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强化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如食物、温暖、考试分数、好的评估语、社会接纳、微笑、奖品等。斯金纳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他认为,老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进行连续强化,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转化为间隔强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较明显的表现,如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提高了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更高。如果学生的学习得不到相应认可或表扬,他们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甚至有可能逃避学习。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每一个进步都要进行表扬,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如在加速度概念教学中,初学者很容易将加速度与速度的概念混为一谈,一旦混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首先从速度的变化量开始讲解,讲透加速度的物理含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快慢的物理量。同时列举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说明速度的快慢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其次用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讲解,说明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t的比值。另外,说明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最后,强调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
把加速度的概念细分成多个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多个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地进行学习。对每个层次和单元的学习分别采用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最终达到学生掌握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目的。
二、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由此及彼”等教学思想,其内含也是学习迁移。
物理实验是学习迁移的一种实例。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有一个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得到一种“玩耍”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由此迁移到物理理论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质量的概念、质量与重量的区别,很容易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概念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弹簧秤测量重量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三、帮助学生记忆
记忆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没有记忆,所有概念、物理量及其含义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学习,知识的保持和遗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由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因此要求老师在上新课前,最好能用5~10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防止学习遗忘。在每一章节之后进行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种复习,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在复习中,老师要强调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主要内容包含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物理应用三类。对于物理知识,我们需要记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规律及其表达方式、一些物理常数、物理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有物理知识结构。对于物理方法,我们则需要记忆物理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物理应用包括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解题模式。同时告诉学生物理知识的记忆方法,大致有实验记忆法,归纳、总结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缩略记忆法等。
四、学习成败归因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认为,一个人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努力程度,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能力,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努力学习。由于努力程度可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因此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就会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内容要完善和科学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一个正确态度,老师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教学内容要讲得通俗易懂,教学课程不要太难,不要让学生认为我不是学物理的料,使学生将学习物理的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行。例如,质点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学生由于受到视觉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于质点的概念中所说的“质点就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近似地把该物体看做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称为质点”。这个概念不好理解,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引导学生慢慢建立一个物理学习模型,从现实和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举例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质点这个概念,使他们认识到抽象的概念是可以学好的,自己的能力是完全可以胜任学习物理知识的。
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让同学们认识到,物理不是只有那些非常聪明、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同学才能学好的。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代价的。高中物理知识,是符合学生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只要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现代心理学高校思想教育管理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未成熟性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身高、体重、内脏系统、大脑等生理素质方面发展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表现出不成熟性。因其不了解中国国情,未能充分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期待,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良好,但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所以, 当代大学生存在智力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其心理发展的片面性。
3.不稳定性
处在17~23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对待许多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然而,因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缺乏挫折教育,所以,他们在情绪、人格等方面还表现出不稳定的特质,会经常性地出现情绪波动、健全人格缺失等现象。
二、现代心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经历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人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需要、动机等内容的心理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不断深入,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3.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
(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
(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
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
(3)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
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
(1)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规模巨大的不良行为及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创建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芳.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03):12-39.
