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关键词: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5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迁安市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体系,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459处,累计解决了52.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由于投资标准偏低、自然条件复杂等原因,迁安市农村饮水工程还存在建设标准不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不高,规模效益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创新农村供水建设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迁安市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补助资金,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长期饮用干净水、安全水,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建设美丽迁安提供坚实保障。

1 工程建设的依据及可行性

1.1 工程建设依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L559-2011);

《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2015-2009);

《用水定额》(DB13/T1161.2-2009);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冀发[2016]3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迁安市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1.2 建设任务与目标

迁安市五重安乡、大崔庄镇、建昌营镇、杨各庄镇、扣庄乡及大五里乡美丽乡村饮水安全专项工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新建或者更新改造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配套布置更为合理、经济的管网来解决31个村庄,2.8万人的饮用水需求;为具备条件的村庄安装消火栓。以上工程的实施将改善项目区饮水现状,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保证率。

主要设计参数:

供水方式:单村供水;

设计年限:15a;

人口自然增长率:3‰ ;

用水人口:28364人;

用水定额:60L/人・d;

供水保证率:不小于95%;

供水水压:不小于0.1MPa(单层)。

项目区的2.8万人饮用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水不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部分村庄依靠自备井作为生活用水,村庄整体搬迁造成的不安全人口。

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迁安市部分村庄存在管网破损严重、水量不足、首部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造成供水保证率偏低;还有部分人口长期饮用水窖水和自备井水,水窖水由于存放时间长,造成饮用水变质、变腐、发臭。自备井主要取浅层地下水,水质没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饮水无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当地的农民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问题都不能解决,更不要说致力生产经营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当下解决生活饮用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工程的建设是对原有供水工程的巩固和提升,达到水源在水质和水量上都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

另外考虑到本工程的建设经济上有政策扶持、工程施工条件好、技术上有保障和管理上积累的经验,工程建设完全可行。

2 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1 规划编制必须把握科学布局,持续发展的方向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迁安市在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后,根据实际科学编制了工程规划。在规划制定中,迁安市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年度计划安排情况编制实施方案和工程计划,科学论证水源,合理确定供水工程类型、布局、规格、投资和建设内容。

2.2 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

充分利用国家“十三五”农村饮水投资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迁安市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对接现有专项资金的力度,利用多种途径,撬动金融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排。多元的投资机制有效的融合了社会各个层面对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投入,为全市美丽乡村的顺利实施提高了资金保障。

2.3 规范建设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而管理,落实项目法人制,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以及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机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质量监控,原材料进口、设备采购、施工质量等层层把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工程运行管理,明确管护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水质保障,确保了供水水质的安全。

2.4 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饮水专项行动督查机制,适时组织和开展了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了进度通报制度,引导和督促镇乡和项目村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及时整改,解决问题。对饮水安全工程为完成及运行管护等进行考核验收。

3 结论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我镇将普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美丽乡村活动场所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七五”普法知识,让法治社会深入人心。在我中学及我中心小学组织“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演讲活动,并将普法活动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宣传活动相结合,让普法无处不在。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嵩溪美丽乡村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法治元素,比如“法言法语”、“调解案例”、“法律典籍”等法治文化景观点,让群众在逛公园休闲时光也能学到法律知识,全面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我镇仍拟建嵩山美丽乡村及嵩安美丽乡村成为法治文化广场作为普法宣传阵地,通过做强做实我镇的普法宣传阵地,为我镇辖区营造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进一步提升我镇“七五”普法宣传成效。

 

二、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2017年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纳入绩效考评范畴,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工作落实。推动形成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宣传普及由人大机关牵头负责,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宣传普及由司法机关牵头负责,部门性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机关为主负责的“大普法”格局。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或参与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三、持续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

持续健全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审判机关要充分利用裁判文书公开、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巡回审判方式,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宣传各种法律法规;检察机关要结合预防职务犯罪开展以案释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刑事诉讼审查、逮捕、起诉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健全和完善执法过程“法律告知”机制,全面准确宣传部门法律法规。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 休闲旅游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 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试论湖南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北京城郊某镇集体资产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城郊型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研究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生态休闲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北京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建设的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 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冷暖北京城 关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 围绕北京城郊经济特点履行好农村市场监管职能 北京城郊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与经营对策 谈谈城郊型小城镇地块划分与开发模式的关系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开发研究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广告与北京城 文人落脚北京城 北京城的高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安金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现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EB/OL]. [2008-12-03]. /zxhd/xxkxfzg/fzgdybg/182498.htm.

[4]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2010.

