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建筑运维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运维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运维管理

第1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建筑施工的工程中,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环节,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危害和损害。施工过程中危险和危机是时常存在的,需要我们提升施工的危机意识。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意识应用的探讨,阐述了施工管理危机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建筑施工管理;危机意识;应用和运用

建筑施工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施工环境的特殊和施工条件的特殊,在施工的过程中处处面临着施工的危机和危险。所以需要我们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危机意识,加强对危机意识的认识和提升,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1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1.1施工管理中的危机

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机,所以需要我们要加强施工管理的中的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施工管理中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对施工管理的控制和研究,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过程中由于危机因素带来了的损害,降低施工工程的失误率。所以,在危机管理中,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对建筑工程中危机意识的管理和加强,充分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作用,防止由于危机问题造成的危害和损害,也可以帮助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工程的推进速度,防止危害的发生。

1.2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作用

危机管理意识,主要指的是面对建筑危险和危机事件的时候积极采取提前的预测危害和控制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危机管理可以帮助施工单位更好的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问题和危机情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预警效果。在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如果具备了较强的危机意识,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效益。通过加强危机意识,可以更好的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2危机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树立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

想要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落实危机意识运用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和提升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切实的把危机意识应用到施工中间来,要帮助各个部门转变思想,加强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较高的危机意识管理观念,提升对危机的敏感程度,能够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及时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机。所以,要及时强化施工的人员的危机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的培训,要通过培训的手段,使施工人员真实了解和感受到危机意识的巨大作用,切实体会提升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可以通过鲜明的额事例帮助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去理解危机意识,增强对施工过程的高度警惕。其次,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危机意识还需要大家的相互沟通,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加强施工人员的相互作用,通过交流和共同讨论的方式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更好的去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更多人的参与会使危机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利用培训的方式提升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保证意识的提升和应用。

2.2成立危机管理团队

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的应用,还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危机管理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仅能够给施工单位的危机管理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也能够降低危害的发生率,保证施工过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给施工单位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团队,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首先,要保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发现危机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这是团队首要的基础。其次,团队各个部门之间要合理分工,在团队中,要有负责检查、发现危机的部门,也要有专业人员分析危机、提出处理意见的部门,还需要有进行危机处理工作,减少危机损害的部门。这几个部门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保证团队工作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培训的方式,还可以组织人员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帮助团队人员更好的认识风险和危机。还可以通过加强科学技术理论的指导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在实际出现危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应对危机,在处理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和途径,解决危机、解决困难。

2.3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仅仅树立了危机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将危机的意识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要在树立危机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预警机建立之前,我们需要全面的去收集信息,做好信息的监控和监管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个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各个流程之间的环节信息可以及时的反馈到危机管理的团队中,并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和讨论,确立最优的方案,预防特殊情况的发生。在危机预警机制的过程中,信息收集的过程是最为关键的过程,只有充分收集到各种信息,才能够更直观全面的去管理整个的施工过程,这样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信息收集作为关键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把关注的中心放到信息的收集上。第一要积极收集行业内的信息,通过对行业内信息的收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给危机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好的基础。第二是收集社会各界对施工管理的意见,通过对意见的分析对危机点进行整改,通过社会监督加强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消除危机的隐患。第三是要对收集的信息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提前预判危机危害,及时处理危机隐患。做到危机管理的规划和升级。

2.4建立良好的施工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施工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在危机管理的培训过程中,不仅仅对危机的认识和发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对施工环境与危机影响做了学习。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的氛围对危机管理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的施工氛围可以把施工人员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相统一,形成施工人员的合力,提升施工团队的凝聚力,这样的凝聚力在面对施工问题和施工风险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让施工团队更好的开展施工工作。危机意识可以运用到提升施工环境氛围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危机意识,可以在施工单位内形成人人懂危机、人人查危机、人人解决危机的良好氛围。通过在企业内部悬挂条幅、张贴宣传标语,通过开展相应的危机认识和寻找活动来营造施工工地的危机管理氛围,能够让施工工地的每个员工对危机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存在的风险时刻具备高度的认识,打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也打造更加和谐和更加融洽的施工氛围,提升建筑的质量和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施工的人员树立危机预警的意识,提升应对危机和应对难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将危机问题消化在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形成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的氛围,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琦.安全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3):130-131.

[2]李海波.基于危机意识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2):132,134.

