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现代农业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体系

第1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关键题: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先后建立果品专业市场15个,发展果品营销经纪人3000人,从业人数14320人,带动农户3.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带动了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进入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第2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的方向迈进,农业人工劳动量明显减少,但在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正常发挥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价值,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解决好现存问题已迫在眉睫。

1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性

当前农业生产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质量进行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上述目标对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合理应用可以使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使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此农业部门需要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对其产生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2提升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应用水平的措施

2.1扩大实用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

相关部门需要将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种植时间等作为主要依据对实用型农业机械进行选择,并尽量选择前期投入资金较少的实用型农业机械,与此同时需要对其应用范围,操作简便性以及农户认可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选用的实用型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在实用型农业机械引入后需要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对具体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熟练掌握,在前期使用过程中需要派专人跟踪,减少操作不当而导致实用型农业机械出现损坏的可能。在使用实用型农业机械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证生态效益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2.2调整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地区在经济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条件偏差的地区无法及时对农业机械引进和使用,导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国家对购买农业机械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地区农业机械补贴未落实到位,存在补贴金额较少和发放补贴金额不及时等情况,上述情况使农业机械应用和购进的数量明显减少。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农业补贴金额,在正确的时间发放补贴款,让农户可以及时购买农业机械,可以更好地应用在实际?N植过程中,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应用的范围,进而使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加快农业发展速度。

2.3对农业机械使用者进行技术培训

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对使用效果和农业生产效率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具体使用过程给予足够重视。农业部门要对农业机械使用者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对当前使用较为频繁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说明,并且播放视频让使用者直接观看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让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后期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后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如果未及时发现将会影响使用效果,并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为此,要加大农业机械维修养护管理力度,使用者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采取合理措施处理,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

2.4改进和完善现有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构建科学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是农业部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完整对农业机械设备能否更好发挥其作用有较大的影响。构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时需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充分研究,遵循因地制宜和效益为先的原则,将农业机械推广、具体应用、系统培训、后期维修养护等均加入服务体系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并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农业机械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有利条件,延长其使用时间。与此同时,要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了解其使用效果,进而能够对其进行引进,在中大型农业机械引入后农业生产效果将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较好,会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3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农技推广体系又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新形势下科技对“三农”支撑作用的重要依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扎根农村,直接联系千家万户,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和前沿,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技术支撑过程中起着“大楼底座”和“神经末梢”的关键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农技推广体系中人才缺乏、素质不高、职责不清、机制不活、服务手段落后等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日渐暴露和凸显,新形势、新任务都迫切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三大山系之间,属于丘陵山区。全县40万口人,54.6万亩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并且很少有5亩以上的大块平原地,立地条件决定着我县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很低,加之人均不到2亩地,如要粮食获得高产,势必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而要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最是关键。

看一下我县的科技资源现状:目前,全县在编在岗农业、畜牧、蚕桑、林业、水利、农机等农技人员565人,其中,县局345人、乡镇220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11.8%;初、高中学历人员占88.2%。且人员老化、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

科技资源的溃乏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决定着加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着更加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人才缺乏

一是总量不足。乡镇农科站大多站只有1人,且身兼数职,一人得负责技术、植保、土肥、果树、环保、农产品安全、食用菌、蔬菜、新能源等多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还要忙于政府日常事务和中心工作,很难分出心力来搞研究,搞创新,搞推广。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以乡镇蚕桑技术员为例,22名技术员中大专学历只有4名,占总人数的18%,初、高中学历的占到82%,且大多不是蚕桑专业毕业的,只是在实践中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搞科技创新。

三是人才队伍老化。由于近年没有分配或招聘到农业系统的农业专业人员,造成农业战线人才短缺、人员老化且后继乏力,工作热情和激情不高。以蔬菜技术人才为例,目前,全县只有5名技术员,且年龄均在46岁以上,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2010年以来,全县共发展设施蔬菜1500亩,全部聘请的是山东寿光的技术员。

2、服务网络不健全

服务网络在村级基本形成断层,村委一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人员及科技服务点,服务网络到达不了最需要的底层,很多农业技术、信息要想真正推广到农户、农民、种养大户、经营户很难。

3、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没有保障。以乡镇农技人员为例,“三定人员”就有12个,工资虽有保障了,但养老保险、医保等长期没有解决。二是装备水平很低。大多数乡镇农科推广站只有1-2间办公室。靠“一张嘴、两条腿”搞推广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推广经费缺乏,没有新技术研发、推广财政专列经费。

