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第1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 ;高热惊厥; 治疗; 护理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WANG You-fang

(Hanchua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anchuan 4316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MethodsIn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30 cases of pediatric emergency were 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30 cases of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atients had effective health care effect, eventually recovered,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The medical staff must 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 to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panic, try to shorten the time of anoxia, avoid permanent brain damage.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Nursing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其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发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2/3患儿易复发。该病病情十分危重,且起病非常急,如果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医护措施,就会使患儿的脑部出现缺氧性损伤,更有甚者会使小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应当不断对小儿发热惊厥的救治与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完善,确保患儿生命健康。我院自2010年以来,共收治高热惊厥患儿30例,因处理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患儿均顺利康复。现将我们的急诊救护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发热惊厥患儿30例,其中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14例,其年龄1岁以内11人,1~3岁12人,3岁以上8人;有6例患儿在24小时内惊厥发生2次,有3例患儿在24h内惊厥发生3次甚至4 次,其余24例患儿在24h内惊厥1次。

1.2 临床症状30例患儿均在一段时间的发热后,突然丧失意识,眼球固定上翻或是斜视,头往后方仰、四肢或是面部的肌肉群出现阵挛性和强直性抽搐,由120送来我院,或者由儿科输液室转至抢救室。惊厥发作时,有20例患儿的体温高于39.0℃,1例患儿的体温在37.9~38.4℃,9例患儿的体温在38.5~39.0℃。

1.3 方法

1.3.1 保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如果小儿出现惊厥,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置入包有纱布的压舌板,防止患儿咬伤自己的舌头,并打开患儿气道,必要时可使用开口器打开紧闭的牙关,若患儿出现舌后坠,可使用舌钳将舌拉出,置入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以防止患儿出现窒息。

1.3.2 保持患儿头部偏于一边清除患儿口中的唾液、痰液等异物清除,以避免引起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1.3.3 止痉镇静是终止患儿惊厥症状最快的方法。使用地西泮来对患儿的惊厥症状进行控制,因其可静脉用药,起效快,单次的应用剂量应根据小儿体质量控制在每千克0.05~0.1mg,同时加入5%的葡萄糖进行滴注。当患儿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控制,应根据患儿体质量使其口服每千克3~5mg的苯巴比妥,口服2~3次/d。用药一直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避免复发。

1.3.4 采取降温尽快采取降温措施,使患儿的体温降低,高热惊厥的患儿发热是导致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保证患儿生命安全之后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降温药物,以防止惊厥症状的再次发作,反复发作的惊厥将给患儿带来许多的远期并发症。

1.3.5 纠正电解质紊乱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高热惊厥患儿与血清钠关系密切,原因是高热惊厥身体处于应激状念,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是受副交感神经抑制的,结果ADH分泌增加导致低钠血症。因此,在常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时,必须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1-2]。

1.4 护理措施

1.4.1一般护理保持救治环境的安静,光线适宜,避免不良刺激;小儿发热时给予减少包被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给予温水擦洗,保持小儿皮肤的清洁。注意口腔护理,可使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合并肺炎的患儿定时给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口腔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清洁或者负压吸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若再次出现惊厥症状立即给予处理,监测患儿体温,心率,血压,尿量变化,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

1.4.2 健康指导向小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讲解小儿惊厥时的家庭及院外急救的简单方法,以及医院的治疗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避免惊厥再次发生,或发生时家长的惊慌失措,以便更好地配合抢救,告之患儿家属患儿发热期间需给予清淡饮食,多饮水,进食蔬菜水果。

2 结果

所有30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医护效果,最终痊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小儿发热惊厥最多数原因为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最为常见[3] ,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的大量随访发现,发热惊厥长时间发作或多次复发会造成脑缺血缺氧,对脑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导致癫痫、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等[4]因此对高热惊厥患儿合理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避免惊厥症状复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长期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对于患儿高热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出现惊厥状态,则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鸿鑫,阮净.血清钠浓度和发热惊厥的关系[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3):163.

[2]李振聪。小儿高热惊厥与血清钠浓度12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07,36(13):1345.