第2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

危重患者;转运检查;安全管理

作者单位:450006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危重患者为了明确诊断,得到更好的治疗,需要进行CT、磁共振等一些诊断性检查,由于受设备限制,无法在床边完成,需转运到相关科室进行,转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有报道:院内转运可增加转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也较平常高96%[1]。为了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于2011年6月制定了住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检查安全管理方案,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165例危重患者行院内转运检查,其中男98例,女67例,年龄15~98岁,有意识障碍者63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者21例,面罩吸氧者34例,微量泵给药者27例,105例患者分别置有胃管、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

2转运检查的安全管理措施

21转运前准备

211病情评估医生护士在转运前准确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是安全转运的基础[2],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用药情况、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做好必要的准备,保证患者转运成功,若病情不允许,应改期或取消检查。

212风险告知转运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告知转运途中的风险,可能出现的意外,以及出现意外时的应对措施,使患者或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有利于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3],减少纠纷发生。

213与相关科室沟通联系转运前电话通知检查科室,告诉对方患者基本情况,预计到达时间,提前备好检查床和必要的设备(抢救车、多孔配电盘等),联系好电梯,以减少转运和检查等待时间,降低转运风险。

214抢救物品、设备和药品准备根据评估情况准备便携式氧气瓶、简易呼吸气囊、吸痰管、便携式吸痰器、手电筒、带内置电池的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须备呼吸机和足够的氧气,泵滴血管活性药物者,备带内置电池的微量泵。转运前设备充电,并检查性能,保持功能状态。携带药品为心肺复苏常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多巴胺、安定等,持续静脉滴注者,备足静滴液体和药物。

215患者准备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情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转运前吸尽呼吸道分泌物;骨折患者给予妥善固定;颅内高压患者按医嘱使用脱水剂;大出血休克患者给予快速补液,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转运;烦躁不安者,肢体给予约束,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检查并固定各种导管和引流管,记录引流量并排空引流袋,检查静脉留置针在位情况,确保通畅,衔接处连接牢固,转运前测量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为途中变化提供对比。

216转运人员组成由管床护士、主管医生和护理员共同组成转运小组,以便出现病情变化时能有效应对。

217转运工具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多次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

22转运中的管理

221病情监测转运过程中护士应站在患者头侧,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心律、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等,根据监测指标,适时调节氧流量和输液滴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口鼻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抽吸,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胸腔引流者取半坐位,保持有效引流,转运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就地心肺复苏,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抢救,同时做好抢救记录。

222设备及管道的管理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扭曲、折叠、阻塞、脱出,保证供氧和治疗的有效性,心电监护仪妥善固定,保持性能良好,导联线连接可靠,防止干扰造成监护数值错误,延误抢救治疗。

223保暖及安全转运过程中注意为患者保暖,避免受凉,推车时,动作应稳、准,避免剧烈振荡,上下坡时,始终保持头高位,昏迷及躁动不安者,除拉起床档外,还应适当约束,防止坠床。

23检查时的护理到达相关科室后,与检查科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检查项目,再次评估生命体征,协同安置患者于检查床上,摆好检查,做好必要的约束,护理人员应陪伴在患者身边,因射线原因必需离开时,应通过透明视窗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证安全,完成检查。

24检查完毕护送患者安返病房,连接床边心电监护、氧气、呼吸机等,将各种引流装置固定于床旁,测量生命体征,整理床单位和用物,完善护理记录。

3结果

165例患者安全完成检查,转运检查过程中无1例发生意外和医疗纠纷,为患者进一步救治提供了良好保证。

4结论

保证患者的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转运不当,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了保证危重患者转运检查的安全,应做到:转运检查前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做好充分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检查时与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检查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给予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危重患者转运检查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海燕,卢桂华,秦丽平.神经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护理.广西医学,2006,28(1):9293.

第3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运维管理;BIM应用

1 概述

1.1 BIM的定义及介绍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综合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放着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建筑信息模型,也就是提供了单一的、完整一致的、逻辑的建筑信息库。较为完整的定义是:通过对对象属性信息的表达、转换,使得建立在三维数字基础上的对象,集成起各种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协调一致、共享升华的工程数据可视化模型[1]。BIM贯穿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使设计数据、建造信息,维护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在BIM中,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得以重复、便捷地使用。

1.2 运维管理的定义及其工作范畴

运维管理指建筑在竣工验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整合建筑内人员、设施及技术等关键资源,通过运营充分提高建筑物的使用率,降低它的运营成本,并通过维护尽可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周期而进行的综合管理。其工作范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空间管理、资源管理、能耗管理、维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

2 BIM应用于建筑的四个阶段

现代建筑要经历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这四个阶段,如图2-1,这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全生命,也就是说BIM中的信息在建筑从规划到运维阶段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2]。

3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

3.1 国内BIM应用于运维管理系统现状

国内目前还没有成一体化的设备运营管理系统,基于BIM技术的提出和飞速发展下,BIM技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造阶段,国内一些公司也开始尝试利用BIM模型进行运维管理的局部软件的开发。目前移动互联、物联网、BIM技术、云计算技术己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对设施运营维护在可视化管理、效率和质量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60%以上的企业正在考虑采用BIM ,80%的大型项目都应用了BIM技术,上海建工集团、中建八局、浙江建工集团和中建三局等公司都已经走在BIM应用的前列。BIM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很多建筑项目完全使用BIM来完成[3]。如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已经将BIM完整地引入到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该项目被业界称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BIM应用项目。

