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旅游经济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的作用

第1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外语经济 文化旅游 河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16-02

《中原经济区规划》和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标志着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也促进了河南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接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也要把握机遇,外语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克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加快对外宣传速度,促进河南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以及中原经济的发展。将外语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外语经济便应运而生。

一、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认识外语内涵、发掘经济效益

语言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收益的经济特点。外语经济贯穿于所有涉外经济活动中,对于未来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实际上是加快实现中原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只有加快河南经济“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才能使外语经济这个经济资本的效能展现出来。张德富教授认为外语经济包括:1.外语经济是我国对外经济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融入世界经济的平台。2.它的核心平台是外语,外语经济是提高产品质量,消除文化背景差异,转变生产方式,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3.挖掘外语与母语间经济范畴下的差异,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外语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外语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最新知识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对外贸易以及对外旅游方面,外语经济的效能作用更是凸显。

二、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注重旅游外宣

(一)中外文化意识差异显著

河南景区对外旅游宣传的翻译材料中,很多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都不能很好地被外国游客理解,甚至产生歧义,这就造成了文化不对称、语言风格不相称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对于国外到河南省内的旅游,不仅是旅游信息的输出,更是文化内涵的传播,这种产业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好的翻译能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能很好提升河南省在国际中的整体形象。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说,译语中须从语义到文体(风格)采用最贴切又最顺其自然的对等语重现原文的信息,做到语义、文体、文化上的等值,特别是文化等值。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熟悉文化差异要比精通语言知识更重要,因为言语只有作用于文化才有意义。如何跨语言、跨文化的将异国的文化精髓准确传递,是对旅游外宣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巨大挑战。

(二)中外文化差异现象显著

文学翻译要把握“信、达、雅”的标准,但在商业发展的模式下,还应更贴近中国实际发展,符合外国受众需求及思维习惯。

河南旅游外宣要贴近中原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能正确反映出文化旅游产业当地的人文及风俗。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既是融合又是碰撞。文化的外宣不是将一种文化同化另一种文化,而是要在文化的筛选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文化的同化尤其是西化。

同时,旅游外宣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主题和阅读人群。追寻中国文化是外国入境者的主要动机,因此,旅游翻译一定要将中国文化放在首位。如果,我们要宣扬的是山水风景,就应该加强对其中国历史渊源的介绍;如果是人文风景,就应该更多的融合民俗、建筑、宗教等多方面的元素。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题也要有针对性。

另外,语言的思维习惯也会影响人们的交际方式。中国人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喜好形象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过分华丽的辞藻容易误导西方游客,在旅游外宣中应强调文字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不能拖沓或夸大。

三、提升外语经济效能,促进河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河南省已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了打造全国旅游强省的目标,旅游作为河南省的新兴产业,对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强的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宣传河南的风土人情,弘扬中原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窗口行业。虽然我省在最近几年已经对旅游产业加大投入,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比较落后,尤其表现在旅游对外宣传上。这就需要加大外语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外语资源,提升外语效能,加强外语媒介的宣传力度,推动河南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代表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第三极”。其种类齐全、内涵丰富、人文色彩浓厚。还有近些年来新开辟的“三点一线”的黄河路线,对于海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很好的宣传效能,早已成为河南旅游资源的精品路线。

表1 河南省旅游文化景点

河南安阳的殷墟文化遗址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了具有独特5000年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典型的旅游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这是成为世界旅游胜地的一个必要条件。登封的“少林功夫”也响彻海内外,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展、殷商文化节等都是提升河南对外知名度,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我省的旅游行业所展现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资金投入不足,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翻译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我省旅游外宣很难走出国门的主要因素。和省外周边省份相比,虽然我省的4A级以上景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名城的数量占有足够的优势,但是旅游收入却远远低于别的省份。因此,提升旅游外语人才素质,完善旅游外宣体系,加强涉外服务是我省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语经济效能在河南旅游业中的体现

我省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又提出了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口号。在对外促销方面我省加强了力度,并增强了我省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近些年来,由于我省强调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对我省经济的推动作用,2010年召开的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以及依托少林、太极举行的国际性武术擂台,都对河南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并为打造河南特色旅游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增加旅游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旅游外宣上更要积极发挥外语优势,强调依托中国文化而呈现的特色旅游,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软实力。在对外宣传上,要注重挖掘和开发内涵丰富、质量高的文化产品,如宣传手册、宣传片、旅游指南等,能让阅读者或观赏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色。

四、媒介对河南旅游产业宣传的实效性

对河南旅游产业的宣传不仅是相关部门的职能工作,更是每一位河南人为家乡所应做的贡献。在各种媒介资源发展迅猛的今天,广告、报纸、电视、互联网、杂志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及时反映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单纯的旅游宣传活动转变为实际的旅游效益。同时,要提升全民外语水平,将旅游外宣普及到每个人,真正提高外语成为推动河南旅游产业文化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富.外语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5(24).

