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第1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一、调查问题及结果统计

调查问题1:教材在您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资源的地位()

A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B[JP3]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应开发和利用其它的教学资源[JP]

调查问题2:你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吗?

A是B否

调查问题3:在日常教学中,您的教学过程是(可多选)

A几乎完全按教材进行教学

B以教材为基础,从生活中寻找话题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

C以教材为基础,关注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D关注除了地理知识的部分,注重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

“调查问题1”的调查结果,有78个老师选择了A,认为“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还有92个老师选择了B,认为“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应开发和利用其它的教学资源”,这个比例和调查问题2中选择A的人数相接近,说明了我们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教材观存在着问题,用“教教材”的现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比较突出

对于调查卷问题2的调查结果,有103个老师选择了A,有67个老师选择了B,说明在问题3调研的78个老师“认为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当中有11个老师认为是要进行二次开发的,这里面有些数据上的冲突,交流后发现,这部分老师对“教材二次开发”和“备课”的概念出现了混淆,为了进一步提高调查的教师使用教材和教材二次开发的力度,调查卷问题4,还就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问题3”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老师在教学中“几乎完全按教材进行教学”,那么不到50%的老师又是如何拓展教学资源的呢?选择了“以教材为基础,从生活中寻找话题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以教材为基础,关注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关注除了地理知识的部分,注重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老师人数分别是27%、34%、5%,可见有人多选了,但是多选的人并不多,由此可见虽说有部分老师有教学内容的拓展,但是并不全面,尤其是缺失对文化内涵的挖掘

二、初中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策略

[HTK]1改变教学观念――用教材教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教教材”,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几年地理什么痕迹都没能留下,新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将教科书视作为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三维学习目标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载体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越是经验不足就越容易被教科书所框住,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要向专家型教师学习,就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然后将新课程的“用教材教”理念用于实践中,以教科书为主线,灵活处理各种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渗透了创新意识

[HTK]2认真研读教材、解析课程

我们在教学生之前,我们自己要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地理课程有怎样的特点?”只有对地理课程的性质有清晰的了解,我们在选择和重组教学资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就课程的结构来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综合性地理环境本身就是由各种自然、人文等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2)地域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地理科学概念不是很全面,加上初中阶段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熟悉的地理环境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识

与新课程标准变化同步推行了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教科书,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我们的新教材有了较大变化真实性和生活味浓了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当前的教材更加注重选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真实的,而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整个结构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不是生活味内容少了,活动多了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文字信息类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活动”、“问题”,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鼓励学生体验获知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规律和结论,同时学习活动具有延伸性,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生活中图文并茂,跨学科渗透从教材的排版来看,图、表变多了,呈现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学龄特点了,学生未学其中内容首先就被其外在呈现形式所吸引,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地理学科此外,跨学科知识内容变多了,打破了学科本位的思想,与生物、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HTK]3突破局限,提高教材整合的尺度

(1)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整合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而生的初中地理教材版本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优缺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照本宣科,可以利用当前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和大容量,我们的教学可以以学校安排的教科书为载体,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其他版本教科书中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整合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意识形态方面资源的整合,即关注教科书中的情感、价值,确保学生能够更轻松、完整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输入正能量

(2)同一版本间的整合与重组

与不同版本教科书整合相比,同一本初中地理教科书不同单元、章节之间的整合这在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更为常用

[BP(]为什么要重新安排顺?

第2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

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再只是局限于教学科目这么一个简单定义,只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涵,才能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现在对于课程的理解,不仅要关注课程本身,还要关注课程的目标。如何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怎样的课程标准来完成课程目标,通过这样的讨论,对于完善课程安排很有帮助。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是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开发各种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教学资源可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两部分,软资源包括活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硬资源可以包括实验室、机房、博物馆等。课程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资源的形式很多,但以文字性的教学资源为主,包括报纸,如小学数学辅导报、图书等,文字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更容易获取,使用也最为广泛,比较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包括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法学习数学,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帮助。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开发意识差

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合理运用多元化课程资源,但是,并没有对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做出细节指导,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无从下手,无法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停留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课程资源的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教师也渐渐失去了开发的积极性。

