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材料产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新材料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将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水平的提升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材料工业一直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鞍钢、辽宁忠旺、恒力石化(大连)等重点企业,也拥有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研发主体。但近年来,辽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期望,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以来,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依托自身禀赋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在2020年的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建设世界级的冶金新材料基地,深度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发展重点。因此,在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背景下,辽宁新材料产业要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发展机遇与主动权。
2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2.1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全省涉及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约258户,并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金属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先进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辽宁忠旺等新材料重点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具备特色优势的高性能海工钢、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无取向硅用钢等产品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军工和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高质量完成载人航天、跨海大桥、核电设施等重大工程关键材料攻关。辽宁省材料领域科研基础实力雄厚,近年来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链条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省内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力量较强的创新主体。在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新材料领域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顶尖人才、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据统计,全省建成一批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4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4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2个,覆盖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
2.2创新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2],各领域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且深度融合,加快高端装备、基础设施等换代更新,激发对于高端材料的大量需求。同时,全球价值网络变革与颠覆式技术涌现不断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加速了不同区域间技术转移与扩散。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的过程中,辽宁新材料产业被推到全新的发展平台,某种意义上倒逼其要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3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差距
3.1产业生态亟需改善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截至2018年,辽宁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1181亿元,不足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虽然省内新材料企业涉及领域较多,但有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少。(2)内生动力不足。辽宁省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省内如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轻工行业等高端需求较少,限制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牵引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3)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省内现无新材料发展的专项政策,虽规划一批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但产业内部分工不明确,未形成合力,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脱节现象。3.2创新发展能力不足(1)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当前合作多以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缺乏深度。此外,省内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明显弱于我国其他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呈现“小、散、弱”的特点。(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高校与科研院所注重基础研究与科技研发,存在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中试能力无法产业化等问题;企业热衷成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愿承担技术研发风险,缺乏涉足创新链前端的动力[3]。(3)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双流失”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问题,受经济发展慢等因素影响,原有的专利、资金、高端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市场活跃的发达地区集聚。
3.3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大
辽宁新材料产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先进地区大力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迅速发展和壮大新材料产业,抢先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等高端材料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而辽宁新材料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新材料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尤其在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有诸多短板和空白。此外,辽宁省在未来发展的布局上相对滞后,在智能制造、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上落后于先进地区,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阻力。4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策略方案
4.1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生态
促进不同的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各方主体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格局。(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全面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吸引与培育高端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3)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中心城市,如沈阳和大连作为中枢和引擎,省内不同城市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分工协同,统筹优化省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整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4.2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把提高新材料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有效增加科技供给。(1)要加强重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科技创新力量,集成企业的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产品,加强高效协同与密切协作,加速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2)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形成以重大需求牵引原始创新、以原始创新支撑重大需求的良性循环。(3)对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应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集中全省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实践[4]。
4.3完善要素支撑,加速成果产业化
增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应完善相关要素支撑。(1)加强科研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省各界应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依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2)深化开放合作,加大科技与产业开放力度,拓宽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渠道,支持省内新材料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引进高科技企业与高层次专家团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3)加速推进省内生产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健全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科技金融、企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与支撑。
4.4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
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5]。(1)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产业化实践,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企业研发、运行、生产、服务等流程相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制造技术融通发展。(2)推进模式创新,探索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构建提升企业柔性化组织能力和价值网络,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3)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材料基因工程,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的新材料数据库,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屠海令,吴以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5.
[2]胡续楠.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朱永彬,张赤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而未化”难题[J].科技中国,2020(9):4-7.
[4]康萌越,谢振忠,程楠.经济新动能重塑发展新优势[J].科技中国,2019(12):45.
