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

第1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37-01

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可见,在做任何事情时,人们只要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再困难的事情也能迎刃而解。教学也如此。教师教学得法,就会取得实效,学生学习得法,也会学有成效。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要使活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判断、合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有的姿态和生活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也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敢于针对课文内容、课外读物、针对社会生活、针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同观点等等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比如:

1.1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时事评论课”, “畅所欲言”、“你争我辩”、“今日说法”、“焦点评述”等, 相关的时政新闻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初次参加的同学因没有经验、不熟悉规则而不敢面对,即使老师极力发动亦难以奏效,而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现场,使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连续几次观摩,同学们便能基本掌握一些的技巧、规则,并拥有了充分的自信,这样就能从容上场,坦然面对,“万事开头难”也不再难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也一定要精心保护,给予鼓励。

1.2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进行远程教育,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如在讲“市场的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到网上“网易商城”等若干个市场上去感受一下,模拟购物,在不费过多口舌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

2.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学校面临教学人数相对减少、班级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用来补充教师队伍和提高其能力的可行途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2.1集成性。从学生获取信息来看:学习听觉得到11%;学习视觉得到83%;视听为主获94%。从记忆和感观来看:阅读10%;听20%;看30%;看加听为50%;交谈为70%。可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视听并用的条件,有效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2交互性。课件的输入输出多样化,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或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进行启发式及互动性最有效途径,使重点内容突出、醒目。

2.3自适应性。根据不同条件(水平)而自行选择听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3.应用讨论法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创新教学方法。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讨论成为课堂的常规,这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共处、交流的能力。讨论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3.1专题座谈式讨论。所谓专题座谈讨论式就是教师先用简洁又发人深省的话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讨论的问题上来,然后把设计好的讨论题板书出来,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讨论。这种讨论形式一般运用于思想观点性问题比较集中的教材。在讨论中,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启发讲述为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善于运用反问、对比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

第2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21-02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门包含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经济管理、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MIS的研究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运而生。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应用案例教学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MIS在应用领域持续迅猛的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MIS在概念、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改变。“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用来提供各种作业、管理和决策信息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手工规程以及用于分析的模型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MIS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主机中心模式,而广泛采用分布式处理系统。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MIS更加强调了对组织的决策和竞争服务,Kenneth C.Laudon、Jane P.Laudon给出了一个MIS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omputer 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CBIS),它通过收集、处理、储存和扩散信息,来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合作、控制、分析活动,并使之可视化”。

MIS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系统性边缘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和组织的问题。同时,MIS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讲述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案例示范的作用,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进和使用案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MIS除了综合性强这样一个特点之外,实践应用性强是它的另一个特点。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案例实践环节很重要,这对于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案例实践,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加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行为导向”这样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反思,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根据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学生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与知识结构关系极大。所以培养学生采用“基本知识 + 案例教学 + 实践反思”的模式,是造就有实践能力学生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枢纽中的重要位置,实践反思是培养和获得能力的关键环节。以往的学生培养,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陷。教学中应采用以案例为主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理解和综合运用MIS理论知识点的有效方法。理论知识点是抽象的,我们只有结合典型案例才能更深刻、生动地理解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介绍对 MIS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专家系统知识点时,我们选用了一个简易的交通信号灯专家系统案例,以此案例为主线,贯穿专家系统的组成部件、知识表示以及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进行讲授,这样增强了学生对MIS领域新技术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接受理论知识点。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典型的合适的案例,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方面案例必须要与理论授课内容高度地相关,内容要新;另一方面案例的文化、社会背景还要同当前一致。目前MIS领域的典型案例非常少,有的案例是从国外教材中翻译过来的,不仅过时、陈旧,而且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在国内不容易被接受;有的案例偏向于 MIS的综合开发设计,难以被理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库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出典型案例,建设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库。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合理选取及合理地组织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案例是根据某个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案例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课程设置。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前期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例如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析讲解一个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电子商务的学生对物流方面的知识不足,学习起来就会比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感到困难,反之亦然。同时,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在实现技术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物流网站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则更需要扎实的数据库技术基础。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及相关的实现技术都进行分析和讲解,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进案例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可选取《工资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等企业管理方面的案例;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选取《商务网站系统》、《物流网站系统》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内容的案例。只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并选取与专业对口的案例进行分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并设计了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案例,既有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既有大型企业的案例,也有中小企业的案例;既有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案例,也有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案例;既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案例,也有系统实施的案例。例如通过“格力”海外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通过“中国新东方总公司信息系统”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假定你作为总经理如何采取对策。通过“中国服装外贸公司信息化的 ERP 系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分析和选择供应商。通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之路”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和具体选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选择案例的方法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课题,例如我们针对中小型企业提出地《中小型企业仓库进销存管理系统》、《中小型企业工资管理系统》、《中小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小型企业帐务管理系统》、《中小型商场销售管理系统》、《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等课题;针对学校提出地《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等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案例。用课余时间去搞社会调查,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设计案例、提出解决办法、并完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报告,然后写出文档来相互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步骤;然后通过布置一些大作业,让学生实地考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的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文档。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可以学用结合。通过实践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管理思想的提出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其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2] 郭军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3] 殷凯,谢光前.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4).