第2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其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并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也正因为我省拥有这些优越的旅游条件,所以早已跻身于旅游资源大省之列。

一、河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一)旅游资源优势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其北部有太行山、王屋山;南部有桐柏山、大别山;西部有秦岭、伏牛山环绕;中部有嵩山、横贯河南700多公里的黄河。辖区内自然形成的山川、河流、峡谷、洞穴、涌泉等景观宜人,深受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信阳市辖区鸡公山、巩义市辖区雪花洞、林州市辖区林虑山;鹤壁市辖区的大山、云梦山;焦作市辖区的云台山、王屋山等,久负盛名的中州四大名泉:辉县的百泉、安阳的珍珠泉、西平的龙泉、修武的马坊泉,每年都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的旅游者。

2.名胜古迹大放异彩。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掘于安阳,中国人文始祖黄帝生于河南新郑,中国经历30个王朝,有20个在河南建都。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河南名胜古迹达226处,分布在全省80多个市县,华夏五千年文化遍及河南各地,中华第一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3.人文资源灿若繁星。河南山河壮丽,人文景观荟萃,郑州“二七”纪念塔、黄河游览区、确山县中央中原局旧址、兰考焦裕禄墓、林县红旗渠,以及“农民的儿子―史来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张荣锁”,“巾帼女强人―”等,都是河南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战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带领群众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郑州“宇通”、安阳“安玻”、新乡“新飞”等先进企业的干部带领职工锐意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的品德,都成为河南省人文旅游资源的“亮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1.旅游资源可进入性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随着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定假期增加,尤其是河南交通比较便利,省内旅游资源比较多,分布区域相对集中,这为旅游资源进入旅游市场增效创收创造了条件。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河南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质量高。在全国形成旅游热的大环境中,河南及各地市都注重旅游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旅游市场需要旅游资源,旅游者更需要开发好。当前,旅游业发展正遇好时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3.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增收创效明显。近年来,河南旅游业迅速发展,为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据省旅游局资料介绍,截止 2006年底河南拥有国际、国内旅行社89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家,出境游组团社22家),旅游星级饭店46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四星级饭店38家,三星级饭店182家),导游员1.2万人,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297家(其中4A级旅游区50家),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二、旅游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河南省委、省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曾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和《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成长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现代旅游中,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有旅游消费行为的出现,不仅能为旅游地带来商业机会,而且会影响到旅游经济发展。以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例证,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使旅游地相关产业受益,而且能够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就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而言,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提高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旅游业以超出常规的速度发展,2006年的国际旅游收入高达300亿美元,成为国家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增加外汇收入,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能够起到关联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服务、轻纺工业、对外贸易、金融、房地产、邮政通讯等部门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旅游地的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产品的创收,充分发挥其产业联带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三)能够增加内需,回笼货币

第3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文化 旅游经济 因素

在面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伟大变革中,出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整合的文化经济热潮。作为经济大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文化当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文化的内涵

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不是一件难事,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但如果把这些关于文化的定义统一起来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每一个定义都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描述方式有别,因而定义很难统一。这就使得文化的内涵显得高深莫测。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应当包含着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器物文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它表现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园林等上面。例如徽派建筑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它的建筑外观整体性和美感性都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色彩典雅大方,这些都和“徽州帮”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分不开,反映了当时江南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筑水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商这一特殊群体的崛起。

笔者认为文化不应该单纯地理解为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它还应该包括诸如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物质财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和文化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延续性。这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时间即是旅游文化延续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它的这一特征,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等才能为今天的我们所认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但文化以其顽强的毅力延续了下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文,章无疑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特征表现为时空的差异和民族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会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正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文化因素必然会促成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人们总是想获得异质文化的享受。