21世纪新材料的领航者
用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修筑高铁,用纳米材料进行绿色印刷,用碳纤维膜加固桥梁,这只是新材料改变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新型陶瓷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超导材料。近年来,传统材料所不其备的优异性能材料、高技术发展所需的特殊性能材料、新功能材料等等,层出不穷。新材料也因此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21世纪最重要、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新材料是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基础与先导,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游产业涉及电子、通讯、汽车、医药、医疗、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以及房地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对新材料的需求巨大。目前,新材料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技术和商业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技术发展迅速为满足新的生产制造需求和改进提高下游产品的性能、质量,全球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众多的科技成果突破,20世纪中后期,新材料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和技术突破,如微电子材料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产业。进入21世纪,以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显得更为异常活跃,新材料诸多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技术突破和重大的产业发展机遇。
市场需求突破历史性契机
新材料既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同时又具备诸多加工制造业特点,在研发期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型特点,而在规模化生产期则带有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随着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新材料企业为利用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以降低成本、追求高额利润和占领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市场,开始逐步将新材料生产及部分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垒球新材料产业正在重新布局。这种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分工和跨越式发展相关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新材料产业的下游产业涉及广泛,包括汽车、航空设备、通讯设备、家电、IT行业以及房地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我国以上领域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对新材料的需求巨大。随着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正在努力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作为制造业物质基础的新材料必将以其强劲的市场需求为带动,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性发展契机。
产业结构转型恰逢其时
从我国整个材料产业的实力来看,我国在钢铁、水泥、玻璃、纺织品等传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生产总量基本能满足国内需要,可以说是普通材料世界生产大国了。但在新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原创性创新能力不足,跟踪研制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质量较差,国内大量高档新材料产品仍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新材料产品的进口额远远大干出口额,并且差距不断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虽然成为材料大国,但并未成为材料强国,尚未能满足国内新材料领域的市场需求,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明确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总理在讲话中强调
“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十二五”规划中化工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原材料工业的内部结构特征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主要是传统产业比重下降,而高端和新型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这期间将成为我国原材料工业调整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为应对未来需求升级和产能过剩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此期间,化工新材料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的特殊战略意义将被突出出来。
9月13日晚间公告显示,黑牛食品(002387.SZ)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180亿元进军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产业,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重金介入AMOLED产业。
具体募投项目方面,公司拟投入募资资金32亿元,与昆山国创等三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江苏维信诺,并投资第5.5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扩产项目。此外,公司拟投入募集资金140亿元用于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62.14亿元,达产后主要产品包括3.5、5.5、8.0柔性AMOLED显示屏及5.5硬屏AMOLED显示屏等,涵盖从智能穿戴、手机、VR显示和专业显示等应用领域。另外,第6代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8.69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8亿元。三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26.14亿元,其中使用募投资金180亿元。
本次定增的募投项目介入的AMOLED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AMOLED是未来OLED显示的发展方向。根据UBI RESEARCH的调研报告,全球2016年AMOLED显示面板销售金额将增长约38%,达到约148亿美元,到2020年AMOLED显示面板销售金额将达到7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本次募投项目还兼容AMOLED柔性显示技术。AMOLED柔性显示屏2014年开始批量进入市场,在曲面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上获得成功应用,并迅速被市场所认可。根据UBI RESEARCH的预测,柔性显示面板市场未来将以7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柔性AMOLED显示屏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8580万片增长到2020年的71070万片,销售金额将从2016年的5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77亿美元,应用领域则会从曲面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扩展到其他智能穿戴设备显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视窗显示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一、前段科技转型发展情况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按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技术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注重筛选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企业组织申报,敦促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的研发,注重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有圆友重工、华光精工、华铃动力等5家企业。今年组织了幸福药业、奥博仪表等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目前申报材料已报送到市局。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目前全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华光精工建立了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4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创智新材料公司与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了建筑保温材料研究中心,华铃动力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双燃料实验室,华光精工与加拿大Escher-Grad公司共同实施了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与喷墨数码印刷设备联合研发项目。
三是科技计划立项取得显著成效。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把科技项目立项和实施作为中心工作,择优筛选一批整体实力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精、尖项目进行了推荐和申报。加强对科技项目的管理,确保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2011年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9项,华光精工的“新型自动数字化印刷制版设备CTP联合研制”被列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计划,创智新材料的“年产1000万平方米膨胀玻化微珠建筑防火保温板”和奥丰公司的“中药杀菌剂对姜瘟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创智新材料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已列为2012年省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并列为2012年国家863计划预备项目,将于近期启动。
四是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1年通过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创智新材料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巨龙实业的“新型智能蒸汽回收机”等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今年已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申报科技进步奖10项。
