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等等这些都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运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1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促进学生的建构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

2 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建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3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现实生活既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实现数学和生活的有效地结合,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2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忽视了层次性,我们可能把苛求当成严格要求,把学生富于想象的科普小论文视为幼稚天真,把学生敏锐的社会小调查批评成缺乏起码的统计学知识,把充满童趣的小制作看为粗糙无用的垃圾!

    孩子们的创新和成年人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创新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创新过程中,在于得到师长赞赏之后的成功体验。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要求不要过严。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把人的智慧类型归纳为七种: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空间动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七种智慧。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两三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师长去开发它。所以,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

    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知识传承很重要,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必要,但是从学生成长角度分析,过程比结论更可贵:“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这叫“过程价值观”。目前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

    所以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学生参与,加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

    四、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对创新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方知自己知识的有限。为了进一步创新,更需要继承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因此,要恰当合理支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为“扼杀创造的力量”,而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当然,每一位班主任都想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那么,您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就应当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功的情境。在学生的实践中,您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你真行!”学生遭遇挫折时,您要大度地给予信任:“没关系,下一次你准行!”在学生向你提出问题而您不能回答时,您要说:“问得好,让我想一想,明天回答你好吗?”

    六、普遍性原则

第3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校的数学教学必须就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以便数学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如何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也能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恰到好处”,问题的设置既要具有开发性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出发。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因高不可攀而丧失信心。设置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并不只是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针对教材内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分以下步骤操作。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属于开放性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注意思维的广阔性,多方面联系已知内容,多渠道地拓宽学生思路,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如果一个个地学习判定方法,实质出示问题都属于a型问题,则会降低学生思维的要求,更难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学生仅在教师限定的窄小渠道内进行思维、论证,即使得出结论也是理所当然,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这样设计问题:对于每一个三角形来说有六个元素,即三条边、三个角,根据定义必须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能否适当减少条件,用尽可能少的条件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如果能的话,根据怎样具体的条件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在这个问题中只知道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即问题起始状态明确),但如何判断?(目标不明确)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各种判断的方法呢?(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明确)因此这是d型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可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摸索着去画另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剪下来看两个三角形是否会完全重合),同时让学生注意在画的过程中哪些元素是确定的。

二、探索问题过程

像这种带有思维性、判断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探索解决的方法。基础较好,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可能很快找到几种方法,即使后进生也肯定能找到某一种方法。此时可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交流思考,不成熟的地方也可以得到弥补,教师在学生画图、讨论时可来回巡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探索思路,鼓励积极探索,进行分层指导,在讨论时教师可提出要求:(1)小组讨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同学要畅所欲言,尽量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可指定某些基础差的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发言。(3)发言力求条理清晰。这样可以给部分同学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关爱和赞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发现和体验自身的价值,要尽量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小组代表发言前,教师再提出要求:每个同学要认真听取小组代表发言,并归纳共有几种不同的判定方法。最后教师和学生补充归纳,得出结果,最后讨论在不成立的情况下举反例加以说明。

三、整理、概括过程

第4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学校校园电视台建立于2004年,现有摄像机3部,非线编系统1台,校园电视广播系统1套,所有教室内均配备了液晶投影、电视盒,并联通了有线电视信号,已经具备了校园电视播出的基本条件。

几年来,校园电视台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制作的专题片《良好习惯伴我成长》《乘着信息化的翅膀》获山东省教育电视台节目评选二等奖,电视连续剧《希望的季节》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全国首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中短篇电视剧”好作品奖,并在寿光电视台、潍坊电视台播出。

在此期间,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在新闻采访、写作、主持、制作等方面人才,搭建了学生成长的舞台,丰富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快速发展。因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寿光市特色学校”和“潍坊市特色学校”。

构建校园电视平台

构建完善的校园电视播出系统是前提

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新购视频切换器1台,外接采访话筒1支,视频采集卡1个,排除了电台播出的硬件障碍,顺利实现了如下的播出流程:

摄像非编采集音视频编辑调制器AV转射频信号CATV放大器电视播出

组建精干的校园电视播出队伍是基础

成立撰稿、采访、播音、制作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辅导教师,具体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日常活动。

撰稿组:根据节目主题和要求,撰写播出文字稿件,做到语句通顺,表述清晰,内容充实。(五、六年级每班4人)

