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2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理论探索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第3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第4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非常强的艺术性的活动。当前,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日益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并且努力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教师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如《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

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DD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五、让作文评价因人而异

第5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第三组第八课“zh ch sh 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 和 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 和 s”为平舌音,而“zh、ch 和 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 第四组第十课“ai ei 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 和 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第6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使命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人对大学之道就有阐述,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大学之“大”的含义,这样的人才称之为“大”人。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以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久而久之,中国文化中最优良的传统价值理念逐渐被忽视,现代大学教育应将以下几点作为自己的责任。

1.教育是要激发人本性中美好的一面,应叫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文化。

人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个人的一切成就都仰仗于生命的存在。人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有仁爱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并心存感恩。校园中屡有发生的轻视生命的悲剧,大学生们对待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冷漠表现,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是当下大学教育的紧迫使命之一。再者,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对地球这个生命体的健康成长负有很大责任,为求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唯利是图,等到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回头谈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人们似乎仍然有些停不下来。爱护地球,人人有责,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将环境保护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文化凝聚力的民族,而在当今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奋起直追的阶段,西方新技术新信息却爆炸式的来到人们面前,如果我们不加以提醒,下一代就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相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才会更加丰盈,更有责任感。

2.培养能力而不仅是传授知识。

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能力等。真正的学习,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将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实践当中。中国延续多年的高考制度,使得孩子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就是找到标准答案,会做题,能拿高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就迷失了方向,没有主见,只会随波逐流。真正的创新源自心灵的解放。大学教育是走在社会思想前沿的,大学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解放思想,大胆寻求真谛,而不是用一些时髦的词汇来虚张声势。要不停的减少矫揉造作,更多的关注有价值的东西。“新意”,无论是新的技术带来的革新,还是旧的文化催发的新思想,皆为新意。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大智慧。人的幸福感除了来自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外,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哪怕只是简单的一曲音乐,一幅画,一段文字。艺术修养的提升,离不开之前提到的传统文化的灌输,也离不开大学校园内艺术文化氛围的塑造。

二、用人文教育思维模式思考建筑学学科教育

上世纪二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从西方引进了现代建筑学理论后,我国开始了真正的建筑学学科教育。一直以来,建筑学学科在我国归属在工科门类,然而,这个特殊的学科却包含了许多人文色彩。有人说,建筑的本质就是建造,建筑是基于技术的,其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笔者认为,建筑师在建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倾向于对建筑的功能与空间以及建筑形式的设计,新的技术、材料等是为设计服务的,建筑设计蕴涵了许多文化意义。文章接下来先讨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有独立见解,不随波逐流。

中国的学生们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走进大学,思维较为僵化,但这种僵化思维是可以在科学的引导下被扭转的。如果教师们懂得教育原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有自己真正的见解,去除脑海中一味迎合老师或者寻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

2.懂得厚积薄发,培养职业道德。

当代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有句关于建筑师的评价:Architectsarelatebloomers,意思为建筑师大器晚成,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因为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所需要积累的知识有太多太多,包括历史、艺术、文学、社会学、物理、哲学、心理学、材料、象征学、行政过程以及其他无数领域的知识等。还要不断适应时展而进步。厚积薄发的道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真正的仰望星空。

3.学会欣赏,细心发现美。

任何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都离不开对细节的处理,建筑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的细节有很多方面,需要通盘考虑。这样的习惯并非每个人生来就具备,是在不断欣赏与训练中实现的。

4.勤于实践,训练空间思维。

画图与做模型,是建筑学专业永恒的主题,存在于脑海中的设计思路并非那么容易的就能呈现于图纸之上,“手脑合一”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实现,而这也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自然与文化教育,将培养目标融合到实际教学中。

1.从课程入手,调整课程体系,不拘一格,将更深层次的建筑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将相对更加有价值的知识点突出,辅助内容为之让道。在学校公共课程中,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纲重新按照当今社会的要求进行调整,纳入更多的生命教育等方面内容。

2.办讲座,一方面安排固定内容的讲座,主要介绍中西方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作品及其精神、以及建筑技术前沿等,另一方面不固定的邀请知名建筑师来校讲座,学生与建筑大师面对面交流起到的效果更加显著。

3.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观国内外优秀建筑,亲身去体验优秀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建筑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对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展示也在此时更加直观的表达给了学生。

4.理解建造实验的意义。刚进校不久,学生们就进入了实际的建造实验当中,活动纸板房的建造、木桥实验等,由于课程环节一个接一个的紧密连接,往往这些实验的意义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向学生传达,学生们或许过多的将精力放在了完成实验的成就感上,而实际上反过来思考每一个实验的真正意义才是更加重要的,在此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能更确切的把握教育的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三、结语

第7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教育叙事研究 英语教师 英语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教学是学校英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轻松地学习语言文化知识。另外,加强文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对一线教师而言,叙事比教育理论更具有切身的真实性。它带动了广大一线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11]

这里有我当时就这个问题与一位教英语的李老师进行讨论的一个片段。她有三年以上的教龄,是我校的骨干教师。

下课了,李老师把英语书、参考资料和备课笔记一股脑“啪”得摔在桌子上,看得出来她很生气。

我:李老师,这节英语课上得不顺心吗?发生什么事了?

