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69
为害大豆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因地区气候特点不同,发病几率也不同,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病虫害的治理办法,供大家参考。病害主要有大豆立枯病、大豆根腐病和大豆菌核病。虫害主要为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和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
1大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1.1大豆立枯病的防治
该病主要为害幼苗或幼株。幼苗和幼株上的病斑多生于主根靠近地面的茎基部,红褐色,略凹陷,皮层开裂似溃疡状,幼苗受害严重时,茎基部缢缩变褐,导致幼苗折倒枯死,幼株受害往往表现植株变黄、生长不良,矮小,茎基部是红褐色,使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大豆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该病为土壤习居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菌直接侵入大豆初生根系或次生根系,或由伤口侵入。苗期遇低温和雨水大时易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重,另外重茬地和高粱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或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减轻发病。化学防治:可用跟腐佳、微肥、生根药剂混配叶喷或灌根。
1.2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根腐病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大豆常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大豆根部,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根腐病是一种蔓延性土传真菌病害,发生几率很高,而且一般的治理方法都只能治标不治本。黑龙江省作为大豆粮食出产的主要种植区,由于连作频繁,使得大豆根腐病在这一区域十分严重,使得大豆的产量急剧降低。发生在化学防治的研究遇到瓶颈时,生物防治病虫害渐渐突显其优势,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一般的方式,利用微生物药剂拌种,让病虫害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而对于大豆根腐病来说,所用的枯草芽孢杆菌能直接抑制根腐病菌的生长,提高大豆根系的抵抗力,降低根腐病发病率。
1.3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该病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严重,发病率可达60%~100%。 大豆菌核病: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上部分,以花期危害最重, 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
预防该病要进行合理轮作,并且对发过病的地块要进行合理适当的深耕。另外田间最好不要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该病的发生。药剂治理上可以再发病初期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公斤/公顷,可降低发病率。
2大豆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2.1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
大豆种植时所产生的孢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经过农业科学专业人士的研究与不懈努力,大豆线虫病的防治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主要的防治方式是通过生物防治来实现的,打破了常规化学药剂的局限性。苏云金杆菌主要防治双翅目等害虫,是如今开发最成功的一种用微生物来作为杀虫剂的防治方式,在播种的前一天,将药剂按比例进行调配后与种子搅拌混合,继而晾干等待播种,曾有农业研究中心试验苏云金杆菌对大豆线虫病所产生的防治效果,经过验证发现,用调配比例在1∶30~1∶50之间的药剂拌种后,无论是对大豆的出苗率还是大豆的生长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大豆的产量。
2.2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食心虫跟蚜虫都是大豆种植时为害较重的虫害之一。食心虫又被称为小红虫,以幼虫蚕食豆粒,降低大豆的质量与产量,防治一般用化学药剂敌敌畏熏蒸,还可以通过菊酯类化学药剂喷洒的方式,这两种化学治理方法都能够有效地治理食心虫。
2.3大豆蚜虫的防治
大豆蚜虫的防治,一是可以在苗期的时候预防,利用洒在沟中的呋喃丹防治蚜虫甚至地底害虫;二是喷洒速灭杀丁乳油的化学防治方式;三是可以在成虫产卵期利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通过这三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治理蚜虫,增加大豆的质量和产量。
2.4大豆红蜘蛛的防治
红蜘蛛也是侵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该害虫主要吸食大豆叶片背面的汁液,造成大豆叶片干枯,甚至死亡,从而影响大豆植株发育,导致大豆减产。该病对地块较稀疏,长势差的植株为害愈加严重。
