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固定资产 经济增长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概貌
(一)固投波动对GDP波动举足轻重,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2005~2014年,一产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2~11%,呈逐年下降走势,二产产值占GDP比重在43~61%,呈上升趋势,三产产值占GDP比重在35~28%,呈平缓下降走势。
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共存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结构转为以土地承包并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都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起着重要作用。
(二)消费、投资、净出口是主导总需求的“主力军”,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之首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梧州市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测算结果显示,投资增长率对GDP贡献率大于消费率对GDP贡献率的年份比重约占60%;而投资增长率、消费率对GDP贡献率均高于净出口对GDP贡献率;随着投资总量逐年快速扩大,投资增长率、消费率、净出口贡献率逐年下降,而GDP呈现稳步增长,隐示了投资的时效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复合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总量和速度增长的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合理比重是投资对GDP增长的重要贡献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首先保持投资有较快增长。据投资对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系数测算结果显示,投资增速度GDP的贡献率主要表现于需求,而需求增加,保持速度的增长率。供给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的10.4%,需求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64.4%。有播种才能有收获,梧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急剧增加保证了GDP平稳有效地增长速度。
(四)投资影响GDP中物价从而促进GDP实际增长
投资、物价、GDP统计数据进行比测显示:投资增长率与物价、GDP增长率轨迹基本相符,即:投资增长率趋缓,产出增长率亦低,投资的需求突显了其对物价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而投资增长,特别生产性投资增长率高,产出增长率的增速,直接推动GDP的增长率,同时也拉动物价的增长率。
有效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效益,努力增加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营造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支柱企业,并能研发自主品牌、专利技术,稳步增强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现代工业改造、转型、重组的主要良策。也是提高梧州市国民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障。
二、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特点
2005~2015年,投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晴雨表”显示,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波动基本是一致的,投资波动的幅度大于GDP波动的幅度。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联产承包,不断扩展多种经营,农业税的减免和反补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总产值亦在逐年增长。同时释放了部分劳动力输入城镇劳务市场,为二、三产业贡献一定力量,也增加了自身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产总值的增长主要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力大军实现的,且处于分散经营、传统耕作为主的阶段。加上这巨大集团中人口增长总量的制约,期间,各项投资多集中于城镇。一产靠自身增加对生产基础设施、机械化、科技、种养等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其产值的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重,必然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总量与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工业投资占二产投入总量呈上升趋势,期间,住房、公用设施、交通大比重的投入,直接推动了GDP的增长,也促进建筑业贡献率的提升。然而,因投资结构如能源中水电投入的快速回落,投入-产出的时滞性和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打造自有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力度尚微,市场经济发育性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二产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减缓,基数有所下降。二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的作用,有待关切。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总量与投资占投资总量比重呈年均下降趋势。三产中房地产投入总量占其投资总量比重也在下降,但并不意味三产总值的萎退。仅是显示了调控期间的短暂过程。房地产的投入占三产投入总值的35%,产值约占其总量的9%,比重呈上升趋势,反映在此期间,房地产为三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在特殊年份起了支柱地位。商贸、运输、旅游、服务业的扩展产值增加,也是三产对国民生产总值作出贡献的重要支撑,潜力可鉴。目前就其规模、产值、服务广度和深度,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待着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使其真正起到对国民经济发挥应有的贡献,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晴雨表”。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前景展望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一方面,农业要承担起其作为一个产业的职能,即要以自身的贡献去支撑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要在履行产业职能过程中使自身的产业素质得到提升,即要与非农产业一同发展。此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农业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农业问题是在产业职能、产业素质和产业开放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研究农业问题也必须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考察。
1.产业职能层面
国民经济是由多个产业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转,每一个产业都应承担起与其职能定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产业职能层面看,农业问题就表现为农业能否对国民经济作出应有贡献的问题。根据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有四个方面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包括对非农产业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农业的要素贡献来自于其内部的要素释放,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的市场贡献体现为对非农产业产品的巨大需求,包括对生产品和消费品的需求;农业的外汇贡献源自于出口农产品而形成的外汇储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非农产业扩张使自身积累能力、购买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对农业部门的要素、市场和外汇的依赖程度趋于下降。相应地,农业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也日渐式微。但是,伴随非农产业扩张而形成的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非农产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是不会下降的。此时,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就集中表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即农业能否满足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
2.产业素质层面
国民经济现代化应该是均衡推进的,这就要求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要一同成长,产业素质要同步提升。因此,从产业素质层面看,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即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农业规模化,是指农业从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工业化,是指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使之改造成为受实验科学技术指导的,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工业化的农业。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一体化产业组织内部把农业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起来,以解决农业家庭经营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市场化,是指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化农业的转变,它不仅意味着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还意味着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都要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产业素质的强弱。