[2]蒋翠云.积极立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17-25.
[3]唐元,龚光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3):50-51.
本文作者:张庆飞工作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幼儿体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健康的保障,其教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一面,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因此,为了保证幼儿体育教育功能的充分展现,幼儿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特殊培养。在人格品质和成长经历上考查幼儿体育教育面临的个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发育;幼儿体育教师是幼儿良好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模仿者,其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魅力,将会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此,选择培养对象时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愉快的情绪和烂漫的童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另外,在成长经历上要了解考生的家庭情况,社会成长过程和受教育过程,在心理和心态上要向幼儿靠近。注重专业素养的考察在专业素养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良好的体育素质和身体柔韧协调是幼儿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够将完整的动作优美的展示在幼儿面前,还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要热爱生命、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永保童心;以儿童为本,尊重、理解、接纳每个儿童,创造与儿童生命相适应的教育,做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者。
师德是重要指标首先在教师职业道德上要重点培养,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上高度重视幼儿体育教师的思想觉悟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榜样,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幼儿的无形力量。幼儿模仿性很强,他们心灵里非常崇拜老师,对于老师的言行举止不但细微观察,而且时时模仿。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应该侧重在仪表庄重、大方,衣着清洁、整齐、朴素,作风和为人正直、活泼、庄重又亲切,成为幼儿尊敬又乐于接近的教师。实践证明,高尚的师德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必须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引导学生。课程结构合理优化(1)对幼儿心理学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幼儿园是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环境,因此,在培养幼儿体育教师时,首先应该结合心理学的特点和幼儿心理的特征重点进行学习,并教会学生自我总结和洞察能力,学会谦让、克服恐惧心理和分享精神。是幼儿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石。(2)艺术与体育的结合,作为一名幼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上的模式不能按照普通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结合艺术语言、形态、氛围等来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是科学有效的,尤其在音乐和舞蹈上的结合,是幼儿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所以,在培养中要着重在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课程上的学习,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进行体育教学,探索培养具有专科学历和艺体特长的幼儿教师的创新模式,以主动适应未来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3)幼儿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探索,根据幼儿体育的教学的特殊性,在培养幼儿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设置上要与普通体育教育专业有所区别,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等特点开发探索适合幼儿的体育课程,尤其在体育游戏的开发和合理应用,以及适合幼儿的运动项目上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4)卫生保健课程是必备,《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幼儿园保育岗位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在幼儿保育教师的基础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和科学指导。发展多种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作为新世纪的幼儿体育教师更要具备迅速的协调、应变能力,以及快捷、敏锐的观察力,示范、指导动作与关怀幼儿情感的能力。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获得快乐,取得成功。另外,在自学创新能力上要加强培养,不断掌握体态语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环境创设技能、教玩具制作技能和游戏创作开发技能等,是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要逐步体现。通过教材的选编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巩固幼儿体育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拓展训练;警察心理训练;价值思考
当前,在社会迅速变革背景下,公安民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形势日趋严峻,执法环境日益复杂,如何进一步增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广大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从而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显得尤为紧迫。近年来,随着国外警察心理训练理念与方法的不断引入,我国警察心理训练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公安部将拓展训练引入警察心理训练课体系,这种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极强的训练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经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种警察拓展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的不断丰富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
1.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主要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
一般来说,拓展训练都是需要制造某种困难与压力情景,让受训人员完突破这种困难情境,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激发潜力、自我超越。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从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也达到熔炼团队、凝聚团队的目的。这种训练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扩展到心理训练、管理训练、团队训练等方面,成为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拓展训练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开展得较晚,是一项年轻富有朝气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室内的、场地的,还有别具一格的野外练习;既可借助于特殊器械练习,又可因地制宜、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开展;既有训练个人的项目,也有针对团体的练习。因而,在我国的各个行业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素质训练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身,受到诸多的好评。
2. 警察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拓展训练不同,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or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2]。心理训练源于起初的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员某项心理素质进行有意识的专门训练,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提高运动成绩。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针对特定行业人群,以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应用心理学界也将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研制大量专业器材,通过严格的训练,优化了个体职业心理品质,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很多专业领域,如教育、军事、警务、航空、医学、文体等,得到普遍推广。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仿效国外的心理训练体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近年来主要应用于运动心理训练和军人心理训练方面。
