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第1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问题;保护对策

引言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决定了我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来自丰富、灿烂的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迁延,我国文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位炎黄子孙而言,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在分析当前时期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目的在于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1.当前时期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分析

1.1 文化创新的需要。人类社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创新。首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其次,掌握本国文化中的精髓。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具有保障意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单单是认识历史的需求,还是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创新的实际需求。

1.2 保证社会秩序的需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只有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而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离不开对文化的认同感。现代社会开展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完好无损的保护,而且还必须充分掌握了解传统优良文化在传承中华道德文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优势作用。

1.3 认识历史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类文化遗产相同,都有着巨大的历史认识价值,两者不一样的地方是,物质类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一种物化的固态的手段将自身潜在的历史认识价值全面体现出来,历史文化遗产则是采用活态传承的手段突出自身的v史认识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传统文化,均存在显著的历史认识价值,对人类都有启迪意义

2.当前时期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当前时期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总结之,主要包括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产生的损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2.1 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非为某一个特定的部门或者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而是需要全民参与到其中。然而,目前很多人认为,大家均共同拥有着历史文化遗产,每个人均有责任,也有义务,自己就无需非常积极。此外,还有一种观念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过去,如今需要考虑的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有专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均存在着此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某些历史文物保护部门也未将自己的职责切切实实地履行下去。

2.2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如今,我国主要依据《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在21世纪对这部法律进行了完善,完善之后与我国现阶段文物工作实际情况更加的符合,在较大程度上明确了文物保护管理要求,操作性得到了强化。同时,遗产保护也在其他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如《矿产资源法》《城市规划法》等。

2.3 城市建设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到文化遗产。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在对城市规划进行编制时,需要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的保护和改善,避免对其造成破坏,将城市绿化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促使文化历史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如今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还没有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将城市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文化遗产遭到了忽略。

3.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对策

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个性十分鲜明,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3.1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政府科学合理地引导,才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产业革命背景下,文化已经不再像过去只是抽象、间接地为社会物质实践服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科学引导已刻不容缓。任何文化活动要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品牌的影响力巨大,所以政府挖掘文化资源过程中,应将重心放在市场需求量大且内涵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产品上,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政府应主动参与和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通过文化发展带动经济水平提升的目的。

3.2 通过建立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成立各类非遗开发项目。推行历史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将各类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以提高市场吸引力。此外,积极研发市场前景广阔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独具风格的专项开发项目,推动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众文化这一趋势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因具有地域差异、特色风情等特点顽强的生存下来,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吸引、活力等优势,所以为了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与保护,必须强化人才培养力度。现阶段,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传承人制度、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制度等,实践效果理想,促进群众审美情感的形成,激发了其创造思维。我国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人才数量不足,随着《历史文化遗产法》的落实,国家提出了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政策,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信息角度出发,构建了专门的保护档案室以及传承人数据库等,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要求传承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传承,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3.4 在传承中加强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发展与群众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除了强调其要不断传承外,还必须注重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群众的审美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将时代精神及内容贯穿于历史文化遗产中,其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得到稳定发展。当前,如何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服务保障。在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继续前进,使我们全面了解过去的历史,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群众凝聚力。

4.结论

综上所述,以《历史文化遗产法》及其关联法规为基础构建的传承人制度、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制度在保护传承、作品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历史文化遗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活跃于人类活动中,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进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要大力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但是文化遗产依然需要科学保护,将我国悠久的文化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规范化保护,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10).

[2]徐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3).

[3]王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4).

[4]但娟.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大学,2010年.

[5]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第2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

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由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假如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仅仅处于维持状态的话,其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的光辉只会逐渐磨损、消失,就如一个固化的躯壳,这种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是维持一种自然衰败。从近年来人们对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范围来审视,可以看到其保护对象由个体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发展到今天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保护。其保护对象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这种转变预示着人们开始从更为广泛的层面看待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措施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现代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的价值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如何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

[3]刘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h境景观设计[J].中华文化论坛,2014(3).

