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公司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年前,互联网先驱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
如今,科技天才的领先思维结合汹涌澎湃的商业推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场景:网络软件在瞬间解码人的面部表情并据此推销商品;VR技术带观众“穿越”荧幕,身临其境感受电影主人公的世界;人工智能凭借硬件升级和软件网络化,以具备常理的认知水平为人类提供服务……科技变迁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激流,总能激起社会规则变革的惊涛骇浪。
任何一次媒体的发展也都受到了科技的驱动。从活字印刷到报纸、电影、电视等,网络视频的诞生对整个视听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总结过去十二年的网络视l发展史,2005年网络视频开始在国内发芽,而在2010年之前一直在迷茫中度过,盗版横行、行业混乱、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2010年可以看作转折年,版权意识苏醒为之后的智能电视、网络自制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天,正版高清已是标配,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无比高涨,视频网站加快布局付费的步伐。此时谈到未来的发展格局,人们纷纷提到人工智能、百度大脑、语音智能、虚拟现实移动端图像等全新技术及概念。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网络视频行业走到现在,不论内容创作还是商业模式搭建,都急切需要“新生”。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视频网站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科技创新仍是关键。
“做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伟大娱乐公司。”随着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对企业愿景的更新,爱奇艺娱乐生态的面貌也被全面揭开:以科技为驱动,以内容为基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启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娱乐新世界。
而对于科技在娱乐世界中发挥的作用,龚宇的描述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的说法有些相似:“虽然艺术是挖掘人性的科学,以至于机器永远没法替代,但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指导艺术创作,让技术服务于艺术。”
放眼全球,中美三大视频巨头都在技术布局方面极为注重。亚马逊先天云计算优势让其赢得后发优势,Netflix的数据挖掘优势让其守住了江湖地位,爱奇艺在VR的布局则显示出战略的前瞻性。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用户的观影体验成为大家共同瞄准的目标。
在2017爱奇艺世界・大会开幕式上,百度董事会主席、集团总裁兼COO陆奇在“AI智能科技・让生活更有趣”的主题演讲中,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作为百度集团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爱奇艺将把百度所有的技术、AI能力运用于娱乐场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扩展娱乐边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也曾撰文:互联网的发展已由网络化、数字化,演进到智能化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发展和竞争的高低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高适配性的价值匹配、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这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作方式以及“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下一轮的互联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风口”。
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中进展的速度犹如雷霆之势,甚至于身处于其中的开发人员有时候都觉得自己跟不上它的速度。我们曾经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的那一切,似乎真的要发生了,而我们理应对此做好应有的准备。
在本文中,我将试着去总结一下人工智能即将在商业领域的哪些板块发生作用,尤其是针对零售行业管理领域,因为零售管理领域上所存在的诸多“痛点”、“诉求”,跟人工智能本身所具备的价值非常吻合。
而另外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零售店、商业综合体,便利店、大型购物中心。这一趋势并不仅仅是大城市才有,一些二级城市,郊区等地方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所以,这个时候就特别值得去讨论一下,人工智能即将给这些大大小小的商店带来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运营”、“通讯”、“销售及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猎取”、“供应链管理”、“消费者体验”、“存货管理”、“盈利模式”、“数字安全及其他安全”等各个方面。
通讯
我们都知道,在商业领域,我们彼此对话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比如说,早期,商人们要开会,需要约定一个时间,然后坐下来打一通电话或者发一封电子邮件。
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于以往。这些提前准备的工作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又或者通讯这件事本身就能够超越于时间和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讯方式变的更加轻松、快捷、以及准确。人工智能的强大工具甚至还能够做到主动出击,提醒我们某些工作,比如有一些额外的工作需要收尾,需要重复等等,以便让我们的商业沟通变得更加有效率。
鉴于大家分布在不同的时区,有着不同的作息和日程安排,它可以帮我们决定邮件什么时候发出去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时它也会考虑邮件的接收对象是高质量的客户、普通客户、还是供应商。
它能够通过历史记录中来往的邮件,基于用户的需求,帮助我们对内容实现自定义化。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让语音助手拥有了生命,比如Google Home、Amazon Alexa以及Apple Siri,这进一步地拉近了人与科技产品之间的距离。
销售以及营销
人工智能已经全面的改变了游戏规则,无论是创业者,一般的公司,乃至超大型的企业,它们都得学着重新学习怎么去销售和营销。人工智能首先能够轻松应对的是日常性、重复性的辅助型工作,然后进一步的,它能够执行数据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它能够及时快速地追逐每一分钟内所出现的变化,人们在购买、出售商品时所出现的所发生的波动变化。
员工管理
我们都知道,如果员工队伍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就意味着销售业绩的下滑,利润的损失,这进一步会影响到品牌的形象,带来非常糟糕的客户体验。但是,利用过去的数据记录,结合之前的营销和销售系统,形成更加系统,且灵活多变的员工管理政策,甚至还能搭建一些预测型的模型。最终,公司可以实现较低的旷工率,更低的公司内耗,以及客户更好的满意度。
店面扩张战略优化
出于商业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开店的重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开店,选择什么时机,在哪些地理位置上开店,这些重大的决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后续的营收状况。人工智能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通过它的智能算法,将“区域人口结构分布”、“销售数据”、“竞争对手追踪”、“过往销售历史数据”等因素全部统统纳入到运算过程当中。
如何搭配产品及管理产品
在零售商店当中,商品是琳琅满目的,当客户进入商店,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甚至决定这些商品最终能否卖得出去。就比如说,气温的陡升会直接让软饮料的业绩抬升,而气温朝下走,这些商品的业绩就不会好。
人工智能会将各种因素、比如商场的温度、以及商品的摆放,组合搭配情况,全部考虑进去,从而在产品管理和搭配上面实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管理优化
毫无疑问,零售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供应链上我们是如何管理控制的。为了让它变得更有效率,我们需要在原有的记录、事件、销售、时间、人群、营销方面,建立一种既定的需求模型,进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前瞻。它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实现更优秀的物流服务以供应链管理,最终将这种成果体现在账面上。
