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第1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中小企业;实践与创新

绪论

在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扮演者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带动一个国家、地区和部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设计周期以及使用周期都变得越来越短。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使许多企业的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企业的竞争只是纯粹技术上的竞争,靠产品模仿的生存是有限的,除非在这个行业绝对领先。而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这种优势,真正长期的优势应是企业的人才优势。因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1]。

知识型员工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源,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管理不仅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需要,而且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需求。因而,本问文意图基于中小企业及其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通过其培训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问题分析、战略重点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促进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理论体系的完善。

1.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

1)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的深切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知识与信息。人的智能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人力资源的获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财富。因此,企业员工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等。但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企业能力的根源在于企业拥有的知识。但在一个组织内部,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企业要顺利实施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

2)知识资产的深切关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2],把当今的经济增长归于知识的增长,认为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的因素变成独立因素,并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优势体现的关键因素。知识管理在促进知识能力、工作技能、经验借鉴、组织技术、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过程中作用明显。对于企业来说,由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知识在通过企业“知识链”之后,实现了知识的增值。增值后的知识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企业积累的知识越多,其边际收益就越大。

3)知识创新的深切关注。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知识创新是集三者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体现于这三种创新之中。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衡量企业成败尺度是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3]不仅是生产知识产品,而且要生产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创新成了企业的灵魂。如何全面地开拓创新,保持一个长久的创新行为,知识管理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

2.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1)国内民营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低。据对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有高达65%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6%的人以前听说过,5%的人了解知识管理的大体概念,4%的人对知识管理有一定的认识,15%的人比较关注知识管理,只有5%的人对知识管有比较深的理解。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有80%的人了解知识管理,只有14%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国外有64%的组织已有知识管理战略,其中英国达61%,美国达59%。比较证明,我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识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能把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更是寥若晨星。

2)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程度低。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中约74%的人认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刚刚开始”,整体上只有5.3%的受访对象表示“已经顺利实施”,“相关项目正在进行中”的有17.4%,“处于调研阶段”的占17.7%,而“没有相关计划”的有56.3%之多,有3.3%认为经过调研认为没有必要实施,而真正已经应用评价知识管理的企业只占到被调查企业的不足2%,还有23%的企业表示尚未开始关注知识管理[4]。

3)知识管理推行困难。知识管理推行困难主要是以下原因:有些企业领导虽然对知识管理非常重视,但员工对其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领导虽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对其支持、投入得不够;在知识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中,知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也仅局限于同一职能部门内部,跨部门的知识共享程度非常低,涉及的知识面不够深,范围不够广,没有形成“知识共享”的工作环境;信息泛滥和信息不足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使用率低等,这些都阻碍着知识管理的推行。

3.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蒂瓦纳将知识管理活动概括为10个步骤,依次为:分析现有的基础设施;协调知识管理与业务战略;设计知识管理基础;现有知识资产与系统的审计;组织知识管理团队;规划组织管理蓝图;开发组织管理系统;利用结果驱动的方法进行部署;管理变革、文化和奖励机制;评价业绩、测算投资回报率;逐步修订知识管理系统。[5]以这十步步骤为参考,在组织对知识管理认同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可将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分成以下六个步骤:知识审计;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知识共享环境;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

3.1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是企业为了识别组织核心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知识审计集中回答了如下问题: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谁需要这些知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等。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存在于新产品研发和营销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技术知识和营销知识的收集和分析,将其文档化,进行归档,通过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传播和共享。

3.2 建立知识管理团队

虽然是中小企业,但既然要实施知识管理,那么知识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人负责。没有人负责的知识管理实施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建立知识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团队负责人的最佳人选是具有管理才能的技术专家,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容易和知识员工沟通,并且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该负责人在职位上高于其他部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团队的成员除专业的IT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维护外,其他成员可由管理层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指派人员兼任,负责各部门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3 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

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企业一般面临着以下几种选择方案:

①自行开发。由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系统所面向的终端用户组成工作团队,自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

②购买现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直接安装。购买现成解决方案,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加以改造。

③对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改造。根据现有系统的特点,加以整合改造以满足企业知识管理的需要。[6]

④将部分外购系统集成于企业已有系统。购买部分系统,和企业已有系统整合。

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保证。数据的不一致会导致企业运行过程的混乱,甚至降低企业运用知识的效率,因此知识管理系统(KMS)应该具有兼容异构性,保证不同信息系统来源数据的一致性,实现转换数据和规范数据的功能。KMS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负责整个知识过程的运营,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搜集到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3.4 知识共享环境

知识管理的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技术资源等,与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效率密切相关。

Delphi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表明,53%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而技术不成熟仅在其次。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企业的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知识保存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中小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

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柔性的、反应快捷的扁平式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鼓励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知识以最短的距离直接传输给企业的各个层次。所以,为了更好地支持EKM,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要求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确定组织结构的形式。

知识管理的各项活动、过程以及需要的知识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搭建,如文件管理、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协同工作管理、知识目录及其搜索导航等。

3.5 利用TRIZ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

TRIZ的基本解决思想是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零部件数量来实现同样的功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TRIZ要求产品有用的功能要尽量高,成本要尽量低,除了性价比以外,同时要求无用的功能和副作用要尽量低。如设计一个仪器,过热、废水、废气、光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都要最小,然后确定其定位,最后解决问题。明确了问题是什么,通过TRIZ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进行创意和设计,或通过知识库寻找类似的、相近的解决方案,获得启发而解决问题。如果知识库中的知识不够充分,还可以连接到欧、美、日、中国等几大专利知识库在更广泛的范围寻找相关的专利、案例和方案。通过对各类方案进行主观或者客观的评估,确定最终方案,达到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目标。

基于TRIZ的知识管理,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即什么问题?怎样描述?怎样解决?它可以提供企业内部,甚至是业界最优秀的、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对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激活、知识重组或知识整合,同时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的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专利、案例和知识,在前人的智慧与创意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更有效率,更为成功。

参考文献:

[1]许方球,刘洪德,喻登科.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知识管理障碍关系诊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2]陈美娜,秦燕.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06).

