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

第1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跨国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政策框架模式来监管跨国界高等教育,它能够把跨文化、跨国家的办学特点与教学、研究、服务相结合,避免高等教育牺牲于商业利益,保障教育质量,维护共同利益。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概念的提出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要求。

一、 跨国界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概况

跨国界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和二战结束至今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跨国界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罗马高教的跨国“游教”和“游学”,[1] 但是国际交流范围很狭小。到了中世纪,大学是“真正的国际性机构”。 [2] 因为语言、学习科目、考试制度的统一,为欧洲的学生在各国巡回学习创造了条件。现代意义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始于工业革命,它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强化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体系。教育内容从以本土文化传递为主逐渐向标准化、普遍化、通用化、跨文化交流乃至国际化过渡。二战以前的跨国界交流的主要领域是: 学生的个人流动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从欧洲殖民宗主国向世界其它地区出口学术制度和教育制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二) 二战结束至今的跨国界高等教育

二战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获得对世界其他部分更好的理解,维持和扩大其影响的范围,抱着明确的政治意图,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欧洲的许多学者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无暇顾及国际学术交流,使这些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1968年,国际教育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机构,由它开展跨国界教育协作和援助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壮大,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具备国际化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经济增长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欧洲共同体的加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研究和教育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教国际化的势头更为劲猛。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 跨国界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美、英、日、德、法、加等国家以及欧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吸引外国学生,展开带有政府行为和政府导向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旨在加强高教国际化。第二,留学生人数快速成倍增长,但流向呈不均衡状态。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发展中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流向少数的发达国家。第三,跨国界高等教育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 各国的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科研人员、科学家多次召开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讨会,研究在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中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因素。

二、 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一) 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 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由活动取向到过程取向。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概念有很多定义。 Knoght & de Wit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在国际事业中的总和。”[3]或更广义些,指“任何使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和劳动市场的全球化挑战与要求而做出的系统的、长期的努力”。欧美学者尝试从活动取向、能力取向、道德取向和过程取向四个方面对定义进行描述。美国学者Knoght对四种取向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活动取向指一系列活动,如出国学习、国际发展活动、国际学科、区域研究、联合授予学位计划及比较研究等;能力取向,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道德取向,重视营造一种促进国际化的校园氛围;过程取向,即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它把国际教育或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或观念纳入到大学的各项重要职能如教学、研究和服务中。这四种取向相互交叉、相互联系。 国际大学协会(IAU)归纳了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采纳了过程取向。

2. 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由追求商业利益到人文关怀。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既有文化交流与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在发展进程中,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它机构更多考虑到的是商业利益,忽视了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本身的因素。针对跨国界高等教育过分被用作商业目的的现状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呼吁,“应强化这样一种思想,即知识应被全人类共享”,即高等教育应该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在当今这个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且突出强调商业化目的的全球背景中,各国在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还要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文关怀或者人性化方面的功能。

3. 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焦点:由学术流动到全面关注。学术流动指高等教育人士的跨国流动,包括学生的出国留学、教师的出国访学和根据国家的合作协议而进行的大学间的学生交换等,学术流动不但是跨国界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容,而且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注点,学术流动和国际研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曾是跨国界高等教育的代名词,但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学术流动仅是一个方面,跨国界高等教育是一个更为宽泛、全面的概念,应渗透到整个高教系统中,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改革,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服务与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关注点在范围扩大的同时正逐步向纵深发展。

4. 跨国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日益优化。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发展的趋势。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还没有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理念等达成共识,但是,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实践早就存在。人们期望找出国际化各个方面的有效实践与优异做法,如学术流动、课程国际化、远距离教育、国际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何把商业目的与学术目的结合起来、促进大学校园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并对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二) 跨国界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短缺。针对跨国界高等教育,全世界许多机构面临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问题。一些机构和国家把国际化看作是出现在全球教育市场中获得额外基金的潜在来源,但在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又感觉资源十分有限。在所有国家相对减少高教基金的时代,政府没有更多的机会特意投资跨国界高等教育,因此国际化活动费用主要靠自我融资渠道。国际合作项目的费用多为慈善基金会和国际机构捐赠以及政府有关项目的款项,学生面临着资金有限的问题,不能承受流动的费用,在接、派学生不平衡的国家,财政问题阻碍了项目交流的成功。

2. 跨国界高等教育带来的地区差异性。教育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世界性的教育市场拓展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主导支配位置,他们凭借雄厚的智力资源和文化优势地位,充分发展了自身的教育。发达国家教育输出多,影响能力强,合理开发了过剩的智力资源,又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了本国文化,在教育国际化中获得了文化和人才的双重收益。但跨国界教育活动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活动当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留学生”学而不归带来的优秀人才流失以及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而跨国界高等教育带来的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淡化和缩小,也是一种更加深刻也更加长远的损失。