采访组:根据播出主题和要求,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和采访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摄像器材,高质量完成采访任务。(五、六年级每班4人)

播音组:根据提供的稿件进行播音,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规范,富有激情。(五、六年级每班4人)

制作组:认真学习Premiere、AE的使用方法,采集好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利用非线编设备,制作播出成品。(五、六年级每班4人)

设置科学的校园电视播出栏目是途径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立一周视点、热点追踪、名生访谈、课堂在线4个栏目。

一周视点:反映学校一周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好人好事,主要以直播的形式向同学们播出。

热点追踪:反映周六、周日学生上网,长时间看电视,春节压岁钱使用、吃零食、乱扔垃圾等热点问题,通过实地采访,调查了解,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名生访谈:介绍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展示其成长足迹,让同学们从身边的榜样学起、做起。

课堂在线:以学生和家长的视角评价老师的授课情况,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校园电视台播出安排:内容选择:一是自制校园电视节目,二是采编优秀电视节目,如科技博览、快乐星期六等视频节目;时间安排:学校每天播出一次,每次播出不少于5分钟,播出时间为每天早上7:50~8:00,自制节目《一周视点》每周播出1次,其他自制节目每月播出1次,其余时间播出采编的电视节目;观看方式:每天上午7:50前各班打开液晶投影,调到学校电视台所在的1频道,进行收看。

提供一流的校园电视技术支持是保障

从五、六年级学生中每班挑选2名学生,组成校园电视技术服务小组,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摄像机的使用方法,学习AE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电视播出的基本流程,随时解决学生在采访、制作、播出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播出如期进行。

以上四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师的引领下,放手让学生去做,开启思维,创新思路,精诚团结,尽管开始难度非常大,但只要坚持,付出真心和努力,就能够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助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成立了三个中心

1)成立了学校视频制作中心,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吸收了8名小组成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Premiere、After Effects、传奇字幕等软件的基本功能,初步学会了视频剪辑、配音配乐、对白字幕添加等最为基本的使用方法,熟悉了校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要求:①图像清晰,聚集基本准确;②构图基本合理,色彩基本自然,节目整体色调一致,无非正常偏色;③转场、特技运用正确,镜头衔接自然流畅,能正确表述主题;④配音、配乐运用得当。为四个栏目的制作播出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成立了学校新闻直播中心,搭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将摄像机的AV信号通过调制设备转换成射频信号,混编进学校有线电视信号中,学生播出画面可以在教室内同步观看,实现了视频画面的现场直播。学校每学年选拔和训练8名小播音员,及时对学校获奖信息、新人新事、优秀学生事迹等内容进行现场播报,每周播出不少于5分钟的视频节目。

3)成立了学校栏目报道中心,创造了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栏目报道中心成员由4-6年级同学参加,共有20人,负责四个栏目的撰稿、采访和摄像工作。为使学生克服难点,学校指定教师辅导支持,撰稿和采访由刘秀红老师负责指导,摄像的技巧由李益庆老师传授,确保了节目的按时播出。

三个中心的设立,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升了三种能力

1)善于思索的能力。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学习本能得到解决了充分的发掘,创新性的思维也开始活跃。如在采访优秀学生家长时,什么时间去,采访哪几个问题,应突出什么主题,实现何种目的等,都需要学生们精心考虑,精心设计,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

2)勇于实践的能力。校园电视播出系统是一项操作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熟悉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在采访组有4人、撰稿组有3人、播音组有6人、制作组有2人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3)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校园电视播出的过程中,小组之间的互助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哪一位同学能够独立完成上述播出任务,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参与完成。目前,参与学校电视台采访、制作、播出的学生人数达50余人,辅导教师有4名,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借助校园电视平台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面向全体,应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校园电视台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时空有限,且以中高年级为主,所涉及的人数只占全校学生数的1/5,这对于整个学校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栏目制作从主题确定到撰写脚本,从现场采访到视频编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期间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要动员更多的年青教师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提高。对制作过程中学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规范的操作,教师也应及时引导,少走弯路。

制作艺术性强的片头片尾,进一步提升播出水平

好的片头片尾可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因此,必须在此方面下实功夫,学习三维效果的运用方法,制作出同学们喜爱的片头片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吉林教育,2010(1):53.

