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

第1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 基础专业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vel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Ba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SUN Haobo

(College of Scienc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College basic science specializing in employment has larger difference with other professional and skilled discipline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This is where there is a market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factors set limitations, but with the lack of objective targets college students, and effective mental capacity, such as in employment related to their own reasons.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applied to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al foundation major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is problem.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areer planning; basic professional

1 理论简介及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要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认知过程、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一反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致力于从建设性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拓宽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野。

在我国,由于学科设置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准备不充分,在就业中缺乏客观系统的目标意识以及有效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基础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这一方面,以关注人类美德和潜力等积极力量、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显示出独特的针对性、预防性,在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必能极大地促进基础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2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现状

(1)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主动性不强,行为滞后。一项由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的大学生有62%;规划不够明确的有33%;极少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约占5%。这显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主体性不强、行为滞后,其结果是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全面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意识。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规划自我,实现理想。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价值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的价值判断趋于务实主义,追求实惠,功利化倾向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工作面窄,且大多数工作内容属于非创造性盈利工种,但是在职业的去向上,他们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单位、待遇好的地方。在职业的选择、就业的选择中,没有从自身专业特点、个人能力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

2.2 积极心理学可以调适基础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目前来看,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由于专业的缘故可以从事的工作种类相对较少,受到的青睐度较低。在大多数高校,基础学科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也是所有专业中排名最为靠后的。

这种就业市场的差异使得基础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调查发现,和应用型专业学生相比,基础学科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从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到本专业的就业难度,感受到了就业的负面压力。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碰到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遭遇,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时,往往就很容易产生焦虑、郁闷、放弃的心理。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基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帮助他们客观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在精神上、心理上成人、独立,从而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及早了解社会,降低基础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

3 积极心理学对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1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树立“积极心态”

对就业较难的基础专业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起科学就业观,树立正确积极的心态对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基础专业大学生认识到职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树立二次甚至多次就业的观念,积极就业。其次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增强就业信心。这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因素,让基础专业大学生调整自己对待就业压力的心态,形成就业压力是相对的意识。

3.2 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与育人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积极的组织氛围可以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时的工作,应着眼于学生成长,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化、立体化的指导与服务。

高校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进程,应根据这一现实把职业规划知识以及教育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分解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如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要加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了解,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理想;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推进式教育,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学校选修类课程中着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毕业生的教育要着重角色转变、适度社会化及自我创业指导。

3.3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可能,所以要重视人的积极性,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引导个体健康成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主体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角色只是提供一种方法、工具,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人为本”,贴进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今后职业与人生发展紧密相关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最终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苏坦.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探析[J].心理教育,2012(11).

[3] 王芳.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企业导报,2010(13).

第2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3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博仁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结合心理学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教材:

一、心理学导论: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

(2)《社会心理学》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社会心理学,包括大纲所有的知识点。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心理学:

(1)《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最新心理学考研考试大纲编写。

五、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第4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本科 教学 教育考核 临床工作能力 心理学 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psychology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ndard. MethodsA research was done on four classes, which consisted of 114 students enroll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in 1999. Classes 1 and 2 were tested classes, Classes 3 and 4 served as controls.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ere adopted for tested class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trol classes. The teaching result was appraised by score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lementary knowledge (t=1.61, P>0.05), but they differed greatly i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s (t=6.86,3.75;P

[KEY WORDS]education,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linical competence; psychology, medical

医学教育在强调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应有所压缩、精简和调整,并补充新内容;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应突出为临床课的教学和临床实践服务[1]。现代医学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由于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起步较晚,课时数少,且往往被安排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范畴内,使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医学心理学教学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着将临床实践引进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来,并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形式(PBL教学法)[2]辅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1~2002学年中,从青岛大学医学院1999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3、4班作为对照班,1、2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共114名学生,男62名,女52名;对照班共114名学生,男63名,女51名。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科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班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2版,龚耀先主编)和校编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逐章系统讲授,辅之以电化教学及病例讨论。

实验班教材、大纲及电化教学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在于减少理论教学学时20%~30%,用此时间进行临床实践[3~5],实施时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①课前准备:老师提前将《医学 心理学临床实践纲要》发给学生,并根据《纲要》提出相应的问题。②分组临床实践:将实验班114名学生分为28组,分别进入不同的临床科室,通过接触病人、采集病史、翻阅病历以及与临床医生交流等方法,分析总结出问题答案,努力实现临床实践目标。③小组讨论总结: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践心得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全组同学一起针对本组的实践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并最终完成一份小组报告。④课堂讨论:利用4学时时间,请每组选出代表交流调查报告,同学们自由讨论。⑤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深入讲解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等问题,并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

1.3 评估方法[6]

①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态度。②对照班、实验班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基础知识占80%,病例分析占20%。对其医学心理学成绩总分、基础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3部分进行统计学处理。③采用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包含临床工作的意识、态度、能力等),由实习科室的带教医师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

90.8%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灵活新颖,印象深刻,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促进理论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协作。

