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1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数学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2002年5月18日在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说道:“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李大潜院士的讲话一语道破“天机”,一下子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数学工作者和学习数学者面临的或者无法参悟的问题,有力地指出了数学建模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李大潜院士提出的关于数学建模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势必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从学习数学到数学教学,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多年来始终没有对数学建模与实施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认识。但在学习了李大潜院士的讲话精神后,方才恍然大悟,经过认真整理与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实际,终于对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特别是数学教学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实践所无法代替或难以达到的。这些素质初步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认真地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3.数学上推导要求的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

4.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以及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凡事力求尽善尽美。

5.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了解和领会由实际需要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6.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7.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在改善所学的数学结论、改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发现不同的数学领域或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8.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或特点,八九不离十地估计到可能的结论,为实际的需要提供借鉴。

但是,通过数学训练使学生形成的这些素质,还只是一些固定的、僵化的、概念性的东西,仍然无助于学生对学习数学重要性及数学的重大指导意义的进一步认识,无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疑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重要的贡献。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说:“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学习数学建模的目的来看,学习数学建模能够使学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学会团结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第二,从建立数学模型来看,对于现实中的原型,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也可以说,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与图象)

模拟现实的模型。把现实模型抽象、简化为某种数学结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特征。它或者能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状态,或者能预测到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

第三,从数学建模的模型方法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应用性——学习有了目标;

2.假设——公理定义推理立足点;

3.建立模型——分层推理过程;

4.模型求解——matlab应用公式;

5.模型检验——matlab,数学实验。

第四,从数学建模的过程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估计)。

5.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6.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7.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从以上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来看,数学建模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主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说,素质教育也对数学建模有着必然的依赖性。

第一,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教学还不能和其他科学以及整个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一个劲地在数学内部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长期以来,数学课程往往自成体系,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而对于学数学的学生开设的物理、力学等课程,虽然十分必要,但效果并不理想,与数学远未有机地结合起来,未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更谈不上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可以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将数学学习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不会应用或无法应用,有些甚至还会觉得毫无用处。直到近年来强调了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开设了数学建模乃至数学实验的课程,并举办了数学建模竞赛以后,这方面的情况才开始有了好转,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打开了一个通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了显著的效果。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尝试,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第二,数学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可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与这种创新、发展的实际进程却不免背道而驰。从一些基本的概念或定义出发,以简练的方式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所要求的结论,固然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学到尽可能多的内容,并体会到一种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的美感;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就可能使学生误认为数学这样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反而使思想处于一种僵化状态,在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面前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其实,现在看来美不胜收的一些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一开始往往是混乱粗糙、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但由于蕴涵着创造性的思想,却又最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经过许多乃至几代数学家的努力,有时甚至经过长期的激烈论争,才逐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局势趋于明朗,最终出现了现在为大家公认、甚至写进教科书里的系统的理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素质,固然要教授他们以知识,但更要紧的是使他们了解数学的创造过程。这不仅要有机地结合数学内容的讲授,介绍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发展历史,而且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同学身临其境地介入数学的发现或创造过程;否则,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仍不免是一句空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鼓励并推动学生解决一些理论或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没有规定的数学工具,甚至也没有成型的数学问题,主要靠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钻研并相互切磋,去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有关的结论,并判断结论的对错与优劣。总之,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亲身去体验一下数学的创造过程,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代替的宝贵经验。毫无疑问,数学模型及数学实验的教学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在这方面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第三,从应用数学的发展趋势来说,应用数学正迅速地从传统的应用数学进入现代应用数学的阶段。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突出的标志是应用范围的空前扩展,从传统的力学、物理等领域扩展到生物、化学、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各个学科和种种高科技乃至社会领域。传统应用数学领域的数学模型大都是清楚的,且已经是力学、物理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而很多新领域的规律仍不清楚,数学建模面临实质性的困难。因此,数学建模不仅凸现出其重要性,而且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接受数学建模的训练,和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一样,对于今后用数学方法解决种种实际问题,是一个必要的训练和准备,这是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养。

第四,数学建模竞赛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培养、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等集体主义的优秀品质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总之,数学建模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作用,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紧密联系,是靠我们这些从事数学工作者们挖掘的,但是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联系是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和发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践,紧密地依托数学建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的人才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数学建模思想;教学研究

管理运筹学是现代管理技术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各类学术研究开展的重要技术工具,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科技研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释放,并且需要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定向的培育和引导。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还应注意掌握好方法,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管理运筹学教学课程中,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为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更好的结合,找出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一、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为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有着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该模式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性质。管理运筹学中多采用数理分析的方式,例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办法,结合运筹学思想,通过人才的培养加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面,将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2.对于塑造学生现代思维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也给人们思维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必须具备现代思维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在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现代思维模式,这就使得人们思维必须有系统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等特点,管理运筹学在对人的塑造上有着培育学生全面思维能力和开拓学生思维的能力,鉴于管理运筹学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数学逻辑能力、数学建模方式及数理分析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对于学生思维开放性和发散性培育有着积极意义。

