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却一直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为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正是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看成是学会操作语言的一项“技术”。2001年秋,全国三十多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的实施当中。此次新课改是一次由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实行新课标、使用新教材更是必要,这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而为了配合此次新课改,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做起,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所谓 “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上,也是新课标的实质性要求。
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方面?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态度、语言体验、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总之,语文素养是一个整合体,不能单单以一项或几项素质的高低来判断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坏,毕竟语文教育不是一种技术的教育,而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要学好语文,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就像耕耘与收获之间的这个过程。
那么,语文素养应如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培养?笔者通过自身二十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新课标的学习所获的心得,认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的几方面来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怀。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应该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如何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应该让学生从了解祖国的语言和文化做起,只有真正认识它,才会喜欢它、爱它。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传承了五千年文化的古老国家,而这些文化都是通过语言来记载的,我们要去了解它,必须学好语文,凭着一种对祖国文化的憧憬和渴望,让我们从感情深处迸发出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提高学生独立的审美情趣。语文不仅仅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然而,这些文字通常不是像一些公式或定理那样,被人们所共同认可,它具有抽象性。毕竟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都各不相同,之所以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学习语文不是追求答案的统一,而是追求思想上的收获。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必须具备个人独立的审美情趣,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都属于个人独立的审美情趣的范畴。
要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美的教育。美的教育包括:社会美的教育、自然美的教育和艺术美的教育等。实践证明,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一边朗读:“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边播放一首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一幅春景图。读完后,我让学生大胆描述他们想象的图的样子,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麦田,农民在田野里春耕;有的说,柳树发芽了,柳枝在风中摇摆,小河的冰融化了,水哗哗地流着;有的说,桃树、杏树、梨树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空气中夹杂着各种花的香,蜜蜂在繁忙地采蜜——幅幅春天的图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积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做人就不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培养语文素养不能够脱离生活,生活是人生的一本大书。然而,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 “开门见山式” “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 “展望式” “号召式” “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但是,仅仅是从技巧层面上做文章是不能有多大的创新的,充其量是在进行语言和段落的堆砌。鲁迅先生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 “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说:“ 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前提是必须有充实的内容。然而这文章的内容从何而来,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对待它。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积累,从中去寻找我们写作的源泉,并启发我们的思维、开掘我们的灵感。
四、引导学生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观察——表达、问题——解决以及活动——探究三种方式,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因为语文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彼此紧密相连。在学科与学科的关系上,我们要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综合学习,可以改善对各门功课的认知体系,完善学生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或成分合成一个新的统一体。
五、变被动为主动,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被动学习具有消极性、接受性和封闭性,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者逐渐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丧失学习兴趣。而主动学习相对来说则具有积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它会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之乐学、好学、能学并学有所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六、开展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然而,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安排中可以发现,很少有课本之外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眼高手低”型的,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课堂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开展社会调查,自办图书角,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手工制作展、小发明展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充分体验创造性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充分展示他们创造性劳动成果,让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创造活动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结论:在语文教学方面,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培养语文素养。只有准确、全面地理解语文素养,才能把教学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新课标与培养语文素养是方式与目的的关系,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积累经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获得语文素养。
参考书目:
[1] 周立群、庞车养,《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陆志平、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认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再次,厘清体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人文素养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
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主流原则合理处理“我”与“他”,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即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各方面都能达到和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显性目标,即实现“体育”,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二是隐形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把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作为其全部目标加以实施教学,那么这将是体育教学真正的悲剧。
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处人、处事的准则和态度。体育教学中的活动课程,既有团体活动方式,又有个体对抗活动方式。这些正是可以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实施教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显而易见。自古希腊时代起,体育就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代,则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1.重视体育活动课,轻视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技能的训练,每学期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通常很少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进行理论课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讲的索然。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只是注重对学生技巧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各个项目背后的人文教育思想。
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很少会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知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除了体育教师本身(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一门非常容易上的课,人人都能当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低,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这门如此古老的课程的很多隐被忽视。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重视,何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真正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比较自身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还做的比较欠缺。
再次,要研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学技能。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有益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培训,与更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人文素养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项活动所隐含的人文教育意义,如长跑运动对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足球运动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通过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不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也不自觉的认识到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负面教材来说明由于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在奥运会中有的运动员为了博取好的成绩,吃兴奋剂;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故意踢踹对方球员等一系列不良的表现,都是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在不论是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挑战。
3.在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备着不同的身体素质,首先,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一定不能一刀切,是多少就多少,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一定加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对运动天分比较差的同学,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每个班级的专业特点安排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精深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内隐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这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年前曾经有位资深的老师问过学生一个问题“你们会说话吗?”学生面面相觑,十分诧异,都说自己会,当时的我(大二)也是这样的反应。多年后我对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个问题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他是在探查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其他人通过你所表达的语言信息清楚地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其次,他是在探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词汇的储备与运用能力;再次,他是在探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否流畅地、顺利地、简单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他是在探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辐射面是否达到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字、词、句、段、篇是这四层含义的基点,这与现代语文观、语文课标不谋而合,但现实是我们许多老师还在以这个“基点”为自己工作的中心,这里我不是否认这个基点的重要性,这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基础不牢又怎能建起宏伟的建筑呢?
