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机制范文

生态学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机制

第1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高职教育经济学科环境生态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人才,是促进当前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环境危机的加剧,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环境生态学概述

从学科体系方面来看,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属于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在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及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生态系统受损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对策,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发人类需求产品并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分析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不难发现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以往,高职经济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经济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教学思想和模式,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培养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科知识还应大力宣传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是当前高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广大学生成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学,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思想应用现状

3.1教学环节中没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环节内容众多,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科的教材建设中,没有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即便教材内容中有着一定环境生态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导致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教师队伍时,不同的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即便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但是所获取的效果也仍不理想,同时环境生态学科教学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实践教学并不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少开展经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3.2“经济人伦理”影响大

现阶段,经济学科教学“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然而现代化社会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学科体现出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高度重视经济学科教育,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体系和相关教材都是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借鉴而来,所以,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

4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中的应用

4.1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所以,必须将该问题明示出来,以便让教育部门、教师及学生明确了解该问题,而后高职院校对教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4.2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外生态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环境生态经济学思想,并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这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人员不仅应具备极高的专业经济学知识,还对环境生态学思想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建设的教材中将经济学与环境生态学两门学科有效结合,实现教材绿色化。绿色化的教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生态学知识,并切实领悟到环境生态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加速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国家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社团的效用和价值,从而营造出绿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场所,在其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实现了教学绿色化,推动了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李文进.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216.

第2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i生态观;自组织;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86―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17

一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理解

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前有关教育与学习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关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是许多教育情境中的突出特征”,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也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运动。”作为“learning”与“community”两个独立词汇组合创生的新概念,Learning community有“学习型社区”、“学习组织”、“学习社群”、“学习联合体”、“学习团体”、“学习共同体”等中文译法。在社会学意义上,“community”的基本形式最初建立在血缘、地缘和精神基础上,随着社会转型、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虚拟社会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在地理基础上的“社区”内涵已经逐步瓦解,而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共同体”意义则变得日渐清晰。从社会文化建构视角,普遍将“学习”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科学、文化与历史基础上的社会化心理活动。从以上两方面来看,社会文化与心理框架下的“学习共同体”意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对Learning community的自然解释。可将其概括为:在支持和参与共同知识领域学习的情境中,经由意义协商和身份认同而形成与发展,以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结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上个世纪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今天,预言几乎已接近现实。将网络与学习共同体联系起来考查,既是研究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全新学习方式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和知识社会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路径。Moiler(1998)认为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两种基本功能,网络虚拟世界作为线下现实环境的一面镜子、一个影子,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在具备这两种基本功能的同时,其社会强化与信息交流的强度、效率、表现形式、发生机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境下,有关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概念的提出与相应的研究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路径。早在2000年,万明钢教授即提出建立网络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的问题,并探讨了其相对传统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近年来,网络学习共同体也成为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习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学界围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探讨。

Moiler(1998)还提出了异步远程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三个构成侧面的观点,本文借鉴此观点,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亦做如下三方面的解释:

从学术性支持侧面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多元化网际助学者的集合体。所谓助学者(facilitators)意指一种多身份的存在,他不仅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还应该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参与者,所有人都应当成为共同体学术性对话的主体之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体因其虚拟空间、虚拟身份的存在使得这种学术性支持者与被支持者间的界限渐趋模糊,所有学习活动个体以一种网际助学者的面貌出现,在问题与任务导向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相长,实现了不同于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学术化”学习活动。

在认知性支持侧面,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硬件、软件与潜件三方有效整合的系统。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认知活动体现了其物理、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既有硬件层面的支持,也有软件层面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包括思想、方法与策略在内的“潜件”因素在作用,此三方面有效整合于网络基础、多媒体支持、学习平台、学习设计与学习管理等所有方面,统一在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多样化的资源集合体内,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在人际性支持侧面,网络学习共同体应是学习者之间全方位支持与协作的统一体。相对于传统学习,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社会互因其虚拟性、随意性与复杂性更值得研究与关注。学习者的持续参与动力来源于共同体运行规范、共同体成员互赖心理等方面,需要考虑网络协作对学习困难及各种社会冲突的克服。同时,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人际性支持的深度功能还应该扩展到共同实践、深度对话、互助行为、道德与观点情境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学习者在其中体验彼此的接纳和支持,获得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同时分享合作建构的知识、理解协商的意义、参与协商的活动,从而不断地丰富共同体的内容。

