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

第1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方法;指导;课前;课后;课上;定义;定理;概念

步入了初中,数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知识更一步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要求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课前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一看:先粗略浏览教材,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做: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求学生练习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

2.明确数学学习要求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一般应从以下方面去理解掌握。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下面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①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

②理解定义,掌握特性;

③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④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⑤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正确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③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⑤变化公式中的字母所蕴含的内容,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①背诵定理.

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二、课上数学学习的方法

课上数学学习主要是“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

1.“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2.“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1)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2)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

3.“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要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4.“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

(1)要结合教材来记,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课后学习是数学知识应用和深化的关键过程,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重视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达到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易产生新的联想等作用。

1.完成作业的方法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起不到作业的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每天先浏览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笔记,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熟记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2.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

(1)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数学,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必需的,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解题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2)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细心一点(由观察特例入手),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够应用自如).

(3)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4)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一旦学生开始收集典型错误题,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错误反复在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那么就要求学生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宝贵的金子,只有挖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3.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上完课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

4.加强小结或总结的方法

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第2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改革

新一轮的教育的改革中,提倡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一个共同的做法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乐于思考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善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目的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学习方式,却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上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我们重视:

二、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善于故意出错引发探究“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师问:“4.5是1.5的几倍?”生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4.5是1.5的3倍”,紧接着故意写“4.5是1.5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通过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4、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哪怕获得一点点微小的成功,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赞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学习方法;研究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

真正落实深入认真地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认认真真地深入钻研教学教材,合理地分析研究实际学情,摸清教材的真正结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进而找到适合教学开展的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进行教学,进而思考该怎样贯穿和展开,懂得运用合理的案例,让授课顺利进行。光钻研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还必须认真地分析实际学习情况,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分析:了解学生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了然于心,但不能误估学生的真实情况;钻研教材内容,注意数学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作为高中教学的数学教师,要做到把授课内容与整套教材的知识点相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做到合理的取舍与大胆的创新;关注学生动态,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合理调整课程安排,这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思想,达到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出调整,完成教学目标。

二、轻松的方式学习和交流互动

高中数学的教学,教师应该在熟悉高中数学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认真探讨学习环境对象,合理地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授课过程中要扮演好自己组织与引导的角色,不要只单单从形式上是交流活动,而实际一点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学习。这需要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而且要注意有效地向学生提出一些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同时也要与教学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确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而不厌、学而高效的目的。具体地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还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是从根本上做到了,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而这种融入包含情感融入和行为融入,只有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做到了这些,学生高效学习效果一定会很显著。

三、主动评价鼓励和创造兴趣

鼓励和评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是教学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评价也不例外。因为,不同的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破坏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老师评价一个学生的时间和场合都要合适,在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其好的评价和认可,学生从心理上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学

生也就会更努力地去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内心情感正处在一个慢慢成熟的时期,所有孩子都希望被老师认可和鼓励,实践也说明了具备激励性、合理性的评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四、有效地坚持练习和巩固基础

适当的练习对于高中教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数学学习更是作用明显,有效地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有力工具。但不能让老师以为练习越多越好,就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这样是不对的,练习应该有,但必须是适量的,而且要重在坚持,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基础的效果,才能让练习对学生产生作用。一方面教师应该从教材以外的资料上找一些典型的习题,另一方面高中数学课本上习题选择都非常的好,教师也应该加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思考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骄人的学习成绩,也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的教学内容、达到数学的教学目的、发展高效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采用真正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西方油画艺术;绘画体系;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92-03

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始终是与科学携手并进的。

公元7世纪中叶,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产生并将探索宇宙的整体性特质及变化根源作为研究目标。其后,奠定了西方哲学原始权舆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关于世界万物是由“数”为本源的思想,指出“美”是“数”的和谐。柏拉图又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上升为超越现实世界的关于宇宙的最高法则,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进一步改造成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

