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

第1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08-01

水土流失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资源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水土保持的意义

1、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一块良好肥沃的土地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一方面有些区域特别是农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过分的砍伐树木开垦荒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再加之由于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早晨已有耕地变为“三跑”耕地,无论是哪种农作物种在跑水、跑土、跑肥的土地上都不会有好的收成。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多,人们又把一些耕地变为建筑用地,有—部分农民开始走向城市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常年没人打理造成肥力下降等诸多问题。水土保持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措施,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农业上建设自给有余型农业,建立生态农业。水土保持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目标:—是按季节分布最大限度的将天然水变为土壤水,减少各种形式的径流产生;二是根据土壤中的水分储存原理,最大限度的把“土壤水库”中的水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减少地表水的蒸发等非生产性消耗;三是应用耕作原理,使土壤的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合理分布,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分布,最大限度的使地表水存于土壤中,满足土壤中的农作物根的水分的供给和呼吸;四是提高肥效,减少耕地中的杂草等,使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农作物。可见,水土保持在农业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是发展生态型农业的基础。

2、水土保持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林业,建造人工林,但是仍然出现极端气候频繁的现象,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于造林整地方式落后、造林整地方式落后、林分质量低下、经营方向的片面性等原因造成。水土保持在林业中的应用,是建造布局、配置、树种结构、经营及其功能都具有其特殊性的森林。最能体现这—林种功能的应该是原始森林。它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被组成,地表有近10cm甚至更厚的枯枝落叶层,这些枯落物覆盖林地土壤表层,一方面减少了雨滴直接打击土壤颗粒,防止了土壤结皮;一方面枯落物对泥沙具有过滤作用,避免土壤毛管空隙堵塞;一方面枯落物的分解转化,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促进土壤入渗能力的提高。这种层次结构的林地土壤就能形成很强的拦蓄雨水的功能。而现在的人工林却拦蓄雨水作用十分微弱,这意味着拦蓄雨水的任务由森林中的植物和土壤共同承担变成主要由土壤来承担,这就造成了虽然有大量的森林,但是仍然水土流失的现象。

3、水土保持是水利工作的基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利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然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存在着现有水资源贫乏且在时空上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有7个省区人均水资源低于60m3,国内农村有2000多万人存在着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我国水利存在着部分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等问题,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遏制水土流失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选择。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并且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这些灾害对水利工程的损坏率,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些灾害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进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水土保持的措施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

2、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市、促进城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4、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三、小结

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山川绿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结

一、前言

北京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北京山区,对生态涵养和水源进行保护是目前北京山区治理的主要目标。所以,要加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积极进行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制定并实施多样化生态建设措施,推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长远目标,使北京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及水源涵养供给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石化,农民失去了生存条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资源,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尤其是陡坡耕地,遇上暴雨时,大量泥沙即随水流下泄,造成地形破碎,山上“石化”,山下“砂化”,群众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水源枯竭,灌溉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源涵蓄能力差,每年冬春季节,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河水干涸断流,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3、肥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项目区出露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中低产田土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土地日益瘠薄,保水能力变差,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4、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小雨大涝,无雨则旱”是本项目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光山秃岭遍布,每小时10mm 以上的降雨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同时造成区内小气候变化明显: 地表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降雨地面汇流加快,洪涝和干旱灾害加剧,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良田好土被水冲砂压,房屋被冲毁,人畜死亡,群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5、淤积水库、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标准。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暴雨季节,山洪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库、渠道,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缩短水利工程的寿命。河道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过水断面减少,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标准,直接威胁到河道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山区坡陡,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恢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暴发,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大量泥沙、块石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四、如何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思路,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治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做好山前丘陵岗地、河道沿线和水库周边及上游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地区的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工作,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推动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措施

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实施封禁治理工程,通过封禁培育,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在各小流域最上游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目的。主要在封山育林范围和出入封山育林区的路口设置防止家畜进入的路障和警示牌,杜绝在封山育林范围内从事放牧等人为活动;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2、生态治理措施

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山麓、坡脚等农业生产区域,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控制,积极推动符合水源保护要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降低面源污染。积极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对生产条件进行改善,因地制宜在村庄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居区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3、生态保护措施

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枋修复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理念、新举措,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4、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力度

要以现代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有效集成水土保持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措施,建立起水土保持科学管理体系。

(1)全面、辩证地统筹水土保持管理战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并重,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促进水土保持发展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流域管理相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配合与协调,提高管理水平。既要充分发挥流域管理的作用,强化水土保持的管理,又要充分调动区域管理的能动性,实行各级地方政府、水土保持部门与农、林、水、牧、科等多部门合作机制,按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共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加强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中期调整、监测评价、竣工验收等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严格各项工作程序,确保项目规范、顺利实施。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种监理制等基本建设三项制度和中央资金报账制,加强水土保持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全过程监控,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3)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数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成实用快速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网络系统、水土保持数据库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的决策和精确到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监测预报工作,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采取遥感监测和现场观测;大面积宏观监测与小范围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工作,为更好地实施预防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五、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能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加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将能够使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生态治理成果,以推动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罗木城:《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绿色科技》, 2012年08期

