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
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
1.1 生产与服务性差
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
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
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怡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2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不可能完全照搬原有的建筑村落模式,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不相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与环境景观,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保护农村乡土特色,建设集休闲旅游和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筑景观任重而道远。新农村景观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必须在美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材料学、气象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2.1 强化景观规划理念
将景观设计规划理念纳入新农村建筑规划中,需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挥当地的地域个性,即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村民思维方式和建筑样式,设计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即当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等,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
2.2 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现有乡村民居中有历史价值、名人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居,要尽量予以保护、修缮,有的可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功能完善,便于现有居住者的生活改善;对于村民自建不符合本地传统民居风貌的砖混建筑,应进行传统风貌改造;对于统一新建的新村,应具有乡土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样式、城市样式;对于无景观价值、无法改造的新旧建筑应予以拆除。
2.3 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大都没有得到政府文物部门的保护,但对于乡村景观和村民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注意保护、修复。对于曾经塑造了村民记忆而又已被拆毁的重要传统文化景观,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如一些村庄里的牌坊、戏台、庙堂等。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继承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实现现代乡村建筑的文化复兴。
2.4 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的乡村一般都有公共空间,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它们是村民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些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景观建设中,要注意赋予这些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现有公共空间应进行建筑改造、四周绿化、座椅设置、灯光配置等景观功能完善,根据村民需求和村庄实际,进行新公共景观建设。
2.5 建筑景观“点”“线”“面”体系构建
“点”――民居庭院空间。庭院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的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庭院是乡村建筑景观的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可从植物景观、水景观、设施景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
“线”――街道空间景观。街道空间要结合地貌、地形进行植物、水体、铺装、小品、宣传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街道空间景观。
“面”――广场空间景观。在广场设计中可结合农村独有的特性,采用一种质朴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材料、传统符号、人文特色等,来展示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强调节点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6 新农村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乡村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 复旦大学,2012.
关键词:风景园林 人与自然 和谐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滨水区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带更新建设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游憩功能是滨水带还原市民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特征。解决了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规划设计出滨水的公共连续的步行系统以及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1]。
1.1 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与对策
1.1.1 老防洪堤的改造利用
将过去的防洪墙进行改造利用成为层层叠叠的波状防洪堤,在不同高程的滨水开放空间分别采用台阶入水式、坡地与台阶逐层亲水式、滨江步道等,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的亲水空间,解决了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满足人们对不同亲水空间的需求。