[3]岳秀红.民营企业知识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7(26).

[4]程盛芳.面向知识管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J].技术与市场,2008(12).

第2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商业模式 创新实践

引言

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颠覆性的营销战中,模式创新尤为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创新环境的提供和改善,还需要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路风、慕玲,2003)。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这种自主创新战略关注的新焦点,企业无论是内在发展要求,还是外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推动,加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工作都势在必行。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见图1)。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企业价值链可以覆盖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有价值的活动,并可以通过价值链延展、拓展等重构方式创新价值体系,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弥补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传统视角的不足,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性和可行性(郭锴,2010)。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的资源开发、研发模式、生产方式、营销及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郑艳,2010)。

产品设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四川成都格林格电气公司,从企业创办之日起就立足于产品和营销创新,本文以其首款产品厨房抽油烟机为例,来说明格林格是如何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而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过营销调研,格林格总结出消费者对抽油烟机的三大不满意:抽油烟机罩壳碰头;油烟出锅后快速弥漫,吸不干净;抽油烟机的内壁难以清洗。基于此,格林格将注意力转移到价值链的起点,产品研发、生产阶段,开发出一款全新的抽油烟机――侧斜式旋流抽油烟机。这款厨电行业革命性的产品有以下特点:斜侧式挂在墙上,离锅灶更近,且更美观,节省了厨房空间;使用旋流装置,使吸烟口离灶近却不吸灭灶火;通过独特的旋流装置使油和烟彻底分离,从而达到完全的空气净化。国家有关部门技术检测显示,格林格旋流抽油烟机的吸净率达到99%,而普通抽油烟机最多达到70%。格林格以消费者不满意为突破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消费者较关心的产品上,提供技术上先进可靠的产品,深得消费者欢心。

同时,格林格在技术上申请到专利后,大胆决策,共享专利,宣扬“让蛋糕做大”的价值主张和发展战略,树立行业领先者的地位。“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共同树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掌握竞争主动权,逐渐在这些企业中间达成共识(陈旭军,2011)。这家先天性含有颠覆细胞和创新基因的企业,注定了其黑马角色,被誉为我国家电业的“苹果”不为其过。

原料采购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日本新古书店由坂本孝创办于1990年,并以其独特的采购方式和精确定价方式,衍生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为从事二手书经营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坂本孝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传统按重量收购的书本回购方式,而是将旧书分为A、B、C三个等级区别回收:A级,看来像新书,买后可以直接出售的,按原价10%收购;B级,擦拭整理后可以出售的,少于10%收购;C级,如果有怎么都处理不掉的,每本10日元左右。封面脱落、有笔记和涂鸦的,一文不值。收购时不关心书本有没有获过奖、作者是否有名,只关心书本是否干净、完整。

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所有回收的书籍一律按原价的50%出售。同时,该书店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设计“100日元(约7.6元人民币)专柜”。任何一本书只要超过3个月没有卖出,则100日元出售;如果当天收购旧书较多,书柜放不下的,则100日元出售;同样一本书,库存超过5册,第6册起100日元出售。

正是这种简单的出价和定价方式,操作方便,复制简单,迅速为新古书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二手书王国。

资源整合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多数旅行社将服务对象定位在大中城市的富裕阶层,小城市中产阶级的广大游客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价值链上处于劣势地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春秋国旅)则已经认识到小城市人群的消费潜力,并致力于开发这一市场。

在新航线上,80%的春秋航空座位是留给春秋国旅的客户,这种垂直整合资源的方式不仅为顾客提供廉价旅行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经营的利润率。同时,春秋国旅还提供我国西部的低廉旅游项目和免费将客户送至上海机场等定制服务,从不同方面满足了来自小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向小城市转移给公司带来了大量初次出行的游客,培养了新的客户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发一批重要的潜在客户。

春秋国旅以其低成本航空公司起步,进而扩大到旅游市场,又在旅游消费市场进行新的市场细分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出旅游消费市场的一片新天地,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并具潜力的发展契机。

渠道销售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不仅以其产品的技术和外观创新来吸引消费者,后续渠道销售环节的创新更成为其制胜的不二法宝。

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ipod系列数字音乐播放器,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2010年8月5日,苹果又在日本推出其第一家iTunes在线音乐商店(iTMS),把这一领先业界的下载服务带到世界第二大专辑销售量市场日本。iPod系列产品之所以能够创造巨额的销售收入并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佼佼者,原因除了该播放器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外,还在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付费模式。即将iPod硬件与iTunes软件和iTMS在线服务成功地整合到一起,进行捆绑销售,拓展了价值链,拓宽了获利路径。iPod播放器由于iTunes软件的支持和iTMS业务的开展而销量大增。

苹果公司通过iTunes让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又在Applestore上为众多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通过将产品及其相关后续服务进行捆绑,将硬件、软件、服务融为一体,为顾客提供高度整合的服务产品,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价值链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强大,其掌握了价值链的两端,上游是自由软件的开发者、音乐厂商,下游就是用户(马新莉,2010)。据统计,苹果公司2010年销售额为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率高达21.5%,创造了商界的一个新神话。

客户服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简单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避免误入歧途,让消费者和投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马文刚,2011)。一分钟诊所正是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开创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前景。

由Rick K rieger创办的“一分钟诊所”(Minute Clinic)称,包括等候时间在内,平均每位患者在诊所的逗留时间是15分钟。每天只要有20名患者光顾,诊所就实现盈亏平衡。Minute Clinic在开诊时间上力求每周7天24小时营业,为了方便居民随时就医,不延误治疗,诊所大多开在居民区、大型超市或各大连锁药店附近。为减少候诊时间,诊所主要诊治18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的普通疾病,不必预约,病人随到随诊、随治随走。该模式大大降低了诊治难度,只要聘请注册护士和实习医生就能应付病人需求,减省人工成本之余,造就了一分钟诊所的15分钟超短看病时间。

