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生态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使得建筑和艺术在快速发展中,进行了各自的取长补短,互相融合。现如今艺术可以用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建筑设计中也可以融入环境设计。随着时展,在追求建筑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而促使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分增多。本文针对建筑设计和生态环境问题做了简要的阐述。
1 建筑设计
在古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时的设计者往往就是组织施工者,这些施工组织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通常是根据建筑物主人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并适当加上自己的创造性。正是这种累积的建筑文化,逐渐形成了现在建筑设计文化。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一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所谓的建筑设计实际就是指设计者按照投资方或者用户的需求,在投资限额范围内进行周密的考虑,从而拟出合理的预定方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细节上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考虑设计,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在图纸上将这些方案加以记录。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2 生态环境
衡量艺术建筑设计的标准是建筑不仅要具备优美的造型,而且还要具备配套设施齐全和节能环保的功能。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净化空气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在进行创建绿色城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3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建筑时体现城市整体形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风格迥异的绿色环境向融合,就构成了城市独有的艺术形象。从美学角度讲,建筑的艺术性,应该立足于周围的环境,并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上的融合,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完美融合,进而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城市规划的和谐布局。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
4 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 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 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 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就目前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而言,随着建筑的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都在进行不断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脚步加快,促使了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行深入详细的阐述,描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为以后的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融合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必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为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迈向新台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对建筑的设计中,合理的进行规划选址、高效的利用资源能源、环境和功能满足人类的生活精神需要是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的本质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莉;;论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表现[J];广西轻工业;2007年09期
关键词:路桥设计;交通环境;地域经济;协调
作为交通,其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项目及关键命脉,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与基础。严抓交通就是严抓经济,唯有交通得以发展,方可以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增大对交通方面的投入,也就是增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我国交通业得到大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应证了这条规律。我国想要保持发展势头,就应始终坚持发展交通为先的原则,从而对民众生活进行改善,为民众做好服务。
一、交通运输的内在特征
(一)交通运输的基础作用
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来讲,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不但能够促进沿途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同步提升,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因此,交通的运输体系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备杠杆功能。具体体现为运输成本的价格及运输线路的建设同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不但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供给基本的设施,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企业转换结构,例如:转换经济规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大交易范围及区域、增值土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等。
(二)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对于我国的经济运行来讲,交通运输是其重要条件,发展经济离不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增强我国人们生活品质及交通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例如:铁路修建到何处,那里的土地价格就会增长,社会与经济发展速率也会提高,从而促进一方地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的地铁线路开通后,沿途的房屋价格提升了20%左右。很多城市的发展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影响,交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同经济发展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交通环境同地域经济之间的关联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应平衡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运输的供给是根据国家确定的,运输的需求是根据市场及社会发展确定的。这样,就衍生了很多矛盾。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相反,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就会严重禁锢经济的发展,导致发展经济出现瓶颈情况。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应平衡好交通与经济间的关联,从而做到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对人们对经济及交通的需求进行满足。根据需求及供给一同确定的交通运输因素尽可以根据市场来平衡,我国也需要依据市场对运输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供给量,从而使供给与需求抵达平衡位置,从而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同时也符合人们对运输交通服务的需求。
(二)交通运输是扩张城市的动力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都同交通存在紧密的关联。例如:株洲、石家庄等都是因为京广铁路的途经而飞速发展起来的,以往,石家庄本是一个条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的区域,然而,因为交通的扩张促进其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当地很多企业优化与升级,正式因为铁路的因素促使一个省会城市的形成。同样,株洲也是如此,常言道“火车带来的城市”的株洲以往也是南方的一个偏远小镇,因为京广铁路的穿越,同时在此处有三大铁路进行教会,才造就了如今的株洲。因为交通的方便,位于株洲的市场变成了南方较大的批发市场。因此,交通的扩张导致城市范围及城市规模逐步增广,从而造成运输需求出现较大改变,这些都同交通的条件密不可分。良好的交通体系强而有力的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动力及能量。
三、对我国交通的运输条件进行分析
伴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首要事情,在当前的局势下,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同传统相比基础更加稳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同交通运输比仍存在不适应的区域,需要进行完善及改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网络运输的范围及数量较少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网络运输较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发展较不平衡。例如:在我国地区,仍存在很多地区没有完全通行铁路。我国存在200多个乡镇、600多个乡村没有建设工作,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网络运输的密度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村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道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很多仍为泥土、沙石等路面,从而严重禁锢了我国农村及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率。
(二)结构矛盾情况较为明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换,运输形式及运输方法间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缺少整体标准,导致许多资源出现浪费,很多地方运输严重紧缺。在整体运输层面,各类运输方法间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发展的体系,各类运输形式仍停留于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状态,在运输方法方面表现为整体工作效率较低、资金投入较多等情况。
四、有关政策性的建议
最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有了长远发展,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全面的区域,就像上文表述的那样,交通的运输总量较少,发展较落后,结构矛盾较明显等。所以,改进并完善整体交通运输网络,尽量改变运输交通的增加方法,推行交通运输合理配置及高效发展,是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
(一)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优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循环体系来讲,运输交通是具备拉动性及基础性的产业,其能够推动整体地域经济的飞速增长,从而充分发挥先导作用,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来讲具有杠杆功能,应首先进行发展。假如忽视交通运输的基础及先导性作用,一定会禁锢地域经济的增长,从而发生运输出现“瓶颈”,经济出现“扭曲”的情况。
(二)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
我国发展经济较大层面上是根据交通运输的带动产生的。发展交通运输应保证布局的合理性,规划的整体性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对各个类别的交通方法进行协调与应用,对运输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增强运输的管理能力,促使我国形成具有特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人们的出行与生活提供良好服务。