李元庆 武玉成 张希明 李长青:《丘陵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方法探析》,《治淮》, 2007年05期

第3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延河流域;产沙量变化;Mann-Kendall累积距平法;水文分析法;景观格局指数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06-07

AbstractThe sediment yield and rainfall of 4 sub-basins of the Yanhe River Basin from 1981 to 2010 were studied with 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 tests and cumulative departu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trend and sediment yield mutation poin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flood season and annual sediment yield with the runoff volume were analyzed. The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sediment yield were studied using the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sediment yield was expounded combining landscape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yield in the basin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which mainly appeared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The sediment yield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P

KeywordsThe Yanhe River Basin;Change of sediment yield;Mann-Kendall; Cumulative departure method;Hydrologic analysis;Landscape pattern index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河川流量与产沙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直接对流域水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产生影响[1,2]。目前,许多河流受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及人类活动(如水坝建设、调水、采沙、植被修复等)影响,流量和产沙量l生了显著变化[3-5]。因此,自然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沙变化已成为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延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滥垦、滥伐、滥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农业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以至造成生态经济系统失调,水旱灾害频发,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5-7]。因此,迫切需要掌握该流域泥沙变化的规律及变化机制,以期为该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定量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并取得一定成果[8-10]。目前研究流域泥沙变化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统计学的水文分析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没有依托的原理,属于经验模型;二是基于土壤侵蚀模型RUSLE的贡献率分离方法,这种方法需要输入土地利用数据,所得结果表示某一时间相较基准期降雨对产沙量的影响,具有特定性,并不适用于计算某一阶段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泥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上述研究都是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进行分离,得到人类活动在泥沙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并且对人类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阐述。但是人类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均是改变下垫面状况,下垫面状况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对比关系[11],而下垫面状况可以借助基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UCC)的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12-14],但如何定量化地衔接下垫面状况与产沙量之间的关系前人并未多做讨论。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较大尺度的区域,而对中小尺度流域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有关延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已有研究者进行了整体研究[15],但并未细致到以站点为单位的子流域,而各子流域间存在的差异会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16]。本研究基于水文分析,对延河4个子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各景观类型对产沙量的影响。

1研究区概况

延河是黄河右岸、中游区上段的河口镇至龙门段的一级支流,位于东经108°45′~110°28′、北纬36°23′~37°17′之间,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南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四县区,在延长县南河沟乡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17]。其干流总长390.59 km,流域面积5 891 km2,平均坡度为16.4°,平均海拔为1 318 m,河网密度约为4.7 km/km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5.64 mm,年平均气温9℃,主要灾害类型为旱灾、霜冻、冰雹及暴雨。延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 94.6%,其中:上游属梁峁丘陵沟壑区,梁多峁少,河床比降大,侵蚀强烈;中部属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而短,峁小而圆,侵蚀小于上游[18]。流域内设有20多处分布比较均匀的雨量站,水文站有上游杏河流域的杏河站(379 km2)、安塞站(1 334 km2)、延水流域延安站(3 208 km2)、枣园站(719 km2)及下游控制断面甘谷驿站[6 150 km2(1957―1964年)、5 898 km2(1965―1970年)、5 891 km2(1971―1989年)]5个。延河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含沙浓度高,泥沙年内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全年产沙量的96.0%以上。

本次研究所选区域包括杏河、安塞、枣园及甘谷驿站,属于延河中上游的范围。

2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1数据来源

根据流域气象站点分布,选用资料较完整且相邻的20个气象站点1982―2010年的年降雨资料,以保证空间布点的均匀性和流域界附近等值线的正确延伸。对于数据缺失的站点及年份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的方式进行延展。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选用中国科学院提供的4期(1995、2000、2007、2010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流域径流量以及泥沙量选用由黄河及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公报)提供的各水文观测站1981―2010年逐年实测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Mann-Kendall检验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可用于检测要素序列变化趋势[19,20],其优点是统计测试的样本不需要服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适用于非正态分布的水文气象等数据。在Mann-Kendall检验中,原假设H0为时间序列数据(x1,x2,…,xn),是n个独立的、随机分布的样本;对于所有的k,j≤n,且k≠j,xk和xj的分布式是不相同的,检验的统计变量S计算公式如下:

2.2.2距平及累计距平法在有序数据系列存在趋势性变化的前提下,采用累计距平法检验其跃变时间[21]。距平是表示气候变量偏离正常情况最常用的量,一组数据的某一个数xi与x之间的差就是该数据的距平值,即xi-x,气候变量的一组数据x1,x2,…,xn与其均值的差就构成了距平序列x1-x,x2-x,…,xi-x。

累积距平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根据曲线直观判断变化趋势的方法。对于某一序列x某一时刻t的累积距平表示为:

