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对智慧生活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智慧生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智慧生活的理解

第1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智慧;教学主张;道德建构

G41

A

2095-1183(2017)03-0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ι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可见,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生活的原则,在生活体验中完成。孙彩平教授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素养定位为“实践智慧”,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价值。[1]实践出真知,智慧来源于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就应要让学生过上有智慧、有道德的生活。

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培育学生的实践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向善、求真、质疑、践行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向善:善待生活,深化道德认知

向善,是人之本性,“这个善,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方面的善和有益,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2]实践智慧视域下的善,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即学会“做人”,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修养、道德品质等。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善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这一过程必须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儿童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善行,使学生主动向善。

如《我的家乡变了样》(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旧家乡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爱乡情感。尽管学生知道爱家乡,但对于为什么要爱家乡,怎么爱家乡却很模糊。对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找家乡: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及音像资料;(2)议家乡: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3)画家乡:课后要求各小组制作家乡旅游手册并进行展评;(4)游家乡:利用周末或双休日随同家长游览家乡有名的景点。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顺势而导,围绕家乡这一生活场域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展览评比、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家乡的美,进而触发爱家乡的情感,锻炼收集信息的实践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引领新生活既是品德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品德课堂的归宿。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就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善待儿童的生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自然、理解社会、把握自我,才能使学生内心树立起对善的价值追求。

二、求真:体验生活,激活道德情感

体验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求真的实践智慧教学,就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创真生活、过真体验。实践智慧下的品德教学特别强调对生活情境的切身、整体感受,重视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形成实践智慧。

如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我们的爱心行动”主题单元,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等。以《随时伸出我们的手》一课为例,小学生对于残疾人的痛苦是很难体会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痛苦有所了解,触动他们稚嫩的心灵呢?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做一回“残疾人”:可以选择体验盲人走台阶、体验聋哑人语言交流或体验肢体残疾人穿衣服、走路等活动方式。通过换位体验活动,学生对残疾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一下子拉近了与残疾人的距离,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怎样对待残疾人便水到渠成了。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智慧,要比教师空洞说教深刻得多也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因为有了当“残疾人”的体验,在课后“爱心小分队”开展的“助残、敬老、帮困”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真心投入,把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外化为了具体的行动。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中介,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实践智慧只能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提取。只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才能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内化成道德品质。

三、质疑:启迪思辨,磨砺道德意志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判断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实践智慧教学视角下,品德课程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和思辨,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如教学《诚信就在身边》(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讨论成功和诚信之间的关系时,有学生提出了老实人会吃亏的质疑。老师走过去亲切地问:“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老师吗?”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我老实地告诉爸爸,结果被爸爸臭骂了一顿。”显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其生活中的道德困惑,老师顺势抛出几个问题给学生,引发学生道德思辨:

“老实人真的会吃亏吗?”“你是喜欢和诚实的人交朋友还是和口是心非为的人为友?”“如果别人不守信用,你会怎么想?”

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明白了:诚信给人带来愉悦和方便,不诚信则给人带来伤害或损失,做人要讲诚信。

第2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智慧 诗意 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地方。根据多年的观察、积累,我认为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高考,加上家长的期待,背负沉重的负担,这会无形加剧他们接受文化课的心理压力。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形成了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不但没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连文明道德也抛诸脑后。科任教师不应该认为学生爱不爱学,有没有来上课是班主任的事,而是要跟班主任一起共同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因此,语文老师有必要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一、彰显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

《教育词典》中是这样界定教育智慧的:“是教师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可见,教育智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模式、卓越的道德素养。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质素。我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对学生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和教育风格等多方面的素质高度个性化和综合体现。教师要用智慧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教师要用卓越的思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用自身的魅力阐释课程、用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所,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面貌不同、成长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这些学生带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知识结构,包括对教师不同的看法走进课堂。教师将怎么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靠教育智慧。充满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你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朝气、阳光,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生事物来到他们跟前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把语文课堂打造成感悟、欣赏、运用和创作的殿堂;把语文课堂创建成培育智慧、滋养善性、铸造人格的殿堂。让懵懂无知的顽童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促进,然后走出去,成为智慧、富有善性、人格高尚的“智慧人”。

