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43

学生管理制度化,是一种以制度化规范作为基本手段来调整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对学生实行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学校对于制度化管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普遍模式。但是在学生制度化管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1.1.1 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都制定有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然而在这些制度中,不难发现一些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例如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仪容仪表,不得穿着奇装异服。那么,什么才是奇装异服,如何去界定,制度中却没有具体说明;再比如,各类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请假制度,那么什么样的事由可以请假,请多长时间的假,请假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自己来进行判断。这些过于原则和笼统的制度规范,不仅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时,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而学生管理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也有损于学校制度的权威性。

1.1.2 制度的缺失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的细致、规范、有序,而且能有效地降低学生违规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重处罚,轻预防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各类制度中,基本都是事后处罚的措施规定,而缺少事前预防的措施规定。笔者认为,确立制度,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如何去严格地处理学生,而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不去触犯规则。这才是设立制度的最终目的。

1.1.3 制度的相对滞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着巨大地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日趋复杂。然而,面对新形势,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仍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陈旧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能发挥良好的规范作用,反而会因为制度的陈旧和不足,导致在出现新问题需要处理时,却“无法可依”,使学生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1.2 学生管理制度化中存在执行难问题

学校制度的权威,来自于制度的执行力。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并不能有效执行。例如,很多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违纪达到什么程度,就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但是,或由于一些人情关系,或为了避免家长纠缠,减少麻烦,或为了维护学校名誉,或为了保留生源,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现象,采取了“软处理”或变通的方法。表面上看达到了“和谐”,但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使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1.3 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学校,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主要是指学生的参与和监督。目前各类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学生,很难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更不用说对各项制度提出意见和看法。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生也很难成为制度是否正确合理执行的监督者。

2 对学生管理制度化的建议

2.1 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各类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学生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地做出调整和补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主的思想。各类管理制度既要有原则性的规定,也要具体的细化规定,做到各项管理措施均有章可循。

2.2 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和监督。各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适当地采取例如“听证会”、“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对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合理意见,应当在制度中予以反映。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制度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制度、了解制度的热情,有利于管理制度在学生中贯彻执行。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可邀请学生作为监督员,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同时继续加强学生申诉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委员会,培养学生委员。在具体处理申诉案件中,随机选择学生委员参与申诉全过程,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3 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发展人性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人性化管理。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是对制度化管理的淡化或忽视,而是在不违背管理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对个体的人性予以尊重和关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自我意识较强,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强制约束,自然会造成被管理者强烈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适时地采用人性化管理手段,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使其自觉地回归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这必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管理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分割开来,而应将人性化管理作为制度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制度化管理。

第2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学生管理工作 心理学

经常会听到一些班主任老师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既不像小孩那样地好管,又不像大学生那样地自觉,很多学生缺乏目标,行为自由散漫,很难管理。现在,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比以前确实有一定下降,给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难题,不仅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给学生树立目标,激励学生,以及要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有好多班主任都提出了好多很好的建议,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一些工作,有时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联系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结合心理学理论,浅谈几点体会。

一、期待效应的运用

期待效应,指的是教育中教师的期待、关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方面成绩的提高。这种效应,在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实际中是很常见的。与中学相比,职业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特别多,能否组织好这些活动,能否在各种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志气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它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这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中尤为重要。要获得理想的成绩,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学生的素质状况等,但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则完全在于班主任怎么开展工作了。

很多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大型比赛是运动会,因此能否在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将直接影响着这个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我担任班主任的一个班级,新生编班抽签时,刚好抽不到体育特招生,这对于运动会是很不利的,不仅要减少十几分的成绩,还将影响同学的信心,入学后的体育素质摸底测验也发现我班学生的素质一般。针对这种状况,我作了一番思考,在班里开了运动会训练动员会,告诉同学们,根据刚刚进行的体育素质测验结果看,我们班的体育素质在整个年级中是比较好的;有几位同学甚至接近那些体育特招生的水平,所以同学们不要以为我们没有特招生就比不过人家班,我们要利用我们的优势,争取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其实,上面讲的二个优势都不是很真实的,好在体育老师那里的材料学生不知道)。接着,我又提醒大家,素质好只是运动会取胜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要靠刻苦训练。毕竟大家都是一年级,分班是随机的,素质好坏不会相差很大,以往素质不太好的班级取得好成绩的先例很多。就这样,同学们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训练过程中我又多次暗示他们,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从训练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班同学的素质比其他班要高出一截(其实这也是善意的谎言),只要我们继续这样练下去,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是很有希望的。