该模式关注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客户服务,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填补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形成了“高效、便捷、可负担”的医疗连锁模式,创办6年后即被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美国保健标志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马新莉,2010)。Minute Clinic从病人角度出发,提供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即时看病需求,也为自己赢得了利润空间。

品牌塑造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在传统书店业普遍萧条的今天,诚品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让读者除了看到书本,更是真切体会到诚品带来的“文化+美学”的内涵(马文刚,2011)。这种内涵的培养过程,也是诚品书店品牌文化的塑造过程,诚品就是在此过程中,开拓了图书行业的全新商业模式。诚品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培育了一种特有的品牌文化内涵,不仅创造出一种实体书店经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更成为吸引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重要人文景点,每年顾客人数更是高达9000万人次,已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重要指标。

这家台湾本土自创品牌,跟传统书店迥然不同。整个卖场的布局结合了文化百货商城和生活博物馆的风格。在明亮、开阔的空间里,书香与咖啡香结合,加上欧洲图书馆风味的设计,配上不同区域亮度各异的灯光,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动美学氛围,让每一个读者在这里都能有完美的美学享受。

诚品除了经营各色书籍,还将文具、玩具、花店、瓷器与咖啡店配合,并提供各种动态的“文化服务”,比如:在食谱区域,有厨师现场烹饪;学术类书籍区域,有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而在文化生活类阅读区域,会安排一些小型沙龙。诚品通过此类活动,配合书籍的内容,与顾客互动,使其深刻体验到文化美学的魅力,收获更多书籍之外的生活体验,让书店成为一个时尚的文化活动汇聚场所(吴丽芬,2011)。该书店每天24小时不打烊,处处洋溢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真正做到了让阅读永远不打烊、知识永远不打烊。

格林格、春秋国旅、苹果、新古书店、一分钟诊所、诚品书店虽处于不同行业,但其成功的相同点都是在价值链上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创新思路可以为众多企业所借鉴。创新无所不在,企业能否在商战中取胜,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若想在这场战争中巧胜,价值链理论是一把很好的利器,但最终能否获得胜利,还要看能否将其适当运用。

参考文献:

1.Jones G.,Educators M.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s:a problem in synthesis[ J] .Account ing Review,1960,35(4)

2.KAGERMANN H,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12)

4.张志成.调整产业结构 创新商业模式[J].城市开发,2010(9)

5.郭锴.电视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个理论框架[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6.郑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零售业发展思考[J].中国商贸,2010(17)

7.陈旭军.诚品:隐形冠军的滋润活法[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4)

8.马新莉.苹果正从技术创新走向商业模式创新[J].商学院,2010(8)

第3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 管理 体制改革 创新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探索公共事业管理改革进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整体目标和改革模式,正如学者成思危教授所言,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 的做法,但连“河”的对岸在哪都还不大清楚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 因此,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选择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将是新一轮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作为一种自治体制,它的产生和出现是具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将社会的公共需求完全交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客观地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而政府行为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反应速度慢,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缺乏保证,成本高且效率低,即一方面难以提供人们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过重的政府财政又使社会不堪重负。再加上公务人员追逐权力、地位和利益的主观需求,更使得政府机构的膨胀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疾而在传统社会治理思路指导下的行政改革,总也逃脱不掉政府机构“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要想有效的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和政府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必须跳出公共需求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组织方式。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下,一种崭新的社会自治管理体制,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应运而生。这些公共事业组织的出现,弥补了政府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分担了原来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必然要求或迫使政府更多的放权和授权,使得政府在某些方面从原来的管理和控制转变为服务和协调,由原来居高临下的领导变为双方合作。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加之刚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进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缺少加强民间公共事业的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民间公共管理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由公民个人及社会其它力量大量兴办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这种局面,使民间自发组织兴起的公共事业管理已成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中坚力量,其发展速度与发展的广度,都要超过政府组织的公共事业建设,这也使得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问题进一步突显, 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对民间公共事业管理的规范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口益繁多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需要。

(2)缺乏公共事业的规范化管理

从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到网络虚拟世界的公共事业管理,再到借助国际互联网运作的跨国公共事业管理,我国都缺少规范管理体制。一方面,政府的精力有限,相关部门对新技术与新事物的反应比较迟钝,工作的主动性也有所欠缺,特别是这种制度性的管理工作,更多时候不愿意主动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的出现,公共事业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 这种不对称的工作局面,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3)缺少网络化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公共事业也不能例外。网络上大量兴趣爱好相同, 目的一致的网民昕组织的虚拟社会团体,虽然与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传统规范不同, 但从实质上来看,他们诸如的定期不定期限的举行网络文流、筹款以及社区管理都与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无异,从属性上判断,应属十公共事业组织。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针对这种网络社团的规范还是一片空白,一些骗于利用管理缺失,通过组建等集善款的网络团体进行行骗,不但伤害人受害首的合法权益,也打击了人们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积极性,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法规和配套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策略

(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它必须改变以往的“命令”管理.从而转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再次,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附属物。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的主体性更直接的表现出来。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要注重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居民与社会管理者的沟通渠道畅通。

(2)完善财务制度

建立以国有资产管理和事业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公共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降低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的控制各项公共事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公共事业投资效益,促进公共事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3)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要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方面,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其运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关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同时,根据各公共事业组织的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自主管理,有利于组织管理方法的完善。

(4)改革人事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法

针对公共事业单位人员膨胀,冗员难裁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 首先要确保公共事业组织的用人自,辅以完善的激励措施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公共事业人事制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共事业组织必须要建设一支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发展壮大,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突出组织的固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要以多种方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组织的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合理安排,并落实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加军.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模式选择[J].前沿.2010年,19.