李:(紧皱眉头)你说,你说,现在的学生知识太贫乏了,竟然连自由女神像是哪个国家的都不知道(初一上册英语书里有这一内容),这方面的知识还要我英语老师教给他们吗?

我:理论上,英语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李:这方面的知识还要英语老师教啊!我们英语老师只要想办法让学生背上单词、再教给他们语法知识,不断地练,把语法熟练掌握就行了,你看我们班的学生语法都掌握得挺好的,(得意地笑)这是因为啊,每个语法点我都要出上百道句子让他们练习,学生都被练得出神入化了,这样能不好嘛!学生要学外国文化干吗啊,有什么用啊,还是学点语法知识才实惠。不过,学生对那些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啊、奇人趣事啊还挺感兴趣的,每次我一讲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每个学生立即来了精神,一个个都听得很入神,思想开小差的、手里做小动作的,都停下来听我讲,唉,只可惜我自己也不太懂,每次备课,教学参考书上有呢我就记下来,上课的时候讲给他们听,没有的话我也就讲不出来了,真是惭愧。

我:平时多看点书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李:不过怎么教呢?是单独把英语书中相关的文化知识列出一单元来专门讲,还是在教每一课的过程中讲,我看啊,还是在考试前把书中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全部列出来,打印出来给学生背,这样又简单,成绩又出得快。所以啊,(无奈的表情)我们国家的评价体系不变,我们这书啊,没法交,按照课程标准里的评价内容,我们老师就教给学生那些考试考到的知识,是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老师叫学生死记硬背的单词、句子甚至整篇英语作文也确实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好处,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心里也是很难受的。但是,我们没有权力出考试卷啊,能有资格出卷子的人他水平肯定比我们高,我们都知道这样评价学生是有问题的,他能不知道吗?教的考不到,分数上不去,领导不高兴,家长不领情,那就只好教考的东西了。

(一)转变教师的英语教学观念和培养自身英语文化修养

从李老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事实:李老师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观念落后且缺乏英语教师应拥有的英语文化功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有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依附的密切关系,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传授。文化导入有三层[5]。这里只谈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直接关系的第一层次文化导入。在这一层次里,英语教学着重教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的基本知识[5]。文化导入的目的在于消除英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有碍理解和交际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从文化的角度尽可能地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不断学习,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是很好的补缺机会,英语继续教育开设英语文化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在对比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为背景编写教材,作为专门的英语文化课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英语教师系统、全面地学习。

(二)改进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李老师讲述了她对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困惑,我认为把英语文化融入平时每一节英语课堂教学中效果更好些,语言离不开文化,教语言而不教文化知识到头来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文化意识只能在平时一点一滴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学习英语,我们可以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渗入英语文化的教学,让其结合起来,具体策略如下。

1.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对西方文化的有限理解成为阻碍学生英语听说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声材料,并且能介绍一些涉及西方民族、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题资料,让学生点点滴滴地体会西方文化。教师还可以选择在英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点,帮助学生分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另外,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克服听说理解上的文化障碍,又能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2.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习得过程当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内容。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会造成阅读时往往无法衔接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无法对语言作出正确的预测、推断和判断。因此,在阅读时有必要通过文化来理解语言。阅读理解时,如果了解了英语国家一些特有的习语、典故或惯用法的文化背景,就能很好地了解原文的意思和意义而不会望文生义,或产生歧义,造成阅读障碍。

3.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经历在其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正确运用,更要涉及其不同的文化因素。

4.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改变英语评价内容

无论是测试性评价还是非测试性评价都是考核英语文化的载体,但是如今对英语学科的评价主要是纸笔测试的试卷,只测试读的能力,少测试写的能力,不检测听的能力,更不检测说的能力,因此,为应考,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文化能力了。如果对英语文化的测试渗透在英语试卷里,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学生的英语文化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测试性评价对学生英语文化进行测评,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英语文化,以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4]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5]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4.

[6]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间题[J].外语界,1996.1.

[8]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9]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第8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浅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单位:南乐县福堪乡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蔡合才

第9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8-01

1.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3.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4.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5.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