第5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关键词:政治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养成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怎样有效养成呢?下面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就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

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意义的认识,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能力。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将来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从创新和实践的关系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必须不断创新。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前,教师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转变“权威观念”

教学观念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所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2.坚持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学有特色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创造总是表现鲜明的个性。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创造的个性化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充分展现自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模式的转变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以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

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这样,既做到“境”与“情”的结合,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

2.由“解惑”到“生惑”,以促进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巧妙设计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正是这种不断地,经常地“生惑”,激活大脑,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才可能有所创新。

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在争辩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实现创新思维的飞跃和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创新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大胆想象,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以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丰富和积累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它以调查、实验、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6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不只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可以适应就业岗位的人才,还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家也不断的根据社会形势制定和修改着许多政策,各大高校也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社会现状和学校自身条件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对于美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教学不应一成不变,教师应在课堂中渲染艺术气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1 现今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专业、学科的改革是非常慎重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始终都是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所要进行改革的专业或学科在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结合社会现状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修改。现今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只注重基本功而忽视了艺术氛围的熏陶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绘画是美术的基础,无论从什么年纪学习美术,老师都在一直在灌输基本功很重要的思想,当然基本功固然重要,但在教学方面教师只是让学生大量的绘画一些摆好的物体或雕像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就连考试也如此,这就使学生画出来的东西显得太过死板,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艺术氛围的熏陶,学生的视觉和审美没有得到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教学模式单一

在高校的美术课的讲解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教师来进行讲解,学生一味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接受式教学方法。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的采用这种方法,因为,美术和艺术需要创作的,不应被束缚着,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失去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当他们个人的想法得不到发挥、得不到实践就会渐渐的对美术失去原有的兴趣。学习也变的没有意义。还有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往往会从教材的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解中外名著,不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也是接受式教学的一种表现,现代研究证明,教师应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交流,要有多种教学模式,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发挥到最大。

1.3 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可以分为三方面:教学大纲的不完善、教材讲解的不全面和教学平台的不完善。有些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是完全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而拟定的,只讲解和开设教学大纲规定的书目,而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教学的目的开设多余的课程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材讲解的过程中,因为课时有限教学内容是有所选择的,教师在教材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只选取一些必要的,深度较浅的知识来讲解,一方面因为难度较深的教材怕学生不理解;另一方面因为讲解的困难会占用很多时间,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美术欣赏的这门课,欣赏的内容会是一些名师的名作,教师往往会选择那些学生易懂、艺术深度不大的一些作品。目前,高校的教学平台是单一的,还没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交流、疑难解答。教学平台还有待完善。课时的分配问题、课程标准的设定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这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要考虑的问题。

2 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

2.1 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审美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的训练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审美和视觉,在学生参照着对象进行绘画前,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对象运用到了哪些基础知识,绘画的技巧、对象诠释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对对象进行简析,也可以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既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还会使学生对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朝着正确的方向,这样学生的绘画基础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和视觉,画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显得太过死板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2 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美术的教学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文化课、绘画课和实践课。对于文化课的理解学生总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根据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中加入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事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了解要讲解的内容涉及到的时间、背景、人物。然后让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搜集到的相关的故事互相阐述,教师进行补充,这样文化课就变得不在枯燥无味,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听故事的同时还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学生以遐想,学生也接受了文化课的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都将学生变成了主体,一切都是学生参与,给予学生自由和创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很好的发挥出来、学生也可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3 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在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不仅要参考国家的教学标准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学校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设一些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时,不应避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有意义还要相对平衡,要以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的角度进行选取。学校的教学平台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完善,学校的教学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要为学生搜集大量的、最前沿的艺术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教学平台上。因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国际的上的、最前沿的相关信息,这样他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发展的方向,为自己以后的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平台,还要增加师生互动模块,学生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可在线解答,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第7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们也随处可见化学知识的应用。所以,化学实验改革必须要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对降低温度甚至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也可以灭火却是持怀疑态度的。为了增加灭火的真实感,让学生充分相信,我们又增加了另外的实验。我是这样做实验的:我在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大约150ml的水,并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下降。这时我在一个小铁盒中滴入了几滴豆油,并点燃;然后再用坩埚钳夹着铁盒置于烧杯中冰冷的水面上,这时学生会发现燃烧的火焰一下子就熄灭了。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验现象,我又重新将小铁盒取出,点燃里面残余的豆油,这时学生会发现豆油再次被点燃了。这样,学生会在重复的实验中发现降低温度其实也是可以灭火的,他们对化学原理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二、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中学的化学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关于氨分子扩散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要求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去罩住装有不同溶液的小烧杯,小烧杯中分别放着浓氨水试液和酚酞试液。在实验进行中,学生发现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就是氨水的味道太过于刺激,并且使用量也相当的大。所以,对于上述味道太浓的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用中号的烧杯去取代大烧杯,点滴板取代原来盛试液的小烧杯。这样这个实验就变得微型化,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实验用品,而且还避免了味道大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化学实验发展中,化学实验越来越细小,逐渐向微型化实验发展。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化实验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1. 节省实验经费