近年来,以培养和提高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警察心理训练取得较大发展。警察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水平。尽管我国警察心理训练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仍然有较大的突破。从2005年开始,公安部以民警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结合警务工作实践,与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制了民警心理训练专用设备,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山西等地建立起了以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其主要模块包括室外训练场、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恢复舱、行为观察室、心理档案室等,开始了对民警心理训练进行大量的尝试。
二、警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存在问题
1. 警察拓展训练不等于警察心理训练
随着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大量的心理行为训练设备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得到运用,这使得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错误的将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等同起来,认为拓展训练就是警察心理训练。深入分析,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拓展训练更强调户外的演练,而警察心理训练则不应局限于户外,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软件或者构建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从训练目的上看,拓展训练着重培养团队意识与个体基本心理品质,并不具有职业倾向。而警察心理训练则旨在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同职业培养挂钩。因而,二者在训练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心理素质训练、压力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景处置训练等,培养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使其更适应警务活动。
2. 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有效评价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但我国引入较晚。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旺盛生命力,其作用得到了我国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将拓展训练作为提高人员素质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心理学研究者从其原理出发,用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及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等来解释拓展训练的效果[3]。毋庸质疑,拓展训练在提高人员心理品质与团队意识上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以拓展训练为基础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它是否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则有待于深入的探究。对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尚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并未对其进行测量分析。我国的警察拓展训练是从部队拓展训练移植而来的,某些军事院校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过量化比较。如工程兵指挥学院训练合格率由过去的71%提高到100%,优秀率由12%上升到48%。训练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归功于心理行为训练[4]。但是,军人与警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这种拓展训练的移植,对于拓展训练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对于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应重新评价,应该运用心理测量学对训练前与训练后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
3. 警察拓展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项目较多,主要分为: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场地心理行为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心理行为训练分: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心理行为训练一般而言更注重对高空项目的训练,旨在磨练公安民警的意志力,提高综合心理素质,通过克服对高空恐惧,来提高心理的承受力,提高公安民警的意志力。不难看出,这种训练在培养某些警察心理品质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如意志力与承受力以及对情绪的操控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忽视了其它警察心理品质的培养。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必须有完整的体系,即要有明确训练项目及训练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就警察拓展训练来说,需要确立哪些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之间是否应该存在逻辑关系。在训练实践操作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训练流程与训练步骤,训练多长时间多少次,这些方面都没有切实的思考。
4、警察拓展训练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各省市公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公安民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主要针对对象为新警及晋级民警。另外,在某些警察院校也开设心理训练相关课程,对学警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高。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心理减压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开展攀爬、高空断桥、信任背摔、横空越过、极限逃生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的训练,培养警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磨练和强化在高危险境中的适应能力、团队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基础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心理行为训练并不应是针对所有民警,而不做区分。每个民警的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基本心理素质,如感知、记忆与思维想像及情感与意志等方面,也体现在个性品质上,直接影响其沟通协作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这就要求,需要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进而通过心理训练对某些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与提高。也就是说,需要因人而异设置训练项目与训练时间。同时,对于不同警种而言,每个警种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对每个警种的警察训练,也应区别对待。
三、 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1.项目与方法多样化
警察心理训练应全面涵盖警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即包括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层面,又应包括警察在各种特殊警务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迅速变革的环境中,着重培养警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则更为重要。与此相适应,要求开发更多的心理训练项目,来提高警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在训练方法上也应多样化,除了现有的训练方法,如心理图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及角色扮演训练法等方法之外,也将采取多种方法,不完全依赖环境与设备。
2. 模拟真实化与高科技化
警察心理训练是一种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因而越是接近真实警务实践的模拟就训练效果。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在一种情境下学会的知识与素质,在另一种相似或相同的情境下,会获得更好的迁移效果。因而,在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中,所形成的心理素质与知识会在执法实践到得到最大的迁移。开发项目模拟真实性越强,而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训练手段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将使训练模拟的真实度更高,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注释:
[1] 彭琨. 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作用[J]. 公安教育, 2009.10
[2] 皮华英. 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初探[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03
[3] 王学博. 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应用原理及模式探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4] 刘洋.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创新模式[J]. 警察实战训练研究, 2008.06
关键词:叉车设计色彩心理学涂装设计色彩调和
一、国内现有工程叉车色彩的现状
(一)单调无序的色彩模式
