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共享、存储转发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从最早起计算机之间的简单通信,到现在计算机之间的全面、深度业务交流,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结构和协议标准,甚至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网络。计算机机网络是一个知识面广泛、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链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1]。通俗地讲是从客户端计算机,通过电缆、双绞线、光纤等连接到交换机、路由器等中继网络设备,到达核心服务器,最后连接到服务商。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下,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同时网络技术正在向信息高速公路、无线网络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些网络的全面覆盖,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业务,提供了更快速的路径选择,保证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大到工程中的运算、分析。例如现在的网上商城、网上购物就是典型的技术运用,买方与卖方通过网络技术共同接入到互联网中,两者毫无阻碍地获得到了彼此的信息资源。
再者现在的许多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学者不用亲临到病源现场,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现场的图像、音频等数据转化传输到远端,医疗专家可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指导,即医生的指令也能够迅速地反馈到现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就在于能够将数据实时地从源地址发送到目的地,在很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地区、领域能够较便捷地架构桥梁,将数据准确获取到并无误地发送给需要者,并且两者还能实现实时地互动。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率先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导航者[2]。其中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立足之本,授业者必须要透彻挖掘,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92.html" title="医学论文" target="_blank">医学类专业教?的偏重,医学类专业院校对网络知识的普及并不重视,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更无从谈起网络技术的教育。
很多学校的网络教学机房设备,都是迫于招生专业的要求而后期应付形势建设的,多数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而针对学生的讲解更是无从谈起。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网络技术教育,肯定是有别于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例如医学类专业学生,不需要理解网络传输技术中的协议工作原理、数据包分组、字节校验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诉求不同,因而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是不同的,非网络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什么样的操作能够实现什么功能,而不再需要他们理解、甚至记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道理或原理如何等。
计算机网络虽然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技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很多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在教育更是要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面的实际调研出着手,让在校所学能够切实地运用到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例如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改革,试题就越来越“接地气”。
通过咨询和调查,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的情况不容乐观。从网上下载的一些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计划分析看,计算机网络课的开设也不理想。笔者学校共11个教学系,40个专业,其中非计算机类专业只有电子商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占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课率的2.5%。果真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吗?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从现在大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来分析,在一般性大学,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课是非常必要的,也十分紧迫。一般院校在非计算机类专业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从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来看,他们掌握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笔者翻阅了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的教材,其实,笔者也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某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作者之一。计算机基础课所介绍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结构,主要是Windows和Office的应用,网络知识有些教材根本没有介绍。而现代大学生十分需要网络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门操作课。事实上,计算机类专业的某些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得也不够理想,许多知识需要到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更何况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呢?有些人总认为能上网,能登录到Internet,能从网上浏览网页,甚至能上网打游戏,认为就懂网络了,或者说就具备网络知识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他们不知道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知道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不知道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甚至还不知道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什么是交换机,什么是路由器也不一定清楚,更谈不上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一些名词理解起来也未必正确,例如,描述网络快慢的名词是速率而不是速度;OSI/RM七层中物理层是协议,而不是物理设备,更不是物理网络;OSI/RM是七层协议,而不是具体网络,也不是组网的实施步骤;同样无线通信介质,也不是网络通信不需要通信介质,而是这种通信介质是你的眼睛看不到的无线电、微波、卫星、红外线和激光等。有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相当好,但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不认识LAN、MAN、WAN;不一定知道Internetn与Intranet,以及Ipv4与Ipv6的区别是什么;也不一定知道UNIX、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2003等代表的是什么;DNS、DHCP、WWW、FTP等又为何物。其实,同学们天天在和它们打交道。可见,在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非常必要,十分紧迫。
“网络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就是网络”,这句话应该说包含着十分专业的内含。所以,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首先要从理解网络开始。要搞清楚个人PC与计算机网络的区别与联系。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心得,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用途,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关键在这里有几个知识点:如描述网络快慢的速率,组网使用的通信介质及常用的网络通信设备(网卡、交换机)等;协议的概念、三要素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七层协议;局域网组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组网的工作模式:工作组模式和域模式;VLAN、WLAN和IEEE802的意义;广域网,特别是Internet,采用的协议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分类及使用;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区别;DNS、DHCP、FTP、WWW意义及对Web的理解;网络管理与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网络应用方面要特别强调是Internet的应用,这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知识点;如何进行网上搜索及浏览网上信息,如何使用好自己的E-mail,用工具软件下载网上资源,利用网上即时通工具(如QQ、MSN等)聊天与娱乐,如何写日志、建好自己的博客?Internet的接入,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组建对等网等等,都应是现代网民应具备的网络课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冯博琴主编.