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在讨论和研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首先应弄清楚它们的概念与内涵,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体育课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系统的进行教学。每次课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全学年,全学期的一部分,以保证其系统性与连续性。
此外,还有一引起其它特点,所以体育教学比起课外体育活动与其它一些体育组织形式更有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法定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五、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其它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三个依靠,四个安排和五个结合。
三个依靠是,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依靠室主任的支持,依靠有关部门的配合。
四个安排是,每周两次班级体育锻炼排入课表,锻炼项目的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出工表。
五个结合是,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结合,传统项目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教育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意识
1前言
终身体育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的,最关键的是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促使体育行为更加持久。因此,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不但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形成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对一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事业成就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再而随着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人们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增强健身意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使学生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来发挥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和运动潜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目前人们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已不再是因为要运动而进行运动。
2结果与分析
2.l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对终身体育概念的了解程度
周口师范学院7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对终身体育概念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70名学生中:没听说过终身体育概念的占问卷人30%,知道但不清楚的占问卷人数的50%,了解的占问卷人数的20%。这说明30%的同学没听说过或不了解终身体育概念,其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兴趣,使得他们缺乏去深入了解体育知识的动力,从而造成他们对体育意识的匮乏。知道但不清楚的原因是体育教师没有让学生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教育对自身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练习的过程中,对部分同学来说,体育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一种负担,于是对体育产生厌恶心理。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将从事体育工作,对体育意识了解的比较透彻,但作为准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体育意识更深入的研究及探讨,影响周围的人。
2.2周口师范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70名学生中:非常喜欢体育课的有7人,占问卷人数的10%,其中,男生4人,占6%、女生3人,占4%;喜欢的有35人,占问卷人数的50%,其中,男生28人,占40%,女生7人,占10%,不喜欢体育课的有21入,占问卷人数的30%,其中,男生7人,占10%,女生14人,占20%;非常不喜欢的有7人。占问卷人数的10%,其中,男生3人,占4%,女生4人,占7%。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对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上述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少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因为,一是由于学校硬性规定,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修体育课;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使得学生觉得体育课很枯燥,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渐渐失去兴趣。而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都非常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课有很大的兴趣。
2.3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70名学生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一般。每次30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人数有14人,占问卷人数的20%,其中,男生10人,占14%。女生4人,占6%;每周l~2次,每次30min以上的人数35人,占问卷人数的50%;其中,男生17人,占24%,女生18人。占26%;每次30min以上,每半月1次的人数有13人,占问卷人数的18%;其中,男生7入,占10%,女生6人,占9%;每次30min以上,每月1次的人数有7人,占问卷人数的10%;其中,男生3人,占4%,女生4人,占6%;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有7人,占问卷人数的10%,其中,男生4人,占6%,女生3人,占4%。说明70%的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还比较频繁,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同和次数方面,他们将体育运动当作放松心情、减肥、强身健体的方法。20%的同学锻炼的却很少,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也有将近10%,从调查中发现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大学生把闲暇时间多数用在上网、看电影等方面上,再者就是由于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有把身体锻炼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概念。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倾向,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好于女生 。
3.1.2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高,体育参与意识比较强,男生参与体育活动频度明显高于女生。
3.1.3健身仍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但掌握技能、打发时间和表现自己等选项的比例明显增加,体育需求更加多样化。另外,随着学生的每周课外体育活动频度的增加,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3.2建议