第4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教师资;教学方法;TRIZ;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12-04

0 引言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大量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素。职教师资是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1]。

职教师资专业担负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积极的研究和探索[2],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不断立项,调整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使其最大限度的适应职业教育学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微观层面如何施教才能达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度改革也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人云亦云、创新度不够,或理念有余、可操作性不足的尴尬局面。鉴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探索具有较高创新性及现实可操作性的、适用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就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专门性人才,也就是常说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学术性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基础,集中体现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教育基本属性;师范性则是培养教师必不可缺的环节,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师资专业的根本任务;职业性则突出反映人才培养的特殊属性,需要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内涵更多、人才培养难度更大。目前的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常常在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典型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最初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相同学科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职业性要求。因此,一些职教师资专业转而强调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这又使理论教学被压缩,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具有典型的技术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双重学科基础。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必须具备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双重基础,所以在教师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术性教学内容往往和师范性教学内容界限分割鲜明,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别都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受制于总学时的约束,不得不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内容的裁剪,往往使其出现体系不够完整或者掌握深度不够的局面,而对于日后专业领域的灵活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制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而目前不少改革措施都采用了折中、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其后果往往是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职业教师的尴尬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实践中引入国际著名发明创造理论TRIZ,探索矛盾的彻底解决办法,以期为实现职教师资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2 TRIZ理论及其冲突解决模式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通过对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来的揭示工程技术系统进化内在规律、提供科学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理论。TRIZ理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指出,类似的问题与解在不同的工业及科学领域交替出现,创新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往往属于其他领域。和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TRIZ理论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因此它也被称为解决问题方法论[3,4]。

TRIZ解决问题方式为: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并用TRIZ的原理和工具去寻求问题的TRIZ通解,再利用TRIZ通解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

TRIZ否定了一项发明创造或创新的完成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和千百次失败的成见,他们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以往不同领域的发明中所用到的规则(原理)并不多,不同时代的发明、不同领域的发明是这些规则(原理)被反复采用的结果。每条规则(原理)并不限定于某一领域,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人人都可以掌握并使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方法。

3 基于TRIZ的职教师资教学方法创新

如前所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两个显著的矛盾――学术性和职业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剖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根源,可以发现,是由于职教师资专业较高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生源、学制、培养模式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造成的“三性”无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表象矛盾。学术性期望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体系化目标要求,师范性要求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职业性则需要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这些目标针对以三校生为主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现有4年制的本科学制下,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办学单位只好有选择的侧重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实践中以侧重职业技能训练为多。而从学术性要求来看,这一点完全改变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学科教育的基本属性,由此也产生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职教师资定位之争。

现在,借助于TRIZ冲突矩阵,尝试这些矛盾的破解之策。首先将实际矛盾转化为TRIZ工程参数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多的,超出了一般本科生掌握的信息量,但如果增加时间,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全部掌握的,但是又受制于本科4年学制的约束,因此,可以将现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转化为TRIZ参数“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期望改善“信息的数量”,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恶化的是“时间的浪费”,即不能因为改善参数“信息的数量”而引发“时间的浪费”。TRIZ是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折中和妥协,即掌握最大限度的“信息的数量”,同时没有因此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恰恰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最为期望的知识能力与时间的双赢结果。

查询TRIZ冲突矩阵,对于这一对矛盾各个学科广泛应用的发明原理有2(抽出原理)、7(嵌套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19(周期性动作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17(多维化原理)。这些原理经常被用来解决“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而且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有效性的证明[5]。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部分发明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抛砖引玉。

发明原理2――抽取原理是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有用的(或有害的)部分(或属性)。由于每个物体都是一个矛盾体,同时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必要和不必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抽取的方法使系统增值。抽取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物体的负面的部分或特征抽取出来;二是从物体中抽取必要的部分或特性。据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教学创新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抽取传统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分隔成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点数据库,提取出职教师资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点,去除重复的知识点,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资源。

发明原理7――嵌套原理通过考虑不同方向(水平、垂直、旋转或包容)的嵌套,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将不同功能的多个对象嵌套在同一个对象内,可以使得该对象产生独特的功能。由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的三性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理论、实践与专业教学方法一体化;开发、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职业教育的具有职教师资专业显著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室,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双师型教师,采用多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实践边掌握理论边体会专业教学方法,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理论、实践与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相互嵌套、有机融合,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矛盾。

发明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是将物体的均一构成或外部环境及作用改为不均一;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有益的功能);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各自动作的最佳状态。应用该原理时,一种特征对每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时刻而言,被构造为不均匀的或者最优的,所以称为最优资源管理更为合适。通过改变不同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最优的功能。由此而产生的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创新思路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一个阶段侧重理论知识,以建立牢固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一个阶段侧重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和专业教学能力相互参透;一个阶段侧重实践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局部特性原理还可以用于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重构。由于职教师资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生源素质不高,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难度极大。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则可以根据专业所在区域、服务对象的经济、技术、产业特点,采用搭建框架、重点掌握的方式重构课程乃至专业内容,这个也是职教师资专业特色发展的依据。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是强调逆向思维。假如某事物以某特定方式构成或作用,尝试通过相反的方式构成或执行操作,以避免伴随的问题。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用相反的动作替代要求指定的动作;二是让物体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三是将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或过程)。据此可以产生想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如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若干(题型可丰富些,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绘图等等),变相对固定死板的知识点为鲜活的问题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先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一定程度上学生主导、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明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使用时首先考虑用物理场代替某机械相互作用、装置、机构或者系统。某一个系统已被替代,当不能提供有用功能时,则此原理可以提供多种可能性来进行附加改变。若替代的机械系统不存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生物(人、昆虫、动植物)的感觉来实现替代:视觉-光学,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在替代时运用某一或者某些物质相互作用的热场、化学场、电场、磁场、电磁场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另外需要考虑从恒定场转变为可变场或者可动场,从非结构化场转换为结构化场。并且考虑使用场来合并具有活性的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由此产生的思路包括:现有书本教学资源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时,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元素,将教学知识点转换为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动画、详尽的视频等展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实现远程网络化学习,保证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提供电子邮件、QQ、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答疑解惑,改变原有的教学答疑的模式,提供全面、周到、贴近的教学服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然还可以将常规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问题引导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模式,为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教学保证。

上述发明原理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运用,产生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 结束语

职教师资专业相比于普通高校对应的学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尤其是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性、师范性、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职教师资方面,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发明创造理论TRIZ引入职教师资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固有矛盾的解决中,提出了利用TRIZ发明原理消除矛盾,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点思路。期望抛砖引玉,出现更多研究成果,使得职教师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贾俊刚.重点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谢莉花.综合型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7-82.