[5]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实践与应用[M].2010.

[6]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3.

[7]张有义.交通拥挤费 治堵“妙药”还是“懒汉行政”[J].2007.

[8]Hall,Derek.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ern Europe:trans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65-176.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一是交通格局变化导致传统(古)村落的交通和信息交流彻底边缘化。近现代以来,水运交通网络逐渐被公路、铁路、航空立体运输网络所取代,传统(古)村落原所依托的水(陆)运线路逐渐萎缩、退化而沉寂下来。这既是传统(古)村落衰落的原因,也是其能够远离“喧闹”、得以幸存的重要条件。    

二是村域社会交往关系萎缩和退化。交通格局变化、村落彻底边缘化,导致了传统(古)村落社会交往关系逐渐退化和萎缩,村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越来越少、交往关系越来越封闭,村域经济社会变迁便开始进人到停滞和衰退模式。    

三是村民的生存环境和基层治理格局改变导致村落衰败,其中,村落的资源环境被大量破坏、宗族力量瓦解、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等,是导致村落衰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2.传统(古)村落与其他一般类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发展大同步、小差异:    

(1)古代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兴衰更替与其他村落一样,随皇权的兴衰更替律动,这是大同步。但是,传统(古)村落特殊的地理区位、名门望族的宗族势力及其传统、耕读文化背景及以农立家和工商发家的历史积累等条件,成就了传统(古)村落兴衰更替及和经济社会变迁的不同个性,这是小差异。皇权稳定、社会安定、传统(古)村落先于一般村落而兴盛;皇权衰落、社会动荡、战乱不息,传统(古)村落后于一般类型的村落而衰败。这种状况大体上表达了保存至今的传统(古)村落比一般村落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特性。    

(2)近代中国,传统(古)村落与其他一般村落同时、整体衰败,构成乡村“天崩地陷似的暴落的趋势”。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把尖刀”将所有村落宰割成“一幅千疮百孔的画面”(钱亦石,1934))。帝国主义侵略,封建残余势力摧残,军阀混战和割据,“……国家秩序混乱分崩,天灾日益倾数,还有财政金融的紊乱,使乡村中多量的出产品流人城市而不能得着相等的报酬,商业和市场的停滞纷扰,使农业经济上技术方面的准备也日益破毁,乡村中土匪蜂起等等。凡此种种,都使农业经济崩败衰落。农业经济的危机是一天天的增加,而有天崩地陷似的暴落的趋势”。    

(3)现当代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衰落快于一般村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传统(古)村落大部分衰败了,有的村整体消失了,有的村古民居与新民居杂陈比邻,历史建筑日渐消亡。但应该看到:传统(古)村落衰落与中国全域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相关,工业、城镇的勃兴与传统(古)村落的衰落此兴彼衰;传统(古)村落衰落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水平的极大改进和提升紧密相关,新村、新民居替代了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必须强调的是:当今中国传统(古)村落衰落,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而言的,是在农业农村空前发展兴盛、农民生活品质极大提升的前提下出现的,是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错乱”。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记住乡愁、保护传统(古)村落、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需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景秀江山图景,一定会在“两个一百年”的时限中“织成”。    

3.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得法”可延缓其衰败、延长其发展周期    

有许多传统(古)村落整体或部分保存完好,通过修缮、修复,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新生。怎样做才称得上“保护利用得法”,有两个极端的案例可供借鉴:其一,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建。在江南多雨潮湿、台风肆虐、白蚁横行的环境下,保国寺“鸟不栖、鼠不人、蚁不食、蜘蛛不结网”,走过1000多个风雨春秋,开创了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保存最完整、江南仅存的几座唐宋建筑之一。其二,河南焦作沁阳市封门村,位于太行山南麓,村庄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封门村四面环山,依山而建,村中房屋建设错落有致,村庄前面是一条河流,村庄居河流右岸建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村庄存在了100余年。由于过度砍伐、交通闭塞、饮水和粮食问题,加上上学难、看病难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逐渐由散户到村庄集体迁去。至今,村庄荒废30多年了,演绎出许多诡异事件⑨。    

第5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协办:乡村营建社

时间:2013年10月11日

地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演讲嘉宾

华黎 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黄印武 云南沙溪镇低碳社区中心项目负责人

任卫中 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

郝琳 乡村营建社主持建筑师,Oval Partne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reen董事合伙人

卢强 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

王忠 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10月11日,由《建筑技艺》杂志社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共同主办,乡村营建社协办的乡村“七”望论坛,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举行。

在全国建设与城镇化的浪潮下,无论是有着传统特色的古村落,或是处于常态的乡村,还是易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村镇,都面临着太多的问题。那么,真正适合乡村的建筑是怎样的?乡村生产如何继续?乡村生活怎样维系?乡村环境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在哪里?