中国的大型机械设备涂装设计目前仍处于起发展阶段,企业和公司在涂装设计过程经常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色彩涂装在整个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我国现有的工程叉车大部分是工业运输车辆,是指各种轮式装载、堆垛和托盘的短距离运输工具。对于叉车涂装颜色而言目前常见的主体标准色均为暖色,诸如红色、橙色、黄色几大类,车体上除了国标要求的各类标记、各类编码外,没有任何附加的色彩与图案,相对于偌大的叉车显得单调无序,并且单元分块也毫无秩序,这样的涂装虽能够较大地提高了叉车的易见性及诱目性,但却又显得呆板无趣识别度低,无法从同类品牌产品中脱颖而出。
(二)缺乏功能性的色彩表达
产品的形式追随功能,色彩与图形的选择搭配是表现产品最直观的效果,通过图形色彩等画面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传递表达信息的方式最为快速、直接。就叉车本身而言,操作员的驾驶舱、机身底座、操作板、货叉、内饰与操作员的行为发生直接联系,这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师通过反差明显的色彩对比以及各类醒目的提示标语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同时叉车外部的涂装设计也应考虑到对车身的保护作用并非仅含装饰作用,但目前市场上叉车对这些功能部件色彩区分并不明显,也缺乏相应的心理暗示与色彩标志设计。
(三)缺乏设计美观性
叉车整体涂装的美观性是提升整个产品附加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及工程叉车,人们能联想到的无非是大片的黑色,红色,或黄色,显得老旧、脏乱,目前国内的叉车涂装主要以防止金属腐烂和标志作用为两大主要目的,这种功能性色彩涂装并没有过多讲究视觉审美以及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缺乏一定的美观度[1]。国内叉车品牌合力H2000系列工程叉车车体以灰色为主,用橙块区分车体与驾驶舱,灰色增加了叉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耐脏性,但通体灰色既缺乏美感也不易区分货叉与内饰,同时对于合力品牌标志的突出也没有帮助作用,但对于这种室内搬运叉车将其色彩与其环境中的货物有所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程叉车色彩心理学相关研究方法
(一)孟-斯宾瑟色彩调和原理分析
在我国国家标准GB/T5698-2001《颜色术语》中,颜色被定义为“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有指称、识别、传递、审美的功能,是一种人眼视觉反馈至大脑的心理感受,它受人的生理色觉、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工程叉车的涂装设计过程中对于色彩的研究与运用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基于科学与数字化的研究手段将颜色感知这种感性的内容变得独立起来,排除个人情感的因素,建立一种工程化、数字化色彩工学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色彩的搭配与调和过程中采用孟斯宾瑟用数理方法以理性化、数字化的工程手段应用于工程叉车的色彩涂装设计,运用数学计算公式的形式,搭配和调和出最适合的色彩原型,在较为单调的工程叉车配色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且在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的原理中的几何公式中还分别对色彩的色相、明度与彩度的间隔下了定量化的定义[3]。通过对第一暧昧、第二暧昧、同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调和等属性进行分类和划分,根据基准色相和色相环进行等分,一个色相环可被等分成8个部分,并且在由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划分的5个区域中,可以发现明度和饱和度在色彩调和中有着更大的作用,由此在工程叉车的色彩涂装中应用孟斯宾瑟色彩调和原理可将车身的每个部分做出色相、明度、纯度的精准涂装,提升工程实施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二)色彩的符号性分析
任何决定其语义含义的符号,其形式都可以用特定感官系统识别的符号来表示。严格地说,符号这种形式存在于心理空间中,符号形式与信息的传达特性密切相关,如符号语义、信息编码、信息解码等[4]。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与文本的符号,对于色彩而言,色彩也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在研究心理学的基础上,探究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即设计色彩心理学,并将色彩的内容以符号和情感的方式表现。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往往可通过视觉特征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从而诱发心理上的情感因子,使不同色彩仿佛具人心理上的某些情感特征。如色彩的温度感、轻重感、体量感、强弱感、严肃感与亲切感、华丽感与质朴感等。基于这种色彩对人心理和情绪产生情感倾向,掌握色彩影响人感觉的因素有助于分析色彩涂装中如何表现工程叉车的特征,选择给人感受较轻快的颜色表达轻便型叉车的速度感(如绿色),选择给人感受厚重的颜色表达重型工程叉车的稳重感(如黑色),用纯度较高的颜色(如黄色)涂装叉车的安全装备以此来表示警示效果。
三、工程叉车色彩涂装设计分析
(一)工程叉车功能性涂装设计
工程叉车的色彩涂装与普通私家车辆的外观色彩有着较大差异,在涂装设计上需要运用色彩来表现它理性与功能性的特征,包括对其识别的处理和操作系统的处理。因此,设计过程中结合叉车车身安全色与其对比色的正确运用能够准确表达其功能性特征,并且给予场外人员一定的色彩警示性。同时,在操作系统上的处理,主要是指操作者与工作人员使用过程中直接产生人机交互的使用部件部分,对其色彩的部分应做出对应其特点的色彩涂装。这些部分包括车门、侧开口把手、转向系统以及驱动系统等其他功能附件,对于这些功能性的操作应用应采用有利于工作人员使用的主要安全色并搭配相应的辅助色彩[5]。除此之外,工程叉车的货叉部位较为尖锐,不仅与操作人员产生直接联系,并且是施工操作的直接危险物,应合理使用安全色对降低操作失误率、其驾驶室与制动系统的距离安排也应符合人机工学,避免人眼在作业环境中出现误差,产生失误。在表达工程叉车功能性特点时可以考虑色彩符号性信息传达的特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心理语义,传递给人们不同的色彩价值观。例如黄色的交通灯传达警戒的信息同时也给人心理一种紧张的情绪。因此,工程叉车的色彩涂装也是设计色彩符号的一种体现,它是基于一种编码后的符号载体是设计后的色彩,其作用是在于通过色彩符号来表达不同色彩对于工程叉车涂装所产生的功能差异,审美差异以及情感差异。不过一般来说,色彩的符号性多与设计类和艺术类学科研究相关,虽缺乏十分严密的规范性,却能够较为契合表达艺术性、美感性的内容,既有审美性的意义,也不乏功能性的严谨,能够体现功能与审美的完美融合。因此,在使用色彩符号性这种设计语言处理工程叉车的色彩涂装时,充分考虑人们在情感上的共性,也要考虑到工程叉车使用环境与使用人群的群体性的特征,才能够有效提升操作人员在人机交互工程中的舒适度和使用效率。
(二)工程叉车涂装设计主体色调选择
工程叉车作为一种工程搬运交通工具,其视觉色彩设计与其作业环境和危险系数都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车辆的色彩涂装设计与环境相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警戒和大型机械的功能性特征,因此,在车身涂装中主体色调的选择应考虑到改善环境因素与营造环境氛围的过程中色彩起到一定的调和作用,这种调和作用也应与适合人类活动为原则[6]。此外,作业中的叉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将其涂装成显眼又有警示作用的安全色又会给工作人员和作业者以窒息感和危险感,那么在色彩涂装设计时需要将二者进行合适的相互调节,选择与作业环境有较大明度差异的颜色并稍稍降低其颜色纯度,以突出其整体同时保证警示的作用,提高车体辨识度[7],使叉车的车体外观色彩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工程叉车的作业场所工作强度大、人易疲劳颜色的选择要避免引起人眼的疲乏与不适;可优先选用蓝色、草绿等冷色调,冷色给人开阔、冷静、沉寂的感觉,能缓解疲劳,减少错误率;另外,作业场所较为肮脏、灰尘泥土过多,油污严重,叉车适合用高纯度的耐脏色,例如深灰、深蓝等色彩。
(三)工程叉车涂装设计辅助颜色选择
辅助色主要为主调色的辅助与衬托,一般而言,单一主色调的涂装设计会显得叉车缺乏美感且无法突出品牌特色,因此,工程叉车涂装的需要一定的辅助色彩搭配,一来是提示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进行人机交互作业,二来是提升整个产品的附加值。其中应用主要包括车门、内饰、侧开口把手、转向系统以及驱动系统等其他功能附件,对于这些功能性的操作应用应选用相应的主色调并搭配一定的辅助颜色。通常,工程叉车的主色调颜色一般为1-2个,在此基础上配合一种到两种比例合适的辅助色为调和色彩,其主色调主要为暖色、冷色、光泽色、无彩色等几个类别,不同的主色调要进行不同的搭配,例如冷暖色的相互配合,光泽色与无彩色的单色之间的调和;功能性附件选用黑色、灰色等低调的无彩色进行涂装;外观部分采用明亮的色彩并结合电镀的方式增加金、银、镁、铝等金属,其材质质地坚实、表面光滑、反光力[8]能够有效表现工程叉车的华丽和质感;此外叉车最外部也可镀上一层金属镍以增加整个叉车的硬度提升产品质量与寿命。
(四)工程叉车涂装设计色彩调和比例与美度计算
色彩的调和比例需要一定定性与定量的数据美度公式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考虑色彩符号性特征,根据一定的知觉、经验,正确判断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9],最后确定色彩的调和比例,以孟-斯宾瑟引用了的巴娃哈夫的美度计算公式为例说明(如公式1)所示1.M=O/C公式1中:M为色彩美度;O为秩序因数;C为复杂度因数秩序因数,其中O的计算(如公式2)所示:2.O=∑Og(仅为无彩色组成时)∑Oh+Ov+Oc(包括有彩色时)(公式2)中:Og表示无彩色组合的秩序因数;Oh表示——色相差决定的秩序因数;Op表示明度差决定的秩序因数;Ov表示彩度差决定的秩序因数。式中Og、Oh、Op、Ov其数值通过各属性间的调和关系查表可得,具体数值(如图5)[3]。其中公式1中C(复杂度因数秩序因数)的计算(如公式3)所示3.C=Cm+Ch+Cv+Cc(公式3)中Cm表示配色总的色彩数值,Ch、Cv、Cc则表示配色过程中的色对中的色相差、明度差、彩度差的色对数值。其中色彩调和过程中Cm起着重要的作用,当M值越大其配色效果越好,而M0.5时整个色彩调和的效果是符合审美的,故此工程叉车的色彩调和比例选取过程一定的经验认知加上如上所示的美度计算(公式1、2、3)同时进行多维度的测试,(1)首先根据孟斯宾瑟色彩调和原理(如图2)整理出3-5种色彩搭配方案并提取色彩样本,同时为避免由设计师主观意识而对色彩样本给调研效果带来误差,可采用Rhino和Keyshot等3D制图和渲染软件制作成效果图生成色彩模板以便调研效果直观有效。(2)根据现代的审美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色彩数据并汇总成表格,广泛随机选取用户进行市场调研,得到工程叉车色彩调和以及心理原始数据[10]。(3)将调研得到的数据与M(见公式3)进行对比建立线性方程关系式,再结合美度计算公式从而得出最优的色彩调和效果。用这个公式验证工程叉车涂装的色彩美度,进行主色调与辅色调的分别计算,这种形式得到的结果相对客观,采用样本对用户进行随机调研的方式得到的反馈能够发现工程叉车涂装在色彩搭配中的问题,从而在进行涂装色彩调和的时候找到其中的侧重点,也方便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涂装设计方案并进行下一步的方案明度、色相、色度差的色对数值选取以达到最优的色彩调和方案。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1986年,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届数学教育心理学会(PME-10)的分组会上,冯・格拉斯菲尔德(VonClasfield)等发表了题为“合成单位及构成它们的运算”的研究报告。然而引起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是支持这一研究的理论框架――认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自此以后,建构主义成为继“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之后国际数学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建构主义的先导
