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相关知识

第1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反思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表层,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规律,这样就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影响整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高校不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工作中只是按照上级国家规定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2.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老师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在职老师进行专业再培训工作。在对老师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阶段,培养老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使老师可以脱产攻读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学位,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开展短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并请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讲座,组织老师经常参观和实地考察环境,这样能够增强老师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老师之间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交流,提高老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样能够为该专业储备更多的后续师资资源。众所周知,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老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其更快地在行为、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关心环境和生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这些未来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除了在师资方面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前提保证之外,高校也应该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生态文明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人类自身应履行的义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利用学生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号召学生参与社区、企业、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他律到自律,充分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3总结

第2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第3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4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1 树立对话精神,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交流,和谐共处,是和谐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必须要秉持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实践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交流,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和谐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学习环境。

(1)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采取教学,而不是灌注式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材料时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性格,关爱每一位学生,用激励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例如,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微笑的眼神、手势、姿态、语言等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努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

(2)平等对话,树立教学民主化的意识。构建教师和谐课堂要引入换位思考,抛下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形象,教师应从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性质转换成为一个导演者,策划者,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演员。教师需要构建对话环境,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中产生独特的见解和理解,应给与其充分的肯定,在对话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回答问题时,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和激励。如“very good”、“You’re clever!”老师的热情话语就像涓涓细流顷刻间流入学生心间。此时,学生在无拘无束地描述着、议论着,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 树立文化意识,确立多元创生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正确树立文化意识,了解使用英语的国家文化背景。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理念一直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认为语言仅仅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工具,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受到国际上文化研究的潮流推动和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起影响,文化教学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教学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在语言教学的同时用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教学材料共同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提高学生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帮助其充分理解英语文化特点。第三,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括等课程系统的传授相关的文化信息。第四,开设语言学,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知识介绍,从理论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

3 关注课堂环境,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第5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自1998年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21.63%,森林蓄积量约 151.37 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

 

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 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 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 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 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 明确基本思路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 抓紧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 完善相关制度

 

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使我国的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及人们都必须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强化对美化、绿化环境的认识,并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勇于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金波。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5.

 

[2] 白金瑞,赵广杰。策论新时期林业如何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4.

 

[3] 宁可。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其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4] 索南德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之我见[J].农业与技术,2013.

第6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态;居住环境;住宅小区;设计原则

绿色生态住宅的概述

生态住宅小区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是一个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各种资源的利用最有效,环境舒适、洁净、优美,大大降低了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暂时失衡等影响而产生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小区文明程度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生态住宅小区具有下列特征:

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然是自然物质投入少,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等特征。通过高新技术的使用,来推动物质的有效再生与转换、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充分利用和无污染工艺的推广,从而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对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点予以防治和及时处理、处置,使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能回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点线国面结合、高低错落,形成绿化网络,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绿化调节温度、空气、美化景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效果。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居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必须达到28平方米。

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祥和的社区环境与良好的医疗条件。同时,人们能保持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自的地维护公共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各自的行为。

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原则

科学设计

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人毕竟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住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住宅很难再有所发展。而且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

讲求生态和谐与节能

绿色生态住宅,首先要遵循的当然是讲求节能原则和生态和谐,也就是节约能源、无害化、资源、可循环、无污染。例如,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要求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强调整体性设计

住宅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例如有人一旦提及生态住宅就会武断地说,不就是多加些保温材料而已。这是典型的以偏盖全。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有些类型的建筑,没有保温材料反而会更利于节能。由此可见,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态住宅的性能及成本。

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住宅着重强调的一点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绝不可以照搬盲从。而我国是以密集型多层和高层居住小区为主。对于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暖、供热水都较为可行,而对于我国高层居住小区来说,就是将住宅楼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无法充足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其次,气候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生态设计策略大相径庭。住宅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制冷和集热,从而减少因采光、供暖、通风、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水环境设计

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关键是节水,同时要考虑水量和水质两个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稀缺的国家,现实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上,可采取的节水措施有:采用节水节能型供水设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将污水处理成中水。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设两套系统:一套专供饮用,其水质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另一套专供生活使用,达到中水标准即可,应循环使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上可以参照上述分类进行规划设计。

生活垃圾处理

第7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方案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9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为切实做好2019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工作,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扩大公众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会各界关心自然保护区、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结合自然保护区科普宣传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6·5世界环境日”宣传教育等宣教需要,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县科协、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分局、巴东县教育局决定共同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宣教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成效,制订本宣传方案。

一、宣传目的

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让保护区内及周边广大师生、社区群众深刻理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宣传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金丝猴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热情。

二、主要宣传内容

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生态环境保护(6·5世界环境日)相关知识;金丝猴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等。