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推进并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传导机制的作用,使农业依靠产业关联的内在规律来自然接受工业的促动,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强制性地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或补贴,农业就可以与非农产业一同发展,农业产业素质就能不断提升,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杨国才,2007)。反之,如果“以工促农”传导机制存在严重阻滞,而政府又不能及时主导工业反哺或补贴农业,农业发展就将大大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
3.产业开放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国内所有产业都面临着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从产业开放层面看,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根据柯炳生(2003)的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是指农产品的价格要低廉,这是农产品竞争力的传统性和基础性要素。质量竞争力,是指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要高,品质要好,卫生安全达到规定的要求。信誉竞争力,是指农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要高,既包括供给者在供货方面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也包括供给者或农产品品牌本身的声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缺陷和不足,都会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突出的影响。
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农业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世界农产品贸易战此起彼伏。自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决心把农业贸易完全置于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与监督之下,建立一个没有政府干预、不扭曲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各方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93年底达成了《农业协议》,启动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多哈会议)又把农业问题列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加快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05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香港会议)经过艰苦谈判,各成员代表同意在2013年之前逐步取消农业补贴和棉花出口补贴。可见,农产品贸易的完全自由化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更加自由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如何尽快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中日三个层面农业问题的比较
1.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中国已基本解决,日本则十分突出
目前,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农业占CDP比重已下降到15%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已低于50%,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结构性特征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对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品贡献问题,即农产品供给问题。
自1996年中国农业获得改革后第三次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棉花产量达到8400万担以来,可以说,中国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就得到了基本解决,实现了由长期供给不足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7年以后,中国开始成为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50亿美元左右。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已基本得以解决。
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则急剧下降。1947—1998年期间,日本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从38.8%下降到1.9%。农业份额下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表明日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化时代,日本农业在要素、市场和外汇三个方面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也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
由于日本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农业本无优势,加之1960年代以后实行大规模出口工业产品的经济战略,为了获得工业品市场而放任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导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低,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日本粮食、农业与农村2000年财政年度报告》,日本除大米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之外,其他农产品的自给率从196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都不同程度地下降,1999年的自给率分别为:大豆6%、蔬菜83%、水果45%、乳制品70%、肉类54%、食糖31%、水产品65%。从1960年到1999年谷物自给率由82%下降到27%,以热量计算的食物自给率由79%下降为40%。目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1999年进口的农产品价值为33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进口总量的10%。农产品需求高度依赖国外供给的状况已经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深度不安(刘景章,2003)。
2.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中国还比较突出,日本则已顺利解决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广东省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最初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是一种特殊文化和经济形态,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定义如下: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现今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尝试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1 数据处理说明
以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为资料来源,根据我国现行《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的文化产业标准,将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文化业等四个部门,其中文化产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旅游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和娱乐业。
2 广东省文化产业对广东经济的影响
分析广东文化产业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一是看该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及其变化情况;二是看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从总量上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0.9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的117%。2007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4319.7亿元,占全省 GDP 的比重为14.0%,2002—2007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5.7%,高于全省 GDP 同期年均增长率。
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依据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关联的定量关系得广东2007年和2002年各产业部门的关联系数如表1。
可看出:文化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虽然比较小,但其后向关联系数却非常大。这表明,在广东省,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主要以带动为主,而推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消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投入产出理论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数量关系式得2007年和2002年各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如表2。