2.2.3水文分析法为区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借鉴了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一种方法――水文分析法,简称水文法[22]。河川径流量与输沙量受降水和下垫面条件控制,在自然状态下,它们之间具有统计相关关系,即某一特定流域,若下垫面条件保持不变,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基本是一定的;而如果下垫面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就可能不同。根据上述原理,利用基准期(1980―1989年)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累积降雨与累积泥沙关系的回归方程[23]:

3结果与分析

3.1泥沙、水土保持措施与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延河流域各子流域的年产沙量以及各站点各年汛期的产沙量(图1)及产沙量的统计特征值(表1)。产沙量、降雨变化趋势见表2,其中杏河年产沙量下降最显著(P

采用累积距平法对4个小流域的产沙量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图2)显示,杏河、枣园、安塞以及甘谷驿的突变点分别取1996、1989、2002、1996年。

分析原因可能c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关。

3.2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

将四期(1995、2000、2007及2010年)土地利用分类栅格数据导入到Fragstats 4.0 中,计算获得各景观格局指标CA(斑块类型总面积)、PLAND(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和NP(斑块数量)。

从图3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4个小流域未利用地面积2007年大幅减少,2010年略有回升,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010年增加明显。杏河2000年后草地面积逐渐增加,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农田面积波动;枣园草地面积2007年增加明显,2010年略有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安塞的草地面积增加较明显,森林面积波动,农田面积2010年下降明显;甘谷驿草地面积波动,森林面积增加,农田面积1995年后明显减少。

N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斑块类型的破碎程度。由图3可见,研究时段内安塞和杏河景观类型斑块总数至2007年明显减少,表明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甘谷驿斑块总数2010年明显增加,表明破碎化程度升高;枣园斑块总数处于波动状态。分析各斑块类型的斑块数可以看出,4个小流域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这与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相关,并且城镇居民区主要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多被河流和道路等分割。农田的斑块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耕地分布相对集中且面积广布。安塞、杏河以及枣园草地斑块数量整体减少,可能

A、B、C、D、E、F、G分别指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田、森林、草地、水体、总体。

由于该区域近年来人为规划对景观格局干扰加强,使一些建设用地斑块合并,造成总数的减少;甘谷驿草地斑块数量2010年明显增加,可能由于该区域近年来退耕还林等人为规划对其景观格局干扰加强,同时与其面积减少也有关。

3.3各小流域泥沙变化归因分析

采用水文分析法[22]根据公式(6―9)对各小流域的泥沙变化原因进行分析,采用产沙量―降雨量双累积法,构建产沙量与降雨的关系。对泥沙―降雨双累积拟合的线性方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小流域累积泥沙与累积降雨的关系均呈一次线性关系,且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2以上(P

4个小流域在第二阶段(突变时间以后)的泥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人类活动对泥沙减少的贡献率,杏河达到90.8%,枣园为80.2%。安塞第二阶段降雨量虽有少量增加且平均值高于第一阶段,但产沙量依旧减少,导致人类活动对泥沙减少的贡献率达到103.2%。甘谷驿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相较其他3个小流域最低,为69.2%,但仍占主导地位(表3)。

4讨论

4.1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产沙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引起降雨量和降雨特征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径流,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流域产沙量[10]。饶素秋等[24]发现20世纪80 年代以后,黄河中游的暴雨强度减弱,产沙量也随之减少。可见,气候变化能导致流域内水资源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流域的产沙情况。但在短时间尺度内,水沙关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限,更多地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流域下垫面输沙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措施以及淤地坝、梯田建设等工程措施能明显影响黄河流域的产沙量。

4.2流域景观格局变化

林地吸水、蓄水与透水能力好,且庞大的根系与土壤形成生物凝聚力,能够固持土壤,产生抗滑力,使斜坡保持稳定;另外,地被物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稳定性[25]。草灌等低地植物能迅速形成郁闭,切实保护地表,减轻雨滴击溅的破坏作用,增加地表糙率,减缓径流流速,提高土壤抗冲能力,减沙作用十分明显[26]。耕地则通过农作物种植形成地面覆盖,增加土壤中的根系量,从而提高固持耕层土壤的能力;但长期的农事操作也易造成土壤结构疏松,因此,也是比较容易形成侵蚀产沙的区域。黄土高原耕地的坡改梯工程改变了坡面微地形,降低了地表径流流速,表现出了稳定的较强的减沙能力[27]。建设用地主要通过人类活动,如人为进行的截流、分流,达到减水减沙的作用。

5结论

(1)1982―2010年间,延河流域的产沙量显著下降,降雨亦有下降趋势,并且产沙主要集中在6―9月份。产沙量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1996前后13年间。

(2)通过水文法分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产沙量的贡献发现,4个子流域人类活动对产沙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甘谷驿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占比重最小,仍达到69%。安塞由于第二阶段的降雨量平均值大于第一阶段,对产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负值,导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达到103.2%。