归结起来,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理解为由硬件、软件与潜件支持和参与的共同知识领域学习活动情境中,以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为目的,多元的网际助学者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意义协商与身份认同而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系统。上述三方面的解释也基本涵盖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本身的社会结构、组织基础与持续动力三个基本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还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对其内涵的理解已普遍超越了原来主要从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角度来进行界定的框架,网络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以人的要素(如学习者)为核心,还包括了物的要素(如网络工具与知识资源)、规则的要素(如共同体建立及学习活动的规范、制度)等诸多要素,且要素之间构成了多样性复杂相互作用,能相互滋养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视角

将网络学习共同体视作一个学习生态系统,需要从生态观开始展开研究。

1 生态观

生态(Eco)一词源自古希腊语Oikos,意为家或家园。自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随着人类世界技术变革和人口膨胀等对自然界秩序的影响日渐扩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作为从生物生态学到教育学领域的一种理论移植,生态观点为我们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学习子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教育系统、学习系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考察系统内的生态平衡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物生态学里的生态指的是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等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与此相对应,教育学领域的生态就是教育主体(人)在教育系统内的生存状态,即人与自然、社会和规范等内外部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而生态视角是一种关系视角。现代西方生态思想中,不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其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共存关系。具体到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一特殊的学习组织生态系统,其生态自然是指网际学习者与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共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

生态观的核心和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整体性(系统性)观点,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有序的自组织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实现其统一的综合效应。

网络学习共同体各要素间有何关系,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从生态视角来考察网络学习共同体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各要素间复杂、动态的交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自组织关系,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自组织生态系统,其自组织特性决定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和成长机制。

2 自组织

自组织的观点最初来源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共同兴起,分别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不同角度,从宏观、微观不同层次揭示了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结构、完成进化的机制,并统称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创始人哈肯(Herman Haken)认为,所谓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自组织理论通过对原有传统理性的、还原的、机械的科学范式的超越,提出时间是在非平衡世界中内部进化的度量,并给事物标上进化的时间箭头,从而揭示了性质迥异的各种系统在诞生过程中遵循的共同规律,在更深刻、更根本的意义上架设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代表了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从经验观察出发,自组织现象和自组织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鸟群的飞翔、白蚁建造巢穴、人体免疫系统、人脑的机能、互联网络活动、股市波动、市场经济行为、民主社会的管理等等,所有自组织活动都体现出复杂的微观活动与高效的宏观行为的统一,都表现出伟大的自发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组织也因而被视为世界发展和进化的重要规律。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将自组织理论中具有普适意义的概念、思想和方法自觉用做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中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演化等基本规律的解释,尤其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形成了蓬勃的研究势头。

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特征

哈肯指出,组织的进化有两种:他组织(被组织)与自组织。他组织诸如包办婚姻、计划经济,相对的自组织如自由婚恋、市场经济。他组织是机械现象,自组织是生命现象。他组织以异化于人的力量,通过分工分层的科层制,把人按中介的方式组织起来;自组织要求复归人本力量,通过流程整合的扁平化,把人按直接的方式组织起来。按此理解,自组织既是一种生命系统的存在形式和演化过程,也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同时还是生命系统赖以持续和进化的基础,是研究和解释生命系统的重要分析工具,是任何生命系统的起点。因此,自组织系统是“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生态系统。”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至少应具备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涨落性等共同特征。从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理解可以发现,它已经具备了上述基本特征。

(1)开放性。自组织理论通常将系统分为孤立的、封闭的或开放的系统。孤立的或完美稳定的系统既不交换能量也不交换物质;封闭的系统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开放系统既交换能量又交换物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在信息、能量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换,这是自组织系统成立的先决条件。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多元化网际助学者集合而成的系统,首先其所赖以建立的物质与环境基础――网络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这一点无须赘言;更重要的是其构成主体――多元化助学者之间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关系,它推动了共同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共同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时刻都与社会现实、虚拟现实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充分交换数据与信息,实现创新知识的开放性过程。没有这种建立在环境与学习者开放性基础上的学习结构,网络学习共同体不可能得以建立,更不可能持续。譬如一个BBS学习讨论群,在特定的讨论主题或版块下往往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其群体规模、活跃程度和生命强度可能各有差异,但它们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不论性别、年龄、阶层,只要对主题或版块有兴趣和参与意愿,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注册、浏览、发帖,参与和成为共同体的一员,这种简单、自由的准入/准出机制赋予了学习共同体足够的开放性。

