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显微镜在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红细胞 白细胞 显微镜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47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53-01
尿液检查是诊断肾脏疾病和泌尿道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尿干化学法因其灵敏度高、快捷、标本用量少、重复性好等优点,已逐步在基层医院普及。但是尿干化学法还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如管型、红细胞、白细胞等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这两种方法均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各有其优点及不足。本文分别用干化学法显微镜检法对180例尿样进行检测,以探讨尿液检验中显微镜检查尿液红细胞、白细胞的重要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取自住院患者晨尿中段尿液样本160份,进行尿干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检。
1.2 检测仪器。采用优利特-500B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配套尿11项试纸;Olympus光学显微镜。
1.3 检测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操作,用一次尿杯留取晨尿约30mL,取10mL置于特制的塑料离心管中,将试纸条浸入2s后取出,放于分析仪上作干化学检测。完毕后将尿液于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剩余0.2mL左右,混匀,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再以高倍镜仔细观察,并计数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白细胞的数目,记录方式为:×个细胞/HP,×个管型/LP。
1.4 参考范围及结果判定。连续镜检10个视野:WBC:0~5个/HP,RBC:0~3个/HP,超出此范围则判定为阳性。假阴性:干化学法正常,镜检异常。假阳性:干化学异常,镜检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的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分析
对180例尿液样本进行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法检验分析。干化学法RBC阳性94例,占58.75%,显微镜法阳性63例,占3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32,P
3 讨论
3.1 目前,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以其方法简捷、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较好,一般可检测10项及以上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干化学分析仪原理是试剂带垫呈色反应与光、电学相结合而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从而对有形成分的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尿液成分复杂,干化学项目繁多,其检测原理各不相同,所以影响因素很多,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而尿沉渣镜检虽操作繁琐,但标准化的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沉渣分析的“金标准”,其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直接将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直观、真实地呈现于镜下。
3.2 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原理: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释放出氧使邻联甲苯胺氧化而呈色。其色泽的深浅与尿中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量呈正比。多数情况下可以真实反映尿中红细胞的情况,但某些情况下与镜检结果不一致。尿路感染而出现的分泌物和某些氧化物的污染如次氯酸盐可引起干化学法假阳性,一些疾患如肾病引起尿中红细胞破坏、溶血性疾病导致血红蛋白尿等都能产生假阳性。尿液pH值低、比重低、放置时间长,尿中红细胞就会开始溶解,也会导致假阳性结果产生。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若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呈现假阴性。
3.3 对于白细胞的检测而言,干化学法的检测原理是基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异性酯酶,而这种酯酶在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血清、肾脏及尿液中均不存在,试纸反应基质是吲哚酚羟基酸酯,在酯酶作用下将其转变为吲哚酚,再经氧化而产生靛蓝,以其颜色深浅换算成白细胞数。但这只能检测胞质内含酯酶的粒细胞,而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因此,当尿液中只有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时,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会漏诊,从而产生假阴性结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化学法尿液白细胞阳性率为23.15%,低于显微镜检尿液白细胞的3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218,P
3.4 要加强尿常规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必须把干化学法和尿沉渣镜检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如果两种方法结果明显不符,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通过本研究证实,两种操作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诊断和治疗依据。
4 结语
尿液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对肾疾病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是泌尿系统疾病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之一。目前,无论多么先进的尿分析仪,都无法完全取代尿液的显微镜检查,而只能起到筛出的作用。中华医学会多次专家研讨之后也指出:在化学试剂带的质量合格和尿液分析仪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中若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这表明了显微镜检查是尿常规检查中不可或缺的,也无法替代。只有结合显微镜检查,才能提高尿液检查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236-239
【关键词】 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 假阳性率; 假阴性率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6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35
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后需要进行血、尿常规的检测,在尿常规中潜血检查有着非常显著的重要性。常用的潜血检查法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借助尿液分析仪进行潜血检查,另一种是借助显微镜检验红细胞计数[1]。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尿液分析仪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捷,缺点是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干扰;镜检RBC法可靠直观,可以直接分辨出血尿的来源是否为肾小球,缺点是操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本研究选择尿液分析仪法和镜检RBC法,试探析两者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尿液潜血检验的160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最小的11岁,年龄最大的75岁,平均(42.58±4.67)岁。所属门诊科室的分布为:儿科16例、外科32例、妇科44例、内科68例。将这1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检验方法,借助尿液分析仪行以潜血检验(简称尿液分析仪)的8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借助显微镜行以红细胞计数(简称镜检RBC)的8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所属科室分布以及性别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研究组:采取尿液分析仪法进行潜血检验。取患者晨尿10 ml,将其置入干净的试管内,取试纸,将其完全浸入患者尿液标本,1 s后将试纸取出,将其放置到尿液分析仪上进行潜血检查。
对照组:采取镜检RBC法进行潜血检验。取患者晨尿10 ml,将其抽吸到离心试管中,并行以时长为5 min、转速为1500 r/min的离心处理。离心后将上清液撇除,将0.2 ml的沉渣液留下,混合搅拌均匀后将其置于载玻片上,并将盖玻片覆盖其上。再使用显微镜进行红细胞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显微镜的倍数逐渐加大,以保证切实地观察到标本中是否存在红细胞。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阴性率与阳性率的对比。将镜检RBC法结果设为基准,对比尿液分析仪法结果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方法检查结果对比