(3)延河各子流域主要是由于大量人类活动导致草地面积增加同时破碎度降低、农田面积减少同时破碎度降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甘谷驿虽然草地面积变动不大且破碎度增加,但因森林面积及斑块数量增加、农田面积减少及破碎度降低,水土流失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4)延河流域四个主要流域中,杏河主要由于草地面e增加同时破碎度降低而缓解了水土流失;枣园和安塞则由于大量人类活动导致草地面积增加同时对应破碎度降低、农田面积减少同时破碎度降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甘谷驿草地面积变化不大且破碎度增加,理论上会使水土流失加剧,但森林面积及其斑块数的增加,以及农田面积的减少,对该流域的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Walling D E. Human impact on land-ocean sediment transfer by the world’s rivers [J].Geomorphology,2006,79(3/4):192-216.

[2]Milliman J D, Farnsworth K L, Jones P D,et al. Climatic andanthropogenic factors affecting river discharge to the globa locean,1951-2000[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8, 62:187-194.

[3]Xu J X. Plausible causes of temporal variation in suspended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Changjiang River and majortributarie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9,208:85-92.

[4]赵芳芳,徐宗学.黄河源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J].资源科学,2009,31(5):722-730.

[5]冉大川,柳林旺,赵力仪,等.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水土保持与水沙变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80-109.

[6]张军政,惠养瑜.延河水沙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 1995(6):16-21.

[7]戴明英,闫蕾.延河水沙变化的分析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623-643.

[8]许炯心.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97-2007年的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J].水土保持学报,2010, 24(1):1-7.

[9]王随继,闫云霞,颜明,等.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的提出及应用[J].地理学报,2012, 67(3):388-397.

[10]刘昌明,张学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 323-330.

[11]穆兴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河川径流及土壤水文的响应[D].杨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2002.

[12]孙妍.基于RS和GIS的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3]韩锦涛,朱天燕,常冬. 太原市娄烦县 LUCC 的景观格局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2):115-118.

[14]赵先超,朱翔,周跃云. 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时空格局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33(3):942-949.

[15]刘京,常庆瑞,陈涛.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8): 139-144.

[16]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等.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J]. 生态学报, 2003, 23 (11): 2406-2413.

[17]巴桑赤烈,穆兴民,王双银,等.延河流域主要水文要素时变过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1): 11-14, 36.

[18]邱临静.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评估[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9]Liu C M,Zheng H X. Changes in components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4,18(12):2337-2345.

[20]⒉明,郑红星.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2):129-135.

[21]王金花,王普,斯琴.西柳沟流域径流量时序变化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水利,2014(3):71-72.

[22]王金花,张胜利,孙维营,等.皇甫川流域近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 2011(3):57-60.

[23]达兴,岳大鹏,梁伟,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丹江流域泥沙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6,28(9):102-106,118.

[24]饶素秋,霍世青,薛建,等. 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J].泥沙研究, 2001(2):74-77.

[25]严丽.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第4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导致河、湖淤积,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水利建设中重中之重的问题。

一、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 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2004 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吨。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吨和4.91亿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预想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局部地区甚至仍存在扩展的趋势。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冶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2l世纪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林草植被建设

林草植被建设历来是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要采取最严厉措施,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毁林开荒、坡地种植农作物、过度放牧,开矿采石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破坏地貌的活动,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为重点,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整地措施,搞好封育管护,全面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坡造林种草相结合进行。

3、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冶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民间水土保持组织,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国家应对采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地区提供相应的补偿,在水土流失地区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订鼓励政策,推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承包、租赁和拍卖,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协调和监督执法力度,促进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和执法体制建设,制订流域执法情况监督工作规范和流域近期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规划, 明确流域预防监督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加强监测,是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与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行为的力度,争取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每年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

6、加大执法的力度

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订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法律的执行,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

7、合理配置水土资源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化解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综合整治措施体系,改善用地条件,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措施,抓好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8、增强各级各地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各地方政府应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任务与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增强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的决策和管理能力,以充分有效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政策的现实需要与现实执行能力之间的统筹平衡,要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划定、公布本行政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速发展。

三、结论

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第5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莱芜;生态;生态足迹;城乡统筹

1、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生物生产面积。其中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在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中,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以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

2、莱芜市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对莱芜市的生态足迹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表1)

由以上分析可见,莱芜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2683公顷从,生态承载力为0.4451公顷从,人均生态赤字达2.8132公顷从。(表2)

经生态足迹分析表明,莱芜市的生态赤字为2.1430公顷/人,生态赤字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的欠缺。耕地面积不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莱芜市的农用耕地持续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1.11亩。(表3)

3、莱芜市生态保护目标与指标体系

总体目标――生态型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栖境。

建立莱芜市的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上形成莱芜市的基本生态框架,至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表4)

4、莱芜市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生态格局建设:根据莱芜市现状特点,规划形成形成“斑块镶嵌、基质铺垫、廊道相连”的生态格局。