[3]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4):40- 42.

第5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 关键词 ] 知识创造理论 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创新能力 培育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在激烈的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竞争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创造和更新知识。对于企业这种组织而言,知识创造活动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行为来完成组织性的知识创新过程。其特点是主要完成这一过程要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的知识创新,没有个人的知识创新活动就不可能有组织的知识创新。因此,为了保持企业知识创新的持续性,必须重视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其自身的组织特点使其对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并且比一般普通的企业对员工知识创新的能力都要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育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知识创造理论回顾

东西方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知识创造的问题,西方学者认为组织是信息处理的系统,创新是信息处理的一部分,却没有能动的过程来考虑知识创造的过程。在实证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影响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与1995年在他们合著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能动的知识创新的过程SECI模型,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全面论述。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内存在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即那些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而显性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如专利、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可以被编码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转化有经历四个阶段――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详见图1),每一个阶段完成一次螺旋上升都有一个“场(巴)”存在。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阶段的“场(巴)”,分别为“创始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 Ba)、系统化场(system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 )”。

SECI模型,强调隐形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该模型和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知识创造过程,即知识通过SECI的循环转化实现不断螺旋上升。但是国内芮明杰、任洪波等学者认为CECI模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该模型没有区分“创造”和“创新”,知识创造是在组织内部产生新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包括采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野中郁次郎论述的知识创新一文中隐含着创新就是产生新知识过程的假定。因此精确地说,野中郁次郎实际上是在探讨组织中知识创造的问题,只是知识创新的一个子集。二是该模型只考虑知识创造的过程中的隐形知识,而忽视了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在此分析基础上,芮明杰(2004)等人通过引入知识价值链的概念,对野中郁次郎的模型进行修正了扩展,认为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保护和知识扩散。并借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的3个基本模块,即知识场、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资产,提出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详见图二)。将企业知识创新划分为获得、选取、融合、创造、扩散和共享6个阶段,认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核心阶段。同时考虑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创造。该模型对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就变成了组织获取外部社会知识,在对外部知识进行筛选的基础之上实施知识融合,接着是知识创造、然后在组织各个层次进行知识的扩散,达到知识共享目的。

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特征及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述

1.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特征

高新技术是指以世界科学技术新发明为基础,以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为条件的新兴的科学工业技术,他是建立在世界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一个动态的概念。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非常关注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且是快速创新的过程。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创融合、知识创造、知识保护扩散和知识共享六个环节,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链;二是知识价值链的运作速度要求比较快;三是知识创造和共享这两个环节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主导着知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

2.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主体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的基础上从事活动的功能与力量。一般来说,能力的主体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的能力是在个体遗传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与实践而获得,增长的能力;群体能力不是个体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特定群体结构、组织形式、社会行为而形成的新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指知识创新主体依靠知识的进步、更新而改变世界的一种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只有与人的知识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中,企业员工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它需要员工具有探索精神、独创意识、批判的能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特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造模型和芮明杰等人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育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展开:

1.创建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场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是在一定得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景中实现和完成的,即他所命名的“巴”,就是所谓的“场”。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创造和共享的过程中,也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知识场,我们把知识场的组建过程理解为当今比较流行的组织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现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知识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得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共享性文化,使每位员工都认为共享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行为。知识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2.组织结构创新,组建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称未来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学习型组织”,变动时代唯一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知识价值链的运作速度比较快,因此学习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将学习作为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方式。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追求柔性化、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以增强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同时组织中的成员必须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坦诚相待,了解组织的运行方向,每个人都认同组织的愿景,然后为实现组织愿景共同努力。

3. 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知识库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库不一定指一个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他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组织中,知识的一部分可以保存组织的每个成员的头脑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保存在组织的经验、数据库、操作规范或文化中。因此,我们可以把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库分为两类:一是以储存显性知识的知识库;二是储存隐形知识的知识库。

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要注重企业网站、局域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网站面向所有用户。是界外了解企业以及进行网上交易和交流的窗口,目的在于宣传、提高企业效率以及企业和外界的沟通学习。局域网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往来、交流和共享创造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只是储存与管理,它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在人际系统交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企业知识库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信息查询、需寻求解决方案及有关经验等提供支持。

四、结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创造和分享知识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只有人们愿意合作时,知识资本才能通过员工对知识的应用,使这种资源转化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明杰,李鑫等.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修正与扩展.[J].2004(5)

[2]张爽,周海炜.知识转化理论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评价.[J].情报杂志.2006(11)

第6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虚拟企业;IPDMC模式;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说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战略合作模式,各利益相关者从这种合作模式中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自己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最大化。本文借用企业组织理论中的虚拟企业理论来研究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生条件、本质特征、成长阶段及模式创新等问题。

一、研究现状和典型观点

以中国知网(CNKI)所收集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先以文章题名中含有“校企合作”为条件进行第一次文献检索,截至2012年1月共有5754篇相关文献;然后在这5754篇文献中,以题名包含“高职”或“高等职业教育”为条件进行第二次文献检索,共得文献1178篇(含报纸,其中有4篇为2012年1月入库)。以下是从文献主题、文献发表时间和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统计的情况。

(一)研究主题的分布

通过对检索文献的分析结果看,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如“整合一互动”模式、“订单”模式、“五位一体”模式、“六位一体”模式等。二是校企合作内涵、性质、功能、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如高职校企合作的经济学分析、战略模式、三重螺旋及高职院校在合作中的弹性扩张等。三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模式。如“三进三入”、“丰田T—TEP”等。四是合作模式的创新。如从资源禀赋、合作属性、各利益相关者角度等多方面进行的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方法等。五是从跨学科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如从制度经济学、关系营销和博弈论等方面对高职校企合作过程和本质进行的研究。