3.2 BIM在运维管理中的作用

3.2.1信息化数据与共享

建筑信息模型(BIM)涵盖了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整个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相关信息,其中包括勘测设计信息、招标投标及采购信息、建筑物几何信息、结构信息、材料信息、建筑明细表等信息,将四个阶段的信息全部集中在BIM信息库中,为目前常用的运维管理系统 CMMS、CAFM、EDMS、EMS 以及 BAS 等大量提供信息数据,使各个信息直接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且能够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3.2.2可视化运维管理

当工作人员在调试、检修故障的时候,需要定位建筑构件在空间中的具置。一般的工作人员就是凭借相关经验来判定。从维修工程师和设备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设备的定位工作是重复的、耗费时间和劳动力的、低效的任务。运用竣工三维 BIM模型则可以确定机电、暖通、给排水和强弱电等建筑设施设备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使得运维现场定位管理成为可能,同时能够传送或显示运维管理的相关内容[4]。

3.2.3 高效化能耗管理

从古至今,随着建筑业的兴盛,所附带的是建筑能耗,如图3-1,建筑能耗在2020年预计占社会总能耗达到40%。因此,对能耗的监控以及优化节能技术的需求是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将BIM技术应用于能耗管理中,在建筑内安装各类传感器、探测器等,并与建立好的建筑信息模型结合应用,可做到实时监控,直观的获取能耗数据。BIM技术还可以做到分区对能耗进行统计,因此,方便管理人员发现能耗异常或者能耗较大的区域,并对这类区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以达到降低能耗,减少建筑能耗在社会能耗的占比的目的。

4 结束语

伴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业绘图制图,建筑运维管理,仿真模拟等都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每一次变更将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但所有发展基础都是建筑信息资料,而我国建筑信息资料保存并不完善,因此,BIM技术可以作为管网设计、管网检测、运维管理等的综合信息数据平台,而且方便易保存,而建筑在运维管理上的节能潜力非常大,这些节能正是在以上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BIM技术将成为建筑业的发展总体趋势,建筑将逐渐高度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月梦萦,BIM技术在楼宇自动化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高镝,BIM技术在长效住宅设计运维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4,3,7(40):3-4。

第4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2012年,重庆市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规程》DBJ50/T-153-2012,该技术规程的为全市后续新建、既有公建能耗分项计量、动态监测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和工作指导。同年,重庆市建委印发了《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要求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对于没有安装分项计量能耗监测平台的项目,在节能改造中必须纳入此内容并列入重庆市节能监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截至2014年3月30日,重庆市已累计完成了重庆洲际酒店、重庆市儿童医院、重庆帝景摩尔商业中心、长江师范学院、长寿体育中心、国际金融大厦等249栋建筑基础信息采集、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建筑能耗监测数据上传和汇总分析工作,这249栋重点用能建筑涵盖了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医院卫生、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等多种建筑类型。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对重点建筑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进重庆市公共建筑提高自身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动全市高耗能的公共建筑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培育全市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高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创造有利条件。目前,重庆市除了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引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进行统一监管外,还在总面积大于2万m2的新建公建中强制推行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2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对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支撑作用

2.1为建筑节能诊断提供支撑由于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成了被监管建筑的基础信息采集、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和建筑能耗监测数据上传工作,在进行节能诊断时,诊断单位可以从节能监管平台软件上准确地获取诊断建筑每月、每天、每小时的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设备用电和特殊设备用电,该分项数据为公共建筑的节能诊断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数据支撑,同时也能准确的指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某写字楼2013年分项能耗饼状图如图1所示,通过对饼状图分析后发现,重庆某写字楼90%的耗能集中在照明插座用电和空调用电上,故2014年该建筑将空调系统和照明插座系统作为今年节能改造的重点。2.2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思路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为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节能改造思路和方向,避免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盲目性,如图2所示。重庆某办公大楼在节能改造前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节能监管平台对2013年建筑每日空调能耗曲线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准确地发现了该建筑空调系统非工作时间待机能耗高、过渡季节空调使用率高、每天下班未提前关空调等弊端,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节能手段大大降低了该建筑空调能耗,成功完成节能改造。2.3为节能改造建筑提供比较准确的分项能耗数据对于公建节能改造项目,业主方均能提供几年的能耗账单和交费账单,但无分项能耗数据。节能服务公司往往均采用拆分估算方法得到分项能耗数据,因此其单项节能量、节能率不准确,也影响到总节能量、节能率的准确性。分项能耗监测平台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逐年、逐月分项能耗数据,为节能改造节能量、节能率的核定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几个安装有分项能耗监测平台的公建改造项目,可以发现其总耗电量与业主的能耗账单相差最多的在9%左右,相差最少的在3%左右(均为负值),由于用户交费账单以设在变压器高压侧电表为准,分项能耗是以变压器低压出线侧电能表为准(其中未包括变压器损耗),因此分项能耗监测数据是可信的,是可以作为分项能耗基础数据使用的。2.4为节能量核定提供权威认定平台如何准确公平地进行节能量核定一直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关键所在[4],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为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节能量核定依据,它将积极引导专业化节能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从而扶持和壮大节能服务产业。同时,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能够指导主管部门对公共建筑能效指标的制定,从而为能效交易创造基础条件,这也将解决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资金。在整个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效交易过程中,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将成为节能量核定的第三方权威认定平台。