(2)非平衡。这是就自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状态和活动特征的多样性、异质性而言。一个系统,其各子系统间差异越大,它就越远离平衡态。尽管就自组织系统整体的长期发展趋势而言它是可持续的、趋向有序的、稳定化的,但其前提却是非平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其所有参与者在价值认知、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年龄与个性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多元化特色是共同体得以持续和丰富的源泉,为共同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学习因多元而精彩,多元带来非平衡,正是这种非平衡性促使学习共同体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稳定到稳定,实现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的特殊价值和功能。很多网络学习系统建立之初轰轰烈烈,不久以后就变得寂寂无名,甚至沦落为无人问津的“网络鬼城”,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它在发展中构建的是以教师(导学者)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同质化、一元化的学习结构体系,无异于以往线下陈旧的教学结构,网络世界开放、多元、共享的精神内涵没有得以张扬,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吸引力不可持续,它就只能很快沉寂乃至消亡,这样的学习系统本身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组织系统。

(3)非线性。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非线性同时是实现自组织系统独特结构和功能之整体突现的根本前提,整体突现性作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满足叠加原理的线性系统所无法产生的。在自组织系统内,各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相互独立、相互差异,他们之间非线性的相互竞争和协同关系构成了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非线性是自组织系统成立的内在依据,非线性导致自组织。就网络学习共同体而言,一方面其硬件、软件与潜件等共同体要素间具有明显的复杂、动态和非线性关系。更主要的是其学习者要素之间持续的全方位的支持、协作与竞争推动整个学习系统的发展,使得其设计、内容、实施等各个环节均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进而在极具生成性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共同体目标。

(4)涨落性。涨落是指“有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的、随机的机遇和机会,这些涨落……使系统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有序态”。这是系统内部非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是破坏系统原结构导致其失稳的因素,也是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因而是系统发挥自组织功能(结构)的直接诱因。目前还不能预测涨落出现的时机,只能对涨落出现的阶段及意义作描述,在社会领域系统中对涨落的判断一般也难于把握。即便如此,观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过程,可看到始终伴随着各种来自系统内外的不可控变化因素(涨落)的影响,这种因素来源于共同体内部人际互本身的复杂性与偶然性,恰当利用这种涨落性有助于发挥自组织作用,推动共同体的发展。以一个专题学习博客(Blog)为例,在聚集了较为稳定的博客参与者之后,可以近似地看作其建立了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然而博客能否成长壮大,却受到该博客系统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社会影响力、博主的个体状态与更新速度、参与者的水平与讨论质量、学习主题(话题)内容的质量高低等等来自博客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组织和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推动共同体的成长,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

以上分析表明,一个真正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具备主要的自组织特征,是一种自组织生态系统,是共同体内部的物质因素(网络基础)、人际因素(学习者)、知识因素(学习主题)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相互滋养的社会生态系统。反过来。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演化历史也不断证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都蕴含着无限的自组织机制。

三 网络学习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三种实现机制

复杂性科学研究认为,自组织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的一个主要演化模式,是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行转变其运行模式,主动积极适应环境需要的生命演化模式。从网络学习共同体来看,自组织的魅力也就在于具有广泛差异性的网络学习个体在合作与竞争中催生新的结构和功能,在广泛的知识交流、共享与协商中推动系统的进化,从而产生知识的创新。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要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组织生态,建立和维护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深入探究共同体内部自组织生态的实现机制,找到共同体中自发性和有组织性之间的平衡点。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内在的自组织生态特征的分析,并通过对其内涵理解的三个构成侧面加以深化与改造,本文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三种主要实现机制:技术、知识与人际生态。

1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流畅通的自组织技术生态

以万维网站点、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组成的技术环境是网络学习共同体赖以建立与成长的物质基础。共同体在个体和环境之间以及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些流的渠道是否畅通,循环迅速到什么程度,都直接影响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的顺畅流动维持了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构成生物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面,这种流的运动主要是建立在开放环境下特定信息编码构架的复杂化重组或建构之上,并表现为网络系统内以超链接形式连接起来的信息的充分涌流,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平衡态,从而实现信息本身的自组织,形成一种现实存在的技术生态。因此,不论学习共同体所依托的硬件系统如何或者采用什么软件系统,能否提供顺畅的基于超链接的技术支持,是维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性及其自组织生态的基本前提,技术生态也由此成为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重要机制之一。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技术生态的选择与培育往往是首要的任务,从最初的专题学习网站到各类教育机构建立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到现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加上BBS、博客、微博、QQ等各类商业化网络平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技术选择空间,选择网络技术平台的过程就是建立某种独特的技术生态的过程,而这种技术生态的发展本身又是处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的自组织过程。