围绕着这些问题。论坛特别邀请了TAO-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华黎、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任卫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主任穆钧、云南沙溪镇低碳社区中心项目负责人黄印武、Oval Partne 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reen董事合伙人郝琳、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强、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七位深入广大乡村进行实践的学者、设计师、志愿者,讲述他们各自的乡村建设实践和对乡村的期望。

黄印武老师讲述了自2003年起担任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代表,十余年扎根沙溪的故事。从四方街修复、古村落保护、沙溪坝可持续发展,到生态卫生设施、脱贫、对外交流,不同层面为我们展示了沙溪古镇的复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只局限于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在于当地百姓观念的改变,即提升对乡村价值的认同,从而使村民参与到整个乡村的复兴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乡村”。

穆钧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农村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筑技术、设计方法等的研究和实践,他结合毛寺生态小学、无止桥系列扶贫建桥项目、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以及2011年至今做的现代夯土建筑研究与示范等贫困乡村实践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设计师、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建造的故事,这是在城市建造中从未触碰的。穆老师最后的一席话:“对于乡村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以平等的方式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这应就是“授之以渔”,也令每位听众深受触动。

郝琳博士不仅是Oval Partne 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 reen董事合伙人,也作为乡村营建社主持建筑师,非常关注并实践于为乡村和平民的建筑。郝博士指出,鉴于城乡分离的现状,我们需要在乡村中做出三个引导,即空间策略与环境计划、生活方式与产业创新、社会包容与产业发展,这些理念在Integer生态竹屋、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安吉竹创中心三个已经和正在实施的案例中得到生动体现。对乡村有关怀、对乡村的建筑有观察、对乡村的人有关爱,由此能够看到人们脸上绽放的可爱笑容,这也正是设计师的期望。

任卫中老师是最特殊的一位乡村实践者,他自己出资设计并建造了五幢实践性住宅,一心希望建立心中的“生态村”,并自行研发泥土技术。他从泥土配比、强度,夯土强抗水性、开裂、掉渣等细节问题,进行了逐一讲解,为大家展现了现代化的土屋建造。同时“生态村”中也引入种植农业。俨然一个微型循环经济。

华黎老师从乡村的三个低造价的实践一一北京通州常梦关爱中心、云南腾冲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武夷山竹筏育制厂,讲述了一个城市建筑师进入乡村的故事。在乡村无定势和束缚的情况下,建筑实践反而更具创造性;同时以城市(外来)元素进入乡村(本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只有这两者“联姻”结合的产物才是适合此时此地的乡村。

同为建筑师的卢强,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从不同于单纯建筑师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乡本无界,只是在一些政策下使得城乡被人为地分离,乡村变成文化沙漠,资金无法进入,连环境也渐渐遭到破坏。城乡如何互补?卢总以“德懋堂一一基于本土文化的新乡村”为题,从徽居再生、传统民居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以建筑为载体的人才重回乡村、二十四节气乡游、乡村支持计划,一步步以设计改善乡村,靠近乡村,从而引导乡民的生活方式。

第6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第7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策略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02)

第8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开发;i头村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43-02

安徽省西递村是徽州传统村落中具有很高综合价值的古村落。旅游正式发展始于1986年,1993年9月成立村办西递旅游服务公司,自主经营并延续至今。199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2010年游客接待量64.55万人次。因根据户籍和房屋面积进行旅游分红的模式提高了村民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西递村成为国内知名的古村落景区[1]。

西递村作为古村落保护的典例,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见古村落作为历史遗留古迹,其遗留下来的特色习俗、特色建筑、特色美食等深受当代人的喜爱,所以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在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i头村为研究对象,对i头村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出粗浅见解。

一、i头古村落的特色及其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一)i头古村落的特色

1.i头村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i头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泽,而村就立于湖边的小岗上,故名i头。分i东、i中和i西三社,其中i东社和i中社相连,与i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i东、i中社左右阔210米,i西社左右阔170米。村前地坪宽阔,地坪上有3口古井及3口半月形水塘,面积3.5万平方米。塘基种满荔枝树、龙眼树和榕树,与村头、村尾、村后数棵参天古榕和木棉树环抱村子。其中村东的一棵木棉树与村后的一棵榕树均为该村十一世祖乐轩公手植,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村前农田广袤,鲤鱼涌西通“深潭”,东接巴江河,形成清幽、自然、和谐的环境。

i头村的村东头还有两件宝贝,那就是青云桥和红棉树,青云桥建于1507年,桥洞宽4米,深11米,以前这里水清如许,村里人经常在桥下划船、游泳,至今还有老人记得小时候红线女也在i头村唱过粤剧。以前花都有首民谣,提到“i头桥”,指的就是i头村的青云桥。离青云桥不远,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广州最古老的木棉树,某种意义上,这棵木棉树已经成了i头村的象征。

i头村是一个名人辈出村落,历史上的典范,若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促进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这不仅能够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还能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