预防该病的发生建议要施足底肥,灌足水分和除掉杂草。可用48%毒死蜱750~1050毫升/公顷(可与1.8%阿维菌素混用),或用35%赛丹乳油1000~1500毫升/公顷。干旱情况加喷液量 1%植物型喷雾助剂药笑宝或信得宝。禁用高毒高残留药剂,如氧化乐果、甲拌磷、甲胺膦等药剂。
3 结语
因地制宜,因法制胜,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治理大豆病虫害,以增加大豆的产量,让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能够得到稳定,这对于农业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辣椒;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18-02
1 辣椒疫病
1.1 病原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菌属。
1.2 病害症状
疫病可侵染辣椒幼苗、成株、叶片、果实、根等。幼苗期常引起倒伏,成株期叶片受害,初期水渍状病斑,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软腐,潮湿时长出稀疏白色霉层[1-2]。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果蒂开始,水渍状,病健部分界明显,后迅速扩大至果腐烂,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干枯后长久挂在病株上,不易脱落。若根茎部受害,表现根皮腐烂,地上叶片萎蔫,青枯。
1.3 发病条件
低温阴雨、田块低洼、土壤潮湿、土壤带菌、茄科植物连作等利于病害发生。海南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为发病高峰期。
1.4 防治方法
一是起高畦种植,避免田间积水;二是控制氮肥,增施磷、钾和有机肥,提高辣椒抗病能力;三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70%百菌清600~800倍液,或70%耐尔8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在发病中心或发病中期使用50%氟吗锰锌2 000倍液,或50%安克2 000~3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600~800倍液喷施2~3次。
2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2.1 病原
病原菌P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ptata(Brown et Jamie-son)Young.Dye&wilkie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属细菌。
2.2 病害症状
近几年该病在海南省发生较为严重。感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小斑,后病斑扩大或愈合连成一片,病斑红褐色呈透明状,病斑边缘黑褐色,有黄晕,严重的大量落叶;枝条或茎部感病,初期病部腐软,后迅速变黑腐烂,导致枝条或植株死亡,用手挤压病部,溢出菌脓。该病发生蔓延迅速。
2.3 发生流行条件
适温和连续阴雨时,容易发生流行。海南省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为该病害的发生高峰期。
2.4 防治方法
一是调整种植密度,降低田间湿度;二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3];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3%克菌康1 000倍液,或33.5%净果精1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加收米)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雨季时施药,先在药箱中加入少量的“柔水通”等展着剂,增加药效。
3 青枯病
3.1 病原
病原菌Pseudomonas solanaceacearum(smith)smith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3.2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表现为个别枝条和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整株萎蔫死亡。剥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坏死,用手挤压维管束,可溢出菌脓(有别于枯萎病)。
3.3 发生流行条件
在连续阴雨或大雨后,排水不良的田块容易发生流行[4]。
3.4 防治方法
一是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酸度,注意轮作。二是起高畦种植,做好田间排水。三是容易发病时期,使用3%克菌康1 000倍液,或77%多宁500倍液,或50%绿乳铜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连续灌根2~3次,每7~10 d喷1次,灌药前首先要降低土壤含水量。
4 炭疽病
4.1 病原
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和辣椒持盘孢。
4.2 病害症状
炭疽病是辣椒的重要病害,危害辣椒的果实、叶片和枝杆。若果实受害,果实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凹陷病斑。后期病斑扩大明显凹陷,其上密生小黑点。若枝杆受害,病菌多从嫩枝侵染幼皮层,初为褐色水渍状圆斑,中央凹陷,成长后不规则形,病斑上有小黑粒并排成轮纹状,干燥时病斑表皮干缩呈羊皮纸状,潮湿时病斑和小黑粒溢现粉红色黏液状分生孢子团。若叶片受害,出现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长有小黑点[5]。
4.3 发病条件
一是辣椒品种抗病性差,易发病;二是越冬菌原多;三是缺肥或N、P、K失调,缺少微量元素;四是高温高湿天气。
