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阅读教学 策略 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语文的人性与个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以探讨 :
一、注重阅读材料背景介绍的运用
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就要适时进行背景介绍,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做准备。如教学《阿Q正传》时分析阿Q人物形象,可设计一些介绍背景材料的文字、投影片,介绍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此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后的落后乡村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分析阿Q性格特征时,再出示此片,帮助学生理解在被革命意识冲击的未庄,贫苦农民阿Q的自发性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是矛盾统一的,是时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二、积极创设情景,营造阅读教学氛围
所谓情境,并非是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的一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而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从多维的视角认识情境的激情功能,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东西和源泉,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学实际与生活是最紧密相关的,很多材料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三、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的情况,这对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是从阅读教学材料中的矛盾处寻找问题。学生如果发现了矛盾提出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开展讨论,直到得出合理的答案,也就完成了此文的学习;二是从阅读材料中的从反常处提出问题。在《藏羚羊跪拜》一文中有一处非常反常的细节,就是当老猎人举枪瞄准藏羚羊的时候,那只藏羚羊竟然做出了跪拜的动作,这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
四、倡导多角度培养阅读语感
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一是积极激活学生想象,触发语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二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浅谈在教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管理
装备保障实习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现状和分析
浅谈英语词汇的教学
浅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探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谈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谈“讨论”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呼唤语文文本教学的回归
中职物流专业《商品知识》的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初中英语感叹句教学研究
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实效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的艺术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转化后进生
探析儿童色彩心理认知
大一日语作文教学浅析
大学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
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浅析
中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论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抓住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现状研究
转变观念,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培养军校创造性人才几点思考
推进创新教育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要力求轻教实练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用爱放飞希望——浅谈职校班主任工作
高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会“倾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感悟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现状与对策
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教学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创造性
对当前幼儿教育的思考
图式理论的再编辑——论图式理论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阅前阶段的应用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谈师德修养
基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精读课文教学研究
论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基于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对策
英语高效课堂中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初探
论我国地理教育理念转变与改革
浅析黑龙江民间工艺品前期电脑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学生培养对策研究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 规范性 探究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大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2]郭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语言文字训练》。
一、通过朗读与联想培养感受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点的地方,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还能帮助其理解朗读内容,培养语言感受力。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本身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阅读的音乐”与“文字的绘画”。通过让小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培养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祖国语言的美,通过朗读,提高感受文字表现力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运用一些好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感受,但是不仅要注意引导小学生领取语句的连贯,逐渐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起伏有序,还应当进行组合朗读,通过不同学生的合作,来引导小学生感受朗读的气氛,这样还能培养小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进行模仿朗读,让小学生模仿专业人员、老师的朗读,使得小学生的朗读更加准确,提高了朗读的水平,让小学生在聆听朗读过程中得到了语感的培养,掌握了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语感的技巧,促进了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力。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解《观潮》一课时,可以让小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说说感受,鼓励小学生读出情感,激发出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可以给人以美感,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意境,可以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阅读者的无限想象,让阅读者在似实非实、似虚非虚想象中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美好的意境可以激发阅读者打开思维,想象能够将阅读者带入更加辽阔更加生动有趣的美好空间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情愫,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让小学生通过联想,培养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想象力,可以不断创新,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小学生开拓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比单纯的教语文知识重要。
二、通过体悟与创作培养感受力
了解人的存在意义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本质目标,语文在传递思想的过程中还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而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需要通过亲身感悟才能达到。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小学生学会体悟。体悟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获得经验的方式,是一种改变自身精神的活动。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过程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悟,也就是要帮助小学生能够从文章的意义到主体的生存意义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文章世界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理解世界,与世界对话,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做人的道理。创作不是简单的继续,而是一种创造和一种超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让小学生学会如何生活,表达出其感受,又逐渐超越感受。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会创作,还应当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以及超越自我。
三、通过情愫与理趣培养感受力
【关键词】语感 感悟 研读点 情感体验