2.课程资源开发责任

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中,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是决策者的责任,自己只负责执行。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已经慢慢拥有了更多主动权,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教育部门为教师设定了“教纲”等以规则制约的指挥型材料,但这些实际上是为了给教师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具体的执行还要靠教师,教师不再是被命令或是被指挥的角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是指挥者,在教育大纲的大方向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创新和研究,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开展有活力、有动力的教育活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

1.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

教师在尝试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利用现有教学参考。比如说新课程标准教材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参考,为了达到综合提升的教育目标,可以参考更多的教学材料。在用教材教的基础上,利用非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按照教学目标重新筛选和整合教学内容,这样重新组合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出发,优化原有教学资源,构成新的课程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课程资源,改变已有课程资源的表达形式,让课程资源重新焕发光彩。例如,在教学长方形这一单元时,可通过信息化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可互动的动画,小明站在一个长方形水池边,希望用长杆够到对边某处的物体,请你帮助小明选择合适长度的杆子。学生学过长方形的相关概念,如果小明与目标物在同一相对位置上,只用选择与另一组边长度相同的长杆即可。如果小明不能移动到与目标同一相对位置又该怎么办,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来选择。

这就是一个将范例信息化的案例,可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思考和计算的过程中感悟解决问题,如果使用传统的文字化范例讲解,学生难以参与,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体验也较差。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类比产生概念,还能参与到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这就是通过信息化课程资源让已有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2.擅长开发硬资源

小学数学是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涉及计算和制图,如果只限制在课堂中,能力锻炼受到限制,学生也很难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前面提到的硬资源,让学生在更多的环境中去实践知识,符合工具学科的教育目标。机房是信息技术进校园的一大创举,学生能够在机房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计算机工具完成计算或者制图。比如,六年级学习圆锥和圆柱,观察实物和结构图固然能够形成良好的概念意识,但是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个谜。带学生到机房中,演示制作圆锥和圆柱,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圆锥和圆柱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抽象概念进一步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渐养成,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形式众多,合理利用和开发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探索,进一步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重视课程资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新课程改革。

第3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建设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

[2]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2).

第4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基于国内外现有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现状调研与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四大类学员的自主学习需求调研,设计以实用、便捷、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与功能概念模型,指导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开发与建设,实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开发、建设、使用、管理、评价、更新与升级等。

1.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功能系统模型的设计

邀请文化艺术品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的专家,根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布点情况分区域邀请相关院校组建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通过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制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和考评标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分解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教学组织与考评标准,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基于人力与网络的两类考核平台。实现四类学习者可差异化自主学习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模型。

2.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建设

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的整体设计为指导,联合不同地区开设本专业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典型企业共同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雅昌艺术网等搭建集虚拟、实战于一体,具有研发、建设与考评功能的专业资源库平台;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要求,以教学活动设计为主线,通过《书画品鉴与装裱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带动《陶瓷品鉴与陶艺技术》、《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10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成集课程音频库、视频库、案例库、动画库、图片库为配套内容的网络化课程,服务教师教学及满足师生、企业员工、社会不同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需求等功能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效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及相关院校专家组建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依托上述三个小组及学院网络平台,在资源库建设、使用过程中,整合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教学资源,促使资源库每年进行必要的更新,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库网络协同平台的上传、审核、使用、激励等成套管理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将资源库向全社会开放,形成一个共享共建与边建边用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实用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成效评价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专家组成资源库成效评价小组。通过评价小组依据系统、科学的对资源库建设目标、内容、使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提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改进的意见,以便资源库的优化工作。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体系,建设服务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引领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资源库。

1.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

收集整理国家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标准、文化市场经营典型企业岗位标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标准等,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供学习者认清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的学习。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库

以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引领,逐步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梯队。以课程的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要求,将课程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为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机制、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包括学校、省市、国家级各个层面的精品课程,这里不再赘述。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

(1) 媒体素材库。一般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 练习试题库。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练习试题的集合。练习试题库不仅涵盖必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要有参考的解题思路或答案。