(三)增强交通运输工作效率,变革交通运输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逐步增大,大体上演变成公路与铁路为主,航空与海路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运输的增长形势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我国需要以战略角度对运输方法进行协调,从而确保运输效率的最优化,运输质量的最高化,减少资源投入,使各个运输模式间存在高效补充与理想衔接,从而满足我国民众的生活及出行需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通畅则经济增长,市场复兴。现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推动经济发展。所以,首先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是促进及拉动社会经济的高效方法,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地区经济;发展关系
艺术设计的理念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方向,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人类的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艺术设计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设计的方向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因此,艺术设计对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要想做好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的方向带给艺术设计产生灵感。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简言之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来改变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艺术。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实用性强、艺术感染能力强以及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力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艺术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居住环境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备艺术观赏性和科学性。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2.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环境艺术设计在传统社会发展中是不存在的,随着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室外环境也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最后扩展到人们居住的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标,因此,现代环境艺术的目标就是做好城市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公共场所艺术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筑整体规划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做到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环境艺术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根据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初步设计,对城市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让自然环境具备人们的艺术观赏价值,所以,环境设计理念的基础就是做到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艺术性与无害性共存。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要坚持崇尚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一定要突出无害性,要求艺术设计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样才能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让人类居住的环境不受破坏,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室内设计的理念,所以环境设计不仅要体现审美价值,同时还要保证实用价值,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只有具备实用性才会被人们所认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具备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真正的做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4)多样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布局设计,其体现在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多样性的设计布局,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多姿多彩,这样有利于人们才能对城市环境做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评价。
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
1.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自然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思维需要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联系,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广泛地学习国内外优秀城市的经验,来拓展自己的创作灵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建筑、绿化、雕塑中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构建一个自然与艺术并存的城市环境。突出地方特色的城市有很多,体现出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福建土楼建筑、陕北窑洞建筑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地方建筑,给人一种精神文化的艺术享受,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让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经济因素主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因为其发展必须得到经济发展的支撑。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为社会环境的建设出谋划策,这就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经济因素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环境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首先把涉及到的因素列出来,加以分类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需要考虑设计对象的市场价值、人文需求和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影响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影响着设计方案的构建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因为设计的实施需要各种行业的参与,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让完美的设计方案得以实施,这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就体现在经济发展现状之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与经济建设互利共生的理论体系,科学有效地做到经济主导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和方向。
3.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历史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自己的设计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留下辉煌的成就。纵观历史发展的步伐,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本地区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地区环境设计就要呈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只有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当中,才能突出城市特色,让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永久传承。传统的文化影响了本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简言之就是,按照人们的喜好和习惯,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观的建筑和环境,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精细建筑的有机结合。这属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理念的碰撞,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人民都各自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永久的传承。
4.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创新性。艺术设计者在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对本地区居民的性格爱好和审美观都有一定的研究,人们对美的理解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这样的设计方案才能被人们所认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技术的诞生,也让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近两年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中,都会看到一些新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这就得益于设计者的不断探索和新技术的导入,新的技术可以让以前无法实施的方案有效实施,让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全面化,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1.环境艺术设计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只有了解的人们的喜好,环境艺术设计才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利用一些新型技术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便利,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同时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动本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人们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环境设计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既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同时还要兼顾艺术审美价值,这就对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从思维方式、建筑材质、科学技术等方面来策划设计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实施。从某个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人的审美观念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使用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求,都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来。环境设计的方向是针对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来用于服务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人。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同样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条件,通过对环境的不断改造,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按照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注重个性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对社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让人们从中获得享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城市的形象是对本地区人文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化建设中去,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有助于城市化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班逸,王晨松,张一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95-197.