3,文化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这种实用性特征表现在它对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业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指导作用,它使得旅游经济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文化刺激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我们的旅游活动,让大家在游山玩水间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提升了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对文化特征的阐释,文化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没有经济作后盾,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项目或旅游产品肯定难以开发,同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其经济发展必然因缺少后劲而步履维艰。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就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是文化通过经济手段得以外在化的表现。旅游经济既以文化为先导,则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也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牢记旅游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搞出特色,因为只有特色的旅游才能拥有持久的吸引力,而特色的旅游核心搞什么,那就是文化建设。许宗元在《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举例说:“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徒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相连,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别具一格的民族地方文化成为吸引众多旅游者的重要原因,确实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二)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而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因为文化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通过文化理念的形式从深层次上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价值沟通,一定程度上迎合旅游者,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有主动的教化导向作用,旅游业可以通过言传教育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科学、文明的旅游行为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念。但制订营销策略时不要因为文化的重要性而凭空创造或随意移植、模仿。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出来的,它需要时间的考验。比如近几年来,全国涌现出大量的所谓“民族文化村”,其中的民族歌舞、节庆表演项目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游客的好奇心理,但这种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践、脱离其原生态文化传统背景的事物,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真实体验的要求,终究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文化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这种愿望的集中体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人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时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也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因此文化就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在澳大利亚,大家知道,土著人是当地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据最新的《澳洲当地旅游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外国游客对于参观以澳洲原住民为主题的风景名胜有很高的兴趣。另外,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学习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旅游的动机是寻找保留古老文化的民族或居民,以了解他们的文化、特殊的风俗和习惯。因此澳政府大打土著文化牌,推出了“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必将成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4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青岛经济增长 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旅游业冲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前沿,发展极为迅速。它与青岛的国民经济优势互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先看看下面这些喜人数据:2001年―2005年,青岛经济总量迅疾跃升,连续5年GDP年均增长超过15%(《青岛日报》)。2006年青岛跻身“3000亿俱乐部”,该俱乐部全国仅有六个市,一个青岛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5个青海省(《第一财经日报》)。半岛网2007年12月28日讯,青岛市发改委初步预计,本市2007年生产总值将突破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同时,全市人均GDP在2006年突破5000美元之后,今年将超过600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以上。2008奥帆赛举办城市的桂冠,更让这座旅游城市散发出夺目的光彩。2007年12月20日12:30,随着一批入境游客乘坐航班进入青岛,青岛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100万名;当日,青岛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从而实现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双突破”,年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390亿元人民币。

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或许由下面这些称号可窥其一斑:在十强旅游城市中,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公众最向往城市”和“最具风情城市”(人民网)。2007年10月8日,在巴西玫瑰湾举行的世界最美海湾组织10周年纪念大会上,绵延于青岛730公里海岸线上的一处接一处湾岬,以“无可分割”的秀姿被整体命名为“青岛海湾”,并入选“世界最美海湾”,成为世界最美海湾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个“世界最美海湾”。

一、青岛旅游业的优势

从2001年7月13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在奥运的旗帜下,青岛旅游又增加一种资本,一种将城市旅游竞争力骤然放大的资本。也是从此时,使它的旅游业开始了新的腾飞旅程。

青岛市市旅游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至2006年,青岛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开工建设重点旅游大项目100多个。其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观光园、崂山巨峰游览区、天泰滑雪场、金沙滩景区、石老人浴场改造工程、温泉主题公园40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亿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项目已于2006年底签约、开建。在这诸多项目中,人们富有远见地把握着“奥运元素”,并将其注入以“山、海、城、文、商”为特色的青岛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旅游特点。2006年8月的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俱乐部为参赛的50个国家帆船队的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优良的住训服务,深得好评。

资料来源:青岛旅游政务网(qdta.省略)

同时,中国惟一的水准零点主题公园、世界上最大的海星外形建筑――银海国际会展中心、世界上首座建于海上的可机械开合的彩虹桥、奥运文化长廊、奥运会展览馆、帆船之都观光塔在这里也先后完美现身,共同组成了继栈桥、五四广场之后的青岛新的融陆岸观光和海上游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滨海景观群。2006年8月,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游艇俱乐部为主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奥帆赛落户青岛为青岛旅游业的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如今,即使海外游客也可享受到更加细致的青岛旅游信息服务――青岛市投资开发建设了服务器置于首尔、东京、台北的三个海外青岛旅游网站,开通了多语种青岛三维旅游电子地图;同时,建立起以85912000旅游投诉电话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旅游投诉热线呼叫系统,配备了旅游执法车辆,24小时值班,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全市旅游管理体系。同时,青岛诚信旅游企业达到368家,覆盖面接近70%。从表1不难看出青岛旅游业腾飞的轨迹。