(二)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

同时包含有“校企合作”与“高职”或“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献发表时间具体见表1。

从我国开始办高职教育开始,就有学者关注校企合作这个重要领域,该领域的研究经过11年的发展逐步走向繁荣期,特别是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2010年又启动100所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等,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浪潮等学术繁荣现象,从2007年到2011年我国学者共发表1092篇高职校企合作的相关文献,占检索文献的93%。

(三)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文献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为参数了解学术界在高职校企合作领域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从单篇文献下载频次排前10名的文献来看,有8篇作品为硕士论文,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特征、模式及机制等方面。关于单篇文献被引频次的情况,具体见表2。

我国高职校企合作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吸引学术界和实践者们的眼球,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不足。首先,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研究领域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定义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研究主题多以模式、特征、内涵及意义为主,这些主题未能抓住高职校企合作现象产生的最本质问题,因此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其次,学术界未能注意到高职校企合作这种模式的虚拟企业特征,并且根据这一组织的特征、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等特点提出高职校企合作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理论模式及每个成长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再次,由于忽视校企合作这一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的成长阶段,因此很少出现关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文化对接这一必经阶段的研究。同时也未出现这一组织模式应该随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模式的研究。最后,现有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二、基于虚拟企业理论的高职校企合作解释

(一)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又叫做企业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最早由美国里海大学(Lehigll)的学者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iss)等在他们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企业主导的观点》中首次提出。根据他们的观点,若干个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独立厂商,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市场机遇,以知识、产品、服务或者是项目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柔性契约为纽结,通过缔结契约合作方式而组成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形式虚拟)而实现一定企业职能的企业动态合作联盟体。通过该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虚拟企业具有5个特征:一是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存在的实体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运用信息通讯技术(l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而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其形式并非独立,但能完成实体企业的职能。二是虚拟企业的产生以价值为黏合剂,以契约为纽带,本质上是各种复杂和精巧的制度安排。三是寻求优势互补是虚拟企业产生的动力之一。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是所有企业在多种技能上都具有优势,寻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四是从静态层面来看,虚拟企业是结果完整、分工明确、层次序列的复杂系统;从动态角度看,虚拟企业是一种非线性并具有开放性、自发性的组织。五是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形态,虚拟企业具有本身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应该经历组建、运行与演进、完成任务、解散或寻找新的市场机遇几个阶段。

(二)高职校企合作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假定校企合作中,企业实现的利益为R1,学校实现的利益为R2;企业为实现利益R1,合作过程中需支付的成本为C1;学校为实现利益R2,在合作过程中需支付的成本为C2;如果双方不合作,分别采取市场手段实现利益R1和R2,各自为此需支付的成本分别为C1’和C2’。据此我们分析校企合作产生的条件。

1 高职校企合作产生的必要条件

首先,R1>0且R2>0;其次,C1

企业和学校各自实现的利益R包括使能增强彼此竞争力以及使彼此持续发展的各项任务,同时包含各自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总成本c为彼此支出的时间、金钱及机会成本等。

只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校企合作不一定会产生,校企双方一旦发现某种可以合作的机遇后,必须具有下列条件后,才可能组建校企合作组织。

2 高职校企合作产生的充分条件

第一,机遇识别与伙伴探索与评估。在合作之前双方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的机遇,同时还必须拟定合作伙伴的条件,并搜寻合作伙伴,对目标合作伙伴的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合作契约谈判。选定合作的目标对象后,合作双方应就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谈判,包括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需要承担的成本和支付的费用,需要完成的工作,争端解决机制等。

结合高职校企合作产生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高职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学校和企业在各自行业环境竞争下,结合自我发展愿景,经过谈判和协商,而组成的一种契约组织。这种组织始终介于企业科层和市场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

(三)基于虚拟企业理论的高职校企合作特征

1 本质上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独立组织的柔性契约组织或动态战略联盟

高职校企合作是合作双方基于一定战略目标和价值利益,通过协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存在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相互发号施令,但却自觉地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则,因此该模式既不是无组织的单纯市场行为,也不是纵向一体化企业,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2 具有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

高职校企合作具有虚拟企业所具有的生命周期特征,该周期具体是指从合作机会的发现、识别、界定到组建合作组织开始,再到组织的运作、演进、解散或者寻求新的合作机会所经历的全部历程,其生命周期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3 追求无间的合作和校企之间的相互信任

高职校企合作最初期的目标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人才,实现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彼此多次交流与协商,双方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4 合作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

合作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在合作过程中不存在隶属与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双方都在合作中追求自身的价值目标,价值是他们合作的基础,因此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

5 价值目标是合作组织产生的前提

价值是双方合作的必要条件,双方在合作中以低于市场成本的方式,追寻各自的价值利益,离开价值目标,校企合作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像空中楼阁一样,没有实质内容。这也是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开展无法进入实质性内容的根本原因。

6 合作呈现出非线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从校企合作的定义和本质我们可以得出高职校企合作不是一种直线科层组织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等特点,同时该组织还不停与社会环境进行MEI(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由于共同培养人才是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人才具有流动性,因此对非合作企业会产生正外部性问题。同时,从教育服务经济的目标来讲,高职校企合作在长远意义上会促进当地经济和行业技术的发展。因此,高职校企合作是包含合作企业、学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非合作企业在内组成的一张拓扑结构价值网络图,如图2所示。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五阶段模式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的五阶段模式(Interface-Penetrating-Development-Maturing-Compatibility,简称IPDMC模式),具体如下页图3所示。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是一个不断深入,动态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大致经历接口、深入、发展、成熟及整合5个阶段。根据混沌理论,任何一方的利益变动都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在这个阶段各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自己各自的优势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呈现出整体动态发展。

(一)接口阶段

这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合作目标、企业和学校互相了解各自的价值文化,初步拟定合作框架等,具体如图4所示:

接口阶段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基础与重要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一定要先于校企合作。当然,如果选择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这种对接在行业文化的协调下对接速度会比较快。

接口阶段合作双方可以互相查阅彼此的资料、了解合作意向、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发展愿景以及交流希望通过合作而实现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等。学校和企业应各自成立合作项目评估小组,充分评估合作对方的资质与合作前景等,从而确定开展合作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二)深入阶段

经过前一个阶段的文化对接后,合作双方对合作的目标、彼此的组织文化等诸方面都有所了解,并且经过上一阶段的磨合与对接,会逐渐深化合作领域及层次。在这个阶段合作双方主要完成3项工作。一是深入讨论可能合作的项目、初步合作方案及路径,就合作相关事项开展实质性谈判,明确合作过程中彼此的责权利以及费用分摊等问题。同时要明确合作的项目、预期目标及合作绩效考核指标等。二是探寻具体可行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柔性比较大的,也可以是比较固定的。三是可以从最简单的层面着手进行合作项目,例如为企业输送人才、邀请企业领导或技术能手开展讲座,或者是学校教授去企业讲座等。这些低层次的合作主要是为后续深入合作进行铺垫。

(三)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是就对接及深入的合作项目进行深度发展,这个阶段双方需要开展的工作有3项。一是进一步发展前两个阶段已经选定和深入的合作项目,并且制定出相关的合作计划、发展规划、路径以及针对深入阶段已经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例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厂挂职锻炼、学校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的部分实操课程还可以拿到企业的工作场所去进行。二三是在发展阶段,学校的教师除去企业挂职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一些应用技术难题,文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市场活动等。

(四)成熟阶段

第四个阶段的校企合作已经进入成熟状态。首先,合作模式基本已经确定,运行状态良好,合作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合作项目已经进行了一轮以上,并且合作双方都从合作中得到了利益,彼此了解对方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模式,合作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其次,这个阶段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项目,例如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双方可以共建实训室、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双方开展横向课题等。再次,合作到这个阶段双方应该投资合作项目,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双方之间的信任感已经建立,这个时候适合开展投资合作项目,即使是沉没投资,也不会担心今后被“敲竹杠”。最后,成熟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经过前几个阶段不断持续改进而形成的,除稳定性外,一般来说还具有不可复制性、可持续发展性,是地区高技能人才供给、企业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

(五)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的校企合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个合作模式的整体性和适应性。经过前四段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契约属性已经逐步升级为价值属性和文化属性于一体的中间组织,双方的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彼此的工作团队,契约的约束已经逐步变成对价值的共同追求,面对竞争和不稳定环境能做出协调且敏捷的反映。为整个合作团体及各自的利益,他们会根据环境变化和需求不断升级与调整自己的参与行为和合作模式,从而使得整个合作模式不断深入发展、动态发展。

四、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方法

本研究采用元素属性创新法来研究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首先,构建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功能的雷达图,在构建雷达图过程中,我们根据检索到的文献以及实践调研和工作的情况,罗列出高职校企合作的4项基本功能:接收毕业生、课程建设、企业内训、人员互聘。这是所有高职校企合作基本具有的功能,在这基础之上,合作双方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深度合作,如横向课题、共建实训室、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及合作办实体等。这些深度合作项目,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彼此实际情况制定。雷达图分析方法将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按元素和属性进行描述,每一种合作模式在雷达图中将这些属性联成链条,每一条链条代表不同的合作模式,每一条元素线上分布了很多属性节点,因此对具体的合作培养模式链条可以通过改变或增加节点来进行模式创新,即改变或增加属性,以得到新的合作模式链条,具体如图5所示。

图中带箭头的直线分别代表校企合作功能属性的元素,元素线上点的位置代表这个元素在所处模型中的重要性,越靠近箭头表示越重要,原点处重要性为0。

合作双方根据合作进展的情况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借助雷达图,可以相应调整合作的重点。例如,模式1是以横向课题和共建实训室为主,当这两项主要任务完成或者进入合作稳定期后,双方可以根据前期的积累成果和市场需求情况将合作方式调整为以制定行业操作标准为主,因此模式2便产生了;相应地,可以产生模式3……模式N。这样不仅能实现高职校企合作的动态发展,同时还能实现合作的长效性,真正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第7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达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从其他国际湾区的建设经验来看,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否能保持充足活力,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情况。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思维活跃、学习能动性高、创新精神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掌握创业技能,激发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

1.2创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香港作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国际法律服务完善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法律服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产业输送创新型法律服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同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服务机构运营经验,为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1.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粤港澳大学生就业需求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也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服务,形成团队竞争实力,并且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遭到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助力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及市场、学习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需求目标。学生既能通过创新提高法律服务,获得就业机会,也能通过创业向大湾区提高更多就业岗位,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直是浓厚的,高校也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均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需改善问题。

2.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广东省高校目前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未能形成专门任职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任课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担任,有一部分是辅导员。以上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且未亲自主导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只能将课程内容灌输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科任老师大多数只是在学期初接受为数几天的培训就开始授课,系统化培训课时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当下政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教师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销售方面等内容,忽视法学学科背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以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和线上慕课、智慧树等平台网络授课为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看似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课程教育和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省份更为浓厚。但是,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期间以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较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大多数倾向考入公检法等单位,或进入知名律所,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的学生仍为少数。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认为,法学专业以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法条为主,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选择公检法单,创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在校期间无需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熏陶;二是高校未能很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为学风建设重点内容,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活动仅仅以考查方式为主;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形式单一,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大多建议学生选择创新课题,而创业项目往往无人申报。

2.4缺乏跨校、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广东高校法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形式多样,但开展范围往往集中在校内,即使有少数是跨学院举办,但也未能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等交流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多数只能与本专业同学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存在分工不明、分工重合;律所经营缺乏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后期运营入不敷出、团队管理出现漏洞;缺乏跨校、跨区交流合作,项目调研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周边地区,得出的数据或结论往往存在缺陷。