二、科技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科学技术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
1、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全球和区域间平等、互惠、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将为我区科技转型升级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从国内环境看,经济结构转型日益加快,区域发展布局日趋完善,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3、我区科技转型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机械铸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非常艰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和软件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项目,以此引领科技转型发展的快速推进。我们必须正视机遇和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科技转型发展工作新局面。
三、科技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区科技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科技工作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转型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及其规模效益仍然较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还不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在今后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四、加快科技转型发展的思路措施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强化自主创新、完善支撑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实现重点跨越”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任务,以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为重点。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健全完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创新服务“三个体系”,完善科技运行机制,培植科技资源,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成经济、科技、社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示范带动工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国家、省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信息产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规模膨胀,打造全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强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核心力量。着力推进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扶持圆友重工、华光精工、双骏动力等企业,带动一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动圆友重工、百德生物等企业创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亚康药业、华光精工等企业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针对我区具有区域优势和特点的产品、技术,广泛吸纳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提高全区的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推动力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发挥各方优势,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趋势;对策
0 前言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过度金融化的西方国家意识到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后危机时代”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行为来看,他们更加关注实体制造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转变将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必须转变,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不脱节。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高度一致,见下表1。
表1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全国对比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余前广(2010)指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有机关联、企业产品竞争力彰显、技术水平初具优势和发展后劲强势蓄积[1]。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20.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1%,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33个百分点;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资产总额迈入4,000亿大关,实现利润45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9.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其中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光伏、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制造及航空制造七大产业资产规模过百亿元;2012年上半年有90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启动,实现销售收入4,480亿。
目前,各地市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伏产业85.0%的收入集中在新余、上饶两个产业聚集地,新余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共完成收入294.09亿元,同比增长77.3%,上饶在晶科能源的领军下完成收入178.43亿元;风能、核能产业集中在南昌,完成收入11.27亿元,占总量的73.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业集中在宜春、九江、上饶、抚州,四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共完成收入122.41亿元,占比达65.9%;航空制造产业五成以上收入由景德镇完成,实现收入71.98亿元,占53.5%;半导体照明产业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南昌、吉安,向赣州、景德镇辐射,南昌、吉安两地完成收入59.16亿元,占87.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鹰潭、新余两地,共完成收入2347.14亿元,占57.1%;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七成以上收入分布在宜春、景德镇、九江、上饶四地,分别完成收入161.44、137.35、93.47和88.64亿元,合计占72.9%;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集中在宜春、南昌两地,共完成收入347.00亿元,占58.7%;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的绿色食品业均已形成规模,共完成收入1,023.24亿元,占81.0%;文化及创意业集中在新余、南昌,分别完成收入377.83和172.47亿元,合计占产业收入的57.6%。
2 产业基础不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已公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文化创意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走在前面,其中,2010年光伏产业的收入增长居首,2011年是金属新材料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江西在该产业的积累有限,总量还较低,占十个产业收入比重不到2%。具体见表2。
表2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工业指标
另外,十大产业集中度各不相同,光伏产业、风能及核能、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金属新材料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分布最广,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高能较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链成本,有效控制竞争秩序,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与趋势
后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着力培育发展方向。在政府的推进下我国形成强劲的发展热潮。对江西省而言,既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2.1 国内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为主要特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政府近年努力的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通过新增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我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由国家20多个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起草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调研、重点行业调研,以及同财政部、国家税务局、银监会、证监会和深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研[2]。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政府导向和支持激励下,各省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其中也存在为争夺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抢占发展先机而出现的盲目投资、雷同的战略方向、无序竞争等市场问题和隐患,是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影响因素。江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临福建,西靠湖南,他们总体都强于江西。在众多“高手”间展开竞争,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2.2 江西省的环境与趋势