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方向探析

在经过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数学建模融入管理运筹学改革应坚持紧密结合下面几个方向:首先,在高校扩招形势下,社会就业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人才供需关系转变,就业压力凸显。在高校管理运筹学改革方向层面,要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导向,将学生的理论应用动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运筹学改革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培育计划,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践,为社会培育更富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其次,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形态不断发展壮大,所涉及的管理和分析判断呈量化发展态势,量化分析趋势下可以给管理者更为直观的决策支持。因此,管理运筹学在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中要坚持以量化分析为方向,将数学建模融入其中,培育学生们更为精致的分析和数理判断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形势,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也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第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性人才,高校应为社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社会发展和应用人才培育方面,管理运筹学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向和思路,在教学中重视数学建模,与社会需要更好结合起来,使得管理运筹学学科与实践密切结合,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最后,建模思想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重要指导工具,是管理运筹学改革的重要导向。管理运筹学这门学科与数理分析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的广度和深度以成为管理运筹学发展的重要技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具体指标,在管理运筹学改革过程中应融入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创新意识中学习和理解,学会运用数学工具,在数理量化中帮助管理者做好决策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传统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往往从相关定义出发,从相关定义到逻辑推导,然后得出结论,这一教学思维方式是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在管理运筹学中,更多的是将社会各类问题以建模的形式模拟出来,这就离不开数学的支持。这一研究建模思路是在实际问题的特性中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管理者以此结论做出最为有利的决策和判断。从上述两种模式来看,对于学生现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来说,后面一种方式更为有利。

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运筹学的思路分析

1.备课环节要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导入。

在备课环节,要紧扣课本主题,将学生重视数学工具的应用。我国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往往采用文理综合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招生过程中大多是偏向于招收文科生,鉴于数学本身难度大、逻辑思维严密等特点,许多管理学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因此,在管理运筹学备课环节就要让学生明晰数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讲解环节要注意将数理推导过程给学生做细致讲述,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运筹学相关知识原理,学生们还要在课下学会使用数学工具,牢记数学公式,在相关管理运筹学讲课中学会使用数学逻辑推导。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单纯讲述理论内容,还应将管理运筹学的应用囊括其中。结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管理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以及动态规划和图网分析等列入重要讲解目标,这些都要列入必学内容。对于应用较少的或者理论性强的章节来说,可列入选修内容,在授课中要将管理运筹学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对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拉近新旧知识的关联。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数学建模融入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要注重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入手,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管理运筹学作为管理学中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难度也较大,许多学生在没学之前就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也就难以提高。因此,在当前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适的章节可以适当选用历史典故进行解释和阐述,让学生在历史典故中找出运筹学原理,更好的了解书本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还可以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让管理运筹学理论更好的显示出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与传统教学技术和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更为直观,对于综合性的管理运筹学学科来说,内含各类数理分析和逻辑推理及数据测算,在管理运筹学教学环节,可尝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对管理运筹学更为细致的了解,也能更好的领域管理运筹学相关理论,对于管理运筹学学科的前瞻性和应用性有着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也可以更好的增强书本知识理解,对于实践应用能力也能更好的提升。

3.教学方式改革要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第3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复杂网络 拓扑结构 演化模型 小世界 无标度

问题的提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复杂系统,而复杂网络是描述各类复杂系统的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复杂网络是对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包含了大量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它将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类实体抽象为节点,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边,从而形成了用来描述这一系统的图。这样的图,是对系统模型化的抽象与表达。近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受到了来自科学和工程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由大量的相互联系的企业构成,这些企业之间并不是完全同质的, 包含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子系统,分布在不同行业、区域或阶段,在网络中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是非同质的;这些企业作为子系统又由众多的组成部分形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子系统内部的结构也较复杂,供应链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供应链中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互作用,存在竞争、协同的关系,各节点企业相互依赖,各工序环环相扣,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可以说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巨系统。供应链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上下游相关组织,甚至涉及到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不只是简单的链条管理,而是管理一个盘根错节的“供应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大量不确定性问题背景下,供应链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大多缺乏抵御能力甚至不能抵御风险。因此,深入研究供应链管理问题,从网络的角度以系统的眼光审视供应链的结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建模,加强供应链网络的脆性及鲁棒性研究,分析不同干扰情况下供应链网络的脆性及鲁棒性表现形式和特点,对于提高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鲁棒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杂网络研究

复杂网络的研究可追溯到世纪欧拉(euler)开创的图论。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图论一直是研究网络图表示的基本方法。历史上描述系统性质比较常用的是两类网络:一类是规则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只与其紧邻或次近邻相连,即每个节点连接的节点数相同,组合数学的图论讨论了各种规则网络的问题;另一类是完全随机网络,是由匈牙利数学家erdos和renyi两人(er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er模型的随机图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复杂网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数学工具,一直是研究复杂网络结构的基本理论。他们用相对简单的随机图来描述网络,简称随机图理论。两人重要的发现是随机图的许多重要性质都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突然涌现的,其创立的随机图理论是研究图类的闭函数和巨大分支涌现的相变等的重要数学理论。

诚然,图论可以精确简洁的描述各种网络,而且图论的许多研究成果、结论和方法业已成为复杂网络研究的有力工具,能够自然地应用到现在的复杂网络研究中去。但是,绝大多数实际复杂网络结构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大步迈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从internet到www,从大型电力网络到全球交通网络,从生物体中的大脑到各种新陈代谢网络,从科研合作到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网络等。可以说,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中。长期以来,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生物网络和社会网络等分别是通信科学、电力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复杂网络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各种看上去互不相同的复杂网络之间的共性和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复杂网络研究正渗透到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科等众多不同的领域,对复杂网络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

