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

第1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普遍的恢复和持续性的增长表明这样的利好并非侥幸。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世界各国不断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如欧洲出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进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欧洲一体化的经济金融制度建设,实施结构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日本进行企业减税,推迟增加消费税,支援中小企业贷款等。美国亦推出减税退税政策,刺激消费,提振经济。中国政府更是重拳迭出,对内增加投资,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等,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社会创业,在转型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形势不可避免的脆弱性也还存在。比如欧洲的债务问题,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日本始终难以很好控制通胀。一些经济体如巴西和俄罗斯,还有萎缩迹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相对较高,但同比一直在降低。同时,近期中国股市动荡,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局,也令外界担心。而各国都有负债率高、货币政策腾挪空间狭窄的问题,这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在向好中,略显飘摇。上述任何一条的恶化都可能使得刚刚恢复的世界经济再次跌入深渊,而世界主要大国尚未做好再次应对危机的准备。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如何?未来各国经济向好的基础何在?不同地区经济体之间有何联系?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各国还有什么潜力和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本期策划,我们邀请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世界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以寻找解答上述问题的线索。

第2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反弹;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5日,由世界经济学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及研究所的代表共聚一堂,就“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及中国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在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反弹的时期,此次的会议对于预测世界和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及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

2008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不平衡,尤其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极大地暴露出来,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究竟这种“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是否有待调整?对此,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可持续的,亟待纠正。他提出,美元在长期内趋于走弱。美国净外债与GDP的比值走向反映出这种趋势。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累积使得其净外债占GDP比重逐渐增大,而GDP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的表现。自1982年开始,美国就成为净债务国,且外债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积累外债达到2.4万亿;从1985年至2009年10月,美元战略贬值61%,美元的不断贬值将最终导致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将对美国造成深重危机,因此危机前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余永定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I-S+G-T=M-X”来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私人投资大幅缩水,储蓄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I-S”缩水1万亿左右,而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达1.6万亿,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出台财政政策之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略有减少;但在财政政策生效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逐渐增长。2010年,美国为了实现其“保增长,维持美元稳定”的双目标,将大幅运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拉动就业并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投资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减少贫富差距并大力发展非贸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与未来展望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剧烈动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具有以下三特点:

1、经济危机基本稳定。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反弹。

3、当前世界经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稳定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失业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当前失业率为10.2%,欧洲为9.9%,日本为5.2%,且目前看不到高失业率将得到解决的迹象。(2)个人消费水平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使得财富普遍缩水,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疲软。(3)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1%,欧洲为70.7%,低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受到抑制。(4)脆弱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其金融体系的坏账或被政府购买,或被冻结,只有借助经济复苏来加以消除。而且,美国银行体系中有大量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紧密相连,一旦利率波动,整个很行资产将大幅缩水,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抑制,因此,脆弱的银行体系阻碍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5)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其未来走势非常不明朗。(6)金融监管对全球金融体系影响不确定。严格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全球的投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因此,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确定。(7)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难以确定。(8)初级产品、能源产品、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不能确定其未来明确的变动区间。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又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9)“低碳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张宇燕指出,基于以上九个特征,虽然全球经济目前进入反弹,但断言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还为时过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形势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不断发生贸易摩擦。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问题在于中美发展模式都需要调节。而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国与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二是美国用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而非其先进服务业产品。三是中美真正竞争性的贸易摩擦实质上还未开始,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更多非经济因素作用。张燕生直言,只要全球经济减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但是,无论危机前后,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针对国,发达经济体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等手段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压力。当前,为应对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应“亮剑”,改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不对称性,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应对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大力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张燕生指出,从长远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要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局,一是利用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背景,加强东亚内部贸易、投资及货币方面的合作。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所遭遇的贸易冲突却远远小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高于50%的贸易为区域内贸易。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二是东亚应加快建立区域化全球金融中心,提高整个区域的风险对冲能力,从而为产品贸易走向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手段与体系。三是中国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张燕生着重强调了“渠道为王”,中国全球营销渠道的缺失是这次经济衰退中中国出口贸易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进行,中国应大力加大渠道建设。四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零部件的贸易体系。德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冲突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大多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国际商场的定价能力强。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今天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由全球化条件下,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结构差异、改变世界格局的基础差异决定的。中国目前实现的发展仅仅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结构的优化,出口顺差主要以来于低端劳动力产品,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IT泡沫破裂之后,世界没有找到新的主导型产业来带动经济,转而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长期的增长复苏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根本性困难:通胀风险与通缩忧虑同时存在;实体经济还未恢复但很多资产泡沫已经形成。目前,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如果退出过早,则经济复苏很可能夭折,如果退出过晚,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胀与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课题,张幼文提出,中国应对贸易的上策为中国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今天的国际规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主要维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益,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要求。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增加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消除国际范围内不利于本国国力提升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评价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为刺激经济恢复,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经济的夸张性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曹远征认为,在此轮经济反弹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明显,CPI指数波动较小,同时,由于此轮经济衰退中中国制造业出口下滑,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最终形成资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是,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还导致人们无法判断此次金融危机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因此无法判断其是遵循传统经济危机“高涨――繁荣――危机――复苏”的外生时间路径,抑或是此次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变形。因此,中国政府在决定何时以及如何退出这一问题上就面临严峻的困境与考验。

而对于2005年中国开始启动的汇率制度改革,张斌教授从稳定性和增长性两个标准入手,详细评价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提出了折中性方案。从稳定性方面来看,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泡沫的形成遵循以下路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央行货币供给增加――资产泡沫形成”,但2007年数据显示,央行2007年度M2总量(即货币供给量)并未大幅增加。张斌指出,即使M2稳定,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够强,资产预期收益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必然形成资产泡沫,危害人民币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美元的“名义锚”的作用不强,他将美元价格、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和中国生产者CPI指数联系起来,认为美元的涨跌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生产者CPI指数的高低,最终导致国内物价的不确定性变化。

张斌提出,从增长性角度来看,盯住制下的低廉货币有助于形成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制造业相对于非制造业的优势,导致国内资源错配,服务业受到歧视和挤压,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因此,长远来看,盯住制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替代盯住美元的方案为人民币应升值10%,并在此后维持对美元3%的浮动区间。他以日本为例,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相似的变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此外,李卓教授将美国政府看作一个私人部门,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其救市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进入、退出的最佳时点。