2.i头村有极富负名的特色美食

i头村的特色美食有:南乳焖猪肉、飘香鱼酱、芋头焖扣肉、豉汁焖牛仔菜等。其中炭步镇的芋头具有“香、粉、浮”的特点,芋头的奇特之处在于十来斤重的芋头放在水面都不会下沉,广受附近村民及外来游客的喜爱。

3.i头村有丰富的建筑群体和历史文化

古村落建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i头村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村,现保存了很多明清时代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屋,尤以镬耳屋为代表,雅致且大方。古树环村,塘水相拥,环境优美,古屋保存完整,气势宏伟。i头古村立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i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二百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三十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二十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

历史上,i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i等12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i头村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之故事,还有谷诒公两发横财依然俭约而济村民之说。

(二)i头古村的保护开发价值

1.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保护古村落与建设美丽乡村丝毫不矛盾。美丽乡村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的经济的前提是要能够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暴力强拆古村落,伤害了人们对古村落文明的深厚情感,这是任何经济效益都弥补不来的悲剧[2]。

我国的古村落数量繁多,色彩独特,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是可利用开发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因此,古村落的存在与发展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需要我们去继承它所存在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2.i头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对广东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的旅游业不同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游山玩水,作词吟诗。现代化的旅游,因为人们的见识不断地增加,它逐渐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希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来之不易的假期中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假期的悠闲时光,因此,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业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要将古今结合,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i头村作为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其发展关系到广东省内其他现存的古村落的发展。2008年i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特色古村落”“花都乡村旅游点”;2012年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名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国家AAA旅游景区”。

若i头村能够借助国家的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以国内知名的皖南古村落为典范不断地改造自身,那么i头村所在的花都区也会随着古村落的闻名而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村民收入不高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传承古村文化。这对于广东乃至全国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i头村保护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落管理缺失

虽然i头村作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但是在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后,景区并不收费。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未能得到持续保护,看管人员少且服务质量较差。

村内制度并不完善,很多居民从古屋搬出去后就将古屋弃置一边,并无规范管理,因而大多数古屋现在处于弃置荒废的状态。

(二)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

i头村现存的古村落民居大都被破坏,名贵古饰、桌椅等被盗贼偷走时有发生,而有些墙体也因为常年得不到维修而开始出现裂缝。村民们对古村落本身的维护意识不够强,大部分村民将自己的古屋以低价出租或出售,或者毁坏原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屋而另起新居,这些新的变化与古村落的深厚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给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旅游规划的不完善

i头村虽然是国家级3A国家级旅游景区并且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黄金周,游客人数最多为几千人,而最少的时候只有几百甚至是几十个人,这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极其不符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旅游规划的不完善,配套措施不足,缺乏系统的管理等。

(四)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i头村因为村落里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没有相应的游乐场所,仅仅是一些古建筑,所以古村落是没有收取门票,同时也没有其他设施供应而收取相关的费用,因而该村落依靠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

村落中缺乏中高级住宿场所,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无专门的商业街,无进驻的购物龙头企业开展土特产的经营销售。村落中的餐馆都是村民自办的、家庭小作坊式的,卫生安全让人担忧,而且摊贩随地摆摊,影响了古村落的整体形象。

三、i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一)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制定确实可行的保护条约

国家需要提供古村落保护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对古村落进行维护与复原,尽力保持古村落原貌,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防止故意损坏古建筑人群。

政府要对核心建筑要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护,整治古村落周边环境,严格控制企业准入规则,提高古村落保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如果i头村需要将历史文化名村这一个头衔发扬光大,必须采取旅游与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以促使其发展。城镇化得发展必然导致古村落的变化,若一味地强调保护古村落,而不与旅游相结合,势必没有足够的经费促使其发展,况且申请国家拨款保护古村落的时间较为长久,期间,古村落的生存不仅需要村民自发地将古村落出售给相关企业让他们进行对增加开发古村落的旅游项目,为古村落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还要防止贱租滥租,以免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村民作为古村落房屋的持有者,拥有对古村落的支配权,所以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保障村民的利益,实施村落旅游业收益分红到户的策略,积极鼓励村民在本村就业,增加村民对本村落的旅游业参与度。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保安数量,完善治安秩序。增加村落内游乐设施,丰富旅游环境,提高吸引力。改善餐饮条件,保证村落中的餐厅具有合法的经营执照。