第2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热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症状严重时,可使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等情况,患儿家长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愿望与需求,并结合临床护理的经验,给予患儿最佳、有效的护理[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在2-1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患儿就诊的体温在38-39.8℃,平均温度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是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组,所以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数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①提出问题:第一,给予患儿退热药物30分钟后,仍没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家长心里会很焦灼,易引发护患矛盾。第二,当患儿熟睡时,仍采用肛温测量方法,易引发家长不满,也不利于患儿恢复。②需要解决问题:第一,肛温与腋温的差异。第二,对于病情不同的发热患儿,应采取的降温措施。第三,降温措施实施后起效时间应为多少。③循证支持:采用退热、体温、发热、小儿等关键词,从知网查询文献47篇,根据文献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与患儿具体情况,确定结论。④护理干预:第一,体温测量方法。有资料报道[2],对997例患儿进行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体温差异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25℃时,肛温比腋温高0.3℃,若外界温度低于25℃时,腋下温度与肛温相差较多且不固定。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将室温调整为25℃,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肛温测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另外在患儿熟睡时,采取腋温测量方法,结果酌情加上0.3-0.5℃做为患儿的体温测量值;在患儿清醒时,采用肛温的测量方法。第二,退热方法: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讲解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及体温骤降危害等,缓解其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对体温≤38.5℃的患儿,暂不给予退热药物,指导其多饮水及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患儿体温≥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的酒精擦浴。对超高热且伴全身的中度症状患儿,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暂不给予退热药物。对四肢冰凉症状的患儿,采取药物降温治疗,给予保暖。对始终不能够退热的患儿,重复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并补充水分。第三,体温测量的时间:物理降温后30分钟给予患儿测量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给予患儿测量体温[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将χ±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常感染的部位为鼻腔、喉、咽等,其病发率较高且不受条件的约束[4]。若患儿高热处理不当,会造成脑部、肾脏等器官损害[5]。我们在采用循证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发热因素给予综合性考虑,同时采取了较多预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与家长的满意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肛温测量方法,因其忽视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酒精擦浴降温方法,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儿身体大面积接触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热散发。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8(03):23-24.

[2]刘桂苹.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02):157-158.

[3]许逢梅.例谈询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1):109-110.

第3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烧伤;高热;护理

Child Burn Fever after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WANG Xu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 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utcome of designated monitoring and nursing over severely febrile children after burn injury. Methods 346 cases of febrile children, 4 months to 7 years in age, who had suffered burns or scald injury and been hospitalized in 2013 were included in the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during varies burns treatment phas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applying the designated febrile phase nursing, oral intake and IV strategies adjustments. Conclusion Timely and effective children nursing procedures for dealing with symptomatic fever and treating burns result in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efficacy, thus better quality rehabilitation is achieved.

Key words:Children with burn injury;Febrile;Nursing

小儿在烧、烫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高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持续高热不仅会加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且以增加热能消耗的形式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烫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做好发热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我院2013年1~12月共收治小儿烧、烫伤346例,其中男189例,女157例,年龄4个月~7岁。烧伤面积2%~70%,烧伤深度Ⅱ°~Ⅲ°(Ⅱ度266例占76.9%,Ⅲ°80例占23.1%)。3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现将小儿烧、烫伤后合并发热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烧、烫伤发热机理、发热类型及发热原因

1.1 发热机理 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及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一旦烧、烫伤很容易引起发热, 据国外报道,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2]。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对烧、烫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

1.2 发热类型 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0℃以上),以间歇热型为主,体温高低不一,体温可突然增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而后又隔数小时或1~2h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周而复始。

1.3 发热原因

1.3.1 创面感染发热 烧、烫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表现为局部创面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烫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6],引起发热。

1.3.2 渗出液的吸收热 在烧、烫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患者出现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h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的电解质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产生吸收热。

1.3.3 换药热 在烧、烫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7]。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h。

1.3.4 肺部感染 儿童烧、烫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产生高热。

1.3.5 水电解质紊乱 烧、烫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1.3.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本身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持续大型红外线照射保暖,极易出现发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护理

2.1 护理措施 对体温在39.0℃以下的患儿一般不主张药物降温,适当给予物理降温,常采取温水擦浴,因高热初期多伴有寒战,不宜使用冰水降温,而采取温水擦浴,寒战消失后可采取冰袋放置在大血管和额头处冷敷。一般不采取酒精擦浴,因酒精气味比较浓,对孩子刺激性大,小儿难以接受。