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2011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洪礼和表示,未来五年,江西省将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一半以上。在推进会上,江西省共推出了196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381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又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江西省将采取诸如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力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保障项目建设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举措来保障江西省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
江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江西省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在锂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宜春钽铌矿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一位;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江西赣州市素称“稀土王国”,全球最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中重离子型稀土矿主要集中在赣州,最近又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唯一的稀土国家规划矿区;江西省具有发展非金属新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岩盐保有储量115.5亿吨,居全国第六位;萤石资源品位高,储量大,组分比较单一,有害元素少,占全国单一型萤石保有储量的10%;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占全国市场60%以上份额。
从两年的发展和产业优势来看,江西省应该做到“舍”“得”,有所侧重,先做强做大传统优势项目,再考虑发展弱势产业,形成强势产业带动后进产业的态势。具体说来,当前新材料产业(金属和非金属)、光伏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最为良好,在政策和其他支持方式要宽松和积极一些,从完善产业链,掌控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入手,使我省相关产业能立足于产业至高点,从而到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如,江西省非金属材料产品大部分仍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偏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更少,高端品种短缺,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急需通过技术升级来完成战略转型。
3 对策与冷思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深远,但主要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市场应用还未成熟,面临着各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对于江西省而言,要在发展中把握先机,强化优势,还需加强研究,不断修正规划中的细节和相应政策举措。
3.1 理清理论界与执政者认识上的差别
理论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理解还没有统一,一般以国务院的《决定》为标准,刘玉忠(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4]。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对其内涵做以下理解: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区域概念;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概念;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5]。
执政者则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理论界的认识,形成了不一样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热门产业”“区域内未涉及的传统支柱产业”,如,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中央《决定》要求的必须从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出发存在差距。
因此,执政者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应该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长远性、辐射性和适应性[6]。江西省的规划也将“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上述两界认识差别是有关系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容易导致官员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发展一些传统落后的项目,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工作任务,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现。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3.2 充分重视金融和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灵活的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吸纳他们。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积累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的。江西省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如,南昌市每年提供1亿元,但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企业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或者是战略性股东,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同时,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原始投资者的风险。
3.3 风险的控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由于新兴产业前景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构建起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掌握市场主动权。赛维LDK原是江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光伏企业,由于企业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走得太快,资金链变得紧张,其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当这些国家取消新能源补贴后,这些国家对硅晶片等产品需求量下降,同时,为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美国诉讼中国企业有倾销行为,并正式惩罚性关税,造成产品出口成本急剧上升,实际上丧失了欧美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赛维陷入深深的债务危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块鸡肋。江西赛维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加速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赛维短时间就建立起相对的企业规模,但是其商业运作还只是一个卖低端产品的企业,不是掌控市场的主体,因此,其成长完全依靠市场需求的稳定。尽管,赛维也投资高端多晶片,但由于错过最佳时机,反而拖累了整个集团。因此,前车之鉴必须面对,一方面不能单纯乐观市场,需要企业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来引导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第二,通过推进本地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避免新市场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的。江西省是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传统产业底子薄,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可行的。如,江西的陶瓷产业,传统的是艺术品陶瓷产品和建材陶瓷,新兴的是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等特征陶瓷。显然,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有效将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资源有效整合,使产业中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余前广.江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告,2011(6):45-46.
[2] 刘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J].领导之友,2010(5):6-7.
[3] 科技之窗.江西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109.
[4] 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2):45.
[5] 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1(8):2.
长株潭城市群,重点是探索和解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问题,也就是谋求科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路。这是湘潭市常务副市长毛腾飞与记者讲的第一句话。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无论是在理念、思路的创新与提升上,还是在体制机制的构架与设计上,都将面临诸多的难题和挑战。在湖南省发改委任副主任期间,他长期分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也是参与长株潭申报国家改革试验区重要的人员之一。
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图前,毛腾飞指出:按照空间、产业、交通融合的方式,湘潭全面调整和提升全市域5015km2的发展布局,在空间上规划为三个层次。
湘潭试验区:湘潭市域范围5015km2都属于试验区范畴;核心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288km2;先行区:以九华新型产业园等五个主题园为主体。其中九华经济区将通过集中发展“两型”产业,构建生态型现代化滨江新城。到2015年,九华的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税收7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经济总量将再造一个湘潭!