二、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铁皮鼓(魏智渊)所著的《语文课》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语文的深度里。”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是终生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的教学智慧来源来于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充分把握教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灵活运用及学生的了解等。生活处处是语文。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细心积累。当然,教师可以把自己发现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告诉学生。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美的眼睛。接着,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在探究乐趣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在教学《湘夫人》这首诗时,考虑到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多少对爱情有憧憬。因此,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一个男的或者一个女约好对方在某个地方见面,却久久等不到对方时,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一听这个话题,马上兴奋起来,说出各种答案。最终归结于期盼、焦急、生气、无奈。这时我进入诗歌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进而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从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看出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从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感受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这样做,既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又达到了以意逆志的教学目的,更体验到了诗意的美。

三、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

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得湖北省政府表彰的2013年度“湖北名师”胡德胜这样说:充满诗意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拓宽视野。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不但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应该由所有科任和学生一起完成。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语言、意境和思想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儒雅的气质。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营造诗意的氛围引导学生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是关键。首先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灯点亮。这告诉教育者要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的文学积累用诗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注和爱护,感受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尝尝生活的滋味。

其次用多彩的班级活动体会。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创造一些活动如常用字的拼写比赛、成语的理解与应用、书法比赛、美文鉴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塑造。

最后要营造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这种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除了配合班主任对教室进行诗意的布置之外,还要对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平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倾听态度,注意礼节。同学之间不要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能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我曾接过这样一个班级,因为是高二文理科重新分班,刚开学没几天的一次晚自修下课,前桌同学因讲话太大声吵到后桌的同学,后桌的同学不高兴了,两个人吵了起来。经过半学期左右的努力,现在班级和谐许多,同学之间更有礼貌了。

老师应该用诗意的情怀引领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沐浴在诗意的文化下,完成诗意的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浅谈语文教学中教育智慧的培养.科技文汇,2015年2月(中).

[2]虞玲亚.诗意班级文化的营造.江苏教育研究,2010-6B.

第3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智慧盒设疑

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幼年时玩过什么玩具吗?

生:弹力球、万花筒、溜溜球……

师:同学们玩过智慧盒玩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块来寻找幼儿时期的记忆吧。

(播放幼儿看智慧盒的视频)

学生轻松快乐地欣赏视频,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发出开心的笑声。

(欣赏完视频,同学们意犹未尽)

师:大家玩过吗?现在还想玩吗?

生:玩过,想玩。

师:假如现在还给大家玩视频中的智慧盒,大家一定玩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无聊,所以老师想让大家一块来玩个难度大点的智慧盒游戏:假如有块积木能恰好通过这三个孔进入智慧盒(如图),你能描述该积木的形状吗?

生1:是圆柱体的积木?

生2:可是圆柱体的积木不能从“十字架”的孔进入呀!

生3:是十字架的积木?

生4:十字架的积木不能从圆形的孔进入!

……(在不断的猜想与否定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新课有了一种期待)

赏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以学生熟悉的智慧盒玩具作为课堂导入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加以“拔高”设疑,可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时,学生对于看似简单却无法解决的问题非常好奇,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探索意识。

智慧盒与三视图的关系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球的3种视图,下面我们一块来联想: 如果要把圆柱、圆锥、球这三种形状的积木放入到智慧盒中,应分别从什么形状的“孔”放入才可能恰好通过呢?

生1:圆柱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矩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2:圆锥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3:球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的“孔” 恰好放入。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大家发现了各种积木能通过的“孔”的形状与该积木的3种视图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很踊跃地举手,抢着想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1:“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

生2:不全对,因为圆锥体积木的俯视图是带圆心的圆,可是“孔”是个圆。

师:生2的补充是必要的,说明她非常细心啦!