第3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市场;海运量需求;运力供给

中图分类号:U169;U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4103

Th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Transport Market

YING SanziSHAO Guoyu2

(1.Taizhou MSA, Taizhou 317000,China;2.Dalian MSA, 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y has slowed down for the influnce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market suffered great loss. Starting from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demands and suppl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container transport market;shipping demands;capacity supplies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由扩张期转入调整期。虽然各国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收到明显成效。2009年的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正在以远高于预期的速度收缩。2008年全球GDP增长3.4%,增长率较上年下跌1.8个百分点。美欧日3大经济体自二战以来首次同步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未能幸免,经济增长也大幅减速[2]。

1 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1.1 美国经济

2008年第4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3.8%,为1982年以来的最大单季降幅,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1.3%,为2001年来最小增幅。

1.2 欧元区经济

2008年第4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1.5%,达到1995年有GDP数据统计以来最严重的程度。欧元区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自2008年6月至今一直低于50,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屡探新低,对经济预期悲观情绪严重。2008年全年欧元区经济微增0.7%。

1.3 日本经济

2008年第4季度,日本GDP环比下降3.3%,按年率换算为12.7%,是自1974年1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全年日本GDP下降0.7%,成为衰退最严重的发达经济体。

1.4 发展中国家经济

受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影响,新兴经济体市场增长开始放慢,我国对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也有所增加。2008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9%,比2007年同期的12.2%回落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07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的2.3个百分点中。

种种迹象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前景不可能有大的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于2009年1月28日大幅度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见表1)。

2 国际集装箱海运需求

近几年来,得益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带动集装箱运输需求蓬勃发展,如图1所示。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在2008年全面爆发,给国际集装箱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由于2008年初次贷危机尚未转变为金融危机,加之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滞后性,集装箱运输市场在年初表现尚可。从9月下旬开始,北美航线运量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再下滑,市场供求的平衡关系终被打破。金融危机致使美国主要进口航线出现衰退,维持数月的市场运价开始松动下滑。据远东班轮公会(FEFC)成员公司统计,2008年前3季度亚欧航线西行货量为707.5万TEU,同比仅增长2.1%。其中,远东至西北欧货量460.5万TEU,同比增长1.9%;远东至地中海地区货量247.1万TEU,同比增长2.5%。由于货量缩减明显,欧美航线舱位利用率偏低,船公司撤船、并线的消息不绝于耳,周双班合并为周班,运力大幅缩减,运价严重下滑。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燃油附加费也随之下降,班轮公司收入下跌的趋势无力扭转。众多班轮公司难以抵挡亏舱的压力,市场运价再度下调,反弹乏力。

Drewey预测200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量增长率为3.9%,比照历史数据,实际增长率应低于这个数字。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非常强烈,在2001年世界贸易低谷时,全球集装箱运量仅增长3%,而这次形势较当年更差,因此2009年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率应为3%甚至更低。但是,正因为集装箱运输市场对世界经济高度敏感,在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时候,集装箱市场也有望率先反弹。由于运力过剩的客观存在,较为乐观的复苏预期是在2010年之后[1]。

3 国际集装箱船舶运力供给分析

据克拉克森统计,2007年世界全集装箱船舶运力达4324艘,946.17万TEU,比2006年增长16.6%,其中,3000TEU以上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运力较年初增长17.7%,比2006年同期25.4%的增速减少了10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6月,世界集装箱专用船队已经达到4522艘、1135万TEU。

按船龄结构分析,国际集装箱船舶总体比较年轻,平均船龄大约为10.6年。其中5年以内的船舶比例最大为46.26%,其次是5-15年的船舶占了38.45%,20年以上的船舶相对较少仅占了4.32%(见表2)[3]。上述数据表明,集装箱船新船增长的步伐愈来愈大,老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按船型来看,巴拿马船型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集装箱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一还多,其次是小于8000TEU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占了22.34%,随着集装箱大型化步伐的加快,大于8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达到13.44%,而且这些船舶船龄都在5年以下,全是近几年建造的,如表2所示。

据克拉克森预计,2009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约1.48亿TEU,增幅仅为7.2%。而2009年国际航运市场新船交付运力将再创历史新高,达179万TEU,到2009年年底全球集装箱船队总运力将达1 649万TEU,增幅12.7%,(见表3)。2008年和2009年全球海运集装箱贸易量的增长率从前几年的2位数明显放缓至7%左右,实际运力约保持10%的增长率,供大于求的趋势相当明显,预计运价将在低位徘徊[4]。

尽管如此,业界还是有理由对200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持有一定信心。一是当前各国政府开展联合救市行动,力度之大、协调配合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二是虽然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南美洲、中东、印度、非洲、澳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远东――中东航线西行、远东――南非南美航线南行和远东――澳洲航线南行货量预计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平稳增长速度[5]。

4 总结

总体看来,未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数据不足以预示未来的市场状况,2009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前景应为审慎乐观。基于IMF对欧美经济将在2009年底走出谷底的判断,加上我国经济持续数年健康高速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经贸全球化格局造就经济增长周期、制造业分工转移趋势支撑长期需求以及危机中孕育行业整合机会等一系列因素,未来全球经济仍处于新一轮良性发展长周期。

参考文献

[1] Clarkson Shipping Review Database,2008.

[2] 蒋 林,庚 琪.新形势下集装箱航运市场分析及应对策略[J].世界海运,2008,31(1):20.

[3] 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J].Container Intelligence Monthly,2008(6).

第4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第5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黄金投资;黄金价格;抗通胀;投资组合

黄金作为货币流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黄金不但在首饰、电子、现代通讯、航空航天等部门中大显身手,同时作为曾经的世界货币,目前依然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因为黄金的这些性质,毫不夸张的说,黄金是一种兼顾了货币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

在目前世界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富裕起来的国人已经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黄金,掀起了一股股黄金投资热潮。但是在今日金本位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真的是抵御通胀的灵丹妙药吗?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投资黄金呢?

