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惯性的实验

教学中老师们多用一个鸡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的将卡片弹走,看到鸡蛋落到了水杯中,以次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3.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二、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设计探究实验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究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实验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三,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老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最后,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上接第90页)整个活动过程热烈而有序,无论平时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点的,个个都积极参与。游戏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有何关系?横行三个相邻的日期间有何关系?通过问题探索,使学生又回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问题中来。

在数学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退居”意识,要把活动的舞台还给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结论不急于告诉,方法不过早提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思考、实践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的精神生活。

(2)策划活动过程——做到放得下,收得起

数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具有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形式的开放性更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作用更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收放自如的能力。

①在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上的“放”

数学实践活动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实践活动除了教室这一场所之外,可带学生走出教室门、走出校门,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找到恰当的活动场所。

②在活动组织、活动指导上的“收”

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活泼而有序,自主又高效地活动,少不了教师的恰到好处的“收”。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助手、活动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让小组活动动而不乱。在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敏锐的信息收集者、热心的学习顾问,根据从学生身上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应变,使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积极的目标有序地进行。

(3)策划活动成果——实现有效交流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舞台。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3.活动后的策划:丰富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结语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认真研究和把握数学活动的艺术,让全体学生都积极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都能自如舒展心灵的舞台。这样有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在优化数学实践活动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应建军.新时期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探索.中学数学杂志,2002.

[3]浙江教育科研,2006,(2).

第2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以下就是我在三十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说:“同学们,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很多同学很快得出:10平方厘米。

我趁机问:“你是如何得到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身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各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种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联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地创新,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3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经济,因此在教学当中,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最为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当中就包含美术教育。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依然采用技能训练和传授技法的教学方式是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对于美术教育要求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笔者根据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

教育可以有效提升被教育者的能力,锻炼其智力,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此期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阶段的额美术教育当中包含四方面的创新:其一为创新人格与创新情感。也就是说往大了说创新要有一定的信念与理想作为支撑。其二为创新技能。主要是在学生自身参与到活动中而获得一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增大求知欲。其三为创新思维。即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其四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进行教育创新的前提。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意义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生成创新意识,美术是视觉方面的艺术形式,所以美术是不能脱离现实中的形体的,从而生成意向。意象源于对于现实当中事物的记忆和观察。在理论抽象以及形象自观介力当中可以产生诸多的创造性思维。

(二)正面作用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正面的作用,美术学科不仅是最具灵活性的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因此对于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培养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觉思维的能力。

三、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一)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其该方面的创新意识

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中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锻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有勇气提问并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美术教学的实践当中要培养自我构思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该过程中锻炼学生形象思维以及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学会全方位的对某件事物进行观察,并且能够突破常规的局限性,更具创造性的对其进行表达。

(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塑造良好环境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尤其是在探究方面,并且塑造一个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来供其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这样一来,学生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障碍就会得到消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使评价机制更具合理化和科学化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之后会大大的提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反的,若是得到教师的否定,也会由此一蹶不振,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就要合理、科学的对学生美术创作进行评价,将原先较为单一和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行摒弃,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掌握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是否进步的实际状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性创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并且还要加入竞争机制,要及时表扬优秀和努力的学生,从而有效激励学生的创新以及思考。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挥主导型的,只有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创新者才能谈得上教育学生和培养起创新思维,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让学科之间紧密关联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目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中侧重小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才可以以此来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瑞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J].才智,2016(04)

[2]朱天甲,朱文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指导[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

第4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第5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一、重视实验观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未所见,不善观察者,虽如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化学实验中,观察应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使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有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如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

观察需要有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对一些定性的要求“定性”准确,对定量的研究则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准确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重要的发现从眼皮底下溜走.例如,在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改变时,要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各物质及所用仪器的质量,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质量守恒定律.