3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200余栋建筑的分项计量现场监测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维护工作,相关工作暂无先例可循,后续运维资金有待落实,运维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目前全市建筑分项计量现场监测设备由施工企业负责维保,数据平台由市建委信息中心维护。随着分项计量工程2年维保期的结束,部分建筑分项计量工程的故障和安全隐患逐步暴露出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建筑分项计量工程采集器软硬件故障造成数据采集错误。(2)部分建筑现场网络故障或维护不利造成数据上传中断。(3)部分建筑受到现场环境影响,计量装置和线缆老化形成安全隐患。(4)部分建筑配电回路变更造成分项数据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保证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项目的稳定运行,建议应尽快落实运维资金,制定运维标准,建立有效运维机制,确定运维机构,探索监测平台长期运维模式,依托专业运维团队在后期项目运行维护工作中完成如下工作:(1)及时更换已经损坏的硬件设备、定期升级软件系统;(2)搭建稳定的现场网络环境,并增加远程网络监测设备。(3)定期对设备进行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定期检测计量设备精度和数据采集准确性。(4)定期进行现场配电系统巡查,根据新的配电线路及时调整监测点位。只有保证各个项目能耗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编制能耗限额标准等工作提供准确无误的能耗数据支撑。

4结论

第5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分分钟部署几十台虚拟机

与这位负责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Tivoli软件总经理许伟利。“相比传统的运维方式,云计算环境下的运维更加复杂:从物理机转变为虚拟机,从几台、几十台转变为成百上千,甚至更多服务器,从平行的简单应用转变为深度交叉的复杂应用,从这些角度看,IT运维是越来越复杂了。”许伟利说,“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用户对整合服务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了。”

面对复杂多样的基础设施、IT设备和应用,在2009年,IBM Tivoli就推出了整合服务管理理念(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ISM),它通过可视化、可控化和自动化,帮助企业实现IT设施、人员与流程的互通互联,进而达到业务与IT系统的全面融合。

而在云计算环境下,客户需要更快、更高效、更安全的整合服务管理。“采用传统技术部署虚拟机十分耗时,且需要IT员工实施大量的人工管理。现在,我们的软件可以在数秒钟内部署好一台虚拟机,数分钟内部署好几十台虚拟机,而数百乃至上千台虚拟机的部署也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 许伟利自豪地说。

企业更依赖于计算资源的快速可用性,对虚拟机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就要求供应商提供自动化的方案,在支持大量虚拟机的同时,减少管理器的数量,既降低成本,又减少因人工错误带来的风险。

麻省理工计算机专业博士、专门负责大中华区云计算及所有IBM服务管理产品的开发工作的IBM Tivoli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关德向记者介绍了IBM最新推出的全新镜像管理软件ISAAC( IBM Service Agility Accelerator for Cloud)。他介绍,该软件能够满足快速部署虚拟机和关联服务器镜像的需求,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提供云服务。

不只管IT 还要管楼宇

在大会上,IBM除了着力描绘整合服务管理如何助力云计算时展,还介绍了Tivoli在“智慧的建筑”方面的发展策略和举措。

“整合服务管理要把一个服务从端到端所有的东西都要管理起来。”许伟利说。的确如此,从IBM早前收购Maximo做资产设备管理,到现在收购BigFix公司做终端管理,不难看出它将IT一管到底的决心。而IBM对智慧楼宇解决方案厂商TRIRIGA收购的完成,又让我们看到,似乎它要管的不只是IT,而是所有。

第6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基于市场评价视角考虑,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强调低成本、大价值,重点在于功能分析,而非操作方法。在成本探讨过程中,通过价值分析确定多余品质、不必要成本,然后予以剔除。

关键词:

建设项目;价值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价值工程可用V=F/C来表示,其中V、F和C分别代表价值系数、功能系数以及费用系数,产品价值与成本之间成反比关系。基于此,我们既要考虑建设项目投资,又要考虑日后运维成本。

1价值目标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应当明确项目特点,以此为基础,确定价值目标。对于价值目标而言,应当从整体出发,反映全生命周期要求。其中,既要有建设价值目标,又要对运营价值目标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全生命周期价值目标而言,其系统建设、运营以及资源利用和生命周期总体等价值目标。其中,建设价值目标包含质量、投资以及工期目标;运营价值目标,主要包含服务质量、运营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目标;对于资源利用价值目标而言,其强调的是整合资源、延伸资源,以此来创造延伸效益。全生命周期下的总体价值目标,实际是上述各价值的优化整合,注重费用目标、体现功能目标、时间目标以及社会目标和运营成本目标等。