第3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物;保护体系;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63-0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就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践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进而探讨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的规划问题。

一、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全面系统地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进行规划研究对于系统完善地认识和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城乡规划法》和《文物保护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熟悉,当地居民对保护工作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常会导致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一些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做法,而且这些错误往往会导致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在工作中重建设,轻保护,没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都是根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在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发展中体现价值特色的。但目前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在保护利用之中,却忽视了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三是过分强调旅游经济效益,忽视对生活真实性的保护。“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部分历史建筑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这些做法,实际是将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了真实的历史遗存,造成了“开发性破坏”。四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在保护中往往只注重“点”的保护,而忽视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导致整体风貌被破坏。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三、关于保护体系规划的探讨与实践

从近年来的保护发展来看,我国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三个比较全面且健全的层次,保护体系的变化调整是对我国多年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结,是实践探索的结果。

1、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规划的编制。编制全面覆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且高质量高水平的保护体系规划对于科学有效地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2、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法律法规。即使现在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立法宗旨包含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与发展,但是毕竟法规效力低于法律,并且缺乏具体实体内容的规定,所以对于如何以动态观规范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双赢,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各地的实践都表明,单纯 依据《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无法解决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需要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专门制定一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法。

3、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街保护监管体系。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常态化监察和专项整治内部监督制度,实行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责任规划师管理制办法和推进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不力及过失行政问责制。巡察督办是采取直接深入基层和现场的方式来规范执法行为和市场行为。我国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的同时,完全可以结合国情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行遗产保护责任规划师管理制,这是对保护监管体系的一项必要补充。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不力或因过失导致严重破坏推行行政问责,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权力运作和一切行为决策都能够恪尽职守,有效地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4、需要从不同学科角度来研究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所以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规划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

5、建立政府与公众参与的保护体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公众都有责任对其进行保护,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应该变政府“主导保护”为全社会“共同保护”。公众参与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重要方法,应当充分重视,积极鼓励和保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了明显提高,公众参与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工作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能够进一步实现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欢迎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要以更加宽厚的胸怀对待保护工作中来自社会的批评意见。

四、总结与展望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将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的不断实践中探讨出一套全面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体系规划,逐步构建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毛静宜.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12)

第4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保护;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96-02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所在,像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宁洱历史沿革、抢救、保护、利用等,在此基础上阐述宁洱县非物质文化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形式: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活态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价值

(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历史,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过去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道德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了历史时代的精华,是民族活态传承;非物质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个民族世界观的最好体现,为了解当时的社会及群体状况提供了基础条件;像民间的、口传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正式典籍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了解之前的历史文化。

(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种群的智慧结晶,包含着文化精髓,对于认识种群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色,体现了该民族的发展轨迹,是民族文化价值的最好体现;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积累,这些文化正是不同地域存在、发展的支柱。每个民族和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这些不同民族、不同种群的文化特点,共同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进行融合、交叉等,最终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体现了文化的特异性、适应性。文化多样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所在。

三、宁洱的历史沿革

(一)宁洱是历史文化名城

宁洱原名普洱,是清普洱府所在地。由于地处滇南要塞,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普洱府,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宁洱县意为“安宁的普洱”。隶属同置一地的普洱府。民国时期,先后设置普洱道尹公署、殖边督办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1950年5月成立宁洱县,为普洱行政公署所在地。1951年1月1日改名普洱县。1985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二)宁洱是普洱茶的命名地、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

宁洱古来素有“茶之源,道之始”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故而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茶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边陲小城――普洱府城交融集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宁洱是一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上神奇美丽的绿宝石,这里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古茶资源,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有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这里茶文化氛围浓郁,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乡,其间散落的古镇、古道、古桥、古碑刻、会馆等文化古迹,都与普洱茶、茶马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宁洱是民族歌舞的故乡