1.1.2 设立自然生态驳岸
设立自然生态驳岸可以在防洪的同时为游人创造宜人的亲水环境。局部地段通过内挖形成湿地小岛,有利于扩大过水断面积和调蓄库容、防洪除涝、减少河道流速以及丰富河道水体形态;部分护岸还运用了生物工程方法,在护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护岸坡,形成自然生态驳岸。
1.2 滨水公共连续的步行系统
结合滨水空间设置可达性强、亲水性强的滨水步行道,连接各个重要景观节点,形成一个顺畅多样的步行系统,为游人与自然接触创造良好的交通基础。
1.3 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
活力的滨水区需要多元的滨水体验单元,如工业码头置换成的多功能亲水广场、船坞改造成的跌水生物净化展示区、更新保留塔吊后形成的观景台、隐匿在绿坡中的滨江茶室和咖啡吧等。
2 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在自然山水园林城区的规划中,应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环境,从城乡一体融合的更宽的视野来规划城区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内容,塑造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区新形象。
2.1 处理好生态关系
2.1.1 城区与乡村的生态关系
城乡生态关系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力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个体成长机制的积累和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交换等各方面[2]。
(1)教育方面
城市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乡村生态文明的典范和基础,要把城市先进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方法向乡村推广和渗透,全面实现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氛围;
(2)生态方面
应将乡村的生态优势引入城市,通过生态绿色廊道布局的生态规划设计手段,将乡村优良的生态与城市的生态体系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一体的生态面貌;
(3)土地利用方面
要全面统筹城乡各自的土地利用需求,避免城市扩张对于乡村土地资源的侵蚀和占用,以限制城区的无限制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保护方面
要充分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从城乡融合的大环境营造角度开展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建设,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环境生态上的保障。
2.1.2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关系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带。要把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走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统一与协调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全面提高城乡结合部乃至整个城乡的生态环境质量。
2.2 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
在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方面,以昆明市官渡区城乡一体绿化为例。
2.2.1 功能分区
规划功能分区宏观上与官渡区“两周三片”的经济发展布局保持一致,两条景观廊道轴和三个绿色开敞空间片区,达到经济发展与绿化生态建设同步,人类活动与自然山水和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规划功能区划。
2.2.2 空间结构架构
在“两轴三片”的功能分区基础上,依托“山、水、城、乡”渗透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形成“网、点、块面”结合的“五纵六横四片十二点”景观生态绿地空间布局模式[3]。
“网”———公路、铁路、高压线、河流等绿色景观廊道所形成的“五纵六横”。
网状结构,系统的将物流、能流源源不断地在城市、乡村、各生态系统之间传递,达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点”———公园绿地、绿色开敞空间、小区绿地空间等大型绿色斑块结构,点缀在网状结构体系中,形成了12 个主要绿点即“十二点”。“块面”———大面积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水面、林地等植被绿化环境较好或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形成4 个生态绿色块面即“四片”。
3 以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近年来,废弃地的合理利用成为时兴的课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废弃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整治和改造,更多要求通过优秀的景观设计让场地重获新生[4]。
3.1 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
合理调整场地,人工疏导和整理,改变不良现状,使其趋于自然化、景观化和生态化。
3.2 有效改善水质
调整水系的布局形式,营造生境丰富的水体景观,控制水位、水体流动的方向,确保水系的自我循环;运用水生、湿生植物净化水质,并集中展示,在生态净化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
3.3 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
河岸处理采用人工景观与自然形态相结合的方式,对老河道的水系仅做清淤深挖的处理。选择性保留植物,不破坏原有植物景观,去除长势快的芦苇。其他护岸也主要采用自然缓坡式的柔性护岸,在大草坪和人群聚集处创造高度亲和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
3.4 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
突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的基本定位,以迁地保护和生态恢复设计为主要手段进行绿化改造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模拟各种特色的自然植物群落,并利用其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注重乔灌草互相搭配,营造密林、疏林、草坡、缀花草坪等多种植物配置形式结合的景观结构;着力保护和利用基地原有乔木、灌木,适度调整岸边植物群落,赋予其新的景观功能。