3. 教学质量的挑战。发达国家把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如吸引留学生、输出教育、合作办学等作为抢占全球教育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手段,却很少考虑向学生传授全球知识、技能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等。跨国界高等教育从传统的模式如学生和教师流动的国际化政策和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形式,如分校和学校合作,发展跨国大学网和高教虚拟传递等出口高等教育,有许多可喜的进步,但许多学者表示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质量因素被忽略了,对教育的考虑也很有限。跨国界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有限性和困难,这将对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挑战。教育机构国际化、跨国界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处理和研究具有核心功能的质量保障程序。跨国界高等教育需要为了国际化的质量而探索新的模式。

三、 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跨国界交流学术、人才的传统存在已久,并对社会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现阶段政府公共投资衰退,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要求的推波助澜下,高等教育投资日益多样化,产生了新的办学方式。这样以来,由市场驱动的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并面临很多挑战,仅仅依靠市场动力不足以保证跨国界教育的质量,促进公共效益最大化。学者们呼吁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管理,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向。国际化管理需要一个政策框架模式来管理跨国界高等教育,该模式把跨文化、跨国家的特点与教学、研究、社团服务相联系,旨在保障教学质量,确保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贡献满足公众的广泛利益,而不是牺牲于商业利益。2005年5月,国际大学协会(IAU)、加拿大高等院校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高等教育审批理事会(CHEA)共同起草并签定了一份代表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观点的综述文件:《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该文件提出了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概念,并且重新界定了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对实行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国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 共享质量的跨国界教育模式的关注点

跨国界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包括学生和教师等人员的流动,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投资者在办学国家实际出现或者虚拟出现,学术内容、相关课程的发展。这些活动是在商业行为、国际发展合作以及学术交流和衔接的背景下进行的。 跨国界高等教育行动的范围、数量、复杂性带来新的挑战,深化了现存的教育模式。应该关注的是:第一,鉴于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关键作用,应该保护由高等教育和研究带来的贡献;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灵活性;第三,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办学容量,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持续的可行性,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和知识使用权的差距越来越大;第四,保持高等教育中语言和文化上的多样性。

(二) 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原则

跨国界高等教育应该为社会团体宽泛的经济、社交、文化福利做出贡献; 当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而面临不同的方向选择时,为了促进全球平衡,应该扩充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容量;跨国界高等教育不仅针对那些能负担学费的学生,也面向受经济资助的合格学生 ;无论在那里实施跨国界高等教育,都应该符合学术机构质量的最高标准;对大众、学生个人、政府机构都负有责任,保留最终解释权;跨国界高等教育应该加强教学队伍、研究人员和学生国际间流动的机会;它和其他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清楚的、全方位的、有关所办教育的信息。除了向学习者提供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判断性思维方式。

(三) 高等教育机构和投资者所遵循的原则

基于基本原则,国际大学协会签署了下列行动议事日程,以供从事跨国界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参考借鉴。第一,逐渐熟悉和跨国界教育以及相关行业有关的议题,了解各协会间的交流以及协会和政府间从事的建设性的对话。第二,努力确保跨国界高等教育对教育承办国的社交和经济福利做出贡献,在合适的时候与地方机构合作,加强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容量。第三,给来自其他国家的有资格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保障学习。第四,从教育承办国政府或者其他主管的实体机构获得正式的授权,等同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运转。同时,为了减轻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负担,政府和主管的实体机构应该加强协作、提高透明度、共享信息。第五,建立培养的实时质量回顾、反馈制度。依靠老师的专业知识,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质量担保程序。第六,既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合作,也与机构协会合作,促进有效的质量担保原则和实践,应用到跨国界教育活动中。第七,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合作,基于质量担保和认可的允许,促进信息和协作的国际化交流。第八,主动给公众、学生、政府提供可以信赖的信息,比如有关办学机构的法律地位、学位授予职权、课程提供、质量担保机制。

(四) 跨国界高等教育中政府角色

在应对来自跨国界教育的挑战时,特别需要高等教育投资者和政府及国家主管当局协调努力。基于这一点,有两方面至关重要:一是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协会之间所培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二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的所培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基础是对于跨国界教育管理经营理念原则和政策达成共识。这些理念原则和政策:第一,不应妨碍国家政府和主管实体机构去管制所属的高等教育体制;第二,确保在高等教育进行的公共投资,达成文化的、社交的、经济目标;第三,为学生提供公平和均等的机会。 此外,政府在发展国家和国际政策框架行动中应该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促进跨国界教育为社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为了弥补高等教育投资者努力的不足,作为政府而言:第一,和高等教育机构、投资者展开对话,支持和促进学术的、研究的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协作,促进其高等教育建设能力。第二,通过对需要经济援助的有资格的留学生加以支持来证明办学方的承诺,确保其入学。第三,和有关政府和非政府实体机构合作,确保同其国家一起运作的外国高等教育投资者是被正当授权和监管。第四,与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实体机构合作,确保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准确、及时地发出质量担保、委派做法的信息。改进信息情报传递工具,确保上述参考的信息以某种体系方式实行国际共享。