对体温超过39℃以上的患儿,可采取药物降温,高热患儿较多见于高渗性脱水、酸中毒等。对体质较弱的患儿用药一定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主要选择口服药物如:布洛芬口服给药,对体质较强的患儿,常采用赖安匹林常用量静脉输入。同时加强饮食护理,给予清淡高蛋白饮食如:果汁、牛奶、鱼汤等,鼓励患者多饮水。

2.2补充液体量 小儿烧、烫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的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8]。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2.3加强创面处理 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烫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受压创面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2.4 生命体征观察 对发生惊厥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脉博是否规则,观察速率和强度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5 监测水电能质平衡 患儿因烧、烫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速度和质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分集中地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测。

2.6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要遵医嘱按时现配现用,并准确按照保证有效血药浓度,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避免引起二重感染,可行创面培养或血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7 保护性隔离 特重烧、烫伤患儿住单间隔离病房,保持房间的空气清新,安静。开窗通风1~2次/d,15~20min/次,臭氧消毒机消毒2次/d,不低于30min/次,室温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50%~60%,每班用消毒液湿抹地板台面,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换专用鞋,防止发生创面感染,限制探视人员。

2.8 加强饮食护理 能口服尽量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9],如:牛奶、鱼汤、鸡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维生素等的及时补充。每日需要量,可根据烧伤程度不同进行计算[10],合理给予补充,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2.9 生活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清洁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烧伤患儿大、小便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创面,大、小便完毕注意擦洗干净,避免引起感染而发生高热。高热患儿进行降温时应注意监测体温,观察体温下降情况,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2.10 健康教育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11],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过高热,甚至热惊厥。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过高热惊厥的发生。

3讨论

3.1 首先与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善,特别是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12],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抽搐,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可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3.2 其次烧、烫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婴幼儿烧、烫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了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至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刘凤侠,孙动梅,张 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 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 黎 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1.

[4]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4] 周 芳,龚海兰,雷 萌,等.小儿烧伤并发高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1.

[6] 黎 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9-80.

[7] 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8] 陈 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0,17(2):27.

[9]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4-329.

[10] 张红香,孙 杰.小儿烧伤发热降温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3.

第4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一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孩24例,女孩18例。发病年龄为6个月一7岁。其中6个月一1岁31例,1岁一3岁8例,3岁一6岁2例,6岁以上1例。所有患儿全部符合高热惊厥的相关诊断标准。小儿惊厥发生时的体温在38℃以下4例,38℃一39~C12例,39℃一40~C26例。经过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全部治愈康复出院。

    2观察护理

    2.1急救护理

    ①首先应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立即对患儿口腔内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避免出现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现象,维持患儿充分通气,避免出现低氧及高碳酸血症。

    ②对患儿给予氧气吸入,改善患儿组织缺氧情况。可采取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吸氧。一旦患儿出现窒息情况,要马上进行人工呼吸,解决患儿组织缺氧问题。③采用必要的止痉措施。患儿出现长时间惊厥,可能引发缺氧性脑病,应尽快控制病情发作。可待用针刺止痉和药物止痉两种方法,确保在最短时间实现减轻或停止惊厥。④尽快降低患儿体温,高热是造成痉挛加重的重要因素,并可导致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为此需要立即对患儿进行退热降温。患儿头部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提高患儿缺氧的耐受性,对于患儿的体温控制应在38%以下,如果物理降温无效,则应立即进行药物降温,同时要随时对患儿体温变化进行观察,预防患儿出现虚脱情况。

    2.2一般护理

    ①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每小时都应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并认真做好记录。一旦发现患儿体温出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并配合医生进行对症医治。

    ②确保患儿的营养补充。在惊厥发作时,不能进食。高热对患儿的能量消耗很大,患儿清醒后应给予及时的营养补充。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更充分补水