3.5 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
根据景点分布,游人游览深度的不同设置多级园路,并保证重要活动区不受机动车的影响,以体现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景观小品多用木、石、竹、茅草等自然、环保材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材料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等原则,体现自然、大气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24(9):19- 22.
[2]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9,35(5):344- 345.
[3]刘扬,樊国盛等.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新思维———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J].第十一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
精神文化需求固然重要,但对于第一次步入这个乡村的城市人而言,直接能够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则是色彩、造型、空间等景观要素,只有将美好的视觉影像传播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刺激人们进一步地去了解乡村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浙江丽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并有“六江之源”、“浙江绿谷”、“华东地区天然氧吧”、“浙南林海”等美称,连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如何结合丽水现有的优势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景观,以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流前来观光,笔者认为挖空心思地进行景观重塑,不如脚踏实地地围绕丽水优美的“山水”景观元素,重新包装丽水的景观,并以此将丽水“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推广。自古以来,历史上环境优美的乡村总是依山伴水而建,由此可见,淳朴的人们对“山水”都有着无法割裂的特殊情感,对于拥有“秀山丽水”这笔宝贵财富的丽水来说,景观必定应将“山水”元素发挥极致,才能真正塑造出具有丽水自然特色的景观。
2凸显山水元素的景观塑造的具体手法
针对开发建设的目标而言,现今简单的食、住已然无法满足城市人对乡村的向往和回忆,只有乡村的整体生态景观打造,才能延续的旅游生命。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凸显“山水”元素展开构思,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生态保护
优先梯田的开挖、水利堤防的建设、高速公路涵洞的穿越将原本和谐的山水环境进行了无情的割裂。这些无法复制的山水环境是景观的重要基底,它们是丽水乡村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重塑和再建,都无法真实模拟多年来乡村山水画面的历史积淀。围绕山水元素构建景观的第一步,应该是确保原有山水格局的稳定,尽量减少人为建设对现状自然山水环境的干扰。在确定开发之前,首先应对乡村的山水用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评价。通过评价,划定乡村不同保护级别的保护区域,并结合评价结果指导乡村的景观建设。对于山水脉络完整的乡村,应加以强化和维护;对于山水结构已经有所破坏的部分,应该进行生态重塑;而对于一些无法修复的山水结构,则应在后续设计过程充分运用山水元素,结合的其他景观全面考虑。其次应构建衔接自然山水的景观的过渡绿带,良好的过渡绿带能将山水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引入乡村的聚落格局中。过渡绿带应充分借鉴传统造园手法中的“对景”和“借景”,组织一系列亦通透、亦闭塞的视景空间,进而建立“显山露水”的乡村“山水”大印象。
2.2抽象提炼
重塑再生通过一些图形、材质、色彩等元素将山水的外形抽象提炼,并选择适合的景观载体赋予其山水的意境,从而形成景观的山水环境综合体。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丽水独具一格的山水演绎出另类的景观形态,既继承中国传统的造园精髓,又演变创新出拥有丽水山水符号的景观。景观元素之山。中国传统园林,通常痴迷于模拟自然界中山的形态,堆土、叠石为山,艺术再现山的气势和风韵,进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然而对于身处山峦环抱的丽水乡村而言,刻意地在乡村内部挖土堆山,并非明智之举。首先应当充分运用建筑墙面的三维空间进行“山”元素的刻画。苏州园林有高低起伏呈圆弧状的云墙来呼应远景,我们的建筑围墙也可运用连绵不断的山体脉络符号来强化呼应远山的美景。围墙的尺度不宜过高,脉络的坡度也应结合丽水的山体特点,高低变化、收放自如地综合考虑。建筑的粉墙或夯土墙可以成为展示摄影作品的固定场所,既宣传了丽水摄影之乡的特色,又能将专业的山水摄影主题美景传递给每一个前来游赏的人们。在丽水老一辈的记忆中,光滑的溪石无疑是人们记忆深处寄情山水之物。新建的建筑在造型和色彩上要和原有乡村的风格一致,并大量选用溪石作为墙垛、踏跺和蹲配的材料,或将溪石以抱角和镶隅的手法镶嵌于建筑转折处,从而柔化建筑生硬的墙角。避免采用湖石、灵璧石、黄石等外来石材,来混淆丽水本地溪石的润泽特色。其次,还可以利用本地石材线条简洁、大小选择灵活的特点,在村口或公共空间点缀一些造型丰富的石制小品雕塑,以反映丽水乡村人们生活的片段。再者,充分运用林下的活动休憩空间,三五成群地布置溪石,从而成为人们攀谈聊天的好场所。
3景观元素之水
在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顺应乡村周边活水的肌理、提炼水元素柔美灵动的特性,从而营造一系列从自然到人工水景的无缝对接,是遵循现有环境并凸显水元素魅力的理想策略。纵观各国园林景观的理水手法,将水元素再创作,并将无水胜有水的意境发挥到极致的则首推日式风格“枯山水”的营造。“枯山水”习惯于将水的自然波纹元素化,并利用白沙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这种看似简单却蕴含佛学冥想的设计手法,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环海而居的日式水景风格完全值得在景观塑造过程中较好地借鉴。艺术地归纳和总结丽水乡村溪水的纹理,元素化地将这些纹理赋予可承载的乡村环境中,如乡村道路的铺装、不同农田区块的划分边界、建筑墙面的装饰分隔线、甚至于乡村庭院灯和垃圾筒等功能设施上,都可以用水元素的纹理logo来强化视觉的效应。在条件允许的乡村,甚至于可以利用水稻田的大地景观,诠释大尺度的装饰水纹,以此来呼应乡村天然的整体水环境。随处可见的水纹艺术让进入乡村的人们驻足,伴随耳边溪水潺潺之声,必定会让人们陶醉。除此之外,对装饰水纹的色彩把握,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提取丽水乡村居民习惯的特色,并进行色彩企划,才能达到最佳的景观表情。对于临水而居的丽水人来说,水自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语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重要性;原则