四、 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十分肯定,该模式前景非常可观 ,可以增强教育的公正性、加大留学生的就读机会、提高跨国界高等教育的质量,势必持续为共同利益作出贡献。发挥跨国界高等教育的潜能,是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协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也需要一切跨国界高等教育力量的参与、计划、扶持、监管、协调。希望政府关注共享质量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模式 ,敦促和确保和此教育模式有关的价值观、原则、任务、责任的实施,以此引导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一切协议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第2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国情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构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管理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意识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程项目管理教育发展不平衡,工程管理教育链中的职业层次教育环节薄弱,形成产业工程管理技术人才链的不连续。本文就工程项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定位来探讨高等工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从规范化和正规化建设来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要与传统专业教育互补,首先在管理上要接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实行学分制,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学分制管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空间和时间上的选择余地,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方向和层次上的偏好;同时,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要有充分的灵活性,主干课程和课程内容安排还要保证系统性、可持续性,使学生即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还要保证具有应变性,这就是说,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体系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对于人才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知识结构的设定、课程体系的构成设计、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几个部分。遵循上述原则,分别加以讨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在目前情况下,在传统本科院校中,高等工程职业教育仍然属于不受重视的教育,无论从生源、师资配备、教育水平、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有差距,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也会有差别。如何体现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本校特色、兼顾长远发展,一个好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目标确定首先必须专业定位,明确层次互补还是方向互补,充分分析专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社会服务的市场细分,掌握社会显在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利用各种有利的机会,避免冲突。新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竞争因素和风险因素。对工科大学来说,利用土木工程传统本科专业的优势,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业界口碑、人才市场优势等无形资产,考虑现有条件制定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以某工科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方向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组成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受到造价师、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在胜任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从事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并能够适应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所有其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够在铁路、交通、房地产、建设监理、设计、咨询、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从事设计、施工、咨询、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工作。该目标的制定考虑了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优势,在专业方向上形成互补,从毕业生就职首先面向交通行业,借助传统专业面向的行业,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的前提下,向社会其他领域发展,同时面向国家注册工程技术执业资格考试,人才的应用型定位很明确,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业很明确,为进一步的提出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不仅要考虑专业层次、专业方向的规律性要求,还要考虑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学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要求。基于这些原则,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干课程的稳定性、专业课程的适应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1.主干课程的稳定性。主干课程是关乎专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必须具有稳定性,是学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要求扎实,依靠现有土木工程教学平台,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稳固发展,注重积累沉淀,形成学科先导,同时满足土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干课程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手段,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可持续发展,建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2.专业课程的适应性。专业课程的变数较大,是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现,面对市场和社会,对拓展人才就业领域至关重要,必须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是形成专业特色的核心。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潜在的需求,要求专业课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建立与工程界的有效沟通渠道,不断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式敏感,迅速更新,以变求变,力求站在领域的前沿,对师资来说要一专多能,要求具有研究型的工程师和工程型的研究型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教学空间,使专业具有朝气。

3.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指导原则是:为了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充分的灵活性,满足学生的偏好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在学生专业发展上留出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给学生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兼顾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减轻学生的压力,释放个性。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将专业课分成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课,既满足基本要求,又体现专业特色,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二是将课程按其规律划分成单元或模块,每个单元或模块设定为一定的学分,使学生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课程单元或模块考虑,形成课程设置的菜单化,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给学生以时间上的选择自由。在考虑具体课程的设计时,按内容和该课程的学习规律,可以分为几个单元,按0.5个学分为单位计算,如对于基本要求部分设计为必修单元,考虑学生自身发展比如考研究生,其深化部分可作为选修单元,满足学生深造的需求,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课程学时,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偏好的学生,同时也把教学纳入到学分制管理的轨道。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计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如何安排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与以往教学实践环节不同,职业教育实践就是培养运用所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环节解决工程问题。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完全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是不可能的,而利用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是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专业方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实践手段。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基地的模式从使用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公共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前者面对整个专业,如测量、地质、建材等,后者针对本专业方向,如装饰工程、铁道工程等。考虑实训基地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尽可能使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比如,工程造价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本专业方向和其他专业训练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外开放,满足各种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的需求,使实训基地更接近现场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利用业界资源和师资,实现实训、就业、岗位培训一体化。

目前从课程学时与学分之间的关系看,实践课的学分比例低,从机制上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组织好实践教学很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与传统专业管理保持接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将实践环节引入理论教学,广泛聘请有专业经验工程界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来,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案例,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实践化。除了特定的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课要力求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线。

参考文献:

[1]王凤君,杜国城.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职业教育,1999,(4).