4.1.1 自然斑块: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总面积19320公顷。

华山森林公园面积4726公顷,保护对象为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棋山森林公园面积2500公顷,重点保护山体深林。云台山森林公园面积1247公顷,建设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胜地。马鞍山森林公园面积1600公顷,吉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013公顷,寄母山森林公园面积3200公顷,南山森林公园面积2000公顷,望鲁山森林公园面积1026公顷。

湿地与保护。莱芜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两大类。莱芜市主要的水库湿地有雪野水库、大冶水库、乔店水库和杨家横水库,分布在莱城区的北、东部山区,钢城区的南部山区,总面积2456.9公顷。河流湿地主要位于牟汶河、赢汶河两岸,由于入河的支流水系少;水量小,加之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河流温地大部分为季节性湿地,总面积9967公顷。

4.1.2 人工斑块:在莱芜市生态格局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来保持生态格局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建成区内设置小型自然斑块是保障景观格局完整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型自然斑块的功能主要由城市绿地来完成。规划莱芜市设置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再辅以街道、小区绿化,使得绿地系统的服务范围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组团的需要。

农村的绿化植被一般较丰富,且农作物也可起到一定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由于果品是莱芜的特色农业之一,在农业用地中,果园占了较大比例,果园的生态功能要高于粮食作物,因此在生产功能区内只要对大型自然斑块进行妥善的保护和恢复,从实用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不必特意设置小型自然斑块。

4.1.3 生态通道体系建设:道路廊道规划。建成区外的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道路中间采用植被隔离带代替栏杆;沿济青高速公路南线、津汕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晋煤东运铁路等4条道路生态廊道,加强农田生态基质白勺生态化建设,国道、城市外环路两侧及铁路两侧除种植行道及护堤树外,应有不低于30-50米的林带。城区内的主、次干道绿带宽度应达12米。

河流廊道规划。在建成区外的河段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多的条件,建成较宽的树篱廊道,起到屏蔽陆地排放物对河流的污染、保证重要河流的水质,同时也进一步形成了完善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牟汶河沿岸种植50-100米宽的树木廊道,赢汶河、方下河两岸种植300米宽的树木廊道。建成区外的小型河流两岸种植30-50米的植被廊道。建成区内的非水源性河流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结构,适当设置部分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以增加人类与自然的接触面。

4.2 生态敏感区保护

4.2.1 山前生态保护:高程在220-280米的范围,总面积50152公顷。这一区域是重要的果粮生产区,是连接山地生态环境和平原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区,应当加强植树造林,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需要加以控制,加以保护。(图1)

4.2.2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断裂带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应划为禁止建设区。对于已建设建筑物需要根据莱芜市防震规划要求,拆除不合标准的建筑。断裂带附近应当严格保护,严禁断裂带附近规划建设。(图2)

4.2.3 基本农田保护:莱芜市基本农田总共617.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地区,这里是莱芜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地,是莱芜市姜蒜产业分布区,应当加强保护,在空间管制上划为禁止建设区。(图3)

第6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摘要分析了岸堤水库集水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生态保护体系规划设计的思路,包括重点工程和重点示范区的规划设计等内容,以期提高森林生态、经济效能,以解决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水库集水流域;林业生态保护体系;规划设计;岸堤水库;山东临沂

岸堤水库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也是临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长期以来,由于水库集水流域地处贫困偏远山区,地形复杂,土地面积少,土层瘠薄,土质较差,农业生产条件低,林业基础薄弱,加之农林业经营方式落后、不合理,致使水库流域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的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集水流域林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林果业面污染源控制及造林绿化规划设计。

1自然资源条件与生态现状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区位。岸堤水库集水流域地处山东省中南部的沂蒙山腹地,在临沂境内地跨蒙阴、沂水2个县,位于东经117°45′~118°23′,北纬35°27′~36°2′。集水流域涉及蒙阴、沂水2个县,14个乡镇,507个行政村,总面积17.28万hm2,总人口60.6万人。

1.1.2地形地貌。岸堤水库流域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区域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1 108.3m,最低海拔120m。整个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地层主要是变质岩、灰页岩、砂页岩、砾岩和冲积土。

1.1.3气候特点。水库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无霜期平均为200d,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506.5h,年平均降水量822.2mm。

1.2森林植被类型调查分析

1.2.1森林植物资源概况。水库流域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区。区域内植被多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生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59科87属188种,草本植物20科50属200种。

1.2.2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库流域区植被类型复杂,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分7个植被型、8个群系纲、16个群系组、27个群系。流域区内乔木林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2个植被型,其中分松林、杨林、刺槐林、栎林4个群系组,共有黑松林、赤松林、油松林、落叶松林、黑杨林、毛白杨林、刺槐林、麻栎林、栓皮栎林等10个群系。灌木有30多种,主要包括灌丛、灌木草丛2个植被型。

