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1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一、 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高校中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是附设于高校教务处的管理机构,从事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和业务都归于教务处管理。第二是将其归于学工部门的,这种形式下的人员和业务归学工部门管理,第三是有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用于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

当前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容易出现交叉现象。每个高校在素质教育管理的机构设置上体现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职责范围,在很多高校常常出现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交叉活动,不利于管理。第二,在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当前很多学校在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时一般考虑了学校和教师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考虑得比较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素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没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得不到相应的锻炼。还有的学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时内容的偏向性比较严重,没有考虑到均衡发展的情况,同时,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一般以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注重知识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学生依旧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第三,当前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是很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使得学校各自为政,在评价方面容易出现偏狭的现象。

二、 如何加强高校素质教育

当前高校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的问题,为了不断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校素质教育水平。

(一) 理顺组织机构

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时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参与配合。在素质教育的管理机构上要有明确的设置与分工,以免出现职责交叉的状况,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如“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在人员的分工方面,由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其他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等负责人作为第二责任人,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管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具体的工作细则,以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应有的差错。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其创造力是一个重要项目。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不会去主动思考,不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变得更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是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创新能力标志着知识技能的一种质的飞跃,是在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和掌握等。因此,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时,以改变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为基础。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思维去适应社会。

(三) 探索适合的课程体系与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很多内容,如教育内容、实施方式等,在不同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也不相同。当前许多人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式的理解有偏差,素质教育包括三个部分,即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素质教育更是从根本上对教育理念的一种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记住知识,课堂上成为教育的主战场,但学生不一定能吸收知识,也容易对所学的课程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而不能盲目地追寻效率,素质教育也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应该以学生为重点。

(四) 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于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要不断完善,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足以激发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评价的内容可以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的专业素质、身心、文化遗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要进行全面的考核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前许多学校共同发展改革的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化的教育,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艳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南方论刊.2009(01)

[2]吕琳.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几个要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6)

[3]黄文勇.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4]王义遒.与时俱进 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5]王春红.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分析[J].吉林教育.2009(13)

[6]高建明,陈宝贤.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9(22)

第2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突破了“高考分数定终身”的招考模式

普通高考一度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犹如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让人们顿感一丝明亮。单独招生不再单单“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侧重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质来选拔更适合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是爱好广泛、思维活跃、职业认同感强、动手能力强、心态阳光又具有一定职业潜质的考生,无可非议地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宠儿”。

随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不用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这种“新鲜事物”将会逐步被人们熟悉和认可。一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不再需要“死读书、读死书”去抢过高考“独木桥”,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可以说,单独招生为他们构筑一座通向理想的桥梁。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纷纷拿出特色专业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2008年成为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由当年4个专业120名的招生计划发展到今年15个专业650名的招生计划。单独招生成为人们迎接素质教育时代到来的一种探索和期待。众多考生怀揣人生梦想轻松而自信地在这里一展身手,素质教育孕育的幼苗在这片土壤中正渐渐成长。

单独招生已经把学生的升学压力转化为高职院校的人才选拔压力。普通高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需要对已经上线、投档的考生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择优录取即可,而考试组织、考务安排、考试环节的公平公正等压力则全部集中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招生改革打破了这种格局,试点院校不仅要理解国家单独招生的精神,理清改革思路,还要认真研究和制定单独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示,又要组织报名、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运送、考务组织、评分、阅卷、录取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使单独招生陷入“自由招生”的泥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为此,单独招生院校需要顶住强大的外界干扰,在考试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单独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和“阳光运行”。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突显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

高职教育主要担负着为社会生产一线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培养规格和办学层次决定了高职院校对生源素质的高要求,即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职业理想、职业潜质及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素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招生录取制度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方式和途径,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选拔人才需要的招生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人才选拔多元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全国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教育部授权开始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扩大到20所,2009年扩大到33所,今年扩大到73所。而且今年的单独招生生源范围扩大到中职毕业生。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显示了国家认可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其真正意义在于招生自的下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担负着探索、改革和示范的神圣使命,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借鉴性。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积极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来选拔适合接受高职教育、适合高职专业学习的考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突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而针对这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招生考试方式和途径,将那些有志于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招录进来,无疑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择多样化人才,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放权更是责任

单独招生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方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使“为行业选人、为职业育人”成为可能。通过单独招生,高职院校可以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仅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而且延伸到招生考试录取过程中,从“源头”上体现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样的选拔考核克服了高考“只看考试成绩,不管考生是否愿意学习某种专业,是否适合某种专业学习,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的职业潜质”的弊端。