一、黄金抗通胀能力辨析

1.短期内黄金的抗通胀能力取决于买入时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彻底瓦解,黄金价格开始上涨;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同意会员国可以自由进行黄金交易;此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使得黄金的避险功能愈发突出,最终于1980年1月21日金价达到20世纪的最高点——每盎司850美元;此后各国政府大规模抛售黄金储备,金价由此遭到重挫,降至每盎司300美元以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进一步加强,加上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黄金价格已攀升至1600美元的历史高位。

从图1-2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黄金的保值效果较好,但是进入90年代,黄金的保值效果则大打折扣。因此短期来看,黄金能否保值关键在于投资者的买入时点。如果投资者是在30年前850美元附近的高位买入黄金,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30十年前的8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800美元左右,而黄金至今未突破2000美元关口,如果算来,投资者非但没有获得黄金的保值功能,反而做了一笔亏损的买卖。

2.长期内黄金具有抗通胀能力

英国经济学家斯蒂芬·哈姆斯顿曾经对美国(1796年-1997年)、英国(1596年-1997年)、法国(1820年-1997年)、德国(1873年-1997年)和日本(1880年-1997年)的消费品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与黄金价格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长期看来,黄金的实际购买能力变化并不大,其他研究通过比较美国的黄金平均价格和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得出了在过去130年内,至少是在美国投资黄金是能够对抗通胀的相似结论。

二、黄金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的比较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所做过的一份统计显示,1896-1996年的100年间与股票、期货、国债、房产等其他投资工具相比较,黄金的累计回报率并不高,只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黄金作为“诚实货币”实际购买力有保证的情况下,黄金的抗通胀作用才能完全发挥。

同时,持有黄金有很高的机会成本,从理论上讲,黄金的收益完全靠自身价格的增长,没有利息等收益,与房产等投资工具相比,通货膨胀时期,这些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价格涨幅更高。当然,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所有投资工具的增值保值能力均为负,黄金也不例外。

三、个人投资者投资黄金策略:将黄金加入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

1.当前经济形势决定黄金已成为当仁不让的避险工具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的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短期内恢复的可能性很小,欧洲的欧债危机却愈演愈烈,危机已经向德国等实力雄厚的核心国家扩散,在此情况下,各国央行大量增加货币供应,由此导致物价在宽松的流动性下持续走高。可以预想的是,由于各国所面临的经济情况形式各异,程度不一,未来几年内世界经济将踟蹰前行。在美元被长期看空的情况下,黄金正在日益成为避险资金的必选投资品种。

2.黄金的逆向性能为投资者分散风险

黄金的优势集中在它的逆向性上。当现实中的纸币出现信用危机导致贬值的时候,黄金作为国际硬通货的价值属性致使它的价格相对于贬值货币按比率自动上升,而当纸币走强时黄金的价格相对下降,这种逆向性使得黄金在人们的资产组合中担当了分散风险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黄金与美元的明显负相关,一方面是黄金与美股及国际利率市场的负相关。因此利用黄金投资于其他投资相关性较差的特性来构建投资组合,则更有可能降低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可将黄金投资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四、投资者投资黄金需关注的经济变量

投资者欲投资黄金,必须对影响黄金的几大经济变量加以关注。

1.美元汇率的走势

由于黄金是由美元标价,因此黄金的价格与美元汇率的走势负相关,即美元走强,黄金价格走低,美元疲软,黄金价格坚挺;同时美元走高表明美国国内经济形势良好,此时证券市场受到投资者追捧,黄金作为价值储藏的功能被削弱,价格下行,反之亦然。

2.美元利率的影响

利率实际上是资金的使用成本,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必须要考虑利率因素。当利率水平升高时,投资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流入黄金市场的短期资本减少,黄金价格下跌;反之则黄金价格上涨。

3.石油价格因素

石油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因此它的价格走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黄金需求上升,价格上涨;反之则黄金需求下降,价格降低。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上涨通常意味着通胀压力增大,当人们普遍有此预期时,对黄金的需求上升,黄金价格上涨。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带动了黄金价格的上涨。

4.主要股指因素

与黄金相比较,股票和债券市场等证券市场的规模更大,受关注程度更高。当股票市场繁荣时,黄金没有利息与分红,贮藏费用高等劣势尤为突出,因此此时更多的投资者将会把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黄金需求减少,价格降低,但是当证券市场震荡时,黄金的避险优势发挥,此时流入黄金市场的资金增加,黄金价格升高。

5.供求因素

黄金价格同样受供求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金矿新开采的黄金数量;各国央行对黄金储备的调整;主要黄金生产国的政局变动情况。而黄金的需求则主要来源于工业及首饰业的需求;人们保值升值的需求及投机的需求。因此投资者在分析黄金价格走势的时候,一定要对供求双方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6.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黄金价格的走势还受到诸如国家的经济状况、各国的货币政策、物价指数、国际贸易情况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黄金投资对于投资者要求较高,再加上国内黄金投资渠道有限,回购困难,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应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及心理准备。要知道“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参考文献

[1]年四伍.黄金投资能够对抗通货膨胀吗?——兼论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发展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1(03).

第6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一、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

(一)欧美经济降温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6%,全年GDP增速为2.2%,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的经济数据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

欧洲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使欧洲的信贷活动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是欧洲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降温,特别是消费需求下滑,使欧洲外部需求减少。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经济由三季度的0.8%放缓至0.5%。

(二)全球通胀压力没有减弱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2007年11月美国CPI同比上升4.3%,创一年来的最大升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月度CPI同比升幅保持在4%以上,表明高通胀有长期化趋势。

欧洲的通货膨胀形势也日益严峻。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自2007年9月以来CPI涨幅已经连续数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并在2008年1月份达到3.2%,为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形势也很严峻。俄罗斯通胀率已经从2007年8月的8.6%上升到2008年1月的12.6%。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的影响,印度通胀率也再次上涨,到2月份已经达到4.35%。

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通胀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之相关的供需不平衡。简单的讲,就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过度供给和需求不足,导致美国和欧洲经济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和内需增长强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造成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形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扩张有两个火车头,即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经济增长和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之上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2001年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华尔街的实力空前壮大,获得了巨额会计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了一次在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上的大飞跃,从而使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与此同时,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私人消费,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美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经历了一次经济快速扩张。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崛起,意味着近30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能源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猛增。与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资产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实体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扩张。

客观地讲,究竟这两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哪一个对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很难量化。因为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超越一些表面的统计数据。但很显然,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生产能力的扩张,以及基于此之上的经济增长,对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非洲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数十年来的最快水平,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是空前的,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

(二)近期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及其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增加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但是从增量部分看,后者无疑大大超过了前者。在经历了制造业转移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人均物质消耗绝对量较大,但增量较小。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近期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基本稳定。但新兴市场国家则完全不同,经济增长意味着对更多的初级产品需求。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国家还处于“重化工化”阶段,所以经济增长必然意味着物质消耗量的提高。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建设新的道路、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对矿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提高。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初级产品需求,例如亚洲国家居民逐渐改变以谷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增加了食物中的肉类的比重,这些国家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在增长,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

总的来说,建立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基础上的美国经济繁荣,并不是近期世界初级产品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经济扩张基础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则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三)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表现的差异性造成世界经济在降温的阴影下继续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

虽然美国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其经济增长的基础毕竟有很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出现“脱钩理论”,即世界经济增长与美国“脱钩”,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表明美国经济走势的确和其他国家经济走势并不同步。