可见: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比较小,文化产业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不易因其他产业部门变化受到波及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达1.2489,即增加文化品制造业一单位,最终需求将带动全社会增加12489单位的产出,说明文化产业通过产业间波及效应影响其他部门较明显,文化产业变化一单位会相应引起其他各相关部门产生成倍的数量变化。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对广东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此行业的投资,将促进国民经济更快速发展。
从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根据投入产出相关理论,最终需求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决定总产出,最终需求结构直接决定总产出结构,总产出结构进而又会影响经济增加值,即GDP。故可算得四产业部门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如表3:
可看出:文化产业消费对广东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农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距就比较小。而分析其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可知,其对广东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小于国民经济对其拉动作用。故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作用,以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3 政策建议及注意问题
本文通过广东省2007年和2002年4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广东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文化产业主导作用正逐步凸显。且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对推动整个社会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提出建议,以期对广东经济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1)发展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上述对广东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文化消费对GDP的贡献不容忽视,它会带动相关产业部门发展,进而带动下一环节产业部门的发展,如此波及不断,推动经济成倍增长。而提升文化消费,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并以创新为驱动引发社会需求,带动文化内需增长。
(2)增加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带动作用只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文化作为一项投资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才应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因此,可运用资本市场运作手段,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融资意识和引资能力。通过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有效筹资机制。从而吸纳社会资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最终带来经济成倍增长。
(3)重视文化产业推动作用,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由表3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相比而言,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比它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要明显很多。这说明还未完全发挥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潜能,因此,我们应努力将文化发展与实践结合起来,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有效利用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业互动,充分结合信息网络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促使文化产业飞跃发展。
文化本意在于使人全面发展,人失去了其本性就与机器无异。故我们在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成果时不应一味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贡献多少,还应考虑文化对社会安定团结的贡献、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等,这样才更加完整、全面。
参考文献
[1]王玉潜,袁建文,李华.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89108.
[2]刘易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3]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J].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4]廖碧波.消费文化与经济增长[J].南华大学学报,2001,(4):1517.
关键词:流通产业;国民经济;协同效应
一.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效应
正相关协同效应。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消费和出口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地位,并且,对于生产、消费和出口来说,流通产业皆为三者关键的承接环节。从这方面来看,流通产业可以对生产与消费进行连接,更可促进出口增长,所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与消费、出口等环节中,可以起到引领市场和促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作用,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运转中发挥着正相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其产生很强劲的带动作用,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在发展与结构上的不断变强,流通产业的独立性日渐增强,不但推动着流通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更推动着流通产业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由此可见,国民经济与流通产业在协同效应上充分体现出正相关协同效应。交叉协同效应。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的交叉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比如,当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贡献时,随着流通产业价值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持续加快,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就业状况等方面也会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因为,流通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决定了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并能在就业增长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部具有明显交叉协同效应。并且,流通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上,其一般属于前向部门,提供的大部分产品均为生产服务型资料,而其他各产业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与产业竞争力增强方面,多是通过对这些生产服务型资料也就是通过流通产业而实现的。多层次协同效应。受到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主体层次性影响,其在协同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效应,并依次存在于企业与产业的各层级上。因此,从企业层次看,流通产业整体发展以各类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依托,而国民经济增长同样也会以这些流通企业的贡献为依托。从产业层次看,不仅各区域内产业结构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主导产业集群构成也会促使流通产业产生不同需求,进而对流通产业内部构成产生影响,深化流通产业规模变化。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流通产业在整体发展中,也会给区域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程度不一的各类层次。其中,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在其多层次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流通产业中人才与资源配置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同层次的效应,一般前者体现了国民经济在价值追求上的资本性要素,后者体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二.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间的协同度,也就成为两者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的状态或程度。而协同度的评价,则可通过模型的构建得以完成。对子系统进行划分。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可定义为A(A1,A2),其中A1指流通产业子系统,A2指国民经济子系统。对序参量进行选择。序参量指各子系统在相变前后产生的质的飞跃,在测算指标上为Ai(Ai1,Ai2,Ai3,……,Ain) j∈(1,n),用aij表示,在对应数值上为ci(ci1,ci2,ci3,……,cin),并且有bij≤cij≤αij,bij为cij的下限,αij为cij的上限。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刻画的指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正向指标,一类为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正比,逆向指标数值与系统有序程度呈反比,所以需要实施预处理。在正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cij-bij)/(αij-bij)(1)在逆向指标方面预处理值为:mij=(αij-cij)/(αij-bij) (2)mij∈(0,1),当该数字越大时,代表cij在系统有序方面“贡献”越大。子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在子系统Ai的有序度Pi上,其主要由各指标取值加以反映,各指标在子系统序参量上表现出不同作用,通过线性加权平均法进行求和。 (3)各指标权重wj的确定,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法进行。并且,在该环节中,对公式(3)可作如下定义:即子系统i序参量cij系统有序度。据此可知Pi∈(0,1),数值大小与子系统有序度高低呈正比。测算模型。根据以上模型,P1表示流通产业子系统有序度,P2表示国民经济系统有序度。当处于某个初始时刻t0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0;当处于其后某时刻t1时,在子系统有序度上为Pi1。若P11≥P10和P21≥P20同时成立,则可认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子系统达到了协同效应,且可将协同成熟度给予以下定义:,当P11≥P10且P21≥P20时,sig结果为1,否则其结果为-1。