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生要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字、词、句、段、篇,也就是要牢固地掌握常见、常用的汉字,做到能正确读、写、认,了解其含义;掌握较丰富的词汇,如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学会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要表达清晰;积累一定量的名言警句;诵读一定量的经典著作,并在积累的过程中把字、词、句、段、篇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味、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阅读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默读、朗读、带着问题读、展开想象读、创设情境读、扮演角色读、略读、精读等。阅读范围可以是: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甚至可以读小说。我们应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运用语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薄弱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背诵记忆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观察、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积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日常交流、辩论、故事会、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加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毅的性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丰富的文化涵养。这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积累、运用语文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东丰镇仁合小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人文素质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要求各个方面都平衡发展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也应当是综合素质优秀的人,不但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要有精神内涵的人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既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又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品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层面的享受。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高职学生追求物质享受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读书也是为了以后的物质生活作铺垫的,不把读书作为提升自己文化素养和精神享受的途径。在学校期间也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比如竞选学生会干部不是以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为目的,而是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筹码。学生之间攀比心理严重,比家庭、比穿着而不比学习。
2.部分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和人文精神缺乏。高职院校学生在录取时的分数线就比普通高校低,综合素质也比普通高校的相对较差。加之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现在我国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乏,优良的传统没有得到保持。
3.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现代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高职院校是很多学生单独外出的一个过程,所以,一部分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同时,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容易让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失落、迷茫的情绪,很多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就业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了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音乐教学能通过其内在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消极作法,是一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作用
1.音乐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与人的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我国古代就重视“礼”和“乐”的影响,《乐记》中就曾描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这就表明了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起到影响。音乐教学能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2.音乐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音乐教学不一定是要把高职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天才,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文化视野的扩大。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音乐欣赏是建立在文化修养之上的产物,音乐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沉淀,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作曲者的意境,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3.音乐课程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音乐是无国界的,有中国的,也有国外的;有古典音乐,也有通俗音乐。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比如,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欣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雪域高原的风情和藏族民歌的高亢嘹亮的唱腔。歌曲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期盼世界和平,人类安康,这不仅能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也让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对于我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政治作用,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背景凸显。
三、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1.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教师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人,还应当是学生完美人格的缔造者。但是,我国现在高职院校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大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许多教师就只是一个教书匠,教学过程就是走过程,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没有对于学生将来影响的远见性。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是知识渊博的人,还应当是有着高尚情操、富有爱心、情感丰富的教师,应当是学生所学习的典范。高职院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
2.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作品作为音乐欣赏的代表作。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但在学生概念中的音乐大都是流行音乐,学生所接触的都是超女、快男等商业化运作模式下的音乐。由于年轻人的从众心理,流行音乐进入校园后,其通俗易懂、时尚鲜明、动感活泼的曲风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流行音乐中也确实有不少积极向上的作品,但是,音乐教学不能就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行音乐。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些思想较为积极的作品,比如在选用音乐欣赏作品中,选择能净化心灵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去除浮躁的情绪,消除迷茫的心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3.音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学活动应该以人为本,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使学生进入音乐的境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进一步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音乐教学应当注重音乐的多元化。音乐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我国早期音乐的起源,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是常见的组合。因此,音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乐曲的欣赏,而应当结合诗歌、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通过与诗歌的结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与舞蹈的结合,让学生“手舞足蹈”,体会音乐中的动感因素,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智,为以后的工作压力化解打下好的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而音乐教学是一种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选用积极向上的音乐欣赏素材,通过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佳.打开音乐之门——如何培养学生音乐聆听和鉴赏的
能力[J].南方论刊,2010,(10).