微型化实验的试剂用量明显要比通常情况所使用的试剂少,节省了有90%之多,而且仪器的花费也减少了,所以大大减少了实验经费。

2. 操作更加安全,实验造成的污染也更少

微型化实验用量少,产生的反应物就少,实验的危险系数也就降低了。同时,生成的污染物也很少,对环境的污染比以前少了很多。

3. 节省实验时间

相比之前的普通的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设备简单,而且节约了资源,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这样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来源广泛,每一个学生也都有实验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仪器进行实验,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创新精神,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尽管微型化实验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比如仪器过小会让实验操作不是很方面,像加热、搅拌之类的。另外,实验的精确度也是比较低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有些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是不易区分的。

三、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对于那些从来都不曾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他们也是带着很多问号来学习这门课程的。因此,上好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做了如下几个有趣的实验:

1. 先提前准备一半试管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滴管滴几滴酚酞试液,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鲜红色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其他的场合也见过这样类似的色变,但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很真实,想要亲自实验。我微笑着默许了学生的要求。为了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沾染上含有化学物质的试液,我选择了用烧杯去装溶液。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之前的实验结果是一模一样的,他相信了实验的真实性,但是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该学生的反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探究兴趣。

2. 现场制作“血液”

第8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一、补拟副标,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读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实现主动阅读呢?教师可以采用补写副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主动地探究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提出“如果你是冯骥才先生的助手,会拟出什么样的副标?”的质疑,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与文本对话,拟写出了《鸟情》《信赖》《人和鸟的境界》《真正的朋友》《深情》等副标,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等方面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

二、创设情境,构建合作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而在阅读中虚拟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质疑,尤其必要。如在赏析《斑羚飞渡》一文时,做以下虚拟:a.假如你就是获救的小斑羚;b.假如你是狩猎队的一员;c.假如你是这一事件的见证人,分别会如何想?怎样做?教师按探究兴趣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立即兴奋起来,从斑羚的种族生存、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合作探究的空间有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凸显出来了,探究性学习也实现了。

三、设计板书,培养探究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给课文设计板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时,学生设计出两颗部分重叠的心、长了双翅的心、光芒四射的太阳、升空的火箭等简笔画与简单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括文章内容。通过类似的环节给每一位学生创设平等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状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四、拓展练笔,抒写独特心灵体验

探究性阅读如果停留在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这就是探究性拓展练笔。如在学完《伟大的悲剧》一文后,学生被斯科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对探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趁此良机,我让学生以“探险”为话题,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对其分析、探究,从探险的经历、意义、利弊等方面畅谈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写出了视角独特、形式新颖的文章《一分钱历险记》《探险与环保法庭对抗辩论》《为探险辩护》等。这样的探究性习作拓展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和题材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的理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第9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

1教师的创新思维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树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给学生适当的独立思维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在班集体中,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1.2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而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敢于进行批判性质疑,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要随时体现。例如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节课都要进行总结,这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可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知识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的机会很多。例如总结一个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总结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等。值得提醒地是每次总结,都要挑选不同的学生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望呢?

2.1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迅速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能吸引学生,这样可激发学生的认识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去主动思维,并提出新问题,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次失败,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迷语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新兴趣。

2.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

其次要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数学家的童年趣事,对称的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捷性。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换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有这样一道几何题:设点P是正三角形内一点,求证点p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我在利用三角形面积分析与论证本题之后,又让学生用作三角形的高得到另一种证明方法。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对原题的条件与结论作以下变换:(1)若点P在正三角形的一边上时,结论是否成立?(2)点P在正三角形的外部时,结论又如何?(3)若将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结论还成立吗?试证明你的结论。这样层层深入,既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又综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的有关知识,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发现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