(师生共同明确:“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呀!但比圆锥的俯视图少了圆心。)

师:现在让你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你还需要像幼儿时那样一个孔一个孔去尝试吗?

生:不需要,我们只要先想象出积木的3种视图,就知道该积木能从哪些“孔”放入了。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刘老师抓住了智慧盒面板上的“孔”与积木的3种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盒面板上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3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现在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可以“有的放矢”了,这一做法让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智慧盒释疑及设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智慧盒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三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那么,前面给出的智慧盒上的3个“孔”,其实就是给出了什么呢?

生:其实就是给出了某种几何体的3种视图呀!

师:那么大家能根据“孔”中提供的3种视图,想象出该几何体的样子吗?想好后可以向同伴描述出来或用老师发给大家的橡皮泥捏出来。

(学生们积极投入探索之中,不久后有许多学生已经找到了答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后,学生们极其兴奋)

生:噢,原来该积木就是圆柱的一部分呀。

师:是呀,而且该积木还可以看成是上图中的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拼成的一个几何体喽。

生:噫,真是呀!(许多学生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师:如果让大家设计一个智慧盒,你会怎么做呢?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既要设计积木,还要设计面板。

师:那么设计的积木与面板有什么联系吗?

生:面板上的“孔”和积木的3种视图应该是分别对应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个智慧盒,设计要求如下:

(1)以圆柱、圆锥和球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体为积木;

(2)既要在纸上画出智慧盒的“面板”,又要用橡皮泥大致捏出该积木。

(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去了)

赏析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不论是智慧盒释疑还是智慧盒的设计,都是巧妙地实现了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将“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的组合体”抽象成“圆柱的一部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并进而转化出它的3种视图的过程,真是妙不可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智慧盒的设计环节就是将本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体现,让学生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

第4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1、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2、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3、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4、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5、孩子们,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6、人必须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远不熄地燃烧着火光。

7、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8、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9、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10、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

11、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12、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13、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14、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15、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16、为了美好的生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平等的、完全的主人。

17、当一个人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便显得善良。

18、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19、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谋幸福。

20、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21、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22、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23、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24、志在顶峰的人,决不会因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

25、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2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27、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28、毫无辛苦地赚钱的人不胜枚举,但是,毫无辛苦地挥霍的人则绝无仅有。

29、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和燃烧。胆小如鼠、贪得无厌之徒选择前者;见义勇为、慷慨无私之士选择后者。

30、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31、政治是经济的女儿,所以他照顾自己的女儿是很自然的。

32、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

33、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34、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35、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3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37、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38、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39、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40、一个人应该不矢自己的本色地才对。您是一个所谓叙事诗般的人物,抒情诗对于您是不适合的。

41、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

42、对于生活,必须有一贯的、巨大的、使它变得有生气的行动。

43、凡是坚信自己,并且坚信自己的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人,一定会跨过一切障碍。

44、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45、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46、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47、不用管别人怎么议论,谁都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4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49、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50、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

51、必须学习,必需锻炼自己,而不要什么也没看见,就以为您已经是一个思想家了。必须善于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52、人们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他们软弱的原因。

53、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54、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55、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56、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

57、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58、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59、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60、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61、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6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63、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64、智慧素以千眼观物,爱情常以独目看人。

65、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66、我们的目的是要鼓舞青年热爱生活,对生活满怀信心,我们要在人们身上培养英雄主义精神。必须使每一个人明白: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他对地球上的一切不幸负有责任,而争取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荣誉,也都是属于他的。

67、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68、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69、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令人后悔的是时间。

70、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7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72、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73、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74、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75、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76、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77、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78、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79、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80、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81、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82、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书籍应该使我们这些劳碌终生的人感到慰籍。