2.敏锐性

要善于抓住哪些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如,居里夫人在研究元素铀的放射性时发现,铀矿石的放射性比提纯后的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更强.于是预言在未提纯的铀矿石中肯定有一种新的元素的放射性更强.为此居里夫妇花了4年时间,从8吨沥青铀中提炼出0.1克的新元素的氯化物,并以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测出了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这就是元素镭.居里夫人为此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抓住这些反常现象,并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3.全面性

良好的观察力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精确而全面的进行观察.任何一种事物不仅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各种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我们在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要看到其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同时也要能注意在镁带的上方产生的一缕白烟,有没有火焰等.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分析实际上就是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信息后,就要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在不断经历分析过程中,能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接受了新的思维方法的培训.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常规思维模式挑战,能大胆设想,另辟蹊径拓展思维角度、变换思路,确立一个新的思维活动状态.例如,SO2漂白性实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加热后,又恢复成原来的红色.如果将导管从NaOH溶液中取出,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却大不一样了.品红溶液褪色后,将其加热,无色溶液却不再变为红色.如果按照常规围绕SO2展开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答案:导管上粘有NaOH溶液和品红生成了无色的新物质.

三、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增加实验操作的探索性

教材绝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已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在预料之中,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激发不起学生去积极思考.若教师在学生实验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实验, 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探究活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如在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后可增加3个实验:(1)Na与CuSO4溶液置换反应可否置换出Cu?(2)Na与FeSO4溶液反应有何现象?(3)室温下把铁钉放入盛浓H2SO4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有何现象?面对这些疑问,学生激情高涨,思维会异常活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更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增加实验操作的创新性

第6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阅读;创新思维;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23-01

一、阅读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教育家的先驱们倡导人文主义,率先提出教育以人为本,解放人的思想感情,反对强迫纪律、严厉体罚和死记硬背,注重学生个性。尽管这一思想已经延续了好几百年,但是,这种缺乏人文关怀,抹灭学生个性的“填鸭式”的教育仍然存在。因此,在如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要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析疑、存疑、质疑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所在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阅读,从中寻找到需要的知识,得出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训练中,教师既要重视共性的调整,更要注重个性的差异,挖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析疑,发表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对书本“定论”提出疑问,敢于否认不合理的权威解释。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来自于“质疑”,可以说任何质疑都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任何质疑的过程都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动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析疑,发表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要养成学生的质疑习惯,就要积极培养和鼓励学生各种形式的质疑,包括给课本或对教师的质疑。在如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人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都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学生提出的疑问是正确的,就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即使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要先肯定这种质疑的精神,再耐心指导纠正,绝不可以一竿子打死。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难以及时回答、棘手的疑问,教师必须虚心谨慎,高度肯定学生提出的疑问同时要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切勿敷衍了事,更不能妄下结论,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肯定和表扬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是思维创新必要的催化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里发育,鼓励和表扬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要重视阅读本身的规律性

阅读有其自身规律。语文课的“读”很重要,“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朗读最有效。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形象的过程。要强化“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其中讲究一个“悟”字。只有对文字的感觉到位了,才能领会到其中的意境及含义。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字斟句酌是必不可少的。把每一个字都落实了,读的效果才会显而易见。读和联想联系在一起,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那样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散文,文章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节奏鲜明,优美和谐,情景交融。联想自然,比喻精当,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

读《岳阳楼记》,就仿佛转身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美好江山中;读《绿》,就有醉人的迷离在心中荡漾。这样的意境光靠教师讲是领悟不到的。只有反复地读,学生才能领悟到自己的感受,产生自己独特的思维。

在众多阅读方法中,朗读训练极其重要。传统阅读非常重视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多数学者认为:语感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理解。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很讲究音韵美妙,中学教材里所选的文章尽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很多文章通过“读”的方式,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春》、《岳阳楼记》、《荷塘月色》等。

四、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曾中平先生对“创新思维”的定义是: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创作的本意,根据文字的联想,领悟其意境。把没有生命的文字读活来。

在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创造性是重点。阅读通过创造形象来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广泛阅读,具有语感的人才能具备这种思维。因此,教师要从课堂讲解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创新。

总之,要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解放他们的思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利用语文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保证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第7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等。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创新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F.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G.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渗透于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中,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阅读课我尝试采用了如下方法:

1.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或运用已学知识编写新的对话或短文。要做好这种练习,学生必须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写出富有新意的对话或短文。

开始做这种练习时,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但坚持下去,就会大有收益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转达课文。转述课文既不能照搬课文上的原话,又要保证较准确地转述原文的意思,这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3.要求学生写Reading的概要。每篇阅读课文学完后,我都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general idea。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益,特别有助于高考的新题型——任务型阅读。

第四,重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理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ses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第8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上课时候如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单纯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如何变枯燥为生动呢?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矩形、菱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逐渐变成矩形,菱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同学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亲历数学知识建构的探究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时,教师应积极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数学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学习的“空白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管什么问题,它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我们现在倡导的是生态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探索,去交流,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们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

2.重视课堂练习的开放,丰富学生探索的内容

探索活动的过程不应只是新知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练习,让学生去发现。如:在学习“分类思想”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书包,让学生汇报整理书包的方法和理由。有的说:“把大的书和本子放在下面,小的书和本子放在上面,这样书包里非常整齐。”有的说:“我把语文的书和本子放在一侧,数学的书和本子放在一边,数学的书和本子放在另一侧这样拿起来非常方便。”还有的……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意义,掌握了分类思想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3.注重课外延伸的开放,拓宽学生探索的范围

探索知识的空间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还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走出课堂,迈向生活。例如,在教学了“平均数”后,我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了一道开放题:“一个水塘的平均水深是1.1米,小明的身高是1.3米,他不会游泳,如果小明不小心滑落塘中,他有危险吗?”由于这道题来自生活,学生探索的热情十分高涨,有的从小明滑落水塘的地点来考虑,有的从水塘池底的结构来考虑,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不仅感悟到平均数的魅力,又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探索所得到的结果,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此外,我还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 ”。我想,只有有创造性的提议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切有利自主探究的条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还学生充裕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承晓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快乐.教学月刊.

第9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进行各种创新活动的前提。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发展是无源之水。那么,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精选教学素材

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尽可能地将物理教学与现代科技、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的教学素材,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比如,能否找到单极的磁体?单极磁体有什么特殊的运用价值?人登上高山后,所戴的手表走时变快还是变慢?这类问题看似异想天开,但能极大地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引导学生去猜想

科技的创造常常依靠创造性的猜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比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不要立即给出结论,而应该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先提出两种设想的方案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质子是由α粒子直接从氮核中打出来的,还是α粒子被氮核俘获后形成的新核,又分裂出质子来的?此处教学,可以介绍布拉凯特从云室拍摄的照片,强调照片中看到的α粒子撞击氮核的过程中得到3条径迹的事实,然后鼓励学生论证自己的猜想。

3.鼓励学生进行设想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很多重大发现并不是来自于逻辑性很强的推理,而是来自于科学家们非逻辑性的假设。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胡思乱想”。一般来说,学生的设想既富有创造性,同时又不失科学的合理性,我们做老师的应该给予鼓励——尽管他们的设想能力不怎么高。比如,两端封闭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有一长为h的水银柱将管内空气分成A、B两部分,当玻璃管竖直放置时,A、B两部分体积分别为V1、V2。问A、B两部分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银柱将如何移动?这个问题,如果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解,由于3个状态参量同时变化,计算比较复杂。假设这是一个体积不变的理想过程,问题就简化多了,即设想这时A、B两部分的体积不变,比较两部分气体压强的增加量,从而可以判断水银柱向哪个方向移动。但有的学生设想了另一个过程:设想A、B升温过程中压强不变,再计算两部分的体积增加量,确定水银柱移动的方向,于是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很显然,这种猜想是要求玻璃管做“弹性膨胀”才能实行的,而客观情况是不允许的,因此,学生的这种猜想不正确。但老师不能对此妄加否认,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提高他们设想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独创个性,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人的个性品质对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创造个性是指人的个性中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现品质,它包括思维方式、独立性、意志品格、进取心等。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学生缺乏思考,更缺少独创的个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实践证明,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独创个性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和支持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提倡学生“异想天开”,不守旧,大胆创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