长株潭三市的面积超过2.8万平方公里, 核心区就有4598平方公里,其中湘潭870平方公里。与已设立的几个国家级试验区比,深圳1700平方公里,浦东50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2250平方公里。我们的发展如何定好位,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毛腾飞如是说。
高新区 打造两型发展示范区
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湖南省“一点一线”经济走廊中心,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极。16年来,已建成三个特色园区:
德国工业园。主要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环保型机电制造业,已逐步形成以湘电风能为龙头,湘电股份电机制造、美国铁姆肯轴承制造等为支撑的风电产业集群。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湘潭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试点基地、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
火炬创新创业园。是中南地区首家部省市合作共建的创新合作平台,是高新区实现入园企业科技资源优势共享的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及总部经济区。园区核心区将成为带动湘潭高新区的核心区域,各专业园区围绕机电、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新材料工业园。国家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国家新材料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定位主要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等三大特色领域的新型材料产业。已成为湘潭市经济效益最好的园区,该园正在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国家创新委也正在此园筹建节能减排中试基地。
三大特色园区的迅猛发展,使湘潭高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增幅40%以上,据有关单位测算,湘潭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综合配套能力等主要指标在中部地区32个省级高新区中均名列第一。
湘潭电机 做强风电新能源
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两型产业”,正逐步成为长株潭地区的投资热点。
“风电是人类能源的一场革命。风电产业符合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政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正乘着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东风,乘‘风’而上。”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说。
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方正风靡世界。近10年来,全世界风电每年以35%的速度快速增长。风电产业广阔的市场为我国风电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历经几十年发展,首都经济形成了特有的“321”结构。2004年首都地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28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60.0%,第二产业占37.6%,第一产业占2.4%。按产业部门分类,比重居前八位的产业分别是:工业占30.1%,金融业占14.0%,建筑业占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4%,批发和零售业占6.1%,房地产业占5.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5.0%,教育占4.2%,其它产业所占比重低于4%。工业仍然是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十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有利。从发展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加速发展将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四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今后5年,北京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将对工业今后的发展构成重要挑战。二是北京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郊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就业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
“十一五”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全市工业工作的总体筹划。北京是首都,工业发展要考虑自身特殊因素,我们强调,规划要把握好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在北京发展工业的必要性与约束性关系,牢牢树立适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工业有助于扩大首都经济总量,缓解就业压力,稳定财政收入。同时,工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受地区经济繁荣程度形成的需求约束的产业,发展工业对促进首都经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北京的水、土地和能源等重要资源严重短缺,环保要求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北京要承担其它城市没有的首都功能,在北京发展工业存在着约束性。考虑这两个方面,确立适度发展工业的原则是正确的,也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的明确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北京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在未来5年经济发展总格局中,工业将在继续支撑全市经济发展中平稳地下降比重,预计“十一五”末,工业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比目前下降2个百分点。
二是准确把握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今后5年的产业发展目标。我们的总量目标是,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内。这两项指标可能与兄弟省市相比不高,既有基础问题,也有坚持适度发展原则问题。与总量相比,我们更关注结构,重点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北京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各类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密集程度全国少有,是全国重要的市场中心,城市综合环境居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工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集中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这一产业发展战略取向。目标是,到2010年以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工程与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要抓住首钢搬迁调整的机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能满足首都人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就业的新型都市工业,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准确把握引进与创新的关系,明确树立今后5年的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技术集约化为目标,狠抓技术创新,是推进工业化的历史需要。在新的规划中,我们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部署。要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现代制造业这一任务,积极推进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在不同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实施技术领先、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战略。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包括全球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鼓励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在提升全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准确处理培育增量与调整存量的关系,下决心调整存量。制订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处理好培育增量和调整存量的关系。培育增量要根据国务院及城市规划的要求,严格项目筛选机制,确定符合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产业准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管投资额多大,都坚决不能上马。对历史形成的存量要逐行业分析,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调整的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耗水、低附加值项目,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制订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淘汰,为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发展置换空间。
(三)
“十一五”北京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医药、基础产业和都市工业六大产业中的高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巩固和保持通信设备终端产品制造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已形成的优势,扩大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重点培植TFT-LCD显示器件、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交通和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及电子元件等产业,建立完善集成电路和数字高清电视产业链,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和通信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
汽车产业主要是继续壮大整体实力。依托“戴-克”和“现代”两个战略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完整的产品结构,壮大实力。重点发展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服务贸易,合理布局,建设带动性强、整体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产业集群。
机电产业重在结构升级。发挥首都科技和资本优势,推进组织结构和布局优化,加快先进制造装备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水平,逐步形成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重点发展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机械;积极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和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做大规模。以生物制药为制高点,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中药与天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流通业,逐渐形成集生物医药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基础产业重点是调整升级。石化工业突出发展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发展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冶金行业重点抓好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建设,以精品板材为龙头,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向工艺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能源节约化、产品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与汽车、家电、建材产业形成产业衔接。建材行业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提高集约化程度。
都市产业要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继续保持规模,拓展内涵,重点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有创意经济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产业,推动时装、食品、印刷包装等产业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工业布局将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工业开发区(基地)为依托,形成“创建一个总部基地,打造两个产业带,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工业从城区向郊区转移。
“创建一个总部基地”就是创建城区总部基地。继续推进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城市中心区除发展能耗、污染低的都市产业外,重点培育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工业营销、物流、咨询等与城市功能匹配的生产业,利用中心区优势,创建技术、市场、人才和金融等总部基地。