当前的美国经济降温始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可以被认为是由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到目前为止,这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和该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级债相关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国次级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实体经济降温的幅度也比较大。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相对保守,在次级债相关产品上的投资不多,所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而新兴市场国家远离华尔街,受到的影响直到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

很显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主要影响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对于经济增长建立在实体经济增长之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直接影响较小。所以目前世界经济“滞”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停滞的风险。2007年中国、印度(财政年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8.7%、8.1%和5.2%,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2.2%、2.9%和2.1%的增长率,很清楚的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依然充满了活力。

第7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借鉴过往的经验,在外部环境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重点应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我国要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警惕,在保持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增加

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不同,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首要风险已经由私人部门的“次贷危机”演变为更难治理的债务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更为深重。私人部门引发的危机可以由政府部门来进行救助,但债务危机则面临着谁来救助“救助者”的难题。

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形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以及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来看,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显著增加。

美国的经济活力还没有恢复。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4%,二季度增长1.3%,大大低于预期。从政策空间来看,受制于美国高企的债务,财政政策已捉襟见肘;美国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空间也已有限。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美国经济仍将下滑。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份的61.4,持续下降至7月份的50.9。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从59.7降至52.7。芝加哥联储公布的美国7月份全国经济活动指数为-0.06,虽略有改善,但三个月移动均值显示经济活动仍低于历史趋势。

欧元区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态势。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2.5%,二季度同比增长1.7%,低于3%的增长预期,经济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德法两国经济衰弱。德国二季度仅增长0.1%,而法国二季度出现零增长。从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经济增长仍将缓慢。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58降至8月份的49.7;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6.7持续降至51.5,显示欧元区经济活动陷入收缩。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从二季度的118.9下降至三季度的110.6;经济形势指数从159.4下降至156.6;未来六个月经济预期指数从95.1下降至83.6。

日本经济短期内很难走出低迷状态。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下降0.9%,二季度虽然降幅收窄,仍比一季度下降0.3%,已是日本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今年和明后两年日本将处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公共投资和社会消费都会有所增加,是推动经济短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日本政府债务很高,地震海啸的“天灾”以及政局动荡的“人祸”恐导致日本经济难以很快走出低迷状态。从经济景气指数看,未来日本经济回转进程面临不确定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7月份回升至52.1,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6月份回升至45.4。但日本大工业用电量今年以来呈下降态势。1月份为240.8亿千瓦时,4月份下降至217.3亿千瓦时。5月至6月有微弱回升,6月份升至224.8亿千瓦时,但仍低于去年同期232.2亿千瓦时的水平。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发达国家的经济疲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兴经济体。摩根士丹利预计,拉美各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速将由4.6%下降至4.4%。巴西政府下调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7%,而此前为4%。高盛下调巴西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自4.5%至3.8%。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季度经济增长2%,是2010年同期的一半。二季度增长3.4%,低于此前公布的3.7%。摩根大通将俄罗斯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3.7%。印度政府将2011-2012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8.2%,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为9%。

主要全球性经济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将出现下行态势。从全球贸易情况看,贸易量出现萎缩迹象。主要国家(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以及增长速度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态势。出口总额从今年3月份的9125.5亿美元下降至6月份的8780.5亿美元;进口总额从9842.23亿美元下降至9469.96亿美元;进出口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在上半年平均为1372点,同比下降56.6%。6月份以来再次出现下滑,显示出各国经济情况疲弱,国际贸易清淡。

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态势。全球股市市值大幅缩水,全球主要交易所股票市值从4月份的59.5万亿美元下降至7月份的55.2万亿美元,市值蒸发4.3万亿美元,受美国债务风险及信用评级下调影响,8月份全球股市再度暴跌。股票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约占四分之一,股票市值蒸发影响全球投资和消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4月份的209.87下降至7月份的198.86。主要初级产品如非燃料、食品、饮料、农业原料、金属、能源等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全球经济景气指标看,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经合组织(OECD) 6月份的综合领先指标连续三个月下降至目前的102.2。七国集团(G7) 领先指标为102.7,欧元区领先指标为101.5,显示经济活动可能已经触顶。商业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3.2连续下降至7月份的100.2,显示经济活力将在未来六个月里继续减弱。德国IFO研究所全球经济景气指数今年一季度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二季度为107.7,三季度下滑至97.7。北美指数降幅最大,西欧指数也不乐观。未来六个月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指数从110.5下降至目前的96.5。

IMF指出,近几个月以来,全球经济前景已经恶化,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世界银行认为,世界经济已经从不平衡恢复状态进入到了更危险的阶段。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主要的全球性经济指标均显示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但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出现类似于2008年那样的经济衰退可能性还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景气指标没有严重恶化。与2008年全球经济景气指标出现严重恶化的情况相比,目前主要指标还处于温和下降的态势。在上次危机期间,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2月降至50以下,甚至一度降至40以下。芝加哥经济活动指数2008年2月急剧降至-1以下,9月恶化至-3.52。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6月降至49.2,11月份恶化至35.6,直至2009年5月才回升到40.7。德国IFO世界经济景气指数危机爆发前从2007年四季度的100.5,骤降至2008年一季度的91.4,二季度降至82.4。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关键指标未显著恶化。与2008年相比,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危机爆发的显著恶化迹象。如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借入准备金今年以来稳定在万亿美元以上,7月份为1.68万亿美元。而2008年时,这一指标一直为负值。2007年12月时为280.5亿美元,次年1月骤降至-8亿美元,最少时为-3337亿美元。此外,美元和欧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未出现明显异动,全球利率处于低位,显示金融市场流动性还比较充裕,有利于防止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三是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由于有2008年国际危机的前车之鉴,各国政府防范危机的意识增强,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滑向深渊。比如,近期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实施了降息的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呼吁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因此,再次发生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下降。

但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主要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券,债务危机蔓延容易引发银行业危机,从而演变成为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主要发达国家政策空间有限;在全球通胀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加息步调不一致,可能导致游资异动;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治理通胀和防止经济下滑的两难选择,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实施灵活稳健的宏调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物价涨幅放缓,投资效率稳定,国民经济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密切观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货币政策应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在物价和房价还没有出现明显下行的背景下,显著放松货币政策不合适,但也不宜进一步收缩。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慎用加息和提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可考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满足经济的流动性需求或回收流动性。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房等提供资金支持,实现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

汇率政策应注重稳定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占款,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但人民币升值也不利于我国出口。因顾及人民币升值,很多外贸企业只接短期订单,不接交货期较长的大单,小企业更不敢贸然接单。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将招引热钱和国际金融投机,也将导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出现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现象,使得基础货币被动超发。应着力管理好人民币升值预期。

第8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稳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12年乃至更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以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需要调控者增加推力,“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