三、参与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巴东县科协

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分局

巴东县教育局

协办单位:沿渡河镇中心学校 溪丘湾乡中心学校

沿渡河中心小学 溪丘湾中心小学 平阳坝小学

堆子场小学

四、活动地点及对象

以巴东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周边主要小学。初步确定活动学校为:沿渡河集镇中心小学(师生约1700人),沿渡河镇堆子场小学(师生约140人),溪丘湾乡中心小学(师生约 1100人),溪丘湾乡平阳坝小学(师生约550人)。共约3500人。

五、活动日程安排

集中活动时间为2019年5月23日,23日上午沿渡河镇中心小学,23日下午溪丘湾乡中心小学,堆子场小学、平阳坝小学另外安排时间开展活动。

活动安排:23日早上7:30分准时出发,9:00前到达沿渡河中心小学,现场布置1个小时,10:30分开展活动,活动时间45分钟。中午12:00,沿渡河集镇午餐,下午1:00出发到溪丘湾中心小学,下午2:00布置现场,3:15分开展活动,活动时间45分钟。

六、活动议程(活动时间45分钟)

主持人:谭志雄

1.学校(中心学校或相关小学)领导致辞;(4分钟)

2. 县科协领导讲话;(4分钟)

3.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分局(4分钟)

4.县教育局领导讲话(4分钟)

4.保护区领导讲话;(4分钟)

5.发放宣传资料及学习用品;(各学校安排10名环保卫士代表上台领取学习用品)(8分钟)

6.巴东金丝猴保护区情况介绍;(6分钟)

7.学校大队辅导员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4分钟)

8.签名活动。(7分钟)

9.参观展板及挂图。

七、活动内容

1.制作保护区宣传横幅(喷绘写真),共4张,规格1.5米×3.5米,主要内容为保护区的动植物和景观资源。张贴在学校醒目位置供学生观看。

2.制作活动背景墙1副,规格4米×6米,内容为生物多样性标识和2019年宣教活动主题,落款为组织活动的4家单位。

3.印制保护区宣传彩色折页共4000份,规格A4纸4折页,200克铜版纸,覆膜。宣传保护区的动植物及景观资源。(按参与活动人员人手1份资料准备)

4.印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彩色宣传折页4000份,规格A4纸3折页,200克铜版纸,覆膜。

5.签名横幅4副,内容“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师生及参与人员签名。规格:1.5米×7米。

6.宣传横幅3幅。内容: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小神农架――原生态自然博物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7.给环保小卫士发放学习用品。沿渡河、溪丘湾中心小学每个学校分年级各选择20名品学兼优环保小卫士,共240名。堆子场、平阳坝小学每个学校分年级各选择10名品学兼优环保小卫士,共120名。合计360名。给每个环保卫士发放学习用品(笔记本1个、中性笔1盒),人平开支控制在20元。

8. 县科协的科普大篷车和宣传展牌。

9.生态环境局组织的相关生态环保宣传资料。

八、组织领导

为确保该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成立宣传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谭志雄

副组长:吴以才 县科协主席

高 飞 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分局局长

陈世友 县教育局局长

成 员:曹永洪 杨仕祥 龚年成 邓正双 谭怀龙 赵德缙 徐三英 郭登云 崔先海 胡国嵩 沿渡河、溪丘湾中心学校领导,四所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即筹备组(含资料准备)、现场准备组(含宣传牌和资料运输)、后勤保障组(含安全)、宣传组(不含其它部门人员)。

1、筹备组:

组长:谭志雄

成员:曹永洪 杨仕祥 龚年成 邓正双

赵德缙 郭登云 中心学校领导

职责:活动谋划设计,活动方案起草,所有宣传资料的设计、印制;相关物品采购;部门协调。

2、现场准备组

组长:邓正双

成员:赵德缙 胡国嵩 徐三英 崔先海 朱 云 谭文赤 4所小学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联系沿渡河、溪丘湾范围内的相关学校,参与活动的班级、人数统计等,宣传标语的悬挂、资料发放等。

3、后勤保障组

组长:谭怀龙

成员:赵德缙 谭俊艳 朱 云 谭文赤

职责:后勤联络、落实。

4、宣传组

组长:谭志雄

成员:谭怀龙 邓正双 孙长奎

宣传策划、成果利用等。

九、费用测算

该活动共需开支39680.00元(不含县科协、恩施州生态环境巴东分局的资料费),分项如下:

1.制作保护区宣传横幅(喷绘写真):4块,500元/副,计2000元;

2.制作活动背景墙:1副,800元。

3.宣传横幅:3副,120元/副,360元;

4.签名横幅:4副,300元/副,1200元;

5.保护区彩色折页:4000份,3.5元/份,14000元;