三.实证分析
(一)对序参量实证指标进行选取
根据《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依托于规模性与结构性以及效率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用来反映流通产业能力。其中,规模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产业增加值(亿元),其二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其三为流通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其四为货运总量(万吨),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流通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该类指标主要对流通产业发展健康程度进行反映;效率指标的一个序参量,即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主要是对物流产业在资源配置状况上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反映。根据国内外学者在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评价指标,依托于总量性与结构性和效益性对三级指标进行设计,通过其测算国民经济子系统序参量。其中,总量指标下包括四大序参量:其一为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其二为资本形成总额(亿元),其三为进出口总额(亿元),其四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与发展进行反映;结构指标下包括两大序参量:其一为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其二为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该类指标主要对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情况进行反映;效益指标的序参量则为人均GDP,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衡量。
(二)结果分析
样本时间范围选择为1983-2016年的30多年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流通业统计年鉴》对流通产业子系统相关数据与国民经济子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整理。然后通过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两大子系统数据实施预处理,测算子系统序参量分量有序度,同时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两者协同度加以测算,得出表1和表2的结果。协同成熟度在变化范围上为[-1,1],当协同成熟度<0时,表明两个系统未达到协同发展;当其>0时表明其处于协同发展过程中,且数值越趋向于1,表明协同成熟度越高。同时,根据模型评价结果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方面可分为四个阶段,处于一个动态与不断完善的过程:1984-1990年为其协同发展初始阶段。该阶段是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个领域为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下大增,使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改革日益迫切,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市场调节力量开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被初步利用,此时的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所处阶段为粗放型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在市场化程度等局限性影响下,还没有步入正轨,流通产业发展程度也较低,两者的协同程度也较低。1991-2001年为其协同发展震荡调整阶段,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波动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自成为的首个问题,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也作了相应的战略调整,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该阶段中处于主导力量。同时,在初期,对流通渠道进行疏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流通体制开始转变,由以往统购统销体制,逐步转变为“三多一少”流通体制,减少了多余的流通环节。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该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在组织化程度上还较低,无法实现优势资源的集中与规模效益,制约了规模扩张,流通产业与我国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进入震荡调整阶段,协同程度时高时低。2002-2008年为协同发展低速扩张阶段,协同度保持在0.01左右。该阶段我国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推动流通产业发展各要素中,服务投入成为根本原因。这一阶段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第三产业上的需求档次与领域也日益多元化,连锁经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流通企业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经营组织方式,并且随着连锁商业的不断壮大,我国国民经济同样实现了稳步提升。与初期阶段与调整阶段相比,该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推动其协同演进的因素不断增加,阻碍其协同演进的因素日益减少。2009-2016年为其协同发展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度上开始急速上升。随着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开始全面开放,外资流通企业日益深入我国流通产业中,在我国流通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给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挑战,促使我国流通产业不断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虽然给我国流通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由于政府积极干预和转化危机,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演进上进入了急速扩张阶段,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与日俱增,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又给流通产业的快速稳定提供了支撑。
四.结论与建议
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明确。政府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且政府角色难以被其他市场主体所取代。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领,还应通过对协同发展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各项机制顺利实施。这不但要求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明确,对协同发展制度体制加以构建,而且还要增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约束与管理,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社会环境。流通市场环境持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确保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市场对资金流、商品流和劳动力等进行优化,才能做到流通网络全面覆盖,推动物流配送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有效衔接各种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建成现代化流通体系。因此,应该通过流通市场环境的持续完善,建立流通信息综合搜集、公布和分享平台,全程追溯流通产业各个环节。并对流通产业中破坏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搭建失信企业数据库,全面完善流通产业市场环境,推动流通产业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加强流通产业投资力度。在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时,应该对流通产业加强政府投资,同时通过放宽流通产业准入条件与领域,将社会资本引入流通产业,进而使得流通产业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激发全社会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活力,使流通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投资回报产业,以达到对国民经济中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的巩固,促使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在协同发展上的持续趋同。流通国际化步伐有序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国际化浪潮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重要地位。而流通产业要想提升自身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也必须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实施流通产业国际化战略,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对于国际流通产业而言,可加强对知名跨国流通产业的吸引,引导其在我国设立国际化采购分拨配送中心,鼓励国际著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国,使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对于我国流通产业而言,应积极与国际市场对接,对我国流通产业海外营销渠道进行拓展,鼓励我国流通产业将贸易链延伸到上游生产供应商领域,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国际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度。