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了近千年的封建神权统治,理性精神复苏,世俗文化得到肯定,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新的时代精神,影响了整个欧洲。数学、物理和化学研究逐渐介入艺术研究领域,透视学、解剖学和明暗法作为绘画的三个科学支柱,被确定并运用到绘画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绘画体系。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阿尔贝蒂曾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这种新的绘画艺术应该是这样的: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而透视学则是绘画的数学就基础。因为几何学上的盲人,是难以理解绘画的原则的。”①特别是在文艺复兴盛期,画家追求一种“绝对美”、“最完美的比例、线条,最典雅的形象”,追求和谐、准确、概括的绘画写实风格,对后来的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大师都是上述理论的实践者,当然也包括达・芬奇。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绘画从手工艺的局限中摆脱出来,还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理论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和重视。《芬奇论绘画》不仅总结了绘画的基础科学理论,而且对绘画的原理展开了全面的讨论,为绘画同科学的结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绘画与科学相结合,包括运用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还有借助数学、物理光学、化学研究、绘画材料学来准确地再现物象,科学的绘画体系为西方绘画写实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透视学

西方写实油画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表现虚拟的三维空间,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科学空间的认识,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一种形式,画家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空间的转化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

西方绘画艺术从光学、几何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研究物体近大远小的现象,从把接收物体反射光线的人眼看成是光线的一个集中消失点这一事实出发,用各种自然科学原理论证这些光线的路径与绘画造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客观对象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从而创造了科学的“中心透视法”理论,西方油画的“线远近法”、“色彩远近法”、“消失远近法”、“空气远近法”都是基于焦点透视理论的。“中心透视法”在我国通译为“焦点透视法”,是一种高、宽、深三维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心往不返,视线消失于灭点的空间。

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和视向,因此,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限定的视域内。焦点透视的视点存在于景物之中,使观者产生与画面内容的关联感。固定的视点意味着面对景物,只能是一个高度、一个角度、一个幅度,眼光所及,近大远小,以此构成一个深远的视觉焦点,这是自然科学的法则,也是生理的定则,这使得绘画中的景物与人眼所看到的自然形象相类似。霍贝玛的《并木林道》运用了焦点透视方法,两排树木和地平线构成十字形,树木由大变小,小道由宽变窄,小道与树木四条平行线的消失处便是透视的灭点。

二、物理光学和化学

西方油画的用色是随着科学――尤其是物理光学和化学的发展而演变的。

167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即光线穿过三棱境后,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牛顿由此得出结论:白光是所有色光的复合。牛顿的色彩实验结果可以说是18~19世纪的最大发现,也从科学的角度印证了达・芬奇的观点,即“光所照耀的对象的颜色受发光体的颜色影响,任何不透明物体的表面由其周围物体的色彩所决定”,证明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相互并存关系的科学性。而后物理学家大卫・伯鲁特进一步发现原色只有红、黄、蓝三色。他的这种观点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通过配色实验所证实。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扬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红、绿、紫。这种理论又被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证实。19世纪,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歌德,曾以相当的激情反对牛顿建立的新的光学色彩论。歌德的《色彩论》中将色彩概括在三个条件之下:第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第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命名为化学色;第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色,是“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手段所看到的色”,将其规定为物理学色。歌德虽然对光学色彩学贡献甚微,但是他将色彩视为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完全基于心理学。今天,围绕色彩学,新的流派层出不穷,他们所引起的争论归根结底仍是牛顿与歌德昔日对立的继续。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色彩重理性,造型、透视以及光学原理的科学研究要求绘画必须按照物体本来应有的色彩去画,要有确实的造型感、触觉感,强调物象的个体性、物质性。文艺复兴时期所达到的写实性在形成体方面是成功的,着重解决了解剖透视、明暗规律等形的写实问题,而色彩的写实还远没有达到。