[2]程宜康,魏宣燕.高等工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第3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中、韩两国是近邻,均属发展中国家,两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又都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韩国从建国之日起就保持多样化发展模式,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后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高等教育强国,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作为邻国的我们,在教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盲目扩张、调整、整顿,缓慢走上正轨,走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之路。因此,研究深入分析中、韩两国的学生管理现状,寻求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韩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高度自制培育严谨学风。韩国国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很高,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是学生学习和查资料的重要场所。文明的有序的学习环境,是与软环境建设分不开的,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入学后必须修一定的教养课程,教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帮助学生认识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依靠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高雅的志趣。建立各种兴趣教育课堂,培养学生多方位能力。

(2)教改提高教学质量。韩国政府不仅重视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展,而且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兴办实验大学。实验大学的改革主要是在教学管理方面,例如:减少对毕业分数的要求,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调整,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充分实行学分制、辅修制等,放宽大学学制四年的硬性规定,允许高校在招生时多招30%的学生,学生入学后经过“中期淘汰”,毕业时按“毕业定额制”控制。实验大学的改革,深受大学师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3)课程设置体现国际化。韩国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兼具民族的和世界的双重使命,将本国的传统教育和全球范围内通行的现代文明紧密结合。典型的有首尔大学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型专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迎接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经验并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如,在大学增加学士课程,增加学生赴海外研修和出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互相承认学历和建立校际关系;为了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开设国际关系、国际法以及有关区域研究的课程;改革外语教学,将外语教学从以语法为中心改为以会话为中心,提高学生外语会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

二、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学生没有主体地位可言。传统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往往把学生作为规范和约束的对象,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要求,以学生不出问题为管理工作的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者重“人治”而轻“法治”,遇事管理者说了算,领导说了算,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不公正”、“不民主”的现象时有发生,校园中缺少一种民主和法治的氛围。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没有话语权,不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其实质就是不民主。

(2)学生管理机构设置封闭。目前,中国高校为了实行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校主管领导主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下设学生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院系设有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学生中设立学生会,辅导员主抓学生会,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学生会贯彻实施,目前,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机构设置上也有所差异,有的高校除了辅导员以外还增设班主任等。从学校到分院(系)是三级式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趋于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管理内容更加详细,学生管理人员多且机构庞大;学生处于被动式管理状态,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应用还不能普及。

三、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学生赴韩国留学体验分析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于2010年开始,先后与韩国大真大学,韩国湖南大学、韩国朝鲜大学等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近年来随着合作办学的展开,学生在韩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引以了双方的关心。

(1)学习方面。和众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我院合作项目的留学生刚到韩国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加上初到韩国环境的不适应,很多学生感觉很彷徨。为此,韩国湖南大学国际交流院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就是一名韩国学生和一名中国留学生结对,帮助提高中国留学生的韩语水平,以尽快适应韩国的学习。还为中国留学生专门设立ICDL(国际IT资格认证)学习考试中心,并配备中国留学生专用电脑教室,免授课费和教材费,此项资格认证得到全世界148个国家的认可。为提高留学生的韩国语水平,开设韩国语特讲班,针对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进行强化学习。国际交流院还设有众多英语特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考取多种资格证。学习上除了严谨的教学以外,还开展各种有意义的韩国文化体验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每年举行两次韩国语演讲比赛。组织轻松学韩语的活动,包括听歌学韩语、外来词等。通过开展这些课外专项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不同程度地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学习韩国语的兴趣和乐趣,同时也从多角度、深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比赛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 激发他们潜在的好胜心,活动中的轻松氛围又可以使他们意识到韩国语的快乐,增加趣味性。我院留学生表示学校在各方面的安排都很人性化,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2)生活方面。要学会自立和自我约束是中国学生到韩国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在国内遇到各种问题,家长和同学朋友都帮着解决和出谋划策,而到韩国后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这让留学生感到压力大。两国虽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毕竟在语言上有障碍,在文化上尚有较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能相互融洽相处,但很难相互认同,如果深入交往尚有一定的困难。韩国是以洁净而闻名的亚洲国家,有些赴韩留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懒散、不修边幅的作风,很容易引起韩国学生的反感。国际交流院配备了专职中国籍教师对留学生加以指导,帮助留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扪心自问,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避免产生冲突时想法偏颇。在谈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我院留学生表示愿意和老师及同学沟通,消除误解,增进感情,互相沟通,化解隔膜。

四、韩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借鉴意义

(1)吸收韩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适应中国国情和全球化发展形势的高等教育办学方针。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更新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是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一方面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对外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推动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尽快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包括政府、高校和个人,充分挖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2)要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发展专业化的学生管理理论。这就要求:一是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坚持理论创新。要全面整合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成才学等相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人格健全、职业取向、管理资源等理论,逐渐探索出适合我国学生管理实践的学生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二是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作为学生直接管理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就业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等。除了在选拔辅导员时考虑到上述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对辅导员定期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进修及学习,扩充自己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面,使其更好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并鼓励在职工作者继续深造,进行系统地学习,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涛伟.中国人赴韩留学评说.神州学人.2005,10:27

第4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应用型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就业通道

[作者简介]王永宏(1964- ),男,辽宁岫岩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张丽萍(1964- ),女,山东济南人,佳木斯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重点课题“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TF120052)和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应用型人才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85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41-02

应用型高等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在实施教育的全过程中坚持对教育主体未来社会角色与职业岗位的关注,即在教育决策与实施中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为教育主体提供优质的职业生涯意识及优质的技能信息服务。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并非是对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偏废,而是对其未来发展意识的强化。就业导向既涵盖了生存导向,同时也兼容了能力导向和素质导向,是对教育主体更好地成为生存者、社会人、职业人的担当,更加切实地承载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教育思想和定位,是对培养对象自我认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设计。所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目标建构与层次设定