参考文献:
1.郭敬哲.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4)
3.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
4.孙淑红.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发展中国家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0-2012年)[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作用;国民经济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国民的应有水平。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2005年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从9138.6亿元增加到7296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2005年的39.9%。其中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更是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0.7%,是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最高的一年。
然而,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均落后于世界相关国家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不仅远未达到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发展还相当不成熟。面对发达国家将会迅速进攻我国第三产业市场的趋势,无论从国内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国际化竞争程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外,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是很不相称的,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就业比重偏低,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与新兴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快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加入到第三产业的队伍中来,使第三产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并对提高杜会经济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信息行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杜会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神经脉络。信息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业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趋于成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产业部门,其就业人数已接近其本国劳动力的70%。所以,我国的信息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推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我们知道,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它可以为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为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还可以吸纳大批从
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证社会安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第三产业的突出地位和拉动一二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2.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目前,物质消费占支出的比重正逐渐缩小,精神消费比重逐年上升,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层级变化,体现多元化的现代综合消费。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消费社会化,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服务业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拉动力的增强,服务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对未来社会经济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迫切,尤其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下降趋势。我们需要有新的消费增长点,而根据国民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就是一个有待培植的消费增长点,它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几乎所有产业的进步。比如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就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餐饮、银行、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连锁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比较全面的。
3.可以扩大就业门路
第三产业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体,属于广阔的就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强调劳动者技能、技巧多样化,而对标准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上对就业者需求较宽、能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新兴产业。另外,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到2004年底,全社会从业人员共7302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6513万人,占50%;第二产业为16284万人,占22.3%;第三产业为20228万人,占27.7%。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为我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发展第三产业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过渡产生极为深刻的意义。
4.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1999年,我国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政策都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观光游、农村服务业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状况,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5.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行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服务的概念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几近是全方位的,因此服务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变化引导新需求,新需求酝酿新商机。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无疑为培育和拓展第三产业中全新的行业提供了灵感。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已不仅仅包含传统的餐饮、修理、零售行业,它还囊括了教育、金融、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等行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涉及面最广的产业,服务产业的不断创新与拓展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大致相当于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的水平。在这个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较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更是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春: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作用[J].经济工作导刊.2008第01期.