    2.3健康教育

    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存在少量的发展为癫痫的情况。其发生率和小儿时期高热惊厥复发次数具有一定关联。复发次数越多会导致癫痫的发生率升高。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全面普及有关小儿高热惊厥知识,并合理的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品能够有效减少复发。因为小儿高热惊厥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患儿的住院治疗时间较短,患儿家长又普遍对该疾病的知识缺乏了解,如果健康教育落实不好,将无法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所以对患儿家属进行认真宣教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指导患儿家长在家中备好一些常用的急救药品和物品,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发热情况,要马上进行体温测量,如果患儿体温在超过38.5℃应适当给予退热药品,如果患儿出现抽搐情况,首先要避免不必要的慌张,马上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和“合谷”穴,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预防出现反流误吸情况;同时要用指头将纱布或者手帕将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患儿咬伤舌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增强体质,并根据季节变化情况,随时增减衣服,预防出现感冒。

第5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儿童;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95-02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HFMD)是由以EV71和COXA16为主的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性传染病,可通过粪便、口、飞沫等途径传播,多发于婴幼儿[1],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口腔、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多数患儿有自限性、症状较轻,仅少数进展为重症而发生神经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等致命性并发症。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8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男82例,女46例;年龄7个月~9岁,平均(2.7±0.6)岁,其中≤5岁患儿107例,>5岁患儿21例。98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7 ℃~40.5 ℃,其中39.5 ℃者5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皮疹,部位分布于手、足、下肢、臀部等;109例出现口腔溃疡或小疱疹,患儿因溃疡疼痛而拒食或少食、流涎;11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6例患儿伴有咳嗽症状。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根据病情遵医嘱静脉输液,同时进行积极的对症护理措施。

1.2 护理措施

1.2.1 消毒隔离 HFMD传染性较强,患儿痰液、唾液、粪尿等均可作为传染源经多种途径传播,因此一旦确诊均应隔离至专门病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病房内要求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整洁干净,每日利用移动式医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病房内空气进行2次消毒,每日用含氯制剂对室内物体如床单元、桌椅、门把手及儿童玩具、餐具等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每个病房内拖把禁止串房使用,患儿呕吐物、排泄物等均用消毒液浸泡后再作倾倒处理。限制患儿陪护人数及探视次数,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的患儿前需严格洗手或用含氯消毒手巾擦手。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用诊疗品应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1.2.2 皮肤护理 病床铺保持整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患儿洗澡后宜更换柔软、舒适的棉质内衣,减轻床铺或衣物对皮肤创面摩擦。及时清理患儿大小便并用温水清洗臀部、肛周,保持清洁干燥。HFMD患儿皮肤皮疹容易因骚抓破裂而引起继发感染,且皮疹或疱疹破裂后渗出液可造成病毒传播,患儿需修剪指甲趾甲,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止抓伤、抓破皮肤,对于已破裂处可用抗生素药膏及时局部涂抹避免感染[4]。

1.2.3 口腔护理 大多数HFMD患儿有不同程度口腔溃疡或疱疹,导致拒食或少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应加强口腔护理以缓解疼痛。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不能自主漱口者可由陪护人员用棉签蘸上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糜烂部位可选择西瓜霜、蒙脱石散、冰硼散等直接轻轻局部涂抹[5],根据医嘱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有利于促进糜烂早期愈合。

1.2.4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对于发热、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或少食者,选择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肉粥、菜粥、鸡蛋汤等,食物不宜过热,以避免刺激口腔溃疡面而影响其愈合,应尽量避免禁食辛辣、油腻、过酸或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静脉输液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患儿脱水、酸中毒加重[6]。

1.2.5 发热护理 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发热,需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如体温在38.5 ℃以下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不用特殊处理,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即可,并鼓励患儿多喝温热开水。由于酒精擦浴对皮肤有刺激性,不可用于伴有皮疹或疱疹的患儿。如体温在38.5 ℃以上时,在物理降温的同时,需遵医嘱服用退热药物治疗,如为39 ℃以上的高热且持续不退的患儿,可加用冰块、冰帽等方法降温,但对于伴有寒战、畏寒、四肢冰冷者慎用[7]。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及出汗等情况,及时更换衣物和被单,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后虚脱。

1.2.6 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对环境陌生而产生不安全感,加上手、足、口疱疹疼痛的刺激,容易出现紧张、烦躁、哭闹情绪,而由于HFMD作为急性传染病有死亡可能,家属也会产生焦虑、恐惧感,应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护理[8]。结合患儿性格特点通过鼓励奖赏、、拥抱、玩耍、讲故事等方式缓解患儿陌生感及紧张恐惧感,态度要温和、体贴,同时对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要耐心倾听、解答家属的提问,向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护理的措施,介绍治疗成功病例,来消除家属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家属信任,避免负面情绪而影响患儿的治疗。