4、机制不活

在现行的体制下,基层农技人员没有量化的目标、任务,职责不清。并且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考评、晋升等激励机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业活力。

三、建设内容

1、加强培训,建设队伍。一是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定期派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到高校、农业先进县学习新技术。还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农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村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经营型人才。真正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硬的人才队伍。

2、健全服务网络。实施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建成“县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站—示范户—辐射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并且每村要有专门负责科技工作的两委干部,解决村级科技服务环节薄弱的问题。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机构。

3、加大投入,提高装备。要抓住国家今年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逐步改善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条件和水平。同时,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加大最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综合开发经费投入,购置、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并且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第4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具有信息化程度高、交易高效、成本低廉、无时空限制等优势。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1万亿人民币,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应用热潮,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应用状况

2013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2年农业电子商务(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仅阿里巴巴三大平台上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198.6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以大淘宝网为例,截至2012年底,注册地在农村的网店个数为163.26万,农产品类目下的网店数量为26.06万个,农产品商品数量为1004.12万个。综上所述,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增长迅速,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瓶颈问题,比如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物流配送落后、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2013年2月起,笔者在淘宝论坛发起了“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突出的因素”调查,详细情况见表1,经过5个月的调查,共有投票数29182个,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农民网商的交流,笔者发现对农业电子商务而言,物流配送问题是目前最棘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物流的关系

(一)现代农业物流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保障

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中,除了少数软体产品和服务可以不依赖物流完成交易,剩下的实体产品必须依赖于物流实现商品的时空转移,而农产品都是实体产品,必须依赖物流活动实现农产品从销售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因此,没有物流,就没有农业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物流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保障。

(二)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

1.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量的扩大。农业电子商务将促进我国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物流需求,从而促进现代物流业量的扩大。

2.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质的提升。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往往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安全性、服务的优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些都是推动现代农业物流质的提升的内在驱动因素。

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

(一)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构建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我国目前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已经基本完善,能基本满足物流的需要,为了保证农产品的顺利、及时运输,重中之重是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提升乡村道路等级,加强乡村道路规范化管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乡村道路通而不畅、人车混杂、效率低下等问题。

2.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农业物流的高效、顺畅进行,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比如扩大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增加互联网宽带等。

3.加强农业物流中心建设。农业物流中心是将农产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是枢纽物流环节。要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和特点,加强区域性专业性的公共物流中心建设,以此促进物流运作的规模化、节约化、专业化、高效化,例如广东阳江市是全国重要的海产渔业中心,可以建立专业化的面向全国的海产物流中心;与此同时,在加强常温物流中心建设的同时,也要针对农产品中某些产品对保鲜、储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保证产品特性不受损害,加强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

(二)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作业系统构建

1.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包装系统。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包装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选好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根据商品特性和电子商务需要合理选择聚乙烯、纸、玻璃、铝箔、各种塑料、复合材料等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二是合理运用防潮包装、防水包装、防锈包装、防霉包装、防尘包装、收缩包装、拉伸包装、充气包装、真空包装、透气包装、防振包装、防盗包装、贴体包装、泡罩包装、无菌包装、现场发泡包装、防虫包装、冷冻包装、保鲜包装、隔热包装等包装技术;三是运用包装机械,提高包装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包装效率;四是注意包装标记与标识,比如包装外部贴上醒目的产品属性标签便于识别产品,贴上产品条码便于后期物流运作和产品销售;五是促进包装的标准化和绿色化,以标准化提升包装效率,以绿色化降低包装成本,提升产品品质。

2.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运输系统。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必须构建起立体、多元、高效、覆盖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

3.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仓储系统。仓储是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在特定的场所对物品的进出、库存、分拣、包装、配送操作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仓储系统的关键内容如下:一是要利用现代仓储设备进行仓储作业,实现仓储活动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提升作业效率;二是要用ABC分类法等科学的方法控制仓储量,以削减企业库存成本;三是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库存;四是要优化农业仓储设施如仓库等的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农产品仓储设施。

4.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流通加工系统。农产品流通加工是农产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简单的组装、贴标签、剪切、套裁、刷标志、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

5.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装卸搬运系统。装卸搬运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恰当地运用装卸搬运方法、合理地运用装卸搬运机械设备,既能加强物流活动中对商品的保护,也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

