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园合作;沟通;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1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像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重要作品。的确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全面性、针对性与全程性的特点,其影响伴随孩子终生。然而大多孩子也是父母的第一位"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无经验可循,甚至在很多育儿的观点上存在盲区、误区。因此,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与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并有效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我吗不可推卸的责任。
1.重视家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必须是经常地、具体的,由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幼儿园协助委员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它们向各个家庭普及教育学知识,随时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吸引家长自觉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同时,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和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另外,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也使得双方从对方那里学到一些教育以外的人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认识到孩子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也不能把教育工作的对象局限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把教育对象扩展到孩子家长乃至其他社区成员,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使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机会,使社区教育以幼儿园为中心来开展。
其实,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说过:"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后半叶,教育机构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鉴于家庭、社区在儿童教育组的作用,我们应该挑选和培植家庭与社区联合这种最积极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包括常规的与非常规的手段,都应该用来发展基础的教育。
2.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2.1 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该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其目的就是想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学期家长会之前,教师提前向家长们做一份问卷调查表,搜集到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点,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抛出问题,集体讨论后想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好的教育经验以及方法。这样的参与式讨论让每位家长都能积极参与,有机会发表见解,融洽地对话与交流,更能有效地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2 创新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电脑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孩子的父母十分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每个班级还建立了班级QQ群,家长、老师们在QQ群里能自由畅聊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问题,总能比较及时、快速地解决到家长们的困惑;同时我们还开通了"宝宝直通车"系统,为每个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个人成长档案",老师们可以将孩子在园不同的活动情况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幼儿档案中,让家长们能够了解得更全面、细致,这样的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们彼此都觉得既具体又贴心。而对幼儿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师发来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样既时尚又便捷的方式,能更好的推动家长工作的开展。
2.3 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实现家园共育。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首先我们应该要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为此,应当做到了"四公布":(1)召开新学期初家长会议,公布学期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及幼儿园工作行事例,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的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2)在家园联系栏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让家长每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班级的工作重点,并做出相应的配合。(3)在展示墙上公布每月的主题教学内容,让家长和幼儿及时地进行关注。(4)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并且在消息栏或者家园栏中增设了"请你配合"一项,请家长及时的协助完成教育目标。
3.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合作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家园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园家长的参与是多方面的:
3.1 家长会议:幼儿园每学期定期召开全园或班级的家长会议,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学期的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各项工作以及重大事情的举措,如课程情况、收费情况、幼儿园建设等情况向家长们公示,实施园务公开,接受全体家长的监督。对于新生家长和孩子,为了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熟悉教师,每学年开学前举行新生家长会,从介绍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教要求、行为准则等等,切实做到让家长放心、称心。
3.2 家长开放日活动:面向全体家长开放的教学活动,由最初的一学期一次调整为一个月一次。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家长平时也可随时到园观摩教学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然状态,并通过观摩和直接参与活动,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和具体了解孩子在班级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这样,家长对如何实施家园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家长也会将意见和要求反馈给老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3.3 家庭假日亲子活动:根据家长对增进家庭间交流的建议,每次活动由家长委员担任联络小组长组织幼儿和家长到附近的景点开展活动,教师参与活动。这种"以情感为纽带"、"以教育为宗旨"的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家庭间的交流,丰富了家庭的假日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幼儿、老师和家长的互动,创设生活活泼、心心相印的教育氛围,加强了家园和家庭间的沟通。
3.4 家教经验交流:我园每学年都组织家长进行一次家教经验文章交流活动,由家长委员参与评选。优秀的文章录入我园园刊――《博娃报》中。并鼓励家长平时将自己对幼教或幼儿园活动的感想、心得记录下来,向幼教杂志投稿或在本园网站上发表。
总之,不管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还是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其评价的标准就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并且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儿童的发展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程改革;心理环境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由此,合作学习也成了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以至于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们也对合作学习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一、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第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第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结果造成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第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第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第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二、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教师就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加强合作品质和能力的训练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二)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要设计有价值的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国外专家形象地说,“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所包含的资料、信息应该像拼图一样切成几块,给每个学生一部分,让他们共同来完成拼图。”因此设计学习任务如果只考虑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兼顾学习内容能否使小组发挥其功能,密切组员的联系,使他们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因此,设计能产生多种观点的问题来进行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激情。除此之外,合作学习的任务还要能满足兴趣需要,对学生具有适当的挑战性,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又能让他们感到在组员的相互帮助下能解决困难。同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时刻扪心自问:学生是否有了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是否需要教师进一步扩充、解释?是否围绕主题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材料?