研究组80例患者在行以了尿液分析仪检验后,其阳性率为32.50%,阴性率为67.50%。对照组80例患者在行以了镜检RBC的检验后其阳性率为25.00%,阴性率为75.00%。经对比,尿液分析仪法阳性率更高,镜检RBC法阴性率更高,但综合看来,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1.10,P>0.05),具体见表1。
2.2 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对比
以镜检RBC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基准来对比尿液分析仪法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10.00%,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 镜检RBC法
这种方法依托于显微镜的方法功能,对患者尿液沉渣中含有的红细胞计数进行最为直观的检查。鉴于直观这一特色,可以直接判别患者的血尿原因是否为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由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红细胞的准确计数,因此在尿液红细胞检测中一直为视为“金标准”,其优越性无法被尿液分析法顶替[2]。然而,镜检RBC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在进行高倍显微观察之前,必须经历复杂的离心操作与玻片制备操作,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显微镜倍数的调节需要缓缓进行,因此所耗费的检查时间也比较长。对于血尿病因是否为肾小球性的判断,也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判别。若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专业性不够,则很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检测结果[3]。
3.2 尿液分析仪法
本方法主要借助于对试纸的变色状况进行分析。本研究所选用的试纸其成分包括过氧化氢茴香素,而尿中的血红蛋白则含有亚铁血红素,其遇到过氧化氢酶将会出现活性上的变化[4]。将试纸放入尿液标本中,这两种成分密切接触,就会使茴香素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出游离氧,游离氧再与邻甲苯胺发生氧化反应,邻甲苯胺便会出现颜色变化。试纸变化后的颜色与血红蛋白含量密切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低则试纸呈黄色;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则试纸呈深蓝色。即随着含量增加,试纸颜色从黄色过渡到绿色,再过渡到蓝色。
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迅速,不必进行复杂的离心操作,难度要比镜检RBC法低得多。操作人员也不必是专业水平非常高的医师,要比镜检RBC法省时省力得多。当然,尿液分析仪法的缺点也比较显著,即受干扰性非常高,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不同。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1)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或者骨骼发生严重伤害,血浆中肌红蛋白水平将会明显升高,而肌红蛋白与尿液中的血红蛋白一样,遇到过氧化酶其活性将会增加,使得检查出现假阳性结果。(2)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会使尿液中的细菌产生氧化物,氧化物与试纸发生反应,就会使检查结果呈现出假阳性。(3)第三种情况是尿液标本没有及时送检,存放时间超过2 h;或者标本放置的环境温度过高,都会使潜血结果呈现出(假)阳性。(4)尿液标本保存不当,进入或存在一些会导致检查结果为(假)阳性的成分。如外来的氧化物、尿液中本来就存在的无法耐受高温的酶等。(5)试纸受到了污染或者超过使用期限,也会使检测结果为(假)阳性。而如下两种情况则会使检测结果呈现为(假)阴性:(1)尿液中黏液成分过多,红细胞被其包裹起来,试纸放入这样的尿液标本中,血红蛋白无法与试纸直接接触,尿液将呈现出(假)阴性结果。(2)第二种情况是尿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过高,会对茴香素分解产生的游离氧进行优先反应,邻甲苯胺得不到游离氧的接触,自然无法呈色,这时检查结果就会变成(假)阴性[5]。
鉴于镜检RBC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本研究暂以镜检法结果作为基准,将尿液分析仪法的检验结果与其对照。通过对照可以发现,尿液分析仪法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10.00%,仍在可允许范围内。虽然其准确率稍低于镜检法,但因其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将其用于机关单位的普通体检。若患者需要复诊或确诊,则需要在尿液分析仪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镜检RBC法,这样可以确保诊断的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6]。
综上所述,门诊为患者行以尿常规的尿液潜血检测,优作较难的镜检RBC法。选操作简单的尿液分析仪法,若患者有复诊与确诊的需要,则可联合应用准确率更高但操作较难的镜检RBC法。
参考文献
[1]王双.对于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73-174.
[2]陈熙光.两种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03.
[3]夏霞.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87-88.
[4]黄杰清.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两种不同方法用于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594.
[5]陈丽芳.尿液潜血检验中不同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299-2300.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关键词:凝聚胺技术;临床输血;检验;重要性;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026-02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输血在医学和抢救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输血有治疗和抢救生命的作用,同时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如何发挥输血的有效治疗作用,预防其有害作用,保证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重要课题。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要的步骤,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能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反应。尽可能确保对人和一个病人来说,输了供血者的血不会引起有害反应,并且使红细胞在输注后能保持最长的存活时间[1]。
交叉配血实际上是检查不配合性,使病人,献血者血液之间没有可测到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试验应在37°C下进行。试验方法除作盐水介质外,还有抗球蛋白试验法、酶法、凝聚胺法或其改良法。在配血的任何步骤中均不产生溶血或凝集鲜血者的血液才能给予病人输注[2]。
本文为了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做一系列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和器材:凝聚胺试剂盒;生理盐水;小试管;滴管;试管架;记号笔;显微镜;离心机。
1.2操作: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3-5%的细胞悬液。加样量均为:血清100微升,红细胞悬液50微升。取试管两支,表明主侧次侧,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清(血浆)1滴,和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滴,次侧管受血者3-5%红细胞悬液加供血者血清(血浆)1滴。各加LIM溶液3滴,混合均匀后,再各加凝聚胺溶液1滴,并混合均匀,置室温1分钟或参照说明书,普通离心机1000转离心15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液体。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最后加入凝聚胺2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匀并同时观察结果。
1.3结果判定:如果在30秒内(或按说明书)凝集散开,代表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想合。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1.4注意事项:可以用EDTA抗凝血浆代替血清使用;若受血者血清含肝素,如洗肾患者,须多加4-6滴凝聚胺溶液以中和肝素;试剂使用前请放置至室温平衡后再行操作。在冬天室温极低的情况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操作,由于某些受血者血清中可能含有寒冷凝集素等因素,而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出现,建议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操作时室温保持在22°C左右,不同的凝聚胺试剂盒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实验时请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离心后结果观察注意事项,将试管呈30-45°C角拿在手上,细胞扣朝上,手腕轻轻用力,用液体去冲细胞扣,如果为阴性,则细胞成细沙状沿试管壁流下,如果为阳性,细胞呈块状脱落细胞壁或呈齿状沿试管壁留下。切不可用力使劲摇试管,那样凝集颗粒会被摇散,弱凝集则会误判为阴性[3]。