世纪之交(1998-1999)复杂网络的科学探索发生了重要转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

冲破了传统图论,特别是随机图理论的束缚,以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两项重要发现为标志,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watts和strogstz发现复杂网络的小世界(small world)特性。1999年barabasi和albert发现了真实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节点度服从幂律分布,揭示了复杂网络的无标度(scale free)特性等,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来阐述这些特征产生的机理。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复杂网络研究的新纪元。

此后,复杂网络的研究迅速地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并不断与这些学科领域交叉促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复杂网络的研究蓬勃开展,正在向着纵深方向和可能结合实际应用方面发展。

供应链复杂网络建模研究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以dirk helbing为首的一批物理学家在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网络。dirk helbing(2006)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即信息放大效应,和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性质有关。好的供应链结构可以减弱牛鞭效应,同时增加稳定性和抗攻击性。

douglas r white对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商业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由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作为节点形成的商业关系网络中,网络中各个节点并不是同质的,在网络中存在着merck、pfizer、myers等核心,与其他生物制药企业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在网络中拥有大量的连边;在研究这一供应链演化过程中还发现,网络规模在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即网络的连边增速更加迅速。其研究结果预示着供应链系统的网络结构并非一个均匀的网络,网络中存在的hub节点,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规模和网络中的连接也呈非均匀增长趋势。christian kuhnert(2006)发现城市的物资供应网络服从无标度分布,即都有少数的核心节点,发挥重要的物资调度和配送作用。这是在供应链系统的实证中较早明确证实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无标度特性的。而无标度网络是复杂网络中重要的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复杂网络模型在供应链系统建模的无限前景。marco laumanns等把供应链网络看成一个物料在其中动态流动的过程,每一个节点看成一个变换器,物流通过某个节点的时候发生变化,可以用一阶微分方程模拟,然后用鲁棒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

李守伟等(2006)在对我国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中也提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网络同样具有无标度的特性。闫妍等对我国蒙牛乳业所在的供应网络进行了拓扑建模,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考虑级联效应来评价节点的重要度,识别出了重要节点,用最大连通子图规模衡量了级联效应的后果。上面两个结果通过实际数据的复杂网络构建,实证了供应链系统的无标度特性。郭进利(2006)考察了网络节点连续时间增加的供应链网络特征,利用更新过程理论对这类网络进行分析,获得了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供应链型有向网络具有双向幂律度分布,并且稳态平均入度和出度分布的幂律指数在区间(2 , + ∞) 内。范旭等针对供应链网络的复杂性和其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了诠释,利用分形理论构造了一个可能的供应链网络,阐述了供应链网络在具备一般复杂网络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网络的大多数特性。根据供应链系统的一些特征,仿真了供应链网络的生成演化过程,对结果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分析了供应链系统的特性,给理论界提供了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管理上应用的较好范式。

以上研究展示了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宽广应用前景。但是以dirk helbing 为代表的研究偏重复杂网络理论,角度比较窄,对供应链本身的研究和思考较少,对供应链应急管理的涉及则更少,不能广泛地揭示供应链的特质。立足供应链本身,结合复杂网络思想,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供应链管理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深入的余地。

结论及展望

虽然对供应链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发表,但是缺少的是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系统整体规律的研究。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可以揭示出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宏观性质,研究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形成变化过程和宏观行为,分析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是以往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不能完成的任务,研究结果对于这类复杂系统的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用全新的观

去看待供应链应急管理问题,它侧重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单独的点和整体网络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诸多方法以及网络演化机制去研究供应链上的企业关系。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迪,应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b. bollobás, random graphs[m].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5

2.b. bollobás, modern graph theory.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m]. springer, new york, 1998

3.d.b. west,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4.f. harary, graph theory[m]. perseus, cambridge, ma, 1995

5.erdos p,renyi a, on random graphs[j]. publications mathematics, 1959, 6

6.barabasi a.l., 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m]. massachusetts: persus publishing, 2002

7.watts dj,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4,30

8.watts d j, 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nature, 1998, 393

9.albert r,jeong h.,barabasi a l,diameter of the world wide web[j]. nature, 1999,401(6749)

10.barabasi a 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 ,286

11.dirk helbing.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lows in complex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6, 363(1)

12.walter w. powel, douglas r. white, kenneth w. koput and jason owen - smith. 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 the growth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0(4)

13.christian kuhnert,dirk helbing. scaling laws in urban supply networks [j]. physica a,2006,363(1)

14.marco laumanns and erjen lefeber. 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 driven supply networks [j]. physica a,2006,363(1)

15.李守伟,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j]. 科学学研究,2006,24(4)

16.闫妍,刘晓,庄新田.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级联效应检测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3)

17.郭进利.供应链型网络中双幂律分布模型[j].物理学报,2006(8)

18.范旭.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

作者简介:

第4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线性代数;教学体会

一、引言

大学代数课程主要包括数学专业的《高等代数》、《近世代数》课程及公共课《线性代数》.这三门课程都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是被学生公认为比较难学又极其重要而基础的专业课程.从大学代数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出发,对其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逐渐转变,这便是我们对代数课程进行相关探索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何结合地方院校自身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率地学好这几门专业课程,并让学生尽量利用所学的代数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便是我们进行相关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有不少文献探讨了《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或《线性代数》课程的一些教学实施与体会,如可参看文献[1-4]等.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及《线性代数》这三门大学代数课程的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教学体会.