在训练过程中,这个班的同学比任何一个班级都勤快,并且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信心,士气高昂,结果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年级冠军,其结果令很多人包括体育老师都感到意外。我想,如果开始时不那么做,而是客观地说出我班同学体育素质的真实情况,不采用激励和期待的做法,很难想象得出同学们的信心和训练热情会如此之高,比赛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这次运动会,我班在学校里打响了第一炮,所以后来的工作,尤其是许多大型活动的组织就显得省力多了。

二、利用动机的迁移作用

动机的迁移作用,是指利用学生原有的某一方面动机,开展相关的活动,把积极性迁移到另一方面的活动中来。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很重视这一原理的运用,班主任在很多方面也可借鉴。也许是“人无完人,金无足金”,许多班主任都遇到过那么一种不是规律的“规律”,即体育好的班级学习成绩和纪律往往比较差。其实,说它是一种“规律”,是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体育好的人往往不太愿意抓学习,说它不是规律,是因为体育好与学习差之间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体育好的班级并不一定学生真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既然这样,只要引导得法,学习是能上去的。运动会之后便是期中考试,因此要及时抓好工作重点的转移。运动会刚结束,我就在班上开了庆功会,同学们欢歌笑语,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会上我问大家,我们这次运动会取得胜利有哪些主要经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是同学们练得勤奋努力,有的说是大家信心足、士气高,还有的说在于全班同学的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最终统一为三点,并归结为公式“团结+信心+努力=成功”。这时,我话锋一转说,运动会的胜利,为我们班在全校的良好声誉打响了第一炮,而我们能不能长期保持和发扬这种好的声誉,光靠运动会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衡量一个班级的好坏总是全面的,包括学习、纪律以及其他活动的成绩,同学们取得成绩不容易,要发扬光大更不容易,接下去的期中考试是同学们进入学校后第一次考试,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也和其他班级拼搏一番,让人家看看,我们班不仅体育好,学习、纪律也不错。由于这时大家的情绪都很高,因此很容易响应这一“号召”,但不少人对此有顾虑,担心抓学习没有抓体育那样有把握,于是我趁势利导,问大家要把学习成绩抓上去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大家经过讨论,发现主要也是“团结、信心、努力”这三大法宝,因此我强调,我们靠这三大法宝取得了运动会的胜利,同样,大家把它运用于学习,也肯定会取得学习上的突破。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好胜心都很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班的各方面都走在年级前列,于是同学们的学习也更加认真了,在抓学习的同时抓纪律也就变得很容易,因此,这个班的学生在期中考试和以后的每次大考中成绩都很好,在学校里打破了“体育好的班级学习成绩差”的惯例。我还把这一做法运用于组织其他大型活动和比赛的动员工作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无怪乎有些人会诧异:这个班的学生怎么样样都这么好?也许,秘诀就在这里吧。

三、多给学生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

第3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民主意识;分析研究 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广大班主任教师面对着青春期躁动的学生群体,管理难度明显加大。以往粗暴式的家长制管理方法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班级管理工作容易陷于混乱境地。在这一背景下,提倡民主管理、让民主成为整个班级教育工作的主旋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并集中学生的智慧,将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能够为广大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管理中的民主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育管理理念上体现民主意识

要想发挥民主管理模式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要从教师的理念转变开始。许多初中班主任教师习惯于将自己当做家长、管理者、主宰的角色,将学生当做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自己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这样的理念不利于民主管理模式的有效开展。要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推行民主模式,教师首先,将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在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格上平等,享有同等权利的教育对象,教师要与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交流,以这样的理念来组织整个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其次,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要真正放下架子推行民主,凡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民主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轻易地下结论、定调子,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民主讨论决策,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进行方向与原则的把握,保证整个班级运行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同时,对其中一些异常状况进行纠正,让民主模式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另外,在民主管理模式中,广大教师还要正确把握好民主的度,该放手的要及时放手,该教师把握的要牢牢抓在手中,对整个班级管理与运行起到有效掌控的目标,使学生民主意识得到发挥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对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