一、当前形势分析: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我们正面临着时代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现代科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21世纪,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利用高、精、尖、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己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科技知识的空前快速传播、转化应用和生产,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把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国家作为统一的市场,让有限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化的利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逐步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障碍,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合理的保护主义。世贸组织是全球经济的国际组织。中国加入了世贸,也就是在经济上参加了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放在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技、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各国的流动和配置,给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各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我国的农业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朱绍基总理在访问印尼时对记者说:“我国入世了,我们最担心的是农业。”
(三)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实现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会增强,在国际竞争中将会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纵观21世纪的当前形势,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这样才能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的势头,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品种不优,大路货多,缺乏名、优、特、稀、新品种,且深加工程度较低;
农业生产力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率不高;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自给半自给经济占相当比重;
农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肓半文肓数量大;
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发展很不平衡;
随着农业的变化,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农民的自渐扩大,会计信息失真。比如:假数量、假利润、假成本、假数安等的事件时常发生。这样最终农民不是为了收入更多的利润。
2、切实解决好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转变,农业部门要重点好如下几下问题: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产量虽然是上去了,但大多数是大路货,未能适应社会消费要求,农民增收困难,大大打击了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澳头镇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00元,2000年为3300元,增长率为3.18%。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是推进农业的坚强后盾。目前,我镇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过去靠手工耕作的模式,没有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极低。今后,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应用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是我镇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重点是要调整好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例,实现农林副渔全面发展,在区域布局上,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着力开发山地农业、沿海农业、外向型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作为对农业的扩展、农民经济的变化、体制的建立,这样经济管理工具的会计审核就是更应该加强会计工作,强化会计审核是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农业部门加强农业生产引导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作为农业生产的主管部门,在农业生产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业部门必须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会计审核为标准,努力推动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会计审核再上新台阶。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和农产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产和企业的首创精神,让企业和农产在农业生产中唱主角,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只是提供建议,进行宏观引导。
我镇农业部门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时,应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
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对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建设所需使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全面科学地编制土地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澳头镇是一个沿海地区、缓坡山地较少,但是要搞好地开发,做好同地开发文章前景诱人。为此,农业部门把全镇山地规划,山地用于发展龙眼、荔枝等水果,建成优质水果基地;和地改造种植速生率产林。拟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海洋养殖业已占了农民收入的80%,所以我们这个乡镇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为农产提供技术指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财富增长的根本源泉。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突飞猛进,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新形势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农业部门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动摇,继续引导农产走科技兴农的道路,鼓励农产进行科技创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分工和布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农科技术的推广、传播工作,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成立科技协会、水果协会、蔬菜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农产提供高、新、尖的农科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时,路溪镇农业部门建立了以镇农技服务站为中心,村委服务组、自然村服务点协调工作的三级农村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宽了服务面,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农民通过科学兴农的意识。
为农产提供信息服务。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农业生产要实现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信息技术点抓好市场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体系,通过向农民及时传播各种信息,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据统计,今年我镇农业部门先后为农产提供了市场上玉米、茄子、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信息,引导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对农产进行管理经验推介。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的好坏。农业部门可以举办培训班、典型推介、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管理推介给农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一)体育经济的发展直接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的组成中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是立国之本;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中的中坚力量。这两者的发展加快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进程,而体育经济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渐对国民经济提供比较直接的影响。尽管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就其发展势头来看大众对于竞技表演、健身活动和体育器材等消费有提高的趋势,这种态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体育产业的环境中来,使得体育产业得以不断扩大,可以说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