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IT人才市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有不同层次。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要求个性化培养。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则引导他们以网络管理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或编程能力较弱,则引导他们以网络工程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或编程能力较强,则引导他们以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以人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个性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其认识自己的个性,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依据其个性和专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大一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为每个新生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并开设一系列的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有时还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一年开设的是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等。大一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63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90%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计划。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自考本科的目标,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网络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目标,还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专升本的目标。
2.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职业目标
大二相对来讲比较紧张,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是学生实施职业目标关键的一年。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在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认证考试。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是我国最有权威的职业考试,它由人事部和信息部共同组织,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的考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试,有5人通过,同时有1人通过网络工程师的考试。有14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CSTP的软件开发培训。
3.大三关注就业,逐步达到职业目标
大三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课程不多,但面临就业,学生压力较大。因此,这段时间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针对自己专业相关或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进行毕业实习时,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向公司的前辈学习,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能做到活学活用。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举办个人简历竞赛。学生在简历竞赛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通过借鉴来制作自己满意的简历。学院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锻炼学生的面试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让他们多接触用人单位,积累面试经验;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关注一些专业的就业网站,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针对就业要求和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尽量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复习计划,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工作,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复习。
大三所有的课程已修完,学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时参加软件考试的中级比较好。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网络工程师考试,十多名学生获得通过,通过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高的。网络2008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
几年来网络工程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一直不断探索,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修改课程知识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转贴于
三、构建“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
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合格与方向两个模块。合格模块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模块主要是指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选修。
1.合格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指每个工科学生应该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政治思想教育、素质培养课程等;专业基础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
2.方向模块
该模块的开设是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或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在一起。主要课程有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网络系统管理能力。通过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员的要求。
二是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网络编程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三是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通过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接入网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师的要求。
四、设计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以课程或单一知识点为中心来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各个实践教学活动相互独立,不能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虽然开设了很多实验,然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不能融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采用分层构建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每一层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和目标,通过选择与组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经典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可以横跨一个或多个模块,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典型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为了达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我校设计了以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分层的实验环境
我校构建了一个具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三个层次的实验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实验条件。