四、讲究评价的方法
一、以合和理念为指导,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内容合理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合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阵地。评价有利于引导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充分理解和合理念,倡导评价内容的合理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多角度评价,如学习状态、学习情感和态度等,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有效合作、有效学习,促进小组中的每一个人为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提高。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学生阅读语篇、初步感悟了begoingto的将来时的语言现象后,设计了让学生制定周末计划的小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展开了小组活动,但是某小组中的两位学生开起了小差,躲在一边画起了画,授课教师见状走过去拿起了他们的画这样的评价不仅让两位开小差的同学及时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同时其他小组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也了解了可以通过说、写、画等多种方式制定周末计划,让小组活动精彩纷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案例中授课教师注重对个体和集体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及时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二、以合和理念为指导,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是学生有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合和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评价、引导性评价、互动式评价等,及时发挥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诊断和导向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合作学习的自信心,突出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以合和理念为指导,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主体多维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合作;价值;开展策略
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文科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人生智慧丰富乃至综合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很好的矫正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主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以下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能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经常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为了一个历史问题而展开争论,或者为了完成同一个历史学习任务而开展通力合作,这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2.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目前已经取代教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流。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也从教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天赋各不相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在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3.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从教授历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除了包括智育内容以外,更包括德育内容,比如社会交往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学习手段,充分凸显学习团队以及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1.制定科学标准,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工作。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通常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教需要予以纠正。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划分标准。为了确保小组教学能够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并保证不同小组间存在竞争学习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标准,将历史学习能力、学习现状互有差异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小组。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成员过多则容易存在滥竽充数、吵吵闹闹的现象,降低学习效率,成员过少则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6~8人的小组规模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最后,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代行监督管理职责。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而合作又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学习任务。换言之,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首先,学习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要服务于教学活动,必须与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密切相关,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笔者给小组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内阁制是明朝迥异于前代宰辅制的重要制度,与宰辅制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试列表说明。这就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升。其次,学习任务要细化。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虽然有助于“集众智以为己智”,但也非常容易发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偷懒,教师还要将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化,确保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
3.强化师生互动,落实教师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方式之一,本质上也是自主学习,只不过是学习者的数量由一个人变为多个人。尽管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职能的弱化,相反,教师需要从课堂组织者以及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出发强化自身的教学职能。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和谐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需要从平等、包容、和谐的角度出发,重塑师生关系,使之更契合合作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运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学生在归纳《》《》的共同点时不清楚这两份主张完全相反的纲领性文件有何相同之处,此时笔者从反封建、脱离实际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4.突出成果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既然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那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小组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凝聚着小组的智慧与汗水,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引导工作。比如安排小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让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得到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从到,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笔者让某个小组梳理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节点以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并总结归纳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点,进而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这个成果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料。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在合作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为了提升评价的效能,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侧重于过程性评价。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在从小组划分到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2013(25).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6-02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教育学界对家校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普遍提高,但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以及策略中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思考
家校合作就是在家庭与学校平等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育的行为。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强调家校合作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家长、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实地调查,分析家校合作现状
(一)调查对象内容分析
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不太受关注,但是这是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家校合作来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因而我们对陕西省洛南县A小学家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4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1%。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小学家长与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小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家长们的学历水平基本偏低。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农民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不能为家校合作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障。超过60%的家庭是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带来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1.A小学家校信息交流中积极方面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在调查中,A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逐渐向好转变,并在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上比较多样化。教师对家长态度上真诚相待,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学校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网络等与家长保持联系。问卷分析显示,家长则把学校看作是教育合作的帮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主动地参与其中。
2.A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从教育政策制度来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措施,由于A小学教学任务繁重,应试教育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学校难以把家校合作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之中,学期初制定的家校合作计划,容易受到可变因素影响,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不连续,在内容上没有衔接。A小学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活动整体存在一种自发、松散状态,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指导和规划。家校合作中缺乏一套明确目标和工作规范,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二是家校信息交流片面性,缺乏双向互动
交流的双向畅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学校一直处于指导地位,家长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A小学在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过程中,家长认为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切实的表达。此外由于家长的身份特征自认为是落后的,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对老师一味地赞同。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反映,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笔者就家长会这一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先由班主任讲话汇报近期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的表现、考试的成绩排名等。家长意见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
三、A小学开展家校合作存在的阻滞因素
(一)家校合作制度范章程的缺失
现时期,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未规定家长必须参与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这说明家校合作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导致目前家校合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家校合作水平层次低。在农村小学中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甚少,并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学校更为稀少。家校合作需要制度的保障与维护,加快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法律颁布实施,是推进家校合作良性开展的当务之急。
(二)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受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意识单薄
在受调查的A小学中,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小学生基本是农民子女并且部分为留守儿童,学生常年寄宿在学校里。家长以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许多家庭都供养2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经济紧张,家长们疲于奔波,在问卷调查中,75.6%的家长表示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与自己的工作时间相冲突,身处外地的他们根本没法参加。
在调查中,家长对参与家校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校合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家校合作态度消极,在观念中固守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不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访谈中笔者发现,一部分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认为开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老师的谈话中,家长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对孩子在校的其他方面表现漠不关心。