二、班级管理决策上体现民主意识

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许多方面的决策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不能盲目拍板,或者依靠几个班级干部就进行了决策。民主决策应当体现教师与班级干部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但更多的是要听取全体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在班级各项决策的制订过程中,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决策,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或选举的方式完成最终的决策走向。例如,在重阳节纪念活动的方案上,许多学生观点并不一致,有建议分小组进行走访慰问活动的,也有建议以班级为整体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的。针对这样的不同观点,笔者将决定权交给学生,由持有不同观点的小组代表分别制订各自的活动方案,在班会上进行详细阐述,然后由全班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最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活动方案。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使活动的方案能够尊重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在争取的过程中了解到不足,愉快地接受了方案。由此可见,学生民主决策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工作的落实与推进。

三、各种活动组织上体现民主意识

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以及班级结合各种节日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纪念庆祝活动,如临近元旦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元旦晚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笔者摒弃了以往自己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安排节目的工作方式,将活动组织权交给学生。由班长牵头,班委会成员参与组成活动领导小组,对小组每一成员进行分工。有负责环境布置的,有负责物品采购的,有负责声乐类节目组织的,有负责器乐类节目组织的,有负责相声小品类节目组织的等等。对学生进行民主分工之后,由他们各自发掘人才,整合资源进行优选,整个活动的组织都是放手让学生民主策划、组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在各个板块的筹备工作中,学生都表现出了较大的激情和干劲,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去完善节目,提高环境布置效果,整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班级制度完善上体现民主意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完善的制度具有保障和约束作用,也能够为班级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提供促进作用。相对于学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在班级制度的完善过程中,笔者也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要求班委会制订出班级管理制度的初稿,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或是印发给每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完善建议,共同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完善出谋划策。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班委会进行第二轮完善修改,将学生建议中合理部分吸纳进去,重新形成意见稿,由班长代表班委会在全班进行通报,由全班学生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同意方可成为班级正式制度。在这样的完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的智慧得到了有效地发挥,民主的模式让学生在班级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提高了参与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遵章守纪意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民主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班级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广大教师应当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际积极推行民主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角,从而有效提高班级运行成效。

参考文献:

[1]洪叶剑.让班干成为班级管理的生力军[J].法制与社会,2009(20).

第4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影响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院校在教学规模以及教学工作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学生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成为了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院校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多是采用约束的方式,制度在制订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对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甚至一项制度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仍然没有相应的改观。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管理的效果,甚至偏离了制度订立的初衷。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情况

1.1 学校行政部门的参与情况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机构,同时也是制度订立的主要参与者,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其地位具有不可代替性。作为教育机构,在办学理念上依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念的落实却比较困难,没有具体的制度作为支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但实际情况上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1.2 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

从理论层面而言,学生作为被管理的一方,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制订的民主,科学,公平性。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校方没有为此提供有效的途径,家长在意识层面也没意识到自己作为监护人参与被监护人管理制度制订的合理性。在学生没有违反学校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家长都不会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没有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去,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个体存在而具有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

1.3 教师参与情况

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前线,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判断,发挥引导作用。但实际情况中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不会留意学生管理方面的事情。在潜意识中认为管理是管理部门的工作,自己主要的职责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通常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了解相应的制度。学校在制度制订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会征求教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而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同时决策者在制度订立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特别重视。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

从理论场面上来看,参与教学的各主体都能有效的参与到制度的制订工作中来,制度在可行性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学校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制度的科学合理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时候,制度从某些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学校的想法,甚至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多方参与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制度在制订过程中不会由于受到制订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而偏离了最初目的。学校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教学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在制度订立的时候,相关方面因素不会被考虑进去。管理制度过分强调了对于学生的约束,而没有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达成结果时,通常是采用强制执行的方式。