“打造两个产业带”就是以高科技园为主体打造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新城发展为依托构筑东部现代制造业产业带。完善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培育高科技产业群。按照城市重心战略东移的部署,亦庄、通州和顺义将逐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区,承接城区功能疏解、承载未来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主要功能。亦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医药等产业,通州主要发展机电、都市等产业,顺义主要发展汽车、机电、都市等产业。
“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就是继续完善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石化新材料五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基地,发挥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复苏 新兴产业 经济政策
一、引言
在2009年11月16日于深圳会展中心召开的为期6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努力实施六大举措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新兴产业成了新时期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以下本文将对经济复苏环境下国家经济政策如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如何促进经济复苏进行阐述。
二、新兴产业概述
(一)新兴产业的界定
新兴产业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本文选取最具广泛性的新兴产业的定义。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水平,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①新兴产业往往创新性突出,生产效率较高,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提到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
(二)作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新兴产业具有一系列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征
1、对科技、人才的依赖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新兴产业崛起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生产率的设备,高科技的工艺,还需要懂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配套的科技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对高科技产品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人员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必须做到科学与设备的统一,设备与工艺的统一,工艺与人才的统一。
2、综合性
新兴产业是一种边缘化的产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不是一种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是多种学科技术,多种文化背景,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交融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
3、国际性
新兴产业的国际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的国际性。二是产品的国际性。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依赖导致新兴产业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走出国门,在科学、技术、产业、教育、人才乃至文学艺术等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频繁交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本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国际接轨并处于国际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研发成本,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因此也需要打入国际市场,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
4、高风险性
新兴产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产物,具有开创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没有经验可寻。而我国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体制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尚在萌芽中,新兴产业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旧制度、旧规范发生抵触。另外,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有很多,且都处于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动态环境巾,增大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性。
5、高成长性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市场成长性和获利性都不相同。现有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发展的引入阶段或成长阶段,市场成长性较高,如下图所示。
(三)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路径
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是指产业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市场地位的确立、巩固并持续的过程。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一般有三条:市场自发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政府培育的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市场选择和政府扶持共同作用下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纯粹的市场自发模式和纯粹的政府培育模式都是不存在的,通常都是市场选择和政府政策扶植共同推进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模式结合以上两者的长处,克服了市场自发模式下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速度慢、发展盲目、风险大的缺点,也克服了政府培育模式下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变能力弱的不足,形成市场推动和政府拉动的合力,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2009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经济增长率逐季提高,全年经济增长8%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市场预期和信心回升也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同时,外需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产能过剩矛盾也在增大,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
四、我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新兴产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影响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为了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将及时推进相行业的改革,包括加快完善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出台电信法、生物安全法等并切实加强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也透露,未来我国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政策扶持,支持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行业的结构调整。
可以看出,在政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植下,新兴产业在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不断加大。
(二)技术影响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调整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新时期下我国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大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垫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及时更新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避免因大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引发一哄而上的投资冲动。
(三)筹脊规模影响
筹资规模是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的因素之一。现阶段风险投资商和基金判断部分新兴产业链出现过剩。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此时出台的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政策无异于雪中送碳。
(四)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尽管经济危机对新兴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新兴产业成为促使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政府应为其提供更多扶持和保障政策。从长期来说。政府应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鼓励科技研发,注重培养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那些在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是立足当前战胜经济危机,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引领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已经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通过产业调整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必须要有能力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引领世界经济潮流。
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复苏的主导力量,它将会成为提振经济发展的引擎,使全球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时代。所以,发展新兴产业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关键词】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园区基本概况
1.1区位概况
登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东部。北部为郑少洛高速,原国道207及原省道223从规划区内部穿过,郑登快速通道位于规划区北部,南部有统配煤矿铁路,交通优势明显。
2009年,园区被确定为河南省高温元件产业集群,被列为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被评为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单位; 截止2011年年底,登封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实现企业营业收入34.81亿元,完成税收3828万元,从业人员3230人。2012年,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园区和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园区。
1.2土地利用现状
园区内现状建设用91.54公顷,非建设用地758.48公顷。
现状建设用地中,村庄建设用地为67.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4.1%;工业用地17.3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8.9%;其余为道路广场、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类型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位于园区管委会东北侧,近年来有逐步向周边扩展态势。
目前园区内有一座中学,企业16家,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庄。除此外,规划区南部现有35KV变电所一座,主变容量为1X6300KVA ;西北部有110KV变电所一座,为规划区及整个大金店镇区服务,主变容量为1X40MVA。近年来,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登封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1.3现状发展特征
1)高温元件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集聚,主导产业突出
目前园区有16家企业,其中14家从事高温元件制造、新材料制造,工业产值达到园区总产值的9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以高温原件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的整体发展态势。
2)增长势头迅猛,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截止到2012年11月,园区完成企业收入33.31亿元,全年完成3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5%.