83、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

84、一个人占用任何一件东西,都是用他自己作代价换来的!譬如用他的智慧,他的气力,有时候甚至用他的生命。

85、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不同的东西汇集在他的周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86、没有一个大学,是比拥有我们从未使用过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类意志与理智所创造的现实,更能包罗万象的了。

87、为了美好的生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平等的、完全的主人

88、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89、无常识,谓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力量。

90、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91、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92、拳头打不倒真理。

93、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94、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和那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伟的事业的人手携手地去工作吧。在生活中,堆积了许多美好的、实际的工作,这些工作会使我们的土地富饶,会把人从偏颇、成见和迷信的可耻的俘虏中解放出来。

95、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96、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97、人需要真理,就象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

98、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第5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1、心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宽。脸宽,这一辈子不埋怨。方脸,跟谁都能合的来,一辈子不翻脸。

2、要学会客观的对待生活,不回避压力,不挑剔辛苦,命运本来就没有一帆风顺,也就不奢望对面相逢的运气都是幸运,承受命运之重,包括那些沉重,都是生命绽放的内涵。

3、怀一腔善意,走一趟风雨天涯,经历着迎面杨花,欣赏着风云飘渺,这一腔善意,就是命运的风度,得失随缘去,云淡天地宽。行也在咱,留也在咱,让这一趟岁月,活成一场恬恬闲闲的悠然。

4、人生几十载,总想找到几个知音,寻寻觅觅,是自己不配做别人的知音,还是知音错过了投胎时节,弘一法师说,知交半零落,收起那些遥远的妄想,命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考验你如何在孤独中成长。知音到底在哪里?也许在其他星球里流浪。

5、生活里有些烦恼,别人忘了,你还记得,其实是一种后知后觉的损失,能学会比别人忘的快,就是命运的一个进步。

6、不管命运给我们安排什么课程,在悲观中寻找生机,在浮躁中摸索冷静,柳丝千万条,昨夜风吹树,既然生命是一场敲敲打打,又何惧这秋冬春夏,大不了一场汗流浃背,也说不准风雪交加,流水悠悠东去,稳稳当当做人。

7、不要把人生活成一场烟雨倦客,就算许多故事,风干了,成尘埃,但总有那些美好留在那些命运的转角处,妆点萧瑟,给生命一份力量,来自心底的坚强,相伴所有终将告别的时光。

8、命运是一种理解和行动,当然恒心要比聪明实在的多,放弃努力永远是失败的宿命。必须承认生命需要无畏,才能找到路。

9、生活就是对自己成见的一种突围和超越,有愉快,有伤感,有迷茫,有清醒,当然也有幸运和不幸。这就是命运的处方。

10、有时候生活的磨砺,让我们变得沉默无语,不是悟到了什么,而是实在不想计较什么,人生几分柔软,不是活在别人的舌头里,而是活在这撕不破的脸皮里,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脸皮有足够的弹性,一张方脸向阳光,不卑不亢。

11、几千年来,闪耀着灿烂光辉,包涵着东方智慧,人生哲学的道家文化,包括太极哲学,多年来被一些算命,卜卦,江湖杂耍等所包围,以致大众对道家文化产生那么多的误解和误会,需要大家多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远离那些边缘糟粕。

12、生活里我们面对许多不快乐的事情,显然计较是最不高明的情绪,生活里免不了烦恼与纷争,咸的咸,淡的淡,岁岁年年,春风远去,春风又到,就让春风化作一场宣告,人活一场,活的不是你的语言,活的是你对命运的那场尊严。

13、春来柳丝青,秋去柳丝黄,人生这一场,别离容易再见难,不管世间谁和谁擦肩,一份友好,一份温暖,别错过了这一趟人间。

14、心经,智慧的力量,包含了佛门空的博大,生活的艺术,命运由此走向无限光明。

15、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16、随缘,不是妥协和放弃,是过程中更努力的争取,走过后更洒脱的放手。不放弃奋斗,不自争烦恼,智慧的生活。

