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第1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亲子沟通;初中生;行动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57-05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当前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⑴亲子沟通的定义 [1];⑵亲子沟通的状况,包括沟通的内容[2] 、沟通的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3]、沟通的问题[4];⑶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5];⑷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6];⑸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教育对策及实验研究。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较为全面,如于学兰等[7]采用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团体实验法、个案法对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具体措施包括转变家长的观念,传授相关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知识,对家长进行集体咨询,利用心理常识课和个别咨询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所选个体进行具体指导等。国外对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如对儿童焦虑的口头表达 [8],或者特定类型行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滥用、肥胖症等[9]。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实验皆是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设计的,而参与的亲子双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单向”的干预;⑵多数实验旨在将父母和子女分开进行干预,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结果来验证实验效果;⑶缺乏对实验干预过程的质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对重庆市某中学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级2个班级,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进行施测。两个班级的学生共94名,选出PACT总分显著低于总体平均分的学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实际困难无法参加活动的学生,最终参与研究的家庭共13个,形成一个以“亲子成长工作坊”命名的活动团体。其中,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有3个,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参与的家庭有10个;学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绩优异者2名,成绩中等者7名,成绩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专7名,本科1名;父母职业:农民1名,工人2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1名,公司职员6名,公司管理人员2名(因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家庭中,有一方参与时间不固定,所以只对固定参加的一方进行数据收集);家庭结构状况:单亲家庭2个、核心家庭11个(其中再婚重组家庭2个);家庭子女数目:独生子女家庭10个,非独生子女家庭3个。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所有项目采用自陈测验五点记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确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总体α系数为0.8699,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554~0.8465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8015,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间。经本研究实测后的总体α系数为0.8410,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991~0.8757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7416,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间。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8~0.8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1~0.73之间,相关适中,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1.2.2自制活动反馈表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1.2.3 “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最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来收集资料:⑴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前首先进行总体需求评估(包括亲子双方参与活动的愿望、活动安排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据评估结果单独制定第一次活动的方案及活动方式的总体分类。⑵执行既定的活动方案,并根据特定的活动情境灵活地调整部分内容。⑶每一次活动结束时,亲子双方共同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进行现场讨论(经亲子双方的同意之后录音,事后整理为文字稿),由研究者进行归纳整合后形成下一单元正式的活动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动后及时总结自己的观察体会。⑷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亲子双方填写“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收集活动整体情况的相关数据,结合之前各次活动的评价以及研究者的体会,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室,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1.4.4 活动方式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最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最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2.2 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举例

2.2.1亲子游戏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2.2.2角色扮演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2.2.3故事分享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最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2.2.4案例分析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2.2.5知识讲授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最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最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强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学校指导帮助下,以家长为主导,寓于实践活动中的亲子双主体互动”的亲子关系模式[13],但这些活动由研究者单独设计,亲子只能被动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动并非研究者单独设计,体现了亲子双方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采用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体验作为评估的结果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活动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量化考核的不足,这也是行动研究的独特之处。但由于部分活动内容与家庭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考虑到亲子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比如对于知识讲授,有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家长也认为其中部分内容如心理学理论知识“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这与研究者的带组技术以及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另外本文筛选工具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的实证效度资料不足。所以,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学兰,孟育群.关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验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之5: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14.

第2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肩负着为少年儿童读者服务的重任。文章通过对当前少儿读者阅读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113-03

收稿日期:2013-11-02

作者简介:王晓芳(1981-),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员。

1国内少年儿童阅读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全国大中城市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显示,在阅读态度这一项里,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少年儿童占97.71%,其中13~15岁的样本不同于上小学的样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能力,13~15岁是少年儿童可以自主选择并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关键时期。《报告》中调查样本对阅读环境的选择结果为:在家里读书的占58.05%,图书馆占30.99%,学校、书店、公园广场只占3.92%、2.77%、1.86%,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少年儿童阅读的首选场所。关于阅读来源,《报告》显示自己购买占比例最高,为80.72%;其次为向图书馆借阅、向朋友借阅、在书店里看。阅读目的以个人兴趣为首,其次为与同学交流、提高学习成绩、老师要求及父母要求。