诚然,单独招生使招生省份和招生院校拥有更多的自。招生省份和招生学校可以从本省、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一格选拔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单独招生的认识,我们还不能简单地看成试点院校自的扩大,而要看成试点院校的责任更加重大。虽然单独招生在我国高职院校试点运行了4年,但受招生院校资格和招生计划的限制,这一政策能够惠及的考生和高职院校还是极少数。随着我国单独招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和学生将更好地实现“双向选择”,从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和扩大教育公平。可以说,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因此,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不仅关系学校声誉、社会和谐、高职教育改革方向,而且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近年单独招生改革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招什么人和怎么招人”。毋庸置疑,单独招生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是对人才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一种有效尝试,旨在为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或各门课程成绩不太均衡,却有专业潜质和特长的考生提供升学的机会。长期以来,高考分数成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的唯一标准,而单独招生考试在招生考试内容上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从职业能力和岗位定位的角度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全新的选拔机制。二是要科学制定“选择什么专业”。“选择什么专业开展单独招生”是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切入点。各试点院校要在对各专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特性明显、便于考察评价考生职业潜质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单独招生试点专业划分了专业类别,该学院通过广泛论证将具有共性的专业归结为一个招生专业类别,对同一专业类别的专业执行相同的考试方案。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同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兼报同一专业类别的专业。对考生来说,增加了选择专业的机会和被录取的机会;对学校来说,降低了考试成本,调动了考生报考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单独招生“阳光运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人们的怀疑。有人担心学校的自加大,会出现“关系生”“条子生”等问题。这种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试点院校要严格执行和落实“阳光工程”的各项要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考生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将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方法、录取规则、录取结果以及举报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开,使广大考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并加以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报名、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运送、考试、评分、阅卷、录取等工作,并在各个工作环节上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表明,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就是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制定的方案、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从中,我们既发现了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工作的宝贵财富。同时,单独招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试点院校管理工作和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帮助试点院校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这些对于我们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3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小学管理 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铸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干部和教师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个性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大,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影响也巨大,因此如何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体系是当前小学教育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素质教育,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

二、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广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候,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束缚教育管理者。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仍沿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此外他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未能进行准确把握,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对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条件都有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有严格标准。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校在硬件设施及师资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的偏远地区,其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小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展开,在各地方的实施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差距。

3.应试教育评价模式的广泛运用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

素质教育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分数,其评价手段是以考核作为唯一标准。对学校、老师的评价都是以升学率作为取向,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顾尖子生的培养,使教育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人为造成教育的差异发展。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评价也就不同。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把题海战术、出偏题难题作为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三、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意见

1.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而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许多实践经脸。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

2.确立创新的小学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决定了学校的管理观念的确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当前我国小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统一性”,非常强调学生行动的统一性,纪律约束的同步性,这种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制约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创造的意识和实践。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创造性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在统一模式与标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统一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而班主任则成为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生活的规范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绩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模式的唯一标准。

4.建立民主制的管理结构

第4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英语 素质教育 教师 职业发展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含义

英语素质教育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有:

1.以提高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传统英语教学着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背单词、背课文使学生负担不断加重,厌学情绪随之增长,也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基本运用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没有学生自身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目标和学习内容,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发地创造学习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3.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基础。教育学指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都有着其内在的潜力,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给予即环境造就的,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教育学的最新理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并加以总结和交流,尽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尊重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力的发展与开发,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同时也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道德情操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言行等得到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5.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英语教育从来都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必将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一位学者也说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出成绩,但是有更好的方法会出更好的成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再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具体说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英语教师:

1.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教学整体计划和教学具体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等策略。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9)表现和操作能力(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10)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等。

3.保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ow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终身学习要求外语教师进行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此外,职业培训也是保障外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参加学术研讨、短期培训班、邀请名师举办讲座等。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方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影响英语素质教育的几个因素[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第5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 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也是英语教师热议的焦点。本文分析了英语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进而探讨了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含义

英语素质教育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有:

1.以提高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传统英语教学着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背单词、背课文使学生负担不断加重,厌学情绪随之增长,也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基本运用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没有学生自身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目标和学习内容,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发地创造学习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3.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基础。教育学指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都有着其内在的潜力,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给予即环境造就的,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教育学的最新理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并加以总结和交流,尽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尊重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力的发展与开发,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同时也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道德情操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言行等得到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5.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英语教育从来都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必将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一位学者也说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出成绩,但是有更好的方法会出更好的成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再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具体说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英语教师:

1.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教学整体计划和教学具体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等策略。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9)表现和操作能力(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10)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等。

3.保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ow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终身学习要求外语教师进行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此外,职业培训也是保障外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参加学术研讨、短期培训班、邀请名师举办讲座等。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方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影响英语素质教育的几个因素[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第6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8-02