二、大学代数课程教学的几点尝试与实践

(一)始终不渝地把握四个教学原则

1.体现大学代数学的典型思想方法的原则

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代数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代数课的教学目的之一.代数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思想方法包括:公理化演绎的思想(如:向量空间、欧式空间等各类代数系统),分类的思想(如:矩阵的相似、合同、等价等等各种等价关系),相互关联的思想(如:同态、同构等各种形式的映射),矩阵的方法,初等变换的方法,抽象推理的方法等等.了解这些思想方法的具体含义和在代数中的具体应用对代数课程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文献\[1,4\]也结合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体会,详细地探究了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公理化方法,结构化方法,矩阵表示方法和等价分类方法等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2.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

参考国内外最新的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的教研、科研,把课程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常讲常新.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代数学家的一些故事、代数学界最近的研究现状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带入到课堂,介绍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3.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

适当安排一些探索性内容,扩展性内容,构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代数学的基础.将现代化手段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全面铺开;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看,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化解数学的抽象和难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

惠州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师范专业,而高师数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努力在《高等代数》与《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之中渗透教育学和数学课程教学论的思想,注重研究代数学课程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充分体现数学文化和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未来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和改革的需要.

(二)不断尝试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1.采用“本原教学法”进行教学

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是代数学的基本特征,《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及《线性代数》这三门大学代数课程是被学生公认为比较难学的数学课程.所谓“本原教学法”,就是教学中要返璞归真,从源头讲起,讲清楚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先讲明道理,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己归纳定义或结论,再讲推理,然后再抽象化和形式化.

例如,在引入同构概念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ABC与三角形A′B′C′的全等实际上是建立两个三角形的顶点和边的一一对应.点的对应可以看成两个集合S和T的元素的一一对应,即AA′,边可以看成两个点所作用的结果,从而S和T的边的对应可以是看成保持它们两个点的运算结果.这样一来,两个代数系统的同构其实就是这两个代数系统间可以建立一个一一映射,并且该映射保持这两个代数系统的所有运算.

再例如在引入向量的线性相关的概念时,我们先从“平面向量的共线”及“空间向量的共面”入手,介绍一些具体的、学生熟悉的例子,最后归纳出线性相关的一般定义.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效果明显.

2.采用“研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自身开展科研的同时,我们经常将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思维创新方法、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并适时适度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究.例如我们在《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给学生探究:矩阵表示方法的综合体现、等价分类方法的渗透与应用、同构思想的应用、分析学思想在代数学中应用等等.此外,我们也偶尔可以不从定义出发而从问题出发来组织和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即从重要的问题出发,根据需要引入概念,并总结出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

3.利用类比法进行各代数系统相关内容的教学

类比法是数学发现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在科学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指出: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归纳和类比,这也足以看出类比方法的重要性.

类比是通过两类不同对象A,B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从而从A具有某种其他属性便猜想B也有这种属性.

本科阶段主要接触的代数系统有向量空间、欧式空间、群、环和域等.由于这些代数系统之间具有一些属性的相似,即都是一些带有运算的集合,这即表明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尝试在这些代数课程的学习或教学中去运用.

例如,我们在讲授《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时,可以利用类比法来讲解向量空间与欧式空间、矩阵与线性变换的定义与性质、联系与区别等等.

又例如,我们在讲授《近世代数》时,可利用类比法来讲解群环域等代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概念,讲解代数系统的同态基本定理,讲解一些特殊环(整环、除环与域)之间关系,讲解一些特殊整环(唯一分解环、主理想环、欧氏环等)的关系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教学效果明显,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发现新问题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4.课堂精讲、返讲与自学相结合

我们在代数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做到课堂精讲、返讲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上,讲重点,讲知识的背景与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难点、重点内容进行返讲,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从怕学到爱学;自学是指有些教材内容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出思考题,课后下班辅导及答疑.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做法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层次的试卷库,建立自测卷,同时,统一考试标准及要求,保证其公正、公平.

5.以科技创新活动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

(1)开发第二课堂

通过讲座,介绍代数发展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的思想方法,代数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用前景,提高学习代数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去发现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使用Matlab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研究性问题,让他们课外去找资料解决,并用规范论文的格式打印出来.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让所有学生学会如何撰写数学专业论文,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让一部分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的论文拿去发表,从而达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此外,我们也提倡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实践》、《数学教育学报》、《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研究》、《数学通报》、《中学数学研究》等一些专业涉及知识不深的期刊中找适合自己的文章阅读、报告和探讨.

(2)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提高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全国和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对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通过“一年两赛”模式参加国内和国际数学建模学科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倡“以赛促教,以教育赛”,并将建模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指导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并研究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暑寒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各项课题,鼓励学生踊跃向国内外专业期刊投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写作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倡导教师将学生纳入自身的科研工作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就《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及《线性代数》这三门大学代数课程的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及实践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教学思考与体会.旨在强调探索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今后需不断地对大学代数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有效改革,使得学生既感兴趣地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又掌握了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好为他们将来更好地从事数学方面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维民.关于代数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1999,8(1):94-96.

[2]兰艳,沈艨.高等代数抽象性及其教学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3(1):11-12.