少年儿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是一项需要用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来完成的历史使命。把公共图书馆办成学校第二课堂,是公共图书馆馆员一贯追求的目标。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与学校联合,开展一些围绕社会、学生关注的热点阅读活动,如:专家讲座、组织读书会,举办读书节、进行读书奖励、征文比赛活动等,鼓励青少年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引导青少年走进图书馆,把图书馆真正变成他们学习的“第二课堂”。

2打造良好的少儿阅读场所

2.1打造良好的少儿阅读环境,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

公共图书馆的少儿读者阅览室的布置要注重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喜欢新颖、好奇的特点,阅读环境要优美、整洁,色彩明亮鲜艳,阅读桌椅和书架的高度要考虑儿童的身高,努力营造“轻松、温馨、和谐”的阅览氛围。我馆极力营造符合少儿特点的阅读环境,特别摆放了绿色植物,悬挂识字拼读海报,张贴卡通动漫图片,布置充满了童真童趣。因少儿阅览室接待的都是12岁以下的小读者,我馆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心理特征及阅读兴趣的变化,分别设置亲子共读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年龄在0~6岁的孩子可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阅读,主要推荐图文并茂带拼音辅助的童话、寓言及活泼有趣的卡通读物;年龄在7~12岁的少儿可在少儿阅览室阅读,主要推荐篇幅较短、浅显易懂的历史故事、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等读物。在推荐书目上,我们尽可能拓宽小朋友的阅读面,鼓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讲故事是引导幼儿读者爱上阅读的第一步,大多数幼儿读者都是在故事中进入阅读图书世界的。我馆特此举办了“超级宝宝”故事秀大赛,此次活动结合了听、说、读、演,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少年儿童搭建彰显个性、展示风貌、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本次比赛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通过朗读、提问、讨论等手段引导幼儿进行阅读,诱发幼儿的阅读思维,以此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我给宝宝讲故事”亲子阅读活动中,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经验时说:“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对孩子关心得很少,这次省图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我和孩子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也增进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太好了。”亲子阅读能让孩子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亲子阅读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愉快的享受和情感的交流。

2.2把好订购质量关,完善馆藏资源

藏书建设是少年儿童阅览室的基础工作,只有丰富的藏书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少儿图书阅览室文献资源要突出儿童读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求学科齐全、品种丰富,具备满足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阅读水平的少儿需要的资源。从文献的内容上,既要有帮助少儿学习的作文集、题集等参考书,又要有丰富多彩的中外名著等课外书,还要有生动有趣的各类休闲娱乐书;从文献的适用范围上,既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较为简单的书刊,还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挂图、撕不坏的书等;我部还在每个假期举行“小小乐采团”活动,组织小读者和家长集体采购图书,在丰富馆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小读者的阅读需求。

3加强少儿读者服务工作措施

3.1开办家长学校,鼓励亲子阅读

父母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对子女最好的阅读指导。现在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亲子阅读的效果比馆员辅导阅读好,既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又可满足他们依恋家长的心理需要,从而喜欢来图书馆阅读。我馆亲子共读阅览室自开放以来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认可,孩子的早期阅读问题及身心发展一直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因此,我馆与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潜能开发专家建立联系,与他们展开了不定期的儿童心理辅导公益系列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与咨询,家长们深感此项活动非常有意义。我馆还有“周末亲子欢乐影院”,全年播放娱乐、益智、科普、经典影片达80余场,观看读者万余人次,使低幼读者和家长在我馆享受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更增加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3.2通过书展挑选图书,指导阅读

