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团扇中的爱与怨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艺术的发展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练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论警察战术的起源与发展 独立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论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古墨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论权力的起源与发展 浅议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气功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冻酒的起源与发展 抹茶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豫剧的起源与发展 谈谈板胡的起源与发展 略论玻璃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福格 庄一兵 邓汪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扇文化则是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并在宋朝时期发展到巅峰,在宋朝更是流传着大量关于团扇的词句,赋予了团扇更多的意象内涵。本文将对团扇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团扇 起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08-03
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晋人崔豹的著作《古今注》中,就提及“舜作五明扇”,可以看出,在有史记载的夏朝之前,就有了关于扇子文化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扇文化开始逐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种是仪仗式的扇文化发展,一种是向着轻便实用的扇文化发展。随着扇文化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开始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汉代的《团扇赋》是第一个进行团扇描述的作品。从当时描述的团扇造型来看,在团扇出现的最初阶段,团扇的形状主要是圆形,还有梅花形、海棠形等艺术造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丝绸等。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纸面团扇。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刺绣技术的发展,精良的刺绣技术制作出的团扇开始广泛地得到应用,其特点是扇柄为中轴,并配备素白色的绢作为扇面,深受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的喜爱。
一 团扇的起源
1.团扇风靡至今的原因探析
团扇自诞生伊始就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这也是大家喜爱团扇,并使团扇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内涵也不断丰富,并逐步发展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分析团扇盛行的原因,可以发现,团扇所具备的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团扇所具备的华丽表面,能够行云流水地融合在一起,给予团扇持有者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依赖,这就是团扇成为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心向往之的根本原因。
2.团扇起源的传说
第一,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团扇与女子之间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忧怨情结埋下了伏笔,在文人骚客笔下,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第二,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士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开始重新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在东窗事发之后,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时至今日,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文学形象也越来越多,发展到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大幅度提升,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给了团扇新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为代表,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抒发宫女年老色衰,遭君主抛弃的悲惨事实,并借之婉转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志。可以看出,在整个团扇的起源发展阶段,都是和文学形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 团扇在两宋发展极盛的背景
1.团扇在两宋的普及情况
发展到两宋时期,团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必备的物事之一,上至皇家贵妃,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团扇。在团扇上使用精妙的刺绣手法,团扇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多,从事团扇买卖的小商贩也越来越多。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上可以看出,在两宋时期,团扇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我国闻名中外的传世巨著《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数以百计的人物大部分都手持团扇,这也是当时团扇发展鼎盛的有力证据。
2.团扇在两宋盛极的发展背景
团扇之所以在两宋发展极盛,这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王朝的大将军,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获得皇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比其他封建王朝创建者更加懂得有军权者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宋朝特别注重对士大夫阶层的文学意识培养,试图通过创建辉煌的文化,让士大夫阶层不再关心国家大权,以便于保证皇权永固,这也是团扇能够在宋朝发展极盛的政治背景。
三 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1.团扇在两宋盛行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在两宋时期,“词”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到了顶峰,以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柳永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词作。尤其是北宋时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其文学创作更加贴合音乐文学的概念。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写在纸上的歌词想要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仅仅凭借文字的表现是单薄无力的,这就需要道具来配乐装饰。在这样的背景下,团扇作为深受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喜爱的作品,其轻巧便利、精致柔美的艺术特点,也深深地契合了婉约派“轻诗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借助于宋词的春风,团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2.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盛景
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仅文人骚客摇扇纳凉,歌女扇舞也是花样繁多,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这些和宋词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契合。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宋词中描述扇子的词句就有199句,关于团扇的词句更是占了58句。可以发现,在宋朝,文学艺术和团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团扇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这也是团扇文化能够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的根源。
3.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在两宋时期,随着文人在词中对团扇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描写,团扇文化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扇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从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大部分指的是团扇与大家闺秀之间的联系,例如《踏莎行》等经典的宋词著作,都是给团扇赋予了悲情的女子形象。在这一历史阶段,大部分团扇形象都是依托于女子的形象存在的。例如,陈师道在诗词中介绍“冰簟流光团扇坠”,在晏几道的著名诗词《解佩令》中,也对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大词人苏轼在《解佩令》中也对团扇的艺术形象进行了介绍,依托于这些璀璨的文学巨著,团扇的文学形象逐步丰满起来。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青春易逝,更像是在团扇中传递着唯美的扇意,逐步超脱于团扇本身的形象,与文学形象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递词人一份特定的情感。