(3) 试卷素材库。针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各课程具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 项目或案例库。校企合作开发、收集、整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案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任务)或情境。

(5)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以及对文化市场中发生的重大经营项目、管理事件记录,重要文章和书籍等。

(6) 常见问题解答。主要建设文化市场经营或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文化市场中经营或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解答。

(7) 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信息库。

(8) 校企合作的师资团队信息库。主要是指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基本信息和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9) 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的索引。以便学习者使用专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查找学习。

上述的案例库、视频库、动画库、图形库等资源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可以灵活链接到专业课程库中,以便专业教学的开展。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

(1) 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参与的学校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优势编制专业综合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每所学校搜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若干个(视具体情况而定。

(2) 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在参与建设院校主持的核心课程中设计完成。项目参与学校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

5.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门户网站

建设一个具有集成信息资源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主要功能有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网站的资源管理、行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搭建全国性的教学信息平台。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步骤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架构组织体系、调研论证、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优化等。

1. 架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体系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辐射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财力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组建行业、企业、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指导小组,进行科学的项目宏观设计与指导;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的顶级专家、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组成项目开发团队;按资源库建设分工,组建由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资源库建设小组、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资源库维护更新小组、资源库功用评价小组等组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运作组织体系。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

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区域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特点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艺术品经营企业样本进行人才培养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等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项目调研采用纸面、网络问卷,个别访谈、人才岗位信息收集分析方式进行。通过上述的调研活动正确认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资源库建设提供依据。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

在充分进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托组建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研发小组、建设小组、功用评价小组,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研发制作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并进行方案的科学论证。

4. 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实施与优化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及建设要点,进行资源库概念模型、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活动设计、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等研发,指导资源库具体内容建设。通过职业岗位标准库、综合实践项目库、课程库、素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平台等具体建设,使顶层设计理念与资源库建设相互融合并落到实处并试运营。在专业教学资源库试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资源库评价小组的教学资源库功能与成效评价,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动态优化,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它已经成为个体生存的一种方式,网络社会以及由此衍生的网络话语、网络生活和网络生态环境已经改变了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网络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来担当起自身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可见,社会发展、主体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必然性要求。

1.1是反映多样性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

社会生活是个体开展活动的基础,社会生活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无论是各民族自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交往,正是居于这种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生活的形态、生活时空的变迁、生活的自由与追求才得以更新和发展。可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样态、内容、方式和结构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和取向。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么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生活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各种活动日渐活跃,由此,也形成了社会生活单一与多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落后与先进、文明与愚昧相交织的各种复杂现象,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隐蔽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使得它在处理和应对这一复杂现象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1.2是教育主体“去主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必然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而言的,教育主体是指教育的承担者,教育客体是教育的对象,它们两者之间体现着互动性的对象性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具有确定的身份特征和不同的话语体系,教育主体是以信息和话语拥有者的身份面对教育客体,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境遇和话语方式,教育主体无法以“导师”的权威者的身份面对教育客体,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思想支配和思想控制的影响力不断弱化,教育主体“去主体化”倾向愈渐明显。同时,网络的虚拟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被动、消极应对的教育形式,他们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网络活动,也可以对教育主体提供的信息作出完全符合“自我意志”的解读和判断,可见,“正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网络角色发生快速转换和更迭,呈现出明显的双主体或多主体趋势”。

1.3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新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作为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其出现起就存在着“自我否定”的价值倾向,无论是传统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自我否定”而与社会物质条件进步保持一致。今天,当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便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和单一信息流动的局限性,为实现平等交互的教育模式和多层次网络交流奠定了基础。显然,由于网络技术和网民、网民和界面、网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自由对话创设了条件,同样也生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和网络审美情感。

2思想政治教育Moodle教学平台的内涵及其设计维度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在高校逐渐形成了基于校园网络的信息传播环境,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拥有了新的实践基础。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的状况来看,尽管有一些研究者对基于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所关注,但是相应的深入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和Moodle课程的设计维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2.1Moodle平台的基本内涵