2建设项目计价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方法和思路,可指导设计者全面、系统地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建造费用以及运维费用,从而实现科学建筑设计以及合理选择建材之目的,以便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建设成本,又要考虑运维成本。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基础设施的未来运维成本要远超过基本建设成本,先期建设成本对未来运维成本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由于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只考虑建筑物的建设成本,因此以建设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投资方案放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这个大环境下就未必最优。对我国的传统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型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决策阶段,将一次性建设成本、未来运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3分析评价

功能分析作为价值工程的核心,其主要是通过信息资料分析,表达对象功能,明确特性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功能图,搞清楚产品功能关系。通过功能分析,去除其中不合理功能,从而使功能结构合理化。基于所掌握的功能要求,定量评价功能,以确定价值改进对象。根据功能特性,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分类。按照功能的重要性,可将其分成基本和辅助两种功能;按照功能性质,可将其分成使用、美学功能;根据用户要求,可将其分成必要、不必要两种功能;根据功能量化标准,分成过剩与不足功能。基于价值工程的产品分析,需分析其功能,确定功能的必要与否。在方案创新过程中,将其不必要功能去除,然后补强不足功能,从而使功能结构合理化。

4各阶段造价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应用

4.1设计阶段

采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这是工程造价管控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方案设计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是决定性的,在某阶段价值工程的应用至关重要,根据资料分析显示,在建设项目决策、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30%以上;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可能达到25%。第一,限额设计,加强安保,避免出现多余功能现象。比如,某工程项目外装、设计过程中,业主提出安装装饰要求,对先装功能优化和改进;在保持原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节约成本开支。在原地坪、走廊饰面设计过程中,利用大理石,通过功能分析选用规格相当较大的面砖,一方面可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工程建设效果。第二,通过挖掘潜力来提升工程价值。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增加建设项目价值,节约了成本开支。比如,某建筑工程项目,高二十一层,共计2.65万平方米实行“四合一”,以此来挖掘建筑物使用价值,发挥施工机械、脚手架等工具设备的价值和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四合一”,实际上就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设计、业主以及施工和监理单位,以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为目标,融为一体。

4.2建设阶段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避免采用单一施工方案,而是应当组织价值工程控制小组,创新方案、评选功能价值,从中选出有效的价值方案,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价值控制效果。项目建设过程中,多依赖于机械设备,尤其是楼层越高,系统就会越复杂。比如,电梯、空调以及采暖和通风等系统,各系统占用一定的空间既有高度和面积要求,又有位置和规范要求,直接影响着全寿命周期内的造价和成本。设备配置时,应当考虑环境因素对成本影响,若能从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可有效节约费用。同时,还可以采用ABC法、百分比法,确定建设项目中的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比如建材、机械设备等,找出成本控制对象。其中,主要是对总项目造价管控的建材、设备;同时还包括对单价控制的建材、设备(比如数量不可计的水泥、钢筋等材料)。对总造价控制的建材和工具设备,比如铝合金门窗、外墙涂料、保温材料以及防水材料和面层块料等,还要考虑电梯、空调以及变配电和弱电等设备。

4.3维保阶段

维保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即在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保方案,进行统一管理,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在维保阶段,应当根据设备特性、施工情况和本地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的长期方案和短期方案,运营和维护方案的制定要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价值工程是提升建设项目价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其目标在于对成本、功能、质量以及进度等因素进行集中控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从而为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提供保障。从价值工程的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发展预测,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价值工程的应用空间和价值会更大。

作者:徐黎燕 单位:中冠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马群,马欢.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4(11).

第7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字:消防设施维护管理

消防产业是关系到公共安全的特殊产业,在中国持续向好的宏观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利好环境的带动下,中国的消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消防的新建工程量正逐年减少,而投运的消防设施的维护量正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房地产开发的增长趋向饱和,使得消防市场增长主要是通过二次安装和维保业务的增长来推动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主要针对常用的五大消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固定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事故广播系统,建筑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将对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确保建筑消防设施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工作状态,应由专业人员定期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消防设施能有效的发现并扑灭初期火灾,减少火灾损失。2006年公安部出台了《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的规定,把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分为巡查、单项、联动检查三部分,因大部分建筑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不具备单项、联动检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仪器设备,只能委托具备相应消防设施安装资质的单位来进行固定消防设施的维护。当前整个消防设施维保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体制上的,也有技术上的。笔者就维保行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作如下分析。

行业准入问题

1.1行业准入门槛低

2000年以前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一样都作为消防中介服务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其资质由公安消防部门审查批准。2000年后公安消防部门取消了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资质的审批。通行的做法是只要有建设部门颁发的建筑消防设施安装资质和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企业单位均可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建设部门将建筑消防设施的施工资质按其水平高低分为一、二、三级,但未对维护保养资质进行明确核定、分级,因而出现由地、市级建设部门核发的三级建筑消防设施施工资质的单位,超出自身技术水平从事部分大型公众聚集场所的固定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更有甚者一些公司挂靠一级公司资质从事消防设施的维护工作,这些空头公司无论是技术人员,检测维修设备以及内部管理体制都是不具备完成消防维保工作的,往往导致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故障频发,系统设备完好率不高。