在文人骚客眼中,人生之大悲,莫过于青春易逝,在团扇的文学意象中,团扇往往象征着悲情的故事,往往让文人骚客产生壮志难酬的感觉,爱人朋友分离、天涯海角的感觉。在这小小的团扇之中,就可以将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全部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同团扇的扇面题画一样,具有无限的艺术美感。在进行团扇的文学艺术研究过程中,总是会让研究者产生无限的感慨,美人多是孤单,文人骚客多是郁郁不得志,在人类心灵的一角,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的空虚。这个时候,轻摇手中的团扇,会产生心意相通的感觉,这也是团扇负载了众多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情怀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秋风袭来时,更是让文人骚客感叹生命易逝、人生短暂。
四 结束语
关键词:文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传承保护
一、关于文创设计
“文创”是文化创意的简称,它是指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特色、整合学科知识、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在大众眼中文化创意是一种时尚现代的理念,设计师都喜欢借助世界性的设计元素和流行的设计语言及载体来进行表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面对对市场中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更是蓬勃兴起,因为好的文创设计会给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设计已逐步走向了成熟。不过现在许多创意设计中感觉还是缺少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真正多元的民族特色文化却集中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文创设计要如何传递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值得思考与研讨,现在就以贵州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创需求现状为例谈一点认识。
二、开发旅游产品需启动文创设计理念
优秀的文化产品,应该能够很好传递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在贵州等你!”这是贵州在打造旅游宣传中发出的亲切邀请,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来到贵州你会发现,过去贫困落后的山区因为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人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最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如银饰、刺绣、蜡染、织锦等,忽然间都转化成了旅游商品,但这种快速的转化并没有使当地人获得市场的最好回报!为什么呢?1.传统工艺品的盲目转换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贵州的民族艺术源于生活,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特别是民间手工艺造型质朴、稚拙,其纹样图案更富于抽象的美学特点,如苗族的服饰图案就承载着其几千年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特征。但在文化交替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还是逃不开时代的冲击。今年去贵州苗寨采风,发现苗银苗绣饰品很多都变成了机绣和机器打造的,传统意义的手工艺概念完全改变了,再走进其它村寨,看到有的苗族女孩在绣十字绣?有的地方卖的蜡染的图案是海南的耶树风情?不是说不可以,只是感觉传递的文化信息太错位了。更有甚者是,许多小店中商品里还混杂了许多在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大众货,也就是在全国所有旅游市场都能看到的那种旅游商品,恍惚间怀疑自己是否还置身苗寨,实在让人感慨本土文化特色已慢慢被同化。2.既没有实用价值更缺乏艺术价值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当地人的审美认知和大众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近年来跟风似的打造旅游商品,可多数商品样式还是保持着原生态状态、制作质朴粗糙,缺少贴合市场需求创意和设计,如某县开发的旅游工艺品“时钟”,其设计的钟盘上是色彩复杂的刺绣,单从外表看就会发现,花哨的底纹使人眼睛无法看清“时钟”上的指针刻度,这种强加的艺术效果影响了“时钟”的使用功能,可见该商品最基本的设计概念都没有,何谈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融合。3.开发旅游产品需启动文创设计理念文创设计的行动就是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的立交桥。贵州近年来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给旅游文化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迫于生活前些年卖手工原样物品,现在盲目制作粗糙工艺品,游客选购不到满意旅游产品,购买的愿望逐渐递减。怎么办?我认为需要本土优秀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创意设计中去,合理地挖掘和吸取可用于文创开发的元素,把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注入到时尚设计中去,开启传统艺术融于现代生活文创理念。
三、通过文创设计传递本土民族民间文化
特色民族文化是文创设计核心的竞争力,将民族特色文化引入市场,鼓励设计公司、大专院校师生参与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研究,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做好对接,用本土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商品的价值,为民族特色时尚产品烙上贵州印。1.走进本土文化加以深入研究很多贵州的设计师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和研究,所以可以由政府主导进行文化驱动,对有兴趣的设计团队提供学习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机会,邀请他们参加各类民族节日的活动,深入村寨进行学习和研究。设计者要对民族的文化有正确认知,才能更好去开发和传承。贵州省政府通过几届的“两赛一会”活动,建立起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2015年已将“两赛一会”升级为每年一次的民族博览会简称“民博会”,其涉及范围更广,涵盖的民间文化内容更丰富。2.梳理本土文化发掘设计新元素民族文化艺术通常与宗教、历史息息相关,文创商品的设计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哪些要传承,哪些可创新,哪些载体更适合消费品市场等,最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对其民族文化特点梳理归纳,可将其分为文化典藏、传承保护、设计开发等类别,通过网络数据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把可用于创新设计部分的文化元素提供给设计团队,作为文创设计和开发新品的依据。3.走出去学习借鉴增强文化自觉意识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要借鉴世界优秀文创设计方式和做法,更好地将民族精神艺术化地揉进各领域的创意设计中去。如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时尚与前沿设计,其文创设计就是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值得学习。2012年,由贵州省一百多家专业设计公司和工作室结成的“绝对贵州”创意联盟,就是贵州设计界新生文创团体,其倡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时代文创作品的设计,该联盟已推出了一批新颖的设计作品和一群年轻有为的设计师,他们将成为本土文创设计的中坚力量。
四、做好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创市场健康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无论是刺绣、蜡染,还是挑花、织锦,民族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重新运用,可以让地域性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现状而言,文创设计需要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传承保护的,应保持和忠实于原生态;要创新开发的,就应吸取民间艺术精华,保持基本的民族风格,创意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使之能融入现代文化的时尚设计。一种是文化承袭,强调精神内涵,一种是商业开发,注重形式美感,两者互补调节,构成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总之,文创艺术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状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于人们的生活,设计精美实用的文创产品,使文创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创造出融合多元文化并具本土艺术特质的文创商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苏绣 传统技艺 文化再生
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生产日趋艰难。而作为民间工艺之一的苏绣却在经历考验之后生存了下来,特别是位于苏州西郊、太湖之滨的镇湖民间刺绣,更在这一时期焕发了生机,与手工艺整体衰落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当代获得再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挑战