借用贡布里希的说法,不同的自然环境为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画家与威尼斯的画家赋予了不同的“眼睛”,粗略说来,“托斯卡纳画派的艺术家认为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是着色的素描……而威尼斯画派则认为,绘画主要是在素描基础上的各种色彩的组合”。②提香的技法革新是与他对色彩独到的理解与运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将素描关系“翻译”成了色彩关系。比如,一个红色的物体,提香会在它的暗部和过渡调部分施用绿色,而不只是简单用白色提高受光部分的明度,用熟褐和黑罩染物体暗部,提香的技法革新使画面中素描式的明暗对比转换成了色彩的冷暖对比。

巴洛克艺术和浪漫派以及后来的印象派在色彩方面更有所追求,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色彩表现技法。在艺术观念的变化,使油画对追求视觉真实性以及表现感情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19世纪下半叶,印象派便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许多人都指出印象派画家对于光线――长期被学院传统所忽视的室外光线的重视,但描绘“外光”本身却并非是印象主义的发明。在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支、戈雅和荷兰画派光色技巧的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19世纪的许多大师,包括德拉克洛瓦、库尔贝以及康斯太布尔、透纳、拉斐尔前派和巴比松画家都曾对外光作过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成果都为印象主义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时物理光学、色彩学上的重要研究成果使印象派画家有机会更为深刻的认识色彩的本质。1859年,法国化学家弗勒尔发表了《关于色的同时对比法则》,这部著作和其他一些较晚问世的作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色彩观念,比如物体并不具有绝对自在的固有色,莫奈在《日出・印象》中描绘远处的景物用了大量的蓝紫色,而不是景物的原有色彩(固有色),这是因为远处的物体受空气透视影响的缘故。对空气透视的研究还衍生了色彩的冷暖理论,还有基于视觉科学研究的“补色”的发现,改变了许多传统绘画的处理方式,比如表现物体的阴影时,古典画家那种一味使用黑色和深褐色的做法就显得不够“科学”了,按照新的色彩理论,阴影由于受到光源色、物体固有色、补色和环境色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物理光学、色彩学的发展对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运用产生了直接影响。印象派画家在符合光学原理的基础上,在表现画家情绪的同时,迅速地捕捉到瞬息万变的自然光色,形成色彩分割法、点彩法等新的油画色彩表现技法,使油画的色彩空前明亮、丰富起来。

油画颜料的色彩种类是随着化学工业发展而增多的。古典画家用的颜料多是矿物色,种类也很少,用较少的颜料调配出需要的色彩来使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相继有许多重要颜料被使用:1784年,开始使用普鲁士蓝;1818年,开始使用铬黄和橙黄;1846年,开始使用镉黄;1838年,开始作用翠绿;1840年,开始使用钻蓝;1860年,开始使用天蓝;1868年,开始用使用茜红;1920年,开始使用钛白;1924年,开始使用人造群青;l936年,开始使用袈裟蓝等等。随着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不断有一些铬色被使用,从而为画家们在对颜料的设置和选择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874年,法国兴起印象派,是现实主义的延伸。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光学的新发现,推动了印象派产生和发展。印象派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力求真实刻画自然,进一步发展了写实主义风景油画。印象派杰出的代表如莫奈和比萨罗等,他们的作品追求光影变化和色彩幻觉,其实质是对自我情感的真实表现,是立足于感受和印象基础上的自我肯定。

三、绘画材料和技巧

中世纪时西方绘画多采用坦培拉材料(蛋胶画),这是到文艺复兴时油性坦培拉材料产生前最流行的水、油兼容的材料,而后逐渐过渡到现在意义上的油画颜料。种类繁多的油画调色剂是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发展与绘画材料研究结合的必然结果。油画的调色剂非常讲究,分调色油、上光油、媒介油几类,调色油多用亚麻仁油,核桃油也可用;上光油有达玛光油、玛蒂脂光油、丙脂光油等;媒介油经常是用调色油、上光油与松节油混合而成,多用来作为修补画的媒介剂。

美术史上一般将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称为油画的发明者。实际上,在凡・爱克之前已有300年油画的探索历程,他对油画只是经验式的实验和逐步完善。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调色剂――干性油的发现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即在前人尝试使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这样在作画时运笔流畅,颜料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多次覆盖与修改,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 颜料干透后附着力也强,不易剥落和褪色。