[2]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11):154-156.
[3]孟晓军.论人文主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6,(24):215-217.
[4]向荣荣.传统纹样在现代酒店软装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11):143-145.
关键词:高等公路设计;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等公路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给沿线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沿线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等公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高等公路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公路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有利影响之外,高等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土地上固有的植被以及水文特征都会被改变,投入运营后还会造成沿线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粉尘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在路线设计初期将环境保护与交通运输功能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高等公路在设计设计上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充分的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使高等公路在路网中合理布局,符合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使路线的设计科学合理。
一、公路路线设计的重要性
公路的路形设计是公路总体设计的关键,因为公路路线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路线是公路的骨架,路线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桥隧、人工构造物、路基、路面等的设计。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路线设计中,包括公路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等设计,又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公路几何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隧道的设置、安全设施等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
二、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公路路线的设计首先要保障公路的基本功能,然后需要尽量争取以较短的路线来节省投资,较少路程。路线设计时需要先对该地区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对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天气气候进行深入的了解来提出较为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另外,要充分重视经济原则,首要保障技术指标。其次,考虑工程造价,尽量选择地质稳定的地区来建造公路。
2、为了保障公路的施工质量和建成后的运营质量,路线的选择应尽量避开岩层结构,尤其是在山区的岩层结构有着复杂的构造特点,难以摸清绮结构特点来保障施工的质量。
3、要全面综合考虑,先进行总体的布置,选定可能的方案进行考察,再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缩减路线选择的范围;然后是分段安排,在总体路线落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来确定路线的基本雏形;最后是在分段安排的基础上继续并最后确定公路的路线设计方案。
4、路线设计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公路路线经过自然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区,需要重视对山区还击的保护。在路线设计时需要对经过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曲面细致的考察和研究,需要对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生态设计,以确定施工中和建成后的环境保护得到落实。比如野生动物迁徙的路线建立生态通道,在公路路线沿线设置绿化带等必要的措施。公路设计需要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将公路和谐纳入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而保障、维持当地生态环境平衡。
四、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工程设计之初,需要对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在公路的选线设计上,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和果园,将公路线路尽量布设在滩涂和荒地上,保护国家有限的耕地资源。公路布线要在考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规划,选择适宜的路线位置。在设置挡土墙、护坡或高架桥等道路建设中要尽量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减少占地数量,节省土地资源。
2、保护水资源
第一、水体的保护。水资源乃是生命之源。首先, 不得占用城镇居民区的饮用水源, 避让距离不宜小于100m试其次, 对于满足灌溉及养殖水产品用的水库、鱼塘、虾池等也要注意避让, 必须通过时宜将路线布设于水体下游, 并采用绿化等隔离防护措施保护水质免受污染;最后,对有重要经济、旅游、保健价值的水体, 如温泉、矿泉、瀑布等, 公路更要注意避让。
第二、天然水系的保护。路线设计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 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不压缩过水断面, 更不得堵塞、阻隔水流。设计路线排水系统时, 要注意水流方向, 路面水、边沟水排入一定的水域, 不得随意排人公路两侧的水体或土壤中, 以免污染周围的水土资源。
3、 矿产资源的保护
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就应对沿线的矿产资源(铜、铁、煤、石油、石料等)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由于矿产一般埋藏于地下深处,调查研究的难度较大。路线要注意避开储量大、品位高、经济价值高的优质成矿带, 便于开发利用。当必须穿过矿区时, 应选择开采价值低的贫矿带, 并缩短穿越范围。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废弃的矿井及采空区的分布范围, 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以免当路线通过时产生路基沉陷、构造物变形等工程病害。
五、 公路路线环境保护设计的方法
1、 认真收集有关设计的资料
公路环境设计涉及的范围广, 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 要求收集多方面的资料, 要考虑工程对已建成项目的影响、对当前其它项目的影响、以及对将来可能拟建项目的影响。
2、 线形设计是路线环境设计工作的关键
线形设计不仅要满足公路运输功能的要求, 同时要注意保护原有的环境景观。在设计道路线形时, 依据自然地形和特征,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 尽量减少工程破坏, 使整个工程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一致, 使道路融人自然环境之中。
3、 横断面设计
高等级公路横断面较宽,对山岭重丘区横向地面起伏较大的路段, 若整个横断面设计为同一标高、势必增加填挖方的工程量, 对原有的地形、植被破坏较大, 另外半填半挖路基的稳定性也要差一些。因此, 横断面设计不必强求上、下行车道同一标高, 即不必强求设计整体式断面, 也可设计分离式断面, 有分有合, 既减少了工程量, 又能与周围环境协调。
4、 纵面线形设计
注意与原始地形协调, 以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 设计成坡度缓和而平顺的纵向线形。大半径的竖曲线有利于扩大视距、美观路容,有利于安全行车。
5、平面线形设计
采用直线线形大多难以与地形协调, 特别是过长的直线易使司机感到单调、疲倦。因此, 可采用绿化树种的不同组合或人工雕塑群来改善单调的景观、调整司机心理。曲线线形应注意其连续性, 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处理好小偏角大半径曲线的足够长度。一般情况下与自然等高线大致相适应的平面线形设计较好,使得公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 三面综合设计
平、纵、横线形组合, 除了满足公路技术标准、满足汽车运动学的要求, 还要满足人们视觉和心理上连续舒适、迅速安全的要求。同时必须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一方面尽可能少破坏周围的天然植被、地形地貌、避免高填深挖,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然景点,美化公路环境, 使公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与综合考虑,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可行性与合理性。然而同时还需要关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一、环境设计及感知系统能力