2 基于隐性知识的动态开放的自组织知识生态

由思想、观点、信息和灵感等组成的知识和知识网络,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构成了知识生态。知识生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功能与价值的集中体现,被称为知识维护、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波兰尼将知识按照呈现的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对显性知识的组织一般称为知识他组织,对隐性知识的组织就是知识自组织。知识他组织侧重对知识的加工,注重现存的知识,是由外在控制的、由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外界指令的控制,由此形成他组织知识;而知识自组织则侧重知识的创造,它面向知识的未来,是在内生的动力下自主地、从下到上的过程,仰赖于个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形成自组织知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其知识生态在知识他组织的基础上,更关注隐性知识的自组织知识生态。相对于传统的强调静态、精确与控制的他组织知识生态,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自组织知识生态讲究动态、模糊与变化,并通过知识多样性而变得健壮,借助集体智慧实现知识的获取、分享和创造,从而创造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维基(Wiki)系统的建立。作为一种面向社群的多人协作写作、维护和知识创新工具,通过无数志愿者对百科词条的编写、修改、扩展和探讨,Wiki开创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中构建了一个真正的自组织知识生态。

3 基于心理契约的和谐共生的自组织人际生态

第3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摘 要】针对当前技校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有厌学的现象,本文尝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打造学生的积极心态,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具体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和积极心理调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教学活动;心理调控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技校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我校近期进行的教改研究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即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最终学会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视野

技工院校学生的厌学现象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核心能力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厌学是指学生在消极心态的影响下,产生厌恶学习的心理,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兴趣,学习不主动;二是缺少自信,定位不准确;三是缺少自制,容易受干扰;四是缺少理想,努力不持续。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除了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厌学这种消极心理状态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只有从厌学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厌学这一问题。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最有益的启示与依据。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而在社会化过程中,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比如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表现欲、好强心、独立意识等,都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而积极心理因素恰恰是人赖以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心理行为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消除技校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为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维度的拓展,促进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积极心理教学活动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内在需求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实践证明,积极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进而好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面以德育教学为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契合点,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1.巧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暗示

在德育教学中要渗透积极心理,首先应该创设积极的课程氛围。我们尝试在教室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中加入积极心理的元素。例如《修身方略》课堂上,可以在班级墙报或墙壁上设计“心愿树”,让学生用简单的词或者句子表达出内心希望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并将学会学习、学会管理时间、学会沟通、学会控制情绪等与修身方略有关的内容充分运用起来,时刻提醒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不仅拉近了生活与教学的距离,更有助于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心理暗示。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巧妙设计单元项目的导入情境尤为关键。在学会沟通项目的学习中,可从技校学生的生活点滴入手,创设录像情境。录像展现身边同龄人交往琐事,引起学生共鸣,大家有感而发,“完全是对牛弹琴!”“究竟怎么回事?”“如果是我……”借助视频,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使他们形成一种探究竟的心理暗示,并强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调适活动层次,激活学生产生积极心理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发展有着催化剂作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品格各有差异,教学活动层进式设计能有效增加学生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技校的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体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在课堂上,他们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表现出自卑多疑、态度消极等特征。因此,教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层层递进:适当降低教学起点,深入浅出,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心理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在加强时间管理章节的教学中,我们跳开空洞的时间轴之类的概念,由朱自清散文《匆匆》的朗诵导入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对于“时间是什么”这个简单问题,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回答,这时候,教师有意识地请平时比较内敛的学生代表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鼓励,使其乐于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大家热情参与下,布置任务,引出视频案例——阿东杂乱的一天,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职员阿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借助小组活动,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如脑子灵活的负责收集信息,笔头功夫强的负责整理材料,能言善辩的负责口头汇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每位成员都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而提出“该怎么安排更合理?”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归纳出象限法的要点,并指导学生在日常实际中应用,使课堂知识技能更好地内化。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认知行为能力发展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活动难度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踮起脚,够得着”的。如此一来,学生群体群情激奋,形成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使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行为本能得到激活。

3.变换活动形式,协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激励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实现,其中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的。技校学生特别渴望他人的关注、欣赏和信任,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在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时,引入小组学习、团队比拼,扩大学生参与面,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接受同学间的肯定与批评。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改变传统师生授受的被动局面,大大拓宽了学生接受激励的渠道。

德育实验课堂,学生按组就座,许多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例如“寻找情绪控制方法”就是采用小组学习开展。在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在小组学习时,小组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出各自的方法,然后接受组员的肯定与质疑,最终确定最佳方式。教师不断巡视与指导,及时表扬与纠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从教师和同学身上获得帮助,树立自信,激励他们下一步学习。在小组学习后,教师组织各组展示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对于那些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只要参与都给予鼓励,并把他们的参与同集体解决问题的成功联系起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三、积极心理调控是完善教学活动的有效保障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顺利与否有赖于学生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应善于进行课堂调控,激发学生产生最佳的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达到情感互动,保证教学效果。