(四)加强宣传,打造特色文化与美食

i头古村落的历史悠久,文化氛围较为浓厚,旅游开发要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以i头村内的陈列馆为基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宣讲活动,聘请有较高讲解能力、沟通能力的讲解员,提高游客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认识,丰富其对古村落文化知识的了解。设置较为巧妙的文化活动,利用较为新颖的讲解模式,增加游客的参与度。鼓励村民利用本地地理资源优势,种植香芋,制作鱼酱,利用特色美食开特色农家饭店、土特产品专卖店,促进村内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寿兵,刘云霞,赵鹏.景区内旅游小企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西递村案例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2).

第9篇: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节事是“节日和特殊事件”的简称,英文标记为FSE①。国外最早研究者之一Watt认为,广义的节事包括传统的节日、法定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及人为策划举办的各种事件。本文中的节事是狭义的节事,指各城市和地区依据各自的资源和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活动。具体到乡村旅游节事活动,是指以乡村某一特定的自有的自然或者人文资源为载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展的背景,以鲜明特色的主题,通过一系列庆祝或展示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达到吸引游客参与,打造地方名片,树立地方形象的目的。

国外关于旅游节事活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果显著,有专业性的节事组织和学术刊物,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内容繁杂。我国旅游节事活动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河南洛阳的牡丹花会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旅游节事活动,随后创办了潍坊国际风筝节和哈尔滨冰灯节。近些年节事旅游逐步受到各级政府以及旅游部门的重视,各地节事活动缤纷登场。据统计,目前我国节事活动的数量达到5600多个,已成为世界节事活动的大国。

2.分类

根据目前我国各乡村举办的节事活动,大致可以把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分为以下几类②:

农村风光型。这是最基本的乡村旅游形式,即“到美丽的乡村去放松自己”,感受自然的魅力。这种旅游多以各地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景观为切入点,吸引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如云南罗平油菜花节、成都新津梨花节、中国西岭雪山南国冰雪节、齐齐哈尔观鹤节、伊春森林旅游节等;

农业产品型。这种旅游把旅游和举办地的农业产品结合起来,使游客体验到与城市生活生产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节奏,达到逃逸日常生活的心理需求。这类节事活动以体验农业的生产过程为主,辅以体验各种农村生活方式,如北京辛庄村的樱桃采摘节、通州西集镇的绿色果树采摘节、哈尔滨松北的葡萄采摘节、鄞江澄浪潭休闲钓鱼节等等。

民俗文化型。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和各种传统节日,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如同江赫哲族旅游节、连州保安重阳大神盛会、宁波市首届乡村美食节、天台山高山茶文化节等等。

历史典故型。通过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遗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乡村旅游节事,如都江堰名人李冰文化节,长清区孝里镇孝文化旅游节、曲阜孔子修学旅游节等等。

综合型。综合性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主题综合多样,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活动内容或者某种体验形式,去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产品。如郫县休闲乡村旅游文化节、成都天台山养生节、大连万家岭老帽山映山红旅游文化节等。

二、我国乡村旅游节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节事活动同质化,竞争力低。当前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大多是“赏花尝果+娱乐歌舞表演+商品展销会”的套路,这类节事大多只是利用农业产品的季节性分布,吸引城市居民到附近乡村体验农业收获的快乐,观赏乡村景观。然而,正是由于同种农产品的花期果期往往集中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商品展销规模受时间、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周边乡村举办的同主题的节事活动也都发生在相同时间,主题雷同,内容差别甚微,彼此之间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是低水平的竞争。

2.知名度不高,品牌化层次低。我国目前举办的各类乡村旅游节事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与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相比,品牌意识较低,持续举办并发展成为国际性节事活动的不多。据统计,节事届期在1-4年(届)的占60%以上,其中仅办1届的占15.88%,届期超过10年的节事活动仅占样本总数的18%左右③。除举办时间短以外,多数节事活动的知名度不高。以河北为例,河北省每年举办的各类旅游节事活动有几十种,但除了吴桥国际杂技节知名度较高之外,其它的如涿州元宵灯会、赵县梨花节等都是仅限于举办地的活动,知名度不高,不能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