1.2.3森林植被类型组成。流域内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植被类型面积占森林植被面积的21.11%,阔叶林植被类型占森林植被面积的74.47%。温带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是区内主要的的地带性植被。但从总体植被情况看,森林植被类型总面积7.38万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2.71%,其中生态保护功能较强的非经济林群系组总面积仅为4.08万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91%,水库流域区林业总体生态保护功能还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1.3林业资源及生态状况

1.3.1林业资源现状。水库流域区有林地面积7.38万hm2,疏林地面积1 513.3hm2,灌木林地面积753.3hm2,未成造林地3 300hm2,森林覆盖率42.71%。有林地中,防护林面积2.53万hm2,占34.32%;用材林面积1.41万hm2,占19.07%;经济林面积3.24万hm2,占43.91%。

1.3.2林业生态状况。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综合防护效能差。流域区内人均生态防护林面积为380m2。二是幼中龄林所占比例大,经济林所占比例大,特别是现有经济林多采用传统的土壤清耕管理制度,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差,生态保护功能低。三是林果种植业特别是果业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流域内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40%。

2规划设计思路

针对岸堤水库集水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生态现状实施工程造林,进一步增加水库集水流域森林总量[1];建立科技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型绿色无公害林果经营管理技术、林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中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提高现有林分质量,有效控制和治理林果业面源污染[2,3]。以此建立以水源涵养、水质改善、水土保持等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生态林业保护体系,全面实现以林养水、以林净水、以林保水、以林富民。

2.1重点工程规划设计

2.1.1荒山造林绿化工程。荒山造林采取以造为主,封造结合,分类实施策略。高山陡坡采用生态防护型模式,山脚、坡角地在适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采用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相结合的模式,一般地区采用生态经济型模式。生态防护型配置方式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固土保水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和乡土针叶常绿树种块状、带状混交;生态景观型配置方式为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乡土彩叶、观花、观果阔叶树种和乡土针叶常绿树种块状、带状混交;生态经济型配置方式为经济、生态兼用的乡土阔叶树树种。

2.1.2封山育林工程。工程规划布局为岸堤水库流域内坡度大于35°、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难度大的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封育区以封为主,封、造、抚育、保护并举,使区域内的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全面提高生态防护效益。

2.1.3退耕还林工程。工程规划范围以库区周围坡耕地为重点,辐射水库流域主要集水区,规划面积4 000hm2。其中25°以上陡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退耕后发展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25°以下缓坡地退耕后,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以发展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在水库周边景观点,栽植观叶、观花、观果等风景林;对库区村内有限的平缓粮田,实施地边、地堰绿化,以发展生态型经济林为主,达到既保水保土,又增加农民收入,还美化库区环境的目标。

2.1.4道路河流绿化工程。河流沿线河滩发展以杨树为主的片林或林带。对于道路两侧已建有林带的,在原有林带基础上提高标准、增加宽度;林带未成形的,选择适生的花灌木、彩叶树、常绿树、阔叶树,新建高标准公路林带,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网络。

2.2重点示范区规划设计

2.2.1无公害绿色生态型经济林示范区。运用生态学原理,按照绿色无公害经济林生产标准,对流域内现有经济林落后的管理经营模式进行改良,规划建立符合水源保护要求的绿色无公害生态型经济林示范区。通过采用果园生草等技术改善果园生态,增强经济林园地径流调节功能,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截留、降解经济林园地残留农药,增强净化水质的功能。通过采用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实行林果病害综合防治,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善用肥结构,科学施用化肥,减少化肥用量;苹果、桃等实行果实套袋,减少用药次数。以此全面降低各种化肥、农药残留对水环境的面源污染,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提高经济林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加收益。

2.2.2中幼林抚育示范区。建立中幼林抚育示范区,解决重栽轻管、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提高造林效率,使新造林地提早发挥效益。幼林抚育采用松土除草、补植补造、间株定株、割灌修枝等技术措施,以促进林木生长;中林抚育主要采用定株、割灌、修枝打叉、抚育间伐等技术措施,使单层纯林向复层群落结构转变,以增强生态防护功能。

2.2.3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引入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在水库流域区规划建立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采用森林健康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库流域各类森林的功能定位,采取相应的技术模式进行改良,实现流域内森林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全面提高流域区内现有的各类林分的质量,充分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或产业活力。

3结语

通过对岸堤水库集水流域临沂县境内的自然条件、森林植被植被类型、植被群落、林业生态现状及林果业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并进行以饮用水源保护为主要目的生态林业建设区域和类型划分,为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提高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规划中针对流域区内生态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以造为主、封造结合、分类实施策略,设计了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等多种造林模式,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优化新造林的结构和空间配置模式,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提高森林生态、经济效能。针对规划区内经济林所占比例大,特别是现有经济林多采用传统的土壤清耕管理制度,土壤裸露,径流调节功能弱,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差,果园用药用肥量大、效低等突出问题,设计了无公害绿色生态型经济林经营模式,在提高经济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针对集水流域内现有林分中幼龄林分比例大、结构简单、抵抗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低等问题,规划中设计了中幼林抚育、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加强低质、低效林分改造,提高现有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生产力,实现流域内森林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4参考文献

[1] 王朝晖.加大林业生态修复整治巢湖水污染[j].中国林业,2009(20):39.