4.4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施肥,增施多元微肥,如斯德考普8 000~10 000倍液。二是化学预防:苗期以及发病期使用25%凯润1 800倍液;初期使用70%甲基托布津(纳米欣)500~800倍液,或80%大生500倍液;发病后使用50%施保功3 0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
5 病毒病
5.1 病原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
5.2 病害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花叶型:主要表现为叶片嫩叶驳褪,向内卷曲,后逐步变黄,果实感病畸形。②蕨叶型:主要表现为嫩叶缩小、扭曲、畸形,植株生长缓慢,果实较小。③坏死型:嫩叶开始出现坏死条斑,新叶、新梢逐步脱落,呈“枯顶”现象。果实表皮或内部坏死,且整个果实硬化,易落果。
5.3 发生流行因素
辣椒长势较弱以及高温、干旱,蚜虫、蓟马发生较为严重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5.4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辣椒的抗病能力。二是注意防治蚜虫、蓟马等。三是椒园周边避免种植黄瓜和烟草等农作物。四是从苗期开始,使用2%好普6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海岛素)1 5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诱导辣椒产生免疫力。
6 蚜虫
6.1 形态识别
体长1.7 mm,宽约1.1 mm,无翅,暗绿色,复眼红褐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 mm,夏季黄绿色,春秋深绿色,腹管较短,长圆筒形,尾片黑色,具刚毛4~7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 mm,黄色或浅绿色。前胸背板黑色,背面两侧有3~4对黑斑。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若虫:无翅若蚜,秋季为灰黄色,后半部为黑色,其他同无翅蚜。
6.2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嫩叶受害后,叶片卷缩,植株生长缓慢萎蔫,甚至使植提前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降低产量。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6]。
6.3 生活习性
海南省终年发生,无越冬现象,发生高峰期为每年3—5月和10—12月,蚜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7~20 ℃,当温度超过27 ℃,湿度大于75%时,不利于蚜虫的发生。雨水过多或刮风季节也不利于蚜虫的发生。
6.4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减少虫源。二是物理防治:用银色地膜覆盖避蚜。三是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如各种蜘蛛、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四是药剂防治:在蚜虫发生期使用25%噻虫嗪(阿克泰)400倍液,或3%啶虫脒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2 000倍液连续进行叶面喷施2次,每5~7 d喷1次。
7 斜纹夜蛾
7.1 形态特征
学名prkdenia litua(Fabricius),为鳞翅目夜蛾科。寄主为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农作物。幼虫食叶、花蕾、花和果实。为害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为害后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成虫体长14~20 mm,体色呈深褐色,前翅呈灰褐色,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和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纹,故称斜纹夜蛾。卵呈扁半球形,初期为黄白色,后转为淡绿色至紫黑色。低龄幼虫绿色,老熟幼虫头黑褐色,体部有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暗绿色等,从中胸至第9复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蛹15~20 mm,灰色至赭黄色,常在叶片背后。
7.2 生活习性
成虫具有趋光性,并对发酵的胡萝卜、豆饼和牛粪有趋性。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4龄后进入暴食期。发育适温为29~30 ℃。
7.3 防治方法
一是利用振频杀虫灯、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成虫。二是在幼虫高峰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三是在低龄幼虫期选用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或5%锐劲特喷杀。四是老龄幼虫,使用1.5%甲维·盐乳油,或6%阿维·氯苯酰(宝剑),或5%氯虫苯甲酰胺(普尊)2 000倍液进行喷杀。喷药时间选择在傍晚以后。
8 参考文献
[1] 胡荣丽.辣椒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J].致富天地,2007(2):22.
[2] 鲁召军,苏广艳.大棚辣椒冬季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1):31.
[3] 刘忠,杨飞,宋满刚.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15-116.
[4] 涂祥敏,杨红,赖卫,等.贵州辣椒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0(12):1594-1595,1597.