1.道路类型
道路按照主要特性可以分为:
1.1流线型线路(如图1所示):
指的是供车辆高速行驶在沿线景观中的线路。这种线路一方面要求道路的组合在满足车辆行驶的同时还要使人赏心悦目,并满足司机和乘客的精神需求,使人感觉精神愉悦,赏心悦目;另一方面,道路的景观设计要和道路周围的设施、绿化环境等相融合,在远处看时,要保证公路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这样就要求道路的外部景观、内部景观、动景观和静景观都要统一、完美。因此,这种道路设计应该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和车辆行驶需求,一般都是城市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等。
1.2街景型线路(如图2 所示):
必须满足行人以及车辆的要求。此类设计景观要求以人的步行过程为前提,与城市的整体相协调,人与车之间有良好分隔,路边的绿化设计以行人可以散步为主,并保证车辆不会破坏这种环境。
1.3山道型线路(如图 3 所示):
主要指山区边的林区或风景区道路,这种道路对自然的原本改造较小,保留了天然的地形和环境,这种道路的设计适合人们观赏自然风景,能够全方位地欣赏沿途风景。因此,对于山道型线路的景观设计要根据路幅的宽度进行调整,使其贯穿于道路中,此时人工的绿化成分就显得逊色了许多。
1.4乡村型线路(如图 4 所示):
泛指乡间或城郊的次要道路。这种道路要配合当地的田园风景。因为附近都是庄稼地,所以道路的景观设计要照顾到周边的乡村建筑、田园风光和田地形状等。在对乡村型道路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周边的细节,保证道路和周围的绿化能够融合。
2.道路景观的重要性
2.1 内在因素
(1)实用性:路障、路栅、路钟、路灯、电话亭、垃圾筒、人行天桥等。
(2)审美性:花坛、街道树、雕塑、喷泉等艺术品,地面艺术铺装等。
(3)视觉传达性:海报、路牌、路标、交通标志等。
2.2 外在因素
通常指的是背景建筑。背景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物质功能、构成形式等都决定着道路的特点。而且建筑物的构成要与道路和谐,它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物质,是衡量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准。
3.道路景观设计的依据
道路景观分为外部景观和内部景观。道路内部的景观设计包括道路空间线型与地形的融合、本身的协调等。线型设计是内部景观设计的主体,是影响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由于内部景观的主体是人,所以其应该满足人运动感知的规律。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根据车速的变化而进行不同的处理,因为车速由低到高时,人的视野会由大到小,对沿途的景观也会从清晰到模糊。
4.设计时相关注意事项
A仔细调查道路周围环境状况。如:绿化的布局、土壤性质、管道布局和公共场所等。
b对道路景观设计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景色之间相对统一。
c人行道两侧主要是冠大荫浓的落叶类乔木,间距在5~8m之间,夏季可以遮阴,冬季也不会遮挡阳光。
d分车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对此段的规划应结合车道性质、道路宽度和地下管线的情况。
e中心环岛的绿化要求在 0.7m 以下,可以采用花、草、灌木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保证司机和行人在对道路的观察方面没有障碍。
5.设计原则
5.1 要保证有节奏感并具有连续性。道路如果全是越岭线或沿溪线,那么会很难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空间的空旷与狭窄,色彩的明暗,地形的起伏等可以强调景物的特征,能使人感受到节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可以增加车内人员的兴奋感,让人减轻疲劳。在强调节奏感的同时,也要注重道路景观的连续性,例如在道路进入森林之前,就要在旁边种植植物来过渡两个风景区间的连续性。
5.2 要突出车辆的安全感。若行车中无法保证安全,道路也没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前提。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产生压迫、压抑等不良感受,此时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例如在弯道外侧高填方边坡植树,可以用简洁明快的环境设计来减轻行车时的疲劳心理,增强司乘人员的安全感。
5.3 一定要强调路边的色质感。色质感是指构造物的材质和色彩带给人的感受。色彩和材质是感官审美对象的属性之一。道路和沿线的绿化、构造物等的色调搭配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景观设计,好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欢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车中产生的压抑情绪和疲劳感。
5.4 还要注重自身的尺度感和周边环境的整体感。道路自身的尺度是路幅宽度内与路肩、行车道、中间带等的协调性。道路作为构造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应该把各部分都有机结合在一起。路幅宽度和边坡的高度起伏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山区的道路窄而陡峭,让人没有安全感。当道路与周边环境感觉突兀时,要采用设计手法使其成为景观的中心,汇集各种环境景象,构成新的环境和景色。道路各个之间的构造比例应该协调,就应该加强道路的景观设计,尽量使道路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关键词:住宅小区;室外环境;景观设计
Abstract: as people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people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beautify the greening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enjoy more and more high level. This paper is how to construct the meet the humanized, scientific and ecology of the principle of high quality residential landscape outdoo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良好室外环境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
1. 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素