首先,激情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态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厌学纪律涣散的学生采取板着面孔,目光凶狠,严厉训斥的态度,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态,导致要么闷不做声,要么公开对抗的结果。相反,教师关切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我们班的小诸葛今天怎么了?”“身体不舒服?”“还能坚持吧!”会引起该生的愉、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态,愿意尝试配合投入学习。因此,教师上课过程应当精神饱满,举手投足散发着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并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碰到困难无法突破,教师给予以正确示范,形成正面引导力量,让学生有信心继续探索。

其次,灵活运用点评艺术,改善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反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其积极性。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心理环境。例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隐形的帮助,消除他心理上对学习的一种挫败感,建议他寻找帮手一同参加任务的完成;对于优秀的学生评价重在“为什么好”的原因分析,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借机树立榜样;对于表现弱的学生应重在“应怎么样”的建议和展望,刻意弱化他的不良表现,而描述出一个远景,鼓励他可以怎样做、相信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借机强化其信心,并从态度上给予充分认可。对于听众以及场面的控制也是点评的范围之一,所以教师要注意点面结合,对于突出者要关注,即使是捣乱的同学也可感谢他们活跃了气氛,使之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教师教学点评是一堂课的焦点,也是学生的期望所在,我们要在点评对象的确定、点评层面的区别、点评时机的把握、点评风格的锤炼、点评效果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不断追求和钻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领悟是非对错,改善学习心理品质,体现出乐学、愿学、勤学、会学、善学的特点。

最后,多渠道行为调控,发展学生学习的潜力。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室周围的环境、教师讲课的声音、板书、直观教具的出现和使用等,都可以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教师要善于运用注意规律消除和克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不良心态,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多渠道开发设计教学内容,因势利导调控各项教学手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得创新能力项目公开课,窗外突然传来刺耳的声音,学生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纷纷想看个究竟。这时候,只见教师走到窗边很夸张地描述了窗外发生的车祸,并针对该班汽车专业的特点,顺势引入问题怎样才能减轻汽车碰撞损坏程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注意从窗外回到了课堂,产生了探究汽车奥秘,改良汽车装置的想法。这种积极调控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激发他们学习创新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表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追求教学精致化的系统工程,同时要重视学生心理层面。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树立信心,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学会积极行动,最终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从源头上切实地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教与学的和协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4期

第4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冲突;合理处理

在新的时期,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等待敲启的大门。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茫、五花八门的矛盾等。班主任再不能指望通过强迫力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途经、策略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因人而异的。

班主任是班级直接管理者,遇到班里的各种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予较严厉批评,而班主任最头痛、最担心的来自于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受到惩罚最多的来自于班级学生冲突,在新形势下,如何理性认识、合理处理、有效预防班级学生冲突,有效防范或者减少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尽量做到智慧处理学生的矛盾冲突,构建班级和谐生态。

一、理性认识班级学生冲突

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能力、目标、心理状态的差异,教育本身的规范性要求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制约,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隐性的心理矛盾,产生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隐性矛盾在学生中非理性地爆发,便造成冲突。虽说学生冲突不是什么好现象,但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这些非理性的冲突既是学生个性张扬、宣泄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班级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一个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德国社会学家奇美尔提出的心理宣泄理论认为,各种外界因素对人产生的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宣泄,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为避免长期思想压抑而防止产生校园恶性事件,班级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是客观必要的。作为班主任,应合理处理,正确疏导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二、合理处理班级冲突

班主任处理班级学生冲突,实质也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处理结果,最终目的达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当然能否正确疏导,减少学生心理问题,我们班主任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1.公平、公正

这是处理班级学生冲突的最重要的原则。要做到这点,班主任必须多方面仔细了解事情的起因,切勿主观武断。如只凭直觉,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公正。“首因效应”,固然重要,但往往会给我们一个错误的信号,也就是郑教授所说的,“美让偏见蒙住眼”。比如,我们常说的“双差生”,一旦和别的学生发生冲突,我们很多班主任便不分青红皂白,妄下结论,草率解决,没有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不但没有正确疏导,而且心理更加地不健康,反而会使冲突升级。对学生来说,心理伤害莫过于教师的不公平待遇。