17、快乐不是一种回归,它是内心世界的一种担当,它不必要服从命运的意志,却需要自己一种独立承担,有句俗话说的好,凭力气吃饭,靠双脚走路,人生需要独立,不是那种鹤立鸡群,而是面对挑战的时候,把坚强发挥到极致。

18、小徒弟问我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复,咱是老难看的乡下人的方脸,就像电脑显示屏一样,感谢大家的厚待,让俺不用装,快乐的活着,迎接这平凡岁月。

19、塞翁失马,祸福都随它;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古道西风,小桥流水人家……这岁月,这人间,这条路,你的态度,就是结果。

20、有时我们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却只明白了一句,树老树根深,人老骨头硬。热情抵不过岁月,梦里等不来收获,就算人生是一场无言的经过,总不能把人生活成一场憔悴,又不是瓷器,娇贵什么。

21、生活里要学会耐心,愤怒的时候,流泪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尤其需要生活的一份明智,学会坚持,()才是命运最好的性格,人生几十年,急什么,忙什么,吹不干的泪眼,枉费了多少多愁善感。

22、谁都想过快乐幸福的生活?但生活的故事注定了却无法回避,命运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23、命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考验如何在孤独中成长;就是在坎坷路上颠簸,还不至于跌下来。最主要的就是笑对生活。

24、烦恼三千,看开即是云烟;纠结无数,看淡即是晴天。人生怎么活,自己找心宽。

25、不必要盼望得到谁得理解,做自己能做的,尽心尽力,天下的故事,是经常也是无常,所以,不需要大惊小怪。

26、心地是命运的一片风光田园,妙处自古难与人说。心地起烽火,还向心头消,万物皆是客,终归寂静处。对错成灰,无人无我,苍茫大地,一片好山河。

第6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鲁洁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语

杜威“直接道德教学”困局论

——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关念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直接道德教学的影响是少的、微弱的。

解决困局的思路

——德育课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重建于其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其二是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结构之中,起到一种反思与整理学校生活的作用。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在这种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这种转向要求德育课程不能将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引导儿童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与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合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新的教学观念二: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教学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以及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

我们关注的既应包括品德教育,也应包括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

传统的教材一般是按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样的方式建构的教材虽然看似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是与儿童的生活却是不相关联的。

教材如何成为教师教的拐杖又不束缚教师的手脚?如何使教材成为儿童进行思想与情感活动的话题和范例而又不封闭其思想和情感的开放性。

儿童的真实生活与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倾向:一些儿童的生活经验非常单一、贫乏,他们的生活经验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经验,就是家庭生活经验也以学习经验为主,在学校以外,与他人包括同龄伙伴的交往很少。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缩减为单一的学习生活,导致儿童生活的贫血化和空壳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戒备心理比较严重,父母不原意子女与其他儿童交往。

回归生活我们既不能脱离儿童的这一生活现实,否则课程学习与教学就不能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就会用空壳化的语言来应付课程学习与课堂教学;又不能迁就儿童的这种生活现实,否则就有加剧儿童生活空壳化的负面作用,无法改变这种畸形生活,无法使他们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二、厘清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生活化的指导思想

1.以真实的生活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2.以普通的生活为主;

3.以日常生活为主;

4.以今天的生活为主。

活动化的指导思想

从外动走向内活,从而更有质量的学习,更富智慧的成长。

——发展思维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础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智力因素;

——教学活动设计要有思维展开和向深度推进的意图。

三、构建“生活课堂”教学模式 ;

生活事件

儿童在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弄清儿童每一阶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单元和课文教育主题。之所以选取生活事件来体现生活的逻辑,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事件是儿童的生活的真实体现;生活事件本身是综合的,能够贯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和要素;生活事件是儿童的;我们所选取的生活事件是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因而对儿童过去的生活来说是由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事件对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来说也是有异议的;它们是促进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经验进而创造更好生活的话题和范例。