1.1人们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空间--住宅小区。在其进行生活、休息、在街道上行走、乘车,在广场上休闲、娱乐,小品供人观赏、评价,树木草地调节气候、使人心情愉快等等。同时人们生活在小区内,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些环境设施为他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一个空间载体。城市景观环境设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交流而进行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
1.2住宅小区在园林环境景观布局上,要从社会需求的多角度进行综合平衡,应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布局疏密适当,使建筑群体之间最大限度地互助共存,以扩大环境容量。
1.3景观设置要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相互呼应,协调共济,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其景观布局应具有生态关联的自然性;环境容量的合理性;构成要素的协同性;景观审美的和谐性;文脉经营的承续性。
1.4在规划中,所有的环境景观与绿化设施均是为居住者使用服务的,环境景观必须是“实用性亲近环境”,是用户实在感受与使用。环境不仅应幽雅舒适,而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应将环境确实利用起来。
1.5在环境景观设计时,应为人们趋向自然创造条件,将封闭的绿地进行开放。比如草坪,应让居住者进入,在草坪上散步、躺卧、或嬉戏。对草坪只要选择好草种,加强管理,或轮休式开放,便可以让封闭的绿地敞开胸怀,与居住者同呼吸。
1.6设计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时代的进程、环境景观的深化留有发展余地。在设计上技术应适当超前,应充分利用高科技、高智慧型设施,如自动化喷灌、光控、声控及电子技术等设施,使我们的环境景观向智慧型发展。
1.7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注重其经济性。在使用材料上要注重性能比的优化,要考虑物业管理的高效率和使用的方便。要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有利于管理。
1.8在景观设计及植物造景上应注意多样性,特别在植物组合上,要充分注重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证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园林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多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香花类植物,如松类、柏类、樟科、芸香科类植物及桂花、白兰等香花植物。
2.住宅小区景观的具体设计规划
城市居民已经厌倦了城市的喧哗、拥挤,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沐浴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鲜花。越来越多的人去农村寻找自然,寻找绿色,从而出现了乡村别墅。在现代都市中,自然景观越来越少,人们体味不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鸟语花香和宜人之景,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2.1 绿化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2 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好的道路设计本身就是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2.3 广场铺地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
2.4河道水景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态给予美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态的自然水环境诱使人类从被动的利用水资源发展到按主观意识用水体造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营造了各异的人工水景。但处理上从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韵味。环境水体设计中水的流体造型正是模拟水的这些自然形态以人工构造的方式限定出来的,来达到希望取得的自然效果。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2.5 小品设计
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景墙、小亭、旱池、花架、块石、花盆、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可以供休闲使用。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语
人是现实生活的主角,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体,一切环境都是为人服务的。幽静美丽的环境可以增进人们视觉的舒适感,满足居民对室内外空间心理及生理的需求,一个小区,无论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须依托大地,与自然结缘。重视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不仅可以为入住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居室外部宜人的环境空间。而且对当前的房产消费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39(3)
[2] 杜肇铭.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J].嘉应学院学报,2004(8)
关键词 自然景观;城市公共空间;交流;历史传承
中图分类号 TU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232-01
景观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十七世纪左右,景观已经成为专门的绘画术语,特指自然风景。而在今天,各个学科对于景观一次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和在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说:“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无处不再的,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学中,空间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而被重新认识。人不再仅仅是一个观众而成为现代景观中的演员。②现在的城市空间更多的是让人们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观赏。城市的公共空间从狭义上将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一方面使之建筑实体之间的城市开放空间,但另一方面它也并不是单纯的指城市的开放空间,而是承载了人们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空间。