二、数据、模型及分析

1.数据分析

通过青岛市近六年旅游业总收入和GDP相关数据收集,分析旅游业的增量对GDP的影响程度。表2列出青岛市2001年至2006年旅游总收入和GDP的总量水平以及相关比重和增长率。可以看出近六年旅游业总收入和GDP的增长情况。图中所示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较快,而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旅游业出现负增长属于特殊原因,分析时应考虑该因素造成的分析不准确影响。总体来说其增长是持续、稳定、和快速的。

数据来源:2001年~2006年青岛统计信息网和青岛旅游政务网

2.回归分析

为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建立以旅游业收入X为自变量和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Y=β1 + β2 X +u

式中旅游业总收入X为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β1为常项,β2为回归系数,u为随机项。用最小二乘法对商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SPSS运算得下表:

从表3中可知,简单相关系数R=0.983,调整确定系数R-Square= 0.967,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P值很小,可以拒绝原假设。从表4中知β1=339.742,回归系数β2=8.908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收入每增加一单位,青岛市的GDP就增后加8.908个单位。

回归方程为: Y=339.742+8.908X

所以t检验和回归方程均是线性显著相关的。

三、结论及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与青岛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交互影响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旅游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又具有正的反馈效应,是经济的增长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旅游业总体规模的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让旅游业在发展模式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旅游业要妥善处理旅游业与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等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孤立地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否则就会引起对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地价值降低等问题,最终给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巨大损失。1.统一规划旅游业发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体系

建议组成由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强有力的旅游业行业管理机构或综合协调机构。旅游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规划不合理,比例不协调,必将使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制定旅游业规划,应对旅游业进行系统设计和综合布局,同时加强对所有涉及到旅游产业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协调,建立比较完善的旅游业发展机制。

2.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景区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基本载体。虽然青岛市已具有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但其发展空间还很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以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是打造青岛强势旅游业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3.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于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旅游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既懂旅游学科技术又懂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青岛市政府应该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科学旅游学科的体系和规划;应该鼓励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等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市场化步伐和政策的倾斜,引导企业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促进青岛市旅游业的进一步腾飞。

4.加强青岛旅游业品牌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

在提高青岛旅游业的整体运营水平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科学健康打造青岛自己的旅游业品牌,这是青岛旅游业做强做大的必然途径。信息化是旅游业成长的必要条件,应重视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推进网上旅游的平台建设,从而更有效的提高青岛旅游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周永广.旅游环境管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强国.风景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5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翻译 旅游业

一、引言

2008年第 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机遇是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各旅游城市为世界所瞩目,为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我国旅游业又必然面临着很大的 挑战:面对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如何顺利完成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旅游景区资料翻译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二、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贾玉新,1997:23)。胡文仲先生(1999)在他的著作《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指出:“外国游客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如今跨文化交际变的越来越重要,它也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旅游业给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创造了交流需求,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景区宣传资料的翻译是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的翻译。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让中国旅游文化为外国游客所领悟,更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激发其旅游消费的欲望。由于翻译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要顺利的实现翻译跨文化交际,旅游翻译者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为此,旅游景区翻译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符合译语语言习惯性原则

中国各地旅游宣传资料很多,但外语(英语)翻译比较随意,不顾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套用母语表达方式,译文拖沓冗长,词义硬搬堆砌,令人费解,既影响到宣传效度又损害了国家对外的形象。造成此种翻译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认识,忽略了文化差异对人们旅游审美心理与语言表达的影响。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从而形成语言在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方面的差异。华民族主张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上的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英旅游文本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等方面不同的习惯倾向。在描述旅游的景介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区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相比之下,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介绍旅游景区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旅游文体习惯与审美需求,为了使旅游资料翻译能够很快为国外游客所领悟,顺利实现跨文化旅游翻译这一交际过程,旅游翻译应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心理,在翻译过程中,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原文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适当重组调整,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力图使译文语言生动、表达简洁。