Moodle这个词本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同时Moodle又是一个动词,用来描述一个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的过程,一个可以引导学习者不断地洞察和创造的过程。Moodle平台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作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开源的免费平台,得到了国际的充分认可和广泛应用。正因为此,这个系统不仅应用于Moodle的开发,还应用于学生或教师对在线课程的学习或教学管理中,可以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引导学习者在学习中自主建构起知识结构。

2.2Moodle平台的基本功能

Moodle具有突出的教学功能,它能通过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Moodle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管理功能,即老师可以将自己所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进度在网页上,学生能够在预知课程进展的前提下主动学习;资源功能,即Moodle支持的电子资源具有兼容性,教师可以把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到网页上,也可以连接Web上的外部资源;作业模块功能,即授课者在Moodle平台布置作业和发起某个话题,学生可以回答和参与讨论,学生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被Moodle记录,便于老师知悉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在线测试与考试功能,即授课者根据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开发数据库,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和期末综合考核的结合。

2.3Moodle课程设计维度

由于Moodle平台是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发的一个网络程序,它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主体———技术———教学客体”的循环互动关系,因此,Moodle课程设计的维度主要是技术管理维度和社会交往维度。首先,技术管理维度。Moodle作为免费开放的软件系统,技术难度较低,使用者在Moodle官网下载Moodle系统,解压后将文件拷贝到Apache对应的www目录下,运行install.Php,根据安装向导提示就完成系统安装了。安装成功的Moodle系统既可以单人管理,又可以多人管理。其次,社会交往维度。彼得•布劳曾指出:“对于社会交往的分析,对于支配社会交往过程的分析以及对于社会交往所采取形式的分析,是社会学的中心任务。”社会交往维度抛弃了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强调主客通过观念、思想、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进而影响或改变主客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网络交往是社会交往的子系统,在网络交往境遇下,我就是“我”,“我”不受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我”不再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存在,“我”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形成学习的满足感和学习意义的维持。通过Moodle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上传到Moodle网页后,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和学生进行网络答疑和互动交流,这样就体现了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核心要素。

3思想政治教育Moodle教学平台应用路径

Moodle教学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承载物”(如观点、语言、行为等)和“受载物”(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信息和特殊信息)之间发生承载运动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它起到了互动、传输和提高教育效果的作用。当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作为其载体的Moodle教学平台只有做到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乃至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容相和,才能减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阻力,从而在其内心中产生认同并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有学者指出:“科学的使用载体往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因及时消除受教育者的‘意义障碍’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思想政治教育Moodle教学平台的应用体系建设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规律,从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界面”到“图形界面”的技术进步和价值超越。

3.1建设基于Moodle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线学习系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依托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利用现有的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平台,充分利用Moodle平台的课程管理、作业模块、测验模块、论坛模块、资源模块和互动评价等功能,改革传统教学环境的不利方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在线学习系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使传统教学环境与网络虚拟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课下学习自主学习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的结合,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洞察、反思和创造,消解因“意义障碍”而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情绪。

3.2整合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丰富教学

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在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时,存在重复使用、资源利用率低、使用目的不明确和更新速度慢等现象,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价值性和吸引力。而利用Moodle平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Moodle平台支持显示任何电子文档,如Word、Powerpoint、视频和声音等,这些教学资源可以上传文件到服务器进行管理,或者使用Web表单动态连接到Web上的外部资源,也可以用链接将数据传递给外部的Web应用。由于在Moodle平台上可以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自如的管理和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作业模块和聊天话题,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很自然就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开展自主学习和交谈对话等活动时,可以共同创造出一个可论述的“意义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3.3构建基于Moodle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模式创新和教学实践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一体化应用Moodle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的两个维度:技术管理维度和社会交往维度,因此,构建基于Moodle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体系时需要做到: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包括:网际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互动交流和对话以协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把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概念和原理。第二,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针对目前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开发主题式课堂教学资源和编写网络考核试题库,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建成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试考核系统,实现网络考试、评分和考试结果分析的一体化,达到日常教学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目的。第三、建设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在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学会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课堂,以满足网络化时代的工作需要。