优化宣传和招聘流程
为了提升优化宣传和招聘流程,事先也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种预测式模型,准确度和效率都上了一个台阶。在宣传公司及招聘的策略、活动上,会形成更合理的方案。企业老板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们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而把其他这一切任务都转交给人工智能。
私人购物助手
品牌可以对人工智能进行自定义化,使其应用变身成为私人购物助手,它会提供一系列辅质的购物体验,更加高效、准确。如果使用得当,它会迸发出巨大的价值。
虚拟镜子
虚拟镜子可以帮助客户在购买之前,很方便地快速体验各种方案。它能够将客户的实际身型样貌,跟衣服及配饰给完美重叠起来。这对于购物体验上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
多渠道购物
在零售商店和线上销售这两个渠道上,数据是可以做到同步,以求业绩获得提升的。但要实现这一点,你首先需要人工智能来进一步地理解客户的购物习惯和偏好。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还是举个例子好了:一个客户在迈进一家实体零售店的门槛时,如果这个点的销售人员事先就了解了这位客户之前在网上看了哪些商品,评价和推荐了哪些商品,购买了哪些商品,然后这位销售人员所作出来的商品推荐就更加的符合客户的心理,购物体验也就得到了提升。
销售人员在如何引导客户意见,如何做向上行销以及横向推荐时,他会变得有的放矢,业绩也就有了更好的保证。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体验还需要一些硬件设备的支持,比如头戴设备,一般还得有个控制器。在这项新技术还没有全面普及的时候,在早期试用者的手中,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迸发出来了巨大的价值。就比如说坐在家中,消费者就可以访问各式各样的零售商店,浏览它们完整的商品目录,寻找到他们所钟爱的品牌以及设计师最新出炉的一批商品作品。
事实上,现在各式各样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提升客户的体验,也开始不断地将虚拟现实整合进他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当中。
视频分析
在一开始,我们谈论的更多的是零售实体店和线上商店的管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购买中很多时候是发生在商店里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是时候在商店里面架设一台系统,能够实时地捕捉分析客户的行为以及表情。
分析视频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论,释放巨大的价值。就比如说我们会清楚消费者在每个商品上花的时间有多少,他/她是经过多长时间将商品放入购物车的,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发生了什么,让他/她把商品又放回到货架上?当你观察的顾客越多,就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着某种模式,某种很多消费者都会显现出来的行为。而这一切,都有助于你在未来改进自己的销售方式和流程。
增强现实
我们注意到了增强现实,原因在于Pokemon Go这款手机游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而在零售业,这样的技术同样也能迸发巨大的价值,吸引成群结队的顾客。
其实技术是很好配置应用的。就比如说,客户走进商店,在商品跟前放置一些代码或者电子标示,一旦客户开始扫描,或者站立于某个特殊位置,立刻他们的面前会弹出视频,介绍产品的规格、使用途径等等各种信息。
机器人应用和机器人学
这又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和行业格局的领域,它的走红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据估计:几乎80%-90%的呼叫中心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从这个角度出发,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到了2020年,根据Gartner调研公司的分析:在呼叫中心中与客户展开的互动中,百分之八十五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更不用说,在零售商系统当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的机器人,比如清洗打磨地板的机器人,从仓库里拿取货物,堆放、打包货物的机器人。
现在,在微信上关注小i机器人的微信号“xiaoirobot”,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实现聊天、机票及火车票问询、购物及餐饮搜索、天气情况查询等功能。2012年年底,借助小i机器人,招商银行成为第一个可以与消费者互动的微信公众账号。
说起小i机器人,很多使用过MSN的用户并不陌生。只要添加“”为MSN好友,那么你就可以与小i机器人进行对话了。2004年,小i机器人正是以这样的形态,首次出现在用户面前,并成功捕获了众多白领的心。 2006年9月,小i机器人为上海科委推出了智能客服机器人服务,成为全球第一个应用在政府领域的中文智能客服机器人。
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组织和活动开始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客户服务领域。江苏移动、京东商城、上海世博会、交通银行、海关总署、平安集团等,都陆续成为了小i机器人的合作伙伴。小i机器人总裁袁辉表示,“智能客服机器人不仅能大幅缩减客服成本,还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增强用户体验,从而提升服务的质量和企业创新的品牌形象。”
此后,小i机器人又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服务商展开了合作,不过并没有脱离“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服务范围。虽然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从企业发展层面来说,却因为缺乏盈利模式而面临瓶颈。根据调查,终端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机器人交互功能时,只是出于好奇的目的进行尝试,而没有真正做到依赖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服务。
“时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天然壁垒。”袁辉认为,智能机器人要准确理解对象的意思,就要求它在工作时,能够对接收到的语句,通过上下文关联、场景管理、个性化推理等过程进行解析,而这个过程需要在长期的交互中不断进化和完善。其次,为反馈提供答案的后端知识库,并非数据的简单累积,它需要通过复杂的机制进行业务知识和语言知识的长期学习。这两大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小i正是在蛰伏期做好了起跳前的准备。
转向商用领域对于小i机器人和袁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形成B2B2C的运营模式后,现在,小i在中国智能机器人的商用领域已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商业大潮中,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变为被众人追捧的商业实践。我们想通过各种商业模式的设计,或者标榜的创新,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赚更多的钱,更快地赚钱。可是如今持续下滑的中国经济现状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条路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辨别商业模式的本质
2015年,我曾率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到美国硅谷访问,参观考察了近17家企业。其中有一家企业Kateeva,它的OLED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艺,占据全球OLED设备市场80%的份额,是这个行业的绝对领导者。三星、LG、夏普、京东方等公司都在用它的设备生产新一代的OLED显示屏。
这家企业的CEO Alen,对中国的市场、技术和企业发展模式都有着清晰的认知,甚至他的股东中也有包含TCL这样的投资者。我问他:“这些设备和技术销售给中国企业,你不担心我们中国的企业模仿或者复制吗?”
他笑着回答我:“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如今都在忙着商业模式创新,很少有人做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没有多年的积累,这些技术想复制是很难的。”话音未落,我们到访的企业家们顿时都愣住了,大家随即陷入了沉默。我知道,这句话戳中了几乎所有人的痛处。
移动互联的大潮下,各种商业模式创新的理念满天飞,但到今天真正得以落地并且产生效益的为数甚少。就连最新的生态理念所试图塑造出的新的商业模式,也因为一系列重大的失败让我们不得不产生诸多质疑。
曾经商业模式创新的神话,让今天多数处于经营和创业困境中的企业家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如果要进行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升级,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呢?
