实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实施保驾护航,做出贡献。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够将需要学生了解、学习的事物和知识以多媒体影像等有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得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真实性,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自主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能够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了自主学习,的确是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方法。
我们将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生物教学探究性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实验。
参与实验的对象:潍坊某高职生物工程学院全体大一学生;学习科目:生物学;样本大小:等组实验,每组50人左右;实验结束后,请资深教师出卷,有针对性进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和论述题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1实验前计算机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
格率
实验班 53 94% 57% 6%
对照班 53 94% 58% 60%
表2实验前生物学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差异性
实验班 53 78.79 14.88 Z=0.592
对照班 53 79 11.89 P>0.05,不显著
表3实验班大二期末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4对照班大二期末和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5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所出的论述题部分成绩比较(满分33分)
比较、分析以上表格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所起的效果显著。
由这个实验不难观察出,参与实验之前,不管是在计算机方面还是在生物考试成绩方面都没有显著的优差现象。通过实验后,比较期末考试成绩中,参与实验的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本班学生大一时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而言,p0.05,差异明显;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末生物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对照班的平均分比实验班低5.62分,而实验班生物考试成绩优秀率比对照班高出12个百分点,p
(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强,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得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灵活性较强的论述题方面得分率较高。一共33分的论述题,实验班高出对照班平均分高于4.4分,及格率高出对照班13个百分点,优秀率实验班58%,对照班仅仅为19%,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近40个百分点,P
(3)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显著效果。
继践行此种学习模式后的访谈活动发现,此种学习模式是通过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生物的学习的兴趣的方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上的习惯。
(4)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张扬学生的个性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访谈所体现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让一部分在考前生物学习效果不如意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额分数,其主要原因是,此种学习模式正好吻合了学生这一群体的性格发展的特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宽阔的学习领域,而且张扬了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了当代学生张扬个性的这一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旭峰.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问题突破,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学习模式。其中“问题突破”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切入点,是指利用教学情境提供的可进行深入探究的材料,发现其中的探究性问题,并展开合理猜测与假设。“自主探究”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归宿,是指学生根据提出的猜测与假设,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该学习模式可以分为四个流程: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汇报成果,自主发思。此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探究资源,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再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最后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
二、操作模式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从观察探究材料开始的,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教师必须利用学生对探究材料产生的兴趣进行引导,使其转化为积极的探究欲,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利用探究材料创设出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后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策略一:利用教学情境,提出疑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然而W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一定的情境。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所蕴含的科学信息能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开启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策略二:利用认知矛盾,提出疑问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当新知与之出现矛盾产生失衡状态时,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而这种疑问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源泉,
例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理解这两个概念的真正内涵,教师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画面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一些物体发生了位移,据此判断出运动的物体。教师抓住时机,引出问题:你是怎样判断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学生根据大树是静止的,从而判断出物体运动的标准。这时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将画面变成地球上的一个点,然后提出问题:刚才画面中的大树静止不动,可地球是运动的,那么大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一时无语,不知如何解释,此时学生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抓住了新知的生长点,完成了新知的主动建构。
策略三:利用观察分析,提出疑问
李四光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对探究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是科学探究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观察不仅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探究材料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
环节二: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当提出了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后,必须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抓住疑问点、矛盾点,相似点进行猜想,提出合理的假设,这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
策略一:结合生活经验,抓住联系点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并不是一片空白,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科学现象,了解到了一些科学常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而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策略二:找出认知冲突,抓住矛盾点
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对一些事物、概念的认识还较模糊,教师便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出认知冲突情境。认知冲突情境中的矛盾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学生持续深人探究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材料,找出其中与自己认知水平相悖的矛盾点,据此进行合理的猜测与假设。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抓住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过程体会、领悟,从而建构新知识。
策略三:利用类比迁移,抓住相似点
学生的学习是将新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构建过程,教师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相似点进行猜测与假设,进行主动地建构知识。
环节三: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科,在探究的过程中设计探究方案是自主探究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不同,自主探究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一)探究方案的内容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探究结论。
(二)设计探究方案的程序
程序一:相互讨论,制订方案。
讨论是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争辩相互补充、启发,进而制订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程序二:师生研讨,完善方案。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探究方案提供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时,学生相互讨论制订出了尚不完善的探究方案,此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制订的探究方案的可行性,并提示两点:(1)塑料的导热性较差。(2)直接将冰块放人容器中的温度不足以低到形成霜。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决定将塑料瓶换成易拉罐,但无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及时介绍冰块加食盐制冷的方法。经过师生共同研讨,最终完善了设计方案。