在宁洱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共生活着十余种世居少数民族,创造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但丰富了宁洱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宁洱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洱各民族歌舞、民间器乐演奏及洞经古乐民间文学等文化瑰宝,经过岁月的磨砺,终成为民族文化精粹传承下来,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四、抢救、保护宁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洱县文化馆自1979年代至2014年的30多年间,在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宁洱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们深入乡村、踏遍深山、遍访民间,付出艰辛劳动,收集到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如1979年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十大文学艺术集成的编纂工作,收集整理了《民间舞蹈集成》、《民间音乐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料。2005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文化之乡、传统文化传承人等,它们包括:国家级保护名录《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等;省级保护名录:项目类《普洱洞经音乐》;传承人类:《习俗传承人:李映宗》、《习俗传承人:张学才》、《竹扎技艺传承人:王兴康》、《民间器乐传承人:李堂永》、《洞经音乐传承人:肖政》、《普洱茶贡茶技艺传承人:李兴昌》等;市级保护项目《宁洱县民族银饰制作技艺》、《磨黑板凳龙》;传承人:马俊(银饰制作技艺)、龙江华(磨黑板凳龙)等,以及历年申报批准的许多省、市、县级民族文化项目和传承人等。2014年挖掘整理的《普洱古府》、《普洱茶源-宁洱》、《宁洱民族民间歌舞乐选编》、《宁洱民间故事》等。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宁洱民族众多,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各族人民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情、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民间技艺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形成一道道让人留连的人文风景线。在众多的民族节目、歌舞、习俗、技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的意志、图腾和崇拜,放射着各民族追求幸福生活的纯朴感情,是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折射。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负予我们的责任,把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落到实处。在保护工作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良好氛围。建立各种文字、图片、录音、摄像档案,找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亮点,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品牌。2014年12月29日,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揭晓,宁洱县文化馆周明初、邱兴忠等老师整理、编导的哈尼族舞蹈《捡豆豆》荣获“彩云奖”;2014年宁洱县文化馆黄国平老师收集、整理、创作的以《马帮情歌》为代表的《老普洱原创歌曲200首》歌曲集出版发行;2014年宁洱县文化馆陈启富老师的《普洱秋集图》出版发行。无论是获奖的舞蹈和出版发行的歌曲集、秋集图,他们用舞蹈、歌曲、美术演绎老普洱的乡土味,让人感受到老普洱这块热土的神秘和秀美,这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利用的又一成果,更是宁洱文化艺术界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深厚而广远。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以文化作为引导,一个好的剧目、一首好的歌曲、一个好的舞蹈,可以给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增加知名度,从而给该地区带来丰厚的效益。我们深知,我们所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这只是浩淼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瓣花叶,深知挖掘、整理的内容与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着很大的差距,只是民族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我们更深刻的感到,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丽新宁洱,是我们群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当今,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要想不断发展就要进行创新,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长期健康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人们内心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构建内心和谐的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5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黄梅戏 教育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1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更好地传承黄梅戏文化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黄梅戏源于鄂东黄梅的民间小调――黄梅采茶调,清乾隆年间随当地逃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怀宁,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戏曲形式。1952年11月参加上海观摩演出,这个一度被称作“黄梅调”的安徽地方小戏以它幽默诙谐、朴实率真、追求真善的个性魅力逐步向全国拓展并得到认可,开始被人们称作“黄梅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戏曲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这对黄梅戏的传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黄梅戏传承的意义

2.1主要社会、历史价值

2.1.1传承传统文化

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很多,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涉及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琐事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1.2娱乐群众

黄梅戏唱腔优美柔和,使人们在欣赏、表演黄梅戏时感受愉悦和放松的心情,不失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

2.1.3教化功能

黄梅戏是皖、鄂、赣周边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地方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处境,歌颂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情感。有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文化空间状态都能从黄梅戏的剧目中反映出来,这对人们起着一定的教化作用。

2.1.4学术价值

黄梅戏文化及其音乐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长江流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黄梅戏文化在文化人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极大地学术研究价值。黄梅戏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古皖文化和吴楚文化的特征,有助于研究与传承古代文化。同时黄梅戏文化的音乐与当地的道教音乐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吸收的关系,对研究道教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2.1.5增长经济

作为安庆乃至安徽的历史文化品牌,黄梅戏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黄梅戏演出、黄梅戏音像制品的发行以及其带动的旅游业都具有巨大的商机。

