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地理区位优势三岔河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城东北,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重庆四面山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程寨乡接壤,东与大坡、温水镇一岭相依,习水河穿境而过。同时紧邻世界级丹霞地貌自然风貌旅游区,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重要节点。全乡幅员163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客源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集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保证(见图1)。
1.1.2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三岔河乡自然环境优美,乡内阡陌纵横,江河、绿田、古树名木相映成趣,优雅静谧;景区内更是山峦重叠,云蒸霞蔚,山大沟深,纵横交错,沟沟有溪流,岔岔有清泉,竹木繁茂,林静幽深。其紧邻的国家4A级自然风景区丹霞谷景区,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资源是三岔河乡发展乡村旅游的雄厚基础。
1.1.3旅游政策优势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旅游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习水县按照贵州省“建设旅游大省”和遵义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思路,确立了“把旅游业建成后续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致力于把旅游培育成为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不断加大旅游规划和宣传推介,积极招商引资,着力改善旅游各项设施条件,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我们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表现出对旅游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并在产业的发展中给予支持,三岔河乡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发展前景大好。
1.2劣势分析
1.2.1旅游形象单一不突出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山水或人文等资源条件,但其资源并非知名和独特。旅游区目前活动内容还是一般性农家餐饮、垂钓等,形式较少、旅游产品质量低、形象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由于低层次开发,尚未开发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包装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气,汇聚商气,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大发展。
1.2.2公用设施存在制约近几年三岔河乡逐步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乡内公路、村舍、环境设施有了基本改善。但如果面对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需求时,现状的公用设施建设仍然对市场需求存在制约。如专业的导游、住宿、餐饮、卫生等设施较缺乏,“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旅游服务产业缺乏,导致目前旅游接待水平一般。
1.2.3管理和经营技术欠缺三岔河乡现有的建设内容、土地利用、生产生活方式等,基本都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而来。面对乡村旅游这样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当地群众相对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和意识及市场开拓能力。因而,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产品开发陈旧、管理松散、经营模式随意化、服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熟的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在乡村旅游热的潮流下,三岔河要在众多乡村资源重复建设和激烈的竞争中走出自己的方向,“美丽乡愁”成为我们规划中资源整合的主线。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田园风光、生产形态、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乡村聚落等不仅是构建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城乡人民寻找的心灵慰藉和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尺。
2.1总体规划思路
2.1.1项目定位三岔河乡周边山体环绕、景色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是体验山水自然的绝佳世外桃源,可谓“山作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弦”。规划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工业文化交织在一起,给这个世外桃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改建,明确强化本土优势资源和风土民情,树立自身特色。在依托北部紧邻的世界级丹霞地貌资源和自身经济、生态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三岔河乡为一个集“旅、居、业”和谐一体的风情旅游度假小镇,使之成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旅游新高地。
2.1.2旅游空间结构在乡域镇村体系的“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中,规划依据各村的旅游资源异同,避免同质竞争,确定梯次合理、一村一景、集中发展的特色发展思路。利用全乡规划的两级旅游线路,有效串联乡内各级旅游景点。其中,以程寨乡至重庆四面山的二级公路为依托打造一级游线,加强丹霞景区与旅游服务集中地的有效联系;乡内各村景点景区则依托二级游线加强联系,形成连线成片开发模式(见图2)。
2.1.3用地规划特点用地弹性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划分用地属性来满足乡村旅游和生产生活发展需求。考虑到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对当地各项用地标准产生的冲击,规划中对于各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对外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工程设施用地等指标相较一般乡镇的指标略高。目的在于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2.2美丽乡村的旅游规划策略
2.2.1生态景观规划彰显自然之美,改善人居环境(1)生态景观保护规划以乡村原生态为基调,以乡村风情为特色,采用规划先行、生态保育的方法,发展与保护并举,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乡村美丽田园风光的保护,达到见山见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境界。在核心景区规划以保护原生态和营造度假养生的景观为主;在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中心集镇区则以农业种植景观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为主,包括滨河开放绿地、山体周边带状绿地和各居住片区内部绿地。(2)环境保护和改善规划中提出营造乡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优美环境的发展目标。针对核心景区接纳大容量的游客对环境的冲击,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依据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在全乡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包括整治已污染河水,改善水质;实施卫生设施改造,提高抽水马桶安装率、化粪池覆盖率;开展垃圾分类工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初次分类,综合利用分类垃圾;对乡村进行全方位规划,科学布局,实施村民广场美化、道路拓宽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等工程,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3)乡村旅游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塑造了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景观品质。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优化农业景观等,彰显了自然山水之美,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美丽乡村的自然之美建设。