环节四:汇报成果,自主反思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的自主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调控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待自主探究结束后,小组便开始展开成果汇报,对于不同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大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争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碰撞的过程得以深化。在探究后学生经历反思,这样可以从中感悟到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收获的是科学探究的经验。学会自主反思是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状态的重要标志。
自主反思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方法等提出问题,然后利用讨论、联想、联系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猜测与假设,再通过师生讨论等方法设计探究方案,进而展开自主探究。
角度二:关注自己的学习效果
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关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通过关注学习效果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找出学习上的差距,寻求解决的办法,主动进行弥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构 建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47-02
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简介:丁颢(1974-),男,云南昭通人,讲师,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研究;胡发稳(1978-),男,云南曲靖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辅 导 研究;付永梅(1977-),女,云南昭通人,财务人员,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为教学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学习课题进行探究、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界定
指导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或学长)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学习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由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建议者 和帮助者,并由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其理论 假设 是: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着真诚、信任 、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其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 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 的、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想法,自己引导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 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并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在此模式支撑下的学习具有四大要素:其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其二,学习是由学生自我发起 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是来自内部的 ,即是学生自发的;其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 生变化;其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很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1.学习目标分析(行为目标)
(1)确定目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提供必要的设备、资料、场地等。
(2)建立目标:建立座谈、交流日程安排表;确定交流步骤;确定或选取咨询对象;进行问 题咨询,答问解疑;施行有梯队性的结构化的谈话形式;进行信息收集;决定问题类型;提 取出典型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归类。
(3)提炼目标:去粗取精,进行有针对性、代表性的讲解。
(4)排列目标:抓关键目标。
(5)再次提炼目标:对目标进行再筛选,去伪存真。
(6)确定目标:找到适合当时对象的合理化的学习目标。这主要考虑到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 的 个体,是发展变化中的个体,教学这项年复一年的创造性的活动艺术,要求与时俱进。这样 就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留有回旋余地,要留给教师一片创造的空间。
2.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模式的设计。
(2)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实施。
1)理论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2)实践上,注重操作过程及其制作结果的考查。
(3)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建构框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教学法”(如图)。
说明:在分水平训练中,其主要依据是①学生;②教学内容本身。在分梯度练习中,主要考 虑练习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提升性。在引进竞争机制当中,要充分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
(4)教学侧重点:其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其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三,重视 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其四,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三、考查与评价模式探讨
1.形成性评价的考查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资料收集与调整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课题探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在总结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与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的考查(可答辩)
(1)内容上,考查课题设计的全面性与分析的正确性。
(2)方法上,考查方法运用的科学性与资料收集的多源性。
(3)界面与结构上,考查结构的规范性与界面的合理性、交互性。
(4)构思上,考查是否具有独创性(创造性)。
3.具体操行评定法
(1)笔试+大作业。
(2)基础测试+提升测试;评语集考查+系统开发。
4.指标评定法
(1)学习目标方面。首先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学习的互补性。1)重视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其次是着眼于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1)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根本标准的,愈是能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2)学习目标越是具有根本性、普遍性(一般性),就越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3)更突出的还表现在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方面。首先要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 经历为基础的。1)在教师方面,要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2)在学生方面,要注重学以致用,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 实际问题;3)学习的具体内容可因人而异,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内加以选择与取舍 。其次,要注意体现出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的相对性,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 灵活处理与把握。如: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 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进行数据处理,或选择设置网络防火墙等内容的探究,只要能达 到学习目标,其选择都是合理的、合格的。
(3)学习策略方面。首先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 社会、书本 与实际、人与自然的桥梁,它并非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是通过学 生的多感官总体参与完成的对现实的感受和认知。1)促成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2)充分利 用学生情感发展和新情感获得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其学习过程与方法的 认识。其次,在指导性学习中,要通盘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1)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 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查询、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 、交流学习成果等;2)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与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 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3)自主安排非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如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展开小组协作完成某一技术难点与要素等。
(4)学习结果的处理与评价方面。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引起学生认知行为上的明显变化;其次,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结果的过程性和完整性特点,据不同能力要素对结果进行分类:阶段性结果、分支性结果(某一知识点)、反馈体结果(作为总结果的预测源)、现实体结果(最后成型的结果)等等。
5.评价模式采用的依据及原则
(1)依据:①学分制;②学生综合量化考评体系(德30%+智50%+体20%)。
(2)原则:其一,是发展性原则。即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陈腐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进行评价。其二,是全面性原则。即评价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充分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其三,是明确性原则。即评价的目的要明确,评价的要求也要明确,只有目的要求都明确了,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四,是过程性原则。即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苏]л•B•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 01.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1983.