家长及学生参与对制度订立的影响。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力也有责任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二者在看待问题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不同,得到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差异的存在通常就是需要考虑并进行变革的地方。同时,家长的参与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作为制度适用的对象,学生参与是重要的环节。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更多的是保障与服务。学生参与能够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带到制度制订及改善的环节中来,让制度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增强制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而不是现实中通过单方面约束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历史上,大治水先是采用了“堵”的方法,后来发现“疏通”更加有效,那么在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不能单纯的讲求约束性质的管理,更多的是要考虑到疏导性质的引导。

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参与制度的确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判断,保证制度在内容方面的合理性。

3 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制度的确立要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否则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与对立。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部门,应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思想意识方面要从传统的管理向服务和保障方面转变,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来,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建议。就参与的方式而言可以是参加学生管理工作,或者是提供建议发挥监督的作用。

学校要提供家长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程序,家长发挥自身建议与监督的作用。

学生在制度制订方面相对而言是弱势的一方,意见往往得不到决策者的重视。学生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向管理工作者表达群体诉求。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同时以学生作为媒介,减小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减少矛盾与对立,也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参与的方式有多种,如学生会,学生评教,学生事务公开,听证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代会制度等等。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W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热情,以某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在线问卷对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于现有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个人对于学生参与工作的态度,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反映渠道等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2.5%的同学表示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对于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有55.7%有学生表示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有61.6%的学生表示相信可以做好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高校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如制度确立的过程参与主体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不同的主体代表的是不同利益,只有有效的结合各方面的诉求,才能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

第5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概念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在我国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被误认为是“形式法治”。即在西方法文化“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经过我国传统实用性思维的加工、处理,将西方法治思想中支撑其信仰存在的内在精神与理念予以删除,仅将其作为制度层面的法律予以保留。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法治不仅包含“形式法治”,还包含实质法治。单纯的形式法治已经难以指导我国社会法治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期待实质法治的实现。法治不同于人治,主要是指伴随社会民主化、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通过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对公权力予以控制,进而保障私权利最大程度实现的治理模式。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概念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试图通过对高校所享有的管理权予以限制,从而保障其享有的管理权能够有效运用,进而实现保护学生权益的最大化。即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主要是指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应当在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完善学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学生管理过程的进一步规范,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伴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学生与高校争讼案例的不断增多,致使高校管理者开始思考原有治理过程中曾运用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是否出现问题。尤其是在依法治校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更加关注自身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护以及高校在治理过程中是否侵犯其切身利益,由此导致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相关立法的缺位

由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立法没有得到及时修订,并且在其规范中针对学生管理的条文也多以宣讲性为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例如,执法主体的模糊规定,往往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各主体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与此相关的部分上位法缺位,致使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推进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制定与学生管理有关的规范。虽然新增“立法”从数量上颇为可观,但就其质量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从内容上看,多体现为与其上位法冲突或者抵触的情形,从而致使规范本身丧失合法性。其次,从形式上看,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主要体现为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事项有不同的规定,以致该具体规定无法具体适用或者难以操作执行。最后,从程序上看,多缺乏必要程序,例如制定规范时缺乏相关调研、论证以及征求意见等民主情形,从而导致此类规范一经推出便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正当程序的缺失

高校学生管理的上述“立法”规定,多体现为“重实体,轻程序”,即不少高校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因其对实体与程序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理解,致使对正当程序的价值观念予以忽略,仅对关涉当事人实体权利的部分予以明确规定。实践中,程序规定的缺位以及未对程序予以合理关注,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按程序办事,多体现为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即管理者所应依据的程序多因人、因事、因时而被恣意改变。此种情形对于学生而言,因未明确规定其参与、监督以及救济等方面的程序权利,导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权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制约,从而导致实体正义无法得到实现。正当法律程序的缺失影响并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进程,主要体现于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往往将学生作为客体,而常常将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且多采取以命令或者告知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学生受处分多表现为一般的告知,往往缺乏听取申辩、举行听证等有效民主管理的方式。