进取、开拓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大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具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型的创造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 中国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已日渐凸显,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盛更多的是依靠智力资源,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标准的素质教育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示出其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

1.人们接受的不仅是大学教育而是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已成为人们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接受大学教育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

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众多的竞赛获奖,如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但没有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只注重分数和考试,没有进行素质教育,严重地使教育脱离实际。因此,在大学里,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新的教育技术和新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得以拓宽。教师将成为教育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成为大学学习的主体。

二 高等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内涵,能否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准。

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想象力。大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

教育创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照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隐忧,而排除这一隐忧的出路就在于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教育现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处理某件事或发现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主动的求异、灵敏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独有的知识结构加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而,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创新思维能否被正确引导的关键。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应是横向的、有深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充分挖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到见解、个性完善的人。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需要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素质全面,尤其是有着科学批判精神以及拥有探究和发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三 实施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思想必须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使传统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知识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建构,才能最终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把衡量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然后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

教育的守旧成分很强,往往一本教材,年复一年地教,沉重的教学、科研等对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素质教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也需要驰骋的空间,仅靠重复旧讲稿,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四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提升综合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更快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作出努力。

第7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一、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综合素质不高。一方面表现为培养的研究生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存在缺陷,没有文化内涵,不懂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以致于人际交往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研究生走入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

1.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比例占到总数的70%,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只占30%不到。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倾向明显,与发达国家的状况也有明显差距。本来我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的传统,人文科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最近的几十年间,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上普遍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工分家,学校科类单一,加上我国科技发展相对落后,所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从理论到实践都显得迟缓。特别是当教育的目的只限于“寻求知识”,尚未提高到增强人的素质时,更容易使人文与科学教育隔离,这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的一个顽症。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素质不高。

2.大学人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人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许多认识和提倡还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有人甚至将大学人文教育仅仅看成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缺陷的补偿,或者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变为一个技术化的命题。一方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出单一的崇拜和赞美,另一方面对支撑科学研究的科学真理精神表现得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总之,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时间等方面,大学人文教育的处境虽然有所改观,但从深层上看还相当尴尬和无奈。

3.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有待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指导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还需要在优化德育工作队伍、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上下功夫。

4.导师的带头人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尤其是导师的影响。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导师适时正确引导。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多数导师更注重对研究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师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导师对指导工作敷衍了事,起不到“为师”的作用。

5.研究生的“两课”教育联系实际不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不力,影响马克思主流意识在研究生文化领域的地位。

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对策研究

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社会大环境、高校文化传统、专业背景、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因此,建立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保障机制是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目标与教学改革操作的中介。目标愈明确、愈合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才愈明确、愈有实效。确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要符合研究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和保障机制的模式。既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统一起来,又要把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个体目标统一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目标体系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使得研究生得到全面发展。

建立保障机制,必须重视四种机制的构建:

1.教学保障机制。课程怎样设置、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够得到真正充分地发挥,是构建保障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首先,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注重向人文教育拓展,开设有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等。着重进行文理兼容的公共基础知识教育。例如美国、日本的大学,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分科,全都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学和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科学、外国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加强通才教育。而在我国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中,大学公共教育课程约占总学时的40%,但课程门类却相对单一。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和有关专题讲座,可以弥补分科后学生知识的缺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其次,要加快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各校的人文课程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开设课程的面不广,学生的选择余地不大;(2)师资力量不足。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的教师不够,而外聘兼职教师多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二是现有师资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为是选修课,如果没有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教学就很难吸引学生。针对此问题,可以发挥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核心作用,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沙龙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但兴趣相同的研究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举办人文素质讲座,邀请学问精深、口才出色的学者,与研究生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

2.激励机制。主要是动机激励问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发挥情感教育的动机激发功能。除了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之外,要特别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尤其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而校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研究生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悟性、产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获得能力的。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内化过程,良好的氛围对于促进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上下功夫。在硬件建设上,要进行合理的学校总体规划,更新、增加教学设备,建立一些人文景观等;软件建设包括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营造学术氛围、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对研究生成长的作用。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高品位的文艺演出、高水平的报告会,也能使研究生从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导向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违背的创新(可称之为“负面创造”)则是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体系相冲突的。用高等教育内在的价值尺度衡量,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还称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导向机制的运行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4.评价与监控机制。评价与监控机制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导向、反馈、鉴定、选拔、激励等功能。建立评价与监控机制的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及监控手段、措施的可操作性。