1.2 区域进入门槛高 竞争格局方面,消防维保企业依然以区域竞争为主,尽管已经有三家消防企业成功在境外上市,但面对强大的区域进入门槛,目前还没有一家消防企业处于消防维保行业的主导地位。以关系为本位的地缘竞争依然强烈,但笔者相信,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对消防维保市场规范化的推进,最终将过渡到以服务为本位的竞争。

2,技术壁垒问题

消防电子产品生产厂家特别是国外品牌的产品在各地都有经销商,这些商对非自已维护的消防设施需要进行技术支持时,往往采取从价格上,技术上垄断。目前很难有哪家企业对市场上所有品牌的火灾报警设备都具备很好的维护能力,国产品牌的报警设备大多数消防维保公司是可以维护的,问题在于一些国外品牌的设备,技术壁垒较高,调试、修改联动关系、系统升级、更换探测器等操作都往往需要原始程序、硬件加密狗等附属物,这些附属物通常都掌握在安装单位或经销商手里,这就造成了,安装单位在消防系统投运后就直接转入维保,业主想找更合适的维保单位都很困难,因为安装单位、经销商在技术上绑架了业主。

此外,建筑消防设施涉及的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产品与老产品不兼容,不同厂家产品的网络协议不一致,造成一些老建筑使用的系统发生故障后找不到可更换的零配件,不同厂家甚至同一生产厂家不同系列的产品无法实现网络化,这也给消防系统的维护带来困难。

3,行业监督机制问题

目前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的管理状况是建设部门发资质证书(施工资质)、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公安消防部门进行行业监督,实际的情况决定了要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市场的运作,建设、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必须加强协同,齐抓共管。公安消防部门应加强对维保从业人员的考核和认证工作。对于一些不具备从事消防设施维护、挂靠其他企业资质的消防维护企业要坚决清除出本行业。

消防监督模式滞后,监督检查力量不足。在平时对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查监督中往往仅停留于消防设施是否设置这个层面,对于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操作人员是否能够熟练操作,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等问题,还需加强督促。消防设施的维护不仅仅是定期看看报警主机是否在工作,有无设备故障,更多的问题是要靠定期(每月、季度、年度)的联动试验、检测来发现、查找问题所在。

目前国内多个省、直辖市都已经或正在制定“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江苏、上海等地已开始了建筑消防设施强制性年检工作,以强制性年检促进消防设施完好率的提升,促进消防设施维护工作的开展,年检不是目的,只是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的手段,目的是要保证建筑消防设施正常运行,达到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提高建筑物防御火灾的能力。

第8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三维模型;信息化;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力工程建设领域也不另外。电力工程电气设备、电力电缆较为复杂,建筑结构形式也不同于常规建筑。为保障后期运营安全稳定,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为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整合资源、集散信息已成为关注的重点。根据数据统计,国际建筑业信息化率为0.3%。而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为约0.027%[1],对比国际水平,我国的建筑业信息化程度仍处较低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难以做到全面信息的集成共享,而三维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以三维信息模型为载体,可以较便捷的承载工程数据信息,基于三维信息模型实现数据的集成共享,而实现工程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2],其核心就在于可支持信息创建、交换、共享的支撑服务平台,即三维信息化系统。

1研究实践

建立电力工程的三维信息化系统,可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建立单一工程数据源,使得数据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实现协同管理和集成交付。电力工程的建设是以运行为目的,建设单位需要的是工程投产能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以及检修维护,而工程的原始数据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基建过程,运用三维信息系统整合数据资源,使基建期的数据信息能够无损传递到运维,无疑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且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单一性,使信息更加准确。

1.1文档管理

基于三维信息模型实现文档资料的交互共享,在信息系统中实现文件审批流转,建立图纸、验收记录等文件与信息模型的网状关联关系,使用者能够快速检索跟构件(设备)关联的文档,同时也能快速的查找跟文档关联的构件(设备)。通过数据之间的智能分析及提取,建立对象及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将非结构化的数据及文件结构化,实现对象化的信息检索,查询和管理功能,实现基于设施、设备等以对象为核心的多种信息关联性管理,满足大数据存储与高效查询,实现一体化办公。

1.2大宗材料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完成项目施工期间多专业大宗材料统计,根据业主提出的需求,按不同专业和不同区域生成的材料报表,作为制定材料需求计划、采购数量及成本预算的参考,为项目材料管理作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保证施工需要,避免材料浪费。包括管道组件(如阀门、仪表、螺丝、法兰)、混凝土、钢材用量、门窗数量、风管耗材(阀门、风口、消声器、风机空调机)、电缆桥架规格和长度材料统计表(见图1、图2)。