1.目标建构。第一,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和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宽广,学科内容更前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突出。第二,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还应该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创造性,是在具体实践问题中的集成创新,而不仅是在学术理论中的原创。

2.人才层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所要造就的人才,需要符合两方面的需求:一是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二是人才自身对生存、发展、求知、应用、兴趣、理想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应用型高等教育正是要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尽可能地满足上述的双向需求,并在就业上岗这一平台上加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在厘清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受教育者建立适合于未来生存、发展、谋职的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使之成为具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特征、素质特征、能力特征,善于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适应未来专业岗位的从业者。

二、模式内涵与制度建设

1.学习全程架构设计。要有效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必须开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架构设计。这一设计应注重突出纲领、完善体系,在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上完成各分支系统的布局与实施。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战略体现在有意识地掌握所需知识、有目的地提高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有效地实施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实现各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一培养模式的要素组合应遵循如下层次:一是对未来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的认知――明了所需;二是以明确的目的性为指导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填补知识空白;三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应用,检验学习成果,在回馈中发现不足――巩固提升所学;四是实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转换――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与此相呼应的操作程序应为:首先,通过多种有效方式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岗位性状、产生感性认知、形成关于职业岗位需求概念;其次,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地开展知识学习;接着,在相当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操作训练,以检验知识掌握;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知识的能力转换;最后,实岗验证。

2.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型高等教育依据培养目标必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而其核心价值则体现在符合目标管理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知识能力一体”原则,设计目标定位于“知识能力一体共建、专业课程设计组合的就业取向、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功能性转变与模式创新”等。其质量标准应体现为专业知识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综合能力具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和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岗位适应性。开展课程体系创新设计首先要厘清思路:专业方向与发展的内涵与理念,保证路径最优化;不同课程之间的时间与空间架构,寻求结构最优化;各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编制,追求效果最优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主导方针:坚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宗旨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态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原则,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结构;按照“知识能力一体”的设计原则,以综合素质、知识水平、职业岗位能力为落脚点,完成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组合。

3.制度引领与实施保障。在明确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模式定位后,必须确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制度予以明确保障。能够起到保障作用的制度包括:一是社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方向的正确性,通过调研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保持趋向性同轨,使教育教学与未来就业目标保持线性贯通。二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这一制度将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即确保知识与能力的一体目标及合理的层次性的有效实现,从而使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保持口径一致性。三是基本培养方式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得以科学落实。四是师资配置方面的制度,这一制度将保障师资规格,强化“双师型”教师的配置,保证人才“知识能力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此外,还应包括实验实习、素质培养、应用能力、教材、考试等多方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引领。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系统性和现实性的目标。

三、构建平台与就业通道

1.革新课程模式。课程是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的具体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就是建设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的“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是建设应用型课程平台。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化,适度增加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课程的人文化,适当加强通识课程,具体建设三个课程平台,即学科课程平台、应用能力平台、综合素质平台。二是完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就是将各类课程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组成各不相同的模块,备学生选修。

2.发展教学模式。在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要坚持“学生参与,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原则。

3.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知识―能力一体”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各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一线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二者的平衡。与传统实践教学一直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观念和操作原则有别,应将实践教学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如下两方面要素:

第一,增加实践学时,科学有效设计实践时段。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一般可设计为总学时的1/4~1/3,原则上以有效率、有作用、有效果为宜。在实践时段设计上可分为:开启认知阶段,鉴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特点,学生初入大学并无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概念,在学习之初进行认知实践很有必要,这一实践学习可在校内实践基地或对口实习就业基地进行,目的是使学生首先了解未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使接下来的学习有的放矢;巩固验证阶段,即在学制中间阶段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践,巩固认知,检验所学知识,考察应用能力;实用转化阶段,即在学习结束前顶岗实践,将所学实际应用于岗位工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最后校验,保证学生向就业岗位的顺利过渡。其间各门课程实验实习同样需按照课程设计高效务实地有序进行。

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按照教育投入产出规律搞好办学尤其应得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视,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专业设置、办学方向科学合理地加以投入,加强实践设施建设;同时,应大力开辟多维度实践教学形式,一般应包括融资共建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基于就业通道的实习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

4.增强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学校要推荐教师到产学研一线基地挂职,鼓励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

5.增强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各专业应定期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使学生在学习全程对未来就业岗位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6.增强技能实力,推行“证书”制度。应积极促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各项条件,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能力培训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关其他培训及资质等。还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型经验,比如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教育课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打通就业关节,这些都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良性就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大胆推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学历教育、学位教育与专业、职业资格培训的有效契合。“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过级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等。

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把握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要认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体制,采用包括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内的多种机制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5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黎俏彦(1980-),女,广东从化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助教。(广东?广州?5109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24-02

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门的规定创办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为我国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独立学院大学生因社会原因及其自身原因在就业中承受着高于普通大学大学生的压力。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独立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