(三)权利救济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体现于学生权利救济渠道的进一步畅通,主要指在高校学生管理纠纷发生后包括学生提出申诉、提起民事或者行政诉讼在内的一般救济途径的行使均存在一定的阻碍。例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部分高校的规章制度均对申诉制度做出了规定,但因其规定本身不明确、缺乏不可操作性,在难以保障申诉公正、合理的情形下,致使这一机制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而民事诉讼本应作为学生实现权利救济的主要途径,但却受民事诉讼法只调整处理平等主体之间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案范围的规制,将学生管理过程中涉及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以外的部分纠纷未在民事诉讼法中予以规定。即对于这部分案件提起的民事诉讼,法院一般会裁定不予受理。其中,这类案件的典型如学生诉高校未授予其学位的案件,致使各地法院在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多作为行政诉讼予以处理,但仍有一部分案件被法院以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不予受理。具体而言,以上三种权利救济方式未充分发挥其效用,若仅仅通过此三种方式也难以充分解决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纠纷,并且学生权利救济问题未得到充分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完善

针对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管理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的理念,通过采取健全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建构正当管理程序以及完善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等方式,真正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完善。

(一)健全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主要是指建立新的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以及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首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在高校内部主要体现为依法治校,即其所依之法并未完全覆盖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部内容,应在结合我国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类似于考试作弊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应当建立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适应的程序性立法,使其上述法律中明显体现为宣讲性的条文具有具体运行、操作的可能性。其次,针对颁布较早、修订次数少或者尚未修订过的《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而言,立法不仅表现为严重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还表现为背离了原有的立法初衷、立法目的以及立法理念。现阶段为了贯彻依法治校的进一步推进,应在服务学生以及维护学生权益相关理念的指导下加大对相关立法的修订与完善。最后,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是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高校内部的“法”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民主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主要体现于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应违背宪法、法律的规定,且应当在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制下,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合理性原则主要是指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公平、公正,合乎情理,不能仅因学生上课偶尔低声说话、迟到或者早退等情形就给予学生严重警告或者留校察看等处分。民主性原则是指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听取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还要考虑征求在管理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被管理的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致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加符合实际,进而保障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广大学生认同。

(二)建构正当管理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深受自然正义观念的影响,最早提出于英国的《自由大》,其后在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将正当法律程序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不仅体现为有利于解决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促进高校学生之间权利的实现,还体现于在实现管理者之间权力制衡的基础上规范双方基本权利。在依法治校下的高校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加强管理者的程序意识,即应当将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实体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程序正义也应当予以实现。在实现学生管理实体正义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强调学生应当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例如享有针对处分的申辩、听证等权利。建构正当管理程序有利于保障学生管理活动严格依照既定的正当法律程序运行,从而实现处理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进而实现学生权益保护的最大化。

第6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障碍;管理;成长

本文所谈的心理障碍学生,非一般意义的心理问题,更多指的是脑部有病理性变化或病后留有后遗症,或因意外伤害、刺激导致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近两年,中职学校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后,心理障碍学生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更多的因器质性病源引起的心理障碍学生,给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这类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心理障碍学生的表现

上述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时常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思维不够清晰、言语和沟通有障碍,同学不愿与其交往;二是容易胡思乱想、敏感、易怒,常常怀疑别人的言语是在评论、针对他,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情绪难以自控,稍不如意或与同学有摩擦,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行为失控,大喊大叫,易走极端,有过激行为,如摔课桌椅、破坏公物,威胁同学,甚至有割腕等自虐自残行为;四是道德行为失范,存在危害他人的潜在危害。

二、心理障碍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①对班级的影响。心理障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其行为表现首先给所在集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学怕这类学生受刺激,发生问题对自己不利,普遍有压抑情绪,群体氛围有时不正常,难觅活泼、欢愉的气氛。②对班主任的影响。班级中有这类学生,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和压力特别大,如担心问题学生出意外、担心其他同学受伤害,还面临着学校层面的考核,整日里提心吊胆。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平常就有很大压力的班主任这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善后处理工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假如碰上不好沟通、不配合的家长,往往是筋疲力尽、挫伤了工作的激情、热情,连逃离工作岗位的想法都有了。③对学校的影响。一旦发生意外,无论责任归责哪一方,学校或多或少必受影响。哪怕不用承担责任,也要督促协调处理善后工作,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严重点说,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拖垮一个班集体、一个班主任,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心理障碍学生管理存在的困难