2结果
3讨论
盐水法原理:盐水介质中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族与相应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位点结合,交叉连接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盐水介质凝集试验用于IGM抗体的检出、鉴定、盐水配血试验以及用盐水抗体鉴定的血型抗原,如ABO、MN、P等血型系统的抗原。当IGG抗A、抗B的浓度足够大时,在盐水介质里也能与相应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盐水法只能检出不相配合完全抗体,不能检出不相配合的不完全抗体[4]。
凝聚胺交叉配血法的原理:凝聚胺分子是带高价阳离子多聚季铵盐,溶解后带有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有利于红细胞凝聚,低离子强度溶液也能降低红细胞的Zeta电位,可进一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吸引力。当血清中存在IGM或IGG类血型抗体时,与红细胞发生紧密结合,此时加入枸橼酸盐解聚液以消除聚凝胺的正电荷,使IGM或IGG类血型抗体与红细胞产生的凝集不散开;如果血清中不存在IGM或IGG类血型抗体,加入解聚液可使非特异性凝集消失[5]。
该法提高了凝集反应的速度,使原来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RBC的抗体发生凝集,提高反应灵敏度。用此法可以检查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适合于各类输血病人的配血,目前此法已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盐水测定法[6]。
通过17例标本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凝聚胺法的灵敏度较盐水法的灵敏度高1-5个滴度。凝聚胺法的检出率为70.6%,盐水介质配血法的检出率为52.9%,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赵修凤,尤崇革.凝聚胺检测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29(4):4445.
[2]马利平,张建国.凝聚胺试验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2):62
[3]姜华,李晓艳.影响凝聚胺交叉配血结果的4种药物[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26.
[4]潘纪春,欧阳锡林,陈民才.盐水法与聚凝胺交叉配血试验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606607.
方法:尿分析仪法使用优利特-300B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尿沉渣镜检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
结果:2817例尿液标本经尿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检查结果均异常,即过筛实验正确的例数为1180例,阳性率为42%。尿分析仪正常,尿沉渣镜检异常,即假阴性408例,假阴性率为14.48%;尿分析仪异常,尿沉渣镜检正常,即假阳性314例,假阳性率为11.15%。
结论:尿沉渣镜检法是诊断肾脏,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指标。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提高检验基本技能,降低漏检率,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法 尿沉渣镜检法 漏检率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79-01
文章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2817例门诊患者尿液标本经优力特-300B型尿液分析仪测定和尿沉渣镜检后,二者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用一次性洁净尿杯收集门诊患者新鲜中段尿液,1h内完成常规检查,并及时准确的记录实验结果。
1.2 仪器及试剂。
1.2.1 尿分析仪法。使用优利特-300B型尿十一项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带,严格按仪器及试剂带操作规程操作。
1.2.2 尿沉渣镜检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准确量取10ml尿液置于离心管内,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取0.2ml沉淀物充分混匀后置于玻片上,于显微镜下检测。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全片,后在高倍镜下仔细计数每一个视野下WBC、RBC的数量,一般计数10个视野即可,尿蛋白用10g/dl的磺基水杨酸测定。
1.3 结果判定标准[1]。把红细胞大于0~3/HP,白细胞大于0~3/HP作为尿沉渣镜检法的阳性判断标准;把红细胞≥10/μL,白细胞≥25/μL,蛋白≥0.25g/L作为尿分析仪法阳性判断标准。如果尿分析仪结果和相应的镜检结果都异常,就认为同一份结果没有差异,过筛实验正常;反之,如果尿分析仪结果正常,而相应的镜检结果异常,便把此视为假阴性;如果尿分析仪结果异常,而相应的镜检结果正常,把此视为假阳性。
2 结果
对2817例门诊患者新鲜中段尿液进行常规检查,分别用尿分析仪法,尿沉渣镜检法同时测定,二者结果都异常即过筛实验正确的例数为1180例,阳性率为42%;尿分析仪结果异常,尿沉渣镜检结果正常,即假阳性为314例,假阳性率为11.15%;尿分析仪正常,而尿沉渣镜检异常,即假阴性为408例,假阴性率为14.48%。2817例尿沉渣镜检中发现管型40例,滴虫20例,霉菌18例。尿分析仪检查中胆红质1+及以上者共8例,尿胆原1+及以上者共26例,酮体1+及以上者共40例,尿糖1+及以上者共84例,亚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者共14例。2817例中BLD,WBC,PRO的假阴性率分别为1.37%,7.21%,4.12%。单纯BLD≥10/μL1427例中,有244例镜检红细胞正常,假阳性率为17.1%;单纯WBC≥25μL有488例,为镜检白细胞正常的10倍,假阳性率为10.0%;单纯PRO≥0.25g/L有160例,使用磺基水杨酸法检测19例正常,假阳性率为11.9%。其中,有159例PRO与WBC两项指标均异常,有235例WBC与BLD两项指标均异常,有169例的BLD与PRO两项指标异常,有122例PRO与WBC及BLD三项指标均异常。
3 讨论
本实验中2817例尿液标本中单纯WBC,RBC,PRO阳性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假阳性,而结果中有两项或三项指标异常者,假阳性的结果几乎没有。本研究中假阴性率结果高达14.48%,故实验人员普遍认为尿沉渣镜检非常重要,每个标本都需要做镜检。尿液用试纸条检测的结果常受尿液中药物因素的干扰,如临床用大剂量青霉素,常导致试纸条对尿蛋白的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过高会对尿液隐血、尿糖、亚硝酸盐的试纸条测试产生负干扰,导致假阴性的结果。大量食入含大量色素的蔬菜、水果,如:橘子、橙子、笕菜等也会产生尿胆红素致假阳性[2]。由此可见尿沉渣镜检结合认真询问病史,必要时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就能发现和纠正尿液分析仪检测报告中的一些错误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测易受到仪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及试纸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3],如BLD的检测是利用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氧化还原而显色的,而显微镜镜检必须有完整的红细胞,才能检测到。所以当尿液中的红细胞破裂时,尿液分析仪可以检测到尿液中的血红蛋白,这也给解释了为什么运动后体检会异常。研究还发现尿液污染后细菌能释放过氧化物酶等活性物质,也可能由于细菌代谢繁殖过程中合成了触酶,过氧化物酶而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4]。如发现亮氨酸、酪氨酸结晶,肿瘤细胞或寄生虫(如丝虫,阴道滴虫)则更有诊断价值。由于上皮细胞中含有与粒细胞相似的吲哚酶,吲哚酶最终导致了分析仪检测尿液中WBC结果呈假阳性。送检尿液必须为中段尿,留取尿液标本必须及时送检。这一点检验人员必须与患者及家属甚至病区工勤人员讲清楚,因为住院患者的尿液多由病区工勤人员直接送到检验科检查。尿蛋白检测的常用方法是蛋白误差法,尿液pH值对此法的影响很大,当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当pH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现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0-177
[2] 李莉虹.1800例尿液标本分析仪和沉渣镜检结果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29
抗生素的诞生和发展与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探索密不可分。17世纪,荷兰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首次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之父塞尔曼・瓦克斯曼及其团队发现链霉素,拯救了数百万肺结核和其他疾病患者的生命;而今天,人类已经生产出了高效的抗菌药物――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生命,它是医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
微生物与疾病的联系
荷兰人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细菌和单细胞生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的人,被公认为“微生物学之父”。1670年左右,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曾是荷兰著名的绸布商人,尽管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在1668年左右,对布商用来检验布匹质量的放大镜产生了及其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将磨制透镜作为自己的一项爱好。之后,他把磨制的透镜放在铜版的一个小孔上,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显微镜。勤劳加上天赋,他磨的透镜越来越好,透镜放大的倍数也越来越高。他一生共磨出了近250块这样的玻璃镜片。