本文认为独立学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之外,还应对学生实行就业前的职业化教育,让他们在进入企业前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透过职业化教育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是指大学生由社会人转变为职业人的提前社会化阶段。透过在职业方面的内化、角色学习,传承职业文化,获得统一职业价值标准的过程。职业化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缺少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化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职业化教育更多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一展身手,更受企业青睐,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追求自我实现

职业自我是大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动机程度与实现愿望完全取决于个人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及期望程度,因为在我们分析目前的职业时对其产生不满,从而形成职业期望,即职业理想,而职业理想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职业自我的期望水平,是个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自由的体现。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职业生活方式,培养职业角色

职业化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后就具备了从事相应职业的资格。职业生活方式是职业角色的综合体现。职业生活方式的建立与适应是在行为上与职业保持着一致。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其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活方式,确定自我的职业角色定位,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内化职业道德,传递职业文化

为什么许多成绩优秀的应届大学生,专业好、技术硬的求职者却屡屡碰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化”作为人才甄选的条件之一,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强调求职者的内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是以外在的强制来约束个人行为的,而职业道德则是以内在的控制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职业文化是职业观念、技能、心态等的综合体现,是延续职业的必要保证。大学生职业化就是要内化职业道德,能够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最大化融入目标职业、企业文化,争取在理念上与职业、企业共同发展。

二、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注重理论教学和研究,忽视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如基础薄、能力强等,职业化教育没有系统开展甚至空白,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第二,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度强调专业调整,职业化教育没有深入开展。

第三,学生对在教学管理中加入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认可度高,但对相关知识和方法认知度低。说明当前独立学院在职业化教育方面思想上重视,但相关知识不足,没有全面开展规划教育。

第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习环节脱节,职业化教育推进缓慢。

第五,对职业化教育投入不足,职业化教育方面的配套设施、人员存在着很大缺陷,阻碍职业化教育发展。

三、促进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的对策探索

1.发挥职业化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长,使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的进程

第6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已经有了二十多年发展史,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主要对成人教育学员本身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成人教育管理的相关体制,提出了灵活的管理学籍、重复补考取消、免修免试等一系列的制度,此外,还在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成人教育更好的发展,让其更加具有成人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

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和传统教育比,成人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新型制度,并且成人教育的出现也给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教育事业中,成人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求,还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保障。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愈加的突出,而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比如说,成人高等教育一般都是搬照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成人”二字的含义以及其存在的一些规律,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提高非常的缓慢。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便必须正确的认识到其规律性,了解其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保证其真正的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好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

1 现在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培养社会需要的有技术的劳动者,让其素质得到再度的提高,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走入了工作岗位的人,其教育对象和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但是就目前来看,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沿用的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措施,比如说在招生的时候统一进行,在教学的时候统一进行,管理的时候也统一进行,这些统一没有考虑到成人高等教育学员本身的特点。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成人高等教育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但要工作还要学习,这就导致了其精神压力增大,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一心的学习,长此以往,工作和学习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很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记忆力有一定的减退,在学习的时候面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会感到压力非常的大;再次,在进行入学考试的时候,机械记忆类的题目过于多,这也导致了一些想通过成人教育提高自己的人丧失了机会。所以不妨在成人入学考试的时候可以多选择一些分析类、应用类的题目,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在进行学习管理的时候,最好能够采取弹性学分的制度,做到宽进严出。但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的制度无法将自身的特色真正的体现出来,这对成人教育将来的发展和以后的人才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2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改革建议

想要成人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那么便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成人教育的特点,对现在的一些结构、制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真正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我国国情的一套管理制度,将成人本身的特点真正体现出来,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努力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提高我国人才的素质。可以先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2.1 学籍管理的时候应该灵活,重复补考的制度应该取消

以前进行成人教育的时候,若是学员存在不合格的课程,那么是有很多机会进行补考的,这样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管理部门的负担加大,还有很多学员不认真学习,存在混文凭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上述几点,确保制定出来的学籍管理制度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需要,固定的学习年限可以放宽或者取消。学年制度的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年纪和学年的限制,这样在时间以及空间方面更加符合成人学员的需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学习。若是有的科目在补考过后依旧没有及格,那么学生可以跟着低年级的学员一起重修,对于那些选择重修的学生,收费的时候可以根据旁听生的标准进行,并根据课程的数目来对收费进行计算,这也能够打破以往固定学年给成人教育带来的限制。

2.2 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可以采取免修免试的制度

在进行成人教育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将成人学员本身的特长发挥出来,除了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单科、第二学历学生已经休完的课程以及大学英语四级免修面试之外,对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已经进修过或者已经自学过相关知识的学员,其任课老师可以对其实际的掌握情况进行确定,然后根据其情况对学员已经申请免试的相关课程进行一定的考试,若是学员能够考试及格,那么便可以不专门的修这门课程,若是学生考试没有及格,那么必须修习这门课程。实行免修免试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负担也会降低,资源浪费利用也会更加的充分,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在这方面必须要严格把好关。