2.阶梯式实习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安排大一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在大二的专业生产实习中,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相关企业,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积累与专业相关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在大三上学期的项目开发实习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进行实习,参加相关项目的工作,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体验式生产实习
设定第四学期的暑假两个月时间为生产实习学期。在实习学期中,学生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了解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环境。
五、结束语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优化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网络应用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几乎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息息相关,从企业局域网的规划、组建、运行和升级维护,到企业网站的运行,从网络安全的管理到数据库管理、存储管理以及网络和人员管理等制度建立,都和计算机网络相关联。网络的应用如此广泛,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成为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以笔者在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教学体会与大家探讨,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实践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组建、维护等工作。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对网络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网络的发展概况、在网络应用中常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分析,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在全面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状况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好教学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将该课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易接受的,并且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
(1)网络基础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组建实施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训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流程和方案设计方法,完成小型家庭办公网络的构建。这方面的主要实训有:双绞线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ADSL拨号上网、多台PC通过宽带路由器共享上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训、交换机的级联和链路聚合配置、使用交换机划分VLAN、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构建小型家庭办公网络及网络综合布线等基本网络技能。
(2)网络管理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以应付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使用抓包工具软件分析网络数据、交换机的端口镜像、端口和MAC地址的绑定、VPN(虚拟专用网)配置、IP地址的规划、基于802.1x的AAA服务配置、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性能管理、网络认证、计费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3)网络综合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络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大中型企业网络工作的需求。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生成树协议的启用、三层交换机的VLAN互通、ACL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路由器动态路由RIP配置、路由器动态路由OSPF配置、通过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互访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深入的网络技术,胜任更为复杂的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工作。
(4)网络安全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标是为了在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培养学生防范网络入侵、网络攻击的技能,能够应付一定的网络入侵和攻击,掌握相关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方法。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防火墙的透明模式配置、防火墙的NET配置、上网行为策略认证配置、网络监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等。通过此类实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相关技能。
三、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网络实践课感兴趣并能喜欢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网络学习网络等,主要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多种教学方法互补。以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是学会使用互联网为例进行说明。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训项目教学更是突出了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实训中,要加强对学生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在实训中故意设置故障,让实训小组自行进行解决,老师在旁只给出提示,不给具体原因。
结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很快,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讲解内容的实用性,要在整个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在工作时很快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虚实结合;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143―03
引言
高校的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信息管理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图书情报学等专业,一些高校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1]。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既重理论更重实践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加深认识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必要环节。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网络设备、服务器一般是比较昂贵的,且更新较快,因此建立完备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是比较困难的。一些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专业少,出资建设网络实验室显然是投资回报率非常低的。所幸近些年来,随着虚拟硬件的软件(部分免费)有了显著的发展并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这一契机建立了虚拟实验室,部分还开发了配套的实验课程设计。虚拟实验室既节省了资金,又可突破传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可融合E-learning的优点[2]。然而虚拟环境毕竟不能代替真实环境,部分实验内容必须有真实的设备为辅方可顺利进行。为避免出现学生只会操作软件、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的情况,必须在利用虚拟实验室的优点的同时配备符合一定要求的真实实验环境。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总结了三类实验室的特点,提出可整合校内外资源、网络资源,扬长避短建立以虚为主、以实为辅、“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及课程教学设计。
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及特点