当前,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到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烦琐分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一扫而光。“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指导阅读教学,似可矫正当前阅读教学弊病。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结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也提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并且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又一遍的目的和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呢,现举例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读在语感障碍处
新大纲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何为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要通过长期有意识地科学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依据文本的特质,作者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学生语感差异等产生的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本质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老师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读的演绎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加强对易错字、易漏字、易添字、易产生语序谬误处进行练读,多遍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一些常见的语法形式心领神会,才能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预测能力。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二、读在语意误解处
为了引导思辩,或者引起情感冲击,或者表达特定的含义,文本在一些细节处会设置一定的悖于逻辑思维处。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在沉痛、压抑、真情激荡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在学到长安街人们目送灵车时,一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大家那么不愿的灵车远去,为什么课文中写道:可是灵车渐渐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这个‘终于’给人的感觉是盼望了很久的意思啊!”我心中一愣,这样一误解如不处理好,会跟整篇课文情感取向背道而驰,于是我将问题抛给学生:“这个‘终于’是人们盼望灵车快点走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终于’呢?大家再细读课文,联系前后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有的学生眼珠子一转,马上就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个‘终于’是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远去,而没有任何办法。”
“我读到这个‘终于’是很残酷的,就这样让敬爱的总理离开了人们。”
“我也读到这个‘终于’是人们不忍心,悲痛欲绝又无可奈何的终于。”
“我觉得这个‘终于’最能看出人们与总理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见解,我点头向他们表示赞许。这是一个由于学生对文本把握不当产生误解而引发的思辨。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将感受依附于朗读表现出来是一种丰富的读,学生通过这样的读和辩的方式,不仅完成了文本的朗读理解和感悟,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们当时的心境再体验,最后的朗读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情感喷涌。
三、读在意犹未尽处
语言文字,因其本身的平面和含蓄常常使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产生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却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于是层层质疑: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利比当时的处境,再读一读小利比的话,看看有什么体会?经过不到两分钟的阅读,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我觉得小珊迪太可怜了。”“小珊迪伤得那么重,又没钱治伤,哎,真可怜。”“宁愿自己死去,小珊迪也要让弟弟把钱还给别人,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小利比仅仅是担心哥哥吗?“不,哥哥如果死了,小利比怎么办呀,他也很担心自己。”“本来就靠哥哥卖火柴维持生活,可哥哥一走,小利比就会更可怜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伤心”,“可怜”,“害怕”……通过这样深入地交流体味,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也使朗读演绎得情真毕显。
因此,读在文本意犹未尽处,是“读中感悟”的直接体现,只有抓住这样的研读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朗读,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博大丰富的内蕴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
四、读在情感共鸣处
[关键词]以读为本;愉悦;语感
一、读出趣:享受读书快乐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实践表明,一个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奇丽壮观的景色变化。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身心的愉悦,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二、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悟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随着自我生活的丰富,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课文内容的相似的形象画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脑海中储存的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区,引导他们凭借联系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具体化语言感知。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
三、读出精:感受语言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情境、融入角色,以深切体味蕴涵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确感受和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中,为了引导体会蕴涵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教师可饱含深情的描述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动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么向这位朝鲜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引导学生充当角色,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应注意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泛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
四、读出神:感悟语言内涵
就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其内涵不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解就能提升的,需以有效的方法带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力把教材的语言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以形成真切的自我感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车夫的部分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应动情的泛读,深深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融入情境。
五、读出技:领悟语言规律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选择合适的读书方式,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各种“读”的作用与意义。朗读,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增强记忆、规范语言、发展智力、训练表达、易于背诵;默读,有利于学生揣摩文字,近距离接触文本,适应不同的阅读目的,便于养成阅读的习惯;齐读,具有相互暗示,提醒和激励的作用;指名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理解的程度;还有分角色读、浏览……只有明确各种“读”的特点,课堂上有效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书,才能达到“以读为本”的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容置疑。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好“语言训练”这一环节呢?笔者在此谈些体会。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强记强训。另外,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重视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素养,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主。默读也好,朗读也罢,凡是读,都会有所收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学生的读,效率就会无法体现,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为了少讲,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理解、体会、感悟作者透过文本所表现的内涵。通过自主性阅读,学生能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知识而发现问题,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向教师请教、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读,会更加深入,会成为一种自我感受,而不是灌输式的、被动式的接受。自主性阅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自主性阅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而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在读者心中的沉淀。由此来看,语感自然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会发现,一些语感较强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能获得言外之意,并形成自我的独特感受。相反,语感需要提高的学生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对文本的内涵尚难把握。