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
2、实行“后退”喷药
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1.1发病特点。
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1.2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
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
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 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1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
2.2防治方法
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
②合理施肥灌溉;
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 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3、稻杆蝇
3.1、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3.2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4.1危害症状。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4.2防治方法
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
5.1危害症状。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5.2防治方法
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6、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6.1、危害症状
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6.2防治方法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若虫淡黄色,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像火烧一样。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因此,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用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 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三、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防治方法:①在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力差异较大,而且随着稻瘟病不同,菌群的生理小种变化、品种间的抗病力亦发生变化。因此,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新品种,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在选择抗病组合的同时,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或强氯精进行种子处理,可消灭稻瘟病和其他病菌。发病田禾秆不应堆置于水源和稻田埂上,也不应用作催芽时的覆盖物,在稻秆回田时,应在撒施生石灰后把禾秆犁埋入或淹没在水里沤烂。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 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四、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危害水稻的纵卷叶螟有2种,稻纵卷叶螟和显纹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在嫩绿茂密的稻株上产卵。其产卵分散,一处产1卵,少数一处产2~3粒。显纹纵卷叶螟产卵在稻叶背面,以3~5粒排成鱼鳞状,散产的少,有远距离迁区和群集特性。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嫩叶上取叶肉,随后吐丝,纵卷单叶管状虫苞,一苞一虫,3龄后转移危害,虫龄增大,虫苞扩大,危害越为严重。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显纹纵卷叶螟的虫苞有1~4头,多达7头,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五、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主要害虫之一。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防治方法:在虫量达1 500头/百丛以上时施药防治。喷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或20%叶蝉散乳油2 250 mL/hm2,任选1种,对水1 125~1 500 kg常规喷雾,或对水75.0~112.5 kg低量喷雾。
六、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一、常见生理性病害
1. 根系发育不良或老化 茄子新根生长受到抑制,不产生新根;或在定植移栽时带土少,根系损伤大;或施肥、中耕等管理措施不当,使根系木质化较早,形成不定根的能力较弱,易老化,影响地上部分生长。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营养袋育苗,营养土以选用轻质壤土为好,管理要适宜,中耕时避免伤根。二是培育适龄壮苗,适宜苗龄为35天左右,苗龄过长根系极易老化。三是定植前进行炼苗。
2. 短柱头花、落花 茄子花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花朵小、花梗细、花色淡的短柱花,这种不健全花一般不能授粉、不能结果,而且易落花,对产量影响较大。形成原因为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太大、营养不良、肥料比例失调、光照弱、土壤干旱等。
防治方法:一是控制好温度,茄子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如果温度在17℃以下,则生长缓慢,引起落花;当温度高于35℃时,花器发育不良,特别是夜温高的情况下,短柱花增加,落花现象严重。二是茄子植株不耐旱,在幼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小水勤浇,不要大水漫灌。三是根据茄子耐肥的特点,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在肥料施用上应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合理配比,微肥也要跟上。四是茄子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日照长时生长旺盛,生产上要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以促进长柱花的发育。
3. 畸形果 包括僵茄、锈茄、多籽茄等。僵茄表现为果实细小、不正,果面无光泽,质地坚硬,口感极差。发生原因主要有茄子植株弱小或单株结果过多,夏季昼夜温度过高,土壤养分不足或干旱等。铁锈茄表现为果实表面局部有铁锈色斑块,发生原因是土壤缺钙或施肥过多引起锰过剩,使茄子果实发生铁锈斑块。多籽茄即果实籽多,皮粗硬且色泽不佳,其发生原因是磷肥施用过量。