压力来自于4月份热钱再度外流:在外贸顺差18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4.01亿美元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却减少6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减少4656亿元。同时,4月份银行贷款增加仅6818亿元,同比少增612亿元,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已经公布的4月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4,较上月53.3有明显收缩。未来经济下滑趋势亦很明显。

很多时候,经济问题即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为求发展质量,GDP增速放缓,不意味着就是坏事。但是,如果是急剧下滑,那就大有问题。比如,一旦经济下滑对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就会很麻烦。

世界银行5月23日将其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由先前的8.4%调低到8.2%。这其实差别不大。8%左右是高增长还是低增长?比过去10%以上的增长确实是低增长,但比欧美,即使比目前世界上经济状态最好的东亚地区的7.6%(世界银行预期值)来说还是高增长。但是10%以上的增长对于中国来说,就会是经济过热,是过热增长,是一个质量并不好的增长,非正常增长。以过去20年的统计数据看,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超过10%就一定会是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或者是房地产泡沫,或者是股市泡沫同时发生。过低了,7%以下也不好,7%以下会出现通货紧缩。所以说8%左右,至少在这个阶段,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增长速度,一种正常的增长。所谓“稳增长”,就是要经济增速稳定在这样一个水平上。

其实,理解“稳增长”不难,难的是如何去稳。过去的经验教训一再说明,中国经济过多依赖投资拉动,已产生了很多弊端,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有些重大项目,到了最后成了重大浪费,这种例子实在不是个别。从目前的动向来看,很多人还是习惯于重走老路,喜欢用轻省的办法解决危机。比如,最好是加速项目审批,大上快上各种投资项目。最近,各大媒体以“吻增长”为名,报道了湛江市市长在国家发改委门前“亲吻”钢铁项目上马批文的照片,看后却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高兴得起来。中国企业眼下为什么亏损面会不断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就在于库存太大,而这个问题在钢铁行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1~5月,中国钢铁日产量超过了200万吨,实际产能则超过了300万吨,目前在建的产能还有一亿吨(年产产能),客观的说,实际产能与当前实体经济能够消化的产能之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过剩(产能)。而在这种情况下,审批大上钢铁项目,如何让人能高兴得起来?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恐怕和“跑部‘钱’进”的模式及产生这种模式的体制有关。

湛江市市长可能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今天的情况与2008年底、2009年初已大不一样。那时候有了发改委批文,银行会争相贷款,资金与项目同时落实。而现在的情况则是,虽有发改委批文,商业银行却可能拒绝贷款,因为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从2009年的投资热潮中吸取了极大的教训,不可能明知钢铁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还争先恐后地为这些项目发中长期贷款。上项目是必须的,但重点应放在短期能够见效的项目上,尤其是能够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建设项目上。如果继续走2009年的老路,上一大堆过剩产能项目,这不会是化解危机之路,而只能会制造出以后更大的危机。从表面成绩看,投资拉动的增长见效快,地方官员也有成绩可以列入考评报告中。但要提醒的是,快上项目也好,加快审批也罢,还得警惕“非常力度”下,可能伴随着的诸多乱象。项目审批提速时,尤其要担心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混入其中。“稳增长”绝不能再是依靠质量低下的经济增长。

从长远来说,要确保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调整,这早已是共识。未来的“稳增长”应当主要依靠扩内需和稳定外需来保证。

稳定外需,主动权不完全在自己手上。整个世界经济是一盘棋,要想稳定外需,还得期待外部环境尽快好起来。现在西方经济很不景气。美国的情况好于欧洲,不至于出现2009年那样的衰退,今年会有2%的增长。日本的增长预期是2.2%。意大利、西班牙和“欧洲五国”的国家问题比较大,尽管欧元区17国其它国家都在实行财政紧缩,应当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欧债危机比美国等其它国家的危机更严重。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和汇率政策,很可能出现所谓的短板效应,最终是最差的国家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表现。从危机的规模来看,欧债危机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过程,和去年初相比扩大了十多倍。去年初,欧债危机中的希腊等三国的GDP加起来,占欧元区GDP的5%,现在把那三国和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加起来,则达到50%以上。就是说,当时95%的欧洲去救5%的欧洲或许是容易的,现在要用这一半去救那一半,而且是较大的那一半,可行性肯定下降了。欧债危机将以什么方式来演进,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幸好的一点是,现在世界上50%的世界GDP增长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80%的GDP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现在基本估计是新兴经济体能够有5%点的增长,世界经济就会有超过3%的增长,世界经济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总体而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正在进一步显现,复苏基础还很脆弱,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需方面的工作必须努力,但对外需稳定难以确保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的政策和措施准备亦是不可大意的。

扩大内需,则要想方设法增加民众收入,也要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这就必须依赖改革的深化。欲增加民众收入,应在落实保就业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性的减税举措等,让利于民,并逐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让渡给中低收入阶层,进而刺激基本消费需求。在尊重市场机制、尊重效率的前提下,强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意味着将有一场深刻而系统的社会变革。直接明了地说,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深化改革。没有改革的突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性需求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比如,目前较为突出的一个现实是,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依旧是一些特权过多地不当地占有社会资源,这样的状况若得不到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提供必然落空,又怎么能言及提振内需呢?这其中许多问题从2009年起,就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比如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改委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改革方案也早已在讨论了,现在应当说是适时出台的时机了。“稳增长”需要改革,推动改革才能实现“稳增长”。

第9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报告回顾了2009年及2010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的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升,顺差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

报告认为,从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报告指出,在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要继续落实好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鼓励增加进口。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1 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外需严重萎缩,中国进出口也大幅下降;三季度开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措施逐步见效,世界经济开始企稳复苏,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稳,加上国内稳外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中国进出口形势逐步好转并在11月份转降为升。第一、二、三季度进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第四季度进出口同比由负转正,实现了9.2%的增长。

2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加上这类商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下降相对平缓。2009年,纺织品出口599.7亿美元,下降8.4%:服装出口11070.5亿美元,下降11.0%1鞋类出口1280.2亿美元,下降5.7%;家具及零件出口253.3亿美元,下降6.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大多属于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明显,但在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带动下恢复得也比较快。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二季度以后降幅显著缩小,11、12月份机电产品分别增长3.2%和26.8%,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4%1140.7%,均领先于总出口回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下降1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9.1亿美元,下降9.3%,下降幅度均低于总出口降幅。

3 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一般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加上上年基数相对较高,出口下降明显。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下降20.1%,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46.4%下降到44.1%。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链联系紧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受到的影响较大,但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下半年加工贸易订单和出口逐步恢复。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下降13.1%,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全年出口1848.5亿美元,下降7.9%,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主要是“走出去”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