心理障碍学生的管理是个难题,表现在:一是问题发生的突发性。因生理、心理条件所致,这类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远离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亲人和朋友,孤单、无助、焦虑、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素质极易表露出来,发生事件难以预见和控制。二是家长与学校的认识存在差异。这类学生的家长有的缺乏相应的认识,没意识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障碍;有的家长不认同校方所反映的学生的极端表现是心理障碍所致,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环境、同学关系的变化,或者埋怨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法,或其他同学的挑衅;更有家长指责学校没有能力管教好他们的孩子,表示对中职教育很失望,他们不能理解普通中职学校不是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也不是心理教育专家,承担不了特殊教育的功能;有的家长虽默认自家的孩子有心理障碍,但可能自己想甩包袱,依赖学校来管理,就算发生问题,也不想轻易把学生带走。三是学校处理无规可循。一旦收了这类学生,因上级文件没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和规定,硬性清退无规可循,不好操作,留下来有时又是一个管理难题。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帮助这些学生健康成长。

四、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管理的思考

反思中职学校心理障碍学生的客观存在,又不具备特殊教育机构给这类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育,他们又确实给学生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那么,正视问题,妥善管理,积极应对,是做好此类学生管理的根本办法。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意见。

第一,把好招生第一关。招生部门在生源的招收上可设一底线,通过简单的交谈、填表报名等方法考察学生,及早发现心理障碍学生,判断是否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否则可委婉地建议家长再做选择,如选择特殊教育机构。

第二,把握军训考察期。军训期间,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机会较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现怪异的,应及时汇报。学校管理部门要果断处理,与家长沟通,说明情况,建议再联系合适的教育机构。这时候,学生入学时间尚短,对学校还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家长也不好回避小孩的问题,这比时间长了再处理更主动、更有优势。

第三,重视日常的管理。心理障碍学生如因发现不及时或劝退有困难,留在学校已成事实,作为校方就要加强此类学生的管理,促其健康成长。

①班主任的管理。1)未雨绸缪,引导当先。在班集体中倡导给心理障碍学生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教育学生不要取笑、嘲讽、刺激他们,减少问题发生。2)密切关注,疏导沟通。通过多种渠道,密切关注此类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异常举动,进行必要的沟通、心理辅导等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3)掌握信息,及时处理。班主任要主动与此类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掌握其心理问题的根源,为日后处理问题多做积累。一旦发生问题,要及时掌握情况、报告学校、联系家长进行处理。

②学校的管理。1)制度先行,应急干预。学校要依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给学生管理人员明确的指引,及时主动处理问题,减少各方影响。2)取得共识,家校共管。学校要积极创建平台,加强与心理障碍学生家长的沟通,进行心理教育的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说服家长积极面对,把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3)借助机构,咨询辅导。学校可邀请心理辅导机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建立档案,跟踪治疗,减少问题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和谐、平安与稳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樊敏.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及调适[J].教学与管理,2010(11).

第7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一、创新投入机制,实现多元保障

创办寄宿制小学以来,县政府除保证正常的教育投入外,每年又挤出专款用于保证寄宿制小学正常运转,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

二、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1.试行生活教师制。每班级聘任生活教师,指导学生管理宿舍内务和学会生活自理等等,做到既是老师又学生的兼职父母。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职员工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有《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积分制度》《班主任工作职责量化管理方案》《生活教师工作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等等。

3.细化学伙食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伙食的管理实行“五常法”管理模式(工作常组织、每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务常规范、人人常自律)。

4.强化将安全法制教育。学生在校内的一切活动,都渗透安全管理,不留盲点。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老师陪伴不许外出。凡是学校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都要有安全预案。学校在夜间统一开灯、关灯,在学生宿舍内做到“三无”(无电线头、无火柴、无蜡烛)。每周五学生离校前以班为单位班主任清点离校学生人数并记录。此外,经常邀请了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对师生进行安全以及法制教育。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注重共同管理。为了加强与家长等沟通,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填写家校联系卡。校内设置公用电活和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利用家长探视学生等机会,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发现学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