2.2对人的影响

2.2.1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黄梅戏的唱词多运用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演唱黄梅戏的过程中,需要背、记唱词,与他人交流,有利于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在表演中,需要表演者察言观色,根据唱词内容和场地变化对表演进行安排,锻炼人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黄梅戏的剧本大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改编,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又培养了注意力。可见黄梅戏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2对人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黄梅戏音乐优美舒缓、舞蹈简洁柔美,具有南方人的柔美等特点,而语言活泼风趣,不显沉闷,有利于形成柔美而又活泼的地域性格。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或是对人的影响,都具有重要作用。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传承黄梅戏文化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3黄梅戏的教育传承

3.1传承方式

黄梅戏的传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社会传承。主要有各地创办的黄梅戏剧团、会馆、戏班的演出;黄梅戏艺术节的创办;中国安庆黄梅戏博物馆及社会媒体传播等。二是学校传承。第三种是个人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

3.2传承现状及问题

3.2.1宣传不到位、缺乏保护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众对黄梅戏了解较少,其爱好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对黄梅戏关注度并不高;黄梅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伟大的、艰巨的且长久的工程,这一保护工作是个人、群体难以通过自身来保护和传承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和经济投入以及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引导下,才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

3.2.2队伍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黄梅戏老艺术家纷纷退休,青年演员还未成长起来,导致人才断层,缺乏从事黄梅戏研究、表演、创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再加上经济利益难以保障,人才流失严重,愿意学习黄梅戏的人也越来越少,极大地限制了黄梅戏的发展。

3.2.3经费投入不足

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黄梅戏的保护和发展寸步难行。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能投入到黄梅戏产业的财政经费有限,不利于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黄梅戏文化,必须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黄梅戏的关注,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措施及财政保障,为保护和传承黄梅戏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专门的黄梅戏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黄梅戏专业人才。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求新求变,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黄梅戏文化想长久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走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1-26.

第6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一、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重点文物保护不同,历史文化街区量大面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众多,因此无法像重点文物那样“完全”保护起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还要在那里生活,所以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提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1987 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华盛顿》更进一步认为历史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其发展应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强调新的功能和活动应该与历史城区的特征相适应。可见在历史文化街区维护生活的延续性是被普遍接受的。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及保护历史遗迹的真实性。这一根本目标与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是一对难于调和的矛盾。现实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真实性常常妥协于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这对矛盾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矛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而在我国似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在我国通常是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规划整治,整治后整个街区“焕然一新”,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问题逐渐显现。

(一)原住民越来越少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大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这类建筑的居住空间和居住设备与现代生活要求相差较大,大多数中青年人不愿住在老街区,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居住区,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商强大的广告攻势下,似乎不住在“高尚”社区就不是成功人士。在这种潮流下,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不断搬离老街区,老街就成了老年人和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地。政府的规划整治并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如果历史文化街区在整治后,街区经济没有起色,则老街居民继续搬离。如果整治后成功吸引大批旅游者,老街居民在旅游经济上收益颇丰,则更加快了老街居民搬离的速度(如丽江古城)。

(二)街区经济日益萧条

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后并不能如地方政府所愿形成新的旅游经济,而原来的商业却日益萧条。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是原来城市的繁华商业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大批更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新建筑新街区出现了,它们逐渐替代了老街的商业地位,使老街经济日益萧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通常需要封闭进行,多种现代市政管线一般采取地下敷设方式,因路面开挖,街区的商业被迫停业,因而更促使了城市商业重心向新建成区转移,这也是影响街区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三)保护老街区与改善生活矛盾突出

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是政府和专家的事,街区的居民并没有多少机会参与,最多只是象征性的参与,老街居民相对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损害到他们利益时,他们就很难赞成保护,他们宁愿自己的房子不被划入保护范围。对于低收入阶层,改善生活是他们最热切的愿望。老街日益萧条的经济,必然会使他们为改善生活而对老屋进行改造。改造的方便性与低成本是低收入业主首要考虑的因素,其后果是历史风貌的大量破坏。