[9]Smith,B•0.Teaching:Definitions,in Husen,T•& Postlethwaite, T•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 Studies,Vol•9,1985.
[10][美]Michael Halvorson.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 Visual Basic6 .0 Professional Step by Step,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67-02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为了研究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我校2007年申报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研究》,笔者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通过近三年的课例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应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协作学习为基本形式,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课的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一、精选课题,精心准备。
这个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首先,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选出符合学科特点的探究问题,所选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活动实践或利用网络以及其他相关资源就能够解决问题。如,我们针对学生已有了一定感知的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岳西高腔,开展了《欣赏岳西高腔》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实验课,这个主题的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学科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设计好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学生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通过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实验课《绿色岳西》,教师从活动的背景、内容、目标、范围、形式、准备、重点、程序、展示、延伸等要素设计了活动方案。这种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探究,信息整理。
这个阶段是课外活动实践阶段,分为三个环节:
1.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我们开展的许多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搜集大量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面广量多有层次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注重引领孩子们以网络为信息主渠道,简捷、迅速、有效地搜集信息。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私有或公有网络的组合,每天都有新的网站加入、移动或删除。为了使学生不会迷失在Internet信息的海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或进行导航,其中包括相关的网络地址、参考书目、文献索引,以及其它多种媒体资源,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当前有效的网上信息检索、的工具软件或站点,以便于学生查找信息,从而减少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例如,实验课《绿色岳西》中,教师安排学生做如下准备工作:①材料准备:每组准备好计划表、网络计算机、摄影机、照相机。②具体安排:学习小组的成立,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板块,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采集信息的方法与途径:①信息技术课在学校网络教室浏览岳西政府网、岳西旅游网、岳西生活信息网、岳西论坛、岳西在线家园等网站和网页;②查阅相关书籍报刊,走访、咨询有关部门,实地参观访问等;③参与“岳西县映山红文化月”活动;学生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各小组拟定活动计划,并记住活动中注意的事项和安全。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要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如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实验课《校园安全标志设计》中,教师是这样设计活动实践的:在上课前一周,将班内学生分成以下三组,分别完成下列任务:①街头摄像小组:请小组成员在县城各个区域寻找、拍摄有关标志牌,并了解标志牌的相关含义。②网络搜集小组:请小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标志的相关信息。③校园考察小组:请小组成员拍摄校园内已有的标志,考察校园内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3.筛选加工,形成成果。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阅读、筛选、分析、讨论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对信息的来源和原始信息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及时收集更多信息来进行补充,将信息按类别组织、形成纲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量多少,并对学生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教师应随时监督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实用性,并删除错误的或误导的信息,最后对符合的信息按照事理之间的逻辑性进行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基于网络这一资源的,它是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学生可以面对面的探讨问题,还可以利用Internet提供的E-mail、QQ等交互手段进行学习交流,使交流变得开放和随意,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开阔思路、共同提高,学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搜集信息,再进行分析、综合、组织和加工,将获得的问题答案或结论用Word、PowerPoint等工具加以组织,并据此进行交流讨论、查漏补缺,形成更完善的结果。
三、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这个阶段是课上实践与交流阶段。
1.依据主题类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小课题研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有: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也可以综合进行;项目与应用设计的展示形式有:作品或模型、小发明与小制作、设计图等;参观与考察项目的展示形式有: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调查报告、开讨论会或演讲;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形式有: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2.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如实验课《感恩的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设计了四种汇报的方式:口语方式:唱歌、背诗、说话、朗读;书面方式:出手抄报、画画、写信、习作;小制作:贺卡、礼物、其它物品;小表演:小组合作演出。