我认为,要进行真正意义上商业模式的升级,并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和新的概念,我们需要的是回到经营的本质,回到企业持续成功的核心,从三个问题重新关注商业模式的关键,便能实现真正的升级和改造。
前进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在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这话还用问吗?如果不去解决客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做商业模式的创新呢?事实上,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陷入的误区。
企业创业的最初成功,都是源于解决了客户的真实问题,从而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创造了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企业的管理开始越来越复杂,创始人和创始团队可能会逐渐忘记最初的目标,而将自身的盈利变成核心的目的,然后逐渐变成围绕盈利去进行所谓的商业模式设计。
还有一些企业会参照别人成功的模式进行改造。他们看到别人成功了,不去深究这背后的客户价值的逻辑,以及解决客户真实问题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出发点,而是仅仅仿照或者改造他人的模式,试图通过模式的复制来取得成功。
这两者都会使得企业偏离为客户创造价值和解决真实问题这一出发点,而陷入到商业模式创新的误区。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大红大紫到今天众人质疑的一个尴尬境地。其核心原因可能正在于此:它们没有围绕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进行创新,而是过多围绕如何盈利,甚至不惜为此采用欺骗的手段。但是,那些真正聚焦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却在演绎着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
九年前成立于深圳的飞贷金融,就是这样一家企业。飞贷金融的创始人唐侠和他的创始团队都来自于金融系统,他们非常了解当时占据中国94.5%的小微企业面临贷款难的巨大困境。因此,创业的他们希望在银行等信贷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构建一个桥梁,扮演一个进行风险审核和风险抵押的助贷角色,他们将这个角色称为“信贷工厂”。
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完善了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模型以及算法,并将这些数据、模型和算法都搬到网上,引入了各种最新的数据算法和整合工具,以及云计算服务工具,最终将贷款过程实现了基于互联网工具的全流程化服务,也提出了“随时随地,随借随还”的客户价值主张。
但是在这个阶段,飞贷金融也碰到了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因为小贷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下有融资杠杆率的要求,虽然它获得了全国所有小贷公司中间最高的杠杆率,但是依旧无法用有限的保证金去支持更大规模的企业业务。
这时飞贷金融经过认真地思考探索,决定放弃过去的类金融公司角色,转身成为金融科技公司。也就是将风控、模型、数据和方法提供给众多的全国性担保公司,帮助它们去进行客户信用的评审和风险控制。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始终关注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关注客户体验,以这个作为核心逐渐摸索自身的商业模式,从而走出了精彩的三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的商业模式。
从飞贷的金融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根植于解决客户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模式的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完善和打磨,最终会形成更加优化的商业模式。因此,那种一开始就站在经验和理论角度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在实践中无法站住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从解决客户问题出发,不断地验证思想,从而能够迭代演化出更好的商业模式。
对于“我们是否在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认真地问自己:
我们到底是在解决真实的客户问题,还是试图解决自己模式创新的问题?
我们的客户是谁?最有价值的客户又是谁?
在逐步摸索中,客户价值主张如何变化?
当我们有了从解决客户真实问题,而非解决自己商业模式创新这个角度所演进的商业模式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严格的评估。
ふ也钜旎
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创造差异化?
在今天,任何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具备两个基本要件,那就是技术和平台。所谓平台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平台,一种是技术平台。交易平台可以聚集用户群和供应方,并且使他们之间产生活跃的交易。这种活跃的交易会产生一种自我增强的趋势,从而强化平台的价值,以及交易双方对平台的依附和黏性。
一旦这种依附和黏性生成之后,消费者和供应商都很难转移,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转换成本;技术平台提供一个开发环境,让技术开发工作变的更加容易,从而让业务人员聚焦在业务的设计,而不用为技术所烦恼。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就是典型的商业平台,而技术平台现在在内也开始被很多人逐渐重视。
2015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中科创达,就是在智能技术方面的一个卓越技术平台。中科创达创立于2008年,最初为手机制造商编写操作系统软件。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掌握了一个独特的能力,就是低成本快速交付。当团队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开发能力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之后,中科创达开始思考下一步,那就是如何将工程和项目能力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和技术能力。
强大的组件功能,这些组件可以用于智能硬件、无人机、VR/AR设备,从而使得中科创达具备了从项目到产品化的基本雏形。
在此基础上,它能够将这些一系列的组件技术构建成技术平台,从而为正在风起云涌的物联网和智能硬件领域提供强大的开发环境。使自己跻身于全球领先的智能硬件平台供应商行列。2016年1月初,中科创达刚刚完成的对芬兰软件公司Rightwale的收购,就是希望能够强化其在智能汽车这一领域的强大技术能力。可以说中科创达具备了在技术壁垒和平台方面的双重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经上市之后就获得了投资人追捧的原因。它具备了所有几乎热点题材,物联网、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而未来它有望成为一家技术加平台的公司,将使得这种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得以更大程度地释放。
对于任何一个商业平台或者技术平台来说,真正关键的不是所谓平台要素的布局,而是在于平台上,或者这个平台里的各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交换,或者叫做价值交换,进而形成活跃的用户群。平台的价值是和用户的活跃度正相关的,也是和价值交换的频率正相关的。那些仅有名义上的参与者,而无法形成内部用户的高度信息交换的平台或者生态系统,就是伪平台或者伪生态。
实现盈利
第三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是,如何构筑坚实的盈利基础?
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来说,短期的盈利似乎并不重要,投资人希望能够看到爆款的产品,巨大的客户流量和未来的盈利前景。在多轮融资的模式下,在某些试点上来说,快速的市场扩张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个盈利的故事如果靠不断地稀释股份,不断地讲故事,让更多的投资者来接盘,在这个资本越来越谨慎的寒冬是完全讲不下去了。构建坚实的盈利基础,甚至在一开始就产生持续的盈利,是今天每一个商业模式创新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乐视在2015年年底所面临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和今天依旧没有走出的资本信用危机告诉我们,一个快速盲目扩张的故事,可以去讲,可以用它去吸引投资人,但是用它来替代我们真实的盈利,是万万没有可能的。对于每一个商业模式的设计或者创新,我们甚至要回答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盈利点到底在哪里?我们的下一个盈利又从哪里出现?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够清晰地回答和思考,那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就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不同的业务特质,我们进行盈利模式设计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对于那些消费者快速多频次交易的所谓高频业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资源周转的速度到底有多快,高频业务需要进行高效的资源周转,每一次周转的获利可以不多,但是效率要高。从而让每一次获利和周转次数这样一个乘积,去产生更大的周转收入。
对以上三方面内容的重新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去重新设计以及升级我们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三个方面内容可以转化为三个关键的问题:
你真的在解决真实的客户问题吗?
用技术和平台构建差异化你走到了哪一步?