2.3在教学的时候转变教学方式,将学导式利用进去,启发学生

由于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本身的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并且进行学习的目标也比较的明确,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到这些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教学的时候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实验来证实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的时候真正的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成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灵活。

3 管理体制改革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

3.1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给那些不愿意学习,仅仅是想混文凭的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由于改革之后的学制本身是具有弹性的,考试制度也比较的严格,若是学员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用功,那么想通过考试是非常困难的,不通过考试自然也无法毕业。这种情况下,若是学生不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那么即便是多次进行重修,也很难通过考试。由于这种淘汰方式是自然淘汰,也不会给相关的责任部门带来比较严重的负担。

3.2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

有很多成人教学的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导致本身的基础比较差,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需要重修,管理制度的改革,也给这些学生提供了进行重修的机会,这些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选择重修的时间。而那些时间比较多,精力比较充沛,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提前学习高年级的一些课程,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定的规划,可以提前毕业。

3.3 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时候也更加的用心,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更加侧重引导,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会有明显的提高,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让更多的人更加的信任成人教育,这能够促进成人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4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选择的学年制度是比较灵活的,并且还实行了免修制,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变革,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员学习的实际质量,能够保证学员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员更快的进步。但是这种方式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给办学规划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说,很容易影响教学计划本身的完整性,在进行课程设置、排课以及管理方面也更加的困难,这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度这种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改革,保证其真正的符合实际需要。

4.1 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将灵活性和完整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相关的人员必须真正考虑到成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不但要努力的提高学员本身的知识水平,让其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必须努力的满足学员的培养目标。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的时候,必须将灵活性和完整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4.2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将严格和宽松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宽松指的是对于那些知识本身比较扎实、能力比较强的学员要宽松,给其机会,让其将自身的特长更好的发挥出来,而严格指的便是在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等一些问题必须做到把关严格,这点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符合现在人才培养的需要。

4.3 在管理的时候,必须真正的做到考试和教学分离开来

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必须保证管理的严格,进行试题库建设的时候也必须保证其能够符合成人的需要,这样能够提高成人考试的可信度,长此以往,人们也会更加的信任成人考试,同时成人考试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5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成人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做好改革,才能推动成人教育更好的发展。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成人教育本身的规律进行,做到因势利导,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进行改革,让其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建设终身教育型、不间断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差较远。本文以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高为研究重点,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成人教学 成人高校 教学管理人员 能力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并于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科技技术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时期,为了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从最关键的师资队伍入手,不断提升成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成人教育团队。

1、成人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

1.1 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成人教学教育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紧跟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并且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教育工作中,引导成人学生积极向党看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严格党性的优秀人才;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同事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注重团队协作,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和学生关系处理得当,将社会正气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1.2 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良好教学的根本,而业务素质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安排和被分配的任务承担起相关的责任,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对自己负责的教学管理内容必须精且专,做好胸中有笔墨。

1.3 沟通表达能力。成人教学管理人员为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否则即使胸中有笔墨,教学管理人员也不能将其传授或者正确传授给成人学生。

1.4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新心理素质才能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有效应对工作的多变与复杂性。

2、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现状

2.1 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从整体看,很多成人教学管理人员不具备高等教育学历。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成人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欠缺相关知识与能力。

2.3 学习和接受能力欠佳。众多教学管理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存在较大困难。

2.4 能力结构不协调。众多成人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协调能力不强、应变能力较差,尤其科研能力欠佳问题。

3、提高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能力的方法探究

3.1 更新观念,超越原始视域。为了提升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和教学管理人员都要更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针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思想,超越原始视域,开拓新思想。首先,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更新管理理念,给予一定的制度保证。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帮助下积极接受思想改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专业化精神,努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力量。最后,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还需创新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市场意识。成人教学管理人员应深刻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社会、学生、市场间的相互关系,针对成人的教学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面广,力度大,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努力为学生服务,创新管理思想,为国家培养人才。

3.2 注重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能力培训。首先,做好教学管理人员聘前培训工作。成人高等院校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培训制度,针对应聘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特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工作,注重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其次,做好在岗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成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成人高等院校必须进行在岗专业培训和再学习训练。在岗培训着重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基础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业务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传授新的教学技术等。最后,有重点的进行能力训练。在教学管理人员能力培训上,成人高等院校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化培训,针对有特殊才能的教学管理人员,要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针对某些思想观念陈腐,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创新理念的教学管理人员也要特别对待。

3.3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探索实践。成人高等院校针对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高方法这一课题可以设置一个课题小组,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除了在自己学校进行科学调研外,还可以在不同成人高等院校间开展横向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借鉴成功经验。

3.4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制度就是标准,为了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与素质,成人高等院校可以设置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以标准来约束人、激励人、塑造人。好的管理制度不仅具有良好的保障、约束作用,同时还拥有很好的激励、促进作用。成人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现代化,更能实现教学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成人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1)严格的考试录用制度。只要想进入成人高等院校成为教学管理一员就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实行全面的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良性竞争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

(2)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根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成人高等院校可以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每个岗位都有一定权利,因此就要配以一定的责任,实行责任到人,避免无人负责现象,最终大家都会为了晋升而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3)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全面的考核制度,摒弃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机制。目标管理制度的实行能够为考核提供众多参考指标。

4、结语

成人教学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需要结合国家、社会、市场及学生的需要进行,建立柔性的提升机制。本文通过对目前成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四点改进策略,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丁顺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郭燕燕.回归承认的成人教学改革策略[J].职教通讯.2011.1.