3.2.1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3.2.2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2.3利用社会体育大气候及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2.4培养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
3.2.5加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林国忠.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9(12)17―28
关键词:中考体育加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初中生
据调查,我国相关素质教育以及体育教学的文件表明,各个学校为达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其身体健康,应当着重加强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1]。为此,当前学校的主要目的便是锻炼中学生形成终生锻炼的观点。然而,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进入社会时,在坚持体育锻炼方面的比率相对减少,出现断层。由此可见,中考体育加试对初中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对本市各地区的初中学生、学校相关领导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式
1.调查问卷法通过需要调查的目的,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了调查问卷。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中学生、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所有调查对象均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调查。
2.走访法对学校相关领导、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员采取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的咨询调查。
3.文献资料法笔者在开展此次调查研究的活动中,通过收集查阅多种体育教育、体育加试等文件,以及研究大量关于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等相关文献报刊,充分了解本地区当前的体育教育体制,同时的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进一步的了解。
4.统计学处理所有调查期间的问卷结果数据均通过SPSS22.0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中考体育加试的优势分析
我国自相关的体育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后,学校领导、老师、中学生以及其家长对体育锻炼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2],调查显示老师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最高,约占问卷调查比例的71.3%,其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占问卷调查比例的44.3%,学校领导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为52.4%,学生家长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约占比例的62.2%。由于该课程的效果与中考成绩直接相关,因此引起了社会各层次的重视,对促进其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总所周知,中考成绩不仅是评价一位中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对教师能力的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3]。其对于中学生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只有5.62%的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没有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其提高总体身体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2.中考体育加试的劣势分析
从我国实行中考体育加试的政策执行开始,多种体育项目被加入到考试列表之中,其考试内容主要根据不同地域而有不同差别,但是部分学校严重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调查分析显示,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较好的看待此次改革,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全体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理解甚至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曲面发展;但仍有6.25%的中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加试对于自己文化课具有不良影响;21.44%的中学生认为体育中考是为了达到升学以及引起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的目的;一味的根据考试项目进行锻炼,使中学生不能学习锻炼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导致学生减少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于学生离开学校后的身体锻炼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4]。
3.中考体育加试的机遇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愿望,就必须加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增强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本次教育改革对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据统计,自该方案实施以来,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4.中考体育加试的危机
由于该种体育教育改革的特殊性,部分学校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着重加强训练中学生的考试项目,而忽视了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根本初衷,偏离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应试教育的观念比重仍然存在,扭曲了改革的目的所在。有些学校只是为提高学生应对考试项目的能力,其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出现可观的改善,模糊了体育锻炼与考试的关系。更甚至由于相关部门体育道德的缺失,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结语
调查发现,虽然多半数的学生认为体育考试改革对于其身体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是36.8%的学生认为应当加入适当的理论考试,增加考试的透明度,有利于中学生在参加中考时享受更加公平公正的待遇。当前实施的教育考试体制比较单一,加入上述的体育改革,更有利于中学生对体育基础重视的了解和掌握。
为防止学生对于中考体育项目的应试训练感到乏味,在考察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自选考试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为保证中考考试的绝对公平公正,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适当照顾,应改革相关考试标准,适当简化考试项目[5]。
校方领导以及教师应当明确中考考试成绩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不能模糊概念,使其协调发展。一方面,全面优化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另一方面,在以提高中考考试成绩为目的锻炼身体的同时,发掘自身潜力,提高对于身体锻炼的兴趣,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大慧,李文辉.江苏省普通高考体育加试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9):18-20.
[2]刘建兵,史衍.中考体育加试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1):19-21.
[3]朱婷婷,周曙.初中生中考体育加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3):141-143.