王晓芳:论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王晓芳:论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一位深爱阅读的孩子应该知道如何去选择他们想要阅读的资源,知道如何有效地浏览群书,知道如何取得他们找不到的资源信息,更应该明白如何建立一批适合自己的藏书。因此,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要把鼓励孩子选择索取阅读图书当成首要任务完成,让他们懂得如何有效地选择索取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据报道,国外的中小学生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独自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写出的文章也是像模像样的“大手笔”,其深度甚至可与大学生所写的文章相媲美。这样的成长经历必将使其享用终身,这样的工作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近几年来,我馆通过书展辅助少儿挑选所需图书,其中包括“4·2”国际儿童图书日安徒生系列书展、“4·23”世界读书日主题书展、最新儿童文学书展、亲子精品书展等,参展图书近万册,许多家长以及小读者反映这些书展的形式新,图书内容好、质量高。书展期间,阅览及借阅人次屡创新高,大大提高了我馆文献的利用率。

3.3切合社会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

我馆根据不同的纪念日组织主题少儿活动,如:图书宣传周期间我馆少儿阅览室精选出百余本小朋友喜爱的图书供借阅;“十·一”期间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书展,提高小读者的爱国意识,培养小读者坚强的意志和品德;此外,我馆还举办了“龙图杯”少儿速读竞赛活动,以传播速读技能,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和能力,以培养形成高效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题,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和中小学生的热情参与,300余人听取报告并观看竞赛过程。还有少儿书法绘画比赛,小读者积极参与书画展览活动,现场作字画30余幅,将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知都表现在字画中,提升了小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又如:少儿换书交友活动会,此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96名小朋友及百余名家长参加了换书交友会,小朋友们共交换书籍378册。少儿读者及家长对此次活动也非常认可,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少儿手中读物的利用率,同时也激发了少年儿童团结友爱的精神,并通过换书交友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3.4利用宣传周、读书日等活动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少儿读者利用图书馆

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等受群众欢迎的活动,扩大影响面,拓宽服务领域,把少儿阅读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如:走进社区、学校、幼儿园,利用丰富的馆藏与他们合作建立馆外服务流通站,定期、定量地为他们提供便利服务。我馆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来临之际应家长们的要求,盛邀哈尔滨市数学高级教师、省市级优秀教研员胡连弟老师举办了“让数学成为一种习惯”少儿公益讲座。活动中,胡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胡连弟理论串讲、数学意识公益判断以及活动礼品派送等环节,在为家长们树立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理性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潜能,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与媒体合作,及时向媒体通报服务举措、少儿读者活动情况,把图书馆为少年儿童开展的多姿多彩的活动宣传出去,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在“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我馆围绕“读书给人智慧,使人勇敢,让人温暖”这一主题,结合“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与东北网联合发出了“捐一本书,圆山区孩子一个梦”的春风行动爱心捐书活动。借此活动,我馆向社会各界朋友发出向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捐书的倡议,并将图书收集、整理后,捐赠给哈尔滨市贫困地区学校,捐建了爱心图书室。此次活动也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3.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以广大少儿读者为服务对象的图书馆员,除了有很好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还要热爱少儿事业、热心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更要了解文献的资源分布,了解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书和数据库,解答不同少儿读者的疑难问题,并接受过专业化的阅读指导训练,具备阅读指导的工作能力,在阅读指导的规划和实施组织上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馆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内外的服务经验,完成了从图书管理员到“知识导航员”的转变,创新工作方法,定期为小读者们推荐新书、好书,指导少儿读者选择适合的图书。

3.6利用网络阅读,拓展服务空间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阅读。除宣传推广本馆的资源、开展各项服务外,还可在网上提供本馆新书目录和馆藏信息及各类网上共享资源,提供网上续借、预约、咨询、在线阅览等,让广大的少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项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小读者。为此,我馆于2007年4月“世界读书日”创建开通了全新的网站——“绿荫青少年”网,建立了一个青少年、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绿色网络家园。网站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还专程来我馆为青少年网站和少儿阅览室特别录制了一期专题节目,并于“小天鹅房房车”栏目播出。我馆还以“绿荫网”为平台每月推荐10本好书、新书,丰富少儿读者阅读。为了能让孩子们熟悉了解电脑操作,正确认识网络和利用“绿荫网”资源,我馆工作人员利用儿童阅览室上网区,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网络知识的讲座,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游戏的危害、绿荫网资源的利用等。孩子们踊跃参加,登记人数超过20人,每个人还填写了调查表,使绿荫网更多地了解了孩子们的需求。到目前为止,网站点击数已超过50,000,最大月访问量达到3,000余人,这样的数字来源于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对于学习任务日益繁重的少年儿童来讲,能够利用较少的休息时间浏览网站,获取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说明网站确实得到了不少孩子的关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宋学清.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借阅工作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3).