僵茄防治:培育适龄壮苗、健苗;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适时追肥、浇水,在夏季茄子膨大期注意适当浇水;生长期进行植株调整,开花结果期使用激素处理保花保果,对花果过多的植株要适时疏花疏果。锈茄防治:科学合理施肥,注意补充钙肥。多籽茄防治:主要是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为主,茄子生育后期最好不要追施磷肥。
二、常见病理性病害
1. 茄子枯萎病 由真菌引起,表现为植株萎蔫、枯萎,维管束变成褐色;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自下而上逐次萎蔫;叶色逐渐由绿变淡,由黄到枯黄,进而转为褐色,基本不脱落,整株枯死;植株矮小,嫩茎垂弯。潮湿时枯萎病株茎基部可见黄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一般高温、高湿、重茬种植、偏施氮肥、排灌不畅等均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二是选育和推广栽培抗病品种。三是栽培全过程采取深沟高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平衡生长。四是发病期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防治。
2. 茄子青枯病 由细菌引起,植株上部顶端的幼叶、嫩梢和刚展开的嫩叶萎蔫,不等叶片枯黄变色,整株会很快失水青枯凋萎;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维管束时有白色的细菌液溢出。在重茬地、酸性土、黏重土、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等地块上种植的茄子发病重。
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采取水旱轮作。二是选育和推广栽培抗病品种,采用营养袋育苗。三是加强管理,去湿除渍,深沟高畦种植,及时整枝和拔除病株,并在病穴内及四周撒氢氧化钙。四是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五是对发病严重地块,结合整地每亩增施氢氧化钙50~6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
3. 茄子早疫病 由真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茄子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育苗期为害严重。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微细的灰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中部脆裂,严重的病叶早期脱落。高温、高湿,栽培管理不善(栽植过密,肥料不足)等原因有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一是翻晒土壤,精耕细作,深沟高畦栽培,加强田间管理;下雨时要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清沟,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二是发病后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防治。
另外,茄子常见的病理性病害还有绵疫病、褐纹病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赘述。
三、常见虫害
主要有蚜虫、螨类、茄黄斑螟、茄二十八星瓢虫、烟粉虱(白粉虱)等。
摘要介绍了叶城县瓜菜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提出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瓜菜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瓜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新疆叶城
近年来叶城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级领导很重视反季节瓜菜的生产。病虫草引起的瓜菜减产频繁出现,给瓜菜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瓜菜上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有立枯病、霜霉病、白粉病、早疫病、干烧病、腐烂病、病毒病、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红蜘蛛、菟丝子等。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立枯病发病后瓜菜苗根茎基部萎缩呈细脖子状。棚内气温不稳定,湿度过大易发病[1]。灰霉病使果实脐部呈水渍状,灰绿色,病部呈现尖瓜状,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灰色粉状霉层。叶片染病初期病部呈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大斑,病部变黄、软腐。病部有浅灰色菌丝生长。有时菌丝集结成团。霜霉病传染初期,叶正面显褪绿斑,病斑扩大后呈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叶片干枯,叶背有白色霉层。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降雨量和降雨次数越多发病率越大。白粉病发病时叶背面或两面出现1层白色粉状物,略显褪绿呈畸形,严重时,植株矮小,花少而小,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施肥不当,管理粗放、土壤干旱,氮肥过多,通风不良,湿度高均有利发病[2]。疫病主要是由于大水漫垄而造成的,主要感染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染上疫病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开始葱郁茂盛,开花结果后慢慢枯萎死去。瓜类枯萎病发生,在甜瓜生长过程中,由于整枝、人踩、大风吹刮等原因,瓜茎受伤死亡,受伤口容易侵染。此病的危害是致瓜类叶蔫枯萎而死。病毒病可侵染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发病可致植株枯萎、果实脱落。蚜虫是菜上的主要害虫,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繁殖力强。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面吸食植物的汁液。可使受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死亡。此外,排出大量蜜露,还会造成叶片和果实产生霉污病。菜青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常见的害虫,为害严重。斑潜蝇是高杂食性害虫,田间分布广。红蜘蛛在西瓜、豇豆上发生比较重,被害株率为12%~49%。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性的种子植物。
2防治方法