[4]黄聚云.教育柔性化及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负面影响[J].体育学刊,2012(6):11-16.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为课外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训练或辅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继续复习和应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由此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技术水平的掌握与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是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普及选项教学,推行“2+3”一体化模式。
1、普及选项教学。力求选项自由,择师自主,力求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由技术“教练”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方面转化,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结合专项实践教学渗透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选择健身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课教师还要加强专项运动竞赛活动组织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专项教学比赛和课外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推行“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实现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特点使体育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网络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强化网络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使体育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更快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需要体育课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开展以下工作:(1)建设校园体育网络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为目标,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和个体差异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和整合体育网络课堂内容,建设校园体育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以此保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优势;(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对优化成才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代表着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群众性最强的一面,它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化和熏陶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1、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部分高校存在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体系不健全,组织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合理、健全、关系畅通、管理有力、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管理组织机构。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校体委以及校级和院系学生会体育部、体育协会、俱乐部等,负责组织、管理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要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校园体育特色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包括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课间操、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学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等。要建设校园体育特色项目,高校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时尚、休闲与娱乐等不同层次内容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运动独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这些是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现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还必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体育课综合考评的方式,以体育课堂教学考核为基础,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实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一体化,让考核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体育运动过程。建立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注意两点:(1)考核内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课堂部分的考评主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等等;课外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特长、出勤情况、参与意识和参与态度等等,从而培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2)考核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要途径。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葛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尤其以体育教育为突出。免费论文,养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为此,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文件,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3所高校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大庆石油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的996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其中男生603人,女生383人。就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项目的爱好等问题进行调查。
1.2.2 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内容包括体育课应开设什么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等。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为此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上的支撑。免费论文,养成。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所用的时间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
2.1.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
表1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Abstract: the research to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the physical exercis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s since the rating scale (SCL-90) research tools, in henan province, the different levels, different professional, different gender P.E. exercise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investigation and measurement analysis.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ajor effect factor, 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for P.E. development exercis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factor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for: the lack of exercise equipment, schoolwork burden is heavy, and the lack of time, etc.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study further puts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曲宗湖、杨文轩等,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1.]而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的身体练习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等各种组织形式和内容。[ 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80-82.]
文章把课余体育锻炼理解为学生体育课以外的课余时间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这一基础上,把调查内容分解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参加课余体育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频度、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强度、活动方式、场所、形式、活动项目分布特征等方面。在此,结合调研所取得的大量来自河南省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1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
参与体育(Sport involvement)是美国学者凯尼恩在论证体育角色时所用的概念。“参与体育”与“参加体育”(Sport participation)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概念。“参与”比“参加”行动上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在“参加”的行动层次以外,还存在着认知和倾向层次,即它不仅意味着直接参加体育运动,还包括与体育运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物。本文参与体育锻炼指直接参加体育运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那么,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也可分为两种。[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与调查[R].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7.]主动参与型的学生虽然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意识各不相同,但参与体育锻炼积极、主动,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被动参与型的学生对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一般情况下尚能参与锻炼,但毕业离开学校后,他们的体育行为一般不会持续下去。
表1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 人数(人)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积极主动参与 641 58.3% 58.3%
被动参与 396 36% 94.3%
不参与 63 5.73% 100%
合计 1100 100%
表1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情况较好,但积极参与率不高。积极主动参与的有64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3%;被动参与3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有6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73%。因此,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选择
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锻炼频度是指两次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时间间隔,习惯上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来衡量。国家体育总局在统计我国体育人口时,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中,对锻炼频度的要求也是每周3次或3次以上。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既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还能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
摘 要 高校体育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主阵地、主战场。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倍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终身体育理念是一种科学而先进的思想理念,是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终身体育 改革 教学机制
体育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和贯彻终身体育理念,帮助学生养成和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终身体育理念是一种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长足发展的必然途径。现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分数大棒的指挥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终身体育理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和不足。笔者从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坚持身心统一锻炼原则;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概念
终身体育即指为了强身健体和发展身心,一个人将终身贯彻身体锻炼的生活习惯,并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和学习。终身体育理念是改变国民整体精神面貌自强不息的佐证,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民族智慧,未来我国将持续完成“中国梦”的大国梦想,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也随之盛行,这是人性的弊端,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若要改变腐朽的文化侵略就要发扬民族精神。终身体育理念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指引国民保质乐观向上,返璞归真的生活本质,发挥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缔造一个强大而健康的民族。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便是培养具有民族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人才,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结合终身教育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终身教学理念