在生活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一种来精神层面一种来自物质层面。每个人对于公共空间景观的心里诉求都各不相同,但是因为分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存在着一定共性,因此使用者对于公共空间景观的心理需求也一些相同的方面。
1.1 公共空间的社会交流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到公园去一般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亲近自然,另一个就是更好的与人交流。恩格斯认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人之所以有交流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交流有诸多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人际交往的两种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功能。所以城市的公园等诸多景观都为人们创造出了可以交往的空间。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公共生活中心,在其中,人们可以看人也可以为人所看。如美国纽约市的泪珠公园,既提供了成人们的交流休闲空间,也为孩子们的社会交往和嬉戏提供了空间。也为孩子们的社会交往和嬉戏提供了专门的水景空间。
可见,有了社会交往才算是完整的社会生活,现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在物质需求以外的进行社会交流的精神需求。
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
任何人类活动的场所与时间纬度相关,景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的积淀。现在的公共空间的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景观消失、城市景观失去特色;“大树进城”、草坪热;欧式化、模仿风等问题突显。失去了我们本土的特色。
所以新的时代,需要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进行重新定位。不要仅仅是模仿西方的设计,而是要将我们本土的文化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们有强烈的熟悉和归属感。西安如果要凸显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对历史遗迹和估计,以及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和复兴。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如大肆宣扬大唐文化,开发曲江的门户等都很好体现出这是一个拥有古老历史和文化城市的特点。
因此对于景观中体现出历史和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的景观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历史传承的诉求。
2 城市中自然景观对人类的作用
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很多景观作为一个自然要素存在我们身边,但是它的存在仍然是十分必要并且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城市中的街头绿地、城市滨水临山形成的景观区域,是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净化城市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的多功能的城市生态复合体。
自然景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天性。人类的天生具有动物性,不管人现在的生活多么的现代多么的具有科技性,所以不管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多么的远离自然,但是我们仍然对高高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蔚蓝的湖水等美丽的自然景观充满了向往。我们现在的家园是一排排拥挤沉闷的房子,没有新鲜的绿叶,清新的空气和阳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我们几乎忘记了我们也是动物,也需要回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能量。所以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城市中建起一片片绿洲,让我们可以在这高楼林立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美国的中央公园就是因为人类需要自然而产生的。在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大城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经济优先发展的理念不断压缩的公园绿化等公共空间的弊端暴露无遗。他的设计中有山有水,拟布置出一派乡村风光。他们预料是有远见的,但是客观的发展很快,他1903年去世的那年,纽约人口已达到四百万,而摩天大楼已经林立,早已超过了长城。而中央公园也确实成了纽约市民唯一可以见到自然风光的地方了。
3 结语
景观学反映和塑造了集体的价值,其崇高的目标是在公共领域常见宁静的景观,从而使不同背景的人们得以放松、交往,增强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文明的发展。③很大程度上景观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是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整体意识形态在城市的烙印。现代社会中景观已经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唐学山,李雄,曹礼昆著.园林设计[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美)彼得·沃克,梅拉妮·西莫著.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J].王健,王向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著.人性场所[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图书馆,2005.