传统的民间艺术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这主要是指仍以原生态的形式存留于偏远、落后的乡村民间生活中的那一类民间艺术,例如市场化之前的镇湖民间刺绣。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滋养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逐渐遭到破坏,使这类民间艺术开始走向消亡,而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愈快,其消亡的速度就愈快。另一种是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如城乡旅游市场的各类艺术品,这是文化工业的产品,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只是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并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以一种市场化形式存在。作为民间工艺的镇湖刺绣在农业社会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乡村民间生活中,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其生产的经济基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的苏绣被卷入了现代社会和市场化的大潮中,“市场化是20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传统民间艺术最深刻的改造。市场化使当代传统形式的民间艺术生产改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工业生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市场化也表明,文化活动不仅如从前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精神活动或意识形态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一种经济与产业活动。于是,苏绣由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演变成了市场条件下的文化工业品,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形式,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苏绣由原生态走向市场态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商品形式出现时,意味着它的功用和适销性要优先于品质和艺术性。现代市场经济尤其利用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型来实现其利益目标,它调动各种生产方式甚至是工业化批量复制投放市场,获取利润的动机主导着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性质,对功利的要求超过了质量本身,艺术性让位于市场交易所获取的利润多少,于是“不计时间的手工劳作被驱迫得匆忙和浮躁起来,‘熟人社会’中的商品交往形式也一律被某种更为抽象的交换方式取代了。”在这种情形下,苏绣也逐渐从民间艺术变成了大众消费的物品,导致其质量和品位的下降。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拒绝复制和批量生产。但是,近年来镇湖刺绣的质量在逐渐下滑,普通绣店为了赚钱,大量生产劣质绣品,对一些经营者来说,苏绣变成了能够赚钱的工具,丝毫无艺术性可言,在镇湖人眼里苏绣已从原先的工艺品变成了现在的“工业品”,艺术的质量和内涵已经荡然无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布尔迪厄在《文化生产的场域》中指出:符号(文化)商品是一个双面的现实,它既是商品又是符号的载体,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依然是相对独立的,虽然经济的支持可能会强化其文化的资格获取。一方面文化消费公众和经济的手段会侵入文化的生产,另一方面文化的内在价值会拒斥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实际上,市场化没有完全抹去符号产品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区别。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苏绣文化原有的品质,就显得异常迫切。对待传统的手工艺不仅要看到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要挖掘和传承其固有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传统的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从历史上看,苏绣最初是江南农妇支撑家庭的手工业,然后发展成为大户人家小姐消遣的闺阁绣,再到为统治阶级生产冕服和官服的宫廷绣,供养和满足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对绣品的需求。而今天,苏绣开始一方面着眼于国内市场,根据人们服饰的变化而生产不同的产品,如绣花袄、绣花裙;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外的市场,生产刺绣被面、和服腰带、绣衣等产品,其中和服腰带几乎全部出口日本,这类绣品主要是由当时的苏州刺绣厂生产。苏绣以日用品的商品绣形式进入了现代生活,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苏绣伴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相互促进。
以和服为例,日本的刺绣和服集中体现了日用品和艺术品的统一,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作为民族服装的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另外,日本艺妓,高级宾馆的服务人员也以和服为职业装,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民间舞蹈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和服本身非常讲究织染和刺绣工艺,加之穿着时的繁冗规矩,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为了使和服完全融入日本的现代社会,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教授指出的:“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就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需要,它们也就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还是活着。这也等于说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在它还发生‘功能’,即能满足当前的人们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苏绣提供了如服饰等具有生活实际功用的消费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相应地就需要有类似苏绣的工艺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苏绣在古代主要以实用品为主,明代露香园“顾绣”的兴起开创了以绣仿画的工艺,使实用品发展到了艺术欣赏品,对苏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生活中,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反而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个性化与原创精神,这种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正好与苏绣等手工艺品所表征的文化相契合。因此,苏绣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精神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适应了时展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苏绣的日用品市场在减少,但一些欣赏品却逐渐占领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的绣品,如古代的冕服和名片袋等,作为符号,已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凭借。总之,“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或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形成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新产品,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同样,苏绣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情境本身。
三、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结合
从苏绣的生产方式来看,从早期的手工刺绣到现在借助缝纫机进行机绣,再到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绣花,苏绣的发展在不断地利用现代科技。虽然机绣和电子绣花不能够完全代替手工刺绣,但可以提高刺绣的生产效率,节省劳动时间,适应了现展的需要。在镇湖,值得称道的是采用电脑对刺绣画稿进行辅助设计,它是在镇湖手工刺绣的基础上,对部分环节(上稿)进行的工艺创新,大大提高了画师上稿的效率,从而适应了镇湖刺绣市场的发展。尽管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说明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重要性。从苏绣材料的发展来看,现代科技在开发新材料方面也大有作为。苏州刺绣研究所通过科学实验最近开发出新材料—三叶异形丝,这是对传统材料的一次突破和创新,表明了利用有关技术的新资源以及对现存的、更为地方化的物质材料加以重塑的必要性。吉登斯指出,现代性在其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期里,一方面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重建传统。传统手工艺只有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现代社会。例如,利用电脑在现代服饰上绣出传统的图案,从整体上说,它带给我们的仍然是传统文化的温馨和慰藉。应该看到,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割裂、相互对立的关系,任何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传统性,也不存在纯粹的现代性。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传统技艺的本质特性,相反我们应该运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来不断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水平,处理好继承发扬传统技艺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苏绣的发展还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早在清末,沈寿从西方的油画、摄影等艺术中得到启发,发现了“面光者明,背光者阴,阳者明,阴者暗”的光色表现问题,吸收了西洋画中讲究光线明暗的优点,首创了把油画作为刺绣画稿的“仿真绣”,使作品达到立体感和真实感,提高了苏绣艺术的品位和档次。仿真绣的成功“打破了苏绣千年来以中国画为粉本的旧框架,使西洋素描、油画、摄影照片等皆可作为‘粉本’上绷绣制,使苏绣作品的面貌焕然一新。”这表明,仿真绣是传统苏绣文化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而进行创新的结果。因此,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不断解构和重构新的民族文化。文化重构的结果有两种:“其一,某种外来文化取代原有文化;其二,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共存、融合,或者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现象,或者是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从苏绣的实际变迁来看,走的是后一条道路。