(三)学校对家校合作认识误区与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师认为,小学生家长不懂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和素养,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家长真的进入学校教育,干预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则又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学校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上模棱两可的。另外教学质量的考核和升学压力也让教师丧失部分自,忽视了与家长的合作。此外,A小学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不断增长,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很少有家校合作方面的知识,教师缺少专业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对家长提出的一些教育问题无力回答,往往以自身学校教育经验作为参照,使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几乎成为学校教育延续。
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走出困境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
从法理层面促进家校合作的良性开展,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在法律上明确学校、家长在教育中的权力与义务。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切实完善家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其作用。汲取国外家长教师协会(PTA)先进经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二)完善教师能力培育方案,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
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学者研究,我国的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家校合作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校本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中要对家校合作的理论思想加以探讨,而且应具有相关技能培训的内容,如有关家校联系的途径知识,家访的技巧,如何召开家长会等,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建立家校合作QQ群、飞信群、已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联系的新渠道。网络为家校合作带来了便捷。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家校合作论坛”,开设“家教理论”栏目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家长可以掌握一些家教的方法,真正体现家校合作的实际意义。
(三)家长展现参与学校教育意识,积极融入自我资源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其效果,家长应该抛掉思想包袱,客观认识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来,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策略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质,才可以共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保持家校教育一致,也有利于新课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一、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学者刘力由浅入深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形式上的参与”,参与方式有:开放日、家长会、家长联系本等,参与的性质是:单向的,由学校安排,家长处于被动地位。二是“人际的参与”,参与方式有:经常性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参与的性质是:双向交流、互动,交流气氛较为亲切。三是“管理式的参与”,参与方式有:参与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参与的性质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
根据这一分类理论推导,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方式,以第一种第二种参与居多,整体上来说属于低层次的参与,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电话联系等。
二、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理论以指导实践;学校缺乏对家长的引导,家长一直处于配角状态,家长只有倾听、默认和接受批评的义务,发言或者是向学校建言献策的机会很少;学校对各班级家长会等家校合作形式所取得的效果未有专业化、全面化的监管。
教师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与家长取得全面沟通,错过教育家流的最佳时机。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除非是学校要求请家长,一般不会主动参加家长会或其他家校合作的形式;积极参加家校合作这部分家长对自身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明确,学校叫怎么做就这么做;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
三、提高小学家校合作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关于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学校、教师和家庭三者的职责和义务,使家校合作工作有理有据,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校合作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问题。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只有学校和家庭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
(二)提供教师、家长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合作能力。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服务于家长。教师要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得利合作伙伴。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多倾听家长的意见,换位思考,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谈话才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合作能力。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后,才能够转变观念,才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学校教育中来,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能力,保障实效
充分发挥传统合作方式的作用,如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合作中最常使用的,也是家长比较喜欢的交流方式。一次成功的家长会,会让家长和教师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家长会要增加更多的互动,在开会之前,班主任与家长代表确定本次会议主题,教师在介绍完近期孩子学习情况后,家长对关注的话题提问,班主任和教师进行回答。会后,学校、教师、家长都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借以更好地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对教师进行考核
建立对学校和教师参与的评价机制,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这三个技术创新个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话动,将科研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1]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任务不能只是知识教育,而是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教育,因此,仅仅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和一些简单的实验不能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综合素质的要求。而研究生教学目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落后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的不断产生,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内容必须不断更新。[2]
一、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校企合作将帮助导师及时补充新知识,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充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接触实践,就要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研究生教育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3]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酉实际应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使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受了一种全局规划的思维培训,学生读研期间应尽量做到提前接触社会,提前热悉企业环境和体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的这种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使我研究生完成了知识从积累到升华的重要融合过程”。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国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日益发展,使得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创造性和创新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主要途径。
合作教育自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由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倡导创立至今,在北美乃至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4]
如法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完全科研化”模式,研究生直接参与研究项目,如密西根州立大学,温斯顿大学和麦西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大都是给导师做助理,以做项目为主来完成学业,并且美国政府也直接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的过程,已形成了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构成的联合研究开发生产机制。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联邦实验室和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在大学设立“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大学兴建了25个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农业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大学兴建与本身任务相适应的跨学科的科学技术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的过程就是做研究项目的过程;国外大学及学校的老师与社会和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公司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筹措了研究经费,这是一种教育的双赢策略,这种双赢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研究生教育策略,是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策略。[5]
2、我国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校企合作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校企合作目前有三种模式:
(1)企业家进课堂。学校经常会聘请社会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家来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企业家亲身讲述自己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尽早做好技术准备,为就业打好基础。
(2)学生进企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实习。如果在实习阶段,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研究生就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企业,就好比是订单式培养,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6]
(3)双重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商议来确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专业课程的选择、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双导师并重型能够根据校外导师提供的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同时结合校内导师的研究优势确定符合当前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参与相应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1、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要充分认识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不再是所谓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研究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其培养规格必须适合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变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高校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体系中予以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发挥这种作用,并在学校发展中予以规划和落实。[7]
2、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经济社会的状况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学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必须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汲取养分,获得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以及高校必须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这是新时期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为此,高校要重视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我们的学科团队,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实需求,寻求新的科研生长点,不断提升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一是要瞄准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意愿、兴趣和特色;二是要认真选择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着眼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解决行业技术前沿性、高精尖难题的希冀;三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求学问、谋发展的需求,维护学生正当权益。[8]
3、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研究生校企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尽快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通过政府的有效运作,帮助行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促进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问题零距离,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高技能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利校、利企、利生的办学模式,同时为今后的办学模式提供借鉴。[9]
参考文献:
[1]周景星.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华夏医学,2008,21(5).