环境设计,通俗来说就是指通过探索研究所建筑事物的内部空间环境及外部空间环境后,主要使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对建筑物内外的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整理及合并的一项非常实用的艺术,是人类对自然中的环境进行创造及改变从而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方式。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在环境周围的存在以及影响环境的存在的集合。任何事物都处在这个环境的集合之中,包括人类自己。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我们作为这个环境的主体,对环境而言有一定的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来创造和改变环境,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它更加强调的是对所设计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地点的环境设计原则及要求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所设计环境的现实需求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达到环境设计的最佳效果。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现今的环境设计来说,想要有优秀的环境设计成果,就必须明确使用者环境设计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人类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以真正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所设计环境的周边环境,从而使环境设计能展现出更好的功能性和外观性,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感知系统能力就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对所需设计环境的内外环境产生感应反应的系统的能力,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一切对外界能产生感知能力,这种感知系统能力不仅是人类最早具有的能力,更是对环境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物是人们改变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类创造和改变环境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实现。因此,如何调节好环境、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设计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想要调节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深入了解需要进行设计改变的环境的周边环境以及人本身对环境设计的需求,确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调节好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知,对环境设计而言,感知系统能力的存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如今仍然不存在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也就使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并且,环境设计的标准具有多变性,对环境设计的标准而言,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还会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环境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环境设计的标准一直变化,但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大概的环境设计标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达到这个环境设计标准,就必须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及喜好,了解周围的风土人情,环境特点。充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进行环境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达到当地环境的设计标准。所以,环境设计与感知系统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想要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感知系统能力。
四、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如今生存空间的一种创造和改变。环境设计创造和改变的主要是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个生活要素,而不是整个生存环境,环境设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这些要素从而使环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环境设计可以大到某个国家城市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小到某个社区家庭的环境设计。无论大小,这些环境设计都可以分为两种,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与人工环境的设计,而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创造改变成为人工环境。对于人工环境设计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室内室外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建筑设计等。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来说,所需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所需达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环境设计来说,绝对不能选择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一定要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之后再决定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环境为人们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实现环境设计的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要运用到人体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去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并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对环境的创造及改变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优秀的环境设计。因此,想要得到优秀的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感知能力,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会计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
一、引言
在经济管理中,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伴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发展也应该及时做出相应性和适应性的调整。这不仅是因为,会计必须在适应环境的时候才能发展,更是因为会计能够直接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世界的经济环境做出重大影响。只有在会计环境的宏观视野内研究会计的一些科学问题,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会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进而更好的认识和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目前学者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分别从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等因素进行,我则主要是对经济因素进行讨论。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会计的发展极大一部分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体制和理论,会计模式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例如,对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了占主导地位的必须是会计的计划性,企业会计主要是为上级管理部门和国家计划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为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利害人,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开放的格局下,会计主体拥有相对来说极大的自,实时清楚和细致的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给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和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则相差更大。
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从微观方面来看,需要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建立发展观,进一步提升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抗压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的良好稳定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从宏观方面来看,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调节,建立一个稳定的以各种市场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以使会计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等影响很大。从整个会计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会计实务的复杂程度成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会使得其会计实务的复杂程度更高,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广泛,会计的发展更科学,会计各方面的工作更完善。
3.知识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经济,是以知识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体系中,这种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也由资源依赖型向知识依赖型转变。作为可以保持长期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它的发展,必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调整,促使产品成本迅速降低,加快产品更新速度,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会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财会的重心应及时的向无形资产倾斜,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也应从以劳动生产率为标准过渡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并且应将企业的无形资产放在企业财务报告的显要位置,详尽地予以披露,恰当的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价值,突出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下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的加快,各国的经济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并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逐渐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会将本国的经济机制与财政政策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因此,就要求各国在对经济环境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行动上要有积极的措施,使本国的会计理论和准则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使会计与经济环境融为一体,使会计这项经济管理活动在新的环境里有着全面的发展。