(四)历史建筑破损日益加剧

在我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整治主要是对街区建筑外貌的整治,而对历史建筑的内部加固改造甚少。近百年甚至百年以上的砖木结构建筑敏感而且脆弱,建筑破损随时发生。历史建筑维修涉及面广,需要的材料种类繁多,施工工序复杂。并且传统材料日渐稀少,传统工匠更是难觅,其结果就是:如果要求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其维修造价必然昂贵,而且如此老旧的砖木结构建筑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是难免的。显然如此昂贵的维修造价,中低收入阶层的业主都是难以负担的。整日忙于生计的中低收入阶层业主,通常放任房屋破损,没有及时的维修自然会导致老屋破损加剧。破损到实在不行了,业主们才会用廉价的现代材料修补一下。这种修补实际上是对历史建筑的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几十年后,我们的历史建筑恐怕是面目全非了。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们祖辈千百年营造出来的城市物质形态,正是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才使得我们独特的区域气质和历史文脉可触、可感。街区的建筑已经从家庭遮风避雨的基础生活必需品,变成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这些敏感而脆弱的历史建筑需要知识、精力和财力,目前历史建筑的业主绝大部分是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欠缺的正是知识、精力和财力。从全国范围来看,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历史建筑的维修、维护方面欠账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式。

二、用“产权置换”改良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方式

实际上老街居民多数希望拆迁,因为他们没有精力和财力来伺候敏感而脆弱的老屋,他们宁愿拆迁,拆迁了就能得到新房,新房在居住方面更舒适和方便,更重要的,新房似乎比老屋更值钱,所以他们希望拆迁。另一方面仍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居民,由于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经济底子薄等原因,实际阻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复兴。

(一)产权置换

产权置换的基本思路是:政府授权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用新建的现代住房产权置换历史建筑产权,然后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修,最后将历史建筑作为古董收藏品出售给高收入阶层。在产权置换模式中政府具体要做的事有:组织各类专家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选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具体的实施方式;通过招投标确定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的开发商;派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家协助并监督开发商;在财政上支持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如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承担一些必要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等。选择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的开发商时,应注重选择那些有社会责任心的,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开发商。在产权置换模式中开发商要做的事有:首先开发商要投资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居住区;然后与历史文化街区业主谈判有关产权置换事宜,用新房产权置换老屋产权;根据政府编制的保护规划,并在政府的监督下具体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包括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整修历史建筑等;将整治后的历史建筑出售、出租或自主经营。

(二)产权置换的优点

1.有利于更好保护历史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作为古董收藏品出售给高收入阶层,古董的价值在于它的原真性及由此蕴含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古董收藏品是一种投资品,它的价值也在于它的原真性,因此其所有者必然尽力保护其原真性。高收入阶层有精力、有财力保护好历史建筑,他们有能力聘请保护专家为他们出谋划策。

2.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在产权置换模式中,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的投资主要由开发商承担,地方政府只需投资个别公共基础设施。这改变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工程历来由政府买单的惯例。我国绝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都很紧张,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的公共事业很多,地方政府更关心与基本生活关系密切的住房、医疗、就业等,因为这些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稳定相比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能排名比较靠后,等地方政府投入可能要很久,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往往是迫在眉睫,因为街区的破损正在加剧。

3.调动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积极性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涉及面广,需要政府牵头组织,政府积极的态度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至关重要。当开发商将整治一新的历史建筑出售给高收入阶层时,地方政府可以得到丰厚的房地产交易税费的收入。既能改变老街区破旧衰败的面貌,又能得到丰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何乐不为。实际上地方政府也看重投入产出,以往地方政府投入巨资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大都希望整治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带来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如果希望落空,地方政府的投入没有回报,那么下一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整治通常遥遥无期。

4.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费时费力的历史建筑维修使老业主们不胜烦恼,老街居民更向往设施完备的舒适方便的现代居住区。所以只要补偿合理,他们愿意用老屋换新房。

5.高收入阶层得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

在我国投资渠道匮乏一直困扰着高收入阶层,可靠的投资渠道似乎只有房地产,但由于国务院的房地产限购政策,这一投资渠道也被限制了。历史建筑将为高收入阶层提供一个安全的投资渠道。

6.房地产开发商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开发商将整治好的历史建筑作为古董收藏品出售给高收入阶层,由于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有限性,以及历史建筑所处的绝佳区位等,保证了历史建筑可以卖个好价钱。