1.2.7 健康宣教 目前仍缺乏治疗HFMD的特效药物及相关疫苗,而该病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预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宣教使家属及患儿充分了解HFMD的病因、传播方式、高发季节、防病措施等,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皮肤护理,培养患儿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喝生水、少吃生冷刺激食物等,指导家属加强患儿营养补充、保证其休息时间,提高自我防病能力。患儿治愈后仍有再次感染发病的可能,出院后患儿仍需在家隔离1~2周,家中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清新,流行季节期间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减少各种感染机会。

2 结果

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经上述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大多数患儿经治疗1周内痊愈出院。

3 讨论

HFMD是一种新型的急性、传染性较强的疾病,目前仍缺乏公认的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虽然也有少数患儿可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但该病仍属于自限性疾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患儿症状较轻、多可自愈。HFMD重要预防,发现异常时家属要及时来院就诊,确诊后除了及时隔离、严密监视病情变化及采取针对性处理外,要做好皮肤、口腔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营养和健康宣教,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早日健康、提高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珠,陈莉桦.11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67-68.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

[3]张淑春.298例手足口病患者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7):94-95.

[4]罗丹.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体会[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41(1):107-108.

[5]高红阁,徐爱英.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12):736-737.

[6]董开兰.8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10,18(6):333-334.

[7]洪利芬,吴育平,李芳芹.手足口病高热患儿采用不同降温方法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96-897.

第6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88-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

1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造成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子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恶吐或腹泻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自愈,无后遗症。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2 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进行清洗消毒;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3.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发热出疹患JLN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就诊、护理每一例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手消毒。

4 护理措施

4.1 消毒隔离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专业病房,实行严密隔离。病房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地面、床头柜、床头、凳子、患儿的用具和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 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床单、被褥交洗浆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清洗和消毒。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严格做到“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

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A。 和E,,两种病毒感染引起。柯萨奇A16。 还可并发心肌炎,E71。则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等,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3 饮食护理饮食要易消化、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4.4 口腔护理 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喷涂喉友,以促进愈合。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4.5 皮肤护理患儿手掌、足掌疱疹因搔抓而继发感染,一旦抓破,疱疹液会引起病毒扩散,加之高热、降温时出汗,呕吐物易弄脏衣被,因此,应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用温水洗澡,床单要清洁、干燥,勤剪指甲。随时清理污染的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第7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35-02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1],它是由于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感染,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病理表现的疾病。根据患儿的体质不同病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病程大多数为2~3周,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自行缓解,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需要经过专业治疗方能痊愈,而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则会呈现爆发式的病理表现,最终导致死亡或者是严重的后遗症[2]。本科室就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8例,其中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为半岁到11岁,平均年龄为(5.8±1.2)岁,发病时间为1~3d,平均发病时间(46.2±3.5)h。所有患儿中,伴有发热症状者72例,伴有呼吸道症状者55例,伴有呕吐症状者39例,伴有腹泻症状者10例,伴有意识障碍者41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每一个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发热患儿要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并给予适当镇静剂。对于意识障碍和呕吐患儿要保持其呼吸道的顺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对于所有患儿均给予促进脑部细胞代谢的药物,并加服利尿药来保持电解质与水平衡。

1.3 护理方法

1.3.1 发热患儿的护理 发热是病毒性脑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根据其发热类型和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的护理。使患儿保持绝对卧床的状态,防止发热过程中对于体内氧的消耗。当体温过高时还要给予及时的物理降温,如用酒精擦拭患儿腋下和四肢,给予温水浴等[3]。护理人员要叮嘱家属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儿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保证能量供给满足身体需求。

1.3.2 呕吐患儿的护理 对于发生呕吐的患儿采取侧卧的方式,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危险。在其进行呕吐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其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洁,避免异物气味刺激后导致再次的呕吐。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当患儿发生心率减慢或瞳孔不等大、呼吸不均匀时,要立刻报告值班医生,给予及时的抢救措施。