华尔街距离硅谷不到5000公里,几乎横穿美国全境、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到全球的金融中心,即便是乘飞机也要6个小时。但在商业的世界里,孕育两地背后的力量却从未像今天这般接近。
“Fintech(金融科技)并非简单地金融加上技术,而是一场从底层的颠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这样评价道。但在《英才》记者采访的各大银行及IT公司信息部门的管理者来看,“颠覆”或许只是给媒体炮制话题,“尚无法完全替代金融机构的价值。”
不可否认,从支付结算入手,凭借场景化、碎片化的应用赢得大量用户,借此延展到理财、保险、征信、投顾等领域,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奶酪;另一方面,在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
可以说,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壁垒依然清晰。
在机构眼中,金融的本质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技术的改变更多是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和用户获取成本: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后端则提升了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金融的本质仍在于对风险的控制。”
“人工智能在金融机构的运用依然是蛮力搜索,并不能超越人的价值。”
“如果说技术改变目前的金融业态,不如说技术改变了政策尺度。”
……各方观点莫衷一是,金融科技到底能改变什么? 边界
“新兴的金融模式并不等价于所有的金融。”
“(科技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是必然的,但并不代表全部。”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吕仲涛认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并不等价于所有的金融。”
依靠移动端和场景化的优势,从消费和社交端进入金融,“第一个要做的一定是支付,但这只是金融的基础服务。”
从支付业务延伸到投资、保险等传统机构的业务,如支付宝、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企业依靠的正是用户资源量和丰富交易场景。
相比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商社交平台有着更为广泛的商品和服务能力并具有用户入口垄断潜能,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则是同质化并入口分散的,两类机构接触用户的宽度是不同的,吕仲涛将之形容为“平台vs纵深”。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界定了当下Fintech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边界:前者着重服务大众,对用户有着精准的把握,而后者着重金融产品,对风险判断更具优势;前者可以服务所有人,而后者只服务自己的客户。
消费端积累用户,支付端沉淀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科技企业能够像银行一样盈利。“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还要去做银行?这显然说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在监管政策上,互联网企业做金融虽然能够实现远程开户,但依然无法实现I类银行账户,这就意味着无法吸储,业务仍局限于小额消费或支付。“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端进一步拓展压力就很大。”
目前国内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仍在于通过吸储和放贷带来的息差收入,即便互联网企业在支付端或电商交易平台有资金沉淀,也无法通过直接贷款等手段使资金更有效率地应用。
“互联网金融企业一直有突破后端的冲动。”吕仲涛说。
目前, 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金融等都有针对商品或个人的信用类小额贷款。而围绕个人信用小额贷款的创业互联网公司也不在少数。风险把控能力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期,百度金融部门负责人在谈及未来规划时,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是其中的重要支点。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通过用户行为与网络节点、移动终端获取的海量数据,实现用户精准画像,互联网比传统银行的成本更低,也与商业模式结合的更紧密。
“电商平台获取的数据做出的风控模型,只适用于电商平台的消费和风险分析。”上述人士分析称,“可能电商的风控模型只关心接下来两个月贷款人是否会违约,而银行关心的确是接下来的20年。”
如果从更广义的风控角度来看,吕仲涛认为,但从互联网平台上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存在过于单一的风险,“数据太薄、没有深度”,这导致数据之间没有交叉验证,可能无法识别用户造假。电商做物流也可以理解为从增加数据的混杂性,能够交叉验证。
“百花齐放,不是一百多同样的花。”吕仲涛说。
未来,商业银行在风控领域恐怕还将在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领域和高科技企业有着更广泛的合作,而金融科技企业也需要银行在风控上的经验和数据支撑,二者结合才能够有效管控风险。
(采访: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吕仲涛) 面向草根客户
科技金融公司的产品大多面向草根用户,客户数量巨大,产品也做得简单易用。
政策宽松和技术革新,谁是推动中国金融行业变革的主要“动力”?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中国建设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金磐石表示,互联网金融乃至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与金融政策的宽松环境有关。
互联网金融主要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改变,比如网上银行、网上券商开户、网络保险等。而科技金融不单指“在互联网上做金融”,应用的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还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或多或少使用了这些新技术,这样两者内涵上逐渐趋同,都是指金融与技术的融合。
现阶段,科技金融之所以看起来以中小型创业公司为主,金磐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从名词解释上来看,科技金融就是特指游离于传统金融之外的一种新兴经济产业,所以大家的关注点也集中在中小型创业公司。
其次,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也是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都处于金融抑制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银行主要服务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普通老百姓除了存取款,基本接触不到金融业务。
过去20年,国内金融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而过去20年,也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大发展的20年,中国抓住了这一机遇,政策上给予互联网金融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几家互联网巨头和众多中小型创业公司利用信息技术,从支付入手,逐渐向理财、保险、征信、投资顾问等金融领域渗透,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普通民众,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科技金融产业。
第三,科技金融公司的产品大多面向草根用户,客户数量巨大,产品也做得简单易用,比如支付宝、余额宝、微信红包、运费险等产品就是典型代表。它们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引爆了市场,在民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型金融机构由于面临更高的监管压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直奉行稳健经营的策略,所以给大众的印象可能比较保守。”金磐石说。
但实际上,包括国有四大行在内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很重视金融科技,并且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最为直观的就是,我们深入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市场、新生业态、新生企业和客户需求变化,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以‘互联网+’思维大力在服务客户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增强大数据采集管理应用能力,抢占电子银行和移动金融制高点,发展并完善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内的三大渠道,创新推出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融资三大产品线。我们的网银、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都处于业界领先地位,每天服务于亿万客户。”
传统银行面对科技金融公司的挑战,金磐石认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应对:一是在银行内部推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顺应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服务的效率及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二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比如建行与阿里、腾讯都有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三是直接投资科技金融公司,布局未来金融服务市场。