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对终身体育教学缺乏必要的认知,有关终身体育的教学要求和内涵更是缺乏深度了解。一直以来,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次数,参与体育项目的成绩等,不但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连基本的锻炼意识都缺乏有效的培养,很多学生厌恶体育课,往往以消极的态度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造成这一切现象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立必要的终身教学理念。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开展终身体育教学则是希望通过比较体系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得个人能够一直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和活动锻炼,进而在培养其身心健康的同时,提升人的体质和生活品质。然而当前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仍然以开展竞技体育教学活动为主,比如篮球、足球等一系列常规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不但缺乏休闲化、健身化,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差异和体质差异,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学生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当前教学活动中,所开展的体育项目或是难度大,或是教学体系安排不合理,学生始终未能对体育活动保持足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体育教学需要。
(三)缺乏合理的思想引导,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阶段是教育的最终阶段,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很多高校更多采用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办法。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减少了必要的身体锻炼,只要是认为苦或者累的,就坚决不参与,当然这也与我们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较差有一定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到,终身教育开展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使其个人观念思想和生活方式都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由于学生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加上缺乏合理认知的引导,从而使得体育教学很难取得应有效果。
三、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教学,首先高校就要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念,让学生不仅在学校的生活中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主的利用体育锻炼来增强个人体质,发展体能,把体育锻炼变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一项能力。高校应当将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贯穿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以终身体育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将体育当成一种日常行为进行锻炼。
(二)坚持身心统一锻炼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体上的健康,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化自身体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将生理与心理相结合进行教育,在理论教育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常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控制意识在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技巧的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同时心理素质也能够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之上,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并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教学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活动形式的建议,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对其进行硬性灌输知识,如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增强师生友谊之外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四)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
要想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也要重视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自身体育知识水平,在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进步的思想看待体育教学。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优秀的教学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知识,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深浅,特别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当随着教学的改革来调整自身教学结构,如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展开教学研讨会等等,对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教研;同时加强自身教学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为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而不断努力。
(五)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点讲解的重要性,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学。现代大学生接触知识面积广泛,接受能力普遍较强,教师只需要从旁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更多的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而对于一些体育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或者集中进行讲解,既能够节约教师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清教学主次,把重心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后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六)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项目的举办,如每个学期定期举办校运动会,让群体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举办和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演讲等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等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并且在一些需要通过合作来赢得比赛的体育活动中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群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能够自主进行锻炼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潘静敏.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理论界.2011(11).
[2] 王渊.传播人文体育理念,打造高校体育品牌[J].市场论坛.2007(12).
[3] 李世森.英国竞技体育政策发展案例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02).
【关键词】中学生 ; 身体素质 ; 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3-01
随着国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花费了大量成本,比如增加和改善体育用地、器材等。但是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出现下降的趋势[1],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呈现一种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为了解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湖南长沙某中学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视力调查
校医按常规方法操作进行检查,以双眼中最低的一只眼为标准,低于或等于4.9者为视力不良。视力检查结果为,男生视力不良人数高达79.65%,女生视力不良数高达82.75%,视力不良总人数百分比为81.00%(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视力水平,由于学习时间过长,眼睛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状态,再加上运动时间过少,造成视力不良人数居高不下。
表1 视力调查
(二)体能调查
以任教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测验成绩为原。主要测试了速度素质,50m跑;弹跳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先用了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结果男、女体能素质许多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有些甚至与标准要求差距特别大,比如男子力量素质分值50远远达不到标准,中学生体能素质令人堪忧。
二、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本人就我以往中学经历以及对于现在中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课外活动的了解,对于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锻炼的时间不足
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小学生6小时、中学生8小时,而课程设置方案中要求开设的学科必须都要开设。在这种情况下,在繁琐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的份额越来越小,甚至存在排不进课程表的行为。要想全部课程排够,则会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与国家规定相矛盾。另外在社会可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很少,并且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及培训活动,越发压榨了孩子的课外时间,从而导致了中学生锻炼时间不足。
(二)体育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体育教学的课程,但是整个的教学模式至今还处于“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状况,这也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一大主要原因。导致了很多中学采用的还是以传统放羊式体育教学为主,很多的体育教学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们没有通过一种有编制的课程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往往达不到专业体育训练的标准。这种放羊式、懒散的体育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有的学校甚至逐渐取消了体育这门课程。
(三)运动兴致不高
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强身健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概念。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过分溺爱,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导致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丝毫没有健身健体的意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娱乐的活动也比以前多得多,体育运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相比于体育运动,更多的孩子愿意选择上网和看电视。同时家长的不良习惯也在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家长参加工作以后对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意识开始淡化,早上睡懒觉,晚上很晚休息,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些不良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策
(一)减轻学生负担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对于课外辅导补习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盲目跟风,为孩子报名补习班和培训机构。这样加不仅加大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完善体育教学制度
学校应坚持体育工作常态化,就是各学校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根据自身体育教学资源而开展的各种运动组织活动。抛弃为了应付而不符合实际的活动组织方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创造适度的运动时间和条件,不要目的性太强,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主义。在初中阶段,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接受运动、喜欢运动,学习应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等各种方面,积极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学校可以根据季节和具体情况的不同,结合学校现有的器材和场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冬季以长跑、跳绳为主,其他三个季节则以武术、篮球、排球为主,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运动兴趣。
另外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良生活作息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自己和整个家庭都会有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定期的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培养孩子运动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提升了孩子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田世禹.浅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2013(10):90-91.