三、加强“两课”教育和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力

研究生的“两课”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占有很大份量和时间。不能单纯地把它作为理论课来照本宣科,而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研究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要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心灵沟通和思想感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紧密结合;要以人为本,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避免空洞的说教;要根据研究生的人格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8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技工教育也蓬勃的发展起来。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正日益扩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而目前现行的技工教育存在着只注重技能专业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我们未来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的思想的引导异常重要。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向上引导至关重要。

一、人文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

所谓的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的教育。大教育家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先生用这样的话语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备人文教育理念。由此来看,对于人,第一是精神,是态度,是素质;第二才是技术,知识和能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树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德以树人,则是技工院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熏陶”与“个性化的人文实践活动”,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从业素质”,开拓精神自由空间和道德修养范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存在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出台,技工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但受市场力量的驱策,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技工院校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忽视的新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

近年来,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消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认为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中级工、高级工,他们就业后面对的是机器,只要掌握技术能操作机器就行,因而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就学生而言,在技工学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对文史哲尤其是德育课的学习反应很冷淡,学生热衷于电子电工会计证的考级等。在他们看来拿到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最终带来的是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负面效应。

我们现在都在谈教育,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沿着功利性的导向前行的。对于现在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我们看到了它取得的实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弊端。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你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享受生活。很少有人说,我是为了将来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学生的眼中仅有金钱和享乐,这是否给我们了一个很大的警示。我们培养的学生仅是金钱的崇拜者,却丧失了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对社会又有什么大的作用呢?我们天天在谈教育,但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已经偏离了教育的航道。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就人文知识来说,它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事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事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三、技工院校加强人文教育之探究

在《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告诫所有的中华子孙,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的强不仅是体魄智力的强大,更是人格的强大。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技工院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1.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技工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2.开展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一个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取决于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分量,针对技工学校的特点,人文精神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语文、政治与就业指导课程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形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

第9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1 钢琴教育在综合性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钢琴课时绝大多数综合性高兴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必修课,可以看出钢琴教育在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钢琴教育在艺术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1 在对高校学生情商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在心理学情感方面有一个测试属于是情商,它指人的感情发展的商数,用来衡量人类的情感发展水平。在钢琴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钢琴的外在表现在音乐中对人类社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类的感情世界,进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社会。钢琴教育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商,促使学生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进行深入的了解,学会对他人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学习和欣赏钢琴,可以达到缓解工作、学习、社会的诸多压力的作用,从而促进情商的开发和培养。

1.2 在对高校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艺术素质教育自然渗透融合到其中了。教师不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形式,而只需要将作曲家的人格魅力传达出来,并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将振兴祖国、为祖国而创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乐不惊人死不休是其创作精神;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宁愿称为一名自由的艺术家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珍贵的人格等。这些作曲家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格魅力,毫无疑问对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和人格。

1.3 在对高校学生美育过程中的作用

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曾将说过,音乐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对人类产生沁人心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在进行技艺训练,同样也是一种审美教育。高校学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演奏和欣赏优美的音乐,必然会引起激动、共鸣及联想和想象,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下,必然会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情感心灵等,从而促进自身思想境界的显著提高。认识不同流派、作家和作品风格有利于开阔我们的艺术事业,促进我们自身艺术修养的丰富和完善,进而促进自身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切实提升。

1.4 在对高校学生观察力和理解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方面,在钢琴教学中,观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有观察的能力,但是能否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能否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加入其中,不同的人却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钢琴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进行示范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示范、录像、录音等方式将不同学生不同的弹奏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指导学生对这些弹奏方法从细节到整体、从作品风格到演奏状态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然后和自己的演奏相比较,找出差距,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学习;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和关键是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教学手段,而且是教学目的。在钢琴艺术教育中,根据不同的特性将音乐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促使音乐特性有抽象化转向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将钢琴知识和技能更清楚地讲解给学生,同时更直接、更方便地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特性进行深刻的领会和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 现阶段钢琴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发展前景

2.1 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产生对钢琴的浓厚兴趣,学生才能够库、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将人们的创造才能激发出来,从而促进人们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显著提高。人们更容易接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有浓厚感染力的事物,为了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之门开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取启发、诱导和激励的措施培养并加深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经常为学生举办一些音乐会,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观摩并找出自己和同学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2.2 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钢琴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钢琴开启自身的智慧,是自身的记忆、协调和注意力得到集中和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钢琴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他们的智力。奥尔夫,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创立了一套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将人的创造力充分启发并培养出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接触音乐,从而充分感受音乐,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将相同的一个节奏或旋律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将哪怕最细微的不同之处强调并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弹奏时只是一味地按照乐谱的要求,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会被扼杀。教师应该尽量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旋律所隐含的情绪和思想分析给学生听,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力中建立音乐形象。教师在准确地为学生做完示范后,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将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充分创造并发挥出来。

2.3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