2012年全年完成投资5.86亿元,同比增长41%。
3)整体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近年来,园区加大了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新建一批市政项目,初步形成两纵三横的管道网架;园区自来水厂已投入生产,目前已向企业及周边居民实施供水;园区灯光照明工程目前逐步实施,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启动。
4)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区域交通条件优越
规划区与大金店镇区仅一河之隔,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可与镇区实现共享;
现状:园区南部有统配煤矿铁路,北部有郑少洛高速公路,西北部有国道207,现状省道323;
规划中的郑登快速通道在园区北部与规划省道321相接,有利于园区与郑州市区快速联系;
规划省道321、323贯穿园区,便于园区东西南北向与外界相连。
5)土地存量充足,空间发展潜力大
园区总用地面积约8.5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用地多为农林用地,可用于未来产业拓展及生活配套。
6)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园区西侧为太后庙河,南侧为颖河,顾家河从园区中部东西向穿越,北侧为山地丘陵,园区内部大气质量良好,净化度高,常年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2主导产业选择
2.1中国高温元件行业发展趋势
过去8年,中国钨钼需求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将维持在7%左右,中国的钨产业经历了较快速度的发展,钨年需求量从2004年1.85万吨金属量提升至2011年的3.80万吨金属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0%;钨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向钨深加工方向发展,硬质合金产量稳步增长,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与国外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产品结构调整将是未来钨行业发展趋势,其中高端硬质合金产品将是发展重点。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钨钼需求将快速增长。
中国硬质合金产能达到4.00万吨,产量约2.00-2.50万吨,且多数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而利润率高的高端硬质合金则大量需要进口(譬如国内高端数控刀具80%需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高端硬质合金产品并实现进口替代是国内钨业公司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2.2企业数量及产值
从登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状企业数量及生产总值占园区总产值90%以上,可以看出,高温元件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2.3自身发展条件
1)历史发展悠久,产业基础雄厚
上世纪90年代,以钨钼为原材料的高温元件制造业开始在园区落户发展,经过近30年的不断沉淀,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基础愈发牢固。
2)拥有众多的高温元件制造熟练技术工人
起步期,高温元件制造企业多为本地人创建,随着时间推移,本地农民不断进入企业就业,实现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变,群体逐渐壮大。
3)拥有庞大而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
大金店人为拓宽销售高温元件销售渠道,走南闯北,不断发掘新兴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以郑州建业高温材料有限公司为例,产品畅销国内外,海外市场主要以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同类行业不断积聚,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园区现有企业16家,据园区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园区拟入住高温元件加工企业11家,拟投资规模达10亿元,发展势头迅猛。
2.4小结
结合登封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优越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河南省区域发展背景,为高温元件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温元件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登封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确定登封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为:高温元件及新材料产业。
3主导产业发展策略和建议
结合园区内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及现有市场发展导向,在以钨钼为原材料、耐火高温元件、医疗包装新材料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大力发展符合经济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材料产业。
3.1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以钨钼为原材料的高温元件及新材料产业是园区发展的基础,结合国家、河南省、郑州市产业定位,围绕专业园区发展要求,从园区现有发展基础入手,在已形成的高温元件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上,发挥园区现有优势,以完善高温元件产业链为基本途径,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为根本目的,依靠科技进步,从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入手,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上规模、成批量,培育高温元件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竞争力强、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等系列措施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并带动同一产业链上的中小型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2 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园区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如蓝宝石制造等,这类产业附加值高.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并且结合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前景相对明朗,同时结合了园区现有耐火材料发展良好的基础,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园区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策划,通过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园区,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3.3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园区面临水资源,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等多个方面的束缚与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改善目前的状况,使企业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依赖程度,而且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