6.生物多样性彩色折页:4000份,2.0元/份,8000元;

7.学习用品(笔记本、中性笔):360套,20元/套,7200元。

8.广告公司:小工3人,2天,300元/天·人,1800元。运输牌子车费运费300元,计600元。合计2400元。

9.生活开支:工作人员共22人(保护区9人,科协4人,县生态环境分局3人,教育局2人,中心学校1人,小学2人,司机3人),110元/天·人(早餐10元/人,中晚餐50元/人),暂按1天计算,合计2420元。

第8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采伐;生物多样性;采伐方法;生态系统

随着工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事业的发展繁荣,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全球能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危害,能源的日渐减少,环境的日渐污染,不仅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也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源危机的日渐逼近,森林的日渐减少,各种恶劣天气的日见增多,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此,各国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且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对现代社会人们环保意识、节约减排、绿色节能、低碳生活等理念和精神的培养和宣传,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森林不仅是人们生存的一项重要资源,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要加强对森林树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陆地生态体系主要的承载主体,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植物物种,也涵盖了很大的陆地面积。据有关数据调查分析,森林的生物量占据了整个陆地生物量的4/5,且其面积占据了陆地面积的1/3,由此可见,森林资源众多,森林生物具有多样性。森林物种众多,面积广阔,使得其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和保障,也能够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树木以及其它林产品的资源,还有着维护森林水土、防风沙、调节气候、美化大自然等功能。但是,由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们对森林的大规模、大面积的采伐,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循序体系损毁,系统不平衡、森林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森林其它物种生活环境的恶劣,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森林系统崩溃,进而使得森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当地环境恶化。此外,森林的生态体系是动态的,它是维护森林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尤其是森林中一些重要的共建种或者是建群种。如果森林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树木采伐现象,就会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瞬间发生变化,也会使得森林生物的物种瞬间增多。但是,一旦超过森林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森林的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从而造成森林许多物种消失。由此可见,森林采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森林生态采伐

2.1 从森林景观方向考虑生态采伐

首先,对于一些已经明确划分并制定了自然森林景观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合理采伐时,就要充分考虑森林演替阶段变化、采伐和保留地的位置比例,老龄树木的保护和恢复,景观的自然性,以及森林景观树木的多样性这些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采伐计划和方法。

2.2 从森林树木成分方向考虑生态采伐

如果从森林树木成分方向考虑生态采伐,就要保护森林树木物种、树种的多样性以及森林植被的多样性。此外,在保护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森林野生动物生活树丛的保护,确保景观地区的生物物种和植被的多样性,以及对采伐剩余物的合理分布等3个方面。

2.3 阔叶松林的生态采伐

对于阔叶松林的生态采伐,一般工作人员会采取一种选择采伐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是通过利用阔叶松林的树木年龄层结构的特点,充分利用森林的生产力。然后在进行择伐时,强度要低,采伐周期要适宜,采伐树木要选用老龄过熟的树木,利用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森林破碎化现象,维护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确保森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在对森林进行合理的采伐和基材时,工作人员首先就应该依据森林生态采伐的原则,在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前制定采伐规划,尽量避免出现对其它树木造成损伤的现象。此外,也要尽量避免对森林保留树木以及幼树的采伐和损坏,还要做好补苗的工作,确保森林的生态体系和自然环境不会受到不利影响,进而才能保证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亚藏,梁彦兰,张东斌.浅谈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J].河南林业科技,2008(4)

第9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对策

0引言

战后经济复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危机四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窘迫,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多种环境诱因将促使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市场发生巨大的变革。

1环境诱因分析

1.1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开展,新增城市数量及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这种极速城市化发展模式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住宅建设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盲目的市场跟风使得该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出现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乱,建筑材料浪费,装修垃圾生成且难以降解,城市环境破坏严重。

1.2装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装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装饰材料中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气味能使人体产生各种不适反应,严重的可引发癌症。网络、报纸中有关因装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超标而导致居室空气污染、人体健康受损的报道时有出现,新装修的房子俨然成了一个毒气室,精美的装饰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产业化政策的推行

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在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做着积极的工作,尤其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使用住宅产品成套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破坏违背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建材及装修行业的整顿迫在眉睫,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使得生态建筑和生态环境设计成为21世纪中国建设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着力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人才,将绿色生态观运用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已成为高校专业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现状及原因分析