语感的获得并非朝夕之功,需水滴穿石的积累。书读多了,积累也就随之丰富了,感觉也就自然灵敏起来了,从而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富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是以积累和沉淀语感为主的课程,语感不是物件,不是知识、教条、观念、思想,不能灌输、也不能给予,更不能复制、粘贴。语感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性阅读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为基础,强调在多读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语言,从而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我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得语感。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多读,让语文课堂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无论学生以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只要能读,能在读中去理解、感受、体验,就对获得语感有利。当然,除了课内阅读,还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因为课外阅读在形式上不受约束,时间和地点也较为自由,更没有课内阅读的功利性,更有利于语感的获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二、自主性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不读书,不知礼”,不读屈原,不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读鲁迅,不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就不知国人之悲哀。凝炼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跌宕起伏的小说,只有不断地读,才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言外之意,才能逐步从文字中吸收到作者所寄予的精神,才能让自我在不断的体验中发展。就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来看,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何在自主性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阅读是主体获得自我体验的过程,体验需要主体自己获得,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因此,教师在自主性阅读中最好充当指导角色,以教师的丰富经验来引导阅读行为,而不要代替阅读,更不要代替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读法上进行指导,比如,对小说的阅读,要抓住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来进行,在阅读中注重对人物刻画的体会,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如,散文阅读,重点要放在对文字的理解上,尤其是在“形散”中去找到“神”。通常,教师可以用问题来作为引导,如在《变色龙》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以问题1.文中一开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开端)2.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伤人这一案子是如何“变色”的,变了几次?(发展和)3.故事的结局如何?(结局)4.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来引导学生从故事的情节上加以理解,注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文章中找出例证。
其次,在阅读方法上,提倡独具一格的同时,因材施教。自主性阅读既然以学生主体阅读为主,而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在要求上不应“一刀切”。对那些理解力需要提高的学生,教师要注重从生字生词和句子的阅读上进行指导,让这些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引导他们从自我体验开始,就文章中自己认为较精彩或自己较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体会,甚至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来进行写作练习。当然,在学生完成课内阅读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向他们提供课外阅读材料。
三、自主性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等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身心为标志,而心理的发展才是最终发展成熟的标志。阅读作为获得信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量骤增,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效地获得并利用信息是关键。语文自主性阅读一直都在封闭状态中缓慢发展,学生的阅读没有真正实现个性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课内和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可否认,在初中语文中,有较经典的文章可读。《论语》、《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木兰诗》、《背影》、《桃花源记》、《雪》、《我的叔叔于勒》……可谓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但教材始终是教材,所选文章经典但却不够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提倡课外阅读。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传统的“只为作答”来指导阅读,转变为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阅读中注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在读中生发。
关键词:品味;方法;语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0-1
王尚文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只注重整体的感知,而忽视对局部语言文字的细读玩味,导致出现学生对语言感悟能力的退步。那么,如何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直面语言、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形式规律,获得语感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方法。
一、比较法
从特级教师洪镇涛、韩雪屏教授等人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最常用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可以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咬文嚼字,从字词的比较中,带领学生思考作家为什么用这个而不用那个字,全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关乎作家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例如笔者在执教《春》一课中,当学生品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时,就采用比较法来玩味“钻”字的妙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为什么作者用“钻”字,不用“长”字呢?你认为有什么不同?
生:“钻”字用的好,生动地把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写出来了,而“长”没有这样的效果。
师:小草破土而出,难道就不能用“长”字吗?
生:“钻”字把小草从土层里面挤出来的一种力量写出来了。作者这样写想赞美它的旺盛生命力;而“长”字只是一般地生长出来,写不出力量。
师:你读到了“钻”字背后的力量,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用“钻”而不用“长”的原因吧。
上文通过对“钻”与“长”两个字的直观细致的比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文字本身所传达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显。其实是对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反思,一种站在语言之外看语言的方式。运用比较法,教给了学生直观深入地品味语言形式的拐杖,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律,帮助学生探索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较为丰富的语感图式。
二、品读法
品读法,就是边读边品,品读相生,品重要,读也重要。尤其是朗读,容易唤醒读者的生活经验,从而增强对文本语言的洞察力。层层体验理解,层层朗读把握,是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笔者在教学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时,运用品读法,带领学生走进了张晓风诗意的文字世界。
师:自由朗读描写眼前春天的文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有感情的朗读,想想句中的哪个词最能打动你?
生:我最喜欢的文句是“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去吗?
生用情朗读,特别是重读了一个“撑”字。
师:你读的真好,尤其是一个“撑”字,你为什么重读?
生:因为撑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我想把春雪融化时的景象表现出来,想表达一种喜悦之情。
师:真好,你读到了文字背后的喜悦情感。
学生通过读,能够加深理解,理解又能提升读的质量,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感。对语言的审美,并不一定需要喋喋不休的讲解,完全可以通过朗读来品味。在反复读的实践中体会和汲取,语感的图式也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了。
三、还原法
还原法就是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体会作者的匠心。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就用还原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乐园”这两个字背后的妙处。
师:“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同学们什么叫“乐园”?
生:乐园,令人感到快乐的地方,风景极其美的地方。
师:很好,可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你不觉得矛盾吗?
生: 不矛盾,作者把荒废的园子称为自己的乐园,可见在当时读书生活枯燥,即使是荒废的园子也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地方。
生:不矛盾,把一个荒废的园子叫做了乐园,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正体现了一种童真童趣。
师:说的真好,这里关于“乐园”特殊理解,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是和读者分享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