(采访:中国建设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金磐石) 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尾效用结合线下服务于场景,更为细微的需求被发掘出来。
蚂蚁金服自去年宣布入股国泰产险后,与今年7月底再次增资,占股51%,成为国泰产险的控股股东。与阿里巴巴投资成立的另一家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专注线上不同,控股国泰产险旨在获得线下渠道和网点。
互联网保险创新的速度和力度在各业态中一直处于领先状态。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术官邵利铎看来,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传统保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服务以及核保理赔等各个环节均会带来新的变化。
“对于财产保险,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洞悉不同用户的特点,可以进行定制化产品的开发。”邵利铎说,比如现在通过车联网技术,对用户驾驶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其驾驶习惯,并结合道路、时间等时空地理数据信息,综合评估用户行车风险,从而为用户定制化专属车险产品奠定基础。
在PC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成本的急剧下降,使产品和用户特点的长尾效用得到体现。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尾效用结合线下服务于场景,更为细微的需求被发掘出来。
与银行提供的同质化金融服务产品不同,保险产品是个性化的产品,其中财产保险场景化应用特点明显,这一方面促使保险公司探索如何将产品嵌入场景,设计出新产品;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成熟后,满足用户碎片化需求的成本急剧降低。
邵利铎认为,产品创新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技术分析、数据挖掘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很难驾驭。” 依托社交、电商平台的科技金融公司在用户行为、交易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上拥有更大优势,用户画像上的精准与保险创新一拍即合。
在销售层面和售后服务方面,从前保险业务员通过电话或面访的销售成本较高,因此对于很多碎片化的需求无法顾忌或干脆忽视,而通过互联网渠道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并且“在服务方面产生巨大的能量。”
然而,财险产品创新同样无法改变金融的本质。
“本质还是风险管理。”邵利铎告诉《英才》记者,“保险产品设计围绕风险管理展开,产品定价、风险控制,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是劣势。”
邵利铎说,任何创新都要以企业和消费者双赢为目的,但眼下的保险创新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企业大幅度让利于消费者,降低产品价格,压缩服务成本,较难获得持续现金流,最终无法盈利;另一种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利用流量和用户数量优势,导致用户实际获得的保险价值和缴纳的保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变相地将平台运营成本转移给消费者。
数据质量影响着保险公司风控的质量,除保险公司和行业自身数据外,一些非行业数据同样是保险公司进行分析的依据,数据架构要比银行的数据架构复杂,也会通过外部合作来获取更充足的数据资源。
“由于保险业务,特别是财产险业务实务相对复杂,涉及客户、精算、风控、承保、理赔、再保险、佣金等多个环节,一笔业务流程的相关数据可能牵扯到上百张表,上千个数据字段,数据结构复杂,数据范围广泛,数据量也很大。”邵利铎说。
(采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术官 邵利铎) “双态IT”
金融企业与科技公司的联合,才是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沃尔特・伊萨克森是《乔布斯传》的作者,他在新书《创新者们》中,总结了包括冯・诺依曼、图灵、“仙童八叛逆”等数位现代计算机先锋人物的科技研发历程,他提出一个观点是,创新离不开天才,但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
的确,互联网行业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但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来看,实际上新一轮技术变革正在推动包括金融在内数个行业的整体变革,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的几位银行技术专家眼中,金融企业与科技公司的联合,才是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联想集团首席架构师毕巍向《英才》记者介绍,现在互联网技术给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带来了新类型的业务,新业务模式的底层技术架构、应用架构到IT的管理模式都与传统业务不同。
“双十一”与春运两大时间节点已经将国内银行及互联网企业的交易系统打造成为世界最强,从当年12306网站的崩溃到去年“双十一”支付宝当天处理笔数7.1万笔而平稳运行,已经证明传统金融IT架构互联网架构在互相磨合。
为应对更大量的交易,传统IT架构的逻辑更像是“纵向扩展”,即采用更快的计算机、更高速的CPU、更大、更快的存储来应对更大量的交易,而互联网架构的逻辑则更像“横向扩展”,哪怕单台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不高,可以通过将多台计算机连在一起,以应对更大量交易。
“从收入角度来看,新兴业务占比例还是很小的。”毕巍说,“新旧两套体系无法融合,银行一定会走向‘双态IT’的模式,从双态角度去看待银行技术管理、架构设计和IT治理。”
这种变化不仅对于金融行业产生影响,提出“双态”的模式,也是联想集团基于自身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而正是在这种变革中,传统金融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在与时间赛跑。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毕巍认为,二者谁能取胜要看两点:一是科技能力,二是业务能力。
短期来看,银行在专业领域的对公、投行业务的确有着明显的业务能力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在技术上更具专业优势,但并无法转化成业务能力;长期来看,“平心而论,我对银行这个领域是略带悲观的。如果没有政策壁垒,业务能力很快就不会成为障碍。”毕巍说,“因为实现成本决定了其他所有的问题,互联网企业的支付成本、吸储成本都更低一些。”
又到了新一轮的财报季。
这一周,不少公司都拿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比如阿里巴巴,其8月11日公布的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是该公司自2014年上市以来营收增长最强劲的财季。该季度,集团营收321.54亿元,同比增长59%。
其中,首次单列出来的数字媒体及娱乐业务从去年同期的8.12亿元,大规模增长至31.35亿元,此外,汽车操作系统YunOS、高德地图、钉钉等创新业务也表现不错,而发展最迅速的则是阿里云,本季度收入12.43亿元,同比增长156%。
云计算是典型的全球竞争产业,阿里云已和软银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并与韩国电讯巨头SK控股达成战略合作,对外提供Alibaba Cloud技术和品牌。财报前两日,阿里云还更换了logo,用计算符号[-]替换中文“云”,这似乎表明,阿里云的国际化进程要提速了。
不仅是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寻找新的增长点已成为很多公司眼下的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意味着持续盈利,更多时候,还是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普遍使用,业内一度认为微博的活跃度会受到影响。但随着向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对垂直领域深化运营以及与综艺节目等外部资源深度合作,微博现在似乎越活越好了。最近,Papi酱等网红、秒拍和直播这些新的网络兴奋点,让微博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这一周,它也公布了最新财报。今年第二季度,其净利润为2590万美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516%。
“转危为安”的还有运动品牌李宁。创始人李宁2014年回归公司后,取消了研发、采购、销售等垂直职能部门,改设篮球、跑步、羽毛球等事业部的改革,让公司最新季度在跑步、篮球、健身训练等产品上的销售增幅显著,加上加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电商渠道销售额也增加了一倍,今年上半年,其核心品牌李宁收入35.52亿元,同比增长13.6%,净利润1.1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900万元亏损也已大有改善。今年,李宁计划新增门店300至500个―自2011年开始出现的库存积压、关店、连年亏损的状态看起来终于要结束了。
公司战略需要跟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随时调整,这是商业的基本规则。占垄断地位的中国移动也无法例外。该公司这周就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取消长途漫游套餐,逐步推进全国一体化资费。
话费收入占运营商总收入的比例正在变少,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收入占比却在增加,以及三大运营商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或许是促使中国移动此举的原因―毕竟,中国电信已经先行一步取消了国内漫游费,而在这之前,运营商们还纷纷决定让每个月剩余的上网流量可以转移到下一个月使用,而不是在月底清 空。
然而,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用户面临众多选择的大众零售市场。
尽管曾经推出了小茗同学、海之言等创新明星饮料,统一的饮料业务今年上半年还是同比下滑了8.2%,整个集团营收也下滑了2.4%。统一官方的解释是,今年夏天气候不好、雨水太多,但看看任何一个货架或者电商的饮料页面就知道,人们对“喝得健康”的要求在变高,喜欢的口味愈发捉摸不定,整个行业还不断涌入新的品牌。