2.2.2乡土风貌规划传承文化之美,突出人文情怀(1)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和人与自然相处过程的乡村文明,原生态的自然乡村风土人情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认同,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和谐社会的根基。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便是发展的关键。依据三岔河自身的特色,规划推出两种文化旅游品牌,分别是在山水恬适之间体验高品质山水景观的自然文化游览和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交织盛宴的民俗风情体验游。规划通过将乡内散落的乡村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传统进行系统组织和开发,使乡村文化得到继承和保护(见图3)。(2)乡村风貌改造在三岔河集镇旅游接待区的风貌规划中,规划汲取了当地黔北建筑特色和体量尺度特点,以求新建开发内容与传统特色有机融合,使村内整体风貌和谐。此外对村内公共场地、围合庭院、小公园等也进行风貌整治,为当地群众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展演和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展示等提供了场所,使农民群众在也享受到旅游文化发展发展过程的成果(见图4、图5)。(3)乡村旅游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不仅让游客认识到三岔河乡丰厚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当地淳朴热情的民风,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市场经济下文化资源和生产生活的流动融合,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2.2.3公用设施规划奠定生活之美,推动民生建设(1)旅游服务设施需求规划坚持设施先行,加大公用工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投入,以确保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工程设施来提高三岔河乡的旅游服务能力。全乡打造外优内畅的道路系统,对外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道路衔接,对内衔接旅游线路。集镇旅游接待区增加旅游客运设施,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并根据旅游车辆数量按照国家标准在各旅游换乘处、本村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此外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包括在集镇道路、沿河以及村内景点配置废物箱、公共厕所、通信设施和休息座椅等,提升旅游接待水准。(2)群众生活需求考虑到外来游客对于当地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对于集镇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指标控制规划略做提高处理。其中作为旅游接待管理和人民日常生活服务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扩大了建设面积并改善了办公条件;文体用地则表现在增加文化活动场地和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医疗卫生用地主要是建立医疗等级服务体系,并在三岔集镇新建一处综合医院,特别满足游客和村民的使用需求;商业设施用地主要是对现有的沿河商业进行整合,并在集镇中心设置大型商业卖场;此外还完善了公用设施用地,新建了邮电通讯设施等。(3)乡村旅游推动民生建设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种期盼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驱动力。而这些恰恰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完善生活的各项设施建设,大大的提升了乡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美丽乡村靓丽生活的实现。
2.2.4产业结构规划提高经济实力,夯实发展之美(1)产业结构全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畜牧强乡,农业稳乡”的发展战略,力争把三岔河乡建设成为习水县北部地区第一产业稳固、第三产业发达,商贸繁荣,环境优良的旅游度假型小镇。依据现状生产力分布、公用设施条件与产业规模,三岔河乡产业规划布局呈“两核一轴带两区”的布局形态。“两核”分别是作为全乡旅游产业发展桥头堡的丹霞谷旅游接待区和政治文化中心的集镇区。“一轴”是指沿贯穿东西的二级公路的经济发展空间主轴线。“两区”指以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和以生态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为主的南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见图6)。(2)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旅游区的发展除了要做到特色经营,还需提供专项的旅游配套服务,包括高档住宿、娱乐、休闲餐饮、特色购物、会展、户外健身等,这些服务业大大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下,我们应避免就旅游谈旅游,要结合三岔河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和效益最大化。此外,乡村旅游要从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养生、绿色美食、文化体验等多方向拓展,不断推陈出新,深度拉动农民就地创业,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效动力。(3)乡村旅游提升全乡经济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大量低门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无技术的就业障碍。如果把美丽乡村建设比作建大厦,那么这个大厦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事关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而在乡村游带动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结语
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发展,湖南旅游业迈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它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地位,都有较大的提升。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的支柱型、可持续发展型产业,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湖南乡村旅游,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易于开发性凸显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它的发展、壮大对于今后做大做强湖南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乡村旅游业发展将是一个利好消息,因此,湖南乡村旅游要趁此机会,兴利除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各地都竞相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湖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湖南省特色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全省已形成了依托城市型、依托旅游景区型、依托特色镇(村)型、依托新农村建设型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但总的看来,目前全省乡村旅游业仍存在着规模不大、布局不当、品牌不响等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只重开发、忽视保护的急功近利现象,如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活动范围的不当扩大、超承载能力的开发、环保设施建设不到位及运行不正常等,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景区环境污染、景观退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的存在对全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伤及了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也与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背道而弛。