大约在1670年,列文虎克使用自己磨制的一块透镜,观察到了微生物。他和英国皇家学会取得了联系,通过数百封信件陆陆续续地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这个学会,他的很多发现都被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1673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蜜蜂的口器和蜇刺。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该学会的会员。
1822年,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小城多勒。1855年,他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酵研究。他用试验表明,牛奶变质是因为牛奶中产生了乳酸。他提出假设:这是由于牛奶中有微生物。巴斯德对红酒发酵和变酸的实验研究表明,酵母菌的存在,使得葡萄中的糖分分解成了酒精。尽管同时代的化学家嘲笑他的研究,但是他关于微生物世界的这些见解后来被证明都是正确的。
路易・巴斯德也是第一位用实验表明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的科学家。到了1862年,巴斯德通过不断地实验,断言微生物是发酵和腐败的“元凶”。在提出这一著名理论的同时,他还补充道:“关于微生物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实例,表明动物和植物疾病与细菌之间有某种联系。毫无疑问,这将会是我们对谈之色变的传染病进行更深入研究的第一步。”路易・巴斯德还是第一个表明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科学家。他说:“经过高温消毒的有机物一旦接触空气,这种有机物就会开始腐败变质,这都是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的。”
这个论断成了巴斯德提出的著名的“病原菌学说”的基础,这个学说认为,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成功地从奶牛身上分离出了导致炭疽热的炭疽杆菌,这一发现促使巴斯德提出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并且急于在实验中加以证明。巴斯德本人对炭疽杆菌也极感兴趣,因为乳品产业曾在法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让四头奶牛感染炭疽热,然后让兽医对其中的两头注射炭疽疫苗。然而,注射过疫苗的奶牛,一头存活一头死亡;另外两头未注射疫苗的奶牛也是一头死亡,一头存活。这让对疫苗满怀期待的巴斯德心灰意冷,称这次实验中他设计的“治疗方法没有任何效果”。在几乎就要放弃实验,承认失败的时候,巴斯德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式。他从炭疽热病牛体内提取了最具活性的炭疽杆菌,并将这种杆菌注射进两头存活下来的奶牛体内,注射的剂量完全足以使健康的奶牛致命。然后他等待观察实验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两头奶牛都安然无恙。
在成功地实现了牛炭疽热疫苗接种后,他还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鸡霍乱的疫苗接种,注射疫苗的鸡也全部存活了下来。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将足以致命的鲜活霍乱病菌涂在面包上,并将面包喂给鸡雏吃,鸡吃后并不会患霍乱。在研究炭疽疫苗和鸡霍乱的疫苗的过程中,巴斯德都采用了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治疗天花的牛痘接种方法的原则,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他甚至分离并培养了狂犬病疫苗,在众多被疯狼咬伤的沙俄贫农身上进行试验,除了19例没有取得成功外,其他的人都转危为安。为表彰他的功劳,俄国沙皇授予他圣安妮十字勋章,并奖励他十万法郎,用于建立巴斯德研究所。这个研究所1888年正式开放,是世界上首个专门致力于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渐渐地,巴斯德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医学界因此也能按照他的研究,将一种疾病的起因与某种微生物联系起来,而寻找治疗的药物因此也有了可能。疫苗的开发,使得人体自然防御机制得到增强,进而抵御疾病的侵袭。巴斯德晚年的一个宏大愿景就是为每种疾病找到有效的疫苗。
不期而遇的奇迹:发现青霉素
1928年8月底,在结束休假返回伦敦圣玛丽医院工作后,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自己实验室中的培养皿里长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的同事墨林・普莱斯走进他的实验室,和刚刚度假回来的弗莱明打招呼,顺便询问研究进展。弗莱明顺手递给普莱斯一个盆子,后者发现,培养皿底部布满了黄色的葡萄球菌,而葡萄球菌上则长满了毛茸茸、蓝绿色的真菌一样的菌丝。当弗莱明仔细观察时,他发现菌丝四周没有任何的活的细菌,只有死亡的细胞。
192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把自己的这个菌丝汁液称为“盘尼西林”,因为这种汁液是从红色青霉(Penicillium rubrum)的菌丝中提取的。他开始了试验这种神奇的霉菌,发现它不仅能杀死葡萄球菌,还能杀死造成链球菌感染、肺炎、梅毒、淋病、气性坏蛆、脑膜炎和白喉的致病菌。更让人惊奇的是,这种霉菌对人体没有毒性。他请教同事拉图什,这位同事将其描述为红色青霉(Penicillium rubrum)。几年之后,这种霉菌被定名为特异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
弗莱明原本是想要在自己的实验中寻找能够抗菌的溶菌酶。因此,人类发现青霉素,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意外。不过,他充分认识到自己这个发现的重大价值。他把接下去的一年时间都用在寻找有这种霉菌的样本上,这些样本五花八门,包括旧书籍,绘画作品,奶酪,面包和果酱,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了解这种霉菌的抗菌效果。他甚至问朋友有没有长时间扔在一边不用、已经发霉的臭鞋子。1929年2月,他把自己发现的这种霉菌汁液命名为青霉素(盘尼西林,Penicillin)。
尽管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但是他并不是化学家,而青霉素的任何医疗应用,还必须首先对这种霉菌进行分离、凝缩,并进行化学提纯。另外由于天然状态下的青霉菌一周之后就会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其稳定性。1938年,剑桥大学的科学家霍华德・佛罗里和恩斯特・钱恩攻克了这一难题,并试制出了纯度极高、晶体状的青霉素,浓度达到了弗莱明最初样本的四万倍以上。
1941年,佛罗里获得了美国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的资助,开始大规模生产青霉素,这些青霉素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从佛罗里从青霉菌中提纯青霉素开始,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类似青霉素的其他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发现使得细菌感染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极大地降低了。194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弗莱明、钱恩和佛罗里,以表彰他们在青霉素发现和应用过程中的贡献。
神奇药物:百浪多息
1936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公子患上了链球菌咽喉炎和急性鼻窦炎。医生甚至推测他可能得了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这种细菌感染一旦进入血液,病人就将时刻有生命危险。他的医生小托比给小罗斯福注射了一针百浪多息(Prontosil),一种又称为磺胺柯衣定的全新药物,外加让其口服普罗脱林(Protolyn),一种口服性的百浪多息。小罗斯福竟然奇迹般地康复,连《纽约时报》都在当年12月17日抛出头条,盛赞这一挽救了总统小儿子姓名的“神奇药物”。这一事件,以及之后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使得美国掀起了一场持久不衰的磺胺类药物热。
1935年,德国病理学家和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发明了百浪多息,开启了磺胺类药物的未来。百浪多息,作为磺胺类药品中的第一种药物,是多马克合成的。不过,它首先并不是作为抗生素使用,而是作为工业染料使用。在20世纪30年代,格哈德・多马克是法本化学工业股份公司巴伐利亚实验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他决心生产出一种能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又不会对病人产生副作用的抗生素药物。多马克对能够使细菌着色并吸附在细菌表面上的染料非常感兴趣。逐渐地,他对偶氮染料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实验中,他首先测试了一种红色染料对链球菌的效果。链球菌能造成猩红热、风湿热、链球菌性咽喉炎和肺炎。他将链球菌注入实验白鼠体内,然后对白鼠注射红色染料。结果发现,这种红色染料对白鼠产生的非洲睡眠病似乎有效果。不过,这种染料对人体的链球菌感染效果非常有限。在经过上千次失败的实验后,1932年10月初,多马克的同事约瑟夫・克拉雷尔将含硫的侧链合成在染料上。这项实验立刻取得了成功,含硫侧链和染料合成后,立即改变了后者的效果,原来不稳定甚至无效的药品立刻成了高效的抗链球菌药物。
就这这段时间,多马克的小女儿患上了严重的链球菌感染,情急之下,他给女儿注射了一剂还从未在人体身上临床试验过的百浪多息。他女儿奇迹般地康复了。在关于这种药物药效的报告中,多马克并未提及自己在女儿身上的成功试验。一直到1935年,当其他医生在其他病人身上进行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并取得成功后,他才公布了自己在女儿身上进行的药物试验。随着百浪多息以及其他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医学界又多了一件对付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武器。