油画的古典画法是把颜料作透明色或半透明色来使用,以表现光的透射效果,这种画法要求非常精细完整的素描草稿,上色时用很多的稀释油调色,然后在画面上薄薄涂染,所以也被叫作“层叠加色术”。这种画法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比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微妙的色调变化,也有人将这种画法叫作“加光法”或“透明画法”。

油画传到意大利后,基底材料得到了改进。由于威尼斯是水上城市,空气相对潮湿,大块木板不适合做油画的基底材料,因此提香和丁托列托等人开始把油画转移到帆布和麻布上,这是威尼斯画家的创造,并促进了油画的发展进程。使用软底布质材料作为基底材料,可以使画面无限扩大,而且便于拆折,硬板依托改为富有弹性布面,有利于自由的运用笔触,颜料薄的地方能显示出布的纹理,产生出油画材质的肌理之美。“为了加快作画速度,威尼斯画家在油画颜料中加入了白色颜料,直接调制出明度较高的色彩,改变了凡・爱克那种按部就班,层层敷色的细致的透明画法,并用褐色的底色代替了北欧初期油画的纯白底色。”?s?

由坦培拉与油彩混合技巧直接到油彩阶段,使油画具有了覆盖力。改革后的油画技法,笔法可以随画家的判断力与灵感任意挥洒,笔触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进一步发展了油画技法。16世纪以后,油画技法逐步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的卡拉瓦乔,在他的作品中暗的颜色使用透明色罩染,而亮部则使用不透明色,或加上白色直接覆盖,他创造出完美的油画技法,为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油画在推崇形式和谐与模仿论的美学思想下,走上一条“物理”性审美和谐的道路,偏重于刻画物体的具象性,它的发展与写实观念、科学的绘画方法以及材料媒介研究紧密结合,透视学、解剖学和明暗法作为绘画的三个科学支柱,被确定并运用到西方油画艺术中,为西方绘画写实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发展出了完整的油画技法体系。

[注释]

?q?夏乾丰:《美术译丛》,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r?意・弗拉维奥・孔蒂:《文艺复兴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版,第53页。

?s?朱伯雄、焦禹:《世界美术名家名作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335页。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邵大箴.图示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美・伦纳德・史莱英.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和物理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第5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

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如: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等。

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以幻灯片、投影仪等技术形式传递影像信息,相对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生动化、便捷化,以及内容的丰富化、同步化,学生印象的深刻化、理解的简单化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方法的全部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其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而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恰好符合了信息教育的内涵,是语文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语文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平衡好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才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信息化发展。

2.教学内容过于复杂,不分主次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由于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互联网上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且数量过于庞大,不分主次,教师若是简单地将网上信息复制、粘贴到教学课件中,很容易使学生难以消化且更难定位,增加了学习负担。

3.喧宾夺主、花样繁复

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经常会出现幻灯片过于花哨的弊端,

如:幻灯片的图片、声音、色彩等元素的应用过多等。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这样的幻灯片很容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课件上的主要内容,必然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三、加强高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1.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性特点是其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此外,还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性。所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立任务驱动模式,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造性。

2.提供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字上的东西,不够直

观,不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课堂工具,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在记忆的同时更有助于理解。例如: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本身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之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一个情景用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与丰富

上文提到,在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上,既要抓好信息技术软件的更新与应用还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整合。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制课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精品课的建设与评选,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对于硬件资源的建设,学校的支出预算中应包含硬件资源支出的款项,建立专项资金,力求根据学校实力有规划的定期投入,更新教数学设备。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和环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与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第6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1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ou Chunyan

(Funing Wut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Jiangsu,Yancheng224400,China)

Abstract:Moder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especially computer technology,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being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in general practice,for ou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to create a full- new educational world.In this paper,methods from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on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principles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start to talk about the several common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s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广大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天地。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面对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面对着十来岁的中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二、信息技术课教法遵循的规律