产权置换使那些钟情于传统文化,且有精力有实力的人成为历史建筑的产权人,这无疑会对历史街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复兴起重要作用。产权置换使历史建筑得到更好保护,使政府支出减少,使开发商盈利,使老街居民得到他们想要的新房,使投资者多了一种选择,这是一个各方皆赢的解决方案。

三、关于活态遗产传承问题

有研究者反对全部搬迁历史文化街区原来的居民,认为这将完全改变了街区的人文环境,丢掉了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全部搬迁原居民确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但现实是老街区里大部分高收入阶层和大部分中、青年已经搬离,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流动性很大的低收入外来人口,老街的人文环境早已面目全非。几十年内,老人们将相续离世,到那时更谈不上什么文化传承了。我们在努力保持老街区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传承,但结果却是活态遗产的逐渐消亡。虽然一些研究者为挽救活态遗产提出了不少建议,一些地方政府也做了诸多努力,但活态遗产逐渐消亡的基本趋势并无根本性改变。

反观现实中集中改造的老城区和城中村,动迁居民们集中搬迁到新建成区,由于相对完整保留了原来的邻里关系,我们看到原来的习俗礼仪、节庆活动大多保留下来。在现代居住区完成文化传承的意义更为深远,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这对把握传统文化未来走向极为重要。

产权置换将使老街居民居住在一起,保持相对完整的邻里关系,并能吸引部分中、青年回流,因此产权置换将实际有利于活态遗产的传承。这种发生在现代居住区的传承更具有可持续性,对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更有意义。

四、产权置换的可行性

(一)前期实践

类似产权置换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早就出现。美国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市(Savannah)至今保留许多19世纪的建筑。1954年非政府组织“萨凡纳历史基金会”(Historic Savannah Foundation, HSF)成立,该组织利用捐赠资金和银行贷款购买历史建筑并出售给愿意对其进行修缮的购买者,到1968年已保护了130栋历史建筑,事实证明这种运作在经济上也是成功的。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实践,2003年1月1日施行的《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者租用古建筑。在苏州政府的主导下已成功出售几处古建筑,但由于缺乏有效操作模式,苏州的古建筑出售进展缓慢。

我国各地历史建筑保护资金匮乏问题,近几年尤为突出。为了筹集古建筑的维修资金,黄山市政府于2009年12月21日出台了《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认保人只享有对其认保的历史建筑的监督维修权和对认保经费使用情况的咨询权,认保人几乎是花钱做公益事业。历史建筑的产权还是归属原来的产权人,认保人因为得不到历史建筑的产权,所以在认保方面并不积极。黄山市的实践表明,如果得不到历史建筑的产权,历史建筑钟情者的热情就十分有限。

(二)利益各方

产权置换模式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有三方,即历史建筑原产权人、房地产开发商、历史建筑购买人。首先是历史建筑原产权人,多年的旧城改造证明,绝大部分老街居民愿意用老屋换新房。老街居民与开发商的谈判是自愿和对等的,这里没有强制征收的问题,也没有钉子户利用工期讹诈开发商的问题。如果开发商和个别居民谈不成,也不妨碍保护整治工程的进行。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商,其热情取决于历史建筑购买人,如果购买人踊跃,出价较高,则开发商必然热情高涨。最后是历史建筑购买人,高收入阶层是否愿意出资购买历史建筑是产权置换模式成功的关键,目前历史建筑投资市场还没有形成,是否有人愿意投资历史建筑确是未知数,以下分三个方面讨论。

1.历史建筑的投资价值

历史建筑具备古董投资品的特征,即数量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并同样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我国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有限,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自然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岁月流逝,历史建筑已经从原来的普通生活必需品变成古董投资品,就像数百年前一个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青花瓷碗,到今日它已不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那样。历史建筑与一般古董的主要不同点是其不可移动性,因此历史建筑投资市场将是区域性市场,但这不会妨碍历史建筑成为投资品,就像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市场,我国目前各阶层主要投资品正是房地产。温州炒房团可以到全国各地投资房地产,收藏家应该也会到全国各地投资历史建筑。