四、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 ;

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

——体验式学习

五、尝试“问题解决”评价策略 ;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尝试“问题解决”评价策略

六、关于教学细节的几点建议 。

从上节课开始

向“一英里”深迈进

第7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家里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很“懂你”。而这一切已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故事。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家电企业的传统打法已经失效。”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认为,在当下,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三网融合的时代,智慧家已经成为现实。而在日前举办的TCL2015年度战略大会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同样对外宣告:“2015,TCL智慧家战略已经全面开启。”

当下,围绕智慧家展开争夺的企业众多。简单划分,至少有三类:以家电企业为代表的“以硬带软”类,如海尔、美的、TCL、格力等;以电商为代表的“以软带硬”类,如苏宁、京东、阿里、国美等;还有一类是家庭中的“外来物种”,如房企万科、车企通用、互联网企业谷歌、苹果等。

智慧家(smart home)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的平台,而它也被外界认为是下一个蓝海。

当下,在中国发展智慧家也恰逢其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无线智能家居产业与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等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家庭服务平台系统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有市场预测指出,中国智慧家规模2015年或将达到1240亿元人民币,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10000亿元。不过,与诱人的市场前景相比,消费者却对智能家居的接受度不高,数据显示,高达87.5%的用户对智能家现状表示不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智能软件学习成本高、用户体验差、价格高昂等。

家庭都智慧了,为何消费者却“不买账”呢?其实,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大家并没有理解智慧背后的要义――以人为本。事实上,物物互联、人人连通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打造生态圈,嫁接更多的应用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而不是让它看起来更麻烦。而这恰恰是,当下智慧家发展不令人满意的“痛点”所在。

对于智慧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你是否通过交互的手段获取需求;是否以简便的方式告之用户并征询意见;是否在他关切的问题上有所回应并不断改进;是否在他许可的范围内获得信息并确保安全?

智慧家这颗技术石子使得已略显疏离的人与人在信息时代重新紧密,而其后所引发的将是,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层层涟漪”的智慧图谱。

第8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而展开的,教育本身即构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话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当作教育过程来处理,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页)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来关注。“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页)。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且离不开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回归真实的生活,必须走向生活的真实。“人在教育活动之前生活着,在教育活动之后也生活着。生活是连续的过程,教育只有当其渗透于人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实现对人而言的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页)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远离生活,是不可能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可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如果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取得成果的价值取向相悖,就不能在生活中取得一致性,就会中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的实效。我们必须让心理健康教育这股清泉流入生活,去冲洗生活、净化生活、给生活以智慧的浇灌,走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之路。

1.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让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心理素质的价值并将之化为内在的心理品质,从而自动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根本。

调动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角色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就能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还要注意教育过程的民主性,注意用亲切平等的态度,从理性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为的原因,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2.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利用生活本身来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产生与他人相联系的关心和爱,从自我走向他者,从而获得美好、和谐的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开放的,凡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发展的都可以是教育的内容;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渠道是多样化的,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情境;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五是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开放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立足学校,而且面向家庭、社会、网络以及隐于文化背后的价值影响。

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存在于有目的的学校活动之中,也存在于随意的生活细节里,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可能存在于优秀的人与故事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些问题人物和问题之中。只要是社会存在,就有可能成为解开受教育者社会疑惑的钥匙。社会生活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天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预设性,又不能唯预设性。教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心理素质的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优秀的心理品质,并将之进一步运用于生活之中。

3.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这是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指标,其他的指标都应该以此作为核心。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工作者往往在纷纭复杂的工作中迷失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初衷,忘记了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成长,反而强调了一些次要评价指标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事,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成长,这种成长对生活的渗透力有多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工作的目标,了解每项工作的表层价值和内在价值,能在复杂的事件中不为次要矛盾所左右,抓住根本目的促进学生成长。