早在50至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由于长期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巨大影响,使得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获得人们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儿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关于数学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特别是“授予与接受”的观点的直接否定。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belief);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J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政工作;研究生;有机结合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心理咨询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对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紧张心理矛盾的缓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存在着很多重点和难点部分,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性的不足。从这些问题出发,加强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从两者的结合中寻找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
1.心理咨询的内涵。心理咨询是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心理应用学科。在学术界,针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很多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学所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或临床治疗的模式,所咨询的对象主要为生活中存在压力或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咨询的主要行为是教育他们通过模仿一些新的行为和策略,进而最大限度地对他们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进行支持。根据这一心理咨询模式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针对遇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以晤谈、引导和帮助的方式,促使来访者在情感、认知和态度上有所转变,以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负担进行解决,促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分析,其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阶段,很多时候都在人们实际的工作中被当作一个概念而使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但是这一观点无形之中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过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有一定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心理咨询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分析,两者都是从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这四个层面上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意识上的问题,都是立足在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并同属于社会意识。因此,在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的部分心理障碍也能从世界观和人生观角度的转变中去解除。不可否认,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性,在学生精神障碍的产生中,其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与偏差,那么在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从心理咨询所强调的“内部对话”进而从“信息—理智重组”的角度进行思考。在针对社会责任感和生存价值的探讨中,思想存在偏差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的人生观、有缺陷的认知方式等就能改变。此时,心理咨询并不是单纯语言和操作上的技巧,在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对教育和领悟的功能进行了强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备着一种咨询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个别谈心法和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非常相似。因此,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由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以协商和交谈的方式帮助来询者解决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以提高来询者在心理上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心理咨询中,其对人内在潜能的发挥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可供描述的人格倾向,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等。在咨询的内容范围上,心理卫生、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学习生活、心理障碍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心理咨询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咨询中暗示引导的实施并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针对来询者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来询者心理上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发展方向上所面临的问题,以促使学生能够针对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发展方向上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性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开展需求出发,其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实践锻炼等多个环节都包含其中,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考察与研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据是从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中探寻的,价值导向色彩非常鲜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与重点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出发,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年龄大多处于23~25岁,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基本成熟,也具备着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研究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定的怀疑,社会趋同性比较明显。而受研究生学习时间比较多的影响,在个体上的交流时间就存在着不足,同时受研究生学业压力主要在科研上的影响,由学业所造成的就业问题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在研究生人际关系出现失调、受到不确定性的威胁和挫折、自我概念定位不准、对社会和群体存在非认同性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就会存在很大的波动,而思想的波动还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高度紧张—低恐怖程度或低度紧张—低恐怖程度型焦虑为主,存在一个从酝酿、形成到呈指数扩张的过程,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显性焦虑也有隐性焦虑。同时在思想不断扩大、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变化趋势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呈现着极为相似的一致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特定的主体对研究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其所存在的难点主要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三个方面。