2.平和、冷静

好的班级管理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倾听,但不能受到当事人情绪的影响。与事沉着冷静,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条分缕析、公平公正。当然,遇事平和、冷静实属不易,班主任对班级冲突这种班级管理事故非常恼怒是人之常情。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下,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平和冷静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冲突面前,班主任一旦不能冷静下来,无疑是火上浇油,实质也是教师心理问题的具体体现。总之,当有班级突发不良事件时,“冷处理”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班主任要从热爱学生出发,怀着满腔热情,用高度的责任心,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不就事论事。

3.及时、快速

对于小矛盾、小冲突,应及时解决。如不及时解决,有很多弊端。学生从发生冲突到班主任处理这段时间内,时刻处于焦虑压抑的心理状态,如不及时解决,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会使学生长期处于思想压抑的状态,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4.迂回、迁就

“快刀斩乱麻”固然有其好处,但应因人因事而异。对于有些特殊对象,迂回、迁就效果更好。有些学生,自己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非理性的冲突对其已经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外界压力时,对这些学生“放一马”,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处理办法,又可避免某些不可预测的后果。对于常发生冲突的学生而言,批评、受罚早已习惯,如果我们仍然固守常法,不知变通,事实已经证明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迁就一下,很可能促使其改变心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好处在于,既能很好地保持班级整体稳定,又可以培养当事人的审视能力,使其学会自我纠正、自我检讨,自己进行心理调节。这种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带来的副作用,这便是心理辅导的“忽视消退法”。

总之,班主任要能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首先,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用民主的思想管理班级,切忌对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体罚和惩罚。其次,班主任应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特别应关注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最后,言传身教是班主任最大的优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内在修养,要时刻保持开朗乐观,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一些突发事件,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处理。学生时代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如果学校生活是快乐的,学生更有可能期待一个积极愉快的未来;反之,如果学校生活是不愉快的,他们更有可能以一种消极的情绪面对未来。因此,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就是让班里的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交流,快乐地成长,快乐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第一,任务和重点。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在自我意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第二,方法和手段。

1,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

3,设立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达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健全。

第三,具体年纪目标。

1,初一年级目标: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感。

内容(独立教育):

(1)驾驭控制自己的中学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友爱)

(3)一个快乐的人(乐观态度)

(4)我是谁(自我意识)

(5)兴趣温度计(培养兴趣)

(6)如何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检测)

(7)自我改变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城墙(防范意识)

(9)当不幸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

2,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自我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到能够慷慨大方得体地与异性同学接触。

内容(自我控制):

(1)镜子中的自我(悦纳自己)

(2)青春的喜与忧(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人际关系)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5)不下苦工何以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潜能(思维锻炼)

(7)生涯大舞台(职业意识)

3,初三年级学习目标:

培养初三学生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自我控制的心态,调整情绪的方法,提高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

内容(挫折的承受能力):

(1)生活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

(2)品味生活(人生取向)

(3)坚持努力奋斗(意志力培养)

(4)成功者的个性(成功启示)

(5)掌握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第6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机制

引 言

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它综合反映了大学生在个人、学校及家庭、社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诚信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生态环境优化机制进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品格缺失原因

(一)受到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随着而来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这些新的、不同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必然对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市场经济制度推崇的主流思想是金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方面,主要坚持以自我为尺度,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会以牺牲诚信道德为代价,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素养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相关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因而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道德体系和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同时几乎经济下的指令性约束计划也逐渐消失,经济法律及制度都存在着较多漏洞与不足之处,相关执法部门存在着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这些都在客观上滋生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处于市场经济中的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诚信素养降低。

(三)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我国适应时展而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有效的促进了高校学生素养的提升及专业能力的提高,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导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下降。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在校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固定式小班级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公共课、大班级模式,流动性的授课模式是当今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得某些社会不良风气趁虚而入,冲击着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高等院校在扩招的同时,学生素质也在不断下降,许多学校尚未推广应用弹性学分制,部分自治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要承担巨大的学习压力,因而在考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投机取巧、作弊的心理。高校自实行改革以来,不再实行国家包分配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制度与措施正处于转型和应用时期,尚存在某些困难和矛盾,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守诚信道德,伪造简历,大学生诚信下滑现象屡见不鲜。

二、构建诚信生态环境优化机制,促进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诚信道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人格二重性的学生在诚信缺失方面表现得较为严重。他们既想遵循诚信道德,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出现时,又会无法抵制诱惑进而做出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因而,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造“讲诚信光荣,违诚信可耻”的氛围,提高诚信道德水平。