4结语

第6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于微视频资源的内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概念,通常情况下,微视频资源泛指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将一系列静态的影像经过处理与重现的技术,当前这些影像以每秒超过24帧地进行连续变化时候,在人类视觉暂留作用的影响下,就会给观者形成连续视觉影像.微视频资源不仅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其视频的形态多变,比如小电影、DV短片、视频剪辑等都属于微视频资源,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新媒体的出现推进了微视频资源的发展,让微视频资源不断走向了主流发展趋势,所以微视频资源的作用也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类似微电影、微课堂等形式的内容也不断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微视频教学资源有以下几项应用优势,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由于微视频资源形象生动,将文字、声音、图像集于一体,容易对学生产生多种体验,所以能够促进物理概念的具体化和趣味化;另一方面是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微视频教学资源包含的内容多且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教学信息,并且可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简化,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可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还可以推进轻松课堂气氛的营造,进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视频资源应用原则

1.需要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现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还要增强物理教学的针对性,所以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合理运用微视频资源,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科技含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按照需要性原则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学工具和媒介,通过微视频资源的使用可以拓宽高中物理教学范围,进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层次的深化.

2.科学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微视频资源需要按照科学性原则,并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学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原则,分析物理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物理教学理念和发展历史是不断修正变化的.同时当前微视频资源虽然内容繁多,但是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就需要按照科学原则来选择微视频资源,才能科学合理辨别微视频资源的内容.

3.适应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系统思考,在整体把握物理教材的基础上,充分遵循高中物理教学的逻辑性,严格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适应性,需要不断实现微视频资源与高中物理教学的相结合,同时微视频资源适应性原则需要不断精简高中物理教学程序,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尤其要注意微视频资源要在最大程度上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4.有效性原则

受到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应用微视频资源还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物理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形成,进而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同时有效性原则还可以推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微视频资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第7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键词:微课 高校 税法 教学改革

近些年随着结构性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2016年“营改增”的全面推开,结构性减税的效果日益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税法课程作为传承税法知识的载体,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之一,也随之得到极大的发展。而税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但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尚不到位,实践能力较弱。“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种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微课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微型化学习和自主型实践,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微课的内涵及高校运用微课的优势

(一)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一般认为,微课(Micro―lecture)为“微型课程”的简称。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研究,微课的概念一直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而微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微课概念不甚明晰主要源于各学者主要的微课研究背景和推行领域不同,导致对微课应用的出发点、音视频时长、表现方式和应用目标的理解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微课是以教学音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教学与实践要求,反映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个教学重难点或实践环节的所应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不管哪种类型的微课,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主题突出,易于掌握重难点。微课设计主要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某个教学重难点或实践环节的某个方面,是对实际教学资源的切片划分,教学目标单一且突出,教学内容明确,主体突出,可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有利于掌握重难点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2.时长较短,易于集中注意力。微课以“微”著称,突出表现在时长较短,一般为3―10分钟,较少超过15分钟。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3.形式多样,易于吸引学生。在表现形式方面,微课主要以微音频、微视频为载体,辅之以与该主体相关的微课件、微习题、教学素材等“微课教学资源包”,为学生营造系统且开放的学习环境,资源类型多样且新颖,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校运用微课的优势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微课,除了具备微课的基本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外,学生作为微课使用对象,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还兼具以下优势:

1.思想逐步健全,价值观逐步形成。大学生经过中小学的淬炼,思想已逐步健全,具有正确的思想信念,思想道德主流健康,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社会公德良好。现阶段的大学生更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哪方面是自己的弱项,如何全方面的提高自己。这就使得学生更具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微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设备齐全,时间充分。高校大学生基本人人拥有手机,且基本为智能型手机,绝大部分拥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部分学生还拥有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问卷中,设计“能熟练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登录各种网络平台、从网络平台上下载学习资源、和同学无线传输文件”等来体现学生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其中认为完全符合的为36.36%,符合的为46.21%,一般的为17.43%,不符合的为0,这说明高校学生对通信设备运用能力较好。学生每周使用手机上网8小时以上的占56.89%,每周使用电脑上网8小时以上的占32.12%。在上网时,59.09%学生进行聊天,打游戏的占28.35%,学习的仅占12.56%。在网络交流方式中,绝大部分学生使用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使用电子邮件的学生仅占8.05%。通讯设备的齐全为微课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平台,而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时间比较充分,通过微课的灵活设计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将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微课的应用情况