[2] 洪博涵.谈音乐课中“鉴赏教学”的手段与方法[J].音
乐生活,2010,(1).
[3] 阮丽萍.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理念[J].音乐天地,
2011,(2).
关键词:高等示范院校;人文素质;音乐教学;影响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意义
人们在人文层面上达到的发展程度或者具备的综合品质我们称之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精神追求下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等层面的内容的关注。通过教学环境以及教授专业知识的影响帮助学生将其自身的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等转化成个人修养和气质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其音乐教育事业来说已经必不可免,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我国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精英力量,因此他们担任着传播音乐的重要使命,所以除了要求有足够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之外,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也有着很高的社会要求,他们不仅仅需要可以有效的传授音乐专业课程,还需要具备在教授专业音乐课程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哲理和能力。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1、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学习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中往往在注重训练学生在专业技能层面上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层面的能力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的文化素质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文化素质层面上的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力、表达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较差。需要明确的是,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人文知识层面上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人文素质的欠缺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充分理解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单一,短板较多,只可以对乐曲的演奏技法进行认识而不能正确的体会品味到蕴含在乐曲之中的内涵和寓意,造成学生在演绎作品的时候缺乏感彩,无法达到与作品在精神层面上的共鸣,从而缺失了音乐本应该具备的审美意义。
2、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审美教育,而在审美教育之中音乐教育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推动我国的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来说意义重大。作为一种审美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听觉来教育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情感认知的培养。所以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在培养师范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对学生正确审美认识的树立。我国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平均水平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学生欠缺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无法准确的理解把握到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
3、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其音乐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是贯穿于整个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着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忽视了教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要性。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足,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对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的快速适应。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人文素质,教师无法明白的将问题讲述清楚,无法对背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阐述,只能单一的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技法灌输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觉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提升。
三、提升我国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联系
首先,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当提高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生源素质,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进行要求,还需要加强控制学生的文化课功底。其次,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当在对学生的教学课程设计安排中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内容比例,有机的结合这两大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精神文化一定关注,为学生营造足够的精神发展空间,仅仅只注重学生的功课学习效率是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应当传承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人文理念的教学手段提升音乐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品格健康发展,陶冶情感,力求培养出人格完善的全面型音乐人才。第三是基于我国相关的音乐人才培养理念,将教学实践紧密的与基础音乐教学相融合。树立起既符合国家教学理念又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中科学合理的改进完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推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教学工作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更新树立起正确的符合时展需求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切实的为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人文素质的全面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思思.音乐教育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J].才智,2016(32)
[2]樊洁.基于“Flipped Classroom”理论的公共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讲台=舞台”模式引入高职《艺术修养》课程的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16(33)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教育更多地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人文教育本质被日益边缘化。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调查,了解其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倾向,提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7-02
1 研究设计及过程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包括三部分: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全体学生(因为大一学生刚来学校,问卷中一些问题无法填写,故未将其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260份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81%。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
关于人文素养的涵义,调查显示,18.6%的学生听说过且知道其大概涵义,77.1%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4.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说明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原因在于学校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在师生中的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涵义不甚了解。
(2)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
关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调查显示,95.7%的学生认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4.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学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度。