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上海家化。虽然家化旗下的六神花露水和美加净护手霜分别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中排名市场份额第一,但中国日化行业多个销售渠道出现负增长:百货(护肤+彩妆)、大卖场洗浴类、超市洗浴类的增速分别为-3.5%、-6.4%和-4.7%,这也影响到了家化的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家化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约为3.72亿元,同比减少了41.89%。
那些处在转型阶段的公司仍需不断探索。8月11日,三星电子就宣布将收购美国奢华厨房电器制造商Dacor Inc。作为目前美国第一大家用电器制造商,三星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为16.7%,击败了实力并不差的LG电子和惠而浦等对手。近年来,手机、家用电器和半导体显示器元件三大主业均受到了挑战,促使三星加快了收购的速度。
这次的收购对象Dacor创建于1965年,是一家非上市私营公司。对于三星来说,收购Dacor很可能是想借力发展高端厨卫。收购完成后,三星将沿用其近期一系列收购交易上采用的不干预策略,保留Dacor的品牌名称、运营以及生产。
2013年就退出日本和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松下,则宣布要从今年秋天开始,转战发展中国家,销售售价为1万日元(约合656元人民币)的廉价手机,品牌延用松下在日本使用的“Eluga”,配置大容量电池,提供比较简单的拍照功能,但不支持4G网络。
松下这款手机首发的市场将是肯尼亚、加纳和其他3个国家。但相比早已进入海外廉价手机市场的华为、小米、联想,松下的动作似乎有点太慢了。
还有一些公司却仍在固守“传统”模式。8月15日,美团、饿了么的竞价排名机制被曝光:美团外卖的竞价排名系统会根据区域、名次的不同存在价格差异,商家购买后即可排在前面。饿了么则是在今年1月推出了一个“星火计划”,商家交3%至5%的服务技术费,就能实现排名上升,如果不合作,商家可能被强制下线。
截至去年底,长城证券总资产规模已达436.29|元,为2011年144.25亿元的3倍;而营业网点数也从2011年的35家增加至105家,基本覆盖全国大、中型城市;5年来,零售两融业务营业利润增长近5倍;投行业务营业收入相比2011年增长了约34倍;资管业务营业收入则增长近70倍;固定收益业务营业利润自2011年至去年底,增长近3倍且收益率稳健;新设前海分公司抓住互联网金融机遇,在业内首推“手机刷脸开户”,成立不到3年时间,客户总资产实现跨越式增长。此外,场外交易市场等业务逐渐成熟,与传统的资管、投行、经纪业务相互协同,使得长城证券业务类型、收入结构不断丰富,实力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日趋提高。
长城证券副总裁黄海洲表示,长城过去几年经营的战略方针可以用15个字来概括――“搭平台、进人才、补短板、提人气、强举措”,亦即“弯道超车”。看似精炼的表述背后,却反映出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公司价值和优势的深刻理解。
不可否认,目前券商行业业务同质化的现象十分突出。截至2016年,传统的经纪、自营业务占比仍超过50%,随着资本市场逐步进入平稳期,单纯依赖经纪传统业务使券商受制于市场周期,增长潜力被急剧削弱。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层对市场主体规范趋严,券商在业务创新上的尝试将以稳为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觅得高速成长的蓝海,因此,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练好内功”则成为各大券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而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成为支撑变革的新力量。相关数据显示,证券行业的客户交易有99%是在网上完成,而谁掌握了客户的入口,对于依赖经纪业务发展的券商来说,将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但问题是,行业的“搅局者”往往并非出自行业本身。互联网证券、智能投顾乃至人工智能等模式和技术的演进,对券商的发展与变革再次提出了一种可能。
面向未来,作为一家老牌券商,长城证券如何继续顺应行业、监管、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趋势,持续提升竞争力?黄海洲的答案是:“换道超车”。 创新无止境 客户为中心
2016年的确是券商“难熬”的一年,根据各上市券商的年报统计,2016年行业实现营收3279.94亿元,净利润为1234.45亿元,同比下滑分别为42.97%、49.57%,其下滑原因主要源自经纪业务、自营及利息净收入的收缩。
面对这样的行业发展态势,黄海洲认为,行业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抓手,以客户为中心,丰富创新来源,促进行业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实现客户有效分层,加快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方向转型。
在经纪业务领域,实现客户分层,并逐步形成零售、高净值及机构客户、政府、企业客户立体式的客户体系。
第二,以组织与产品服务创新推进大投行业务发展。
在严监管与服务实体背景下,投行条线需以组织与产品服务两条腿走路,服务于企业全生命周期。
第三,自营业务转型发展,向中性、多元化投资策略转型。
综合行业发展,中国证券行业需加大自营业务转型,有效降低自营风险,在规则下适度创新。同时,券商在传统权益类资产配置方面,需要加大个股期权、收益互换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与配置,开展好包括做市交易在内的服务;在资产方面,如贵金属的现货交易,外汇择机配置;在衍生品方面,需加大IRS(利率互换)、利率远期产品等开发力度,这方面部分证券公司已走在前列。
第四,加快向主动型大资管业务方向转型。
在控风险、降杠杆与去通道的政策导向下,加大主动型转型是王道。从产业链来看,必须有效打通资金端-产品端-资产端各个环节。资金端方面,需要拓展资金渠道来源,证券公司需要积极争取同社保、企业年金等机构资金,拓展销售渠道;同时,需完善自己的直销团队,拓展互金等第三方销售渠道。产品端而言,必须加大ABS等结构化产品、FOF、MOM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线。在资产端方面,必须以投资策略的多元化取胜,要立足服务于高净值和机构客户。
谈到长城证券未来的创新发展理念,黄海洲总结道,长城证券将采取“换道超车”的发展策略。投行业务方面由从传统的中介型投行向创新型投行转变,积极拓展广义衍生品业务加快发展FICC业务,同时还将坚守国际化战略导向发展国际业务。在具体发展中,将以业务发展纵深化、专业化和内部管理的精细化为主线,以风险管理的全覆盖为保障,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确保公司持续发展;借力互联网证券,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积极打造投行全产业链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有效提升资管业务主动管理能力;多元化投资要实现与时俱进,多管齐下,敏锐捕捉市场机会;有序推进跨境业务布局;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同时,全力探索“以科技服务金融”(FinTech )的变革之路。 回归风控本源 致力长胜愿景
随着监管日趋严格规范,业内普遍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也将从通道收入模式(卖方业务)向资本收入模式(买方业务)转变。 近期,监管层对于券商通道业务的管理“升级”,反映出了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对于资本模式,据黄海洲介绍,长城证券近年来加大了买方业务的布局发展力度,通过多个方面提升公司竞争力:
在人才方面,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不断从校园、社会中招聘优秀人员,壮大公司人才实力。在机制方面,公司不断加快完善包括员工激励机制在内的各类机制,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在IT方面,也正在科学合理、适时有序地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挥IT技术对创新商业模式的引领作用,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进步推动金融技术进步,为公司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对于风控,黄海洲表示:“资本市场的风控与发展并不对立,严风控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的确,对于券商来说,风险管理能力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与业务不是割裂的,风险管理保障业务健康发展,业务发展促使风险管理不断提升。
黄海洲举了两个例子:从国际大投行的高盛与德银的发展经验看,风控合规是开展业务的生命线,“短胜不如长胜,长胜不如永胜”。风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高盛就是深谙永胜之道的老牌公司,而其得以永胜的法宝,就是建设强大的后台,形成人人合规与风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大数据 传统媒体 数据化 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大数据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底层架构和标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大数据”工程,在此背景下,大数据能够帮助深陷困境的传统媒体重建用户连接,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弯道超车的利器,传统媒体应该在数据、技术平台、终端、数据产品已经与大数据互联网公司合作等五个方面来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
一、大数据能够帮助传统媒体重建用户连接
1.传统媒体深陷困境的根源:用户连接失效。
在互联网媒体的严重冲击下,2012年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深陷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众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媒体、广告主快速抛弃传统媒体、骨干人才大量流失,传播能力快速下滑,其结果是大量的市场化报纸陷入亏损而休刊停刊。在传统媒体快速衰落的同时互联网媒体广告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很显然哪种认为是外部经济环境不好才导致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传统媒体深陷困境的是用户连接失效。