第5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战略网络 复杂网络理论 网络效率 节点重要性

引言

战略网络是由不同利益成员构成的系统,由于各成员目标可能不同,每个成员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参与合作,所以战略网络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目前国内外对于战略网络节点管理的研究角度多偏向于生态学理论、博弈论及系统论,对企业战略网络节点选择、节点数量及节点的进退机制进行研究。复杂网络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从统计的角度出发,考察网络中的大规模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接性质,这些性质的不同意味着网络内部结构的不同,而内部的结构不同将导致网络系统的功能不同。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分析网络中各节点的重要程度,反映各个环节的瓶颈问题。还可以用来发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从而对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进而达到整体网络的优化。

复杂网络理论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

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 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都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这样的一些网络被科学家们叫做复杂网络(Albert R,Albert-Laszlo B,2002;Newman M E J,2003)。复杂网络被发现具有很多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不同的统计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小世界效应和无尺度特性(Drik Helbing,2006;Christian Kuhnert,Dirk Helbing,2006;Marco Laumanns,Erjen Lefeber,2006)。由于现代企业网络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复杂网络理论在企业网络方向上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李守伟、钱省三(2006)在对产业网络供应链的复杂性研究中发现,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条符合无标度网络的特征。此外,阮平南、李金玉(2010)将复杂网络理论用于战略网络,阐述了战略网络的无标度特征,建立了BA演化模型,解释了无标度网络演化的过程,进而解释了战略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形成。庞俊亭等(2012)探索了集群创新网络所具有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结构特性及集群网络在受到攻击时所具有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目前多数研究侧重定性研究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及演化研究,有充分考虑企业网络的动态适应性问题,没有考虑到系统整体运行规律。另外,以网络效率为标准,研究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方面的文献还是很缺乏的。本文试图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从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中重要节点识别问题。

战略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

(一)战略网络拓扑结构

战略网络就是由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或个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它是由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其他组织和企业本身等节点构成的(见图1)。

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战略网络,首先应将战略网络抽象成拓扑模型。将战略网络中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作为网络中的节点。节点确定以后,根据各节点的实际联系确定是否存在边的关系。作为核心的网络节点企业存在众多的合作关系,这就导致战略网络的节点的边越来越多。为了能比较好地模拟出一个战略网络,根据战略网络的基本结构,描绘出一个简单战略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二)战略网络的复杂特性

1.战略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的特征。平均路径长度是指在网络中将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N)定义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平均路径长度表示产品的交付时间。为在保持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优势,企业必须采取以下对策:重组整合,减少补给提前期,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减少产品运输距离,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建立配送物流中心,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准时供货。基于时间的竞争战略对于各节点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交付给客户成为节点企业参与战略网络竞争必须应对的关键战略问题。在战略网络环境中,企业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可以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平均最少中转数目。整个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L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公式中,dij表示产品或服务从环节i到达环节j所需的最少中转次数,N表示战略网络中的企业总数。

聚集系数指与节点相邻的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与这些节点都互连的最大边数之比,网络中所有节点聚集系数的平均就是网络的聚集系数。对于战略复杂网络而言,平均聚集系数相应于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程度,随着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媒介建立彼此之间的连接。通过信息共享的各种途径促使各节点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体现战略网络具有较高的聚集系数。

2.战略网络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征。无标度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的度值都很低,但存在着度数非常高的核心节点。各节点企业在企业网络中所处的网络地位不同,战略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形成占有的知识不均匀,节点间的连接就具有择优性(Boschmma R A,Wal A L J,2007)。战略网络核心节点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择优连接机制,在战略网络中,组织会倾向于选择连接数目较多的网络节点。通常一些节点企业通过先进的技术、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良好的管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系连接;网络中存在历史较长的企业,有较长的时间来积累与其它组织的关系连接。核心节点的连接数目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节点,并且网络主要由这些核心节点所支配。

战略网络节点重要性模型构建

在复杂网络中,节点度是单个节点极其重要的属性节,点的度直接反映该节点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相联系的广度,定义为邻接矩阵中与该节点连接的其他节点边的数目。传统复杂理论中判断核心节点方法是依据网络中节点度或点强度参数,这个方法是具有很大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节点度高的企业只能说明企业与周围企业的联系程度密切,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该企业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朱大智、吴俊,2007)。因此本文将以网络效率为依据,从新的视角出发对战略网络中的节点进行重要性识别。

(一)战略网络的网络效率建模

网络效率指标被用来衡量网络中点与点之间的信息沟通程度。在战略网络中最短路径长度反映了战略网络内各节点企业产品交付时间的效率。路径越长,企业获取资源的时间越长,效率就越低;反之,路径越短,资源获取的时间成本越低,效率越高。为了计算网络效率E,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网络模型。假设忽略所有企业内部信息,只考虑企业间的联盟关系;任意两节点间的连接度是等值的。设网络G是一个无重边的无向网络,即网络中的边没有固定的方向,用G=(N,K)来代表,N是网络中节点集合,K是网络中边集合,G的邻接矩阵A=(aij)定义如下:

则A是一个n阶的对称矩阵,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有联系,aij=1;否则aij=0。

假设节点i与节点j间的连通的效率eij与最短路径成反比,即eij=1/dij。那么,给出如下的战略网络效率计算公式:

(1)