[2] 曹培霞.延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3-95.

第7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开垦过量,大量森林植被毁坏,掠夺性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以及能源通讯等,使得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促使水土保持设施的顺利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有效防治在建项目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持与改良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并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的意义具体体现为,基本实现耕地面积总量不人为减少,努力做到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农业用地能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对于非农业建设用地在规划范围内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土地结构日趋合理,土地资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符合水利管理实际,对推动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有效作用。一是拦泥保土,稳定沟坡,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防止沟道下切、沟岸扩张和沟头延伸,起到稳定河床和沟坡,减少入泥沙的作用。控制水土流失,拦蓄泥沙,有效地减轻了泥沙流入下游河道,保护了农田,同时利用蓄水可以灌溉作物、林草,改善了周围小气候条件,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二是淤地造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创造条件。

二、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指导思想有偏差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自然保护等角度出发,而现实设施验收都变成了对于工程设计提出优化方案的情况,这一指导思想严重偏差,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容易被主体工程设计牵着走,方案成为了工程项目的附属品,失去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意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过程中,各编制单位由于对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还有各行业前期工作要求不一样,导致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要求也不一样,各方案名目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2、验收工作缺乏针对性,目标缺乏具体性

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很多验收的原则都大同小异,验收目标非常笼统,缺乏量化指标。不同的验收原则决定了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经济效益,如在减少对植被环境的破坏方案中,应对弃土弃渣的拦蓄数量、土地利用百分比、生态环境恢复面积等这些数据具体量化。只有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具体化,才能对设计和施工有指导意义。

3、责任范围不准确,存在将水土保持内容与主体工程分割的现象

有的水土保持验收将不应该承担防治责任的范围列入防治责任区,造成责任范围扩大化,有的设施验收忽略了附属设计和临时设施等内容,造成责任范围缩小、防治内容漏项的问题。另外,水土保持验收是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不是独立于工程项目之外的。而在现实中,有的验收人员对于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内容部分,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予以分割,这是非常缺乏科学依据的。

4、水土流失预测精确度有待完善,水土流失影响评价过于宽泛

我国的地形地貌差异非常大,水土流失的观测实验以及研究方法还缺乏一定的科学基础,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完善。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现有的验收仅仅参照类似数据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没有对工程项目中边坡、弃土弃渣、开山采石、取土、挖沙等方面进行危害评价,也没有从工程项目的设计、工序、防护等方面进行水土流失的分析评价,或者是评价过于宽泛,缺乏具体详细的论证。

5、概预算标准不一致,补偿计费问题不统一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使用的概预算标准一般是水利行业的概预算标准,这弥补了水土保持方案没有概预算标准的不足,但是,这与水利工程以外的其他类型工程的主体工程概预算标准不一致,例如出现同样一方土石方工程有两种价格的现象。因此建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概预算引用标准尽量与主体工程一致,没有可参照时,再用水利行业的概预算标准,尽量减少这种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在水土保持验收中设施补偿计费时,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各省视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各省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在水土保持设施的计费方面有较大分歧。由于在进行补偿计费时很难掌握相应的标准,给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切实可行并易于操作的办法。

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评估分析

针对水土保持的评估,主要是从生态补偿中延伸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并且比生态补偿更具备针对性。生态补偿是指补偿治理及恢复因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污染的综合活动总称。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主要有关于区域型生态保护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具备经济鼓励作用,并存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经济政策基于受益者或破坏者付费的原则。它的原理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环境资源价值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依照资源价值理论来看,使用资源与环境应给予适当的补偿,因为资源与环境都具有相应的价值的。依照生态学原理来看,流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通过设立制度,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体系中的各因素进行协调、理顺。使物质能量的流向得到改进,推动生态系统进入良性的循环,让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优。

在实际中实行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推广与试点。目前阶段建议对支付能力较强、补偿关系较明确的受益者实行水土保持补偿。制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有偿利用政策,针对资源受益者征收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资源开发的补偿费。规范和整理收费项目,调整收费制度,依法征管。根据国家发展纲要,使水土保持补偿政策能事先规划几个典型区域作为试点,在实践和理论中进行探求,归纳经验,为全面铺开创造前提。单独的流域也是可以选择的,开展流域补偿试点,如丹江口库区汉江流域上游。

四、水土保持工作中针对设施验收工作提出的强化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根据人们模糊认识的生态价值,应增强宣传力度,并将环境有价这一理念推向社会,提倡“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政策。增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提高维权意识,活跃补偿积极性。