11号实验――链霉素的发现
1943年,乌克兰裔美国化学家、土壤微生物学家塞耳曼・瓦克斯曼开始寻找一种化学物质,希望能借此杀灭结核分歧杆菌。这种病菌是当时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的肺结核的元凶。他已经成功地找到了链丝菌,一种在实验中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而一般的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都是无效的。这一发现能帮助人类医治诸如伤寒,兔热症,波状热等的疾病,这些疾病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
疫苗和此前的抗生素治疗对付肺结核无效,是因为这些治疗手段无法溶解结核杆菌的蜡质荚膜。许多科学家,包括瓦克斯曼和他的研究团队,都一度开始质疑,他们是否真的能发明一种能穿透这种蜡质荚膜并且发挥药效的药物。
1943年,瓦克斯曼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新泽西的实验室中成功地找到了可以治疗肺结核的链霉素。他带领研究团队,从土壤中上万种的微生物中找到了两种能杀灭结核杆菌的放射菌,他将它命名为灰色链霉菌。一种是在泥土中找到的,另一种则是在实验室活禽培养部门的一只小鸡的喉咙中提取到的。这两种链霉菌对许多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明显的抵抗作用。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导致痢疾、轻度肺炎、波状热、百日咳、杆菌性痢疾、野兔病、禽伤寒等疾病。更重要的是,这两种链霉菌都对肺结核菌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瓦克斯曼博士和他的团队,包括从二战战场刚刚回来的年轻科学家阿尔伯特・萨兹,开始不断地培养这两种细菌,并展开试验。在自己的地下实验室中,萨兹夜以继日,实验室烧瓶咝咝冒着气,瓶中液体泡沫涌动。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10克晶末,并把它提供给了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威廉・费尔德曼医生,这就是链霉素的最早分离。
他让蒸馏瓶24小时蒸馏,自己则睡在了实验室的地板上。他甚至和实验室的守夜人商量,如果守卫发现他睡觉,而烧瓶中的液体已经蒸发至瓶体红色线以下,守卫就要叫醒他。与这种曾经杀死过数百万人的病菌打交道极其危险,甚至有生命危险。萨兹采取了当时所有可能的预防措施,据研究团队的另一名研究人员多丽丝・琼斯回忆,萨兹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甚至使用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消毒水漱口。工作的时候,他必须时刻与肺结核杆菌为伍,而那个时候并没有任何的治疗方法。
关于谁应该获得“链霉素发现者”这个称号,学界存有争议。毋庸置疑,瓦克斯曼是发现这一抗生素的团队的领导者,但是据萨兹的说法,瓦克斯曼从未踏入这个地下实验室一步,而且还亲口告诉萨兹无论如何不要将菌体带到楼上去。萨兹提取了足够多的链霉素,并且将其中的10克送到了当时的梅奥医学中心。据萨兹的1943年8月23日的实验日志记载,“11号实验, 拮抗性放线菌”,用这个词描述这种从土壤中发现的线状的、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听来有点怪异。接下去的几页日志详细记载了有关的实验,以及他发现的两株灰绿色放线菌,他自己把他们命名为“灰色链霉菌”。每株菌体都产生出了一种抗生素,并能杀死一个皮氏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而且,他还发现,这种菌体产生的抗生素还能杀死结核细菌。按照这一日记的记载,发现链霉素的应该是萨兹博士。
1944年1月,链霉素的发现被公之于众。两个月后,一批链霉素被送到了梅奥医学中心,威廉・费尔德曼和H.考文・欣绍医生开始在白鼠身上使用链霉素的临床试验。今天看来,这项试验具有影响跨时代的历史意义。1944年底前,这两位医生通过临床证明,这种抗生素对杀灭实验白鼠身上的结核菌有很好的效果。
到了1946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化学疗法小组委员会了一项报告,报告了链霉素在最初1000个病人身上的临床报告,而美国的医药公司此时已经达到了年产链霉素两吨的生产能力。链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如结核杆菌)的巨大成功打消了人们关于抗生素有效性的全部疑虑。青霉素可能引领人类进入了抗生素时代,而链霉素的发现则刺激了全球范围内寻找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学治疗药物的热情。
广谱抗生素
到了1950年代,科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寻找效果更好、威力更大的抗生素。其中就包括了新发现的金霉素,土霉素。这些抗生素杀菌效果特别好,因为比起之前的抗生素,它们能有效杀灭更多种类的细菌。医生和科学家把这些新型抗生素称为广谱抗生素。劳埃德・科诺菲尔是美国辉瑞制药的一名化学家,他发现金霉素和土霉素的中心有着相同的分子结构。他把这个中心分子结构称为四环素,而辉瑞制药也于1955年申请了四环素的专利。这一发现又导致了一系列以四环素为中心分子结构的全新抗生素族类的出现。
科学家们还发现青霉素也有一个中心分子结构,他们称之为已内酰胺。通过固定中间的已内酰胺分子,并改变青霉素大分子的其他部分,他们生产出了全新的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这些新合成的青霉素能更好地治疗更广范围的感染。紧随青霉素之后,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青霉素。
事实上,头孢菌素化合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博兹(Giuseppe Brotzu)于1940年现的,当时他发现意大利撒丁岛首府卡利亚里一个污水排水口附近的海水会周期性地洁净。他推测是污水中的某种微生物产生了一种抑制性的化合物,从而洁净了水体。他后来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头孢菌素C,并证明它能生成一种抑制细菌生成的物质。早期的头孢菌素就是从这种菌体生成的物质合成的。
抗生素的未来
毋庸置疑,抗生素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有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抗生素面对产生抗药性的细菌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人类怎么办?一个让人惶惶不安的事实是,目前人类不得不面对诸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肠杆菌科这类可怕的致病菌。这也提醒人类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细菌非常“聪明”,并且能很快地适应医生开出的处方中给病人服用的抗生素药物。医生把现代医学开发新药试图解决病菌越来越强大的抗药性的努力比喻为“伸出一个手指堵住大堤上的一个漏洞,却发现更大的洪水又从其他更大的漏洞冲了出来” 。
要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方法无非有二,一是开发全新的抗生素,二是采取全新的方法应对病菌感染问题。
科学家们当然未放弃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从各类抗生素发现的情况看,除了甲氨苄啶,其他的主要抗生素的发现完全是运气使然:显示发现药物,然后才确定药物作用的目标细菌。很多的制药公司在寻找新药物方面仍然遵循着这一模式,并在公司内保留着自然产品部门,并由该部门负责收集全球各地的土壤样品,测试包括抗菌性的各类重要性状。这种做法逻辑的前提是,至今为止,从自然界提取的抗生素,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效果最好的抗生素药物的基础。
实验室管理水平尚有欠缺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全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其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登记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有关文档和技术资料收集不完全等不足,导致对本科生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实验室重要性认识不足1.开放性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放性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测试与检测就足够了;二是开放后增加了许多管理工作量和设备维护数量,大大提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实验中心教师存抵触心理。2.学生及时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对具体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验证课题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研究过程。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选择是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目前,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指导教师有时会抱怨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放松了对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的重视,等临近提交论文时间,学生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现象。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开放性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开放性实验是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学习中的思考为出发点的自主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更广泛更复杂的问题,学生操作仪器时会出现更多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需要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提供保障。