2.投资偏好

近几年在安徽徽州一带及江西婺源、景德镇、九江,浙江衢州、东阳等地贩卖老屋的生意十分火爆,由此可见历史建筑的需求巨大。历史文化街区位居城市绝佳区位,历史建筑大都“有天有地”,这些都是高收入阶层的投资偏好。

3.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投资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开发商在原居民动迁和历史建筑整修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将极大降低收藏家的投资风险。如果政府再给予政策扶持,如规定历史建筑不在房地产限购范围之内,将进一步降低收藏历史建筑的风险,最终可以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产权置换是可行的,历史建筑将在收藏家手上得到较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将迎来经济繁荣和文化复兴。

房地产开发商和古董投资者代表市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事业引入市场因素应该是意义重大,远不是几次探讨就能解决的课题,本文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对引入市场因素这一课题的重视,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10

第7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Since initiating the reforms and ope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witnessing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ety is approaching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Therefore people are starting to get less about the history and also don't have nearly the degree of protecting and cherishing to the historic city that our predecessors had.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businesses, land utilization is increasing and developer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 center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ing. So what measures will be taken to protect and design and develop the historic city further have become the challenges of the government , because these districts are not only the part of the cities, but are also th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history. For these reasons, this paper will from three aspects explore the 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veral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tect,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 historic city and the meaning of the 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关键词:历史城区;保护;建设;开发

Key words: the historic city;protectio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51-02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历史城区并且不断地建设来提高其质量是体现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不同地域的历史城区还能够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在保护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历史城区的建筑意义、开发的理念、规划与管理等各方面来对历史城区进行开发,旨在让人们牢牢记住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文化得以长存。

1 历史城区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现如今,历史城区遍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它们大多都是古迹遗址,包括文物古迹、古镇、古村落、风景名胜区等等,在历史的发展中,坚强地留存下来,虽然各有特色,却也不乏共同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历史悠久

何谓历史,指的是已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历史城区自然也具备这一特点,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建筑,能够保存至今的都是珍宝。就拿陕西省的汉中而言,迄今为止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经历了西汉,三国等重要的历史时期,它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与建筑风格。

1.2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由于城区的历史悠久,那么所存留下来的文化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即使数量不多,却也能客观的映射出当时的人文信息。另外,就连一些古战场,古城墙都背负着历史的足迹,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个传遍大街小巷的歇后语把三国故事很好地流传下来,看到荆州的古城墙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期三雄争霸的场面,古城墙的构造、建筑、设计风格都充分地结合了历史的气息。因此,保护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1.3 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建筑都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消失。这些建筑都蕴含着前人的辛酸,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代表着当时当地的特色传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如今的角度来看,无人不惊叹当时巧夺天工的技术以及当时的风采。因此,保护这些历史城区,让它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第8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创新开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1;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20-02

一、研究现状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提出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直到2015年4月,国家城乡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才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功能。随着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商业化,出现了一批商业古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也从单一的“保护”角度,逐步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创意旅游开发”、“街区商业开发模式”、“公众参与”、“视听味觉开发”等多种研究角度[1],并且更多的研究主题是围绕“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维持”展开的。这也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提出具有时效性的方案、策略,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将以商业古街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二、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开发现状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遍布各省,几乎在各大历史名城都有出现。其以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开发形式,在保留原有建筑以及街道风貌的基础上,销售当地特产,展现民俗文化。其以安徽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为主要代表。但当下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老街也出现了诸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造成冲击

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存在的问题。过度的商业化使其逐渐演变为现代商业街、购物步行街,许多历史名街从此销声匿迹,建筑风貌也沦为文化的空壳。以北京南锣鼓巷、什刹海为例,其之所以落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店铺的进驻,使老北京文化变了味道,休闲、娱乐、购物占了太多的比重,与老北京巷弄格格不入。

(二)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店铺,加之疏于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市场上出现无特色商品泛滥、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宰客”,甚至销售虚假商品、食品安全无保障等现象,造成市场混乱。以屯溪老街为例,街巷中有很多移动摊位贩卖一些无特色的小商品,且店铺销售大多为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其要价高昂,且无统一定价。