[4] 韩钰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

第3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句就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后的内容中多次提出要求:“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提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方面的要求。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搜集摘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较多呈现为无序的、杂乱的,甚至是虚假的、错误的信息,给有效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撇开运用的积累将毫无价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有效积累和运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教学生以“炊”,更授学生以“米”。这是很重要而又必要的。

一、注重阅读,读中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重课内外阅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正是当前新课标所强调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的信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而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要让学生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首先,采用奖励法,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在他们课本的扉页上盖上一个奖章。每学期末,学生都为自己得到奖章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那些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时的肯定表扬,并适时展示这些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这就为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大多数学生自觉收集资料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有位学生收集到了自己的父亲到九寨沟旅游时拍到的有关五彩池的照片,就让她展示介绍给全班同学。清晰美丽的照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五彩池的美丽景象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一种羡慕之感油然而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只要课文内容涉及他们旅游过的地方,都要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各样的资料(相片、光碟、门票、旅游徽章等)来补充学习。这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迁移运用,实践创新

获取信息不是终极目标,信息资源应当成为学生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论认为,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个环节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

学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温故而知新。为此,在学生学会积累后,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并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阅读积累、迁移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查阅图书、电话咨询、交谈、实验研究、上网、调查采访等方式搜集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着繁杂、无序、分类不清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他们在信息加工时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加工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经过加工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

三、加强指导,形成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限时搜集信息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浏览、速读、泛读、精读;读写结合,积累运用。注重摘抄型训练,重在语言积累;边读边思,产生共鸣。建立自主学习阅读卡,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性思考、理解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教师可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一周一次故事会、阅读竞赛、笔记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构建交流平台,感受成功。

一次应用的结束,并不是信息检索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在此领域自由涉猎、广泛吸取,做到以点带面。还要让学生通过继续检索信息、撰写小论文、编手抄报等多种活动,强化运用信息、整理信息的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四、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能力。通过摸索,总结出预习“六步法”,即“读、画、查、找、思、问”。其中的“找”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有关的信息。一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学生尝到了收集信息的“甜头”。收集信息虽然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但学生正好利用收集信息完成了课外阅读任务,而且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了。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共享,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118.

[2]朱晏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敖洁.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N].广西电大学报,2002(04).

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被批准为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

第4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累积法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面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教材中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实验的过程及结论的得出,自始至终都穿插、渗透这各种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这几年的升高中考试,对于科学方法的考察也开始成为热点内容之一,但在初中教材当中很少涉及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据可依”。因此,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但物理知识多数都比较抽象,那么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对他们理解和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探究影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因素,所以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还有,空气看不见、摸不到,但我们可以利用转换法,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只是初中物理中运用科学方法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物理问题需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物理主要涉及到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阶段,主要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比较法、放大法、理想实验法、归纳法、分类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方法。在这里,我就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和累积法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观察法

实际观察是学习初中物理学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直观了解和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观察法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在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同时看到瓶塞被弹出,对瓶口出现酒精烟雾则无需注意,但这需要老师及时交代,提醒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老师通常会用正、反对比观察进行讲授,如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老师会让学生观察增大气压和减小气压两个正、反面的现象后再给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探究被改变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贯穿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例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时,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最后得出欧姆定律。除此之外,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时,每一个实验涉及的因素都比较多,所以,就更显示控制变量法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三)转换法

转换法是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量不着的很细微现象或很不容易测得具体数据的物理量的规律时,把它们转化为学习者比较熟知的看得见、量的出来、摸得到的大的具体的现象或容易测得的物理量,再来认识它们的科学方法。

转化法在初中物理中也跟常见。比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由于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就可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在探究磁铁磁性强弱时,可以通过吸附在磁铁上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转化为测排开水的体积;测液体压强时,转化为测液柱变化的高度差等等。还有一些物理量不易测得,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对于这些物理量,则可以根据定义式转化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再由其定义式来计算它们的值。转化法的使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转化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四)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相对来说很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过程转化为效果相同或相等的的、比较容易研究的物理问题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比如说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变形是等效的,一个力就代替了两个力;在平面成像的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因为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代替物像的大小。这些都是使用了等效代替法,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运用了等效代替法后,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得出结论。