5.企业组织形式及规模的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组织形式决定着会计核算的方法。因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同的组织形式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这是因为它们的所有者权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独资企业来说,业主独资出资并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业益无需分类;而对于合伙企业,由于是合伙人共同出资,其权益分配就应该按照合伙企业的规定进行。并且,企业规模的不同也会导致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例如,同样是对于一笔宣传广告的费用,在一个大公司里,可能会直接被作为当期费用,但是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这笔费用可能相对来说占了公司支出的绝大部分,这时,在小公司中,则可能会采用递延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会计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会计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效益好的企业会吸引会计信息流向本企业。理论上,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最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就可以使宏观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并且,通过运用会计手段,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还可以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避免限制、阻碍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2.会计对微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品多,价格波动大,仅仅凭借和依靠个人的管理经验或直觉已经很难及时有效的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所以这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明确企业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得企业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会计信息系统,会使得生产环节日益增多,生产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想合理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就要依靠管理者将生产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与记录,使得企业内部能够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微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3.会计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在新时期下,会计发展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在一步步地建立、完善和发展,在这整个过程中,正常并且稳定的经济秩序是一道重要保障。当然,有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这就要通过会计职能的发挥,尽最大可能减少市场混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经济秩序的混乱总会反映在会计活动中,无论是在票据管理还是收入管理,会计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会计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在不断进行,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会计在维持和创新自己强势的同时,针对劣势采取对策,积极探索改变劣势的方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营造良好的会计法制环境,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应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扩大对外交流,在会计国际化中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如何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入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刚.浅析会计与经济环境[J].当代经济,2008,(2).
[2]小丽.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J].现代商业,2000,(3).
[3]刘永祥,刘晓春,杨秀兰.论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6).
[4]汪小英.会计与知识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
[5]姜亚南.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J].财会天地,201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滞后效应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承担基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加大了对产品和工艺的绿色创新投资以及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公益捐赠,这些在会计核算中表现为当期支出,从而对其财务绩效具有冲减效应:随着媒体和广告的曝光,在一段时间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的信息为大众所获知,并且这一正面形象会逐步转变为企业隐形的社会资产,获得消费者和政府认可,使企业有更大的提升产品或服务价格的空间,拥有更大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绩效在之后一段时间后有显著提升。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企业当期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成负向影响:H2:企业滞后一期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成具有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样本选取上,本文以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报告中的50家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不同步,造成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所以在50家民营企业中剔除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并选择连续两年上榜的共计19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19家企业的财务数据以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巨潮网站和锐思金融数据库披露的公司年报数据整理得出,并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检验。
(二)变量设计
环境责任(ELR):本文采用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中的企业环境责任指数结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量:企业财务绩效(CFP):企业财务绩效由企业营业利润与年均总资产的百分比计算得出:企业的规模(LnA):企业规模越大,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在社会、公众和政府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规模较小的则相反,本文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指标。
(三)模型构建
1.企业当期基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当期基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与企业规模均采用2013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如(1)所示:
2.考虑滞后效应的环境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滞后一期的企业基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采用2012年中国绿公司百强报告中19家企业的绿色责任评分为依据,当期的财务绩效和企业规模采用2013年各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如式(2)所示:
三、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本文用回归分析对前文中的假设进行检验。
(一)针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1可知,企业基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效应,假设H1通过检验,即企业加大产品、技术的环保创新投入和因减少废气、废水排放而带来的成本增加会使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降低,并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公司规模对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是不显著,说明企业财占ㄐУ乃平与企业规模并无直接关联。
(二)模型(2)的回归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对当期的企业财务绩效CFP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是显著的,假设H2通过检验。说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会提升滞后一期的企业财务绩效,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增加盈利是有利的。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