当问及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如何,调查显示,28%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52.9%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386%的学生认为不欠缺,但不满意,仅有5.7%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满意。可见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现状不满意,渴望学习人文知识,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2.2 英语专业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
(1)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显示,58.6%的学生满意,41.4%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满意,说明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类课程设置过多,其他类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理论型课程设置过多,缺乏实践型的课程。
(2)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0%的学生满意,54.3%的学生认为一般,5.7%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不高,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教学方法陈旧,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第二,考核方式陈旧,强调对人文知识的考察,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3)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显示,34.3%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45.7%的学生很少结合,11.4%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8.6%的学生不知道。可见,学校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要实现人文教育手段多元化还比较难,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使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4)对校园环境人文氛围的认知。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问及学生校园环境人文氛围是否浓厚,54.3%的学生选择是,45.7%的学生选择否。可见,学生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校园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人文环境的感染力。学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文化精神的熏陶。
2.3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
(1)喜欢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生喜欢的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387次选择(多选题),其中,65.7%的学生喜欢交互式教学,61.4%的学生喜欢案例启发式教学,31.4%的学生喜欢分小组讨论,17.1%的学生喜欢教师个别指导,8.6%的学生喜欢理论式灌输。可见,教师应尝试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2)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问及学生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480次选择(多选题),其中,80%的学生喜欢上网,45.7%的学生喜欢交友,35.7%的学生喜欢学习,257%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21.4%的学生喜欢学生工作,20%的学生喜欢文艺活动。可见,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基本上被上网和交友占用,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3)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十大类课程,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732次选择(多选题),其中,70%的学生喜欢心理学,60%的学生喜欢艺术,543%的学生喜欢历史,52.9%的学生喜欢文学,28.6%的学生喜欢社会学,21.4%的学生喜欢法学。学校在设置人文课程和人文与专业交叉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学生需求,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论及建议
调查分析表明,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感知呈以下特征:第一,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但是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第二,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评价较低,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还是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学生都不满意,学校需要加以改进;第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第四,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的从事的活动是上网、交友,上网时喜欢查资料、浏览新闻和聊天;第五,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是心理学、艺术、历史和文学。
基于该研究的结论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设置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时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注重安排实践型课程。最后,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再次,改进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领域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最后,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学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院应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指课前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活化教材信息,课后和同学保持联系,让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环节”意味着,专业教师不仅在理论授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也要找出结合点,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的主基地是校园,学院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升教育理念,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举办人文讲座。加强校际间交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讲座。其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围绕人文教育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等。最后,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应用型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和技术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全方位、多角度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把对美的追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倾向调查[J].高职高教研究,2011,(71).
[2]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
[3]张晓颖.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调查-以衡水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0,(25).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探析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
如今社会已成为多元化、开放式、民主、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形态,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是有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抓紧这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勇敢挑战,拿出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建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人文素养”的涵义以及存在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只是要教育学生学习技术,还要教学生掌握互相理解、包容,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能力。人文素质的基本意思就是指人的修养或者涵养,更抽象点是说人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特点以及审美观,也能理解为一个人对外人或社会的的认知、行为的准则。同时它也是人类在改变和认识自身的客观世界里的漫长过程要具备的,是以人类自身经历的体验和文化交流所沉积的文化知识为根本的,然后再通过这些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最后形成对人类全面发展的品位价值、精神层次以及更深人格素养的追求。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逐渐上升,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奉行功利和实用主义,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再者就是现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禀赋存在各种不足,这样又是加重事情严重性。高职院校这样过于“重专轻识”、“重技轻养”、“重训轻积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危害还会影响深远。虽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有着技术,但是因人文素养的严重薄弱,导致了很多高职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业稳定性也较低。然而,这些“劣根性”只有进行人文素养的加强培养才能消弭些。如今怎样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关键问题了。