(二)将诚信教育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始终。高等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和方针,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广大的高校在职教职工要注重个人形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持自励、自重和自省,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典范和榜样,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诚信道德建设。第一,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时候,学校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把诚信理念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首先,老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科研工作时,老师都要讲诚信,时时刻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其次,课堂教学要重视诚信教育。课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老师一定要把诚信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落实。然后,学生要做好“自育”,培养诚信的自律精神。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自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学生干部等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各种诚信实践活动,让诚信在实践活动之中更加坚。第二,长期的教育培养以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诚信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地位,自觉提升自己的诚信意识,并把其转变为诚信行为。在进行诚信实践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课余活动以及社团组织,老师也要彻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处处做表率,提升诚信榜样的影响力。

(三)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高校道德规范。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德治国”的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高校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良好氛围,始终将诚实守信作为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及人文素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政策为高校诚信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在以诚信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让信用经济深入人心,以信用为基础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与提升。在长期的、系统的诚实守信教育下,能够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经济行为、道德行为、政治行为有机统一起来,使得诚实守信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遵循的准则。

(四)建立校园诚信信用体系。关于高校校园诚信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包含有建立信用政策法规以及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这两个方面。首先,关于建立信用政策法规,就是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诚信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进行相应的评估的一套量化考核标准。其中主要包含有大学生诚信评价、诚信信息查询以及大学生诚信监督和奖励等。这样能够对学生诚实守信起到一定的刚性约束,使得高校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有章可循。然后,关于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就是学校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记录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情况、申请助学贷款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等各种信用情况,并把其进行存档保管,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然后把关于高校学生的所用信息统一纳入电子化系统管理,这样就如同给大学生造了一个“第二身份证”,督促学生以“诚信为本”。

三、结语

总之,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高校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琳,罗宗火.优化大学生诚信生态环境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2(12):58-61.

第7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一、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好问,乐子解疑答问

融洽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做到:(1)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相知相亲,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或主张,营造氛围,使学生坚定“我能行”、“我能成功”、“教师在期待我”等信念,经常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愉悦,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二、以案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案学法”,指通过一定案件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生自主学法、学会学法,初步有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这个标题时,我采用的案例是:小张的父母早亡,被人合法收养着,后来养父母有了亲生儿子,就视小张为多余孩子,经常拳脚相加对待她,不让她上学,小张的养父母做法对吗?为什么?这样,利用鲜活的案例,调动学生思维,犹如吹进一缕清风,激活课堂气氛,吸引那些已经被“吓跑了”的和“思想开小差”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讨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糊涂认识。要使讨论或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

四、引入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第8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关键词]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l体系;价值生态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现代学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此时的学校不能单纯依靠办学软硬件的改进来获得发展,而是要通过提升组织活力和凝聚力来实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作为组织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价值观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Ⅲ因此可以说,打造既能规范更能引领学校成员行动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热点主题,也是优质学校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打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把哪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上升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没有一个共识。诚然,不少论者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内涵上提出过很多有一定见地、也被很多教育实践者付诸于实践的说法,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的追求和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基本价值等。但是,这些说法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构成,即没有看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但是,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个价值观体系,最为核心的成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厘定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从学校的结构入手,看看学校的哪种成分是学校的核心成分,因为只有核心成分的价值取向和需求才能上升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学校管理学对学校的认识来看,作为共同目标的文化系统是学校的核心成分。正是这种共同目标通过认同感的形成把学校的各种成员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共同目标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应该成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根本目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再次审视学校的基本功能。从根本上说,学校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就是专门把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学校自出现以来就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而存在的,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学校组织社会规范性的根本体现。培养具备特定素养的人才是整个学校的根本价值所在,学校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价值原则构成了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成分_--。

第二,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并没有直接反映学校的战略目标,即不能直接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学校还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能直接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学校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发展目标本身直接就足以作为统合学校成员的核心,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此也作为工具继承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核心”地位。

第三,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要发挥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统合功能,仅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原则还是不够的,对从事具体工作(如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成员还需要更为具体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对学校机构而言,它本身还包含着办学的一整套技术流程(主要为教与学),而且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机制。因此,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成分之一,可以发挥着统合学校成员的功能。而且,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核心途径,也从这两方面继承了一部分核心地位,作为核心“工具价值”而存在。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基础

打造富有活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明晰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因素,更需要定位这些因素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关系性质。可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生态基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学校成员在对内外环境的有机适应中生成的。

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三层成分来看,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更为直接相关的生态要素有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教育知识状况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等。下面简要分析这些要素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影响。

第一,学校系统定位。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所构成的学校体系。就学校体系中的某一学校而言,它们都会被规定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学校系统定位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的基本制度规定。学校系统对一个学校的定位有两种维度:一是纵向层次的维度,如小学、中学、大学等;二是横向的维度,一般学校、示范学校、中心学校、特殊学校等。