(一)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选取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随机选取样本。调研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为99.55%。其中错填、漏填等原因造成2份问卷无效,有效问卷共217份,占问卷总数的98.64%。

1.教材评价及满足学生需求方面。教材选用及满足学生需求方面,问卷主要从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有趣、富有时代气息、能学以致用五个方面进行调研。对选用教材评价方面,认为教材重点突出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26.35%,认为教材通俗易懂的占比57.28%,认为教材有趣的占比19.83% ,认为教材富有时代气息的占比16.12%,认为教材能学以致用的占比21.75%。教材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认为应重点突出的学生占样本的50.69% ,认为应通俗易懂的占比68.18%,认为教材应有趣的占比41.91%,认为应富有时代气息的占比28.37%,认为应能学以致用的占比46.51%。

可以看出,教材评价情况与学生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重点突出和学以致用两个方面差异尤为突出,这说明目前的教材选用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可能也是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学方式及课堂气氛方面。在教学方式上,相对于强调某一方主动权的教师主讲型以及学生主导型,学生更倾向于课堂讨论型和案例分析型。同时调研“税法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方面,51.2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和单一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说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但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课堂气氛的调研情况来看,认为“同学积极发言,很活跃”的占比15.66%,认为“课堂讨论较多,比较活跃”的占比12.18%,认为“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只是教师在讲”的占比39.47%,“很少有同学发言,但大多数很认真听”的占比32.69%。这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不是很满意,更希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教学效果方面。税法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按照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来进行授课。学生方面,由于尚未接触具体的实务,导致其感觉税法知识晦涩难懂,非常抽象,具体计算应纳税额时又往往无从下手,尤其是涉及到跨税种考虑问题时,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认为“能够完全理解掌握”和“完全不理解”的占比为0,“基本理解掌握”的占比63.63% ,“初步理解”的占比31.82%,“不太理解”的占比4.55%。这说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方面,认为应“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占比81.82%,认为应“缩小课堂规模”的占比27.27% ,认为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占比40.91%,认为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59.09% ,认为应“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的占比18.18%。从这也可以看出,学生很期待理论联系实际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造成微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微课的应用情况。经过对省内外多所高校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开展微课教学尚仅仅停留在参赛层面,除实验课程外,其他课程真正将微课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少之又少。可见,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开始阶段,没能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可能源于对微课技术掌握的不熟练。微课的制作会涉及到前期录制、视频切换、后期剪辑优化等工作。很多教师对视频切换和后期剪辑优化技术难度大。同时,可以多方提供针对微课视频制作技术的相关培训,降低技术门槛,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2)可能源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微课包括微视频在内的一系列资源,属于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范畴。微课的推广势必要进行资源的扩散,而相应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3)可能源于微课缺乏公共的利用平台。各高校均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平台,但没有专门针对微课的资源平台,且各高校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质量高低不同,具有极强的本校特点,同时微课资源的总量极其有限。这些均可能导致微课在实际教学中被应用的机会极少,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发展。

2.学情方面。(1)ξ⒖瘟私馇榭觥Mü调研发现,42.31%的学生未听说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术语,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在线教育平台,而通过在线教育平成全部所选课程的仅占比9.25%,可以看出,微课尚未实现从“建”到“用”的思路转变。对微课的期待。通过调研发现,二分之一的同学希望税法课后可以获得在线视频的帮助。同时,95.45%的学生喜欢课程资源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调研问题“教师提供该专业课的相关微视频资源,课下你会找到并且阅读吗?”,其中,“都会看”的学生占比22.73%,“只看感兴趣的”的学生占比59.09% ,“很少看”的学生占比13.64%,“不确定”的学生占比4.55%”。且62.14%的学生认为相关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提供会对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这些均表明学生对微课的期待,也愿意支持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提高高校税法课程微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高校层面