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本轻研”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学校中的很多领导者都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成熟,已经成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义不大,因此将重点都放在了院校中的本科生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层面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相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来讲,仅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对研究生的第二和第三学年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不是很足。从教育主体相对单一的模式分析,高校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校开始就归属自己的导师,两者的交流最多,导师负责研究生学术、生活、思政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高校中导师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而导师本身的科研任务就比较繁重,交流水平参差不齐。导师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上,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为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实施。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心理学的原理,不仅可以增加它的科学性,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难点的分析发现,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由于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逐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研究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缺乏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引起的。结合这些因素考虑,从以上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出发,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从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借助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态度,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服务,是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借助心理咨询方法,有效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研究生心理障碍的调整和校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分析,对两者之间关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并在结合中不断融合和渗透,心理咨询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2.正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也是不能回避的。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出发,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学生工作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的优势。但是,不论两者有着怎样的侧重和优势,目前对于两者的认识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新的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随着我国教育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心理咨询将会逐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独立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从这两种思想出发,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看到,将两者合二为一或同一化,在理论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理论上的不足也必将引起实践上的错误,将两者对立必将无益。基于以上观点,心理咨询要想服务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对两者的结合辩证地看待,虽然它们在目的上有一致点,内容上有交叉点,方法上有共同点,但是在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实践上两者就需要构成一个同质互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以艺术沟通的心理咨询方式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不可否认,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和他们的就业压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都是最多的。同时,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开展中,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艺术的心理咨询沟通方式,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咨询要想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对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需求和偏好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方式。然后,采取艺术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这种艺术的沟通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新的观念去教育研究生,以朋友的身份和语言艺术进行交流,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咨询的原则和方法自觉地借鉴和运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心理咨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艺术的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的选择,以使心理咨询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针对研究生所实施的心理咨询在专业性上的要求更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的实施,心理咨询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为了减少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失误,建立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上的相关学历,并接受过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培训,在考核合格后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制订研究生心理咨询师的任职标准,逐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任职条件,保持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更好地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上,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其中,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文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和实践,对研究生心理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生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滁州师专学报,2009,(01):157-158.
[2]张国兵.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67-68.
[3]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46-247.
[4]张建东.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01):134-135.
“面对种种压力与困境,我们不应逃避,而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帮助员工及管理者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打造充满弹性的心智与心态,为企业营造一个良性应对压力与挑战的氛围,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与抗风险能力。”宋琦说。
用“心”的力量训练情绪智力
《培训》:您从事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多年,当初为何会选择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并成立HMC?
宋琦: 2006年底,一次偶然机会让我接触到一项情绪管理的培训项目,那个项目非常有意思。它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情绪,并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你从中获得真切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对工作压力的缓解,对家人情绪的调节,以及直观自我成长的变化。起初,我认为它是一种工具或方法,然而,长期的体验让我发现它更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态度。因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组建团队,正式成立了HMC。
HMC通过激活心脏来改善健康、提升组织绩效、促进整体幸福感,减少人们的不良情绪和病痛。我们希望通过创造个体和群体心脏、情绪、大脑的和谐,把人们带进一个更高心智水平的平衡状态。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会因为压力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我们会教授学员们缓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技术,找到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及建立一种在压力中能够快速恢复的能力。
《培训》:支撑HMC产品的方法论是什么?与传统的心理学相比,该理论的优势有哪些?