第二,生源状况。生源是学校人才生产的“原材料”,也向学校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上的规定性。虽然,国家规定了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没有细化和具体化,在不同类型的生源上还有个性化的空间。同样,生源状况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基本办学方式,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在办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就应有别于针对城市白领子女的学校。

第三,领导者惯习。即便在崇尚“民主平等”的今天,学校领导者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也不会丧失掌控期望和能力,因为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并不会因为“民主平等”呼声而被轻易削弱。这里所说的惯习主要是指领导者个人的喜好、品味以及倾向性之类的生活风格,它会内在地影响领导者对学校内外环境的理解,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打造。

第四,办学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取向,这些取向作为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想性并不能否定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现实性,制约这种现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办学条件制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些不可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暂时被放在现实的价值追求之外。同样道理,办学条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

第五,教育知识状况。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对自身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因此能够影响学校自身认识的教育知识状况就构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生态要素。教育知识的发展能够让学校加深对人才内涵的理解、学校使命的解读并提供新的办学方式选择,学校对新教育知识的应用可以真正进一步引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第六,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组织本身还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在或长或短的历史积淀中成长发展出来的。学校历史文化对学校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惯性”,学校的任何变化发展都要与这种“组织惯性”互动,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的理解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以往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组织惯性”的一种体现。

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意味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处于一个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其他各种要素与它形成紧密联系的体系,能够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影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种生态性的影响不同于物体间的直接作用,这种影响的基本特征是有机的:学校能够在理解这种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姿态,甚至是改造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作出更为积极、更富生命活力的价值观适应姿态。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的生态路径

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过于高位而流于形式;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不能回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在根本上被质疑;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内在的相互矛盾而被遗弃;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强硬要求所有人短期内接受而被抵制;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态性的忽视,要顺利地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必须坚持生态化的思维和路径。

首先,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特征指示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关照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和需求,这样新的变革才不至于因与生态环境有抵触而不能落实甚至被拉回原处。具体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等要素为这一过程带来的影响,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整性也是这种整体性视角的必然要求,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应着关键的生态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层次就不能很好地回应生态环境,最终违反了整体性视角的要求。

第9篇:生态学机制范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养鱼来催旺的家庭已经很普遍。在家里养一缸鱼,不单有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催财、化煞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生态鱼缸来做隔断、屏风等家居装饰。这就给生态鱼缸DIY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免换水生态鱼缸具有独特的产品优势:鱼缸在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作用的情况下,都能永久保持着水体清澈、通透,对鱼儿无毒无害。其核心机密包括独家发明创造的一整套集水体自动循环、自动过滤、自动供氧、自动培养硝化细菌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循环系统”,和利用水生植物等来强化分解水中有害物质两项关键性技术。该系统自从2009年初连续运行至今已有五年之久,但从没有换过一次水。每月定期PH值检测,水质仍一直保持着弱碱性的“老水”状态,使生活在鱼缸里的鱼儿健康活泼,生长快不变色。免换水生态鱼缸的成功推出,彻底解决了以往“鱼缸好看换水烦”的历史性难题。绝对可以秒杀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水族箱产品。参加面授学员已经亲自体验了它的神奇效果。

免换水生态鱼缸,其豪华地柜是由外协加工完成的,高档孤面鱼缸也是购买现成的,自己只需加工核心的“水循环系统”即可。所以,前期投资三千元足够,后期投资则可通过收取的加工定金来解决。以加工1米长的生态鱼缸为例,每套产品总成本在一千元以内。如仅按市场上同等规格的普通鱼缸售价二千元出售,加工销售每套产品的利润就有一千多元。但免换水生态生缸绝不止仅卖普通鱼缸这个价位的。如以一人每天最少能加工、组装一套免换水生态鱼缸计,每年可获纯利36万元以上。

“生态鱼缸DIY技术”推广后,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读者纷纷致电老玩童生态鱼缸工作室。臭觉敏锐的读者更是涉足先登,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如贵州遵义的邓中发,于去年12月参加函授学习后,仅用一把钢锯就能在10天内按资料图纸加工、组装出几套规格不一的生态鱼缸。然后拉到当地一家花鸟合作店摆放作为客户的体验样品。之后,他打印了一批彩色宣传单,派送到新建小区各家的门把上,车辆的雨刮器上,还在当地信息小报上刊登广告。效果都非常不错,没过几天加工订单纷至沓来。仅在今年春节期间,邓中发就承接加工70多套产品,除去给合作店的销售提成,他自己共获利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