(五)累积法

累积法是指在测量很小的量时,常常将很小量累积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量的测量方法。比如,要测量书的一页纸有多厚,可以把一百页书累计起来测量总的厚度,再除以一百。再如,测一颗米的质量、计算心跳一次的时间,对于这些不易测取的物理量,均可以用累积法来测量,这样测量出来的物理量误差小,更接近真实值。

在探究一个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时,并不单单运用一种方法,往往伴随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并掌握每一种科学方法,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所需条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

科学方法使用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和掌握,不但加深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理解和运用,还能将所学习过的物理科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知识中去,或者应用于自己在生活或其他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境中去,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发现物理现象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做既是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信息技术在经济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05)

第5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在心理学上,把这些行为就叫“学习助长”。简单地来说,一个人的表现会因为别人的注意,或竞争,而有所提高。当有他人在场时,他可能会比独自一个人时,表现得更好。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7年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结果表明,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学习助长现象。我想如果在骑车人的后面,跟上一条饿狼,那他是不是骑得更快了?

特里普利特认为当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别人评价自己的想法,你关心别人的评价,就会自我驱动地,就会有更好地表现。另外人和人之间,还有隐蔽的竞争,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逞能”。在各种比赛活动中,啦啦队和观众的鼓劲声、以及其他运动员的表现,都可以促进表现。

生活中也是一样,在这个电视机和DVD普及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呢?有人说电影院的音响效果好,我想这只是一个原因。当初我在清华上学时,在大礼堂看过数不清次数的电影,当遇到激动人心的情节时,学生们会自发地鼓掌,甚至欢呼,那种上千人一起笑,一起激动的心情,不就是“学习助长”吗?培训现场也有如此的效果,有的课程,你在家看书就学会了,为什么还要去听课呢?因为有人喜欢那种气氛,和别人在一起学习的气氛。有的中学老师也有体验,某学生说:我不到教室里去,就看不好书、写不出东西来。这说明教室对他,有助长效应。也有学生说:我坐在教室里,什么事也干不好,这说明教室对他,有抑制作用。

我们在培训时,如何利用学习助长原理呢?比如说在培训时,把来自不同地区的人错开,分在不同的小组中,而且把数量少的女孩子平均分配,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如果是来自一个地区的学员,他们互相很熟悉,平常该碰撞的已经碰撞过了,早就没有什么新鲜的了,那个“烂人”一直是自己讨厌的,如何能在小组中更有激情?更何况他们之间谁强谁弱,早就已经是确定了的,还用竞争吗?互相促进的效应就很小了。而不同地区的人坐在一起,于是“学习助长”出现了。把女孩子平均分配,而且坐在小组中间,就更是这个道理了。但凡正常男人总想在一群男人中,表现出自己是最优秀的,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男女搭配,培训不累。这是男人的本性,你可以说是好色也好,可以说是本能也好,总之“学习助长”是一定存在的。我在发给企业的培训准备清单里,详细地说了分小组的方式: “请把培训现场的桌子和椅子,摆放成下图小组的方式,这样便于学员交流。每个小组7个人以下。无论教室大小,桌子要尽量小。小组之间的空间,讲师可以走过。在不影响学员交流的情况下,桌子越小越好。如学员人数多,可以增加组数,但不要增加小组的人数。不同地区的学员最好错开来坐,这样才有充分的交流,让学员学到更多东西,女学员平均分配,坐在小组中间的侧边。”

和“学习助长”相对应的是“学习抑制”。有别人在场时,有时你会和别人竞争,激发出你的能力来,但有时别人的存在,会让你感到消沉,感到到压抑,让你感到被打扰。心理学科特雷尔等人的实验表明,被试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材料时,有其他人在场比单独学习效果更好。但当学习比较复杂的材料时,效果则相反,单独一个学习的成绩,优于有他人在场情况下的成绩。也就是说,对于动作简单而又是熟练的工作者而言,当众作业时,会因众人的注意而加强动机,使得作业成绩有所提升。但对于动作复杂而又是初学的新手而言,当众作业时,会因众人的注意,而紧张与增加压力,因而造成作业成绩的降低。因此在安排工作时,如果是一般简单性劳动(挖沟、挑土等),在责任制的前提下,集体劳动效率高。如果是复杂性工作(创作,设计等),则尽量让其单独思考。

在培训中,学员尽量水平差不多才好,尽量不要高层、中层和基层搅和在一起,有些公司说多一个人不多,少一个人也不少,多来人能节省培训费,为什么不让多来?可那些基层员工,会被中高层员工压抑,而不敢发言,或怕发言后别人对他有负面的评价,因此产生了“学习抑制”。