防治立枯病,及时通风、透光、排水降湿,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瓜、菜抵抗力;发病初期用适乐时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灰霉病,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最好采取膜下灌水[3];采用2,4-D或西甜瓜专用座果灵蘸花时在稀释液中加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400倍液,可有效地防治灰霉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霜霉病,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采取膜下灌水,降低棚内湿度,适当整枝,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阿米西达6 000倍液,或粉锈宁或敌力康1 000倍液,或30%多菌灵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疫病,用瑞毒铜600~800倍液喷雾;也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喷雾。瓜类枯萎病防治方法是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或用抗枯灵400~600倍液灌根。防治病毒病,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主要是防治传毒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方法同蚜虫、白粉虱的防治;防治病毒病,发病初期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选用内吸性好、兼有触杀和熏蒸作用的药剂轮换使用,如蚜虱烟霸、吡虫啉、蚜虱净等熏烟;用10%吡虫啉5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6 000倍液,或25%阿克泰5 000倍喷雾防治;也可采用黄板诱杀。防治白粉虱,可用蚜苦45 g/hm2对水225 kg;或杜邦万灵150 g/hm2对水225 kg。防治菜青虫,清洁田园;发现被害时用辛硫磷或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灌根;灌水灭虫。防治斑潜蝇,在成虫高峰期,用灭虫灵烟剂3 kg/hm2,或敌敌畏750 g/hm2,加锯末堆成小堆用燃烧的煤块点燃熏烟,密闭一夜后通风;若虫期,在叶片上开始有被咬食的白点,未形成虫道时及时选择药剂防治,可用药剂有功夫、潜蝇宝、乐斯本等;成虫期也可用黄板诱杀。防治红蜘蛛,铲除棚室周围的杂草,清除枯枝落叶;可选用1.8%虫螨克星水剂2 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1 500倍液,或57%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4]。菟丝子防治,掌握在菟丝子种子萌发期前进行中耕除草,将种子深埋在3 cm以下的土壤中,使其难以萌芽出土[5]。春末夏初,一旦发现菟丝子幼苗,应及时拔除烧毁。可施用鲁保一号生物制剂或10%草甘膦水剂400~600倍液加0.3%~0.5%硫酸铵,或48%地乐胺乳油600~800倍液加0.3%~0.5%硫酸铵喷雾。
3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科技园地,2001(3):15.
[2] 郭增志.保护地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2(12):17.
[3] 傅余梅.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专业户,2001(1):17.
关键词: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探讨
众所周知,我国的青海省是小麦的主要生产区域。作为青海省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农户经常受到病虫害的的侵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生产质量,给农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的防治春季小麦病虫害,已成为当前麦农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分析了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期对青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有所借鉴帮助。
1 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
1.1 出苗至拔节期病虫害 小麦在出苗到拔节期的这段时间,其抗寒能力普遍下降,随着青海天气的不断变化,小麦因温度的改变而出现了较多的病虫害症状。主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因吸浆虫、麦蜘蛛等地下害虫而导致的虫害。首先是小麦纹枯病,此病初期时小麦叶稍出现淡黄色的斑点,进而出现黄褐色的病斑,随后会导致小麦基部腐烂,最后导致小麦死亡;其次是吸浆虫病,此病是比较公认的小麦虫害,吸浆虫的幼虫主要靠灌浆的麦粒生存,长期吸浆后导致麦粒空壳,使麦农的收成大幅下降;第三是小麦蜘蛛病,此害虫主要是吸收小麦叶面营养,导致小麦水分流失,叶片上会出现大片的黄色斑点,使小麦光合作用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出现小麦的产量、质量下降。
1.2 穗期病虫害 小麦在穗期主要是发生麦穗夜蛾、麦茎蜂、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这个时期是害虫的急剧生长期,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小麦穗期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相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才能保证小麦优质高产。首先麦穗夜蛾和麦茎蜂,此病主要是导致小麦苗枯、根烂、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毁灭性的影响。其次是小麦白粉病,此病发生后会导致小麦叶片过早枯萎,小麦的成穗率低,麦粒重量下降,小麦产量降低;还有条锈病,此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在小麦叶稍部位出现孢子,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进而影响产量、质量。
1.3 灌浆期病虫害 小麦灌浆期的主要虫害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麦穗蚜是小麦生长中的主要害虫之一,此病是通过吸收小麦叶子而危害小麦,病虫的蜜露留在麦叶片上后,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造成减产。锈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真菌,此病可以进行传播,使无锈病小麦染上锈病,同时感染小麦的多个部位;再加上此病的感染时间较长,可以占据小麦的绝大多数生长时间,对小麦的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