上述公式中,eij表示完全连通情况下两个节点企业之间的效率。在突况下,加入变量wij,即网络效率因子。0≤wij≤1,作为企业连通效率参数。Wij=1表示相关节点企业正常运营。在遭遇突况下,Wij将降低,取0≤wij≤1。这样可以比较真实地模拟出企业在面对不同风险时,网络出现效率变化的情况。随着wij的变化,与该企业有贸易往来的相关企业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将导致整个网络的效率会出现非线性的变化。通过评价网络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善网络的构造从而优化网络的效率,网络的效率得以提高,使网络更具稳定性。

(二)战略网络中重要节点的识别建模

网络效率E无疑成为衡量战略网络效率有效的指标,然而它只能表现网络的平均水平,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此方法主要考察的是当从网络中剔除节点i以后,网络的效率变化,根据节点对于网络效率影响能力的大小,可以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E=E=E(G)-E(G`) i=1,2,……N (2)

E(G`)表示wij变化时的网络平均效率。根据网络效率变化的大小对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指数进行排序,在wij一定的情况下,网络效率变化值较大的节点无疑是网络中重要性相对较高的节点。也就是去除该节点后,网络效率下降越大,说明该企业的重要性越高。针对企业对于网络整体的作用不同,需加强预防工作,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对于这些重要节点,必须予以重点关注,例如,更加频繁地关注它的运作状况、与其他企业的连通状况,建立完备的预警机制等。

结论

基于网络整体的考虑,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侧重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单独的点和整体网络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网络拓扑结构、衡量网络效率、识别重要网络节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复杂网络在战略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建立数学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网络在正常情况和突况下的网络效率。本文只是从复杂网络理论的角度讨论通过战略网络效率的办法计算节点重要性,而由此识别出来的重要企业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Albert R,Albert-Laszlo B.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J].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2002(74)

2.Newman M E J.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eview,2003(45)

3.Drik Helbing.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lows in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 A,2006,363(1)

4.Christian Kuhnert,Dirk Helbing.Scaling laws in urba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2006,363(1)

5.Marco Laumanns,Erjen Lefeber.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drive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2006,363(1)

6.李守伟,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科学学研究,2006(4)

7.阮平南,李金玉.战略网络中基于无标度网络的核心企业形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8.庞俊亭,游达明.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集群创新网络特性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2)

第6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5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改革进程地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越来越重视学生发明、发现、创造、生产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基础学科的高等数学教学,也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经历着一系列新的创新和变革。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广泛推行,学生的入学成绩整体质量急剧下降,为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其教学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改革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本文中,笔者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对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升格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数学课堂留给学生的印象总是枯燥无味、空洞抽象、难以接受,学生对数学总是有种畏惧感而不敢去接近它。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各教学系专业教师沟通,通过统计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生源质量差,尤其是中职学校上来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内容都没学过,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好,学习习惯也不好,自学能力差,对数学一直有畏难情绪,上了大学更是觉得高等数学深不可测。很多同学对高等数学有种莫名的恐惧感而不敢去亲近它,加上不少同学都认为在大学里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可以了,认识不到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认为数学是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豆芽课。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内不做笔记,课后抄袭作业,于是不认真对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相当严重,从而慢慢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学院对高等数学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院校合并而新升格的学校,学院领导及各教学系对高等数学不是很重视,大多数都认为高数就是关在教室里学的几十年不变的一门豆芽学科,谁都可以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无法开展数学实验课;课时量严重不足,而学生基础又差,导致了内容和时间的矛盾,无法开展教学。

3.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陈旧。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转轨合并的,而高等数学大多又是由从事数学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单调、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脱离实际需要,无法体现数学的专业实用性,并且很多教师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我院所选教材不管什么专业,内容和体系基本都一样,没有体现与专业结合的特色和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更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普遍感觉内容高高在上,不可触摸。

4.考核模式单一,评价体系陈旧。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院高等数学考核一直采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闭卷考核方式,学生成绩也一直采用的是平时占30%,期末占70%。为了提高过关率,考题是越出越简单,基本上都是现题和原题,尤其是补考和重修纯粹是走形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考查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是相悖的。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之我见

1.重视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充实高等数学师资队伍。高等数学是理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院领导应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充分重视高等数学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引进高素质、有教学经验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带动和提高整体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业务进修,让教师通过学习吸纳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中。数学作为一门比较单调又枯燥无味的学科,大部分学生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进入我们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又差,使得数学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想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数的积极性和兴趣。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进行教学设计,要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和内涵、不断学习让学生喜欢和爱戴自己。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数学家有趣的故事以及数学史的发展和进程,这些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让他们在查阅数学家的有趣故事的同时,了解数学家短暂而又传奇的人生、认真执着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们在了解数学史的发展过程中知道数学的博大精深以及魅力无穷。再次,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渐渐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3.结合本院校及专业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应体现出与本科教材不同的地方。数学教师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并与专业教师沟通,弄清高等数学在各专业的具体应用情况,注重高等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本着以专业需要、为专业服务为导向、降低内容难度,集中编写教材内容。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当前以及今后发展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并在非常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感受到高等数学的博大精深。这对高等数学教师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4.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为辅”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地理解和掌握,而且也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组合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又可以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数学上难懂且难以板书的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介绍一个数学应用提出问题,为枯燥的高等数学课增添趣味,也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而把问题的具体求解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解高等数学中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之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5.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及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指将所学习的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的数学思想。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直接处理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其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后,在既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支持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所学习的数学方法和知识,都是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演变而来的,是人们在处理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发明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好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应用型问题的融入,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激发他们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改革考核模式。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对高等数学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考核可采用将“开卷考核”、“闭卷考核”、“作业考核”、“随堂考核”、“问卷调查”、“实验考核”、“开放式考核”(这部分考核可以实验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最后以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评分)等方法有效地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数学的改革也任重道远。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要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有加大对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使高等数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有所用,从内心真正热爱高等数学,自觉成为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不断提高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静婧.高职高数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王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4,(12).