4.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特殊生活过程”虽然一时难以看出明显的成效,也难以对这种成效进行检测,但我们要力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不管这种有效性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追求有效性始终是我们策划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旧有的一些观念,例如,“轰轰烈烈的活动才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讲了道理学生就自然接受其要求”等等。我们要从思想上把生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断更新、整合生活中的资源,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性、有效性。

第9篇:对智慧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福乐智慧》;现代伦理学;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54-02

一、《福乐智慧》的作者和梗概

维吾尔族古代的文学经典巨著《福乐智慧》1,是一部创作于中世纪历史时期的伟大作品。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约1010~1092),是维吾尔族的伟大思想家、诗人和学者。他出生在喀喇汗王朝的首府巴拉萨衮(遗址在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楚河南岸),后来生活和创作于喀喇汗王朝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喀什噶尔(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喀喇汗王朝是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初突厥回鹘人与葛逻禄人(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今新疆喀什、阿克苏、和田、伊犁地区建立的伊斯兰王朝。亦称 “哈拉汗王朝”,“大石(大食)”、“黑汗王朝”。起初,喀喇汗王朝实行双汗中央集权制,国力强盛。1041年,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两部分别于1211年和1212年灭亡。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生活在喀喇汗王朝的分裂时期,也是王朝的衰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宫廷内讧加剧,外部战乱不断。正是处于对这种法度毁坏、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痛心疾首,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了这部以阐明治国之道为主题,试图“把人们引向幸福之路”的叙事体长诗《福乐智慧》。全诗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

这部巨著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著作原名《库达德库・比力格》,可以直译为“带来幸福的知识”,可见这是一部探究人生意义的文学作品。《福乐智慧》写成于回历462年(公元1069~1070年),作者玉素甫把它献给当时喀什的统治者布格拉汗阿勒・哈桑・本・苏来曼,这位王者大为赞赏,赐予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侍从官之意)的称号。这就是作者姓名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由来。

《福乐智慧》的文学结构采用对话和形象比喻的形式,讲述了大臣月圆和儿子贤明辅佐国王日出治理国家的故事。表现出他在哲学、医学、天文学、军事学等各方面的真知灼见。而这种把对话与形象比喻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为伊斯兰文学中的首创,他还开创了维吾尔诗歌古韵律双行体的先河。

二、现代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这部巨著的第十一章《论书名的含义和老年》,是这部经典著作最重要的的章节之一,也是我们深入理解《福乐智慧》的思想意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

这一章节开头的第一段就表明:“我给此书起名叫《福乐智慧》,愿读它的人幸福,得到帮助。”开宗明义,从这部著作的命名,就是要表达他的创作意图,他要用自己的思索和体验,来回答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等人生重大问题。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亲身经历过国家的兴衰变化,也看到过许多人的命运遭际人生沉浮,他在总结和探究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智慧”不仅仅是针对每个现实中的人,同时也是他治理国家的理念和哲学思想的精华。

“我们怎样渡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现代伦理学最为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无法回避的生命抉择。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这里,对幸福的来源,如何获得幸福等一系列问题做了极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我们知道,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的科学。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伦理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探究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但是,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先说道德,它的定义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再说伦理,它的定义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道德”与“伦理”,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有观点认为这是两个基本通用的近义词,也有观点认为道德是伦理范围内的二级概念。

笔者认为,这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道德做为一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所追求的,是对与错的是非问题,它强调的是原则性,采用的方式是命令式、规范式,主题是“这件事是否正确”或者“我应该做什么”等原则性选择。“道德与道德规则――无论是否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形成了每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被允许事物的限度,也规定了什么是可以期望的。根据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看法,道德的关键是义务――做你应当做的事情2;而伦理追求的,是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它强调的是特殊性,尊重的是个人的直觉,采用的方式是吸引式、德性化,主题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或者“什么样的人生值得度过”等自主性的抉择。