2.增强译语的可接受性原则

旅游翻译不仅应使外国游客在旅游景色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使两种语言中出现“词汇空缺”(1exical zero)或“词义冲突”(semantic conflicts),如一味地采用音译或简单对译,将会使外国游客感到一头雾水,从而给翻译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译者在跨文化旅游景区翻译中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采用灵活丰富的翻译方法,克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和心理接受能力,使译文语言顺利传递其承载的绚丽多彩的旅游文化信息,完成翻译跨文化交际。如,位于秦皇岛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的山海关的“老龙头”(老龙头景区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处的渤海之滨,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组成。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亘在华夏大地上,东端在山海关城南4公里处直插入海,犹如龙头高昂,成为明长城东部起点,因此称为老龙头)如果直接翻译为”the head of old dragon”,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译文不仅无法成功传递中国特有的文化,还会引起国外游客的厌恶情绪。因为,在中西两种文化中,“龙”和“dragon”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绝大多数西方人心目中,dragon 的象征意义和引发的联想主要是负面的,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在西方人的文化和意识中,“dragon” 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从各种文字、政治漫画、电影和电子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这些历史悠久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了几百年而有所改变或淡化。相比之下,龙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龙被视为尊贵、力量和吉祥的象征,有着“望子成龙”、“龙凤呈祥”和“乘龙快婿”等说法,龙的褒义源于华夏民族对于“龙 ”的原始图腾崇拜。因为“龙”是能兴风作雨,飞天潜渊的神异动物,后来变为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因此,只有正确地翻译了中国的龙,才能很好地翻译和传播中国的文化。Frank Chen 在他的博客中把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重新翻译为 The Head of the Great Loong(The Head of the Great Loong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Wall),并加以注释:many people mistranslated it(指“龙”)into the word dragon。跟对译“the head of the old dragon”,Frank Chen的译法不仅避免了因文化冲突引起的翻译交际失败,另一方面,跟音译(Laolongtou)相比,也避免了因译文读者文化空缺引起的交际障碍。

三、结语

旅游景区资料的对外翻译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与世界接轨并走向国际化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美丽的旅游景观为广大海外游客所了解的唯一窗口,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国际形象和国际化进程。由于面对着源语与目的语两种不同的文化,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成功完成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景区翻译对象是海外游客,目的是吸引海外游客,因此,在进行翻译旅游宣传资料时,译者要把握海外游客――受众的群体特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克服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从而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黄 佶:关于修改“龙”的英文翻译的研究[J],2007年12月23日省略/hj_paper_loong_3.htm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6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有效;开发;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旅游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开发旅游经济呢?要想有效的开发旅游经济首先得清楚我国当前旅游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下面就来谈谈我国旅游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资源开发低级粗放

目前我国各个地方开发旅游经济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开发旅游经济,但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的开发仅仅停留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上面,旅游经济开发基本上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不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市场建设,只偏重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只在门票收入上下功夫,只是在简单和单纯的做“旅游”,而不是在做更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旅游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做什么事都有有计划和规划,而在我国很多地方,对旅游经济的开发没有详细和长远的规划,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正是这种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机制,旅游经济开发基本没有什么成效,重复建设、低级开发、经营不善以及盲目开发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旅游经济开发缺乏资金

旅游经济是新兴产业,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从而对旅游经济的投入力度不够、资金匮乏,这些导致旅游经济开发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很多现有的旅游资源不能得到保护,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得到及时合理的开发,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四)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开发和发展肯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持,但我国很多地方旅游产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经济开发人才匮乏,很多的旅游经济开发人员都是缺乏专业知识的初级人才,特别是对旅游经济开发至关重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更是缺乏,这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五)旅游经济开发体制不健全

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交通、文物、建设和林业等部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旅游经济的开发上,这些部门各自为政,都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来开发旅游经济,从而使旅游经济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有效开发旅游经济的措施和方法

旅游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效地开发旅游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就来探讨哪些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开发旅游经济。

(一)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开发旅游经济的根本是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有效开发旅游经济首先是保护好旅游资源,充分和高效的利用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有效的开发旅游经济,就应该保护好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开发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旅游经济开发的总体规划