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近年来和美国摄影家罗伯合作开发新产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可见,苏绣要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不断创新。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全球化是由大量的地方性和区域性过程的结合形成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个地区既传入外来文化,也保留原有文化,社会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民众的选择也就更多。“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克兰在研究媒体与都市文化以后认为,鉴于少数第一世界(由工业市场经济组成)的支配地位,以及全球性文化再现与美国和西欧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和社会价值混合物的程度,有必要发展融会了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比,常常会引起文化自觉⑽和民族认同的意识,促使其政府和民众有意地保留甚至加强原有的、传统的文化。教授指出,要是能够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出美的地方,才能够真正美人之美,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情深入的认知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应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真谛。为了认识到地方性知识⑾,做到文化自觉,首先是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扬优势、克服弱点;其次要对在过去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再次,需要了解世界文化语境,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只有在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过程中保持其文化内涵,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有使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苏绣才能获得再生。
注释:
⑴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美术”,《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第69—72页。
⑵陶东风:“市场化、世俗化及传统与自由的关系—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452—475页。
⑶陈岸瑛:“‘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第31—38页。
⑷:“重读《江村经济》序言”,《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1—36页。
⑸濮安国:“论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姑苏工艺美术》,1993,第8—11页。
⑹(美)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第359页。
⑺胡金楠:“苏绣艺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吴文化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第343—352页。
⑻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99,第73—74页。
⑼(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何力译,学林出版社,上海,2001,第6页。
关键词:符号学;现代旗袍;主题性丝巾;纹样设计
旗袍经历了清朝旗装、民国旗袍,发展至今的现代旗袍已成为国内外设计师的宠儿,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在此历史变化的过程中,现代旗袍不仅继承了旗袍的典型装饰与形制特征,而且融合了国际审美眼光与时尚风格,形成了具有中国风貌的现代服制。
当下,研究现代服装的符号特征、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将其融入到现代各类产品中,并进行主题风格和文化内涵的阐释,提升产品的主题性、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已逐渐被国内外设计师所关注。而对于现代旗袍,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借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将其视觉符号进行解构与重构、创新与突破,整合为具像图案进行主题丝巾纹样设计研究的产品目前却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在文献[1]研究主题性丝巾纹样设计的基础上,以现代旗袍为主题对象,运用解构与重构方法,通过研究其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语言、符号特征,进行主题性丝巾纹样设计的探讨,使丝巾在具备服饰搭配、观赏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一 符号学与现代旗袍的概念界定
符号学的理论成果涵盖范围之广,其中索绪尔对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界定,几乎启发了所有现代符号学家。他指出,“能指”是指符号的形式,又称符号的形体,可以简单称之为符形;而“所指”是指符号的内容,又意为符号的思想,是符形所表达的意义或符号使用者所作的解释,还可以称之为符意或符释[2]。
而现代旗袍有诸多分类。其中,时尚礼服旗袍属于高级定制服装,是特定人群如明星、主持人等出席重要场合时所需穿着的服装;而旗袍成衣系列则是面向大众开发设计的,常穿着用于社交礼仪或日常生活。
本文主要基于索绪尔对符号学的理论指导,进行时尚礼服旗袍的符号解读,一方面可以加深设计师对创作元素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设计内容的形式和表达有重要影响。
二 时尚礼服旗袍的符号特征
时尚礼服旗袍是由中国传统服装旗袍演变而来的定制服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舞台对中国风格逐渐开始接触、接纳、喜爱,设计属于中国的时尚礼服旗袍是中国设计师义不容辞的机会与责任,而运用符号学理论对优秀的时尚礼服旗袍的符形与符意进行解读可能获得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为此,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近几年走向国际舞台或被人们熟知的几款礼服旗袍进行归纳分析,以寻求设计的新思路。
如著名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一身“东方祥云”龙袍礼服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上绽放,并受到了国内外好评。龙袍礼服展示在世人面前时,有极高的辨识度,其龙纹与祥云纹皆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代表,让人们一眼就认出那是具有浓厚中国风韵的礼服,加之西方立体裁剪的优雅表达,把中西方的符形符意结合到极致(图2.1)。
再如仙鹤装是范冰冰御用设计师卜柯文为其设计的作为参加第64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走红地毯时所穿着的礼服。仙鹤装的中国式大红极尽喜庆,各类姿态的仙鹤舞动其中,其斜肩设计,剪裁合身,总体显得雍容华贵,曲线尽展,大气时尚(图2.2)。而瓷娃娃礼服是继“仙鹤装”后卜柯文的另一杰作,由范冰冰穿着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亮相。瓷娃娃礼服的是以CHINA瓷为主题,裙子底部取自四大美人的故事即贵妃醉酒、貂蝉拜月、西施浣纱及昭君出塞。由于此件礼服细节出众,主题突出,故受到国际上的好评(图2.3)。
郭培是国内知名的高级定制设计师,其设计的“国色天香”与“金凤朝阳”礼服均以中国传统元素为题材,采用立体剪裁,修身合体,并在丝绸上用手绘和刺绣的手法绣出别致的纹样。牡丹雍容华贵,凤凰吉祥如意,都象征着高贵之气(图2.4)(图2.5)。
在NE·TIGER时装有限公司设计的“青黛雕镂”礼服旗袍中,采用绸缎与蕾丝相结合,层层叠叠间流露出女性高贵曼妙的身姿,胸前的牡丹刺绣,枝枝蔓蔓间展现出女性精致柔美的气质绿色的桑蚕丝配以黑色的蕾丝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整体感觉优美中不失端庄,华贵中又增添了一份自信的气质。在2011年热播的中国国家形象大片中,国际著名影星章子怡曾穿着此款华服出镜,尽显东方韵致和中国式美丽(图2.6)。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知名的服装设计师或时装品牌在完成一款成功的作品中,其共同点都是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结合国际符号的方法,将具有中国风韵演变而来的礼服形制推向了国际舞台,被世界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一份成功的设计作品需要精彩的形制与工艺,更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符号学的符形符意对设计对象的解读,可以更加明确其产生的原因与设计理念的意义。
三 现代旗袍服饰符号的设计与运用
随着国际舞台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可,中国传统元素逐渐被国际人士喜爱。旗袍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典型代表,其符号元素也被国内外设计师选用作为自己设计的重要素材。如Dior设计师在2011秋冬季的巴黎时装会中,融入中式立领、旗袍开叉等元素,设计了一系列T台服装,尽显中国旗袍的神秘与优雅风韵(图3.1);旗袍不仅在服装上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改良创新,其也作为视觉符号或图案被各个领域的设计师所用,如图3.2的包装礼盒表面的视觉中心就是用旗袍的曲线廓形进行创意设计,将中国旗袍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了巧妙结合。
四 系列三之时尚礼服旗袍主题丝巾纹样设计
通过对时尚礼服旗袍视觉符号元素的研究发现,时尚礼服旗袍中的高级定制旗袍,是为特定人群如明星、主持人等出席重要场合所设计的服装。作为中国传统服装旗袍演变而来的高级定制旗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对中国风格逐渐开始接触、接纳、喜爱,高级定制旗袍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光彩。较清代旗装而言,定制旗袍礼服线条更加优美,较海派旗袍来说,定制旗袍礼服的元素更加多元时尚。因此,基于符号学理论对礼服旗袍视觉符号的解读,设计礼服旗袍主题的丝巾骨架为自由组合式(图4.1)。
而旗袍礼服主题丝巾的纹样更加侧重于体现高级定制中手工缝制的细节,以传达民族、精致、时尚与国际化的符号特征。因此参考当下国内外高级旗袍礼服定制的服装形制,在丝巾画面中定制六款旗袍礼服,四角设计手工缝制的材料包作为搭配。从图4.2可以看出,这六款旗袍礼服各具形态造型特点,正是因为高级定制的特征造就了每款旗袍礼服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细节十分精致丰富,给人华美、高雅、时尚的感觉。
在为此款设计配色时,参考了2013国际流行色提案,运用配色三原则进行配色。首先选用紫色为主色调,更为旗袍礼服主题丝巾增添了几分神秘。而辅助色选用了粉色、红色、蓝色等,最后选用主色调的对比色金黄色进行点缀。