1.高校内多方协同,合理规划。微课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和后期修改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参与,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层面进行协同配合建设,建立完备的微课教学平台,推动微课资源的建设。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应进行合理规划,有目的、分阶段地进行微课建设。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如何对相应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等,以更好地推进微课发展。

2.高校间构建平台,资源共享。目前,高校间的微课资源沟通平台尚仅限于国家或省级层面的比赛。鉴于微课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各层次高校可以分模块进行联合开发,分工合作,搭建公共的交流平台,这既可以避免微课建设的局限性,又可以建立更完备的微课资源库,进而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层面

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应提升自身对微课技术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开展针对性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微课的从“建”到“用”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语文 内涵

一、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根据纲要精神,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应该说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课程与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依据地方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征,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但是,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还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人思想中有错误的观念,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教材的开发利用,仅局限于把教材、教参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人们对本地的地方课程资源缺乏了解,认识不足,很少有人去研究开发,于是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无法实现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拥有丰富知识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这种由专家主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关注学校的“共性”,而忽视了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学校情境,不能反映地方的差异性,不能关照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多样性需要。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侧重于书面印刷品,更多的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更多的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堵塞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多渠道。

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崭新话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一定是能够为教育服务的、有利于课程实施和教育目标实现的。作为课程资源的各种事物,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学校课程,有的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3.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4.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5.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上述对课程资源概念的探讨,尽管其侧重点和视角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是那些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促成课程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潜在的,并且当这些直接的或潜在的资源进入课程领域或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才实现其课程价值。本研究论文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这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样的界定无疑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本论文中主要指课外学习资源。

(三)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

第9篇: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数字样机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1-3]。但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正向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设施栽培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农机装备也随之向高效、精细、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是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逐步向现代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不仅要发展外延,更要着重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虑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的服务面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与开发原则

1.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

数字样机开发(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以向客户推销的数字化产品原型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可使得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销售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制造之前虚拟地体验完整的产品[5]。工业造型师、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设计、优化、验证和可视化。市场人员可以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产品制造之前创建产品的真实感,渲染和在实景环境中的动画模拟。目前,数字样机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动力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材料。按处理的对象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等;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图像、投影、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有开发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素材库,基于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教学单元间和教学平台上共享数字样机模型数据。

1.2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开发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通用性、层次性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数字样机开发技术本属于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将其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与科研产品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科研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得到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科学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样机模型应该尽量按实际设备进行1:1建模,按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动力仿真参数设置。

(3)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样机作品纳入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设置不同身份的会员机制,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

(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适用于针对不同专业而设置的同门类学科通论类课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5)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2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2.1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

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二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样机设计,建立虚拟教学模型,主要是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开发。图1所示是根据几种典型农机部件实物教具建立的数字样机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图1 实物教具数字样机模型

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将学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学中,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诸多核心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外,更要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学科前沿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6-9]。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新机构、新部件的结构原理、动态特性等。图2所示是在科研项目中开发的新型机械装备和核心部件运动仿真分析模型。

(a)果园风送喷雾机 (b)零速投种运动仿真

图2 科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2.3 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

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搜集到大量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的数据信息。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具产品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如图3(a)所示是我国北方农村现存不多的小麦播种开沟农具,这种农具曾在我国小麦播种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图3(b)所示是目前北方农村玉米播种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勺轮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适用于对包衣后的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精量播种。

(a)播种开沟旧式农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

图3 调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3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3.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

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模型素材在各个理论教学单元中以图片、动画等形式体现,其中动画素材与理论教学课件素材占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对于结构认知课,学生通过逼真的数字样机模型分解视图和生动的三维动画模拟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论课程中所讲的基础知识。

3.2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名注册为会员后可选择相应内容学习、下载资料、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网络教学。图4所示是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首页,通过链接数字样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学习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应用

4 结束语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了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3:67-68.

[2] 杨欣,冯晓静,刘俊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3] 冯晓静,刘俊峰,钱东平,等.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7,5:87-88.

[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吴菌.数字样机真的是老生常谈吗?[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7] Xin Yang, Junfeng Liu, Jin Tong. Virtual Assembling Associative Design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