(一)尊重实践与技能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强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把模拟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引入教学,把课程设计编织成模拟现实信息实践的生产过程,把课堂设计做成这个实践过程的一个个组成环节,并进行模拟实践作业式的教学。(二)强调教学就是实践,尊重技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启发式、指导式、对话式教学思想为指导。(三)尊重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主要运用好示范、讲解、练习、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灵活组合的教学模式。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应用和实践

(一)实践法。信息技术课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可以采用了实践法,让学生直接动手实践。

(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孔子的“举一反三”便是它的雏形。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对有差别的问题加以比较并找出其的共同点和异同点的方法。曾多次提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

(四)比喻法。比喻法是为了使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映射新知识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例如:在讲到Windows的文件结构及其操作时,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树型结构”,于是,我讲课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树根”就像我们计算机中的磁盘C:、D:、E:;“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图标前面的加、减号,让学生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这种方式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比喻的方法,能使抽象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理解新知识起着很好的作用。不过,比喻要恰当,不恰当的比喻容易扭曲概念,适得其反,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五)演示实践法。教师利用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机、实物展示平台等是最好计算机课的硬件保障。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但要注意,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必须将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内容要实际,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方法,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后,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些事物或过程,需用较长的语言描述,如果将事物进行演示,就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比如介绍计算机的配置,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史,键盘的指法操作等内容的讲解,采用实物、演示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的形势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着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后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新世纪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数学课让学生喜欢数学。数学课上只有能实实在在地吸引学生,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数学的美好情感,使其成为数学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1)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许多学生对数学有惧怕心理,更谈不上喜欢数学。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学生就会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在七年级下册《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一节中学习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定义后,我说了一个事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女的。学生们很快就判断它是不可能事件。接着要求学生说出一个事件,并找一个同学来判断它是哪一种事件。一听可以考考自己的同学,大家都很积极地说开了……一个学生说:“我们人身上有206块骨头。”大家叫道:“必然事件。”忽然听到一个声音高叫起来:“错!”大家的目光都聚到了调皮鬼刘军伟的身上。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应该是不确定事件。比如我就没有206块骨头。因为我小时候贪玩不小心把一根手指弄没了。”大家一脸的茫然,我顺势进行安全教育并强调:“刘军伟说的很对,大家说得也有理,问题是判断一个事件属于哪类事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条件来定的。你能说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彼此间没有了情感的距离,自由地发言,轻松地学习,品味着学习的浓浓乐趣,真正化“厌学”、“苦学”为“爱学”、“乐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控制好教学节奏

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都不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初一接班时两个班70人,其中小学毕业考成绩在70分以上的只有4人。如果我们按教学参考书要求的进度和难度进行教学的话,没有几个学生能接受,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控制好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数学课的主人,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比如:七年级下册《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中有两个知识目标:会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相除和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我根据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两节课来完成这两个知识目标。每堂课只完成一个知识目标,这样,整堂课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 同时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学习难度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思考,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很好。在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是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爱他们每一个人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想接近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聚精会神、有疑就敢问的状态,从而使学习过程更有效。

二、让学生喜欢数学考试

第8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科书习题的特点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学模式是陈旧的,针对学生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有目的、计划性强且形式多种多样,层次不同,角度和切入点较多的习题训练,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拓展思维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降低计算繁冗性

素质教育被我国广泛地推崇,同时对小学数学教科书里面的内容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订正. 修改和订正后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减轻了计算的难度和繁杂程度. 对于调整计算的繁杂程度不是减低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而是将侧重点放在对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只有拥有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才更愿意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习题:如学校需要购买一批盆栽布置校园,每行可以摆放35盆,恰好可以摆16行,如果每行再多摆放5盆,则可以摆放多少排?题目比较贴近生活,更带动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深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并不繁琐但是并没有降低困难度. 2. 益智性

数学课本上的习题要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掌握小学数学的结构本质,摘取课本中较为生动、鲜活、富有想象空间的原型,从中升华、提炼数学问题,通过这样引出和设置数学问题,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敏度有帮助,促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脱离了陈旧、只注重对培养计算能力的传统模式. 例如在“爸爸给小明买桃子,小明第一天吃掉的数量比剩下的数量多5个,小明又多吃了一个桃子,这时候剩下桃子的数量是被吃掉桃子的■,问爸爸给小明共买了多少个桃子”这道数学问题虽没有较为繁杂的数学计算,但具备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伤害,这样的益智题目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和提升智力,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实际用途、智慧以及力量.