二、发展湖南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搞好景区规划,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景区建设首先要做好选址规划,要充分依托、融入大自然美景,让自然风光之美来充实、丰富景区美的内涵,要最大可能地实现景区美与自然风光的相互辉映、完美结合。否则,如果失去了周边环境的映衬、铺垫,再美的景区也会因为“孤苦伶仃”而黯然失色,让游客失去兴趣。二是要搞好景区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从游客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应该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如果没有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就很难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景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并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的需要,对于进出景区的道路、游客入住的酒店等方面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景区建设中都要一并统筹规划。三是要搞好景点建设的具体规划。对每一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都要认真、详细地做好规划,要邀请懂得旅游开发的专业人士参与、把关,景点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建筑精美,要尽量突出自身特色,让游客进入后能欣赏到一种别样美感。
(二)提高服务质量
按行业性质划分,乡村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服务质量标准并颁发实施,对服务质量不好并被投诉的景点要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要敦促其整改,切实维护和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景点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服务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具体的接待和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有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因此,要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律法规、地方的风物人情等知识以及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礼节礼貌等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口碑来树立形象和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使乡村旅游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在促使地方发展旅游的同时改变观念,要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将旅游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做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将生态文明超越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时代。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对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的许可范围内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突出乡村自然风貌,真正显现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诱人魅力,挖掘乡村文化,提升特色农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田园乐趣,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湖南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环境美、和谐的社会美、人与人友好的人之美”的美丽产业,实现大美湖南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总而言之,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抓住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机遇,利用、整合和盘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打造品牌,创建名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提质,并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共赢。
2015年以来,息烽县把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城市公园、全域旅游和大扶贫有机融合,全局规划、统筹推进,闯出一条“农旅联动带动精准脱贫”新路子。
大景观刷新园区“颜值”
美乡村和公园建设规划的跟进,给足农业园区“面子”,有了农业园产业作支撑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公园更不再“空壳”。
当下,息烽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培育如雨后春笋,园区建设抱团发展活力四射。红岩葡萄、养龙司蔬菜、九庄肉鸡、石硐猕猴桃相继荣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建起养龙司林宜居、永靖黎阳等9个县级农业园区。葡萄、肉鸡、吊瓜、猕猴桃等主导产业产业化进程步履铿锵。
息烽的果园、菜园、养殖园,不仅追求高“产值”,更扮靓高“颜值”。去年以来,息烽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统揽“三农”思路,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与美丽乡村空间规划有效整合。全县初步建成永靖“红色经典生态家园”、小寨坝“红壤碧珠甜蜜家园”、西山“问禅山水养生家园”和养龙司“龙马故里巾帼家园”4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
美丽乡村跟着产业走,公园建设也围着园区转。今年,结合全市“千园之城”建设,息烽正建设中的48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规划建设的20余个县级以上标准公园、10余个乡镇公园都围绕农业园区谋篇布局。
大旅游升级发展模式
采摘体验、乡村游、森林游……息烽承载着美丽乡村、公园建设的农业园区无一不是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进行打造。
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扶贫项目,是息烽今年推进大扶贫战略集中建设的示范力作。永靖镇坪上村原是省级贫困村,与去年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升级型”精品点黎安村下坝组毗邻。通过黎安辐射带动坪上快速发展,息烽今年统筹推进黎安―坪上片区农旅联动精准脱贫项目,并把“南山驿站”市级示范公园和“黎阳农业园”建设纳入其中。
目前,黎安嘉年华度假区和坪上美丽乡村主体项目已完工。以蔬菜、葵花、中蜂、葡萄、花卉、优质稻为主的“6个1000亩”产业培育基本成型。“南山驿站”公园年底将开园迎客,息烽全新的“美丽南山・心的驿站”旅游景区呼之欲出。