例如:实验室开放后,实验试剂和耗材消耗就会增加,试剂和耗材领用与管理的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治安、防火和安全检查问题;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的问题;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合理规范,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遵守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的重点,光有规章制度而不执行,规章制度也就只是一个幌子。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满足毕业实习的需求基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开放性实验室应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配合毕业实习。1.开放性实验应与本专业毕业实习内容相结合。例如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开设了“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评价”、“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及“常见食品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测定”等8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中涉及到许多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在毕业实习中得以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检验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项目就能熟练掌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有机会再次进入实验室,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那些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2.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不但项目众多而且周期较长,学生一旦选定实验项目,就需要实验室全天候对其开放,从而给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造自由进入实验室的条件。这就要求实验中心教师不仅要付出更多时间,而且要采取更加合理且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应密切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配合是否密切。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毕业实习的项目和具体实验内容。对于实验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与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联系,有效沟通,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毕业实习阶段必须建立例会制,构建实习指导教师与实验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时间,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设计、写作、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5],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效
(一)学生对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本科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对预防医学专业而言,本科生可对自己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探索与求证,并由此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通过对2008-2012年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基本情况的归类分析,得出2008-2012年实验研究占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之比呈“U型”变化,结果见表1。产生上述“U型”变化的主因是我校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自2007年开始逐步搬迁至大学城新区,本科生实验研究的条件受限,导致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逐年下降。2011年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后,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大幅提高,到2012年达到63.57%,体现了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bout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MAO Huajie, WANG Xiaochu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Xiangya Medical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Abstract Medical professional class has its particularity.We need to combine with clinical to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at fully mobilizing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and analyz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self cognitive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t will recei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by adopting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teractive, heuristic, experiential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method.
Key words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的讲授方式是老师要以教材为主“解惑授业”,因而大学课堂教学行为较单一,课堂气氛较沉闷,只注重知识从老师向学生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1 开展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积极发散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老师向学生的灌输过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开展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对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因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占有主体地位,其课堂活跃程度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依据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来选择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医学检验专业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与之关联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的医学检验专业能力。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突出与临床紧密结合。
1.1 课堂教学
首先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按学科专业授课,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这其中包括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一些常常单一应用的方法。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时,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用难易度适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联合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专业课程的讲授变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讲授技能。