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内容的范围及深度主要包含以下7点:(1)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史、应用领域、功能和特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了解OSI与TCP/IP体系结构;(2)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弱化通信技术理论;(3)掌握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强化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法;(4)掌握网络互连技术的基本知识及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强化交换和路由的概念;(5)掌握TCP/IP协议各层协议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立足端到端通信;(6)了解网络管理技术的基本知识;(7)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保护网络安全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繁多、知识面广连贯性弱,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促进创新性思维。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3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探索研究型实验。(1)原理验证型实验借助PC机、网络基本设备、协议分析仪和流量发生器等软件帮助理解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实验可以在基本网络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的技能,为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络原理。(2)综合应用型实验应在真实网络环境下由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如设计并安装局域网,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应用和维护各种应用服务器,如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媒体服务器等,这类实验需要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硬件基础。(3)探索研究型实验主要用于发现网络新知识、验证协议或某种猜想等,这是专家或研究生要从事的工作[3]。
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可将实验内容划分为五大类别:
二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的分类
不同的院校及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定位不同,造成了他们对课程实验的要求不同。一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今后大部分将直接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而一些专业可能更偏重于了解原理懂得操作但不会直接从事相应工作。课程要求不同将造成他们所使用的实验设备也不同。根据课程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可将实验室分成3类:
1 传统实验室
实验设备就是各大厂商生产的设备,其中网络设备包括主流的思科、华为、H3C、锐捷等产品,服务器则可以是IBM、HP、DELL等品牌的。一些高校是自行购置设备,而不少学校则是通过与设备厂商或者是外部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建立实验室,以达到节省资金并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真实的实验环境是学生验证知识、学习技能的绝佳环境,但是设备昂贵、种类众多、维护困难,随着学生不断增多,要达到人手一套,无论是自行购置还是与外部合作都有较大困难。
2 虚拟实验室
实验设备为软件虚拟而来。许多网络设备公司为推广其产品和技术,开发出免费的模拟硬件设备的软件以供技术人员使用。流行的虚拟网络设备有思科公司的Packet tracer和Dynamips、Boson公司的NetSim等,虚拟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有VMware公司的VMware workstation、微软的Virtual PC等[4]。教育界逐渐将这类软件引入到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中,并有一些高校自行研发了具备系统教学功能的虚拟实验平台,如北京邮电大学研制了Linux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了虚拟环境行为仿真系统等[5]。
虚拟实验室具有如下主要优点:
软件即设备,安装方便,节省了购置和管理维护硬件的成本和时间。
哪里安装哪里使用,突破了传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操作简便,无需担心操作失误、破坏设备,具有可再生的等能力。
实现E-learning,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前面列出的5类实验中,除基础实验的识别设备和制作线缆外,虚拟设备几乎可以满足全部验证性的实验要求。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虚拟设备有其局限性,一般只能虚拟部分类型的设备,同时许多操作特性两者不一致,软件也可能出现小Bug。现实中的小问题也可能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绊脚石。
3 “虚实结合”的实验室
即既配备真实设备,也有虚拟的实验环境。“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中,其中“实”的部分是一套或多套典型的目前流行的硬件设备,“虚”的部分包括即可以使用已有的虚拟软件,也可以自行开发的虚拟平台。“虚实结合”的实验室需要教师在课程演示中即提供真实的操作又教会学生在软件上的操作,使得学生更能体会虚拟软件的优点,达到实战的效果。
三 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
将虚拟技术用于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既是方法和理念的创新,目前已有广大院校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然而这也引起了另一种做法的出现,即认为实验室里使用虚拟硬件可以完全满足实验需求,无需再购置任何硬件资源[6]。事实上,通过上文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对广大网络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的总结,可以知道虚拟和现实是存在差异的,虚拟设备可以用以验证原理和练习部分操作命令,但是学生如果仅仅掌握软件的使用很可能连基本的网线都不会制作。我们必须本着以“实”为目标、“虚”为手段,扬各自的长处,避他们的短处,建立以“虚”为主、以“实”为辅、“虚实结合”的实验室[7]。
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室必须要避免“实”的部分的缺点。通过分析可知,与传统实验室的“实”不同的是,“虚实结合”的实验室只需要少数几套硬件网络设备即可,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区别“虚”和“实”的差别。各院校专业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以建立高性价比的“虚实结合”的实验室。一般情况下,这些潜在的资源包括:
四 “虚实结合”实验室的应用
1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设计
各院校专业可根据开课的教学层次、要求,开发配套的实验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
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基本实验、课堂实验和课后发散实验。
课前实验是指在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知识点后,进行课堂实验前,先布置一个简单的实验供学生理解原理。实验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操作命令及网络拓扑图等。
课堂实验是指在计算机房,教师当场布置一个与课前实验类似当难度相对较大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堂即完成,可提交实验结果文件或当场要求学生操作相关命令,以检验学生理解原理、掌握命令的程度。课堂实验可作为学生实验课程评分主要部分。如果没有紧迫感和时间限制很多学生将不会完成课前实验,课堂实验效果也不会理想。这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成就感,避免学生因为无监督而恍然学过本课程。
发散实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实物设备上进行操作,而是指创新性实验。完成虚拟实验训练以后,教师设计具体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再进行实际实验操作。由于有了前面虚拟实验的基础,学员进行实物实验时不能和虚拟实验完全一样,所以实物实验要加大难度,可以事先由教师人为设置实验故障,教学中适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巡视检查学生的排查故障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创新性实验可以是综合性实验的全部或者部分。它是在前面三个部分基础上的又一次的提升,教师提出创新实验课题,让学员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进行网上讨论和实验设计,利用课外时间成立实验小组来开展创新实验。
2 “虚实结合”的考核方式
不同院校专业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决定考核方式。“虚实结合”的实验课程考试要求检验学生在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要求包括虚、实两部分内容,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 结语
“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及课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节省投入,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各院校可根据掌握的资源条件建立最高性价比的实验室,并设计配套的教学方案和考试方式。同时院校间可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不断吸收企业、培训机构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经验,推进“虚实结合”的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 田青,邵美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4):87-89.
[2] 李冠群,丁友斌.E-learning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整合[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81-83.