[3]曾利华.新升格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5,(9).

第7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 工程模式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实验 课程建设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科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应适应目前这一现状,培养出能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通信原理”既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涵,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1]。由于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内容具有原理抽象、理论性强、数学基础要求高等特点,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0年发起研究和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来,工程教育模式已为教育界、产业界所瞩目,成果非常显著。工程教育模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达到预定目标[2]。因此,通过引入工程模式,进行“通信原理”整体课程体系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响应学校对本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支持以及对地方“亲产业”理念的体现。

二、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理念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本校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及“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采用分级教学,区分卓越类和普通类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修改培养方案。

通过分级教学,将卓越班和普通班区分开,明确教学目的。卓越班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同时也要掌握重点公式的推导,为今后在该领域深造打好理论基础。而普通班的教学更侧重于培养技能强硬、善于合作、会干实事的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就业需求[3]。

2.2 教学内容改革

进行工程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要重组教学内容,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确定重点难点。本院“通信原理”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同其他重点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制定一个适合本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就要求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制定符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差错控制技术等几个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是数字通信,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部分,着重讲清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扩展至目前实际使用的数字传输系统,使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一些习惯性的授课方法,将工程模式灵活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中对应以及类似的系统进行对照说明,或引入目前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辅以互动教学、启发教学、形像教学、网络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能力,加深他们对重难点的理解,也让他们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如下:

(1) 多媒体教学: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通信原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黑板板书进行分析和推导,以课程目标、课堂目标来安排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适当调整讲课进度与速度。

(2) 互动教学:在讲授重要知识点前,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并采取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等交互式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启发教学: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前,先介绍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如何应用”,让学生对其应用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4) 形像教学:讲解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时,采用动态的信号波形图、频谱图加以验证,既可以利用动画方式直观地呈现信号的特点,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推导的理解,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5) 网络教学:根据本校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网站,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包括课程通知、教学资料、作业系统、试题考核、答疑讨论等,方便学生课后在网上回顾课堂内容,加深理解。通过Email、QQ等方式在网上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及进度。

(6) 项目驱动教学:将重要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工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项目包括虚拟实验室仿真平台、课程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

2.4 引入工程教育理念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比较抽象,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此,将课程的理论概念联系到现实中具体实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将教学内容或实验进行实际应用,通过老师的指导将学生一些可行性通信设计进行合理规划并组建团队,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建立自身的学习模式[4]。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联合进行培养,通过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做实训项目。根据学生意愿,鼓励其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走上岗位后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适应新环境。

三、实验课程建设

3.1 实验课程的分层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对基本理论和应用进行再次提炼,以加深学生对原理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的实验分为有3个层次: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

① 验证型实验:对单体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波形来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② 综合型实验:对多个单体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数字频带调制实验。

③ 设计型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设置,题目是给定或学生分组自拟,其过程包括方案设计、仿真验证、烧写程序及测试。通过实验箱的二次开发模块,将程序写入FPGA,并用示波器测试设计结果。该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采用以上三种形式,层次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建立软件仿真实验

除了硬件仿真实验,还可以将Matlab/Simulink等系统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这些仿真软件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动态仿真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的方框图以及相关的程序代码对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从而摆脱烦琐的数学推导,通过方框图以及程序的理解,加深对通信系统的概念和运行过程的理解,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

3.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结合实验室安排,在空闲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预约时间进行实验。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与实验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独立实验能力[6]。

3.4 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与电子通信类公司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和工程开发创造条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利用实验室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学生可以进行通信传输方面的实验与工程开发。

四、总结

将工程教育模式引入“通信原理”教学与实验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是对教学的一种可持续研究,对于教学改革以及实验课程建设都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联系方式:冯陈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通信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南里428号1103室

邮编:361024

E-mail:

电话:13696920520

参 考 文 献

[1] 张翠芳.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通信原理” 课程教学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90-94.

[2] 万金华. 基于 CDIO 模式的综合训练项目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 (4): 103-105.

[3] 冯暖. 通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5): 174-174.

[4] 韦江华, 周坚和, 林川. 基于 CDIO 教育理念的高校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 中国电力教育: 中, 2012 (7): 104-105.

[5] 邵玉斌. Matlab/Simulink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第8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一、针对不同课型实施阅读教学

1.新授课的阅读分为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

概念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三环节教学.粗读——了解慨念的结构、意义及背景.细读——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句.精读—一准确把握概念关键特征、基本性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区分相近的概念,理解其适用范围.

命题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拓展”四环节教学.粗读——弄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及其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细读—一探讨命题的证明途径和方法.精读——联想类似命题,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拓展——思考命题能否逆用、变用、巧用、推广及引伸,并举例说明.

解题课的阅读.采用“细读、精读、拓展”三环节教学.细读——认真审题,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思考解题过程.精读——尝试解题并与正解比较解法的优劣,掌握用图技巧,使解题过程的表达简捷规范.拓展——适当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探求问题成立的真假,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自编题目进行知识拓展.

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课内外结合,以教材内容为引子,鼓励学生多方收集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合作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反思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的阅读.