例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按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分类,然后按疾病的生物化学结合临床检测项目展开;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细菌的生化反应、医院感染的监测、细菌、病毒等内容与临床疾病及检测相结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调动课堂气氛,一般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课与研讨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高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学生通过课后进一步的自学并阅读相关文献来完成学习内容。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授课内容将难以实施,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表达、探讨,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遵循参与性和主动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都是围绕怎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设量采取的,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锻炼自我认知的能力。
1.2 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
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主要是针对专业课阶段进行的,所选题目是对所学课程的巩固与深化。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及知识面。
1.3 讨论课
讨论课应与课堂教学的大纲相关联,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学生和教师自由地、直接地交流,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形式可以是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内容制作PPT报告;可以是学生提问,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病例,学生需要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给出可能的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检查等。通过开展讨论课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充分讨论、表现自我,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综合思考的能力。
2 “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专业性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医学生既要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操作和技能,那么究竟我们应将学生置于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之中,才有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最明智且最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所学专业的职业环境中去,接触、了解、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营造了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了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内在联系密切螺旋式上升提高过程。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而是变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课程由同一教师主讲,直接采用实验室教学或医院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高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单位必须具备与相关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实验环境。医学实验中心应具有足够的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及普通PCR仪,显微镜、无菌操作台,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检验的教学图片等,从设备上为一体化的教学提供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交替提供保障,满足一人一岗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检验医学相关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求上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科研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及科研能力,否则教师很难根据教学方案进行扩展,且难以控制教学过程,无法真正做到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为了增强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教研室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各大三甲医院检验科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学习,同时也采取了“请进来”的模式,努力引进医院的优秀技术员到学校做实验环节课程指导教师,协助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技术实践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对医学检验相关知识的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是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是一种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政府、社会、学校、医院(企业)等应重视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院系可以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并就实验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经学校审核通过,专门给院系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上拨款。另一方面,学校和医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如可利用学生在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进行现场教学;医院检验科在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后可以捐献一些不再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给学校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边学一边做,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相互转化。
3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是由于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使得其慢慢淡化了。所谓医学专业的探究性教学,是指从医疗大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开设的课程,选择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学习。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的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认识探究性原则的重要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重新得以重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是不断深化的,充分体现了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包括观察现象、找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或浏览网上资源对已知的定论进行全面了解,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数据对现有的结论作出系统评价,利用一些工具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释,结合现有结论进行预测并确定假设,考虑是否有更加合适的解释,定期进行结果的交流。
中南大学自2012年开始规定上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这正是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即要求我校的年轻教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按照一成不变的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通过继续学习和努力科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刻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定会引起深刻的教育变革,特别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这种改变还会对教学领域以外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大胆地去改革和实践,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展望
【关键词】 检验科;感染;管理
检验科是一个医院工作运行不可缺少的一个科室,工作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同时,更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导致感染几率的增加。因此,检验科是个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同时也是医院应该加强重点管理的科室,现在就这些医源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目的在于提高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效能,预防医源性感染事故的发生[1]。