1.3.3 昏迷与瘫痪患儿护理 对于昏迷的患儿要采取平卧,且头部偏向某一侧,便于其分泌物的排泄。长期卧床会导致褥疮的产生,护理人员要每隔2h为患儿翻身一次,并且指导家属对患儿背部和四肢进行按摩。在护理的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要尽量轻柔,态度要尽量温和[4]。在对患儿进行改变时,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当有痰液时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避免其阻塞呼吸道。对于瘫痪的患儿要协助其进行日常的洗漱、如厕、进食等行为,并且训练其生活能力,使其能尽可能的自理。

1.3.4 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一般病情都较为严重,对于危重患儿要进行插管和腰穿等措施,此时患儿和家长一般会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特别是患儿的负面情绪会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使得治疗难度加大。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其减轻压力,以最好的态度和最细致的照顾帮助患儿摆脱病魔。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用亲和的语言和安抚的行为鼓励患儿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患儿的康复指导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恢复指导:训练患儿的舌肌、声带的运动,可以让其采用模仿的方式来学习说话过程中的呼吸控制和卷舌等动作。(2)肢体运动恢复指导:对于患儿在恢复过程中瘫痪的肢体要进行适当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与肌肉的变形程度。而对于未造成瘫痪的患儿,可以采用步行训练或卧位训练的方法,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肢体活动能力。(3)感知训练: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宜的感官刺激,如采用冰块或温水带敷在患儿的皮肤上让其感觉温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较为缓和的音乐和录影带使得图像与声音在患儿的大脑里可以得到重现[5]。

1.3.5 饮食指导 在发生病毒性脑炎时,患儿一般是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此时应该注意密切监控患儿的生命体征与指标,待这些数据都达到平稳后,再指导家属选择一些流质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等到病情逐渐好转后,可以给予较软温度较温热的食物。食物要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在烹饪时可以注意食物的口味,促进患儿的食欲,帮助其补充能量。

1.3.6 康复协助 一些较为危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一般较差,所以注重患儿在康复阶段的护理对于其良好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和病情改善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协助方案,帮助患儿增加抵抗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改观。

1.4 疗效评价标准[6]

痊愈:患儿神志清醒,抽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回复正常,无后遗症出现。好转:神志清醒,抽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无效:神志清醒,肢体活动有改善,但不明显,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出现,治疗前后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经过2~4周的治疗护理后,8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有72例(81.8%)痊愈,13例(14.8%)好转,3例(3.4%)无效,且因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总康复率达96.6%。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儿科常见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病毒引起,并因这些病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些病毒包括有:单纯疱疹病毒、乙脑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病情的轻重根据患者自身体质与抵抗力的不同而不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适宜的护理后即可自行缓解,对于较重的患者则需要专业治疗来控制病情恶化,而急危重患儿则有可能导致死亡或者是严重的后遗症。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和精心的护理方法是改变患儿的预后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积极地控制感染,在护理过程中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并尽量控制其体温。对于具有抽搐表现的患儿要及时给予止惊治疗,而对于瘫痪的或昏迷的患儿则要和其家属一同照顾其日常生活[7]。心理辅导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该疾病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所以给予适当的安抚和心理干预对于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康复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在患儿处于康复阶段时,还应给予其有效的康复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雄英,杨小林.小儿病毒性脑炎35例的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438.

[2] 曹东方.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07-108.

[3] 李琪.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8(8):144-145.

[4] 庄琼冬,黄正华,王珊娜.应用护理程序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84-3285.

[5] 李小洁,高永芳,姚霞.3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96-1897.

[6] 任明丽,任明臣,郭大庆.3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8):45-46.

第8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临床护理

肺炎是指肺间质、肺泡和终末气道的炎症,有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之分,其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肺部固定湿音、气促、咳嗽,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低,出现肺炎后容易并发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1 ],及时治疗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儿康复。本研究中,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55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舒适模式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新生儿肺炎患儿105例,按就诊顺序分组,舒适护理组55例:男30例,女25例,日龄0~23d不等,平均日龄12d,体重2.0~4.9kg不等;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日龄0~21d不等,平均日龄13d,体重2.0~4.6kg不等。全部患儿存在拒乳、呼吸频率改变、咳嗽、发热症状,符合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WHO推荐),105例患儿均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无心力衰竭疾病。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病情观察、吸氧、呼吸道清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病房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给予患儿温水、流质饮食,保证患儿睡眠充足。