有效的开发旅游经济离不开完善的规划,只有有了完善的规划,旅游经济开发才有发展方向,才不会走一步,看一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低级开发、经营不善以及盲目开发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为旅游经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要地方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将旅游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搞好旅游经济开发。

(三)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这些大量资金不仅仅靠政府的拨款和补贴,毕竟政府资金有限,要想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经济,就必须想方设法的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联合开发、多元开发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的吸收社会各类企业、个人的资金投入,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旅游经济,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四)提高旅游经济从业人员的素质

旅游经济的开发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经济的开发是非常有帮助的。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提高旅游业从业门槛,所有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的人去从事旅游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经济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是加强旅游经济中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是有效开发旅游经济的关键,有了这些管理人才的支持,旅游经济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开发和发展。

(五)加强宣传促销工作

旅游经济的开发根本上说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这些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对旅游经济的有效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各种旅游公司,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办旅游宣传专栏和专版,最大限度地去宣传自身的旅游特色,提高自身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名度,让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旅游,自然就会有效的促进旅游经济的开发。

三、总结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经济,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新的世纪里,我国更应该重视旅游经济的开发,想方设法提高旅游经济的开发水平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推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4-03

一、引言

“绿色旅游”的概念由法国一位叫欧贝尔的参议员首次提出,目的是让久居喧闹都市的人们到恬静的乡村度假,在绿色的海洋中遨游,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释放都市紧张压力感,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文化的交流。自从“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许多学者陆续对绿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中最为广泛认同的是把绿色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本文所论及的绿色旅游取其狭义。国外学者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对消极意义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的研究较少[2~7]。本文将从绿色旅游的涵义及借鉴国内外对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出发,重点对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从而为绿色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研究结论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农副产品的就地销售、就地增值、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旅游的特征是乡村性,是绿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正符合游客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重在体验。因此,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并就地购买,而农产品的就地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对外来的游客来说具有稀缺性,若经过设计包装,打造统一的品牌,必可就地增值。旅游业可以看做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电力、宾馆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其服务,需要大量人员进行运作,这就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2)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

以前,一提到农村,好多人就会联想到“落后”一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作为家庭的唯一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一年到头收入少得可怜,农村经济落后不足为奇。利用资源禀赋,在当地发展旅游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衡量农村经济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旅游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2004年以“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为自然资源特色,发展“农家乐”绿色旅游。4个行政村,52户发展“农家乐”,自2005年“五一”黄金周试营业至2006年“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1.8万人次,营业额收入482万元。其中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七里乡农家乐接待游客20 589人次,实现营业额近70万元,经营收入户人均增收近8 000元,超过以往全年收入的三倍。

(4)改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除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外,最重要的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因此,农村经济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绿色旅游能够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村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更新农村地区的人们的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绿色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城市,他们的到来把现代化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意识观念的转变和演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文明开始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并激发人们求富、求新、求文明等新的追求,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6)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绿色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当人们意识到绿色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时,会主动去保护和宣传,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当人们在享受旅游给带来种种好处时,也会发现发展旅游也会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1)引起物价上涨、地价上涨及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对当地的人们来说,购买的需求是增加的,在其他条件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由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可知,供给不变,价格必然上涨。这势必会损害到当地人们的经济效益。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土地的大量投资,使地价也随之上升。这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过分依赖旅游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消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由于从事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务农的收入,常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弃农而从事旅游业。当地劳动力的不足,造成大片田地荒芜,其结果是,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农副业产出能力下降,从而危害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3)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使游客减少,开而不发使旅游地衰亡,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绿色旅游地的开发和其他的产品一样,也有兴衰模式,即生命周期。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发现阶段、参与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保持与环境、资源的和谐统一,保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损害旅游地形象,使得游客减少,旅游业发展受阻,阻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积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绝佳、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地区,大多交通闭塞、水电、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齐。“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灯先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保证。有关研究表明,当铁路和公路的加权平均通车里程每增加1公里,国内旅游人数大约增长806人次。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保证