《福乐智慧》正是这样一部宣扬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本人“怎样做人”的观念的独创性巨著,而且是在喀拉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后,第一部系统地运用伊斯兰教的道德标准来宣扬怎样做人的道理的伦理作品。

三、《福乐智慧》中的伦理学思想精华

自开篇“我给此书起名叫《福乐智慧》,愿读它的人幸福,得到帮助。”这两句诗歌之后,接下来的诗句是:“我说了话,写了书,伸开手抓住了两个世界。”

如果说前一句是他追求真理的宣言,这一句就是指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他能用如此生动形象地阐释出伊斯兰教关于今世与来世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欣慰和愉悦。“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来世,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伦理观。从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古兰经》3的常识中我们了解到:伊斯兰的教义中,穆斯林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是永恒的,超时空的世界,即真主的存在,真主至仁至善,世上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安排好的。死对于穆斯林的生命个体而言,只是意味着今世生活的结束,而后世生活的开始才是真正幸福的开端。接下来,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以独特的方式,即塑造四个人物形象: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大臣的族人修道士“觉醒”, 分别代表“公正”、“幸运”、“智慧”、“知足”(也可以看成“来世”),他以十分优美并且通俗易懂的诗句,揭示出它们在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国家统治者要以“公正”为基石,才能为人民的富裕提供基本保障。其次,把贤明比作幸运之子,告诫国君对侍臣民,要崇尚知识、尊重学者、任用贤良以知识和智慧治理国家,才能得到真主的庇佑,才能得到幸运。最后的觉醒,象征着“知足”。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反对贪婪享乐的不良之气。由此可见,优素甫认为知足是一种理智的人生态度,这与古代儒学思想中的“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同义词,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勤谨自重,严禁骄奢享乐,才能走向幸福之路。最后的段落部分,就是鼓励人们“努力进取”,“珍惜青春”,为实现人生的幸福去奋斗。

从《福乐智慧》的第十一章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生活的福音书,它思想深邃、意境高远、诗句优美、韵律严谨。其中时而叙事,时而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哲学意义和美学价值,不愧是耸立在维吾尔古文化史上的第一座文学丰碑。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自己是一位“有节制力的笃信宗教的穆斯林学者”,他本人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福乐智慧》在各方面的内容都深受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影响。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正是在伊斯兰教的幸福观的教义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些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在论述幸福时,一方面肯定物质需求的适当满足,另一方面又提倡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既然幸福是自古至今以来,人类一直不懈追求的生活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进行了严谨的、深入的逻辑推理:比如,他认为只有具有美德的人,才能获得幸福。那么,人的美德又是如何获得的呢?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人们只有学到了知识,才会有行为善良,品性端正的美德,这样才能获得幸福。这样又得出了善才是幸福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结论。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合乎善呢?他认为:有三种行为是善的体现,这就是无私慷慨、正直守信、崇尚荣誉。他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三种境界,才能让人在现实世界和来世都福乐无穷。最后,当世人获得幸福之后,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幸福是长久的呢?他认为要节制欲望,要知道知足,因为贪婪和欲望会使人们丧失了理智,会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痛苦。他还列举了贪婪和欲望带给人的种种不幸。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这些理论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思辩力量,所以,它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才会成为著名的思想经典和文学经典,为一代代的维吾尔族民众所接受,同时,也对整个伊斯兰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福乐智慧》的现代思想意义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这些伦理观和价值观,对我们今天构建现代社会仍然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随着伦理学的发展,伦理学在欧洲启蒙主义时期,就出现了从以“善”为核心的德性伦理学逐渐向以“正当”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哲学的主题转向的现代性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伦理学更是在公平 、正义、公正、自由、民主、权利、责任等重大人生哲学命题上有了深入的研究,引发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生在价值观上的全新认知。特别是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历史时期,各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不少危害他人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事件。幸福观的扭曲,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幸福感,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阻碍了社会的稳步和谐发展。我们今天才真正意识到,健康而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生有多么重要,它才是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