(二)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自从服务业这个分类出现后,服务业中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不是独立的。体育产业既然属于服务业中,它必然离不开通讯、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支持。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不会是孤立发展,它一定和这些产业有着联系,这样就产生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其它服务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种“发展”带动“发展”的模式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从促进中整合优势、拓宽服务行业的发展范围并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体育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使它位于产业链条的顶层,因此它的发展或多或少对制造业等相关行业会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对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产生推动作用。
(三)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国民经济是否真正发展,除了与GDP持续增长率有关之外,就业率的高低也是重要参考因素,反过来判断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量,除了其GDP增长的贡献率之外,也要对其在社会就业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1]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相比其它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较低级别,但级别低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它还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那么体育产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宽了道路,道路宽了最直接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为之服务的人员,即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多了,人均生产总值就提高了,最终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给予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四)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它的产生、发展直到今天的健身和竞技表演,体育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改善着人们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体育给予人拼搏进取、勇于面对、顽强毅力等品格,这些品格影响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求实进取的精神。体育在精神上给予人这么重要的价值,人对体育的关注也必然会更加紧密,这种关系使得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有了不断发展的人群、时间和空间。那么,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会给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赛、产品等。人们在体育中汲取的能量越多,体育带给人们的进步和发展就越大。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政府掌管的传统体制制约
体育产业主要由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两部分组成。而在中国这两个方面主要都是由政府掌控,都要服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虽然我国的体育市场化也在逐步推行,但大多数的比赛仍是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主办。这就容易造成赛后许多场馆要么被拆除,要么许多体育设施、设备都在赛后随意堆放或废弃闲置。所以我们更需要管理整合这些资源,或由企业出资赞助比赛,甚至修建场馆、购置体育设备器材,政府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例如,赛中企业可以进行广告宣传,赛后体育场馆由企业管理,并适当减免营业税收等。这样的方式,既可节省政府投资比赛的相关费用,又能使大众走进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对全民健身、大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更能为我国体育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产业的盲目扩张
随着体育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体育明星被大众所熟识和喜爱。中国飞人刘翔、小巨人姚明等体育明星常常以超级明星的形象出现,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往往体现在和他们相关的产品、设备和运动项目上,这是体育明星的商业广告价值的体现。这样的运营模式使得经销商很快就能将产品销售一空,经营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这种情况带来的弊端是运营商不求产品的升级换代,盲目地进行产业扩张,产品质量跟不上产业扩张的速度,久而久之让消费者感觉质量平平、价格过高,逐渐失去关注,致使一些民族的体育品牌破产或并购。这自然会对国家的体育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意识的缺失
21世纪初越南取得的经济成绩
1.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跨入21世纪以来,越南国民经济已连续四年出现递增性增长态势(见表1)。从越南经济各项指标来看,一是出口市场扩大,出口额激增,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提高;二是国内投资、消费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同时,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2.经济结构继续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外资和国内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产量的绝对值仍在增加,且增长平稳(见表2和表3)。农业的稳定发展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越南经济的稳定发展。
3.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以来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还债能力不断提高(见表4)。2001年财政收入100万亿盾,超过计划13%;2002年财政收入完成年计划的106.5%,约为73.9亿美元,同比增长7.8%;2003年财政收入不仅全面完成国家计划,而且连续第六年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1.3%。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率从2001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14.1%,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越南财政收支持续好转,是经济稳定发展的结果。它将在今后几年内,在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鼓励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和消饥减贫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4.社会投资踊跃。越南经济增长稳定,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利润预期乐观,投资踊跃。投资呈递增趋势。2000年越南国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8%;2001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达21.9%。2002年社会总投资额达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投资增长主要是受国内私人投资大增的推动。2002年,非国营企业投资额达3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私人投资约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003年社会总投资217.6万亿越盾(约合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国内资金占83.2%(国有56.5%,非国有26.7%),外资占16.8%。同期,外国投资也大幅度增加(见表5)。从投资和发展的关联性看,越南已形成国内积累—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摆脱了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表1 1997~2003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建设;拉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602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就是这句话对公路的意义进行了生动而通俗的说明。而高速公路则更是一种具有特别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公路。