2、加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组织领导

完善和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领导组织能力必须强有力。应完善和理顺管理体系,克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部门的现象,加强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使生态补偿资源和资金合力,加速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要善于观摩全世界在生态补偿案例里的成功经验,加大资金渠道,完善政策法规,改进管理体制,保持改革创新,在实际实施中不断改进生态补偿机制。

3、加强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专门机构统一发放,并增强对实行情况的监督,以免出现不到位的生态补偿现象。建立健全财政补偿转移制度并通过专门部门发放是有提高有效的区域生态服务的供给的重要途径,它经过财政资源从经济发达地区横向转移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的贫困地区,让生态提供者和收益者享受并分担趋于合理的成本和收益,使贫困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促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之间的良流关系。让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有偿应用、全民获益、政府兼顾、社会参与”,有效的从根本上改善生态效益状况中的“多数人获益、少数人补偿”,逐渐设立“谁获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

4、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使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得到增强,让生态补偿的责任以及各生态主体义务变得有法可依,从法律上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建议把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归入法律法规里并尽快订正《水土保持法》。并且,国家应该尽可能以最快速度推行相关的制度以及政府,在法制化体系中加入生态补偿,使其成为人们都广泛接受的社会制度。

5、加强生态补偿程序公开透明

让生态补偿的全过程更加的透明化、公开化。接纳社会督查。而质量高效率大的管理体系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点。应该及时的统一设立协调部门、监督机构、鉴定与评估机构。从而保证公众能够参与的制度,保证生态补偿的申请方面、管理方便、补偿方面以及评估方面的程序能够严密,公开透明化生态补偿的步骤和金额,真正让保护区的人们感受到因为保护生态而给自己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结束语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政府部门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符合水利管理实际,对推动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有效作用。

结束语

[1]记者杨鑫.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N].中国水利报,2011-03-07.

第8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图1为“甲河水系及该河干流下游某水文站各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月流量均较小

B.流量季节变化与气压带移动有关

C.夏半年流量较冬半年小

D.冬半年受信风带影响,降水多,流量大

2.下列四幅地理景观图中,与甲河中下游地区相似的是:

A B C D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主题。图2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地表碳循环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图3完成5~6题。

5.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二、综合题

7.图4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自然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综合开发本区域资源,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第9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迫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问题频发,在一些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仍有20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在此情况下,只能在施加人工辅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背景

对于生态修复的具体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仍旧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生态修复只是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而并不涉及任何的人工干预,而现在人们需要做的是将正在进行的各种破坏干扰停下来。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仅仅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人工进行辅助修复生态系统。争议虽然不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的一些活动对大自然确实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所以,在对大自然进行生态修复时,人们应该以不对自然环境继续造成伤害为前提,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国在世界上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问题也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包括土壤的侵蚀以及水分的流失。水土流失能够将土壤表层的很多养分带走,对于人们当前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受到破坏,大自然不能进行和谐发展,各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对于大自然来说都是不能进行弥补的。可见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亟需实施的。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1、必须重视封育保护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释放甚至消除生态系统的超载量,只有当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小甚至消失以后,它才能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与控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中提出,如果要减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封育保护,杜绝人为的对生态的干扰与破坏,使生态系统能够有喘息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没有了人为的干扰后,生态系统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难度差异情况不同

国内研究人员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随着不同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差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随着人口数量、区域降水量、植被类型等不同条件的变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难度与差异也随之变化。统计发现,西北荒漠区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难以修复。

3、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必不可少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中有记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与恢复能力外,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封育保护,以及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一些政策与方法加快植被的覆盖速度、保证生态用水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几点原则,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以顺利、科学地进行,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

1、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现实,要实行因地制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很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

2、还有整体修复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有发展的眼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指出,要做好整体修复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对生态修复进行布局,并密切联系各流域,以流域为主进行规划设计。

3、还要实行经济可行性原则,也就是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1、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自然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自然界的演替规律和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并将其全面运用,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使其处于一个尽量自然的状态。另外,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健康状态,必须根据各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并依据其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植被条件选定生态修复措施。

2、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降雨量、水土流失程度和森林的覆盖率、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这些因素间接地导致了生态修复的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够把某一地方的成功先例推而广之,效仿性的学习,而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生态修复的技术。

3、科学配置人工辅助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采用的人工辅助措施主要有:划定生态修复区域范围、建立管理保护制度和方法、设置护栏和标志、在生态修复区域内提倡使用沼气池等类似的清洁能源、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还草)等,减少人为破坏,为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提供必要的封闭环境,加快其恢复速度。

4、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工作,引入生态经济理念

不能因农村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程度欠缺就忽略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面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以水土流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制定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方案,在科学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前提之下,将大面积的荒山荒地用于植被恢复。面对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在水土流失区域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防止修复工作完成出现再破坏和当期居民经济生活无保障的情况。

结束语

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期间出现了若干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努力。相关人员应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当前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张莉,何丙辉,李旭光,张小林.云南省姚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效益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5(03):90-9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