3.根据成果展示的不同范围,采用不同的方式,按范围可分为对内展示和对外展示两种形式。
对内展示是指向本组、本班、本校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班级辩论会、知识竞赛、制作展、墙报站、交流会等;对外展示是指向家长和社会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展示会、座谈会、宣传会以及制作网页宣传等。
4.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根据成果展示开展主题活动评价。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共享的过程、是调整深化的过程,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教师包办或者置身事外,成为局外人,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商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呈现形式、展示方法、时间安排以及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从而提高成果展示活动的效益。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而不是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这一阶段来考察其他学生的表现,并为主题评价提供依据。
可见,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强调多元化――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教学媒体、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强调多样化――网络查询、动手实践、观察记录等相结合;在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强调全程化――及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课堂教学形式不要程式化、公式化,要随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只有合理利用信息平台,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舞台。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真正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精彩而富有活力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会得到和谐的发展!
活动形式:闯关我最棒!
比赛规则:
1.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合作答题。
2.闯五关后,核算每组总分,产生冠军组,发放奖品。
第一关(必答题):概念关(知识结构理一理)(略)
比赛规则:
1.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2.回答正确得十分,错误得零分,正确但不完整得五分。
3.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板书结构图。
设计意图:采用竞赛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
第二关(必答题):基础关(基础知识练一练)
1.明辨是非,用心选一选。
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x+1)2=2(x+1) B.■+■-2=0
C.x2+2x=x2+1 D.ax2+bx+c=0
设计意图:强调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不是一元整式方程。在此前提下,通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化简整理后,再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不是2。
2.基础闯关,用心填一填。
比赛规则:
1.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站起回答老师的问题。
2.回答正确得十分,错误得零分,正确但不完整得五分。
设计意图:对基础知识的反馈训练,进一步夯实基本知识点。
第三关(必答题):运用关(灵活运用做一做)
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x-1 (2)(2x-1)2-9=0
(3)x2-4x=1 (4)x2-3x+1=0
比赛规则:
1.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黑板演练。
2.参照解题时间、正确率和解题格式及规范性方面计分,对十分,对而不全五分,错不得分。
3.解答完成,其他组针对非本组解题情况评析,若发现问题并正确指出本组加五分,提出其他解法并正确加五分,提倡一题多解。
分析:(1)3x(x-1)=x-1
最佳解法:因式分解法
1.用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能够分解为两个因式的积,而右边等于0的方程。
2.理论依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 式等于零。
(2)(2x-1)2-9=0
最佳解法:直接开平方法
用开平方法的条件是:缺少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开平方法比较方便。
(3)x2+2x-2=0
最佳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的条件是:适应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但是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除了形如x2+2kx+c=0用配方法外,一般不用。
(4)x2-3x+1=0
最佳解法:求根公式法
用公式法的条件是:适应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求出b2-4ac的值,b2-4ac≥0方程有实数根,b2-4ac≤0则方程无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在于不解方程可以判别根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根的情况确定未知系数的取值范围。由此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关(抢答题):熟练关(快速抢答轮一轮)
比赛规则:
1.先举手的同学优先回答。
2.站起回答错误扣五分,其他同学再抢答。
设计意图:
基础题居多,面向全班同学,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第五关(选答题):提高关(反败为胜选一选)
比赛规则:
1.优先考虑让分数落后小组同学回答。
2.综合题目考虑让同学到黑板演练。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所学过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课设计理念:
建立一种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合作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学习、质疑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案例评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一节“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在本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整个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思考、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人人都获得了体验、获得了新知,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问题注意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
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头到尾都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答。学生全员参与、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3.改变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