[3]周媛.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活动研究[J].图书馆界,2008(1).

[4]吴翠红.图书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J].图书馆论坛,2008(3).

[5]宋端荣.浅谈少儿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昌吉学院学报,2004(1).

[6]戈建虎.从少儿阅读现状看少儿馆的阅读指导工作[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7).

[7]周冰.做好少儿图书馆工作——培养少儿阅读兴趣,提高少儿阅读能力[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8).

第3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孙自敏(1972-),男,河南永城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河南郑州45000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95-02

一、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曾经的教育思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并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态度,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教师应该把劳累的体育训练变成趣味的运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硬性要求学生的成绩,关注培养学生的自身爱好,教会学生知识不难,难的是培养出学生的爱好。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淡化成绩至上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不光要指导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的锻炼,还要学会解决其生活学习上面临的问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引导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再者,教师下功夫研究学生,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运动计划,给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永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导学生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在教学中灌输团队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教学安排中,学科知识落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之间界定严格,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自然学科的教学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程时间,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在繁重的学习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造成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相对于外国同龄人的身体状况,中国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而新课标的实施,使原来形同鸡肋的体育课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学校也增加了体育课的教学学时,提高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升级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以适应体育和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应考虑到边缘学科知识的储备,如对于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问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自身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新课程改革实施时间不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全面理解,造成了一些和改革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例如,在教师角色转变上、新课程理解、自身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些教师不能彻底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的禁锢,依然认为教师和学生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教学中不能放下身段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依然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少参与学生中的合作;过多地强调自身的教学能力,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有些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依然遵循老套的授课方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对新课改认识不透彻,部分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改内容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已,充其量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对于新课改能够改变教育现状持有怀疑态度,不能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片面地改变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理论的缺乏。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出现认识偏差,在教学中过度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裹足不前,不能突破自我的授课模式,死板教学。同时又排斥新课改培训,满足于现有教学水平,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无法运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培训现状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培训方面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针对培训内容构建不同的培训体系,指定相关有效的培训课程。第二,加强师资力量投入,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选取国家教师、各高校骨干教师、学科精英教师作为培训队伍,使被培训教师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培养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专业性,针对被培训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思维方式设置多样的课程教学培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但是,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间接地影响了新课改教育的实施。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距离国家要求的课改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1.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体系质量也不容乐观,在培训中往往注重提高理论学习和提升理念转变,缺乏全面协调的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的调查分析,培养计划脱离实际情况,不能符合新课改要求,同时新课改培训的操作性不强,导致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时间常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冲突。培训方式的不合理和培训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采用较为传统的课堂听讲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缺少培训和学院之间的互动环节,教学氛围不活跃、交流少。体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运动性和自主活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训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的脱节。同时,体育教师培训的经费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创新性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3.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体育新课改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教育课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们往往既要上课,又要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还有抽时间参与培训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很难三方兼顾,培训的时间往往占用了工作和学习时间,甚至出现因工作而放弃培训的情况。

四、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及实施举措

(一)提高体育教师设计能力

提高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对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应该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深入了解分析的能力,使教师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如学生的机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等,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研究定位能力,培养体育教师分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结合教学任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通过资料和网络的查询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独立教学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做一名真正的反思性教师。

(三)体育教师评价能力培养

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培养教师的总结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质量评判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总结归纳经验;培养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剖析、分辨、思考能力,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独到的见解,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性处理,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评价能力和评价方法;再者,教师的评价运用能力,教师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学生,做到对课程题目、运动量、学生专业知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准确评价。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响应新课改政策的必要工作。在加强教师工作培训时,重点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大帮助。“少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综合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从业的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参与新教程改革,为教育新一代的有志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

[2]尹志琼.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8).

[3]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