[2]牟永敏,马力妮.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2)
[3]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M].2006(10): 83-86.
[4]龚怡祖.大学培养模式研究[M].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5]田文生.研究生一个创新的平台.中国青年报,2013-12-7
[6]廖军政.研究生教育校企共发展合作谋双赢[J].研究生教育,2012,(9).
[7]马德秀.产学研联盟:实现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关键词】小学;学校;家长;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共同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升彼此的关注程度,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的小学生家长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学校决定;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时校方觉得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关注。学校以及家长片面性的认识,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视,双方都没有及时关注,造成儿童的情感缺少,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新认识,颠覆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长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力量。学校方面借助家长会、家长手册、家访、校讯通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双方逐步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改变是后期合作的基础。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构建协调结构
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为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构建系统化科学的指导体系,实现家长委员会、关键负责人、行政领导各方面的良好协调,让各个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导下,共同努力,为计划落实奠定基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需要明确,主要负责人需要针对管理方针,重视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监督和扶持,保证合作教育落实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种的教育活动或是方案应用到实际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化。专业结构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调查分析合作的具体状况,通过及时有效的回馈,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为长期的发展提供可能。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整个教育实施环节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强心理指导
家长教育观念初步转变后,后期的落实中时常出现偏差,最明显的状况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或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条件下,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觉到焦虑、恐惧、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在日常中不自觉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彻底,家长自身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的沟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学校需要定期的对于家长展开专业的培训或是指导,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概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讲解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综合教学水平;学校方面把握学生共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真正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学校通过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心理健康实施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对于实施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应用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14
招远市道头镇第一初中 杨福祥 张敬华 王秀亭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就连学校教育也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学生大都缺乏合作意识和同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可是,面对复杂、多变、多元、互赖的社会,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学会如何竞争,更应当掌握如何合作,因为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那么,作为学校班级的管理工作是否也应引入合作意识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自着手合作学习实验以来,已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态度需要实施合作学习的教法,而把全体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引导,促进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班级工作的开展,改变班级的面貌更需要合作的意识,当然也不能排除竞争。于是,实验开始,我们便把全班60个学生按照成绩水平、年龄等分成12个异质小组,不仅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班里的各项活动都参与了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处于一种齐心合作,协力配合,不甘示弱的竞技状态中。然后又总体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一览表”,在这个表内可以明确地看出每个小组学习与提高的情况,又能发现各小组平日的各项活动情况,还可从“综合评定”栏内看出对学生小组既是奖励又是促进,这栏目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几年的实验已经表明,将合作意识引入班级管理当中,可以活跃班级的群体活动。过去,我们也抓教学,正经八板的老传统丢下不,成绩上不去。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总居全镇首位,且高出平行班级一筹。这是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前班级也开展文体、卫生各项活动,大多数同学怕耽误学习而不愿参加,即使被迫参加,也多是为了应付差事。开展合作教学以来,班内大家都踊跃参加。
有了合作的意识,班里的什么工作都可作好。学校组织唱好歌比赛,文艺委员给小组定出目标,指定专人负责,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表现好的小组,在平日工作考核栏目加五分,这样大家劲头十足,比赛结果名列第一。这足以说明:班里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奖惩评定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小组。同样校级以上的比赛活动,则多是以班级为单位。那么,学生就会把自己的班级当成一个合作小组,去参与竞争。像运动会,班里的运动员是一个小组,当观众者又是一个小组。他们之间,各自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结果,赛者赛出了镇第一的好成绩;看者被大会组委评为“文明观众”。这一切都是合作所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