【关键词】:传统聚落;巷道空间;景观
1、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主要包括旱作农业区聚落、灌溉农业区聚落和特殊类型聚落旱作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以黄土高粱峁山地和少量台塬地以及长城风沙滩地为主。地形复杂多变以及农牧生产模式的差异,往往一县之内有多种地形、地貌,民居通常以地形或疏密,形成了集聚型和散居型聚落,其布局灵活而自由[ ]。旱作农业区聚落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带形聚落、阶梯形聚落、团状聚落、自由形聚落。
灌溉型农业聚落可以分为邻水型聚落和组团状聚落,灌溉型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聚落因靠近水源而沿着河道延伸,形成带状聚落。灌溉农业中往往多个带形聚落随道路、水系构成群体组合空间,形成较为密切的功能组团,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较为密集。
特殊类型聚落主要包括放射型聚落、堡寨型聚落及近地型聚落,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叙述了。
2、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特性
西北乡村聚落多数是自然秩序与风水观念综合作用构成的巷道形态。巷道作为空间界面与交通网络的独特系统, 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审美意义。
2.1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
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交叉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 民居外墙几乎都为不开窗的实墙, 致使街道空间成为一种封闭的“窄巷深弄” 。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至街道空间, 最终进入自家宅院, 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从容量上看则是从宽敞空间渐次转入越来越窄小的空间, 同时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小, 私密性逐步增强。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街巷、庭院然后进入室内的空间, 这一系列空间变化的联系, 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完整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 ] .通过实体突破以及屋檐、院墙、窗楣等形成的“第三空间”, 丰富了巷道的空间形式与巷道景观。
2.2 街巷空间的形式
西部平原地区乡村城镇受地形高低起伏的限制较小,因此多采用棋盘式的路网格局,街道线形都是直线式的,街与街、街与巷、巷与巷之间相互通达,且多以“十”字形或“丁”字形搭接,路网格局显得规整有序。
西北地区山地乡村的街巷格局虽然也受到传统形式的影响,但是在强大的地形“作用力”下,街巷网络无法如平原城镇般“ 理想”,而更多地采用树枝状或不规则网状, 街道线形以折、曲线为主, 街巷之间也不强求通达,有些直接采取尽端式。
2.2.1 直线形
直线形的街道空间一般是村落内的主干道,直线巷道与各个支干巷道公共构成了乡村聚落的交通系统。如宁夏固原王家庄处于平原地区,巷道多为直线空间一览无余, 虽有利于交通, 但景观单调。
2.2.2“十”字相交形
十字相交的巷道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比较常见,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村内的巷道可使人的视线贯穿到底。有些巷道还是错位相交、转折,借此可以阻隔视线, 为街巷空间提供一个屏障或底景,使人感到街巷空间的曲折、丰富、含蓄。
2.2.3“丁”字形
这种巷道相交的方式虽然未能保证几何完整性, 却可使街道空间显得丰富,个性十足。某些丁字型巷道常露出另一段巷道的墙体或古树的一角, 较好地起到承接作用, 避免了空间与景观死角的弊端。
2.2.4曲线和折线形
曲线和折线的街道空间呈现的是不对称画面构图,其两个侧界面在画面中所占地位则有很大差别:一个侧界面急剧消失,另一个侧界面则得以充分展现.折线形的街道空间随着视点移动逐步展现于人的眼前,具有较强的标志性,让街道空间有了很高的可识别性。
3、街巷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巷道的形状不同,给人带来的空间感受也不同,巷道空间的大小变化给人的感观和心理印象比立面变化更加深刻。有些街巷部分区域,由于两侧建筑物的夹峙, 空间十分封闭, 抬头仰望几乎只剩下一线天,但在这一段狭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开敞空间,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了古诗所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还有一些巷道的某段,低矮的墙体拢不住院内的绿树繁花,人漫步如此窄巷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1巷道的高差变化与景观
西北地区多山,依地形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轮廓变化丰富。当街道处于自然倾斜处,就须设置台阶和坡道,于是街道又有了更多的空间节奏的变化,别具一番韵味。西北传统巷道形态虽受到地形限制,自然倾斜地形也造就了街道空间造型的多样性, 为街道景观增添了魅力。
3.2屋檐与景观
西北地区建筑的屋檐在构成巷道景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屋檐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人在村落中漫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西北民居的屋檐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一方面是村落沿河流蜿蜒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有落,另一方面是建筑群的等级规制不同,加上一些厨房的披檐、大门门楣、庭院的花墙等,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是变化无穷的。
3.3结点
巷道之间交汇形成结点,结点扩大形成人流聚集的广场,中心没有固定的形状,扮演着调整了巷道的网系和节奏的角色。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有许多的巷道结点,处于巷道之中,又与巷道不同,是介于巷道和广场之间的形态。天水市武山县雷口村山泉水管口就是一个由建筑、巷道共同组成的结点。从泉水管口起始, 历经了空间的开阔―收缩―屏蔽―转折―广阔这多种变化,空间上的联通和视觉上的连贯让人觉得这一切还是平和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