1.3实现三维管网敷设及统计

建立三维管网节点节点数据库,管线及电缆桥架的端接、弯头、三通、四通、竖井出口等作为节点编辑节点名称编号,通过节点名称可以明确节点所在桥架的位置,数据库中的节点可以在三维信息化模型中显示。大大方便了隐蔽管网工程的查看,对后期检修工作尤其有益。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电缆敷设可视化、自动计算最优路径、建立智能拓扑连接、电缆桥架超容提醒、自动计算最优的电缆路径和长度,与传统的人工布线相比,具有直观、准确、快速等优点,能极大减少设计错误,提高设计效率。经项目实践验证,系统自动计算与实际长度偏差不超过5%(见图3、图4)。系统还可导出三维电缆线路清册可用于现场敷设验证;根据建设单位实际需求导出电缆材料报表。

1.4智能视频监控联动

在工程三维模型中可查看视频监控点的监控状况,将监控视频连接到三维信息系统,实现监控摄像头与三维模型联动,点击摄像头智能联动查看实际的监控画面(见图5),实现智能报警推送,快速查看周边地形地貌及设备状态,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依据。

1.5智能点巡检

通过系统智能生成每周的点巡检任务(见图6),巡检人员可在三维查看巡检点位置,于系统上写反馈巡检信息,还可通过视频监控辅助核对某些点的状况,实现信息化智能管理。

1.6仿真模拟

除了传统的施工模拟外,三维信息系统还嵌入电力工程工作票等的重要操作流程,实现在三维系统上进行仿真模拟培训。三维体验式模拟操作流程,可取得较好的安全培训效果,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见图7)。

2研究方向探索

2.1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气设备为电力工程实现生产功能的主体,也是电力工程中业主最为关心的部分,实现电气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变压器、GIS等从初设选型、基建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将完整的各生命周期信息录入三维信息模型,如初设其设备选型,基建阶段厂家、型号、安装日期、安装人、天气、验收调试结果,运维阶段检修记录、备品备件库存等,在三维信息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其次在基建期实现基于物联网的主要设备跟踪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二维码制作功能,基于统一编码体系(物料编码规则)打印并生成二维码图片,物料出厂前由供应商粘贴在构件上;物料在出厂、入库、出库、安装、验收时分别进行扫码,实现物料的数字化管理形成可追溯管理体系;同时,系统可过滤筛选出出厂、入库、出库、安装、验收设备材料,在模型中区分显示,也可以在筛选统计出其清单。在运维阶段要实现自动统计设备物资物料以及备品备件的库存情况,系统可按照规定格式生成设备台账,检修人员更新的检修记录自动跟新至台账中,在备品备件不足时,系统能够自动预警提醒。

2.2信息系统集成

三维信息系统需要实现与公司资产管理系统等其他信息系统对接,系统在基建期的电气设备、管线等数据,可智能过滤、筛选、提取,根据移交生产运行所需要的数据要求,以规定的表格形式导入至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公司多系统的集成,避免多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且不智能互联。

3结束语

电力工程三维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无疑能够为电力工程的管理带来飞跃式提升,然而要形成一套完善且全面的信息系统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2011-5-10.

第9篇:建筑运维管理范文

BIM是对设施的物理及功能特征的一种数字化表达,是对设施的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以在该设施的全寿命过程――即从项目早期的概念阶段直至项目的拆除,为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BIM技术作为传承、有序的信息载体,结合了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把数字化信息手段引入建筑领域,正引领着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革命。不同专业的工程师通过在BIM技术平台上彼此交流协同工作,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因信息传递不完整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其中模型是基础,信息是根本,管理是精髓。BIM 的应用对项目建设的参与各方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缩短工期;更加快速、准确的项目预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建筑性能;有利于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项目设施管理与维护。

BIM技术对施工企业的作用主要有:第一,碰撞检查,减少返工。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降低识图误差,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进行碰撞检查,直观解决空间关系冲突,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返工,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第二,模拟施工,有效协同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进度模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可更加高效信息交互,加快反馈和决策后传达的周转效率。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在一个项目的BIM信息建立后,下一个项目可类同的引用,达到知识积累,同样工作只做一次的标准化。第三,三维渲染,宣传展示三维渲染动画,可通过虚拟现实让客户有代入感,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配合投标演示及施工阶段调整实施方案。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第四,积累经验,保存信息模拟过程可以获取施工中不易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第五,可以把模拟的模型及数据卖给运营、维护方。因为建筑过程的数据对后面几十年的运营管理都是最有价值的。第六,通过BIM方法,增加信息传递和分发效率,让经济管理、风险管理的数据源收集更高效;通过集中的信息处理方法,让管理的分析过程,部分标准化后实现“电算化”,提高决策效率。

相对于BIM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我国起步较晚,全面应用BIM技术的大型项目较少。虽然众多建筑企业已意识到BIM 的作用并开展了对BIM技术的积极探索应用,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仍面临不少难题和风险。