4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

与加工贸易出口类似,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样呈现年初大幅下降、下半年快速反弹的走势。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6722.3亿美元,下降15.0%,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升高,达到55.9%。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民营企业出口3384.4亿美元,仅下降儿.6%,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6.7%上升到28.2%。国有企业出口1909.9亿美元,下降25.8%,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5 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在前三大贸易伙伴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4%,自欧盟进口1278.0亿美元,下降3.6%;对美国出口2208.2亿美元,下降12.5%,自美国进121774.4亿美元,下降4.8%1对日本出口979.1亿美元,下降15.7%,自日本进口1309.4亿美元,下降13.1%。与东盟贸易下半年开始趋好,全年对东盟出口1063.0亿美元,下降7.0%;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下降8.8%,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与澳大利亚、东盟和美国的贸易比重略有上升,与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比重略有下降。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中,仅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6 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在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中国国内投资、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旺盛,部分消费品、投资品进口增加。2009年全年铁矿砂进口62778万吨,增长41.6%1大豆进口4255万吨,增长13.7%1原油进口20379万吨,增长13.9%;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2381万吨,增长34.5%;钢材进1763万吨,增长14.3%;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3429万吨,增长62.7%;纸浆进口1368万吨,增长43.7%。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增长2.8%,飞机进口量增长5.9%。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出口降幅低于全球出口降幅7个百分点,进口降幅低于全球进口降幅13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中

国政府稳外需、扩进口的政策措施,不仅对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2010年以来中国外贸增长的特点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升,顺差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出口加快恢复

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带动下,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比2008年同期增长3.3%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创季度增速历史最高。3月当月进出口总额2314.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0%。

2 顺差规模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

由于进口增速持续快于出口,今年以来中国顺差规模延续了去年10月份以后大幅下降的态势。一季度,顺差144.g亿美元,下降76.7%,其中3月当月逆差72.4亿美元,结束了自2004年5月以来连续70个月顺差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内外需复苏不同步,内需回升的速度高于外需,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出口价格回升幅度,导致进口增速高于出口。

3 主要商品进出口均实现持续增长

今年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出口额分别为1890.8亿美元和990.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和39.1%。机电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增长43.3%,集成电路出口增长54.3%。消费类商品出口总体平稳,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26.6%,服装增长9.1%,家具增长20.6%,彩电增长48.2%。这说明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也与企业库存正常化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原油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49.8%,铁矿砂进口额增长42.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额增长69.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增幅分别达到49.8%和50.5%。

4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

今年一季度,一般贸易出口141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进口1683.8亿美元,增长72.2%,高于整体增幅7.6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量贡献59.6%,拉动进口增长3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1516.9亿美元,增长29.8%,占外贸出口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进888.2亿美元,增长56.3%。其他贸易方式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出口增长34.6%,进口增长55.2%。

5 民营企业进口高速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继续快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920.1亿美元,增长36.6%;进口581.4亿美元,增长90.8%,高于整体增幅2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495.1亿美元,增长17.3%,低于整体增幅11.4个百分点;进口856.6亿美元,增长63.1%。外资企业出口1746.5亿美元,增长28.4%;进口1578.8亿美元,增长57.4%。

6 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均大幅回升

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65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0%1对美国出口544.5亿美元,增长19.7%;对日本出口1257.0亿美元,增长17.7%。自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口分别增长43.0%、42.7%和56.6%,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再次出现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带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对东盟出口292.3亿美元,增长46.7%,自东盟进口336.8亿美元,增长76.6%;对印度、俄罗斯、巴西出口分别增长38.7%、39.3%和88.3%。

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从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受政府刺激经济措施影响,私人投资正在恢复,居民消费温和增长,进出口持续扩大。欧盟和日本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有望出现较强劲的回升。IMF最新预测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从3.9%上调为4.2%。但是,世界经济持续全面回升还面临不少困难,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变数。一是无就业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10%,创1998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美国2月份开工率为72.7%,比近30年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率继续攀升,其他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地区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主要发达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金融体系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掉。各国宏观政策在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上面临不少掣肘,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

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

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以及补库存需要刺激下,今年以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趋于活跃的贸易商品已经从初级产品、非耐用消费品延伸至耐用消费品和投资类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WTO预计,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9.5%。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整体或局部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产能过剩仍较普遍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企业库存正常化对需求拉动的效应也会逐步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

第三,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改善,但成本上涨等压力增加。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国内保持扩内需、调结构和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效应将继续显现,进出口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在

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等问题,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和国内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增加了企业汇兑风险。

第四,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

2010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稳定进口促进政策,将进一步拉动能源资源、技术装备、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世界经济回暖、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仍然实行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制约中国企业进口,并影响到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

从总体上看,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1: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概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在上半年经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随着各国金融稳定、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企稳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0.6%,认为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开始恢复增长、进出口贸易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达到4.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3%。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世界贸易明显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0)统计,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跌至12.15万亿美元,世界贸易量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出口额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前两个月,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8%,欧元区分别增长3%和7%。3月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0.7%和43.5%。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大国贸易增长更为显著。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长7.5%,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额仍无法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下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大幅下挫41%,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FDI分别下降35%和39%。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震中”的美国吸收FDI137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7%。受金融市场萎缩、资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UNCTAD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2010年全球FDI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但制造业投资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二、当前世界经济贸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但由于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深层次矛盾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将充满坎坷。

1 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陆续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复苏,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开始回升,但也并走上持续全面复苏的轨道,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真正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上升。预计短期内,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不大,一些经济恢复隋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 主要经济体财政负担不断加大

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不断加大财政刺激的力度,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据英国《经济学人》的资料,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过40万亿美元。美国2010财年财政赤字仍高达1.42万亿美元,占GDP的9.2%。欧元区国家赤字率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将升至占其GDP的229%,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 就业全面恢复仍需较长时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美国、日本失业率仍在高位,欧洲失业率继续攀升,创多年来的历史新高。历次经济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失业率通常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年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0年,尽管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失业率居高不下问题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善。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8%,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弥补私营

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

4 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依然存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的自顾性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可能。

5 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产能普遍过剩等因素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有色金属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同时,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政策退出,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相当宽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走高,加剧各国通胀压力。