此款设计细节结合时尚元素精心刻画在6款旗袍礼服中,最后将丝巾主题名称与笔者姓名以拼音纹样融入在丝巾底边的线迹中(图4.3)。
五 结语
在本次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基于符号学理论,将现代旗袍服饰的视觉符号进行解读、解构与重组,设计整合形成全新的主题性丝巾纹样,通过设计师的创意设计手法赋予了丝巾纹样新的符形与符意,其在形式内容的装饰特征、审美特征等视觉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表达了时尚礼服旗袍的符号语言,不仅能得到欣赏者的情感认同,更是对主题性丝巾产品的精神需求与艺术价值很好的满足与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 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采用了几何图形的构成手法,将人面概括成圆形,头上的发髻和人面两侧耳部的小鱼都用三角形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线,这种抽象化和几何化就是“删繁就简”的具体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 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二方连续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适合纹样处处彰显艺术家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可见,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就如同我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所考虑的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从而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识设计就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理念等,海报设计中也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采用的夸张和变形,在构图上采用的重复、发射、渐变以及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处理手法,与今天现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民间美术在“非遗”中占有很大份额,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它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主要包含:1.绘画: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等。2.雕塑:彩塑(奇观彩塑、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3.玩具: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等。4.刺绣染织: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5.服饰: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6.家具器皿:日用陶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7.戏具: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8.剪纸: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9.纸扎灯纸:花灯、各种纸扎。10.编织: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11.食品:糕点模、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等随着流行文化传播到我国,从沿海城市蔓延到内地乡村。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理念和行为的影响,审美价值长期被日韩、欧美流行文化吸引,从穿着到日用品很多都贴有“洋标签”,对我国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的较为淡漠。
一些大学生不知道“嘉兴灶头画”“瓯塑”“龙凤戏服绣袍”等这些国家“非遗”和省级“非遗”民间美术的经典作品,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洋”更前卫时尚,符合潮流,追“洋潮”现象逐步蔓延。另一方面,学校“非遗”民间美术教育也不容乐观,有的省份在学生培养问题上,过分强调量化的数据指标等,而忽略综合素质教育。也有些省份、地区虽重视“非遗”民间美术在学校中的教育,但“一刀切”填充式的教育,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差异化审美特征,这些都造成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程中的大学生参与严重不足现状,“非遗”民间美术教学也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很难真正做到“零距离”。重新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记忆,建立起完全的文化认同感,大学传承责无旁贷。“非遗”民间美术土壤的保护,重要的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来决定,而影响人的观念和审美取向的,是人所受的教育与传媒的导向。大学是“非遗”教育和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在大学生心中播下“非遗”民间美术的种子,传承民俗文化的样式,就能更好地恢复“非遗”存留下去的文化土壤。大学生是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最敏感、最快捷的群体之一,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因此,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宣扬中华民族真、善、美,确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形成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培养的是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价值理想,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民间美术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大量的知识来源和创造素材,为他们的人文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其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因此,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之一,民间美术为中国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它融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①从这个意义上讲,“非遗”民间美术传承实质上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拼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不仅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具体推行,也是对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转第页)
(接第页)
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日益关注,民间美术传承研究也进入了全新阶段。在大学生中选用适当的方式,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民间美术方面的差异化传承,对拓展审美视野,完善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理想,促进当今的艺术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里既要让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大学生加深对文化厚土的情感,通过对学生进行田野教学的现场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博大精微之处,尤其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迫切。
民间美术传承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在于:首先,对树立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阳光成长需要“非遗”民间美术教育,其教育与传承强化着社区成员的言语和生活方式,传递着一个社区群体或国家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有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培育,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表现。“非遗”民间美术教育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传递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生于自然,产于劳作,其中存在着“气”“韵”“风骨”等美学概念,融会贯通的乡土、乡情、乡音等百姓审美追求,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最后,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
因此,把民间美术传承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把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研究我国“非遗”中民间美术在大学传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差异化教学思想,打造出更多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非遗”民间美术教育思想的基本规律与脉络,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当代“非遗”民间美术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和谐建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思想,孕育出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的综合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学术研究价值。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2012年度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CG24)
注释
①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59.