6.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是从事农产品配备和组织对用户送货,以实现农产品销售或供应的物流设施,是解决农产品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合理规划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布局,形成国家—省—市(县)的多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其次农业物流配送中心要科学选址,结合各地的农产品特点、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地址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位置;最后加强如配送路线设计、配送车队规划等技术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产品配送水平。

(三)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要求,农业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物流作业信息系统、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三大子系统的构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是提供农产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信息系统,物流作业信息系统是贯穿物流作业全程的诸如库存控制信息系统、运输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总称,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是连接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系统。

(四)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市场主体构建

1.积极培育服务于农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模式,对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典型代表是以四通一达、顺丰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目前服务于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偏少,一是需要培育专门服务于禽蛋、牲畜、鱼鲜等领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二是要鼓励四通一达、顺丰等物流企业积极进入农产品物流领域;三是要推动邮政EMS提升服务品质,发挥其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为农产品物流服务。

2.鼓励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物流。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充分,尤其是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具有相当实力,进入物流领域,自己掌控物流,是弥补配送短板,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建立自营物流。大型农业企业自身实力雄厚,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强,可依赖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自营物流企业,服务于自己企业需要的同时,也可对其他中小农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五)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物流供应链是由农业实体和信息构成的网络,包括农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农业物流供应链体系包括农业公司以及子公司、农场、加工厂、制造厂、仓库、外部供应商、物流公司、配送中心、零售商和用户、农户等。农业供应链起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商,终止于农产品的最终用户。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协作、风险分担,核心企业的构建(建议一般以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农产品销售企业为核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网络的构建与信息共享等。

(六)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保障体系构建

1.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物流行业和农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理顺农业物流的脉络,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现代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体系构成。宏观环境体系是国家颁布的与农业有关的所有政策法律,是指导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大方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物流的指导与协调;中观环境体系是由相关行业制定的与物流有关的政策法律,比如铁路法、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等;微观环境体系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农业物流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规则体系较欠缺,是今后政策法规构建的重点。

2.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人才培养。在农业领域,无论是电子商务人才,还是物流人才,都非常欠缺,目前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农业物流体系,人才培养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农林水等有关院校要积极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储备;要加强对现有农业人才、物流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民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农业物流标准化是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等农业物流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通过实施各类标准,实现标准化作业,提升社会效益。在参考国内外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体系进行农产品运输、配送、仓储、搬运、装卸等物流作业,以提高农产品物流作业效率,削减作业成本,提升物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马士华.企业物流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士华.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

4.Morash Edward A.Droge.Cornelia L M.Vickery,Shawnee K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1996

5.MORASH E.DROGE C.VICKERY S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1996(1)

第5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 现代农业成果创新与转化探讨 云南现代农业“农超对接”创新经营机制研究 检察与调解对接机制研究 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对策 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研究 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探索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贵州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风险投资与农业科技中介的有效对接机制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湖北省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农村成人教育机制研究 浅谈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创新流转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对接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冉学忠,郭立杰,白胜双.对铁铃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29-230.

[4] 薛薇.农作物秸杆还田的作用与途径分析[J].农技服务,2015(6):133.

[5] 许竹青,毕亮亮.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以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3):118-122.

第6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体系下,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较差。这使得职业教育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学生学习难,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专业教学难,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认知不适应。如何在现有制度下通过专业教学思想的改变,形成适应学生情况、满足社会要求,形成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需要探索的难题。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技能标准

职业教育以技能形成为根本目的。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什么样的教育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宗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改革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一切从就业出发,一切为就业服务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结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区域生产实际,对周边地区的现代农艺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强化农村科技服务,培育农业品牌等工程。研究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同岗位的岗位要求、工作过程、技能要求、成长过程等,构建贯穿良种推广、技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管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技能标准。如种植生产技能、农技服务技能、农产品加工技能、农产品营销技能。

2.结合实际,编制实训框架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技能要求。还要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对应于农作物田间生产与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运输与流通、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围绕现代农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建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要求具体、操作性强的实训框架。将技能分散到学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训框架体系。

3.统筹教学与生产,合理安排技能教学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基于农艺产品生产过程的季节性,通过"一条主线、两元结合、三种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即以农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线索,结合农事季节灵活组织安排专业教学。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组织和管理。通过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农户+学生、学校+公司+员工等途径开展技能教学。按照"精讲多练、技能比武"指导方针,调整通识课程,精简理论教学课程,增强综合实训课程。