三、201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6%,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创194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库存正常化、企业更新设备投资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延续2009年底以来的态势,2月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0.3%,连续第五个月增长,显示美国经济复苏仍在持续。但接近10%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一大难题。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该水平。2010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幅在2.5%~3.4%之间。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上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但欧元区失业率继续攀升,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预计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欧洲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有关机构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速为1.2%,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随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中长期财政负担将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日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一季度日本GDP增长率大幅下滑8.8%,拖累全年经济下滑超过5.0%,成为二战后的最大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恢复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带动,国际市场需求好转,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动力。外贸形势好转带动1月份日本工业生产同比大幅增长18.2%,运输设备生产环比增长5.5%,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下降。预计2010年,在通缩仍将持续的情况下,日本央行继续面临各方面要求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压力。日本民间经济学家预计,201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3%和1.1%,全年达1.6%。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率先回升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在2009年只经历了温和下降。由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较快恢复,流入这些市场的资金回升,部分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也加剧了这些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2009~3月以来,主要新兴经济体股市率先收复失地。得益于国内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拉美地区经济受金融危机拖累较为缓和,民间消费与投资使得该地区2009年经济呈现增长。世界银行预计,发展中国家有望走向相对强劲复苏,2010年将增长5.2%,2011年增长5.8%,均高于2009年的1.2%。

相关链接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对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1 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快。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2%、7.9%、g.1%和10.7%,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2 农业保持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全年粮食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其他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全年棉花产量640万吨,比上年减少14.6%:油料产量3100万吨,增长5.0%;糖料产量12200万吨,减少9.1%。全年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比上年增加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禽蛋产量2741万吨,增长1.4%;水产品产量5120万吨,增长4.6%。

3 工业生产较快回升。全年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2月当月同比增长18.5%,比1~2月份累计增幅高14.7个百分点。分企业性质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9%;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g.7%,重工业增长11.5%。

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幅比上年高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农村固

定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在城镇固定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82277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108489亿元,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增长35.8%;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增长38.1%;东北地区投资23733亿元,增长26.8%。

5 城乡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在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和住房消费等政策措施带动下,城乡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40210亿元,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行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3%,家具类增长35.5%,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26.6%。

6 外经贸在逆境中取得新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趋稳,稳外需、扩进口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8月份,利用外资持续下滑局面得到扭转,开始转降为升。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

7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11月份开始同比涨幅由负转正,上涨0.6%,12月份上涨1_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5.4%,12月份起同比涨幅由负转正,上涨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7.9%,但随着国内需求增加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从4月份开始环比连续9个月上涨,12月份环比上涨1.4%。

8.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二、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实现较好开局。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一9.9%,拉动GDP-1.2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1 农业生产总体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针对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全力组织抗击旱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46万公倾,比去年增加47万公顷。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104万吨,同比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1427万吨,增长5.2%。

2 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9.9%,集体企业增长13.0%,股份制企业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8.8%。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22.1%,轻工业增长14.1%。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同比增长119.7%,比上年1~11月份加快111.9个百分点。

3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同比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 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0.0%。

4 国内市场继续繁荣活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571亿元,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03亿元,增长15.4%。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2877亿元,增长29.6%。热点消费持续较快,其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9.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家具类增长37.6%。

5 对外贸易加快恢复,进出口不平衡状况继续改善。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3016.8亿美元,增长64.6%。外贸顺差144.9亿美元,同比减少76.7%,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结束了启2004年5月份以来连续70个月顺差的局面。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34.4亿美元,同比增长7.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5亿美元,增长32。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0.4亿美元,增长1.5%。

6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生产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翘尾影响约为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受春节和灾害天气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影响,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20.4%、15.9%和6.4%,仅此三项合计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约为1.1个百分点,占总涨价因素的50%,三者新涨价因素合计约占总新涨价因素的70%。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2%和N9.9%,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新涨价因素仅在1~2个百分点之间。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形势继续好转。一

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同比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任务的32%,月均新增就业96万人,略高于近三年月均新增95万人的水平;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2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3k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40%。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也在增加。

8.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3.973亿元,增长15.8%,比上年末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全国财政收入19627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亿元,增长37.6%。

三、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今年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目前经济较快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靠政策刺激推动,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在显现。从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一些国家债务风险凸显,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自然灾害频发,防灾抗灾形势严峻,夺取农业好收成和增加农民收入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特别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财政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并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关链接3: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对2009年国际商品市场回顾

2009年,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整体形势逐渐好转,国际商品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以石油和有色金属为主导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在一季度走稳后,二季度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200g年12月该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40.3%,其中食品饮料上涨18.4%,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26.5%,金属上涨44.6%,能源上涨49.5%。原油和有色金属成为主要领涨商品,2009年底,国际油价由年初的34美元/桶涨至80美元/桶,上涨1.4倍;铜、铅、锌分别比年初上涨1.4倍、1.3倍和1.1倍,铝等其他有色金属价格涨幅均在40%以上;国际金价更是创历史新高,超过1200美元/盎司。

2009年,国际商品市场的表现主要受到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和市场供需变化三大因素的影响。首先,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指标转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的背景下,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产生良好预期。其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推出前所未有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和疲弱的美元,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商品期货市场趋利避险,客观上为商品价格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撑。第三,主要产需国供求政策变化,如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等措施,也对商品价格走高产生了推动力。

二、影响2010年国际商品市场的因素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继续攀升趋势下小幅波动。至3月份,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年末上涨5.2%,其中食品饮料下降0.6%,工业原材料上涨7.5%,能源类商品上涨6.3%。国际油价已经突破85美元/桶,铜价超过7500美元/吨。从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上升将支持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震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 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未来国际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支撑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强度,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重要。总体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最近IMF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9%上调到4.2%。目前以石油和铜为代表的商品期货价格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2010年世界经济的较好预期。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未确立,实现全面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缓慢恢复的情况下,国际市场消费和投资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资本货物到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特别是一旦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波动,势必也会加剧国际商品价格震荡。

2 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与力度,在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极度宽松的流动性成为2009年商品价格大幅回升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快速反弹,主要经济体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有所上升,澳大利亚、印度等部分经济体已经开始调整货币政策,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开始由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超常规状态向正常状态过渡。随着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时期扩张性政策逐步调整或退出,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将逐渐回归到合理水平,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变化,将对进入商品市场的资金规模等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3 美元走势。近年来,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加上这些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来计价,美元的走势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日益明显。尽管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有所上升,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的负相关性有所减弱,但考虑到美国财政赤字率还在继续攀升、短期内仍将维持低利率以及经济复苏前景缓慢曲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总体仍将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此外,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加强节能环保,都将对全球能源需求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未来长期的需求增长预期将受到一定抑制。