宋琦:美国HeartMath心脏数理研究所关于交流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生理机制对信息加工、知觉、情绪和健康起着重大影响作用。同时,该研究发现逐次心跳之间的变化模式能反应出情绪状态的改变,消极情绪会导致心律紊乱,对人体的其他部位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相反,积极的情绪会使心律更加和谐稳定,从而使人体系统运行更有效率、负担更少的压力。这种心率节奏快慢的变化情况就是心率变异性(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
心率变异性或心律模式将心脏和身体的感觉传达至大脑,影响决策涉及的大脑中枢以及保持冷静(尤其是在具有挑战性或者压力的时刻)的能力。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调控,保持心脏和谐,有利于发挥心理功能,包括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注意、直觉和决策能力。一旦达到心脏和谐,我们将有更佳的绩效表现,同时会更自信、积极、冷静。
区别于传统心理学培训,HMC用生物反馈仪器检测心率变异性这项指标,通过改变心脏节律来调节情绪反应与心脏能量,增加情绪弹性,帮助大脑正确处理外界信息,做出正确抉择,提高学习、工作效能。
激活心脏的“智能”
做自己的情绪教练
《培训》:为激活心脏的“智能”,Self-Coach(自我情绪管理训练系统)项目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
宋琦:心脏能够向大脑发送有效指令,帮助调整情绪和建立新的情绪模式,其关键在于学习如何改变我们的心律,使之从紊乱过渡到和谐。
最初,HMC开设了“情绪管理与压力转换”课程。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系列中“从改变认知入手”的慢速路径,该课程借助神经心脏学在情绪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开始,围绕着具体的行为方法,帮助员工和企业管理者提高自身应对压力及情绪管理的能力,进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以及组织绩效等。
但是,“情绪管理与压力转换”课程只有1天的授课时间,其效果的延续和评估都会成为学员面临的共同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不断研究,最终开发出了Self-Coach项目。它是一项综合训练计划,将1天的教学课程拓展为1+21天的训练计划,共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内在测评,我们会对参训学员进行在线测评,了解参训者的初始状态。
第二阶段是集体面授,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掌握情绪能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并接受现场训练和评估。
第三阶段是自主训练,借助便携式移动监测设备,制订每天的训练计划,学员每天提交一定数量的训练数据,完成21天的训练。
第四个阶段是在线辅导,我们在课后安排专业教练,通过在线互动方式解答大家练习过程中的疑问。
Self-Coach项目采用面授和在线微课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持续学习使用专业教学生物反馈设备,帮助学员在练习中缓解压力,改善其相关的生理状态(比如血压、肌张力)。这将能提高学员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能力,最终确保学员学以致用并获得最大化提升。
《培训》:据了解,除了Self-Coach项目外,HMC还有一个国际认证项目HeartMath Coach,它从哪些维度为学员带来了提升与改善?
宋琦:Self-Coach和HeartMath Coach项目之间既是递进关系也是包含关系。Self-Coach项目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偏重自我成长与修炼;HeartMath Coach项目则需在解决自己问题之后,尝试帮助他人成长,主要面向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教练的个人,以及想引入教练技术的组织。HeartMath Coach项目要求学员除了具备相关训练心脏的技巧以外,还应拥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并且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中具备教练的能力。
教练技术是培训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它没有过多的行业限制,教练们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技能、认证和实践经验。目前有很多教练培训教授的是教练技巧,而HeartMath Coach的培训当中更重要的是一对一教练模式――如何将HeartMath的关键技术、方法和理念融入到教练风格中。
《培训》:今年,“创新”是培训界的热词。您认为,与传统的教练型课程相比,Self-Coach和HeartMath Coach项目在授课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宋琦:传统的培训从行为改善切入,即我教你怎么做;大部分心理学培训从情绪感受、心智模式切入,即我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我们的培训却是从生理调解切入,通过改善与心脏相关的生理指标来引发不同行为表现。
我们最为创新的授课方式是将生物反馈技术设备运用于课堂,大多数企业管理培训不会涉及到这种技术型的设备。相比传统培训课堂用到的量表,HMC采用的生物反馈技术可以使整个培训数据呈现得更加客观,让学员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并且科学有趣的互动游戏会让学员们的参与度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在我们授课、研究以及数据跟踪过程中,会频繁使用到基于心率变异性研究成果的应用软件设备,即Inner Balance以及emWave Pro两大设备。Inner Balance是帮助个人提升情绪健康水平的工具,属于便携式设备,它通过减压方法练习、理论科学导读、自我监测等,让学员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emWave Pro是PC端软件设备,它有更详细的数据图谱,可以和Inner Balance形成数据的链接,帮助专业教练实现远程辅导和数据监测。
情绪调控 管理者必备的能力
《培训》:万事万物都不会停滞不前, HMC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宋琦:HMC的发展方向就是坚持做“你身边的情绪教练”。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术,并且带着这门技术更进一步地帮助他人。因此,我们一直在推广Self-Coach项目,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这个项目,另一方面也希望培养一批潜在专业人士。
同时,我们会大力推广HeartMath Coach国际认证项目,计划认证一批专业的情绪教练。这批专业的情绪教练可能会来自不同的行业,这样可以把我们的技术应用到不同领域,为不同领域的人群提供帮助。
HMC将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学员内在心理状态,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的变化既然带来了焦虑,当然也可以找到新的平衡,而这需要我们拥有更强大的智慧。未来,HMC所训练的教练队伍会成为社会中和谐的守望者和引路人。
《培训》:回顾十余年的培训经验,您认为在未来人才培养领域会出现哪些热点?