[4] 吴俊强.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45-247.
[5] 孙燕莲,文福安.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131-132.
【关键词】人才培养 农类高职 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4-02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M,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信息化网络设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现阶段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适岗能力差等问题,亟需破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考核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备理论知识,熟悉主流网络设备的性能,具备较强的企业网络系统设计、集成、管理和运维能力,具备网络设计与管理、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等专业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服务“三农”第一线的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我们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系统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或者涉农企业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分析归纳出专业的定位、就业岗位群、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见表1所示。
二、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三年制的特点,结合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们把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三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方式,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职业知识教育。主要在多媒体教室或者计算机机房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的要求,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仿真教学等教学手段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能力训练,达到专业入门水平。授课及考核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职业能力教育。主要在网络技术实训室围绕“建网、管网、用网”等典型企业任务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通过真实工作、真实项目的训练和分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达到专业较高水平。授课和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第三阶段:职业素养教育。主要由网络中心教师以校园网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真实岗位能力训练,然后到校企合作单位,由企业导师指导进行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使学生具备岗位素养和能力要求,胜任工作的同时还具备晋升的空间。
三、构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一)理论知识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显农类院校特色,构建以服务三农为特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进阶规律,以够用、能用、会用为原则,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技术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可塑性,设置农业知识基础、学网、建网、管网、用网等五大理论板块,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论教育体系。
(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实践技能教育体系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专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构建时我们采用“五段渐进式”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即“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新课题)“顶岗实习”。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
(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由入学教育、品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构成,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快胜任工作,更快获得职务晋升机会。
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华为、思科、H3C等业内著名网络公司的水平认证考试,提倡学生参加劳动部举办的各种类别的OSTA职业资格认证,强调每个毕业生除了完成专业学分的学习外,必须取得一本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或者专业技术水平认证的证书,从而促进学生网络技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为了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准确、有成效,我们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创新考核形式、丰富考核手段、建立有效考核机制等方式,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改革考核内容。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要求,以“学网”“建网”“管网”“用网”为主线设计专业考核内容,具体由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系统建设与网络设备安装部署能力、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管理维护能力、网络工程监理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等方面构成。
创新考核形式。首先,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技能的应用能力,提高过程考核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从而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其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创新考核方法,`活应用各种考核形式,比如期末考试+现场操作考核、课程实训+项目答辩、项目+总结等,结合平时纪律、课程实训表现,得出能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成绩。再次,提倡以证代考,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网络技术技能比赛,获得名次者直接免考核和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水平考试,比如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也应免考核并直接给予相应的学分。此外,顶岗实习考核由企业导师和指导老师共同组织,以学生完成真实工作岗位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
丰富考核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方法应该突出多样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局限于理论考试,可以采取面试、实验实训、参与项目、小组汇报、实地调查等多种考核方法,也可以考核学生在真实工作任务中的团队协作、岗位适应、主动创新等。
建立有效考核机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侧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形成“能力本位”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时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遵循专业教学体系要求,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确定教和学的方法,得出专业考核方法。在考核过程中,应以能力考核为导向,考核内容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理论水平,同时也能体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
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学人才的基地,我们应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努力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道路,为广西农业现代化提供高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为高校类似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陆迅.农类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5(47)
[2]冯妍,韩宏,李书琴,耿楠.农林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4)
[3]张海娜.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吴继云.福建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5]于丽.研究型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0)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014JGB338)
【关键词】湖南工业大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作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主要专业之一的网络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IT行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和网络软件开发、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之路,对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显得至关重要,其目的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谋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总体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统筹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则是实践教学理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队伍,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观念。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构建实践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一套适应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同时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电路与电子学、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协议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应用系统开发、TCP/IP协议开发网络新技术、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网络协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无线通信与网络网络管理、无线传感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存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思路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改变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定位在注重基础和加强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实施与管理,把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网络工程专业针对该专业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以教师横、纵课题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此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好条件。同时,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均以实验室为纽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迅速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网络及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欧阳F(1975-),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21.应用型本科土木专业计算机绘图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