三、2010年主要商品市场前景

农产品2009年全球玉米、大米、大豆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1.8%、5.7%和6.9%,2010年农产品价格将涨跌互现。(1)玉米。需求增加,库存下降,价格走势可能趋稳。2009/10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8.04亿吨,全球需求量预计为8.10亿吨,产需关系由上年的产高于需转变为需高于产:期末库存预计为1.40亿吨,库存消费比17.3%,玉米市场产需关系对价格走势形成支撑。另外,作为金融属性最强的粮食品种。玉米价格与原油价格相关程度高,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将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2)大米。东南亚旱灾将可能拉升后期大米价格。近期,东南亚地区普遍出现旱灾,印度等南亚国家及菲律宾、印尼等国大米产量大幅下降,可能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同时泰国和越南通过制定政府收购价、增加仓储空间等措施保护米价和稻农利益,将对米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3)大豆。预计2009/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比上年增加20%,达到创纪录水平。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高将刺激生物燃料需求,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大主产国的出口供应可能不增反降,将缓解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压力,同时造成植物油市场总体供应偏紧,对多种油籽油料的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4)食糖。2009年,受主产区巴西产量下降、市场投机等因素影响,食糖价格翻番,创29年来历史新高。2010年,尽管中国西南地区旱情严重影响到甘蔗生产,亚洲其他产糖国和巴西糖产量也低于预期,预计2009/2010榨季全球糖产量1.56亿吨,但供求缺口比上年缩小,加上新榨季印度原糖产量上升,投机基金也将继续退出糖类市场,原糖价格有望进一步回调。(5)小麦。主产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丰产在望,继2008/09年度收获历史第二高产纪录后,2009/10年度产量有望达到6 78亿吨的较高水平,全球需求量预计为6.47亿吨,全球小麦供应充足,连续两年产大于需,3月末库存大幅提高18.84%至1.97亿吨,库存消费比达到30.45%的10年来最高水平,市场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弱市。

石油和煤炭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带来石油实际需求的增长。国际能源机构已连续两个月上调需求预测,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7%至8551万桶,欧佩克也因此决定维持目前产出水平。2010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和通胀预期上升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可能继续上行,但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如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伊朗等产油国形势不稳及低碳能源政策的影响等,预计全年油价将呈高位震荡。

受中国、印度等国需求恢复带动,国际煤炭价格于2009年下半年走出低谷缓慢上扬。2009年入冬后,严寒天气刺激了强劲的煤炭需求,交易活跃,价格升至年内最高。预计2010年,亚洲国家需求保持快速上升,可能继续带动国际市场煤炭价格走强。全球钢铁行业的回暖带动焦煤需求上升。目前,焦煤进口商已与供应商就季度定价达成一致,2季度价格将比2009年度价格上涨55%。国际动力煤价格也有望继续上行。

有色金属2009年末有色金属主要品种商业库存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伦敦金属交易所铝库存由年初的200万吨增至465万吨,锡库存更由7765吨增至25765吨。2010年一季度,有色金属市场在上年大幅飙升基础上保持坚挺。但总体而言,实体需求尚未全面复苏,冶炼产能开工不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据世界金属统计局报告,2010年全球精炼铜将因需求旺盛和矿山供应不足而转为少量短缺。精铅也将由供应过剩转为供应短缺。铝市场不容乐观,但高生产成本和相对呆滞的需求态势,有望迫使一些产能退出,降低商业库存,减轻价格压力。低镍生铁技术的发展对镍需求造成冲击,镍价将受到抑制。展望2010年,有色金属整体价格走势将呈宽幅震荡。

纺织纤维及成品全球纺织纤维及纺织品服装市场受经济低迷冲击,需求收缩严重。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纺织业呈企稳回升的态势,企业开工率和订单情况好转,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大幅反弹,Cotlook全年涨幅达37.2%。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两年下降,预计2009/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降至2236万吨,比上年减少4.44%,为5年来最低。消费量预计为2455万吨,虽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但产不足需,库存下降,棉价有望保持坚挺。随着市场环境好转,2010年合成纤维各品种产量将有较大增长。预计涤纶短纤和长丝产量将双双增长10%,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纤维素等人造纤维产量也将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较大增长。

化工品2009年,全球化工市场总体产能增长快,但各地区分化明显。美国和西欧化工产品产量下降15%左右,新兴经济体则快速复苏,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化工品产量平均增长12.3%。预计2010年全球化工产品产量将增长6.5%,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将继续引领增长,金砖四国增速有望达到13.4%。欧洲和美国则可能分别增长5%和3%。基础化工产品增长情况将好于精细化工产品。尽管市场需求好转,生产恢复,但近年快速扩张导致石化产能过剩,设备开工率将继续下降。2010年全球乙烯设备平均开工率将从2009年的85%降至80%。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利用生物材料替代合成高分子有机碳材料将成为化工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均对石化产品价格构成走低的影响。

钢材金融危机对全球钢铁工业造成沉重打击。尽管2009年下半年市场回暖,中国的快速增长部分弥补了美欧国家的急剧下滑,但全年世界钢铁需求仍比上年下降7%,粗钢产量12.2亿吨,比上年下降8%。其中中国钢产量再创新高,达5.68亿吨,比上年增长13.5%。2010年以来,世界主要产钢国均恢复生产,1月份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5%,全年钢铁市场有望稳步复苏。预计全球需求量将比上年增长11%。随着钢铁市场回暖,钢材价格快速攀升。截至2010年3月底,CRU钢材价格指数已回升至186.4,同比上涨41.1%,其中欧洲、北美和亚洲涨幅分别为29.2%、40.1%和47.7%。主要炼钢原料焦煤和铁矿石需求旺盛,价格大幅上涨。供应方面,印度提高铁矿砂出口关税,使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大幅飙升。2010年铁矿石谈判至今僵持不下,价格上涨压力很大,钢材价格可能继续上行。

机电产品

(1)机床。2009年,全球制造业生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主要国家在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大幅缩减,机床产品市场明显萎缩,全年世界机床产值陡降32%。进入2010年以来,主要国家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快速扩张,机床需求复苏,行业前景趋好。1月美国机床消费额同比增长26.2%,2月日本机床订单同比大增217.3%。

(2)汽车。2009年,受政策刺激等因素带动,新兴汽车市场回暖,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发达国家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欧洲汽车新车上牌量比上年减少1.6%,日本汽车产量同比降逾三成。2010年以来,全球汽车销售形势喜人,普遍好于预期。2月,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欧洲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34%、20%、13%和3.2%,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国家延长购车奖励政策,刺激了小排量乘用车的销量,此外上年基数低也是增幅较大的原因。展望全年,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信贷环境改善,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但也要看到,全球汽车市场形势并未发生根本好转,一旦优惠政策削减,汽车市场形势可能恶化,整车生产及其他配件厂等关联企业将面临生产格局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