二、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中的障碍

1、设计与施工方割裂

BIM技术本质是建筑生命周期的信息传递,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出于酬劳分配和便捷的考虑,设计方对BIM技术参与度不高,通常只出二维图纸。从业主、设计到施工对模型的信息共享度太低,施工方并未从设计方得到BIM模型,而是拿到传统资料自己建立模型。三维建模过程耗时耗力,对于施工单位新成立的BIM小组或BIM中心来说需要更多时间熟悉软件进行操作。即使是工程变更也需经过设计师二维图纸修改签字后,再进行BIM三维联动修改,在设计方和施工方的沟通环节上并不能真正提高协作效率,造成BIM信息孤岛。

2、人力资源短缺

目前既懂BIM技术又有施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企业BIM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BIM技术在中国兴起时间不过几年,鲜有学校开设相关BIM技术教育课程,能直接运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等应用的人才不多。施工企业通常做法是成立BIM中心,再从各个部门或子公司抽调人员进行BIM技术三维建模培训。然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习惯用传统方式工作,并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学习新技术。进行BIM技术培训的基本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施工管理经验,并不具备出施工方案的能力,故在实际操作中BIM中心成员只能单纯作为“三维建模小弟”,依据经营科出的施工方案进行三维模拟,并不能直接与项目部进行定夺施工方案的有效沟通,且对于非复杂节点的方案进行BIM技术模拟意义不大。

施工企业里人员流动频繁,而BIM中心需要各专业有经验的人才,如何配备及稳定人员成为企业建立完善BIM中心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对项目部吸引力不足

BIM技术贯穿建筑建设周期,但由于BIM技术应用模式不尽成熟,挖掘出来的应用点不多,吸引力不足,还不能诱使项目主动采用BIM技术。

首先,施工企业BIM中心出具BIM模型后再下到项目部指导实践,由于建模和实际施工脱节,做的BIM应用工作与工程任务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项目部仍用传统方法施工。其次,企业耗费大量精力做出的BIM技术模型,最终能让项目部直观看到眼前效益的仅仅是机电管道的碰撞检查综合设计,以及复杂节点三维可视化安装模拟这两个BIM技术里最基本的应用。其他如材料管理、成本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由于缺乏简单高效的操作软件,没有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项目特点开发多样的BIM应用点,对于项目部而言吸引力并不大。加之缺乏系统的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导致多数项目部对BIM技术的应用仍持观望态度,企业在推行BIM技术时并不能获得预期效果。

4、企业收益回报风险

BIM技术的推广在初始期内投资大,硬件设备成本远超2000年我国第一次工程行业改革,从手绘转向电脑CAD绘图的相关硬件支出。人才培养亦成为重大支出,此外还面临着参加BIM技术培训的员工原工作效率降低的风险。有些项目即使承包给相关BIM技术咨询公司进行三维建模,费用亦不少。同时,BIM技术的应用推广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长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可能较低,不易量化,甚至也无明确保障。因此,BIM技术应用的短期应用价值不高,容易导致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缺乏持续投入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5、缺少积极推广BIM技术应用的环境

近几年我国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征求《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等要求加快BIM技术推广的政策,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BIM技术应用的相关标准,但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相比,其他地市尚未出台用于指导本地BIM技术应用的地方性政策。就政策方面来说,各地市的BIM技术推广缺乏本地政府的支持。此外,由于BIM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业主对BIM技术缺乏系统了解,对BIM技术给业主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全面的认识。大部分工程都是施工单位自己主动使用BIM技术,而不是业主自上而下驱动BIM技术应用。

三、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障碍的应对措施

1、完善人力资源建设

与当年CAD普及相比,BIM技术的推广阻力不小。原因在于CAD的普及仅仅是普及了一套软件,更换了绘图工具,靠设计师个人就能独立实现绘图效率的提高,效益立竿见影。而BIM技术不仅仅是一套软件和工具,其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不同专业进行团队探索,而多人的协同合作只有在企业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才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目前一些国内建筑企业建立了BIM中心,说明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推广BIM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BIM中心人员配置还需进一步完善,传统建筑、结构、水电、暖通等基层设计人员是BIM团队的中坚力量,还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资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牵头和指导。因此,应完善BIM中心相关制度和保障机制,丰富人才发展渠道,强化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BIM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应用培训。

2、扩展BIM技术应用点

施工企业对BIM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二维出图、三维翻模的纯设计展示。企业需对BIM中心建设加大软件投入,扩展BIM技术平台软件接口,在劳动力、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成本管理和运维管理等方面扩展BIM应用点,使管理水平精细化,为施工和后阶段运维提供更完整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持。

3、打造项目型BIM团队

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发展路线,制定不同时期的任务规划,打造企业“项目型BIM团队”。项目型BIM团队并不只建立三维模型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实际项目,使中层项目管理者和基层技术人员广泛接触BIM技术,利用BIM技术完成项目各阶段工程任务。以项目带动BIM技术的推广,以实践效益带动更多的项目参与到BIM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中来。

4、建立企业《施工BIM技术应用标准》

统一企业BIM技术标准,并推广和指导施工。规范企业管理避免重复工作,提高BIM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