实验班和对照班基础知识得分分别为70.70±8.80、69.00±7.57,两班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61,P>0.05);两班病例分析得分分别为14.90±2.67、12.10±3.44,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6.86,P

根据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的评估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得分分别为93.35±7.42和89.00±8.79,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60,P<0.001)。

3 讨

3.1 学生对增加实践课程的态度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实施后对学生态度的调查显示,9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学习医学心理学最大的障碍是理论知识空洞,缺乏载体,特别是关于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的章节更是如此。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主动地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转归的相互关系,了解医患关系中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讨论争辩等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因此,可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90.8%的学生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学生在拿到问题后进入临床实践前,需要先了解与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实践后又需要将实践所得信息分析整理,归纳升华。在小组充分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大班讨论,同学发言,大家提问、质疑、争论,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深入钻研的能力。因而拓宽了思路,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胆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普遍感觉到,要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既要分头行动,又要充分合作,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在相互的辩论中使理论更清晰。

3.2 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

由考试结果看,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并不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它引导学员灵活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全面考虑影响满足病人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由学生实习时的临床带教老师据实填写,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文 化背景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学修养,提高他们临床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一改以往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做法,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在实践中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

3.3 不足之处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虽然大多数学生赞成增加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增加实践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

虽然大多数同学认为采用小组讨论、大班交流的形式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讨论问题时,气氛的调节不宜把握,有可能出现发言双方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甚至转化为无意义的争吵,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加强控制力度,在学生的讨论即将变成争吵时及时纠正。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和更多地接触临床的机会,要求教师知识广博,对临床有深入的了解等[4]。目前,这些条件与需要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需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徐鹏霄,谢荣厚,李红. 医学基础课要强化为临床教学和任职需要服务的意识[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2):56. [2]张效云,董明纲,刘洁,等. 浅谈PBL教学模式[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2,19(3):80.

[3]严琴琴.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3):144.

[4]李建平,柳蓉,王宇红. PBL教学法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实施的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1):50.

第5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第6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摘要:随着高校师范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当前心理学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针对性,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心理学公共课;师范生;教学改革

加强心理学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当前高校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中的公共课是指高等教育中全部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让这些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应用心理规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公共课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人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师范生将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①。

虽然心理学知识对师范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探讨高校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的不足

1.师生对课程预期有差异

很多学生在接触心理学之前对这门课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就感觉有落差。据我对若干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抽样访谈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学以后就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治疗;有两成学生认为“学心理学可以看透人心”;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例如“心理学是伪科学”、“学心理学的都是精神病”、“心理学就是催眠”等。这些观念使学生对心理学抱有一些不合理的期望。

但是,其实针对高校师范生开设的心理学公共课既涉及多方面与心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日后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时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和技能。教师在心理学公共课中会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学公共课的观念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心理学与自己预想的不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产生失望的情绪。

2.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针对高校师范生的心理学公共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与心理有关的现象、规律和方法,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但是,由于课程中的知识和授课技巧的问题,使得心理学公共课与实际相脱节。首先,课本知识老旧,并且过于理论缺乏实践性。大多是知识理论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结论②,学生也不清楚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因此觉得心理学枯燥乏味。其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再者,心理学公共课很多时候是普通心理学的“翻版”或“简化版”,全校不管什么专业的师范生都用一套路子进行指导,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不能针对性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的内容,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因而积极性不大。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作为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公共课,其教学内容涵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在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帮助等方面,许多内容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够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做中学。然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规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当然,学校也安排学生大四的实习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实习主要是针对本专业并且与心理学公共课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对心理学的掌握和理解意义不大。

二、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学改革初探

1.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内容涉及很广,如果要求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所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不但教学时数不允许,学生也掌握不了。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是师范生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对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多讲授与语言获得和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只有有的放矢、技术实用学生才有兴趣学。

2.改变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

一般来说,高校里学生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加上传统的公共课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并记录,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因此课堂氛围较沉闷。其实,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知识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以提问或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通过这些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长期以来,心理学公共课要么不设置实践课,要么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这种做法经常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采取一体化教学,不但可以使心理学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时,不但没有了以往单纯学习理论时的枯燥乏味,而且很快在亲身经历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

总之,多年对师范生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遵循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多方面的提高。

引文注释

①李祚山,胡朝兵.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杨治良.心理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的初步尝试——介绍三个教学实验[J].心理科学通讯,1983(3).

第7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发展心理学依据考纲,共包括八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婴儿心理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心理发展。在这八部分中,各有其考查侧重点和考查形式。

前三部分可总结为一个模块,都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总括性的内容。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概述主要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是什么、主要的研究设计有哪些、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该部分的考查侧重于研究设计和历史发展,其中历史发展主要把握杰出学者对教育心理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而研究设计可结合实验心理学内容一起梳理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了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两部分,该部分内容为各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相对较少考查,即使涉及也多以客观题为主。

第8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第9篇: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是2010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顺子。

内容简介:内容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此外作为对执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内容也涉及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职业操守等内容。

2、《咨询心理学》是 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凤池。

内容简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相关学科学生及专业工作者学习心理咨询的专业教材,也可供临床医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学工作者、社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