(三)街区功能单一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出售商品和美食消费为主要功能,其结构功能过于单一,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仅限于购物和饮食,因而限制了公众参与度。从社会效益来看,对文化的宣传只通过商品销售,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美食街知名度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严重,街道上垃圾、废水随处可见,加之机动车、自行车随意进入、停放,造成本身狭窄的街道拥挤不堪,噪音污染严重。

(五)古建筑缺乏维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古建筑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房屋结构变形,或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到破坏,由于无人负责、政府机构不重视、互相推诿等原因缺乏维护。

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于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方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向世界发声的资本,也是脉络传承的核心。某种程度上,这强调的是对于“文脉”的把握和延续,“即其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积淀、社会经济水平四维时空组合。”[2]而对于商业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则包括两方面――建筑的维护与修缮,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在古建的维护方面,意味着在保留原有建筑、街道等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对单体建筑及街道桥梁进行定期维护,或是在不影响其外观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防护和加固措施。而对于古建的修护工作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资金和技术[3],同时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民众以及游客的监督举报。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其首要途径是对于文化的发掘,将流于民间的传统手艺、风俗挖掘出来,在维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化包装,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北京传统京绣、剪纸,安徽黄梅戏,苏杭丝绸等等。而其形式并不拘泥于商品化销售,还可以出现表演、“传承人”讲解、游客参与互动等等,以多种形式将文化荟萃,并向世界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产品造假、艺术失真等现象。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们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市场监管、消费者监督的形式实现。

(二)注重创新旅游开发

保护商业古街的社会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当下,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某种意义上,商业古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作为推动力。

1.加强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商业古街的产品服务亦如企业商品销售,需要对市场情况有所把握,盲目地产品开发必然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问卷调查、采访、短期试运营等方式,了解主要的消费者人群、消费者目的及倾向,进行摸底后,调整产业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2.拓宽受众面,增强文化兼容性、包容性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面对的消费者除了当地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外来游客外,还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需要考虑到消费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适当引入现代时尚品牌,或是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给予不同人群文化认同感。

3.综合开发视听味觉,增强消费者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当前公众参与仅拘泥于购物一种形式,消费者对文化的感受单一。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例如,当地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展示,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增强对文化的体验;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多样化旅游项目开发,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可开发游船参览路线。此外,调动游客的感官,例如,在视觉上增强店面外观色调、装饰、结构的文化特色,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对文化有全方位的感受。

4.增强旅游开发的专业性、规划性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需要进行专业的整体规划,统一市场商品定价,避免商品过度雷同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同时,要加强对于古街文化的对外宣传,通过多媒体放映、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建立专业的讲解体系;对店铺进行专题规划,加强游客对街区的整体感受;在当地的传统节日或定期举行主题活动,以加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古街知名度。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原则。针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利用当地有限的文化资源对外界产生“正外部性”影响。即是说,通过历史文化商业街作为传播当地文化的窗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避免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四)多方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而机制的建立不是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责任,其需要多方的参与。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与旅行社、当地居民以及游客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且具体执行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监督。政府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组,对商业古街进行定期的情况调查和调整,如进行古建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完善。旅行社协同制订古街旅游开发具体方案,居民及游客负责监督,通过多渠道反映古街出现的问题。

第9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F081 文献标识码:A

浙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1]

临海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时,古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古建筑保护设计和规划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

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临海算作一座普通城镇。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作为反映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按照明清江、浙民居的式样,重新设计建造,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2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自然是美丽的,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中把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或辟为公园,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此外,在临海周边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公园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临海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主管文物局进行管理,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由于明清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

例如,古建筑遗址一口水井遗址,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3.2 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

例如,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3.3 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

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3.4 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

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遗址面积广大,是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临海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民间资金支持资助下,对古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多方协商论证,得以顺利实施,为今后公开展示,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4 积极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临海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临海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城墙花灯展、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亟待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临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临海的,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江浙一代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临海具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的文化遗产,而是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临海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是历史对现代临海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参考文献

[1]韩林飞,O.I.普鲁岑.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4年.

[2]柳肃.古建筑与古环境综合保护的实践与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