二、在思政课上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潜在的优势
思政课被称为公共选修课,它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多科学构建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等特征。开设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收获生活财富,指引学生去思考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或人生意义,帮学生不间断的分析自身、自我认识,帮他们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在以后工作职业的发展中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门课为学生未来人生的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者就是,未来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也成为了必然性,使得各专业也在不断的交融,界限不再分明,未来发展中综合素质人才将更受欢迎,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思政素质有同是人文素质的重点,这些在将来都直接关联到人才培育的方向,进而使思政课在人才培育上的作用更加突出。思政课不只是德智体美发展的阵地,还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地。
人文素养培育主要助于人性的形成、拓展与境界的升华,指引人类走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极力促使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都是把做人和人类自由发展为目标来进行发展的,这两者有相似的目标,又在具体内容上存在融合和互补。将人文素养教育渗入到思政教育上的过程中,使得它成为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视野,同时也促成了思政教育的新目标,还可满足学生对人文关怀以及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可知,人文素养培育是思政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三、在思政课上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新教育形式,开拓空间
注重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教育方面的亮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接、深刻。这样的“实践行动”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取向、高尚理想信念。思政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要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的环节,尽可能的开拓思政课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空间。开展实践教学,关于人文素质类的讲座、比赛、艺术节以及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可以创造很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得学生在文化精神的感召下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再者就是,我们要极力发现社会实践的潜在价值,以社会实践为基点来培养人类的人文素养。如,在节假日学校相关人员带学生深入到生产及生活的站点,然后实施志愿服务、实习以及边读边工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阅历、锻炼意志力,更加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社会使命感。
(二)活跃思政课,深入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培养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首先,思政老师要善于发现、拓展思政课中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以设立情境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议论,深入教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激活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掌握好人文素养培养的重点,寻觅两点,引领教材内容,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人文知识和思想。再者,思政老师应该以自身为核心突出人文知识素养,突破书本限制,深入到人文素养的热点中,展现思政课理论课的创新性,在理论中渗透人文思维和精神,开拓学生的关注领域,激发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往日思政课教学模式,渗入人文关怀方向
自从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都在关注和强调要“强化和改善思政课内容,重视人文素养及心理教育”,因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都不太注重,仅在于形式,所以导致吸引力较低,教育效果不佳。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现状,就一定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方向,然后从学生会、班级管理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创新培养方式,将人文素养培养和日常思政教育融合到一块,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去追求,自主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品位,最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阅读;工科大学生
一、人文阅读对工科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文阅读就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文理分科、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造成了目前“重理轻文”的格局。这不仅仅造成了理工科生的数量远远多于文科生,也造成了工科大学生人文阅读的长期缺失。
进入大学之后,工科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进一步分类和细化,对工科大学时进行人文教育、鼓励人文阅读不仅可以弥补之前在应试教育中所忽视的人文部分,也可以防止工科大学生走向狭隘的专业主义。
人文经典名著是人文阅读的主体,然而,现实是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阅读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沉迷于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谈起阅读也不过是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所有人仿佛都被卷入了一个处处都是信息和知识、却又人文精神匮乏的网络时代,纸质书本在阅读中被不断边缘化。
朱永新教授在《阅读与大学人文教育》一文中提到:“大学是阅读的天堂。严格来说,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阅读场所。阅读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京大学的徐雁教授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他认为人文阅读不仅包括人文学科的知识,还包括大学精神传统,特别是校园里无处不在的体现“人文”的人、事、物等。笔者认为,人文阅读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回归,图书馆、人文讲堂、人文素质拓展讲座、人文社团等都可以是工科大学生实践人文阅读的舞台。
人文阅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工科大学生拓展人文的视野。对于工科大学生个人而言,人文阅读可以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全方位人才。对于社会而言,具有人文素养的全方位人才会思考个人在社会与国家中的位置,会肩负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工科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个不同层次学校的样本,并从人文阅读的频率和对人文阅读的态度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985工程大学有37人,占比18.4%;211工程大学有52人,占比25.87%;非985非211工程有115人,占比57.21%。
(一)不同层次学校的工科学生对人文阅读频率的差异
通过运用交叉分析,可以看到,在“985”工程大学中,一个星期就进行一个人文阅读的学生占比70.27%,在“211”工程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中这个比例就下降了,分别为38.46%和45.22%。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几乎没有进行人文阅读”的比例中,“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的比例都很低,分别为0%和3.85%,而在非重点大学中,这个比例高达14.78%。由此可见,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人文阅读的频率不同,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很有可能受学校文化和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
(二)不同层次学校的工科学生对人文阅读态度的差异
从图三可以看到,不管是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还是非985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都认为人文阅读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拓展语言、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另外,阅读人文书籍受到外界制约最小的是985工程大学,并且超过半数的人认为阅读人文书籍对专业有促进作用,而在211工程大学和非985非211工程大学这个比例就降低了。
图1