课前独立反思性阅读,系统梳理、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课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使学生体验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形成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拓展解决—些综合性或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技能,使知识“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从而提高能力.

3.讲评课的阅读.

测验后,反馈结果,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细读,寻找错因,进行讨论、评析、纠正.展示一题多解及创新性解法,进行借鉴性阅读,优化解法.对典型题目进行拓展、变式训练.评析后可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鼓励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二、将阅读教学按阶段划分,分层次要求

研究中,根据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将阅读教学分为“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分层次要求.“扶读”阶段——教师编好阅读提纲,选一些典型内容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解读每段材料的含义,指出关键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初步方法.“解读”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自编提纲,根据,材料进行阅读,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策略并适当进行交流评价.“放读”阶段——学生独立阅读,整理归纳出阅读重点,并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遇到困难能自己查阅相关辅助资料进行解决.

三、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初期,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期刊、网站等,让学生收集趣味数学、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材料,在全班交流,使学生通过“读”,学习数学新知识,感知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阅读材料中设置一些易错、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区别,转变观念,提高阅读意识.

四、注重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特点,根据上下出预知、猜想、估计、试证等等,再与材料进行比较,通过主动加工上下文材料,发现知识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及转化训练.

数学语言是文本、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阅渎中语义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因此学生应边阅读材料边进行画图、演算、推理、概括、验证和揭示规律等,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3.通过学生习作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数学小论文、错题剖析、归纳学法及解题方法等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五、推荐课外资料,加强阅渎指导

第9篇: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了银行、证券、投资及一些相关行业的深刻的变革,刺激了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通常被称为“华尔街的两次革命”。金融信息化专家已经成为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投资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门既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的课程。从理论上看,金融投资研究涉及了代数、概率、统计、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等许多数学分支和金融学的知识;从应用上讲,金融投资分析以资产定价、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等问题为核心,需要人们具有很强的实际建模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金融数学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金融投资分析决策的重要目的之一。

金融部门每天的业务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利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的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运作必然存在金融风险,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不但可以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规律,而且可以很好地降低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

2 程序化期货交易及其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一个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金融技术的创新,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电脑技术进行交易,而程序化就是一项金融领域的革命性的创新。

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又称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无人管理的自动化交易,这样能帮助投资者同时卖出不同的股票,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投资市场的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欧美,程序化交易已经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大多数的投资者还是在利用网上,柜台和电话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而程序化交易对中国投资者还是很陌生的。

3 计算机技术在金融投资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迈入,大量信息的处理技术更加离不开模糊化分析科学的支持。传统的以“精确化精确”为特征的信息处理技术,像传统的经济计量学,在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任务面前常常是束手无措。与此相对照,以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为依托的模糊化分析技术,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像美国最近建立起的指纹档案库、DNA档案库、人体特征分析模型,等等,都是以模糊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为特征。

模糊化分析科学和方法,不但在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在传统的“软”科学中,同样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例如心理学。美国联邦调查局一个特别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组利用模糊化的犯罪心理分析模型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从作案现场特征推导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进而推导犯罪分子的体态特征、职业特征、习惯特征及社会分布特征的科学方法体系。以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一专家小组在短短数年内,已协助侦破了数百起震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大案要案。有些曾是多年未遭破获的积案。

在这一场新的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中,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证券期货投资领域,作为传统的以保守著称的社会科学领域,也已经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一场挑战。一些投资家和投资机构,从80年代末起,就已开始斥资研究模糊化分析技术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并且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投资界不但开始实质性地介入现代分析科学方法的开发,而且开始反思对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认识。

这就是为什么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证券期货投资中的技术分析方法开始重新得到投资界的关注。

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间,随着经典投资分析理论的发展,人们用经典数学的研究方法证实了证券期货市场的随机性特征,并且认定这与技术分析流派所倡导的模式分析原则水火不相容。因此,投资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学派实质上是判定了技术分析流派的“死刑”。

但是,随着以Chaos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理解了事物本质上的混沌特征、无序性或随机性特征,不但不与其外在表现的有序性相矛盾,而且是其有序性的存在基础。而技术分析流派所强调的模式关系,正是这种有序性的表现之一。这样,技术分析方法所强调的模式分析原则,不但没有失去严格的科学理论的支持,而且可能直接建立在更为先进的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正是基于这种以现代分析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技术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些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传统技术分析体系与现代分析科学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现实可能性及相应的突破性的应用前景。我认为,这一努力方向,不但应当是证券期货投资中技术分析流派的发展方向,而且应当是其他分析流派的发展方向。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对技术分析方法进行革新改造的进程也大大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显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条为“革命”方式,即按照现代分析科学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扬弃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进而逐步形成以“通过模糊化分析手段达到电脑化决策”为基本特征的新的技术分析方法体系。另一条路线为“改良”方式,即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技术,使传统技术分析方法得到更有效率的应用。这两条路线所形成的方法目前都被称之为“计算机化的技术分析方法”。

尽管目前存在着上述概念上的混淆,但我认为,只有上面指出的第一条路线所代表的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化的技术分析方法”,而上面指出的第二条路线所代表的方向,更确切地说,应当定义为“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计算机化应用”。

4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验金融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金融市场的定量仿真实验就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实验金融学便产生了。

试验金融学只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金融市场,这样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宏观的了解金融市场,而目前试验金融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