第6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又说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思维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以提出问题为教学的主线,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问题的深浅取决于解决它的愿望和迫切程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决心,为学生自主探索、发明创新营造气氛.在物理教学中,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小实验、小故事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惯性”概念时,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汽车开动时,站在汽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往后倒?”再如:“用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塑料尺子做摩擦起电实验”、“电磁现象实验”等等.教师都可以抓住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体验分析,协作探究,促进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培养创造能力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要求教师:(1)树立“主体”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2)注重对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3)强调全员参与、合作学习.课前,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提供实验器材、直观教具、模型、学习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联想类比、阅读思考、归纳分析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协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前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在学生探究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找到恰当的方法,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疑惑,诱导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思维处于渐进之中,同时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实验探究常按“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变学生随意猜想为有据假设.探究的问题引出来后,教师不仅让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假设的依据.因为只有通过对问题思维加工后得出的假设,才对以后的研究有效,或在研究中少走弯路.如:讲“摩擦力”时,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与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 …….这时教师不应急于把自己的推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了事,而应从学生感知的事物中启发他们进行有序、有理的思考,以获得正确的假设.二是变教师设计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教师不必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实验进行分组操作,那样从表面上来看,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高,实质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验能力,只要教师精心设疑,加上鼓励和引导,并通过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就能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感悟交流,求新求异,拓展创新思维

第7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一、看历史书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可以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书则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平时看历史教科书,要五到:目录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到,把握学习模块概况;课文正文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二、课堂听课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方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五、做历史练习的方法

第8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第9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难学多了,大有摸不到边的感觉。通过几次考试之后,对是否能学好高中物理,都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疑问号,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过渡中出现了一个“高台阶”。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特别是对意志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材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而谈一谈高一新生学习高中物理应掌握的几个方法:

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崇尚理性

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始于伽俐略、牛顿时代。研究内容非常广: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分子、原子。

二、为什么要学好它

物理学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万有引力----揭开了天幕:上九天揽月,到下五洋捉鳖;2、互联网的出现----加快和促进了-现代的交通,通讯,科技,工业、农业、商贸;3、核物理------影响和困扰着当今世界。

三、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静态物理—感性认识----直观。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2、高中----动态物理---理性认识---抽象。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如 物体――质点。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曲线,匀变速曲线,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算术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文字从浅显至严谨,过程从定性到定量。而此时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学生倍感不适。

四、学习方法(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学习的需要了)

1认真理解物理概念,精确把握物理含义,弄懂每一个知识点。(1)教材中的知识点,既要明白它的内在本质、又要弄清它的外在联系。并使之有条理系统化、规律化。重点放在概念的联系理解与规律的运用上,理解概念要并使之有条理系统化在"准"字上下功夫,掌握规律要在"用"字上下功夫。物理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的常见错误有:(1)只看概念间有联系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它们有本质区别的一面;(2)把数值相等理解为概念相同;(3)以"观念"代替"概念";(4)只看到文字叙述中相似之处,忽略了原则上的重要区别;(5)"从属关系"不明,因果倒置,将量变式误为决定式;(6)"先入为主"将认识绝对化。要在"用"字上下功夫,不但要掌握物理的基本内容,还要明确它成立的条件及其推论应用。(2)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非常注重对概念的精准理解,而且学得越深,这种精准的理解要求越高,比如说初中学路程,到高中学位移,位移的概念比初中的路程的概念只是多了一个方向,若同学偷懒觉得高中的位移不就是初中的路程,结果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实际进行计算的时候,对方向非常不敏感,或者对方向的定义总是在混在了一起,看似简单的问题,结果做的满是漏洞。“路程”和“位移”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2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1)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高中物理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会觉得听不大明白,这题还未懂,下题又开始了,心理烦躁,久而久之----学习效果就不好了。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知道以后进入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可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2)复习的方法是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之后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也是战胜遗忘的需要。

3、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上课专心听讲是最重要的环节的,抓住核心,事半功倍。(1)主动听课。主动听课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考和接受;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学习的主人,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2)注意课堂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因此,笔记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人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复习。

4、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1)确定研究对象。认真分析其形成的物理过程,不添、漏条件,把握关键字眼,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要辨清。2)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高中物理是由抽象的思维建立起的物理模型,尽可能的使用图解法,使其具体化,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挂钩 。每个模型都有具体的公式和原理去解决它。

5、做好练习,加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1)做好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不能想到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绝对不能抄袭。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说过:“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一定要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2)精做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做到举一反三。加强运用数学知识,高考中,许多数学方法不到位,计算能力不行,要浪费大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