三、不同层次学校工科大学生人文阅读状况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受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凡,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985工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这就要求一个工科的大学生既要懂得专业知识,也要知晓一些人文知识。学校在工科学生课程设置中安排一些人文类课程、罗列出一些人文类书籍的书单,又或是学校自带的人文知识的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人文书籍的阅读。所以说学生受到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受学生自身的影响
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对于一些工科学生来说,擅长理工科,但是自己可能对文科也很感兴趣,对人文书籍的兴趣大,那么即便没有外界的压力,自己也会主动去阅读一些人文类书籍,这是由个体的差异所造成的。
四、对提升工科大学生人文阅读的思考
结合当前情况,笔者从学生和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应当提高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第一,培养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持续的兴趣具有非常大的驱动力,一旦同学们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不自觉地通过人文阅读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养成会促使其对人文知识的渴望,从而对人文阅读更感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二,提高工科大学生对人文阅读的重视程度。提升工科大学生的人文阅读,仅仅靠兴趣还不够,学生和学校要从不同方面对人文阅读重视起来。对于学生而言,要自主提高对人文阅读的重视程度;对于高校而言,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部分人文类课程规定为必修课,从而间接提升学生对人文类课程以及人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
(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类讲座、社团等方式引导学生
要培养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大学的学生会等部门可以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科大学或院校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人文类讲座,邀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向学生推广人文类知识、传播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对人文有更好的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另外,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增加图书中中人文类书籍的藏书量,方便学生借阅;学校还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以此来吸引和培养学生对人文的兴趣。
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老师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社团以其五花八门、各有千秋的属性吸引无数学生的参与,学校可以开设更多关于人文的社团,大学生可以在社团里交流对人文书籍、人文阅读的个人见解,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社会应当逐步改变重文轻理的思想
从社会层面来讲,要逐渐改变重理轻文的思想。中国从古代以来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轻文的思想似乎从古一直延续至今。现阶段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公司都纷纷向理工科的人才抛出橄榄枝,而许多文科学生则求职遇冷,这导致了不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似乎让这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了。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逐步改变重文轻理的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机制,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阅读的量与质,使其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上海市许多理工院校都开设了社会科学等学院,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渐开始受到重视;而在社会中,用人单位也应该更重视应聘者的“文”的素养而非单纯的只看“理”的学识。因此,提升工科大学生的人文阅读确实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高晓玲,刘文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10(3).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肩负语文能力素养承上启下的总要职责。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影响下,信息爆炸带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内容、方式与要求。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虽然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面对初中这个青少年成长心理过渡期,初中语文应将书本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这个过渡阶段开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的光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人文教育概述
查阅相关书籍与工具书不难发现人文教育的定义,其实,综合起来不如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人文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知识理论的培养,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断锻炼与发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人文教育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将人性化的优秀品格、道德、精神世界的塑造传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对人的要求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有清晰独立的认识;对于自然有和谐持久发展观念的认识。这些认识相对应的精神分别为:社会道德精神、生命价值的哲学精神、尊重生命长久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层层递进,组成了人文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成为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基础。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课标中对语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表明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需求。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等能力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构建与巩固,通过文章与文字的熏陶,深刻剖析字里行间的精神价值与深刻理念,以有价值的理念培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构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方面,更应注重自然、人性、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影响,以教材的指导功能和重复使用性来带动学生对精神能力的锻炼与完善。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用过人文教育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无缝对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人生的境界》中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引导启发式教学,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能力训练,更注重人文教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来实现初中阶段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引导,实现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与人文情感的双重培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以单向传导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重视的外在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的系统构建和应试技能的重复训练,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不断提升[3]。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发展,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无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泯灭与教学个性的迷失,其中人文精神的忽略甚至失落,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活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要求,知识基础的培训与“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应通过人文精神的不断传达渗透,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4]例如,在《永远的梵高》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遵守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听懂母亲的故事》一文则能为学生展示宽容的力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构建与严格传授,更注重人文关怀下对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语文教育陶冶心灵、培养道德情操的真正作用。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0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