第8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不容乐观

一方面,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传统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在被迫经历一场顺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因此,学生管理观念必然随之发生转变: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从“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转变,倡导和强化服务职能、树立权利至上的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树立法治观念、摒弃传统人治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开辟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激发他们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

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教育规范性文件要符合法治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从近几年职业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引发的司法案例来看,人性尊严正在从一种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正义与平等,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尊严的确认和维护。

然而,有些职业院校有关学生管理规定总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过于严厉,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

在实体上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对学生合法权益作出种种限制,实行人治管理,漠视学生权利,特别是一些对学生作退学处理、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的规定条件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在程序上,缺乏正当程序观念,程序性规范十分不完善甚至是空白;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等等。

因此,推进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必须从实体和程序上进行规制,在救济制度上加以完善。

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条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授权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并以此进行管理,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但该条款是典型的“空白授权”的法律条款,这种立法概括性空白授权的缺陷,导致现实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权行使混乱甚至违法。

规范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上位法的规定(包括原则、精神)相一致,不得抵触。尤其是不得对受教育者受教育权等宪法性权利作出限制和剥夺的规定,不得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进行任意配置。同时学生有权参与和监督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学校应广泛地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通过举行听证会、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倾听和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落实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要防止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所作的处理和处分规定超出法律规定范围,明显加重学生的义务、限制学生的权利。

此外还要遵循比例原则,职业院校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对学生作出不利处理或处分时,应当充分考量育人目的与管理手段之间的适度比例,注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要教育人,学校要从帮助和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完善学生救济制度

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内容。

有权利就必然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权利的事前保障,还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一个人的权利的存亡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受到侵犯,是否有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更在于它受到侵犯后能否有完善的救济途径得以恢复和实现。

因此,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推进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不可或缺的举措。

一是建立学生申诉制度,这是职业院校推进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学生权利、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保障。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了学生的申诉权利,因此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接受学生申诉,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就成为学校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第9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有关要求,特此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标准规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各种会议的内容、会议召集人、会议时间。

第三条 参会人员应遵守会议制度。

第二章 管理内容

第四条 学生工作月会

(一)学生工作月会内容

1.各系汇报本系学生工作的主要情况和重大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经验交流。

2.学工部(处)、团委小结上月工作情况,按工作要点布置本月主要工作。

3.分析研究近期学生重点、热点的问题,提出工作措施。

4.讨论学生表彰、违纪处理、撤销违纪学生的处分等事宜。

5.保卫处对学生安全隐患、安全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6.学生宿舍管理情况通报,提出要求。

(二)主持人

分管学生工作领导

(二)参加人

学工部(处)、各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全体辅导员,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

(三)时间

每月一次,必要时可临时召开。

第五条 学工部(处)会议

(一)学生工作周例会内容

1.传达、贯彻上级和学校有关的会议、指示精神。

2.各系通报本系学生工作情况。

3.布置本周主要工作任务。

(二) 主持

学工部(处)

(三) 参加人

各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学工部(处)有关人员。

(四) 时间

每周星期二下午,必要时临时召开会议。

第六条 学生班会

(一)内容

1.总结本周本班各方面情况: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与违纪处分、强调学生行为规范、班费开支情况等。

2.传达布置校、系两级学生教育、学生工作内容。

3.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或学生开展自主教育活动。

4.讨论班级内事务。

(二)主持人

辅导员或学生班干部。

(三)时间

每周一次。

第七条 全校学生大会

(一)内容

1.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总结。

2 .布置全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表彰校级学生先进,通报受上级表彰的学生先进情况。

4.通报重大学生事件及公布处理决定。

5.全校性重大学生活动的组织动员。

6.宣布重大的学生违纪处理决定。开展全校性的法制教育。

(二)主持人

学工部(处)

(三)时间

每学期一至二次,必要临时召开会议。

第八条 学生干部会议

(一)内容

1.向学生干部传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指导思想。

2.听取学生干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对学生干部工作进行总结、指导,进行学生干部培训。

4.重大学生活动布置,学生工作经验交流。

(二)主持人

学工部(处)或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