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25万km,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审视世界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等特征的高速公路如同汽车一样,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我国建成了上海--嘉定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随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各地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始陆续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1万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据悉,“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而且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了高速公路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区域间的合作、投资环境的改善、交通出行的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对交通运输业的直接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具有以下特征:(1)是加快行车速度,使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100公里左右,这是普通公路的1-2倍;(2)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质量。由于路况好,路面开阔平整,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减少对车辆的损害,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3)交通流量加大,由于速度快,路况好,必然高速公路的车辆通过量大大提高;最后,则是高速公路的高安全性,由于高速公路的技术等级高,全立交,无混合交通干扰,全天候运行,安全优势是相当明显的。据统计,告诉公路事故率为一般公路的一成左右。
由于高速公路的以上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而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
(1)投资拉动。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带来的资金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征地拆迁费;②各种原材料的购买;③沿线庞大的工程队伍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将直接刺激当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我国,每投资1元,就可以带动3元以上的消费需求;④建设队伍的收入,当地人员不可避免地将参与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来。所有这些,都将对当地工业、农业、餐饮业、房屋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沿线地区金融业发展。按照施工段分布,资金存取方便的规律来看,会有一部分工程款在当地的银行内存放。这些工程款放在当地银行暂存所发挥的货币乘数效应,对解决资金紧缺有极大的作用,并增加了当地的有效信贷收入。
(3)则是长远的经济拉动。高速公路的建成,必将为当地的货物运输、人员来往带来便利,这将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效地降低了沿线地区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为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要。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成本过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的建设则能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有效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为城市间的往来带来了方便,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优势得到加强,在招商引资上更具有吸引力,改善了投资环境。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的升级。
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高速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沿线商业的繁荣。高速公路为促进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基础条件。高速公路缩短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减少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方便人员来往和技术交流,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商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视野。
沿线旅游业也在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得到了推动。高速公路不仅促进了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且促进了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加。
高速公路对沿线的影响最终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作为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经济带是一个产业、资金、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在其自身的演化进程中不断进行着物流、能量、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在空间布局的演化上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尤其是在经济带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带沿线的地域结构逐渐由聚集型转向扩散型。
高速公路的开通,对沿线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总体上促进沿线市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为沿线县区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优越交通条件;(2)带动了集贸市场建设,加速了商品流通。
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密切了沿线各地市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而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对外开放。由于受高速公路的波及,偏远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得以更多地被开发利用。还有就是人才和技术的资源开发,也为沿线地市的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沿线地市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经济带聚集,促进了人口、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非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密切了城市群体间的联系,推动了沿线的市镇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拓展了人们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地域观念、时间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强化了干部群众的开发意识和开拓意识,拓展了商业人士的视野。
高速公路建成后,为社会增加了运输生产能力。运输能力的增加既要直接消耗某些产品,又要间接消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会引起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这样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1)建设进程中,包括征用土地给居民带来的收入、拆迁给建筑工人带来的收入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建设队伍的工资收入;(2)投入使用中,带动沿线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沿线地区之间的经济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改善沿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布局为东多西少,为了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正在加紧对西部的公路实施改造,加快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建设,这将给沿线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将西部的资源更快捷的运到东部,而东部的高新技术、科技人才也能更方便的来到西部,为西部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政华,李旭宏.基于供需均衡分析的高速公路效益产生机理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4,(4).
[2]毛敏,喻翔,蒲云.高速公路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3,(2).
[3]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寇团明,李海斌.公路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