1.2.2 舒适护理组 应用舒适护理模式:①日常舒适护理:观察患儿皮肤症状,确定其是否存在黄疸、脓疮等,每日为新生儿洗澡,洗完后更换柔软、清洁衣物,控制室内相对湿度为55%~65%,室内温度22℃~24℃,将体温不升患儿放入暖箱,根据患儿日龄、体重调节暖箱温度,每周进行暖箱的更换、消毒工作;控制喂奶量,喂奶后托起患儿,协助排气,并观察其病情变化。②呼吸道舒适护理:定时翻身,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行超声雾化吸入,4h1次,15~20min/次,有节律的扣击患儿胸部,清理呼吸道并给予吸氧,视患儿实际情况确定氧流量及氧气浓度;③对症舒适护理:为烦躁患儿应用镇静剂,减少耗氧量;给予腹胀患儿胃肠减压、腹部热敷治疗;给予发热患儿物理降温治疗,若高烧不退,遵医嘱为患儿应用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 统计两组肺炎患儿发热、咳嗽、音、气促消失时间,并进行临床对比。

1.4 数据处理 借助软件SPSS 14.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处理全部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χ-±s)表示。P

2 结果

两组肺炎患儿临床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统计:舒适护理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消失、音消失、气促消失时间分别为(2.42±0.5)d、(4.93±1.31)d、(4.36±0.26)d、(2.74±0.86)d,以上观察指标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肺炎多由肺炎链球菌引起,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命安全,给予及时的治疗及科学的护理手段,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舒适护理模式是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方案,与传统模式相比,其具有独特的临床优越性,有研究指出[3],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理念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护理质量。有学者[4]为45例肺炎患儿应用舒适模式护理,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的肺炎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舒适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提升舒适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应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断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水平,提高自身处理病情突变的能力。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模式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提升肺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儿康复速度,赢得患儿家属的满意,值得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红琳.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35.

[2]唐学敏.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的综合护理模式研究[J].吉林医学,2013,14(11):2838-2839.

第9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78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支原体肺炎在小儿呼吸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发热和咳嗽是其主要临床症状, 但支原体肺炎可累及其他器官, 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 影响到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小儿支原体肺炎除了实施有效的抗支原体治疗外, 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1, 2]。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其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 均符合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合并有心肌炎、并发脑膜炎等患儿, 不能坚持完成实验过程的患儿, 患儿家属不同意参与本实验、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和女分别为21例和19例, 年龄最小12个月, 最大11岁, 平均年龄(5.1±3.9)岁;病程分布:病程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临床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支原体肺炎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儿症状变化、对患儿及家属行简单健康宣教、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了解患儿心理改变情况, 分析支原体肺炎症状对患儿情绪的影响, 分析病房环境、医疗操作对患儿的心理影响, 针对患儿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儿不良情绪, 减轻患儿对医护操作的抵触情绪。②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儿和家属了解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过程、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支原体肺炎的认知, 利于实施医护操作。③用药指导。让患儿和家属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引起患儿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可在患儿进食后进行输注, 在输注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 严格控制滴注速度, 减少或避免静脉炎及心力衰竭的发生。④症状护理[4]。对患儿做好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 做好物理降温准备和处理, 退热过程中防止患儿虚脱, 注意保暖等。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咳嗽, 及时排出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给予止咳类糖浆剂等。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改善情况, 胸片征象改善情况分为完全消失、明显改善、无改善3个级别, 完全消失: 主要症状不再出现,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全部消散吸收。明显改善:主要症状减轻明显, 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很大程度消散吸收。无改善:治疗前后比较胸片和患儿症状无好转。改善率=(完全消失+明显改善)/总例数×100%。②观察组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静脉刺激、皮疹)发生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5] 两组患儿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患儿治疗7 d内咳嗽和治疗前比较显著减少, 体温恢复正常, 肺部听诊哮鸣音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为显效;患儿治疗7 d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咳嗽症状有所减轻, 哮鸣音有所减轻, 为有效;咳嗽、发热、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改善不明显,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24例、明显改善14例、无改善2例, 改善率为95.0%;对照组患儿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13例、无改善11例, 改善率为72.5%;观察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征象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5、14、1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13、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