2.1设计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生态设计理念传入我国,在学术界、设计界引起普遍关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深受行业的重视,但真正懂得生态设计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加之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本国民众文化水平及思想认识高度都较低,对居室设计的喜好仍偏向华美的装饰造型,盲目追求所谓的档次以彰显脱贫致富的喜悦。这种浮躁攀比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了高校目前的设计教育,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层,设计作品偏重装饰视觉效果,忽视空间合理利用,将住家做成了星级宾馆,家居温馨感、实用性弱,商业味浓,思想度、创新度不高。即便打着时髦的“生态”口号,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华而不实。将所谓的“生态理念”片面地表现在实木类的高档建材及家具上,通过炒作变相地抬高造价,并非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充满物欲主义价值观的设计观念只会培养出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的设计师,带给社会的将是空间、材料、能源、资金的浪费以及室内空气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广泛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及生态观念的整体性,反映出当今以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为代表的环境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

2.2.1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

目前高校普遍将《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有其自发性,但易受种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约,虽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商业气息过重的低俗市场的影响,学生片面地认为奢侈、浮华的装饰就是设计的全部,忽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内涵及发展趋势,只会单纯地迎合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

2.2.2课程教学中生态学相关知识点的缺乏

我国的环境设计本科教学体系中,极少涉及生态思想和策略等相关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安排中,生态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关内容更是缺乏。社会上广泛提及的生态口号,迫使学生急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却找不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及期刊杂志自学一些肤浅的生态定义,知识体系难成系统,对生态设计的运用更是难以把握。

2.2.3高校专业教师生态知识的缺乏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都是在美术的范围下开展的,教师大多都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文科美学功底深厚,但生态科学等理工科知识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空间的造型形式及美学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与视觉冲击,而忽略设计对象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造技术、构造及经济等制约要素,设计盲目追求豪华,且依赖各种设备来满足居住的舒适感,导致资源浪费、能耗增加,脱离客户的实际需求。

2.2.4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较随意,仅提供一个住宅户型任学生随意设计,对户主家庭的生活环境、成员介绍、工作性质、预算造价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并未作明确的要求。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出题对学生来说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极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本设计”方面的考核较低,对可持续设计中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表达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这种考核要求下,学生的课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传统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态设计及艺术视觉塑造能力,过多地追求各种渲染、设计表现、工程制图及构图效果等“技巧”性表现,基本的建筑空间再创造技术及生态科学素养缺失,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对此进行反思与改革。

3.1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目标的修订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联合会在《建筑教育》中提出对未来建筑师的培养目标是:“人类住区的所有居民享有体面的生活质量;技术应用尊重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来的维护成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生态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为每一个人的财产和责任受到重视。”[1]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排、反恐合作、国际维和、金融危机诸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因此,将“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观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符合国际形势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高校教师应确立以生态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开放性设计教育观,加大生态观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间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导设计方案的同时,仍兼顾生态效益、生态策略等指标。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如今的环境设计教育应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因此,整个环境设计教学计划及内容需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相关的科学知识,增设相关生态理论、环境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本着对“整体环境负责”的设计态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端正学生认识环境、思考环境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活动。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这门课程,可以专题的形式增设生态住宅设计等相关知识、概念、理论与方法。设计界针对建筑生态设计的技术表现趋向分高技设计和低技设计两种,高技设计通常是“无尽地炫耀先进性到更精心选择技术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预测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控制系统,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的新颖外墙做法,达到节能功效等”[2],该设计手法整合了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种学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撑,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而低技设计源自对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在节能、自然通风、地方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经验,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传承方面,都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此类设计造价不高,技术要求较低,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运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都有着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课堂中可重点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摈弃奢华滥造的观念,从质朴的、传统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态智慧,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知识体系。

3.3专业合作教学

刘先觉在《生态建筑学》一书中曾写到:“生态建筑学是着眼于生态观的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发展的外在栖境进行跨学科研究”。[3]因此,我国建筑类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态设计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技术类课程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生态学与哲学做补充的多专业合作教学模式,强调了可持续设计的技术性、文化性及生态设计的广泛性特质。这些经验对发展相对较缓的环境设计专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只有实现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教学和应用中。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建立以设计课教师为主导,组织调动其它技术教师介入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生化学科、园林植物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合作关系,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住宅研究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跨设计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探索式自学,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态设计的特征、本质及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更新设计题目,完善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考核题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程式生态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而设计题目及内容设定可参考如今社会上、行业内相关的环境设计赛事命题,既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扩大高校间学术交流的范围。浏览近几年国内较有影响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类比赛,均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的主题。如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所举办的“2013年‘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命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积中,为用户设计一个安全、环保、健康、高效的室内空间”。通过此类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不断更新设计题目,鼓励学生直接参加设计比赛或方案设计投标,让学生在行业竞争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程作业考核中,教师需明确评分标准,将生态设计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做到“设计要体现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态价值取向相结合”。[4]

4结语

生态背景下的绿色民居建筑转型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暴露出来的问题急需解决,面对市场的变化,设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作业布置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今生态背景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邰惠鑫,应四爱.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6).

[2]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