3. 趣味性

培养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丰富的兴趣才能够带给我们不竭的学习动力.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其本质较为枯燥乏味,这就要求在教育和教学体制和形式的改革中,提升数学学习和教学的趣味性,将数学变为灵活、生动的学习科目. 小学数学学科在设置题目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同时将以文字叙述作为出题的传统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用图片、表格等形式设计题目,将学生的焦点定格在题目的同时也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更能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益智题不仅提升学生的兴趣,题目看似简单却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为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教学方法

1.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思想一直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没有发现教学的本质,而本质在培养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 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变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由主导者退身为指引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将知识单纯性地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给学生树立信心,帮助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非重点知识和较容易理解和学习的数学公式或解题方法的自主学习和课下复习,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讲解习题或者公式的重点,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将课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2. 在数学习题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软件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计算机和各种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进入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充分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关注度的同时带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动力,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更生动、细致、形象地展现教学知识.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和新鲜感,将书本上生硬的文字转化为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动态视频. 因此,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作为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现代化进程.

3. 设置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习题

第9篇: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对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6例介入术患者,针对其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介入术后的观察,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术后观察,减少并发症,使手术安全可行。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预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逐年提高,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故其诊断与治疗成为神经内科科医生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而脑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越来越被多数医生和患者接受。而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是评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护理人员引起重视的。我们通过对2010年12月~2011年4月在我科经过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术后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 了相应 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21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67人,女性45例,年龄在41-71岁之间。其中行DSA144例,支架植入术68例,患者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有:伤口渗液 13例,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1例,血肿7例,排尿困难8例,脑出血2例。

2 常见的几种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1 伤口渗液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的渗血。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动脉压力过大、动脉的内径较大、术中术后肝素抗凝、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不够、病人体质因素、病人未听从医护人员而过早活动患肢等有关。[1]预防的的方法除提高穿刺技术外,穿刺点的压迫点要准确,用2.3.4指并拢,按压于皮肤穿刺进针点的近心端,按压力度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穿刺点无出血为宜,先重后轻。术后制动要注意以平卧制动,不可半卧或侧卧。[3]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或用力时按住穿刺部位,以免因局部张力过高导致出血。

2.2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可表现为下肢剧痛、麻木、肿胀、皮肤温度下降等。主要是由于下肢制动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存在问题使血液粘度高和血流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预防血栓的形成,首先,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防止血栓的形成。其次,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每15~30 min巡视病房一次,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给予适量血管扩张剂,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患者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

2.3 皮下血肿 是常见的并发症。血肿与动脉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形成假性动脉瘤,原因多由于穿刺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术毕压迫止血不彻底等所致。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肢体温度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穿刺点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谨防股动脉栓塞。[2]

2.4 尿潴留 表现为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术中紧张再加之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出现此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导尿,以缓解症状。对于那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的,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前就应导尿,以防术后膀胱充盈排不出尿液。

2.5 脑出血:这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后脑出血并发症多见于脑血管高度狭窄在置入支架后,或年老、体质消瘦有明显高血压经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如患者表现有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或体征则预后较差。术后护士应指导患者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等。如发生出血应立即给予中和肝素(肝素∶鱼精蛋白为100u∶1mg),停止抗凝药物,适当控制血压,必要时予以脱水。

3.小结 介入诊疗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措施,有时某一并发症,或甚至细小的疏忽,都可导致手术最终失败或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我们应早预防,早发现,早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4]密切关注患者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各种先兆症状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参考文献

[1] 马美琴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后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淮海医药, 2008(4): 356-357

[2] 杨洁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卷13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