2 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出苗至拔节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间,可以用一拌一喷的技术来防治纹枯病,具体来说,就是在播种期用药剂拌种、在出苗期进行喷药。要特别重视出苗期小麦纹枯病的喷雾防治,把握好防治的有效时期,合理采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提高防治质量,每亩小麦可以用5%的井冈霉素150―200毫升兑水80―100公斤后,对小麦的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防治,每间隔15天进行一次喷洒。对于其它地下害虫,可以用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者50%的辛硫磷,每亩用40―50毫升的剂量喷洒麦茎基部,其中对于麦蜘蛛虫害,可以用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2 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穗期,要根据小麦出现的虫病,按照其自身特点进行专业化防治,确保防治虫害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在小麦播种前用粉锈宁或者多菌灵拌种防治锈病和白杆病,在抽穗期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麦茎蜂、穗期防治麦穗夜蛾。一般在这个时期,吸浆成虫开始出土危害小麦,可以配置一定浓度的辛硫磷乳剂进行喷雾防治。需要指出的是,要特别注意喷洒的时间,如果小麦开始扬花,说明吸浆虫已经在内部危害小麦,喷药防治便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麦蚜,可以用敌杀死乳油以每亩10―15毫升进行喷雾防治。对于锈病、白粉病,可以用25%的百理通可湿性粉剂以每亩30克进行喷雾防治。
2.3 灌浆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灌浆期是病虫危害小麦的最高峰时期,只有对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确保小麦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可以说,灌浆期的病虫害防治,关系到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成功与否。在这个时期,单纯的对其中一种虫害进行防治,效果不佳。要进行综合防治,对小麦的小苗要做到一喷三防,达到一喷多小。对麦穗蚜和锈病,要进行专门防治,可以使用吡虫啉可湿粉剂或快杀灵乳油兑水成一定的浓度进行喷雾防治,已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春季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举措。笔者认为,在青海小麦病虫害频繁发生的春季,只有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切实加大春季麦田的管理力度,准确分析、熟悉了解青海省春季小麦生产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病虫害,在此基础上,对出苗至拔节期、穗期、灌浆期等不同阶段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桑树;病害;虫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88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桑树病虫害的种群格局发生了变化[1-3],传统的综合防治措施已不能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4-6],为此我们根据江苏省盐城市桑园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在充分研究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计划》,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盐城市蚕桑重点乡镇射阳县的特庸镇、盐城市东台市的富安镇、盐城市盐都区的郭猛镇进行实施,节省了防治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保护了桑园生态环境,取得了满意的综合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
设在盐城市射阳县的特庸镇、盐城市东台市的富安镇、盐城市盐都区的郭猛镇,综合防治试验选择病虫害发生较重的田块,以病虫害发生较轻的田块作对照,由课题组编制常年综合防治工作计划,通过广播通知、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开现场会等方式贯彻到各农户,具体综合防治措施见表1。
表1桑树病虫害常年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12病虫害损失统计方法
每个乡镇分春、秋两季测定产量,春季在5月中旬测定,秋季在9月中旬测定,每乡镇随机抽测15块桑园,每个样本桑园5点取样,第个样点抽取5株桑树,测定产量,折算每公顷桑园的产叶量,以一般肥培管理水平标准的无病虫害田块作对照,损失产量0%~09%,计为0级,损失产量1%~10%,计为1级,损失产量11%~20%,计为2级,损失产量21%~30%,计为3级,损失产量31%以上,计为4级,病虫害严重指数=(0×0级田块面积+1×1级田块面积+2×2级田块面积+3×3级田块面积+4×4级田块面积)×100/(4×调查总面积)。
2试验结果
在基层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3年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园满的成功,从表中调查数据看出,通过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节约了农药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桑园生态环境,可为其他地区的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计数据为各乡镇基层技术人员提供。3结论与讨论
313a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推广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充分深入研究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计划,就能有效地控制好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桑园的优质、高产、稳产。只要各级政府生产管理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基层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广大蚕农积极实施,不但能够保护好桑园的生态环境,还能节约病虫害防治的农药成本,节约劳动力成本,更能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32本文所述的综合防治计划,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如果某些地区某种病虫害没有发生,涉及到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简化或免予执行。参考文献
[1]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等.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J].蚕业科学,2008,34(04):737-741.
[2]蔡国祥,孙永军.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部分桑园害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J].蚕业科学,2011,37(03):538-543.