参考文献:
[1]冯骥才.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英文版)[M]. 金蓓,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4]邱观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 [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庆阳香包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产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行发展.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开发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现状和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的优势,探究互联网时代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以及网络营销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庆阳香包;文化产业;营销
文化产业体现着国家综合国力,综合国力越强大的国家,其文化产品也越发达.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与社会经济的融合中逐步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几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给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庆阳香包作为“庆阳名片”,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的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扩大庆阳香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进行以下的思考和探究.
1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1.1庆阳香包促进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
庆阳香包凝聚着陇东地区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文化,有着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体现着陇东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它承载着的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始民俗信仰是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开发庆阳香包文化产业既可以将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又能以香包的形式将庆阳的历史进行广泛的传播.香包上的刺绣内容大多都是神话传说、民间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香包能够让传统民俗得以存活和延续.庆阳香包寄托着庆阳人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发文化产业就是促进庆阳地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2庆阳香包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体现着哲理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造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图案多变,这着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造型、内容和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展现了庆阳人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态度和思考,是庆阳历史和文化的剪影.除此之外,庆阳香包还能向心灵传递哲理,因为香包的内容大多含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带给人们以启迪.香包的购买者能够通过香包来感受庆阳人民淳朴、热情、勤劳的本色.
1.3庆阳香包的医学价值促进健康
庆阳香包的内容物一般是中草药,庆阳香包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庆阳香包是研究中医药学产生、延续以及更新的最佳素材,例如探究中国端午节的渊源,古代医学卫生的历史发展等.香包的香料是经过历史的检验非常专业和传统的中药配方,香气成分的药用价值可以通过口吸鼻闻来对大脑产生刺激,提高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的健康.另外香包的香气还可以杀菌,避免蚊虫,将香包悬挂在室内、车内,还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空气,促进身心愉悦.
2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现状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上来说,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发展没有到达理想的水平.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营销和网络购物的普及,冲击着传统的销售方式,影响着香包的文化产业结构,带来了的普及的销售巨大的挑战.加上香包文化产业本身存在的定位、观念以及营销方面的一些问题,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忽视艺术价值
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当地很多香包的开发商和生产者仅仅只看重香包的商业价值,注重经济效应,而对香包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不关注,这样就导致了香包仅仅被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失去了香包的文化和艺术特色.由于急功近利,贪图经济效益,使香包市场出现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情况.批量生产出的香包已经失去了黄土高原那种淳朴浓厚的民族精神,那种原始乡土生存气息已经不复存在,让香包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这些粗制滥造的香包快速的抢占市场,蒙骗消费者,损害庆阳香包的信誉和价值.
2.2庆阳香包的营销方式过于单一
绝大部分庆阳香包的销售还停留在传统的实地销售的时代,香包的市场化仍较为落后,让香包文化产业与市场对接产生障碍.而且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销售时代的来临更加加重了对传统香包营销的压力.现代人都渴望方便快捷的生活,购物方式也是这样,网络销售的便捷性是许多产品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但现阶段许多庆阳香包还没有打开网络市场,只进行实地销货,这种单一的营销方式不利于香包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
2.3香包文化产品的定位不准
任何产品要想健康快速的成长都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香包文化产品却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香包文化产品市场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对香包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正处于初级阶段的香包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狭小,其知名度和名誉度都还没有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打响,而且正是由于参与香包生产和销售都是小部分人,独立小规模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较大的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产业领头羊.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产品定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让香包产业难以形成合力、找准定位共同发展.
3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的优势
庆阳香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问题都较为复杂,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有效的改变,但是庆阳香包的营销策略却能够进行及时的改善.互联网为香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营销的种种优势可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采用互联网进行香包的网络营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看法.
3.1互联网有着很强的及时交互性
通过互联网进行香包的销售可以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及时沟通和及时互动,也就是说互联网强大的及时交互功能,能够销售提供便利.速度快、高效率的沟通可以让顾客及时了解到庆阳香包的产品信息,各种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情况,产品的样式以及功能.把信息清晰快速的展示在顾客面前能够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让顾客能够快速发现自己想要的产品并购买.互联网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的“一对多”模式,香包企业可以和顾客进行直接交流,有针对性为顾客提供信息,使沟通更加及时也有效.
3.2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成本较低
由于成本较低,网络营销有成本优势.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方便、快捷、及时、有效,而且范围非常的广泛.只需要轻轻的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发送信息,就可以一瞬间完成信息的在互联网范围内的传递.网络营销使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直接进行销售,可以节省下传统营销的巨额的促销费用和宣传费用,除去中间商的费用,能够降低销售成本,促使香包价格下降,在较大价格弹性的作用下,增加销售收入.
3.3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有顾客想要购买香包都可以通过网络下单.这种不间断的经营模式,把时间成本降到最低.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香包文化产业可以抛开时间和空间、地域和国别的局限,让市场壁垒和市场扩展障碍最小化,让香包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提供可能.庆阳香包作为地区特产工艺品,可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只有能够做好网络推广和宣传,香包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有可能的.
3.4互联网为消费者了解和购买提供方便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便捷,以网络作为载体,消费者所需要的就是点击鼠标,然后静待货物的带来.在网上进行香包的销售比实体销售更加具有整体性,如在网络上可以香包的文化信息、历史渊源、神话传说等,让消费者对香包的制作工艺、医药价值、良好寓意都有一定的了解,方便消费者进行购买.
4互联网时代庆阳香包的营销措施
4.1强化视频展示,开启庆阳香包的网络视频直销时代
网络视频直销能够直接和展示香包的信息和功能,起到宣传作用.视频营销融合图像声音等多种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网络和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顾客的信任度.而且视频可以进行广泛的传播,成本较低,形神并茂的图像,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香包,甚至都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庆阳.