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资金。因为,绿色旅游可以看成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宾馆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也就为绿色旅游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一定保证。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发展所需人才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辍学率降低,一些当地人外出学成归来为家乡服务。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之,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新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启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将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技术、懂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绿色旅游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2.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绿色旅游的消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有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即动机。我国学者韩杰将旅游动机分为五类(见图1)。这里从旅游动机的分类和相互作用关系来分析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绿色旅游的大部分游客来自于城市,他们来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是心情动机。因为绿色绿游最主要的资源优势之一在于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倘若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再会让他们感到回归到大自然和释放压力的感觉。因此,游客也就会随之减少,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2)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的增加,大量建设人工生态景观,现代建筑,失去了绿色旅游的“古、始、真、土”的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更新,意识到旅游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于是大量修建人工生态景观。同时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好多人也大兴土木,推掉特色的老房子,建现代化的洋楼。而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吸引到游客,反而把绿色旅游最具特色的东西丢掉了,不利于绿色旅游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物价稳定

一般情况下,政府“有形的手”往往结合市场“无形的手”共同起作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暂时失灵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绕到市场背后,直接斩断催逼物价上升的幕后黑手,维护物价稳定。这样才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促进绿色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旅游固然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单一依靠绿色旅游作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必然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在鼓励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它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三)一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适度开发旅游和发展经济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要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的超前发展,超出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必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束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举措。

(四)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垃圾、污水进行安全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加强教育,对他们进行行为指导,把游客活动量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

(五)建立健全促进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绿色旅游的规划管理

一方面,加强绿色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把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使旅游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重视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8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十一”旅游黄金周又到了眼前,据权威部门的消息,各地相关部门已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个“盆满钵盈”的黄金时段。但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在经历了去年“五一”的狂热,“十一”的冷静以及今年“五一”的成熟心态后,广大消费者将会以一个更加平静的心态去度过这个“黄金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的时候,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相应适用的政策,切实使假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1999年 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第一个“黄金周”就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度过了。到了“十一”,各管理部门接受教训,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广大消费者也接受教训,“十一”前两天人们出奇地冷静,直到第三天人们才开始大批的出游。今年“五一”,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第二个黄金周的“冷静”以及第三个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第四个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拉动假日经济只靠两个黄金周吗?

“黄金周”假日旅游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这是国办( 2000) 46号文件对“黄金周”功能与作用的定位。沿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已成为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已成为“假日经济”的代名词,一提假日经济,必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字眼以及这些日子所带来的收入统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假日经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的特征表现在 6个方面:一是发生的时间特征明显,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二是来到的突发性与阶段性,现象是井喷式洪流;三是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几乎凡是有闲暇的人们都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四是指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五是消费档次的多层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标准;六是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质取向为目的的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形式。

以上的概念告诉我们,假日经济是一个、适当的消费;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假日之中,并不仅仅存在于几个长假、几个“黄金周”中,只不过在这些时段中表现得比较集中、比较明显罢了。

去年“五一”,全国居民外出旅游达 4600万人次,旅游花费 181亿人民币,仅从铁路出行的旅客就达到 2600多万人;而“十一”外出人数就比预计的减少了许多,铁路运量下降了 8.9%;到了今年“五一”,出游者大增,达到 7376.6万人次,旅游收入 288亿元。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全部出游者当中,过夜旅游者为 2368万人,一日游旅客则为 5008万人,后者超出前者一倍多。由此可见,在 7天的长假中,人们并不是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们选择的是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所以仅靠两个“黄金周”就想赚个“盆满钵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别是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旅游的大文章,继而做大假日经济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大假日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每个假日的旅游经济 

在我国,一年 365天中节假日有 110天,除去“五一”、“十一”、春节 3个长假,还有 80多天的假期,占到假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广大消费者由于年龄、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的不同,因而对休闲时间的支配也不尽相同,分为若干个层次。离退休的老人,闲暇时间多,只要天气不错,身体允许,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基础上,出游时间是非常灵活的;中年人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日主要用来处理家事、调节身心,偶尔心情好也可以出游;青年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热情活泼,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旅游的生力军。在这几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两个层次的人群是可以在占总数三分之二的日常假期中出游的群体。

 