首先,传统媒体不仅受众大量流失,而且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用户。自从互联网1994年4月20日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网民和手机网民数快速发展,根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市场渗透率达到92.5%,其中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1]而报刊的用纸量和发行量大幅度下滑,电视的收视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受众开始大量抛弃传统媒体。
其次,受众流失导致传统媒体深陷困境。传统媒体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两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即第一次把内容和产品销售给受众,同时获得鞑スδ埽第二次再把传播功能销售给广告主,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变现,该模式的关键是内容和渠道的合一,内容所承载的商业价值较小,而渠道所承载的商业价值较大。而受众大量流失之后,就使得传统媒体的入口价值丧失,内容和渠道彻底分离,渠道所承载的广告等商业价值被互联网平台所获取,而传统媒体所获得内容所承载的商业价值已经远远不能弥补传统媒体的正常运作,传统媒体只能深陷亏损深渊,简单地说,大型传统媒体机构想单纯做内容提供商而专门从事内容生产和提供的思路已经不可能成功。
第三,传统媒体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用户。用户和受众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一是用户数量更大,而受众数量小,互联网巨型平台的用户动辄数以亿计;二是用户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每一个用户的收入、消费能力、爱好、需求等精准的数据,而受众只能给出一定规模样本的、概貌的数据;三是用户是高频的、动态的,而受众是低频的、静态的;四是用户是紧密型关系,而受众是松散型关系,因此从上述本质区别来看,传统媒体只有受众,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用户。而从用户的商业价值来看,由于用户的商业模式是“新闻+服务”,用户的数量远远大于受众数量,且能够通过智能化推荐技术给用户推荐精准化、定制化的、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其价值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2.传统媒体转型核心在于重建用户连接。
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实现自身的数据化转型,实现商业价值变现,必须重建用户连接。一是传统媒体要变之前的自我为中心的内容思维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思维,用户在哪儿,就服务到哪里,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二是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平台,既要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资源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以及用户沉淀平台三大平台,又要建立起PC互联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各类终端,能够对用户的信息消费等行为进行跟踪;三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素材进行标签化以及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四是通过内容和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需求之间的信息智能匹配,实现用户沉淀目的;五是在用户沉淀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自身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构。
二、传统媒体数据化转型的五层模型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实现彻底的数据化转型,应从数据收集和扩展、技术平台构建、终端全覆盖、数据产品开发和与大数据公司合作五个层面进行构建,当然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并不需要对这五层进行全部构建。
1.数据收集和扩张。
首先,把之前的纸质版数据数据化。传统媒体积累了很多纸质版内容,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把纸质内容数字化,然后再通过更多的标签把这些内容数据化,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实现了旧有纸质内容的数字化,但很多尚未实现数据化。
其次,及时把数字化内容实现数据化。传统媒体每天都会生产大量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是需要把这些内容在经过标签化之后实现数字化内容的数据化。
第三,扩大数据源。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治资源来获取优质数据进而扩展自身的数据源,可以从政府手中获取医疗、养老、旅游等方面的数据,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就通过与浙江民政厅合作建设浙江省养老数据库,目前已经达到5,000万以上的活跃用户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获取更多数据源。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31.9亿元收购盛大旗下的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游戏竞技平台,获得了一个拥有约3亿注册用户、2000多万活跃用户的成熟游戏平台。此外,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报传媒拟定增近20亿元打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交易中心项目,其中,互联网数据中心由公司拟新设的全资子公司杭州富春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大数据交易中心项目由公司与北京百分点、浙商资本共同投资新设的控股子公司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注册资本为1亿元,浙报传媒出资5320万元,对应持股比例为53.2%,北京百分点出资2700万元,对应持股比例为27%,浙商资本出资1980万元,对应持股比例为19.8%。这两个项目建设完成后,拟向全国范围内的客户提供包括主机托管、宽带租用、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大数据交易等一系列服务。
目前来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数据层面取得了极大进展:一是把自身的相关内容数字化,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化;二是通过收购边锋和浩方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和用户数据以及用户;三是通过政治资源尽可能地获得浙江省的相关数据;四是打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交易中心项目来获取更多的数据。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数据层面的工作进展很慢,很多连把数字化内容的数据化工作都没有做好。
2.打造三大技术平台。
三大技术平台是指大数据资源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以及用户沉淀平台,只有搭建好三大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容和用户的标签化。
首先,在大数据资源平台方面。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是硬件、软件、数据、云存储和平台服务的组合,具体包括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大数据组件服务、虚拟化云平台、大数据运营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内容。核心通过互联网采集、接口导入、历史数据导入、远程汇聚等各种方式,将传媒集团内部资源、互联网资源、第三方资源以及UGC资源汇聚到大数据资源中心。
其次,在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是立足于传媒集团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具作为技术支撑,将传媒集团旗下媒体资源融合共享使用,以“中央厨房”的方式重构新闻生产,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的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包括新闻线索智能决策系统、融媒体智能创作系统、融媒体智能系统、传播效果分析系统、中央厨房报道指挥系统、内容创作社区、PC互联网改造升级等方面的建设内容。核心是建立起智能化的新闻线索智能决策系统、智能创作系统和融媒体智能系统,即在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热点采集,形成新闻热点岛图和地域热点岛图,帮助采编人员更好的判断事件的关注度及影响范围,并以信息大数据支撑新闻采写创作,实现创作的智能化、个性化,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和针对性,进而实现新闻内容的一次加工和多渠道多终端统一,将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点对点推送给在用户,实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2]
第三,在用户沉淀平台方面。用户沉淀平台,是将传媒集团通过优质内容资源、线下活动、经营行为沉淀下来的优质用户数据进行整合、清洗、认证、管理、记录以及深入挖掘、分析,并通过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数据服务,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用户沉淀平台包括用户数据采集及处理、用户数据存储与管理、跨媒用户统一管理、用户行为分析、用户肖像刻画、互动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内容。核心是用户画像,即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模型及算法实现对用户肖像的刻画、行为轨迹的分析等多维度的分析,为产品优化、精准营销、以及面向用户的智能化服务提供服务。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要从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外部资源方面,从阅读兴趣、事件分析、选题趋势、热点走势、区域分析、数据探索、前端可视化和专题汇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内部资源方面,从稿件热点匹配、聚类关联、影响力分析、跨业务分析、多维标签、历史挖掘等方面分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用户行为分析整合为用户行为知识网络。[3]