大扶贫带动群众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扶”、培育产业“引领扶”,这是息烽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两大举措,而这同样仰仗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个主战场。
石硐镇中康猕猴桃园是息烽最“年轻”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当下已种植猕猴桃2068亩,观光道路、温泉勘探等旅游配套项目正加快建设。远期,园区计划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猕猴桃1万亩。同时推动采摘体验、旅游观光、温泉养生等农旅一体化发展。
中康猕猴桃园从就业、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面着手,带动当地群众脱贫。仅从土地入股分配比例来看,低收入困难群众比普通群众高5%收益。眼下园区已吸纳3个村300余户群众土地入股,其中有低收入户30多户。
(一)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搞好景区规划,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景区建设首先要做好选址规划,要充分依托、融入大自然美景,让自然风光之美来充实、丰富景区美的内涵,要最大可能地实现景区美与自然风光的相互辉映、完美结合。否则,如果失去了周边环境的映衬、铺垫,再美的景区也会因为“孤苦伶仃”而黯然失色,让游客失去兴趣。二是要搞好景区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从游客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应该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如果没有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就很难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景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并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的需要,对于进出景区的道路、游客入住的酒店等方面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景区建设中都要一并统筹规划。三是要搞好景点建设的具体规划。对每一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都要认真、详细地做好规划,要邀请懂得旅游开发的专业人士参与、把关,景点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建筑精美,要尽量突出自身特色,让游客进入后能欣赏到一种别样美感。
(二)提高服务质量按行业性质划分,乡村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服务质量标准并颁发实施,对服务质量不好并被投诉的景点要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要敦促其整改,切实维护和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景点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服务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具体的接待和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有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因此,要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律法规、地方的风物人情等知识以及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礼节礼貌等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口碑来树立形象和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使乡村旅游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在促使地方发展旅游的同时改变观念,要将旅游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超越单纯的节能减排,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相处的发达的社会文明时代。各级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对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的许可范围内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突出乡村自然风貌,真正显现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诱人魅力,挖掘乡村文化,提升特色农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田园乐趣,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湖南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环境美、和谐的社会美、人与人友好的人之美”的美丽产业,实现大美湖南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二、结束语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重点抓好“五个聚焦”:聚焦规划提升,突出引领示范。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遵循乡村自身发展的规律,修订完善好镇村规划,确保美丽乡村成为未来农村人口的永久居住地。结合农村乡土人情和田园风貌等特色,提升2016年度乡镇所在地整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水平,使美丽乡村人口集聚力增强、发展势头向好、公共设施完善,最大限度的保留住乡村山水生态原貌,留得住乡土文化气息。
聚焦环境整治,突出生态宜居乡村美。通过对乡镇所在地的“治脏、治乱”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中心村的垃圾污水治理、环境整治、道路建设及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打造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特色镇村;通过对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让乡村更加净化、绿化和美化,让农民种好粮、喝好水、住好房、入好厕、走好路。
聚焦长效管护,突出文明和谐乡风美。通过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民自治、乡村综合治理、日常维护常态化等机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让农民自己共建共管美丽乡村。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植物;乡村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 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 “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少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987年春,著名香港摄影家陈复礼来到江西婺源,用一张张相片记录下婺源美丽的风景。陈复礼的照片先是在江西省文联展出,他在前言中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农村。陈复礼先生拍摄的婺源长滩古村的照片,取名“天上人间”,获国际摄影金奖,画面上就是那令人心醉的油菜花盛开的景色。后来婺源负责旅游策划的同志利用婺源照片在国际上获得金奖的良机,把陈复礼先生的话修改一字,把“农村”改为“乡村”。一传十,十传百,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于是就有了“中国最美的乡村”这块金子招牌。
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有了致富法宝
婺源是“山乡”亦是“水乡”,是“茶乡”亦是“书乡”,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这里春赏金花、夏探幽洞、秋观红叶、冬访鸳鸯,是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绿色小康县。荷包红鲤、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筑遍布乡野。婺源,一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的呼唤,带来了多少游客寻梦的脚步。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