4.打造实训体系,服务技能形成

第7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前言: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1]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河北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节水工程、生态环境、农村面貌都卓有成效;生产经营体制方面,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逐步完善。但是,河北省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不足。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深度不够,农业教育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形成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弱,严重阻碍河北省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规模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的占地规模只有0.5hm2,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扩大,不单单只依靠粮食种植,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下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龙头企业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地位不对称,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买断关系,由于农产品易腐烂、不易运输等性质,很容易形成买方垄断,使农户处于不利境地。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层次较低,只停留在原料生产阶段,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专业知识教育。农民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农业素质持续提升的根本所在。针对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情况,政府应开展范围广、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在农村开展全民农业知识教育普及工作,聘请农业研究专业人才定期对村民传授农业理论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其次,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各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农业产业特色等不同情况,进行相适应的知识教育、农业技能培训,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设各类农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学习平台,使农业知识教育充斥在农民身边。

(二)加强土地规模经营。鼓励支持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实行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鼓励支持引导农户间合作经营,以村、镇为单位,在耕地、播种、除草、除虫、收割、秸秆处理等环节实行统一的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有能力、有资金的农户,采用承包、租赁的方式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个人,形成小型的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代表农户的利益,与龙头企业协商谈判,与龙头企业建立健康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层次和合作范围,形成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一系列深层次的合作。加强政府在该利益链及机制中的协调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补贴政策等,保护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双方的利益,减少矛盾纠纷。

第8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影响与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村发展面临衰落,城乡差距不断加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统筹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为城乡一体化提业支撑,则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都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逐渐形成的一种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产业的融合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新动力。本文构建了二者之间的一个分析框架,在对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一、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三大基本功能即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其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通过检验可知, KMO值为0.738,根据KMO值的判定标准可知,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又根据球形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0,即拒绝了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假设,故可以实施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因子分析中提取因子和旋转因子解的方差解释显示:总共有两个因子被提取和旋转,它们的特征根都大于1,这两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297%,也就是说,这两个因子全面反映了原来11个指标所代表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设F1、F2分别为提取的第一、二个公共因子。

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中可以看出,公共因子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业从业人数占总劳动力比重、农业服务业占农业GDP的比重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水平。公共因子2在都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农业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说明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水平。

4.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及综合得分。利用回归法,得到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即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根据系数矩阵,可以求出提取的公共因子综合得分的具体数值,然后以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各个公共因子的权重,即公共因子F1的权重为75.41%(65.835/87.297),F2为24.59%(21.462/87.297),则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就是公共因子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F =0.7541F1+0.2459 F2

二、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此,本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包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一体化发展、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三个系统层,选取了11个指标,综合体现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二)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由检验可知:KMO值为0.718,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样本个数充足,相关系数矩阵R非单位阵,故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从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可知,总共选取的公因子个数为3,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0.308%,也就是说,这3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来11个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设F1、F2、F3分别为提取的第一、二、三个公共因子。

第9篇:现代农业体系范文

一、镇在现代农业方面好的作法

镇在现代农业方面,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延伸服务,做好种前的引导,种植期间的技术培训,收成后的营销服务,在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服务专业化。镇坚持农业技术指导专业化,将镇上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组成服务组,到群众当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同时,还邀请县上对口的专家到产业基地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提高群众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增产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二)农业生产基地化。生产基地对现代农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镇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大蒜、川芎、菲菜等生产基地,基地拥有一批稳定成熟的技术人员,又有一定的规模,较好地实现了很好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周围群众当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经营产业化。一是主要是针对不同产业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建立网上销售平台,联系各地客商到镇进货,建立较为稳定的营销网络。二是培育当地的营销大户参与到农业产品的营销活动中,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三是同时开拓中高端市场,让彭州蔬菜直接进入超市,形成绿色蔬菜生产、销售的中枢神经。

二、关于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布局产业。因地制宜,针对我镇半丘半坝的地形地貌,合理布局我镇农业产业,在坝区主要发展水稻制种、川泽泻和川芎中药材种植;在丘区发展苗木产业和蚕桑产业;在集镇附近的吴堰、石山村发展蔬菜产业以及在石山村发展花卉苗木等。

(二)强化技术服务。针对我镇的产业布局的产业特点,利用镇机关农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比如:开展水稻制种培训、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和园林艺术专题培训等,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促进各产业增产增效。发现和培育各产业的“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不同产业的技术自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提高群众技术水平。联系县上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群众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