宋琦:纽约时报畅销书《2010大趋势》的作者派翠西亚・奥伯汀(Patricia Aburdene))曾经在她的书中写道:“未来,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精神所能提供的自我支配能力,即对自己的认识以及个人的支配能力,这也正是追求世俗领导力、优异表现和权力的关键。”并且她还在书别提及了HeartMath的“心能开发”项目。
“心能开发”是一种自我情绪能量调控的能力,各人对压力的耐受力存在差别,耐受力高的人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保持自我平衡系统的协调,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管理者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力图控制事业的产出,精力充沛,能欣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因此,他们能成功地对负面情绪做出自我管理,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并在不断的自我管理与适应中培养自己“顽强”的品质。
《培训》:站在心理培训专家的角度,您觉得未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ing influ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f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not to solve, effectively, and will evolv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ill cause serious ha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s analyzed,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creat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help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development.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Key words: 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crisis;interference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103-02
0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导致其心理疾病的成因,对其心理危机进行积极干预,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表现为他们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强烈的求知欲望,较稳定的情绪反应和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具备健全的人格。在面对各种挫折和矛盾时,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并积极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不存在明显障碍。但是,大学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根据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23所大学的抽样调查研究,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华南师大在两年时间里,对全国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两万名大学生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现15%-25%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则更多。①这些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开始成为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调节手段。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性危机,指大学生在个体成长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求学与就业的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问题、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以及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感悟问题等,这些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的内在的影响因素,具有内生性和自我调节性的特点;另一类是情境性危机,是指生活中突然遭遇亲人离去、失恋、考试或干部竞选失败、暴力伤害或其它突发性意外事件等,这些问题主要来自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外生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就类型而言,大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发展性危机,情境性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就危害而言,情境性危机的危害普遍大于发展性危机,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对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分析可从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方面着手,两方面原因共同形成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2.1 主观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或者遭遇相同的突发事件时,不同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某些主体会选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用行之有效的行动去化解危机,并在危机的解决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意志,最终可以顺利渡过危机并能够获得自我发展。而另一些的主体在危机发生时选择逃避,这些人的逃避行为会导致危机应对心理发生变化,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最终导致应对危机失败,甚至可能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在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各因素中,源生于个体内部的主观原因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①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差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对困难和挫折的感觉不在于所遭受的应激事件,而在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观念和态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年龄上正处于情绪起伏较大,心理波动明显的阶段,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表现出过分的自尊、自恋或是自卑、自暴自弃。在思维模式上,他们往往采取“聚焦式”的方式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缺乏发散式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容易把全部思维都聚焦在眼下的遭遇上,表现为意志消退或情绪失控。②个性缺陷。法国心理学家凯立希认为:个性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这些特征和属性包括:需要、动机、情绪、自我知觉、角色行为、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个性缺陷是指个体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存在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上的不足,容易出现个性上的偏差和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更有一些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丧失了接受危机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利益的伤害,这些都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大学生,对人生、事业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对友谊、爱情充满着纯真的渴望,他们有相当强烈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但又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对各种社会现实和生活经历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当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时,他们脆弱的心理就很难承受。
2.2 客观原因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外部困难和挑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干扰,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引发心理危机。①学习方面的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较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由学习挫折发展为心理危机,主要在于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或者个人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满足,学业的自我形象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自我评价。这也与学校及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学业仍然是最重要的依据不无关系。②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大学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人生追求,这些无疑都使大学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加之还有部分同学以前没有住校经历,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常会因为生活琐事冲突心烦意乱,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心理引导和调节,这些问题会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③情感方面的压力。从年龄和生理角度上看,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的群体,在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会有感情的经历。通过对大学生恋爱的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中约超过1/2的人谈过恋爱,但仅有81%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是在付出“真爱”。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及观念存在极大的偏差,容易产生问题。④就业方面的压力。随着我国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高校就业制度不断改革,近年来采取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使得就业竞争空前加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3.1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机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和荷兰等西方国家,近几十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在很多国家,危机干预已经是社区和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部分,在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将心理危机干预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3.2 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几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以下几种:①认知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基本平复,使其逐渐接近于危机发生前心理平衡状态。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事件之所以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伤害,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其关键在于学生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相关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并非危机事件本身或与该事件有关的事实。②平衡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心理危机初步形成的时期。该模式认为,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心理情绪本来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正是由于危机事件或事实的发生,使得他们的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心理情绪处于失衡状态,他们感到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解决面临的危机事件,最终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③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而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除以上几种外,有研究者也提出了其它诸如哀伤辅导模式、支持和干预技术模式、整合的危机干预模式等不同的危机干预模式理论,这些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将这些逐渐成熟的心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实践,必将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4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与咨询者的交谈、协商、探讨过程,帮助咨询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发散情绪的平台,通过咨询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咨询者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复杂的人生。通过建立长效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寻求心理帮助的平台,提供缓解心理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出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4.2 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在学校中建立快速、高效的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应当着力建设以下几个制度:心理危机预兆识别预警制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值班制度、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快速支援制度、心理危机处理的信息沟通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调控反馈网络,可以及时对各种心理危机情况进行把握和反映,从而形成良好的反馈和干预机制。
4.3 建设心理危机预防制度根据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现状,首先必须坚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其次应当开展对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识别能力,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反馈给有关老师和心理干预机构,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及时有效实施提供可能。
4.4 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如在高校中开展类型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得广大同学可以再更大的范围内去参与活动,去进行思想交流,将自身的情绪进行宣泄和引导,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充实愉悦的状态,这对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抵御心理危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① 李志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6).
参考文献:
[1]杨胜勇.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