[2]范五一.浅谈初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文信息.2014(5):25.
【关键词】体育教学 引进 大众流行健身项目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1 前言
体育锻炼是指体育课内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国家在不同时期颁发的有关决定、报告、暂行规定、通知、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视。大众体育健身项目的内容包括街舞、有氧舞蹈、健美操等。本文以健美操为例进行研究。健美操课程目前在一些高校较为普及,而在中学却很少能够得以实施。它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运动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沉浸在节奏的美境,融化在忘我的艺术审美境界,陶醉于音乐的旋律之中。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锻炼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个人个性心理特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健美操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一块平整的场地,即使无器材也能徒手练习,堪称自我锻炼的最方便运动项目。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引进大众健身项目——健美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4个班和高二年级4个班,学生共计328人。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实验组以大众流行健身体育项目——健美操配以音乐融入到课堂的热身部分和放松部分。而对照组则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
2.2.2 文献法:书籍、专业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2.3 问卷法: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发放问卷。通过整理找出学生的学习趋向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对照表(如表1所示),教学中引进大众健身体育项目——健美操,丰富了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不断获得了快乐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个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据了解学生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增加,感冒发病率明显减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
(1)体育锻炼应该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进大众流行健身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够达到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的引进,使学生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以健美操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健美操基本动作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种动作和选择不同的音乐节奏变换进行自由表演。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表演中,提高自我锻炼意识,从表演中感觉到某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表演中产生对健美操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2)传统体育锻炼内容单一,引进大众流行健身体育项目能够丰富体育锻炼内容。
体育锻炼的内容相当丰富,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羽毛球、健身等。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学生锻炼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篮球、田径等项目,缺乏吸引力,因而,引进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例如健美操,街舞,有氧拉丁等,就显得更加重要与可行了。
(3)中学生传统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指导,引进大众流行体育健身项目可以科学地指导学生怎样锻炼。
传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较为统一,认为体育锻炼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兴趣可言,他们只是把体育锻炼作为应试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没有意识到体育的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娱乐功能等特点。尤其在一些学校里,竟然出现了占用体育课而改上文化课的现象,认为抓了体育会影响学业成绩,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相反它也会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体育锻炼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那么,大众健身项目的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中学应积极开展大众流行项目的教学,使中学生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学校和家庭更应鼓励孩子们进行流行健身项目的了解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减少竞技体育为主的内容。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4.1 领导重视,认识统一
要真正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必须确定大众流行健身项目在学校体育、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明确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证。
4.2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终身健身运动关键所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生理、心理特征,逐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发展学生身体的一般素质和运动技能,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4.3 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普及体育理论知识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状况,懂得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种大众流行健身项目进行体育锻炼,树立健康新概念。
4.3 补充器材设施
一些学校应尽快改变设施落后的现状,有条件的可以引进一些大众健身项目的器械,保证体育锻炼积极开展,同时也为活跃中学生课外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