1 检验科感染的原因
1.1 医院领导对于检验科的重视不够,医务人员认识不到位,医院领导大多数有重检轻防的思想,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缺少必要的防御常识,如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佩戴口罩、帽子;在接触感染性检验标本时不佩戴手套;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处理不甚严格,造成二次传播;在实验中,未经清洗消毒手便接听手机,造成传染性微生物的传播;更有甚者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等。
1.2 防护意识跟不上,防御措施不健全。医院为追求利润,过度重视检验业务量,轻视了医院的感染,既没有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自己,也没保护患者,造成医源性感染几率的增加。除此之外,医院检验科工作室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卫生学上的缺陷,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几率。
1.3 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科室人员出入制度;标本处理程序;消毒以及清洗制度等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对于突发事件例如血液或体液的飞溅污染、细菌分离鉴定时的污染等没有明确的消毒和监测等处理制度。
1.4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患者及家属可随便出入实验室,或者由于医院房间分配不合理,造成作业流程极其不合理[2]。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增加了医源性的感染的几率,造成的危害很大。
1.5 检验人员对于感染知识的学习甚少,很多在校学习时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感染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医院的感染新知识、新动态了解甚少,不够重视,对于消毒灭菌的方法以及措施、消毒液的配制使用等常识性的知识掌握不够。
2 管理对策
2.1 规范消毒灭菌工作 通过规范的消毒灭菌,切断检验科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是控制整个医院内感染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3]。同时,对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应是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然后集中焚烧处理,根据细菌室反馈回来的空气培养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空气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消毒等。将使用过的试管、离心管、加样器滴头等一次性检验用品放入消毒桶内,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废弃处理。定期对加样器、吸耳球、显微镜等进行紫外线照射或者消毒液擦拭消毒。对计算机的键盘、鼠标、电话等进行消毒液擦拭消毒,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电脑打印检验报告单,做到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从根本上解决检验报告单的消毒问题,切断了传播途径。指定专门负责人负责生物安全的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用器的领取、配制、发放,并且对消毒液进行定期更换检查。每天对空气、仪器设备的表面、试验台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并且定期检测。
2.2 规范的无菌操作 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章程,严格洗手、戴口罩、佩戴无菌手套。在科室每个洗手笼头前需要放置医用消毒皂或者洗手液以及消毒液。
2.3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及管理办法,根据科室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定期监测、检查,杜绝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由于医院感染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检验人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旧的知识层次上。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并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同临床科室一样。具有独立的举足轻重的医学地位。
2.4 提高防护设备的质量 医院领导方面,应当加大对检验科的资金投入,购置一些必要的防护设备,领导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检验科的重要性。如:全科室安装免提电话机,与此同时,也要对电话机进行消毒,以免因为对电话的污染造成医源性感染。检验人员在结束检验操作后或者是检验同类标本后,在检验另一标本前应该及时洗手。同时,需要强调一点,带医用手套不能取代洗手,所以即使佩戴手套也要做好洗手工作。在发生意外血清飞溅入眼睛时,需要对眼部进行及时的清洗,所以,医院需要购置安装洗眼设备[4]。
2.5 认真开展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监测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控制是目的。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2.6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协助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不同感染患者同一时期分离出的同种病原菌,药敏结果如有相同抗菌谱,初步判断为同源性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证实,正确地追踪传染源。分子流行病学是以分子生物学地理论和技术研究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对院内感染所分离到的病原体和通过采样所得环境中相同的细菌,除进行血清学、噬菌体、耐药谱分型外,还进行了基因分型:如质粒图谱、核酸内切酶图谱、核酸探针等。以保证更稳定、准确的追踪传染源,为院内感染流行病学的分析提供有利的依据。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多次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或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包括入院时尚未发生此感染,也未处于此感染的潜伏期状态。随着医院工业和医院技术的发展,大量抗生素进入临床,各种侵入性操作和检查增多,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医院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检验科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室,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仅是为全院的临床服务,同时还要担负起全院的微生物检测工作。因此,检验科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组织部门,在控制院内感染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检验科应当成立自己的防染小组,负责监测各实验室空气消毒及无菌操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如:实验室管理、人员防护、检验后的标本处理等,只有加强自身防护,个人自觉执行,工作中认真仔细,才能有效地避免自身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防患于末然;重点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一个检验机构,要有计划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有关部门的信息,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增强广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预防用药,有根有据,探索更有效地控制措施,预防医院感染,所以,微生物实验室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总结,医院感染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患者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安全秩序。同时,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也有所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表现为:医院感染教材较少;低年资住院医师以及聘用护士的医院感染整体知识水平较低;消毒灭菌重视不够等。所以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各级管理一定要重视,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医院感染教育与再教育,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防治工作,一定能把感染控制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常同钦,王秀萍,董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6
[2] 刘运德,楼永良.微生物学检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