4.2开展庆阳香包的博客、微博、微信营销,建立庆阳香包网络社区
现在网络上出现营销账号就是网络结合营销的结果,现代人更加倾向于快速阅读,博客、微博、微信这种形式就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情况.香包企业可以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加深顾客对庆阳香包的认识,建立起庆阳香包网络社交流社区,这样不仅仅能够得到第一手的产品反馈资料,为产品改进提供依据,而且博客、微博、微信的展示,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也有助于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
4.3加强和网上商城的合作促进网商销售
网上商城较单独的营销账号更加具有可信度和保障,增大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和网上商城的合作促进网商销售也非常重要.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实现B2C的销售模式,把庆阳香包网上商城打造成集直销业务、安全支付、用户广泛的官方网站是实现网络销售的前提.笔者认为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是现阶段促进香包文化产业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利用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网上商城等)进行电子商务,符合现代人的购物习惯.
5结束语
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时代已经来临,庆阳香包文化产业也应该随着时代和市场的改变而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认清产业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与互联网的连接点,才能让香包文化产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康快速高效的成长.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香包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总之,互联网时代就要综合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方式,注意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和宣传活动,扩大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加快庆阳香包品牌的建立,并用销售来带动香包的生产和创新.让庆阳香包文化产业成为庆阳经济发展的助力.
作者:任润竭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群.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J].求是,2009(14).
〔2〕任志明,黄淑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策略与构想———以甘肃为例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06).
〔3〕贾劝宝,曲涛.庆阳市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及对策研究[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4〕曹进,张淑萍.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孙永生,张彦喜.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6(03).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锡绣,在明清时期十分盛兴,是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家庭副业。无锡刺绣从书画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展自身表现题材和艺术内涵,俗称“无画不能绣”。绣稿虽来源于书画,却又不同于书画,多样的绣法和多变的针法让锡绣具备了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技艺人员在传统锡绣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成功创制了“双面精微绣”。赵红育就是当时精微绣创制者之一。
“双面精微绣是一种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作品不大,但里面的图案和文字却丰富精致。”与赵红育初次见面,印象颇深,年过半百的她慈眉善目,谈吐优雅;一身白底蓝印的唐装充满江南风韵,内敛含蓄。俗话说绣工同种,因人而异,赵红育的精微绣正是应了她的气质——细腻精巧,端庄优雅。很小的画布到了她手中,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能跃然布上。
一把芝麻、几粒绿豆,赵红育将它们撒在巴掌大的作品《饮中八仙》上,引得众人惊讶:只见刺绣上方100多个文字如同芝麻,下方的人物头像和绿豆差不多;拿起放大镜细看,文字笔锋流畅利落,人物神态生动、须眉毕现。“小而精,是精微绣的最大特色。”百闻不如一见,在赵红育的解说下,眼前的刺绣愈发显得精致乖巧。
要将精微绣做到极致,必须在底料、针、线三方面下功夫,这是赵红育多年来研究刺绣得出的结论。底料要紧密,经纬线绝不能松散;针要细、长;线,则运用分捻技艺,将一根分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说着,赵红育走到半成品《丝绸之路》旁坐了下来。她轻挑起一根丝线,用指头和指甲分拨成几股,取其中的一股穿过细长的针头,“做到最精细的地方,需要将丝线分到八十分之一,所以很难看出作品上行针走线的痕迹。”她边说边演示,右手飞针灵活穿梭于布底,仿佛徒手凌空旋于绣架之上,灵动优美。“绣骆驼时,为了绣出皮毛厚实凝重的感觉,我运用了乱针绣技法,而载于骆驼身上光滑润泽的丝绸则用的是平绣针法。”由于气温较高,刺绣久了手会生汗,赵红育配了一块手巾,绣一会儿便要擦拭下汗水,很是辛苦……
早在20多年前,以赵红育为主导,就在工艺美术师吴鸣文、张铭配合下创作了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作品虽小,却花了她们半年时间。长38厘米、宽18 厘米的画幅中,有骆驼、马匹等牲畜33头,人物24个,他们神态各异,有的手执马鞭,有的怀抱琵琶,将古代丝绸商旅的出行声势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今赵红育重绣这幅作品,是想再加强作品的精细度,将《丝绸之路》绣到极致,不留半点缺憾。
诀别《百鸟朝凤》
从15岁进刺绣厂师从著名锡绣艺人华慧贞,到21岁前往工艺美术研究所,赵红育与“双面精微绣”风雨同行40载,无怨无悔。
“我的大部分时间在研究所度过,所以工作重心基本都放在技艺的创新研究上。”赵红育回忆说。1982年,她创作出只有火柴盒大小的精微绣《寿星图》,若不用放大镜,几乎难以辨认寿星袍服上的108个“寿”字。这件作品在全省绣片评比中获得“优秀作品”奖,坚定了赵红育继续创作的信念。
时隔两年,赵红育随研究所出访日本,展示精湛的精微绣技艺,接连被日本17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轰动。一些日本人以为赵红育有特异功能,还拿着放大镜照她的眼睛和手,弄得她哭笑不得。从那时起,精微绣名声大振,一鸣惊人。
当作品被赞许包围时,赵红育却不骄不躁,对她来说,刺绣的创新永无止境。随着电子技术的兴起,赵红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造了更为惊艳的刺绣——《百鸟朝凤》。作品正面绣有身骑白凤、手持排箫的红衣仙女;而背面绣的则是手捧寿桃的黄衣仙姑。如果按下绣屏架上的微小按钮,镶嵌于仙女发髻和白凤尾翎的数颗宝珠就会闪烁出晶莹的光芒,同时还会传来优美的乐声。赵红育称它为“双面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
把电子产品与刺绣结合绝非偶然,赵红育的丈夫从事电子行业工作,这给她提供了灵感,“能不能将发光二极管融进仙女的头冠呢?”在丈夫的帮助下,赵红育成功地将二极管“绣入”作品,然后又植入细小的铜丝用于通电。