[3]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等.若干因子对桑螟防治效果的影响[J].江苏蚕业,2007,29(04):45-47.
[4]王建新.桑树害虫的系统预测及其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163-194.
[5]段均团.桑树害虫鞍象(Neomyllocerus hedini Marshall)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J].蚕业科学,2009,35(01):131-133.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
据统计,我国森林蓄积量年均递增2.25亿m3,但同时每年因病虫害减少的林木材积平均达0.17亿m3。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火灾”,实际上因其而造成的损失远超过了森林火灾,我国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的214倍,而且还以年均25%的速率递增。可见,林业病虫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大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 当前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树木品种也有很大差别,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广东地区一些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为例进行说明。
1.1 虫害
1.1.1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广东每年繁殖3~4代。幼虫以松针叶为食,常蚕食大片松林,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导致林木大量枯死,并且还招引其他害虫入侵,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害虫。
1.1.2 桉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行动时身体屈伸如拱桥,休息时身体伸出若树枝,较容易辨识。主要取食桉树叶,大量繁殖时桉树叶被吃光,对桉树危害很大。
1.1.3 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蛀害树干和主根,成虫咬食树枝和树叶。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危害苦楝树、柑桔等。
1.1.4 松突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由国外传入,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等,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可造成松树枯死。
此外,竹蝗、木蠹蛾、地老虎、云南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萧氏松茎象等害虫危害也很大。
1.2 病害
1.2.1 桉树青枯病,病原为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中,主要危害巨尾桉、尾叶桉等桉树树种。
1.2.2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松树寄生虫,它以天牛作为传播媒介。受到感染的松树会迅速死亡,而且治理难度较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
此外,叶斑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林业病害。
1.3 有害植物
1.3.1 薇甘菊为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很快,虽初期生长缓慢,但随苗龄增长生长极为迅速,由于攀附林木并导致林木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死亡,所以对林木生长危害很大。
1.3.2 桑寄生害为寄生小灌丛,主要危害阔叶乔木、灌木的生长。
2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与主要技术手段应用
2.1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兼顾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树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态理念。
2.2 生态防治技术
以生态学观点,森林、病虫害与天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时,这个生态系统就能维持平衡,不会造成病虫孽生发展。为了达到生态防治效果,就应在营林方式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并应推广混交造林技术,以母树自然繁衍方式实现天然更新。培养优良抗病树种,选择健康、抗病虫害强的树苗造林。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减少人、蓄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预防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最佳时机治理病虫害。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调节有害病虫种群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种生物活体,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适宜营林方式,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环境;通过生物技术选育抗虫品种;病虫害自毁技术,如雄性不育、遗传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3]。下面介绍几种生物防治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桉树尺蠖、地老虎等。在害虫产卵期放蜂,通过在害虫卵块内产卵寄生,使害虫卵无法孵化而死亡。每亩放蜂5~10万头可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繁殖。
管氏肿腿蜂可防治天牛类害虫,如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星天牛等。肿腿蜂为体外寄生蜂,通过取食、产卵于害虫体内而起到防治作用。要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应控制放蜂期和放蜂量,时间以10时~15时较好,放蜂量为20头/株或虫蜂比1:3~6为宜。
白僵菌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一般以4龄前为宜。如菌粉用30℃水浸泡2~3h,再稀释至1~5亿孢子/mL,喷至树冠上即可。防治马尾松毛虫每亩可用菌粉0.5kg。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2.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通过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病虫害。农药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化学防治由于防效高、见效快,是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并遵循对症下药、适时施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农药使用应朝着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方向发展。施药形式主要有树干注射、喷雾、热烟雾等。其中树干注射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延长药效期,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喷雾技术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喷雾机具和动力分,喷雾技术分手动、机动、飞机和果园等方法。常规喷雾技术药剂浪费很大,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所以静电喷雾技术、精确施药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2.5 物理防治技术
人工捕杀,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隔离法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由于物理防治技术无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短期突击方式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病虫害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森林、天敌相生相克,只有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通过检疫、监测、预防和治理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才能使林业生产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