假日旅游的消费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消费和商品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在个人的实际消费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所占比重同消费者实际需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就表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就目前假日经济在我国的表现来看,以外出旅游为主的精神文化消费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做好每个假日中精神文化消费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做好假日经济的核心。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体,它包括假日旅游资源开发,假日旅游产品开发两个主要方面,假日旅游资源开发有长途旅游和短途出游两个方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假日旅游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进行短途旅游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因而开发日常假日的短途旅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假日旅游产品必须有它的突出主题,它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要以旅游者最大的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采用多种活动组合来丰富旅游的内容,并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调节,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旅游产品组合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项目组合是多个旅游方式的有机结合,它能不断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满足旅游者观赏风光、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增进友谊、锻炼身体等综合需求;时间组合是根据旅游者年龄、身体、情绪的不同而采取的方式,它像演奏一首乐曲,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各种活动衔接紧凑而不紧张,刺激性与休闲性相得益彰;空间组合是适合主题突出的旅游方式,如“五岳名山”游、“古代民居游”等各景点距离较远但主题突出的游览项目;游客组合针对的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适合单位团、家庭团、同学团、朋友团、散客团等群体的旅游;功能组合是针对一个景区在吃、 住、行、游、购、娱几个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而言的,它直接体现一个或若干个景点的综合能力。这几个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关键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服务部门多下工夫,多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不断增添、变换、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让我们的假日旅游经济,特别是日常假日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来,继而推动我国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

建立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研究假日经济必须研究假日旅游。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至今我国政府还没有一个旅游管理的权利部门,国家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只局限在旅游组织的范围内,而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景点、风景名胜全都分属于交通、铁道、民航、园林局、文物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场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假日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去年下半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计委、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等 14个部委局组成了“全国假日旅游协调部级会议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 200个重点旅游城市也分别组建了假日旅游专门机构,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障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 1月初,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朱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 10几年来中国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大范围的旅游工作会议;今年 4月 11日,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 9号文件),提出了在 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并要求全国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各省市也纷纷行动起来,出台各种政策,优化区域环境,许多地方还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 5026 24万人次,同比增长 5 85%;旅游外汇收入高达 100亿美元,同比增长 9 99%。

第9篇: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91-03

摘要: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多部门,在具有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发展旅游业灵魂的文化优势,能够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文化 地区经济 持续发展

旅游业既是能够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文化性事业,又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性产业,它的经济文化属性的确立,不仅是其内在特征体现,也是国内外旅游业实践发展的结果所在。无论是何重形式的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游走在经济与文化的边缘,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或者从文化层面阐释,都将失之偏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此旅游也不例外。实践证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理论层面内含了协调互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必要性: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经常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一、旅游文化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一)旅游文化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把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截然分开。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活动,而文化的特性又渗透于整个经济活动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资本资源。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成了经济发展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动力。正如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以我国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云南为例,十多年来,享有“动植物王国”和“民族文化走廊”美誉之称的云南,正是以秀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这里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迪庆香格里拉作为云南旅游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更是引人注目。“香格里拉”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张旅游和文化品牌,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精髓,“香格里拉”文化是云南生态和多样性保护、继承和开发的核心。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是靠多元化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的开发。只有通过对旅游活动文化内涵的扩大,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经济价值和效益。因此,“旅游经济要发展,不在于多修高级宾馆,而在于挖掘自成一家的民族、地域文化。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广招游客,门庭若市。”尤其是对于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地,对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情趣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商机,更重要的则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保护。

(二)正视旅游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诚然。旅游文化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文化本身而言,它是一个新旧杂存的复合体,面临着一个文化现代化的问题。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旅游文化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某些不良现象,由于缺乏对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低格调猎奇使地区文化庸俗化。为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使得一些落后的地区文化被某些景点用来展示和吸引游客。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势必影响民族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消极的,值得我们认真深思。

另一现象是重开发、轻保护,采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但一些地区却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注意对其进行保护,致使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长期以往,不仅发展不了经济,反而会起到消极阻碍作用。

二、旅游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的表现形式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推动的,其中旅游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是深层次的。它作为旅游的灵魂,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各个方面,旅游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财政收入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文化,必然造就旅游业的繁荣。以有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业,必然会形成持久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广大游客把到该地区旅游作为其首要选择,从而推动交通、餐饮、商业、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以及旅游门票收入的大幅攀升。进而有效推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繁荣。

(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拉动内需,促进就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文化能够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渴求。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于是旅游成了时尚,旅游文化成为人们的消费大餐。人们愿意把更多的钱花在旅游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文化对拉动内需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文化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良好的旅游文化给旅游业带来了繁荣,而旅游业又能够带动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繁荣发展。这些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直接吸纳较多劳动力。根据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未来10年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中国旅游业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旅游业是为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带动相关行业5个人就业。这样中国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每年增加300万人。5年共新增就业岗位15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