如此新奇的精微绣作品没有躲过商人的耳目,一些人找到赵红育洽谈业务,欲将“声光精微绣”开发成系列产品。然而她委婉拒绝了对方,并决定今后不再从事声光精微绣的创作。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就这么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了。
其实赵红育犹豫了很久,她也不想让自己的成果付之一炬。可在创作了多件声光精微绣后,她发现那些闪烁的灯光和悠扬的乐声比刺绣本身更具吸引力。“精微绣的原本之美应该是技艺和画面!”经过深思,赵红育放弃了“声光”,决心在“精微”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用双眼点亮艺术
想闯出名堂并不是空口之谈,做精微绣要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否则无法取得成就。与那些可以用机器代替的绣品不同,精微绣制作周期长,赵红育创作一幅作品,少则半年,多则3年之久。“还有一点,它对眼睛损伤极大。”
将针别在一旁,赵红育轻闭双眼,用手缓缓揉按太阳穴。每绣一段时间,她都要放松一下自己的眼睛。绣精微绣,注意力要十分集中,在不借助放大镜等工具的情况下,绣制一幅作品很费眼力。普通刺绣将丝线劈成三四十根即可,而无锡精微绣却要劈成七八十根,眼睛长时间盯着细小的丝线和针脚,受到的损害更大。
尽管如此,赵红育仍然热衷于精微绣创作——清晨8点前往工作室,一直忙碌到下午5点。晚上回家,她又找来纸张设计刺绣图案、画样稿……“我要趁着眼睛还行多创作一些作品。”
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内蒙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调查收集,内容涉及民族氏族的起源传说、图腾崇拜、服饰、建筑、语言、民俗活动、民间艺人的生活及创作现状等等,并对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实物和资料进行整理,有的制作成CAI教学课件,为民间美术进入课堂做好准备。我们为学生布置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提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具体内容列举如下:《蒙古族服装装饰图案的研究》、《内蒙古的岩画艺术》、《呼市地区的昭庙壁画》、《蒙古包的装饰纹样》、《阿拉善盟的胡杨树》、《锡林郭勒盟草原风情》等。
另外可以在校外开辟民间美术实习考察基地,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民间美术是传承性教学,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掌握和对民俗风情的了解,不但无法学到精髓,而且无法很好地传承。
二、结合民俗节日,让学生感受生活
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有关,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如自治区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大会、草原旅游节等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了解那些蒙古族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美术创作灵感。我们在积累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察,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将民间图案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量将蒙古族民间图案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蒙古族图案装饰自己身边的大量物品,例如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边角可用蒙古族图案中的角隅纹样进行装饰;课桌的边框可以尝试用犄纹、云纹和回纹等二方连续图案进行装饰;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蒙古族民间图案制作自己喜欢的饰品,如胸花、钥匙链、小头饰等;学生日常用的文具、书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民间图案进行装饰;学生们还可以运用民间图案的理念进行标志设计练习,如设计校徽、校旗、班徽、校服标志、旅游团队标志、校运会标志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具有民族特点的风格设计和美化自己的教室和校园和生活环境,例如班级的墙面装饰、学习园地设计、学生宿舍美化、校园橱窗设计等;在美术课上我们还尝试组织学生独立策划并布置一些庆祝仪式、运动会等场地,在设计制作各类用具、布景、宣传海报时添加赋有蒙古族民间特色的图案造型进行装饰;这样他们可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蒙古族民间图案艺术。记得在全市的学生运动会上,我们的学生利用具有蒙古族民间风格的图案设计制作了校运会标牌,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各个学校代表都举着凝聚学校精神风貌的标牌入场,而大多数学校的标牌设计都以和体育相关的奥运五环、体育项目、跑道等作为设计要素,而我校的标牌设计要素则突出了民族的特点,独具特色,标牌的中间以两个蒙古族摔跤手剪影作为主体图案,标牌的四个角和边缘部分则用角隅纹样和二方连续的云纹和回纹加以衬托,总之,我们的整个设计思路既蕴涵了体育精神又突出了地区民族特点,学生们举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标牌入场,心中洋溢着喜悦和自豪,风格独特的标牌设计吸引了运动会观众的关注。
四、建筑欣赏课中展示蒙古包和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大草原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令人神往,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大草原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用优美的歌声赞美草原美景和幸福的生活,还用丰富多彩的图案来装点自己的居住生活环境。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建筑艺术,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内蒙古风光和蒙古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家乡水草丰美的名山大川,了解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建筑艺术,我们还先后制作了一系列展现蒙古包特色的教学课件:《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格根塔拉的蒙古包》、《天堂草原――西乌珠穆沁》等等,伴随着优美的草原歌曲,学生们一次又一次领略家乡内蒙古美丽的景色,感受家乡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
蒙古包像珍珠般撒满碧绿的草原,与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天上白色的云朵,食物中白色的奶食融为一体。蒙古包的“哈那”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交叉图案,蒙古包顶部的盖毡上面常常用色彩鲜艳的民间传统云纹和各种变体盘肠图案进行装饰,装饰效果醒目大方,蒙古包的围毡上部也经常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特别是回纹图案的连续用的较多。蒙古包门的木格也大都是用不同的几何形体组成各种精美的纹样,比较讲究的蒙古包还挂着手工刺绣的毡制门帘,这种门帘既朴素又大方,门帘中间和四角绣着团形和角隅纹样,与顶部的云纹装饰相呼应形成十分美丽独特的毡帐艺术,较大的蒙古包中还有柱子,柱子上一般都绘有精致的盘龙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