第四,在信息智能匹配方面。一是可以根据用户短期的点击、转发和评论行为来给用户按照兴趣、职业、年龄、终端、地域分布、兴趣和情感倾向等特征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而分析出用户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最喜欢文章里的什么关键词、关注你的人还喜欢什么内容等等。二是个性化推荐除了考虑用户的个人特征,也要考虑用户所处的场景;三是重点分析文章中有什么主题词,有什么重要标签,文章热度、时效性和相似性等;四是通过分析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结合特定的场景,给每一个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文章,这样就能够吸引用户留存下来,并提升用户的忠诚度。
在三大平台建设方面,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由于实力有限、观念认识不到位而没有太多进展。浙报集团在搭建三大平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通过“媒立方”这一重大工程,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大数据资源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以及用户沉淀平台三大技术平台,该工程完成之后,能够满足浙报集团媒体融合发展所必需的从信息发现、一站式生产、全媒体到智能化分析、精准化服务等多重需求。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并委托大数据上市公司拓尔思负责开发,据了解该平台进展顺利且实施效果良好;二是浙报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工作,通过收购边锋和浩方,在原来技术基础上形成了由新媒体中心、数据库业务部、信息技术中心、边锋等四大模块构成的技术平台,并形成了一个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人员规模千人以上的技术团队。
3.搭建各种终端。
各类终端是接触用户的触角,只有建立了与用户连接的各类终端,才能够真正接触到用户,也才能真正对用户画像和沉淀。目前,传统媒体在和用户连接方面,除了PC互联网之外,还有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客等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
首先,各类传统媒体都在建立新闻客户端。为了实现自身影响力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平移,各类各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起自身的新闻客户端,截至到2016年8月底,传统媒体已经建了将近300个,其中知名的是中央级的人民日报社下的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的新华社新闻客户端、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影音新闻客户端,而地方上的则有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南方都市报旗下的并读、湖南广电旗下的芒果TV、苏州广电旗下的无线苏州等等。
成功更像一个过程,一个走向远方地平线的过程。而在路上,你会不时听到同路人在嘀咕着几个字眼:
“占坑”、“圈人”――无论你去跟哪位创业者打听初创阶段的秘诀,这两个词总是逃不掉。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却是另外一个话题――坑占了,人也圈到了,然后怎么办?这种时候,一般出镜率最高的句子会变成:“我们还在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
在互联网大炒概念的时代,找钱不难,烧钱却是个技术活――每一轮资方都可以从下一轮可预见的投资中获利,接盘侠一个接一个地来,只管送钱,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却是个比知乎热门“如何才能赚到第一个一百万”更难回答的问题。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两个如雷贯耳的项目:足迹和今日头条。看看它们在走向成功的途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姿势。足记:一步一个足印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些爆红的APP,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性――许多爆红款,其实是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一步登天的。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又变回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这个时代又有太多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拿“足记”来说,试运行版默默耕耘了半年多,谁都没料到一个拍照“大片模式”会在一夜之间成就功业。只是,太容易得来的,总叫人加倍担忧失去。即使在“足记”用户量每天以百万级上升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创始人已经在采访中流露出各种自省与警惕,甚至随时都做好了下跌的准备。
2015年3月18日,足记的日下载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巅峰:单日153万次。距离疯狂圈粉的发端,仅仅11天。但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曲线开始下滑。3月30日,日下载量跌至50万次。进入4月之后,继续慢慢下滑到10多万次,并且基本稳定在这个数字。负责运营的宇文卿告诉笔者:“对这个数字,我们一直有心理准备。稳定下来了,心里反而有底了。”
十几万的日下载量虽然只是最巅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在大海的APP里仍然是个很不错的成绩。实际上,足记一直在按照团队预设的进度稳步前行――3月接受专访时,CEO透露即将招兵买马,将8人团队扩建到20人――这一目标,一个月后的今天已经完成,不多不少,正好20人。
“250万的天使轮投资,基本都花在员512512资上了。”宇文卿说,“此外比较大的开销还有服务器的租赁费用,一年也将近100万。”
天使轮的融资就快花完了,幸运的是,A轮融资已经无限靠近。资方最看重什么?首先当然是三个硬指标:下载率,留存率,活跃度。“足记现在拥有2000万用户,日活跃用户约100万”。宇文卿告诉笔者,“相对来讲,天使轮投资会比较看重圈人,用户越多越好,给我们的自由度也比较大。但是到A轮B轮,就会更看重稳定性和明确的盈利模式。投资人对项目的监督会更严格,有时还可能转变原来的大方向。”
足记的幸运、或说它的清醒,在于资方和运营团队在项目方向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据悉,足记即将上线的新玩法是“电影故事”――“当一张图满足不了用户讲一个完整故事的需求,他们可能需要四五张图,像四格漫画那样去记录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所有的免费APP来讲,变现都并非易事。足记最火爆的时候,每天都有无数品牌找过来,无论如何都要和他们合作,钱,有的是。但足记团队几乎都将它们婉拒了。“一来是精力搭不够,有太多的技术问题要攻坚,二来我们看重用户体验,不想因为太多硬广流失用户。”
最近一段时间,足记与许多品牌的合作已经逐渐展开,但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进入广告收费阶段,更多的是资源互换。
人圈到了,投资也一笔接一笔地来,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这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但宇文卿却这样定义足记团队眼中的成功:“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只是把足记当成一个图片处理工具,而是能在足记社区活跃起来,每天都想打开它。”今日教你上头条
许多时候,捧红一款APP或者推广新的网站需要一个满足人类心理的好点子;但有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对以往习惯生活方式的小小转变。比如说:改变新闻阅读的方式。
2012年8月,“今日头条”第一版上线。在所有新媒体都开始从唱衰传统媒体中获益的时候,“今日头条”的选择恰恰是:博采众长,在新媒体上阅读传统媒体的好文章。大数据空前流行的时代,“今日头条”仅需5秒钟就能算出用户的“兴趣DNA",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阅读不死,只是阅读的媒介改变了。
不过,如果把“今日头条”的爆红仅仅归因于观念上的更新,又未免草率。毕竟“互联网个性化”的概念也已经不新鲜,早在2010年时,“无觅网”的上线,已经宣告要“打造一个个性化的互联网”。做法同样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学习用户的阅读兴趣,向用户推荐其可能会感兴趣的互联网信息。”――但是无觅网最终在2014年7月1日下线,调转方向去发展公司的新产品:互联网匿名社交APP“无秘”。无觅网当年遇到的问题,今日头条几乎也都遇到过,比如版权:对于今日头条的质疑,一直以来都聚焦于它并不生产内容,而是采集自传统媒体。曾经有部分媒体联合向今日头条索取巨额版权费,而这方面的风险,今日头条也只能采取“获得授权”或者“标明出处以及在文章结尾给出原文地址”的方式予以规避。
但这些纠葛并没有阻止“今日头条”的一路高歌猛进一在首版的低调过后不久,今日头条又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估值高达5亿美元,用户量1.7亿,日均活跃用户1700万。到2015年3月,它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用户量又攀升到2.4亿,日均活跃用户比例基本维持在10%不变,但数值也已上涨到2000多万。据创始人张一鸣透露:“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攀升。”更重要的是,在今日头条平台开通“头条号”的内容提供者,也超过了2万家,其中媒体、政府、机构就达到5000家。内容生产者和平台同时获益,这非常符合今日头条创始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