[3]郝向荣.浅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

作者简介:

第8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是为了培养进一步科研做好一定的基础。但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改革,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13-02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是高等教育中最为基本的课程,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应的开发工作做好相应的铺垫。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是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在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学生的需求,为此,在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要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及时更新技术知识

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更新换代比较快,但是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觉不像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倒是像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历史,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差甚远[1]。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仅仅是注重对软件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忽略硬件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平时的考试,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只有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学习认识,才能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编写出比较高级的软件。为此,在讲解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时,不仅仅要讲解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扩充一定的知识面,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系统的了解,还能够使其更好地认识计算机最前沿的发展,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结合专业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一般包含很多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所差别,这些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要学习计算机课程。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教师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在教学内容的应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结构上要有一定的组织性,要有较大的适用性,并且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这样计算机课程才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例如电气专业的学生对电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为此,计算机课程的教授可以只重点讲解计算机的构成原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其教学效果。

1.3 加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是要学习计算机是如何存储自身的数据,理解其工作原理,理解编程的思想[2]。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讲解很多遍,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内容。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

2.1 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庞杂,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即使能够记住一些知识点,也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没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不能够真正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工作的原理,也不能够形成对计算机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形式,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仅仅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方式,还要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从而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习的内容[3]。例如在讲解芯片的工作原理时,在给学生讲解时并不是单纯地使用讲解的形式,而是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形象生动地演示芯片的工作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只是内容,提升其教学效果。

2.2 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不能仅仅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时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操作,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再借助相关的资料进行解决,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还可以采用谈话,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借助网络平台

在计算机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应用,为此,在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搭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平时教学中比较好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这样网络平台就具有更多的学习资料,另外,网络平台学习资料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学习到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自己的创造力,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4]。此外,在网络平台还设计了一些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测试题,以便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推荐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网络的教学平台能够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升学生自身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为此,在计算机课程中要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更新换代比较快,但是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此,要及时更新其教学知识。在教授计算机课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采用实验教学法。此外,还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方式,还要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搭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嵩天,李凤霞,蔡强,等.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7-11.

[2] 赵晓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6):230.

第9篇: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与时俱进,教学理念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教材、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及质量的评价标准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为主导编制。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转型,教学工作也主要以使学生获得与自身专业相符的职业领域能力为始终。

本文着重论述高职建筑英语的相关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职建筑英语的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英语是两种不同的理念,高职院校的英语应定位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本科院校的英语应定位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只有这样的定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一要求。所以,建筑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独特领域,也不能忽视。

二、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它也被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此方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只有在德国流行来。项目化教学方式则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而传授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这个项目可以是一个问题、一项设计或者是一个创造等等。它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大大不同,首先体现在传统教学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学生是主动的求知;再者是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则是老师利用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构建、理清与掌握;另外,学生还可以在项目教学法中自己进行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对新知识的创造。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项目教学法下高职建筑英语的教学内容真是有实用性,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建筑英语的相关知识能更容易的接受与应用。还有专家认为,项目教学法还能促进读建筑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英语方面的创新能力、语言应用能、激励求知、促进习作和交际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建筑英语专业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需要。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职业的国际化,建筑行业更是难以避免的需要用到英语,而建筑行业作为理工科之一,多数学生对于英语这一方面并不感冒,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英语口头表达和专业知识应用方面寸步难行。如今的社会又是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英语的缺陷显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那么在高等教育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必然的趋势,而向高职建筑英语这样专业性更前的职业更是必不可少了。只有加强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探究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这种缺点,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人才。

项目教学法也是提高高职建筑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与传统的建筑英语教学中单一教授学科理论不同,项目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使得教学理念由单一的学科理论性转向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的一个提高,因为作为建筑英语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压力之下会提高自身对专业英语更为全面的认识,会与以英语专业的教师交流以提高英语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为高职院校的支持,使得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国外利用项目理念进行的教学已经有很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引起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经过考察和研究,在高等教育上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为项目教学发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英语教学的实施方式

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有四个步骤,分别是选定一个项目作为任务、制定实施项目的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和提交成果并评估。在选定项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专业的特征,任务的内容主要围绕建筑英语的相关知识而设定,设定的内容中可以分许多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分组完成。制定实施项目的计划则主要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设计与构造完成这些项目的计划,计划中应充分展现出项目中所需的建筑英语知识。实施项目计划是则主要是严格按照指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切实在计划实施中应用建筑英语,并记录计划实际完成情况。提交成果并评估则是以表演或演讲等方式,将各组的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出来,各组之间进行比较与交流,老师做点评,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