3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3.1成立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和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创新创业专职任课教师的培养,改变由辅导员等兼职任教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稳定性;第二,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等专业有所区别,除了创新创业理论外,对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素养也有所要求,应强化教师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第三,持续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外,鼓励教师到公司法务部、律所等单位进行交流、调研,使导师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促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及需求的了解,提高专业水平;第四,建立规范化考评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上课情况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等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多维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习的不断增强及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改变课程零碎、知识不成体系等问题。广东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到后期跟进的全覆盖式培养体系。除了保障知识技能的“输入”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从填写申报项目书、实地调研、成立律所、开展业务等环节安排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成果转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及精神。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更影响学生未来是否愿意进行创业创业实践。教师需要认识到法学专业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法学和创业发展的联系极大,只要将这种关联性应用于两种课程的教育中,便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但法学与其他专业合作式创业也能实现双赢,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也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3.4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经济协同发展,遵循共建共享原则,这就广东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高级平台。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平台及资源有限,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样的,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刻不容缓。广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高校举办国际赛事的优秀经验,增进在指导学生、团队核心内涵提升、导师选拔等领域的交流;二是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相认定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三是联合部分业界人才,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展双导师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再校外实践利用,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

第8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实践

现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不是新名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已不再是新鲜事。各个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和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以及由试点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法,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明确的指出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本文试图梳理《专业目录》中的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探索管理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专业目录》中的管理类人才目标可划分为品德素养、素质能力、理论知识、管理问题解决能力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具有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管理素质、领导能力是基本的素质能力要求;扎实系统的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知识等是基本的理论知识要求;同时也要求应具备管理决策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1]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的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新是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并用一些已知的条件产生出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和认识行为的一项活动。创业与创新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模仿或复制别人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创业。创业较之创新更侧重财富创造,更加关注市场和顾客。创新的重点是对发明的利用和开发,其结果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首先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明确创新、创业的概念,指导学生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以此形成其创业活动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实现更好的成长。

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品德修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宗旨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树立社会奉献愿景;在素质能力方面要求创业不同阶段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管理的普遍性规律与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于创业全过程的管理知识;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结合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在于引导和扶持,应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结果,而不应把就业作为创业的原因与动力。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创业,也要让学生认知创业风险,让学生自我辨别自身的创业能力,减少学生盲目创业导致的失败,规避风险。扶持具备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学生创业直至创办企业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筛选。

二、管理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和途径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可分为创新训练、创业教育和训练、创业实践与创业指导三类。

1、创新教育

以本科生个人或团队为主,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巩固一般管理理论知识。

以第三学年度开始的各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或在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改革考核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设计或课题制作。

学生课题的选择不仅仅以课程考核为目的,而且更以学生能够感兴趣和可接受作为选题标准。在此基础上,遴选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以确立学校级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申报,带领下一年级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形成良性循环。课题完成的要求必须以在公开的学术杂志上为准,以此使学生理解学术严谨性。

鼓励学生参加或组织学科学术竞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科研能力和水平及经验是开展学科学术竞赛的必要保障。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思路开阔、知识全面,激发学生首创精神。

2、创业教育和训练

结合《挑战杯》、《E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课外活动,动员和组织学生组建跨专业跨学院的项目执行团队,开展从创业到企业运行的整个模拟过程,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

此阶段的训练依托经济管理多媒体模拟实验室中的企业经营模拟软件、综合经营实训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会计实务软件平台等的技术上的支持。

通过训练,学生要完成创业环境分析、项目运行环境分析、技术论证与评估、财务论证与评估、环境影响论证与评估、社会影响的论证与评估、风险评估等,学会创业阶段的项目论证与评估工作内容。

在虚拟企业运行阶段,团队成员分担不同角色,完成企业注册、注资到相关手续办理,模拟经营8个生产季度,要实现企业的初期、中长期发展战略。学会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基本的经营流程。包括客户管理、技术研发、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通过训练,学生既可以学会企业经营基本流程的管理方法,也可以了解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也学会管理领域新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

第9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分层分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20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各大高校来讲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综合发展需求,承担经济社会建设重任。开展高质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有能力应对各种严峻的考验,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急需探索相应的对策。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1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教育效果最终反映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最终选择自助创业的比重和创业成果。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或是因为教育方式,或是因为重视程度,均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响应程度不高,以致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烈。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中,自主创业的百分比还仅仅只是个位数,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积极的调动。

1.2 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各领域知识综合程度很高,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从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基于这样的主因,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但当前高校中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老师大多只有理论知识基础,而实践方面的经验相当缺乏,从这点来讲,难以给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尽管目前多数高校会邀请有企业经验和实践运作背景的校外专家及成功人士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来弥补师资力量的短缺与不足,但类似措施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时间上难以保证,二是受教育的学生面狭窄,三是教育效果难以考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

1.3 高校的支持力度较薄弱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孕育载体,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场地建设、硬件筹备、师资配备、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的建设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持等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逐步加大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相对于学生的需求以及来自社会的反馈效果来说,仍显薄弱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必要指导不够充分

目前,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两者的共同弱点都是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更多的是讲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传授。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给学生提供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必要指导不够充分。

1.3.2 资金投入不够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运营经费中没有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的也仅仅通过奖励机制给予学生少量补贴,这说明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并不充分。

1.3.3 实践平台不够完整

大部分高校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平台,却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无法很好地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高校应积极创立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配备更多的硬件设施,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1.4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具体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虽然学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对创新创业仅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或者说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第二,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实际创业并无太多帮助,教育过程也只是形式化的对教育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也就是说,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是纸上谈兵。

2 当前形势下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2.1 以社团活动为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要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教育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高校可以利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方式,以学生竞赛为培养平台,积极推动课外学术活动与实践创业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当中;通过宣传先进模范典型、分享创业经验等方式,挖掘并宣传大学生中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中。特别是要重点鼓励和扶持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促使其树立创业信心,坚定创业思想,培养创业能力,并将其作为教育学习典范广泛宣传,带动周围的学生积极效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逐步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切合点,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